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

农村的文化生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的文化生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的文化生活

第1篇: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文化资源得到了长足发展:电视机、VCD、DVD、卫星电视接收设备、有线电视,甚至电脑等现代文化信息产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当代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我所在的乡来看,虽然落实了“草原书屋”等工程,全乡12个行政村村村有文化活动室,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设施严重缺乏。具体表现是体育场所和体育器材严重不足。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馆面积不足,甚至严重缺失。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为我国描绘的宏伟蓝图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是(至少我所在的地区是这样):对文化活动的重视是远远抛在了经济发展之后,考核乡镇政府的业绩主要以经济发展、城镇的基础建设、社会治安为主。而对公共文化的考核微乎其微。只要经济上去了,则文化搞不搞都不会影响政府的政绩。片面政绩观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边缘化”。强调经济发展,追求GDP指标成为核心,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现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看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树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并以此凝聚人心,进而激发民众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就是说领导重视、群众积极参与才能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我国原有情况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是多数人依然生活在农村。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使他们成为具有城镇理念的新型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建设。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家庭的孩子读完初中、高中就不错了,大学免谈。甚至有一部分人读完小学就打工了。高等教育的高消费让农民望而生畏。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和文化上的落后。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许多农家孩子上了大学也大多以此为跳板,逃离农村到城里工作,很少有回乡发展的。这大大制约和束缚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三、加强农村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受传统落后的文化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之后,满足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思进取,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算命、迷信、看风水等现象随处可见。因而需要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出陈去旧,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进农村发展,紧跟时代潮流,成为新农村里的新式农民。同时这也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四、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可行性。作为基层乡镇,我认为应该走文化站牵头,各行政村文化室和农村文化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文化网络之路。从而多方位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力改农村以前只在春节等大型节日开展活动其余时间不活动的弊病,可以随时开展各类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科学素质。至于经费来源可采取“上级政府拨一点,乡镇经费筹一点,群众自愿交一点,企业部门赞助一点,社会机构捐一点”的办法筹集,从而减轻乡镇政府财政供给压力,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第2篇: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

小时候,我们偌大的一个村子里只有一户人家有一台收音机,也就是这台小房子似的收音机,陪伴我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童年时日。

每当收音机的声音响起时,我们这些个孩童便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那里,你挤我,我挤你,非要靠近这座小房子不可。听大人说,那小房子里的人很小很聪明,会说话会唱歌会跳舞。我们总想看个究竟,可大人只是说里面有人却总不肯把房子打开给我们看看,且大人的那种神态显得很神秘,好象一把房子打开,里面的人就会跑掉似的。他们越是这样我们便越想看个究竟。终有一天,一个较调皮的同伴把收音机后合盖的纸板给抽出来了,大家霎时就像饥渴许久的群鸭看到主人撒食时个个把脖子都争相伸了过去,可里面空荡荡的,除了几根短电线和集成板之外,什么也没有。盼了多久大家都想一睹为快的急切心情骤然失落,那种失望的神态,让我们个个都象霜打的茄子,把大人们笑得不亦乐乎。虽然这次在小房子里没有看到人,但我们的希望并没有消失。因为里面有人说话唱歌跳舞,总有一天,我们还是能看到的。甚至有时候在朦胧的意识中偶然也会产生一个幻想:要是那一天我家也能拥有这样一座小房子该有多好啊!

带着这种希望和幻想我们背着书包走进了小学校。就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某一天,我们村子又装了一个喇叭(那时需要村村通喇叭)。记得那天放学,我们听到喇叭响,大家飞也似地奔向那棵装有喇叭的大树下,个个都仰着头象看天外来客,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几乎要把喇叭声覆盖。当时我们越听越感奇怪,这里面发出的声音不是和那座小房子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难道喇叭里面也有小人不成?我们把这些问题带到了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说,里面没有人。但至于为何没有人还会发出声音来,那时的老师恐怕也难说出个所以然,当然我们这些孩子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里面确实没有人。在好奇之余,偶然也会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在里面讲讲话该有多好啊!为此奇想,在我身上还曾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那时候的生产队要求户户通广播,因此各家各户都装有一个微型喇叭,早晨六点唱响《东方红》开始一天的节目,晚上九点高唱《国际歌》结束一天的广播。因为天天听,所以这二首歌也成了我一生中永远都磨灭不了的记忆。当然这些都是人民公社广播站转播的节目。在我们生产队也可以直播声音,那就是通过那台神奇的留声机的传输而发生的作用。

有一天,在生产队的广播室,生产队长对着话筒在对村民喊话。我当时并不知道那就是话筒,所以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因为在平时,生产队开会都是村民们坐在台下听,队长在台上讲,可今天一个村民也没有,他怎么就一个人在那自言自语呢?而且还是大声地在喊叫。当我纳闷地走出广播室时,奇了怪了,怎么喇叭里传出了队长的声音啦?此时,我感到队长的形象很伟大,他竟然还能在广播里讲话。我兴高彩烈地跑到父亲身边告诉说:“爸,喇叭里怎么有队长爷爷讲话的声音呢?”老爸告诉我,那是通过麦克风传输出队长的声音的。什么是麦克风?我云里雾里,当然更不想去追究它。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什么时候也能对着麦克风在喇叭里讲一次话。

终于等到一个机会来了。一天,广播室里的人都临时出去办事了,而门却没有锁,我偷偷地钻了进去,对着麦克风吼道:“喂,我是××,听到我的声音了吗?”接连大喊了三声,完后即跑出广播室,那高兴劲真没法说,心情万分激动。心想,这下大家都能在喇叭里听到我的讲话声音了。实际上事后才知道,当时吼的三声根本就没有输出来,因为既没有给留声机插上电源,也没有把麦克风插入留声机中,声音如何能输得出来呢?不过此遗憾在高中阶段作为三好学生发言时终于得到弥补,那时站在讲台上,对着麦克风真正潇洒了一回,那也是我第一次在喇叭中真正地传出了自己的声音。

参加工作后,社会仍在飞速地发展,留声机也逐渐地被收藏起来了,代之而起的是录音机(三用机)。

八十年代初,能拥有一台录音机,那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因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元,而要购置一台录音机需要几百元,可谓是奢侈品。但当时的结婚男女若无一台录音机那就不叫结婚,至少是没有结婚的喜庆气氛。你想,在婚宴中把录音机一开,“嘣嚓嘣嚓嘣嘣嚓”,那才叫爽,才叫喜庆。所以,尤其是作为当时的年轻人能拥有一台此玩艺,那是他们生活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省吃俭用也非得拥有它不可。此玩艺也还真可人,既能放磁带听音乐,又能把自己的声音录下后立即又可放出来听自己的声音,真是很神奇。

第3篇: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70-01

一、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但相对应的农民文化生活却提高不快。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报刊物、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其中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最为贫乏,47.6%的农村老年妇女把“烧香拜佛”当作精神支柱,其余时间都从事家务劳动,几无精神文化生活可言。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的不平衡现象非常突出。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其滞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的状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强化、乡村文化不断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由于福鼎财政相对困难,对文化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未全面启动。文化消费普通低下。农民急需的科技图书很少,看书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赖于“文化下乡”,缺乏一种长效机制。

第三,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是搞经济建设,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GDP的增长上,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基层文化的发展问题。有的乡镇领导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把有限的财力大部分用于经济建设项目上,无暇颐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第一,贴近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时代,至少是面临着四大变化:一是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二是传统的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三是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四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发展变化的现实表明,我国大多数乡村已经不是传统的农村形态,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和融汇。新形势下多种内容多种样式多种层次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文化活动与时俱进,拉近与农村的距离,抓住农民最关心的内容和最感兴趣的形式开展文化服务。

第二,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在调查中不少农民认为农村文化就是老百姓过日子的文化。近年来农民对文化需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一是追求文化服务的内容扩大。农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通过市场信息和科技手段致富的愿望迫切;希望子女成才、邻里和睦、能够互助互敬互亲的期望值提高;借助岗前培训提高素质和技能达到社会流动的人数巨增;参与娱乐活动追求身心健康的积极性高涨等等,都是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必须贴近的内容。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家庭、邻里、村组自发组成的学习型、娱乐型、健身型、经营型自治性文化群体不断发展增多。三是文化需求量整体增大。突出的表现是农民闲暇时间增多。据统计表明,我国农村机械化操作程度已接近80%。农民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休闲时间增多为农民参与大量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条件,那种忙时停闲时玩、节日喜庆过把瘾的时间安排已经成为过去。

第4篇: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

农民也需要一种精神寄托,闲暇时也需要一些娱乐节目,现在有些村庄出现了赌博、偷盗、抢劫,还有迷信思想、家庭暴力等等,归根结底,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高低有关,与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更与现今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有关。

推动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培养一批文艺工作者。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为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艺工作队伍。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工作都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精力搞经济,聚精会神谋发展。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政治、文化、精神上却与经济的这种迅速发展极不协调。城市的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文联、文化团体、相关的文艺机构和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都集中在城市,农村不仅没有文化活动的设施场所,更加缺少的是能够组织领导他们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的文艺骨干。

要促进新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培养一批能够扎根在农村,有号召力的文艺积极分子。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新农村各类文艺节目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了解当地农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学习、吸收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人民风俗文化的特点,积极开发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适应人民群众的各类文艺节目,如“文化三下乡”、“艺术进万家”、“欢乐进农家”等活动全面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民间文学作品评奖”、“民间工艺精品展”等,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先进思想和文艺知识的传播者。推进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就是要把进步的精神文明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一些能反映“八荣八耻”题材的文艺演出,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鉴赏水平,把高雅健康的文化娱乐送到农村群众、基层群众中去。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农民群众的文艺老师,农村群众的文艺素质普遍不高,文艺工作者应当加大辅导和培训农民文艺骨干的工作力度,建设一支强大的农村文艺队伍。

推进新农村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主角是广大农民群众。争取农民群众既是文艺活动中的主角,又是台下观众的主体。新农村文艺作品为农民群众而创,文艺节目为农民群众而演,文艺活动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各类文艺活动中,丰富新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工作者视野要往下看,农村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首先,农村是革命的摇篮,时期,各类经典的文艺作品都取材于农村,如《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小二黑结婚》等等都是反映农村的风貌、景色,反映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或斗争生活的;其次,农村是各类民间艺术的起源地,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这些优秀作品、优秀的艺术都是与农村有着紧密联系,并且都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精品或优秀的艺术形式。

第5篇: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

我们知道,从七八年末到90年代初,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那一代人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因此在农村来说,他的文化发展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仅仅有看大戏、听说书等一些。

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带领下,大多数的农村经济便开始了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改善了农民们原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有彩色电视,各个城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多媒体的网络传播也迅速的发展普及。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第6篇: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

[关键词] 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引导;支持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2]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第7篇: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

1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文化阵地是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和想往共同的信念和目标,是农民形成和谐的思想与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台和载体。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文化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农民自己又无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因此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孤单、枯燥,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弱势地位难以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

2影视宣传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影视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中最具时代活力、科技含量、市场价值、国际传播意义与社会影响的文化样式之一。以丰富多彩的视听产品为核心内容、以电影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影视文化不仅在传媒文化、艺术文化、娱乐休闲文化的几个系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扛鼎地位,而且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乃至外交、经贸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而且影视具有真实、科学、动态、多维等特点,是记录、保存、保护和展示文化形态的重要载体。通过影视手段,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的“活”形态及形式多样的文化真实地记录下来;影视片可以在现在进行时的情境下,通过人物诉说或表演连接历史与现实、过去和未来,这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厚重感和时空穿透力,提供了一个特殊并有效的时空环境。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相比于其他传媒形式具有视听兼备、声像俱各的特点,在大众传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集合了音乐、美术乃至戏剧的因素,在宣传某种政治目的的时候容易把政治的色彩隐藏,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

3影视宣传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功能和途径

3.1影视宣传的跨文化传播功能影视艺术融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摄影等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使影视作品的传播带给受众全新的感受。影视艺术以图像符号代替了文字符号,这种擅长“表意”的符号传播,更容易被各个知识阶层的民众所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在创作方向上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农村的精神联系,刻画农民的生存轨迹,描摹农村的风土人情,记录农村的社会变迁,考察农村的乡风民俗,追问农村的历史未来,从而拓展农村影视片生存的空间。

3.2影视宣传具有传播便捷和传播效果深远的功能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或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巨大的影响力,通常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传播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遍及城市和乡村,是当代社会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产品。通过形式多样的影视宣传活动,既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长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通过特色影视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现有的民间文化资源要保护好、发展好,对潜在的、不完善的民间文化资源要系统挖掘、整理,制作成影视宣传短片,以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宣传[3],使农村这块文化贫瘠区快速摆脱文化落后的瓶颈制约。

3.3充分发挥影视的舆论功能,加强对农村基层文化的宣传和提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旺盛,对广播电视的要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影视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形象,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影视最生动、最形象、影响最大的舆论工具的重要作用,及时承担起宣传和提高农村基层文化这一历史重任及时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基层农民在影视欣赏中达到提高文化素质,是影视宣传真正体现出出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8篇: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

整合所有资源,共同建设,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建设需要多单位、多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计生、妇联、教育、文化等各部门的共同造势,建设成一个灵活多样、功能齐全的人口文化大院,以此作为宣传人口计划生育的主战场,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农村人口文化大院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活动载体来实现新农村新家庭建设。随着广大农民的富裕,物质上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而是转向更高的精神需求上来,不断增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人口文化大院的建设正好满足了农民的这种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改变了农民的婚育观,对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建设带来的好处

概括来讲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具有文化娱乐、宣传教育、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具体优点如下:

2.1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人口文化大院就是要传播人口文化、推动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展开。我国要想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就要抓好农村的婚育、生育行为,通过人口文化大院的建设让农民有个科学的生育观念,使农村也保持低生育水平,并且使其稳中有降。

2.2整理肃清了村纪民风。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使村里无所事事的村民较少了,这就直接减少了村里的打架斗殴、酗酒赌博、偷盗等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安定团结。

2.3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生活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对生活的需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其需求提升到精神文化方面,农村人口大院的出现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4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通过建立人口文化大院,可以达到生育、生产双赢的效果。经调查,大院内普遍设有科技组织,可以通过聘请专家的方式,不断地向农民传授养殖和种植技术,而且专家还参与实践指导工作,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5调解家庭人际关系,使家庭养老问题得以解决。有些大院成立了“道德评议委员会”,虽然不属于正规组织,但是他们帮助老年人获得应有的尊敬,享受家的幸福。他们会开展入户调查活动,并且公开调查结果,对于敬老的家庭会评以一定的称号增加其荣誉感,以此法来唤醒村民的孝心,对于反面典型不仅要接受众人的谴责,还要对其行为进行监督,有效的帮助社会解决家庭养老问题。

2.6为新型农村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农村文化中包含了消极文化因素、中性文化因素和积极文化因素,而消极文化因素会阻碍农村的文明建设,大院的建设既摒弃了传统的消极观念,还增加了农民的求知欲望,提倡尊师重教,使农民越来越重视教育;另外,还使农民“重男轻女”的观念得到了转变,还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来激发农民的爱国热情,虽然新型农村文化体系还不够完善,但大院的建设已成为新型农村文化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2.7使基层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得到的巩固。大院可以凝结所有的非政府组织力量,使其更好的协助基层党委发挥其职能,使农村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3、建设农村人口文化大院的建议

3.1首先要考虑要农民的需求,要能够做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对于新生事物的支持与否,要先进行调查然后再由相关组织进行最后决定,要能够体现出大院的真正价值。还要不断地听取群众的评价和建议,了解大院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主管部门要能够及时地总结经验,并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人口文化理论,有助于我国人口文化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形成。

3.2大院要接纳各种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活动,一方面提高大院文艺宣传活动的水平和形式;另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素材,使其能够为大院创作出水平较高的作品,使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同时具有更明显的宣传教育效果。

第9篇: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异渴求,村容村貌的改观,更让村民的精神风貌大增,于是,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渐高涨。当前,农村文化设施虽然逐步完善,但远远满足不了村民的文化需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备,设备缺失,利用率低;【文化大院】逐年增加,节目单一,可操作性一般。【农家书屋】覆盖面全,发挥不好,有的甚至就是锁起来的书屋,作用不大。文化广场成型的少,成型的缺少文化带头人,很难达到一定目的。不成型的建不起。仅有的广场活动仅限于扭秧歌、逛一逛的基本形式,没有新的文化方式融入广场,村民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农村文化人才偏少,居住分散,组织一次不容易,即使组织了也是匆忙上阵,无异于纸上谈兵,起不到想要的效果。

基于农村文化的投入越来越大,从分发挥文化龙头的作用,对农村的文化建设知道的越来越清晰了,让农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充满了希望。今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即堪忧又使人充满着期待。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缺乏长效的投入管理机制,由于乡村财力困难,后续管理跟不上,不少文化阵地存在建得起管不起的现象,也存在设施破旧、图书流失现象。三是文化阵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村对群众读书、用书宣传不够,引导不足,群众读书借书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农村文化大院节目单一,内容老化,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培训。五是想创建新的文化大院不难,难的是缺少文化活动的设备【锣鼓、二胡、唢呐、音响等】,有心栽花,无力培植。六是经费限制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村群众素质偏低,精神文化贫乏的实际,当前,我觉得农村文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和要求。1.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加强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3.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是发掘、保护、开发利用北国温泉这一响亮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增长,壮大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1.是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工程,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省市的声音,也能听到县委县政府的声音。3.是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深化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建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通过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培植一些小剧团,秧歌队,农民乐队,文学创作群体等群体性的文艺组织,鼓励引导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