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

财务报表间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报表间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报表间的关系

第1篇: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

财务报表是企业信息披露的核心,也是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资料,它对所有投资者都是公开。财务报表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补充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

1、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报表分析基于对这些报表和资料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过去,评价企业的现在,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财务报表分析是指通过比率、比较、趋势、结构、因素、项目等分析方法分析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企业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从不同的方面反应了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财务状况分析、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包括企业资产构成分析、权益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三方面;第二,企业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应资产流动性的指标,如营运资金、流动比率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应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指标上,如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第三,资产运营能力分析主要分析企业资产周转能力的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第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映企业盈利的能力的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销售额利润率等。

2、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人来说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指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使财务信息使用人获得其需要的信息,通过分析来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和现在的财务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企业的资产和盈利能力的分析决定投资意向投资者主要的分析目的;通过对资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的分析,了解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从而确定企业的贷款的风险来决定是否向企业贷款,是债权人的主要分析目的;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提出财务决策经营状况改善的措施,从而提高经营业绩是经营者主要的分析目的;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达到了解纳税、职工收入等反映企业社会贡献的指标是企业主管的主要分析目的。

三、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以及现金流量表分析等方面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作用。(1)资产负债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资产负债表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企业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企业投资是企业进一步强大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有效分析有助于帮助企业财务管理层准确的分析资产类项目,了解企业投资活动的结果。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投资和企业融资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导因素,而企业融资为企业投资提供了基础保障,为推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2)利润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利润表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一定期间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由于企业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是围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为中心进行,因此,应切实做好企业利润表的有效分析。企业利润表不仅仅反映出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且还充分记录了企业的各项收支费用等,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利润表中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还有助于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获利能力,为企业经营者更好的做出未来经营计划提供了基础保障。(3)现金流量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现金流量表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状况。现金流量的状况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因此,应切实充分掌握现金流量表的种种状况,进而,有效的掌握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和通过外援筹资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总结来说,把握好了现金流量这一“血液”,才是企业维持、发展、壮大的根本。

2、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不仅是对上一个经营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步工作的起点。(1)能够找出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财务报表全面反映了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情况,通过对报表数据计算、对比、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资金运行情况,从而摸索出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为经营管理者决策提供财务信息。(2)可以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收入形成、成本结算和费用支出的情况。(3)可以增强风险控制。对资产状况、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负债水平、资本结构和资金活动的情况,有助于经营管理者在资金投放和运行中加强风险控制,从而保障有效运行,保证资金安全使用。(4)为考评业绩提供依据。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反映出预算执行进度,为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评和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C制提供依据。

第2篇: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142-02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知道各个财务报表对于能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非常的重要,它们只是反映的侧重点不同。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了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一定期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的状况,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所有者权益各个组成项目的变动情况。各财务报表之间相互补充,紧密联系,共同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我们所说的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综合全面的分析各个财务报表,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一、各财务报表项目之间的关系

各个财务报表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企业的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都是对企业交易事项的反映,因此,各报表之间存在一点的勾稽关系。

(一)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项目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它反映的是一定时点的财务关系: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利润表是个动态报表,它反映的是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收入-费用。下面我们推导一下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项目之间的关系。

期初: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

期末: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

期间:本期净利润=本期收入-本期费用

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表示增量)

所有者权益=资本+留存收益=投入资本+留存收益转增资本部分+留存收益

净利润=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留存收益+留存收益转增资本部分

由此可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投入资本+留存收益转增资本部分+留存收益=投入资本+净利润-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

简化得:所有者权益=投入资本+未分配利润

若当期投入资本为零并且未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时:所有者权益=净利润

在满足上述条件下,使用者权益的当期增量等于当期所获得的净利润,因此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

(二)资产负债表项目和现金流量表项目之间的关系

现金流量表同利润表一样,也是动态报表,反映了企业一定期间的现金流量状况。当企业发生一件交易事项时,只要是涉及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一般同时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当不涉及现金的交易时,一般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因此,现金流量表只是对企业的现金的流入及流出进行反映。下面我们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获得收入为例,来说明这两个报表之间的关系。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产生“收入和增值税销项税”+应收账款本期减少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本期减少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收款项本期增加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账户,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即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账户,也会影响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项目。

另外,企业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一般会使用调整法编制,就是根据本期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全部项目进行调整编制,因此现金流量表项目和资产负债表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

(三)利润表项目和现金流量表项目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报表很难用一个具体的公式来反映其报表项目的具体关系,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这两个报表都是对企业一定期间经济业务的反映,唯一的区别是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现金的流动情况,而利润表的编制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其各个项目的确认都是采用的应计制,而不是实收制。

另外,在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时,一般采用的是调整法,其中就有对利润表的项目进行调整求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实际上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计量,若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就是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若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量就是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再者,编制利润表中的过程中分为营业收支和营业外收支,其中影响营业收支的事项一般是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的事项,而影响营业外收支的事项一般会影响投资活动现金流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因此,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看似没有关系,实质上二者关系密切。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与其他报表项目之间的关系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的是一定会计期间所有者权益各个组成项目的变动情况。资产负债表内所有者权益各个项目的期末余额和期初余额之差就是今年所有者权益各个项目的总变动情况,只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把引起所有者权益各个项目变动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把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反映得更加清晰而已。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利润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未分配利润的来源,利润表中最终的净利润会转入利润分配中,最终会反映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所有损益类科目期末余额都为零。

现金流量表和使用者权益变动表没有比较显然的联系,难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二者的关系。但是它们都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反映,都是从两个比较狭窄的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因此二者有一定的交集。比如,所有者投入现金资产,会导致现金流量表中的筹资产生现金流项目的变动,也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实收资本项目的变动,因此,一般引起所有者权益项目变动的事项若会引起现金变动时,该事项就会引起现金流量表内项目的变动。所以,这两个报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各个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各个财务报表在向信息决策者提供信息时,都存在自己的不足之处,各个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一种财务报表一定不可以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一)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

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存量情况,它可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但是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信息使用者不能够通过该表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状况。

(二)利润表的局限性

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信息使用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般首先会看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利润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利润指标也有其局限性。利润只是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只是一个综合的数字,却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比如,当企业本期销售收入很多,但是赊销收入占有很大的比重,坏账比例也很大,则实际流进本企业的利润就不会那么多,因此会相对地夸大本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其外表看起来一个利润非常大的企业,实际上却不能按时发工人工资,没有充足的现金供企业支配,因此,若信息使用者只看到利润指标,而忽视了利润的质量,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再者,当利润的质量不好、企业持有的现金较少时,不能维持持续经营的需要,因为企业再生产必然需要一定数量的现金来购买原材料等。

(三)现金流量表的局限性

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量状况,它仅仅反映的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量状况,却不反映现金以外的资产,能够提供的信息范围比较狭窄。因此,现金流量表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其他报表结合起来分析,比如和利润表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够了解企业的利润质量及企业的现金是否充足。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局限性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所有者权益各个项目的变动情况,它既不能反映财务的整体状况,也不能反映企业当期的盈利状况,因此它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报表,不能作为主表。该报表为其他报表服务,提供与所有者权益变动有关的信息。

(五)各个财务报表是一个统一整体

各种财务报表在提供财务信息时,都有本身的局限性,单独一种报表完全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信息使用者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供货方、职工等,他们需要多样化的信息用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等。由于报表本身的局限性,各种财务报表应该形成互相补充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共同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有效的财务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否则只会断章取义,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总结

财务报表分析是为了分析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并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何一个运行正常的企业,都应该具有优质的资产,赊销比例应该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净利润中的现金应该保持一定比例之上,企业内的现金流量应该充足,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信息使用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综合利用各个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价,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市价比率综合的考虑。把四种财务报表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综合利用,整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成为投资者了解公司状况、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2] 玛丽・E・巴斯,李红霞.将对未来的估计包含在今天的财务报表中[J].会计研究,2007,(9).

[3] 黎云凤.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及改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

第3篇: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

财务报表财务分析勾稽关系

通过专业研究发现财务分析能够识别大量的会计舞弊行为,财务分析过程中通过财务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分析,能够迅速发现存在异常的财务指标,能够快速识别操纵手段。因此,深入了解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能够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企业,并做出合理决策。

一、报表的解读方法

(一)资产负债表的解读方法

1.资产负债表的解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外披露的资产负债表编制格式采用“T”字形账户式结构,该账户结构左边反映的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将资产各个具体项目按照流动性的强弱,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右边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借来的部分构成了企业的负债,按照偿还债务的先后顺序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所有者权益部分按照投资者投入、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的顺序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由于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以企业的资产与企业的权益相等,而资产余额在借方,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左方,权益又分为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余额在贷方,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因此,资产负债表左方所有项目的合计金额等于右方所有项目的合计金额,左右双方平衡。另外。由于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余额反映的是某一时刻静止的情况,所以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报表,年度报表分别以分析当年12月31日和上一年度12月31日的金额分别作为“期末余额”和“期初余额”分别列示,对于资产负债表的解读,可以将资产负债表上期初和期末余额进行比较,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要素未来的发展趋势。

2.资产负债表中个别项目的解读

在分析过程中,资产负债表中有些具体项目也需要特别注意,例如:

(1)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项目的金额等于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去坏账准备后的余额,那么,企业如果增加计提坏账准备,则可以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当期利润,相反,如果冲回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则可以冲减费用,增加企业利润。

(2)存货项目列示的是存货的账面余额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后的余额。如果期末存货余额较高,则说明存货可能市场前景不好,那么该项存货市场价格就会偏低,则应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市场价格越低,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越高,当期费用就越高,当期利润就越低。

(二)利润表的解读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外报送的利润表编制时采用多步式结构,按照“收入-费用=利润”的恒等式,一步步揭示企业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当期经营成果的形成过程。由于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所以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基础,反映的企业当期应该承担的收入和费用,所以最终的利润也反映的是企业当期应该享有的利润。利润表通过净利润和企业发行的股票的数量的比值,也就是基本每股收益指标来表示每一股股票获取的利润,反映了股票的投资价值及企业的获利能力。通过比较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可以计算分析出企业成本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该比重越高,说明企业营业成本较高,同时可以将企业该比率和行业平均值作比较,考察企业是否出现成本浪费情况,以此判断企业是否需要规范成本控制,加强成本管理力度。通过分析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利润的增长率来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果盈利能力强,则企业就能吸收更多的投资者。

(三)F金流量表的解读方法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只考虑现金的实际收付情况,而不考虑其是否应该由当期取得或支付。现金流量表在编制时将企业的现金收支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分别反映企业在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收支情况。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表明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现金的收入和支出;筹资活动是指企业向投资者吸收投资和向债权人借款所取得的资金,所以筹资活动现金净利率反映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投资活动则体现的是企业将现金投放到了哪些地方,如何进行投资资产配置,反映的是企业有效地利用已有资金的能力。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解读方法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了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以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动情况,它以矩阵的形式,反映所有者权益各个项目从起初到期末变动的金额以及变动的原因。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能够清楚直观的了解所有者权益变动的路径,也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原因,更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变动情况,以此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二、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一)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勾稽关系

由于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反映的是某一时刻企业的资产余额、负债余额和所有者权益余额情况,而利润表是动态报表,反映的是某一段时期的收入、费用、利润的积累情况,所以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结合分析的时候要注意选取同一个年度内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2016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和2016年度的利润表举例:

根据上述2016年年末的资产负债表和2016年年度利润表我们可以建立勾稽关系来进行分析。例如:2016年企业取得净利润12 000元,可能会使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增加,同时也会使扩大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规模随之增加。所以,2016年企业资产规模增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企业当年取得的收益。

(二)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现金流量的累积增减情况,所以现金流量表也是一张动态报表。在分析时,选择同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同一年度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从期初到期末金额的变化,可以从现金流量表中某些项目来分析。例如:现金流量表中投资活动中的项目“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当年的积累值就可以解释资产负债表上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的增减变动。

(三)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反映的是企业一段时期的积累情况,所以选择同一段时期的报表进行比较分析。但是,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所表示的信息内涵并不太相同,我们更多时候需要将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相结合分析。例如:在分析营业收入时,我们仅仅知道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数额,作为外部分析者的我们并不能够了解企业营业收入的真实质量情况。如果能够结合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这两个项目的金额一起分析,则能够了解到企业营业收入的质量情况,能够知道营业收入中具体收到了多少现金流量。

(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

根据拓展会计恒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联系在了一起;现金流量表上的现金流量可以根据资产总额减去非现金资产得到,于是就将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联系在了一起。所以财务报表的分析要考虑几张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通过几张报表相互结合分析,能够更加深入的反映报表数字上面没有反映出来的信息。我们通过以下案例来分析:

(1)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如果没有出现被限制使用的情况,应该与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密切相关。

(2)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的增加对应着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和“应收账款”项目的增加,如果“应收账款”项目增加,相应的“货币资金”项目将会减少。因此,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可以根据营业收入*(1+增值税税率)为起点,调整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等。

(3)利润表中“营业成本”项目增加,相应的就会有现金的支出,资产负债表上“应付款项”减少,相应就有现金支出的增加。因此,现金流量表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就可以根据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1+增值税税率)为基础加上或者减去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损益项目。

(4)现金流量表附表的编制方法是在净利润的基础上调整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项目以及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费用,以此将利润表上的净利润净额调整成为现金流量表上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通过以上案例,揭示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我们在财务报表的分析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单独分析每一张财务报表,还要对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学习,才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更好的做出决策。

三、利益相关者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

(一)投资者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

投资者向企业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盈利,因此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时更多的关注自身能否从企业中获取利润。比如:根据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投资者了解企业是否有利润分配行为,自己能否从中获取利润;投资者根据财务报表的分析,了解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更好的决定资产的投资方向,使自身的投资收益最大化,也使促进企业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经营者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

经营者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导者,需要全局掌握企业的各项信息,才能够更好的做出管理决策,因此,管理者通过财务报表的分析,了解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经营者还需要向所有者报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业绩情况,而财务报表是向所有者展示经营业绩最重要的一张成绩危所以经营者深入分析财务报表,掌握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完善企业管理活动,才能交出一张令所有者满意的成绩单。

(三)债权人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

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了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取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但同时又希望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保证自身的本金能够按时全额收回。。因此债权人首要关注的就是资本金能否按期全额收回,其次关心自身能够得到多少利息收入。债权人通过财务报表勾稽关系分析,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资产情况、负债情况、资金情况以及偿还债务的能力情况,从而做出合理决策。

(四)员工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

企业的发展情况与企业员工息息相关,企业经营发展越好,员工的个人收入更高,现金支付能力更好,未来发展潜力越大。因此员工通过阅读企业财务报告,能够了解公司经营情况,如果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好,从而能够给予员工更多归属感,促使员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定。

(五)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

如果税务部门理解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可以对企业的营业情况有更加完善的了解,对企业的纳税情况也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判断,及时发现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企业反馈;政府部门进行物资采购时,根据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产品情况,来决定是否达成战略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爽.财务报表项目间依存关系的研究[J].电子制作,2015(03).

[2]陈昊.运用会计勾稽关系对虚假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识别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3]赵宏梅.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

第4篇: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

从确认计量方法、财务报告的种类、内容和形式来展示财务报告的演进历程,并从报表之间的本原逻辑来分析原因。然后,介绍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即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主要包括报表的性质、特征和分类列报方法。之后,又介绍了几种关于财务报告改革和未来发展的不同观点,包括FASB和IASB联合制定的概念框架的新观点、基于广义资本的财务报告。最后是对我国的启示,我国要采取渐进式改革,不能盲目跟从。

关键词:财务报告;演进;现状;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43

1财务报告的演进

财务报告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渐演进。从早期的简单记录,到复式记账再到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报告信息,最后形成现在的财务报告框架:基本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报告的确认计量方法、种类、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改进。

1.1确认与计量方法的演进――以美国为例

早期的会计主要研究收入与费用的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后来由于委托关系的出现,又开始使用权责发生制。人们对收益的确认,也经经历了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

关于计量方法,传统会计主要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后来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影响各方的利益,再加上美国出现通货膨胀,FASB在SFAC NO.5中提出,根据项目的性质,可以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就出现了几种计量属性(主要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实现净值和公允价值)同时并用的局面。后来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和大量运用,人们又开始倾向公允价值。

1.2财务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

早期是直接的、基础的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增值额(期末总资产减去投入资本总额)的信息。后来由于企业的出现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就需要反映增值的原因和资本结构,就出现了资产负债表,但是单一的资产负债表并不能满足上述需要,又逐渐出现了损益表,即资产负债表加损益表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也不能解释资本结构变动的原因,于是又出现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并衍生了现金流量表,替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后来为了弥补传统报表违反漏计损益原则的缺陷,出现了全面收益表。

财务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由开始的资产负债表,到增加损益表,到增加现金流量表,后来又出现综合收益表。这是因为四大财务报表存在天然的勾稽关系,报表的演进与报表之间的本原逻辑关系有关。

1.2.1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

由上述发展历程可知,早期没有利润表,因为那时生产与交易及其组织形式简单,通过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变化就能确定利润。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这样的计量方法显然不再适用。而是需要一张能够反映净资产变化的具体影响因素的报表,即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所有者权益变动主要包括企业资本易的变化及经营业绩,这就又需要一张报表能反映其变动数量与影响因素,即“利润表”。因此,按照本原逻辑的思想,利润表由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衍生的一张附表。

按照本原逻辑,收入和费用其实衡量的是净资产的变动。原本这些变动是可以直接用净资产来记录的,只是由于我们需要这样一张表来单独归集,才用“收入”、“费用”的名字表示。因此,利润表的要素与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是有逻辑联系的。

然而,资产负债表仅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更为关注。早期利益相关者用流动资本来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除了利润表,还需要一张报表来反映企业期初期末财务状况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即“财务状况变动表”。由于“现金为王”的观念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现金就取代流动资本来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即用“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可以说现金流量表是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一种表示方式。

1.2.2逻辑关系的瓦解与重构

由于财务报表之间逻辑关系的存在,报表种类按照上述过程演进。后来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使得确认范围不仅限于未实现损失,还包括未实现利得。既提倡未实现原则又试图固守实现原则,就导致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逻辑关系开始瓦解。进一步,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对会计环境变化不适应,即会计环境与目标在改变,而与之匹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没有随着该变化而构建起来。

由于逻辑关系的瓦解,人们就开始寻求重构的方法。现阶段只是形式上的重构,即在现有框架下,将除资本易之外,其他导致期初与期末净资产变动的因素及其影响金额,用一张报表呈现,即“全面收益表”。从而在形式上重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本原逻辑关系。

所以现行的四大财务报表,它们的演进是伴随着报表之间本原逻辑关系的存在、瓦解与重构的过程的。

1.3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早期的财务报告仅反映单一主体的财务信息。由于控股企业的出现,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企业规模的扩大也需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报告的时间也由“年度报告”发展为“中期报告”。财务报告的内容越来越全面,全面收益表就是以满计损益为基础的报表。报告也不仅限于表内的确认与计量,而是逐步增加表外披露信息,也就形成了现行的财务报告框架:“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

2现行财务报告模式

2.1财务报告的性质与特征

现行财务报告框架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这两者的性质和特征有差别,应加以区分。然而在FASB和IASB联合制定的概念框架中,认为财务报告不是精确的表述,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和判断。这样的定义没有对“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加以区分,似乎有待商榷,也引起了广大学者对财务报告性质的研究。

2.1.1财务报表的性质

在研究财务报告性质时,基于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当前有两种具有代表性观点,基于会计目标和基于会计职能。会计目标即决策有用性,代表的是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而职能反映的是财务报告的客观作用,主要是如实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资源、义务及其变动的信息。在当前的财务会计框架中,目标起着引导性的作用。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其实后者更重要。

会计的基本特征是由会计基本职能决定的,即通过财务报告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会计对企业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有严密的操作程序,所以,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估计,即使有时需要少量的必要的估计和判断,那也只是会计职能的补充。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提供基本的信息,其他财务报告提供补充信息。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务报表提供企业最主要的三大指标: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编制以交易或事项为基础,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所以联合概念框架中的观点,不符合财务报表的实际。

会计职能具有客观性,会计目标含有较多的主观成分。但是,职能的阐述也有主观的判断,目标也要建立在能够实现的基础上,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融合的趋势。会计目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表现为决策有用性,而关于会计职能的讨论仍然是固守在传统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并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也不会被估计所替代,现在的市场仍然需要的是可靠的财务信息。

2.1.2其他财务报告的性质

其他财务报告的作用,就是在财务报表之外,进行补充披露。以及运用必要的估计、判断和预测,揭示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报酬。即运用估计判断,捕捉不确定性,主要是为了满足相关性的要求。其实,如果用上述联合概念框架中的定义来评价其他财务报告的性质,是恰当的。

总体来看,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在基本特征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主要表现为:两者的目标相同,都应当具有基本信息特征――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但是二者也有显著的差别,财务报表中财务信息的确认与计量,必须先遵循会计准则,再经过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而其他财务报告可以遵循会计准则也可以不遵循。在信息质量方面,财务报表是在相关性的前提下,确保如实反映,而其他财务报告,需要具有相对可靠性,突出的是相关性。

财务报表反映历史成本,其他财务报告反映公允价值。财务报表反映财务信息和历史信息,但随着市场的发展,仅仅陈述历史信息,显然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需要由其他财务报告运用估计判断,利用现行价格来反映非历史信息。所以,在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必然存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双重计量属性。

2.2现行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方法

现行四大财务报表的分类列报方法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资产负债表以会计要素与流动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利润表先按照收入和费用分为两大类,再根据业务性质及收入来源对收入进行细分,根据性质或功能对费用进行细分。现金流量表则是按照业务性质和现金流来源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三类,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及筹资活动现金流。

从总体上看,现行财务报表大多是按照“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报表项目”这种递进系分类列报的,体现了目标导向的原则。

现行的分类列报方法,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列报方式不一致。根据现行财务报告准则,都包含几种可供选择的列报方式,影响不同主体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2)列报信息缺乏内在一致性。各报表提供的信息没有保持逻辑一致,导致信息使用者难以理清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

3财务报告的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

3.1FASB和IASB联合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观点

针对现行财务报告在分类列报方法上存在的问题,FASB和IASB在联合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提出了新的观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描述主体活动的内聚性的财务图像。即将财务报表,都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分类列报,体现内聚性。

(2)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目标。财务报表信息应有利于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投资能力等。

按照上述原则,提出了新的财务报表分类方法,将“资产负债表”、“综合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调整为相似的结构。都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分类列报,区分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投资资产与投资负债、融资资产与融资负债等等。对现行的财务报表结构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按照这样的改革思想,财务报表已然没有体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重要会计恒等式。这既是对公认并使用500多年的复式簿记的挑战,也违背了IASB与FASB联合制定概念框架时坚持的要素应该引领确认与计量的逻辑关系。

目前,已有学者试图从财务分析的角度出发检验改革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列报方式后,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明显增加,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显著增强。但是,编制新结构的报表需要引入大量的职业判断,这必然会大大增加编制报表的复杂性以及相应的制度成本,同时也会增加外部审计的难度。因此,目前看来这一改革并不能实现,只是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可以借鉴。

3.2基于广义资本的财务报告

有学者提出,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即经济形态的变革――从工业经济到新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从无限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公司性质的转变――从“经纪人”到“社会生态经纪人(经济人、生态人、社会人的有机整体)”。企业的资本也呈现出一种泛化的趋势,逐渐从传统会计中的财务资本转变成包括财务资本、组织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等在内的广义资本。

所谓广义资本,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隐性或显性的交易契约在企业投入的资本。广义资本所有者也就是利益相关者,承担出资义务,同时也享有一定的权利。比如,股东投入权益资本,同时也享有分配净利润和股利的权利。这种产权交易契约的签订过程,实质上是市场对广义资本进行配置的过程。通过企业内部的再配置,资本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就变成了企业的经济资源,所有这些资源的集合,称为“泛资源”,是实现广义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权益的保证。“泛资源”的价值也就等于综合权益。

企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履行企业产权交易契约的结果。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性活动和非经营性活动。经营性活动引起广义资本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发生“收入”、“费用”形成经济收益。非经营性活动,则形成“利得”和“损失”。经营活动实现的收益和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损失共同构成综合收益,即产权价值的增值。所有这些产权交易,就构成了会计要素。

因此,就构成了基于广义资本的会计基本要素体系,既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综合资产”和“综合权益”;第二层次,包括“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第三层次,包括“经营收益”“非经营收益”和“综合收益”。

基于这样的会计要素体系,就构成了基于广义资本的财务报告,也分为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其中财务报表中的会计报表有三个:“综合资产权益表”、“综合收益表”和“增值分配表”。这种结构也是对现行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

4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经济环境的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财务报告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面对国际化的改革措施,我们不能盲目跟从,应该积极关注和正确理解其新发展、新观点。与此同时,关于财务报表分类列报的改革应坚持渐进式道路,在引入IASB和FASB新观点的同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这是因为部分新观点的有用性还有待检验,改革的成本很高,而且改革会对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有重大影响。如果盲目改革,很可能会引起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

1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1.1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等,内容涵盖到企业债偿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财务状况分析以及营运能力分析几个内容。

在债偿能力的分析方面,这一问题是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主要标志,也代表着企业的承受能力,企业有无债偿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盈利能力则是企业获得经营利润的能力,也是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效能与经营能力的主要表现,企业的经营效果都会直接表现在盈利能力中,分析盈利能力就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财务状况的分析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资产分布等内容的分析,对采取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掌握好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动情况。

1.2 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在对财务报表分析时,首要依据就是相关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会计资料并不能反映出更多的问题,考虑到这一因素,就需要将会计资料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其关联程度,以此来推测出结果。就现阶段来看,采取报表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三种,其中,比率分析法就是将各个有关联的资料进行对比,从而计算出不同的比率,实施该种分析方式能够有效地分析出财务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关系;趋势分析法就是将数期财务报表中的指标进行对比,以此为基础确定数据变动的幅度与方向,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与性质,预测出其未来发展趋势;因素分析法就是根据各个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来确定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使用该种方法可以分析出不同因素与特定指标之间的关系。

2 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2.1 对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企业成本结算、收入形成以及费用支出的情况,对成本、收入的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发展采购与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的销售与采购流程,并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来调整销售策略。对企业内部营运能力以及财务情况的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发展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各种问题来完善管理制度,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改善,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

2.2 完善风险控制,实现内部管理

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资产情况与债偿能力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在加强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工作,从而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实施过程管理就可以达到协调内部资金的目的。

3 完善企业采取报表分析工作的方式

3.1 完善财务报表

财务人员在编制报表时,需要适当增加对财务报表披露的深度与广度,考虑到影响报表的各项因素,提升数据的有效性,不断的完善各项会计原则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客观的分析财务资产项目,提升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即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性的依据。

3.2 提升报表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不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完善财务报表,还要能够站在企业管理的方向对企业的经营特点、状况、业务流程与战略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做好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了解他们对财务报表的需求,从而提供出针对性的报表。为此,企业方面也需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派他们在其他单位进行学习,不断提升报表人员的综合素质。

3.3 提高报表分析质量

财务人员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对于波动较大的数据,要尽量使用详细的资料进行计算,同时,还要积极应用综合分析方法,对照相关的行业标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重视定性分析,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分析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以及客户满意度,深入的挖掘出数据背后的东西,从而为管理人员提出中肯的建议。

第6篇: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纳税筹划 涉税风险 财务报表

一、引言

纳税规划是企业主体在遵守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条件下,通过对企业内外部资源与流程再整合,以期帮助企业尽可能地减少纳税支出。我国对纳税筹划的研究已有二三十年,但是在相关的理论上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研究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税务机关在对企业的纳税额进行评估时,主要的评估资料就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同时做好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对降低税收检查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企业纳税筹划以及纳税筹划涉税风险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站在财务报表的角度上如何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以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二、税收筹划概述

纳税筹划是指企业在国家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为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或者延缓纳税,对企业内外部各个环节以及流程和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优化整合与事前规划的过程。纳税筹划的目的主要是降低税收压力和增加企业的纳税期间。一是通过绝对减少税负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绝对减少税负就是直接减少税收负担额,比如,某企业去年交税2000万元,通过正常的纳税筹划以后,今年就少交了500万元的税负。此外,在企业进行股权转让或者企业重组时,事前进行合理的安排也可以达到绝对减少税负的目的。二是相对减少税负。相对减少税负就是企业把纳税额与企业的各项经营业绩挂钩进行对比。如果企业在正常的税收筹划后,企业的税收负担率下降,则企业的税收就相对的得以减少。三是通过税收筹划达到企业延缓纳税的目的。延缓纳税就是通过合理的事先安排,把企业年初应该缴纳的税收推迟到年末。

三、税收筹划风险概述

形成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因素。首先,对于企业内部而言,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主要在于企业对于纳税I划的成本很难把握以及在纳税筹划方法的运用上很灵活且有很大的风险,往往违法与不违法只在一步之间。企业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人际关系,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出。其次,在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国家的反避税措施不断加强,税收筹划的合法性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给企业税后筹划带来很大的风险。纳税筹划需要企业密切关注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税收筹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企业与国家税务机关之间的一场博弈。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要充分考虑到企业所面临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以及道德风险,本文就从企业内部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分析企业该如何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

四、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减少企业涉税风险

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等,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流动以及经济活动的效果。税务机关在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时,将根据所掌握的纳税申报资料,对企业的纳税额进行核实。财务报表是税务机关进行纳税评估的重要资料,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计算相关的指标数据来初步判定企业是否有偷税漏税的嫌疑。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的同时,做好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计算相关的指标数据并与同行业的指标进行对比,如有出入进一步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和附注说明,对于减少企业涉税风险及税收检查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指标分析来减少企业税收检查风险

税收分析指标来源于财务报表数据,税务机关主要围绕着企业的税收负担来展开企业应纳税分析活动。税务机关常常通过计算企业税收分析指标并与同行业不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进行对比,查找纳税人是否有偷税漏税的嫌疑,为其征收检查工作提供方向。因此,企业提前测算本企业税收指标并与同行业的相关税收指标进行对比,提前做好准备来减少企业税收检查风险以及涉税风险,为企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财务报表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分析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收入税收负担率、资产税收负担率、成本费用负担率以及所有者权益税收负担率。首先,销售收入税收负担率=应纳税中额/企业总销售收入×100%,资产税收负担率=企业应纳税总额/资产总额*100%,成本费用税收负担率=企业税收总额/当期成本费用*100%。所有者权益税收负担率=企业税收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所有者权益税收负担率排除了企业大小以及行业等的影响,常作为衡量纳税主体税负水平的综合性的指标。

(二)分析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减少企业税收检查风险

通常情况下,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情况的检查都是从财务报表着手。税务机关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检查,可以了解被检查企业的纳税情况以及企业运营情况,从而推测企业是否有偷税漏税、少交税收等情况。因此处理好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减少企业税收检查风险的关键,比如,增值税和企业毛利以及存货、房产税与固定资产中房屋价值联系起来等。下面就财务报表数据之间与税收检查风险有关的主要勾稽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把财务报表中的增值税与毛利联系起来。增值税是对产品附加值所征收的税,即产品投入与产出差额征收的税。因此增值税就相当于对收入的毛利额征收的税。虽然,生产的产品投入的部分的材料、工资、费用等不能取得增值税发票,但毛利额与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常常被税务机关作为检查的重点。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毛利额越高,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就越高,比如企业去年的毛利比今年的毛利额低,而企业今年应缴纳的增值税总额反而不去年少,这就会存在一定的税收检查风险。

其次,把财务报表中的增值税与存货联系起来。存货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存货的主要目在于出售和备供消耗。当企业的原材料的准备量过大,意味着企业的进项税额增加。如果这些大量的原材料不能马上转为产品销售出去且销售额度小于购买的原材料时,企业的销售税额就大于进项税额,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就会减少。此外,当企业遇到市场滞销或者产品价格下跌,企业的销售量就会减少,销售收入也随之下降,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税负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财务报表中的各个项目的数额之间有着众多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揭晓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状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该做好财务报表的检查工作,对重要指标进行核对,如果发现不对或者有较大差异的数据,应该根据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来查找原因,做好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减少企业的税收检查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华敏.存货对增值税税负的影响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6:55.

[2]f芳芳.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1,05:55-56.

[3].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企业纳税筹划风险控制分析[J].商业时代,2011,11:75-76.

第7篇: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

合并财务报表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证券化、集团化的产物,是在美国兴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就在税法中要求子公司与母公司合并缴纳税款,从而推动美国的控股公司使用采取合并报表。在20世纪中叶,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上市公司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必须提供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作为上市公司必须遵循的一项要求和义务,从而推动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发展。美国的成功,也使其他国家争相学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发达国家开始陆续使用合并财务报表,如英国1948年在公司法中规定,企业在拥有子公司时必须在提供个别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反映企业集团财务报表。日本在1977年开始,要求编制和公布合并财务报表,并制定了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及规则。为协调各国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开始制定合并财务报表方面的准则。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带动了很多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一些企业也开始逐渐公开发行股票,在深圳、香港、上海等地进行上市交易,还有一些企业远到纽约等地进行股票上市交易,而一些股份制企业为了更好的满足上市市场的需求,则开始进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而我国的证监会为了保证股票市场的规范进行,也要求企业在制定会计信息时,使用合并财务报表。与此同时,为满足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财政部于1995年初实施了《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这是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的第一个规定。2006年2月,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每33号――合并财务报表》。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国有企业均采用此项准则。

合并财务报表也是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的一部分,除了一般报表的特点外(如报表类型结构大致相同,对报表时间质量要求相同),相对于个别财务报表(指单个非集团化企业单独编制的财务报表),它具有以下特点:

1.合并财务报表主要是集团(子公司与母公司构成的集团)的经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财务经营等进行反映,而且反映的对象通常都是由法人群体构成的会计主体,它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主体,同时也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但也有一些个别合并财务报表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财务经营等进行反映。

2.通常情况下,合并财务报表是由企业集团下的母公司进行编制的,而对于一些个别的财务报表则是由独立法人企业进行编制的。相比来看,合并财务报表是由拥有子公司的母公司进行编制的,而企业则是由独立法人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但这并不是说,未拥有子公司的企业就不需要掌握和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资料,因合并报表虽由母公司有关人员着手编制,但要编制好集团的合并报表,却需整个集团上下全体有关财务报表编制及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方能完成,如统一执行集团内部会计政策,核实、提供会计期间各级投资变动情况,提供、核实、汇总集团本级与子公司间及子公司与子公司间的关联往来、交易等事项,均需所属子公司为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提供详细准确的基础资料。可以说,合并报表的编制,是一项凝聚着集团上下财务报表编制及管理人员心血的综合性工作。

3.合并财务报表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它们之间的编制方法也不同。企业编制个别财务报表,从设置账簿、编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财务报表,都有一整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而合并财务报表不同,它是以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抵消有关的内部交易或事项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而编制的。换句话说,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下属各级企业的个体财务报表(或合并报表)质量。

合并财务报表也不同于汇总财务报表。汇总财务报表主要是指由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所属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对其各项目进行简单加总编制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与其相比:

首先,编制目的不同。汇总财务报表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掌握了解整个行业或整个部门所属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的需要,带有一定的行政计划色彩。如省二轻总公司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汇总的全省二轻行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报表,是基于省二轻行业管理的需要而实施的一种行政管理功能。合并财务报表与其不同,它主要是为了债权人以及所有者对集团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资金流动等情况的了解,满足对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其次,两者编报范围存在区别。汇总财务报表在编报时,主要是将企业的财务隶属关系作为其编报参考依据,即通过企业在行政管理上是否归属于其管理范围,但并不考虑与该企业是否存在产权、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关联。合并财务报表则是以母公司对另一企业的控制关系作为是否纳入编报范围(即合并范围)的依据,是以产权为纽带的。

最后,两者所采用的编制方法不同。汇总财务报表主要采用简单加总方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则必须采用抵消内部投资、内部交易、内部债仅债务等会计事项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后编制。以二轻集团2010年度报表为例,汇总口径资产总额56亿元,负债29.6亿元,所有者权益26.4亿元。而合并口径资产43.4亿元,负债27.4亿元,所有者权益16亿元。汇总口径营业收入68.6亿元,利润总额4.39亿元。而合并口径营业收入49.6亿元,利润总额3.08亿元。可见,合并会计报表的数据一般要比汇总报表数据小,两者之间的主要差额表现在:其一,非控制的参股企业如杭州市松下马达公司、杭州乐金化妆品公司等按规定不在合并报表内而在汇总报表内反映。其二,合并报表还有抵消内部债权债务投资等8亿元,抵消内部交易6000万元等。

合并财务报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对外提供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的经营情况,从而为债权人以及相关人员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数据。而企业在进行控股经营时,子公司与母公司都是以独立法人实体而存在的,并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因此需要子公司与母公司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财务报表,进而对本公司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映,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财务报表不能将企业集团的整体信息进行反映,只是对个别公司经营情况的反映。因此,要对控股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则需要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通过合并财务报表提供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企业集团管理当局强化对被控股企业管理的需要。

如果以集团简单的财务汇总数据反映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则会因关联往来、投资等因素,虚增其资产、负债及权益。采用合并财务报表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合并财务报表有利于避免一些企业集团利用内部控股关系,人为粉饰财务报表情况的发生。具体可以表现在:一些控股企业会因为子公司是其从属公司进而对其进行控制,通过在内部进行价格转移的方式,向子公司进行原材料的销售、高价收购子公司的销售产品等活动,通过转移利润的方式避税。此外,还有一些控股公司在集团内部对其他企业进行高价销售,用来购买其他企业的原材料等,实现亏损的转移。而通过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所产生的收入及利润予以抵消,使财务报表反映企业集团真实客观的财务和经营情况,有利于防止和避免控股公司人为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现象的发生。

集团自2009年度统一会计政策、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只有在编制年度会计报表时才逐级合并编制集团的合并报表,而月度报表中仅以汇总数据反映集团的经营及财务状况。上述处理方法已经不能反映集团日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也不符合目前国家财务报表的主流趋势。集团领导非常重视联合并财务报表的工作,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其重要性和对我集团的意义。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财务部采取多项措施,加深各级领导的关于合并报表重要性的理念,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加大事务所审计力度。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月度会计报表合并,以满足管理层对集团日常管理的需要。2011年度,因联社申请在银行间公开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需提供季度及中期合并报表信息。在公开市场披露联社合并报表信息,既是集团走向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促进各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力措施之一。及时准确提供各自的(合并)会计报表,也是各企业法定的义务和责任。期待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群策群力,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能不断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2]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3版

第8篇: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实体理论理论优势变化

财政部于2005年1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新准则”),该准则是在1995年2月财政部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有关复函(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复函》、财政部1999年《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及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新准则”的最大变化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转变:由侧重母公司理论向侧重实体理论转变,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做法趋同。

一、实体理论的优势

(一)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简介国际上通用的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主要有三种: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

1.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是所有者权益中心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具体运用,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资源。该理论下,母子公司之间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当合并非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采用比例合并法。可见,所有权理论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控制关系,也不强调集团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而是强调母公司实际拥有的而不是实际控制的资源。这样处理,违反了控制的实质,不能揭示作为一个合并整体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2.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强调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反映其所控制的资源。该理论下,合并资产负债表仅揭示母公司本身及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拥有的净资产;合并损益表中的净收益仅揭示母公司本身和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的净收益,而对合并主体中属于少数股东的净资产和净收益在合并报表中只做负债和费用处理。这种做法满足了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对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需求,但它混淆了合并整体中的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没有透过母子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从合并整体的角度去揭示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该理论实用性较强,但自身的逻辑性较差。“新准则”颁布前,我国主要是以该理论作为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核心理论。

3.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从经济实质上说是单一个体,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有权统驭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该理论下,合并资产负债表揭示的是合并主体的净资产,包括少数股东拥有的净资产;合并损益表中的净收益揭示的是合并主体的净收益,包括属于少数股东的净收益,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拥有多数股权的股东和拥有少数股权的股东同等对待。

(二)实体理论的优势此次“新准则”中采用实体理论为合并财务报表的核心理论,简单地说是顺应形势、与国际趋同。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深层次地剖析实体理论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理论。

1.实体理论使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更为合理

实体理论认为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是满足所有股东及债权人、政府等相关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而非仅仅针对母公司的股东。实体理论主张的合并报表是以为企业集团的所有资源提供者提供相关信息为编制目的的。这意味着应将所有的相关利益群体都置于同样的地位来对待。这种开放型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目的与我国会计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它首先充分考虑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各方面共同的利益,而不是仅仅把企业看成多数股权实现利益的手段;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少数股权利益通常不能得到保护的情况,采用实体理论有助于少数股权利益的保障。

2.实体理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

从会计理论来讲,完整性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不能忽略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任何重要信息。可靠性意味着在成本制约并考虑重要性和可行性的条件下,信息是完整的。信息的完整性也会影响相关性,如果相关的一部分信息被省略了,即使略去的信息并不损害其他信息表述的真实性,那么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会受到损害,合并财务报表的有用性将大打折扣。在实体理论指导下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立足于满足所有股东及相关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更具完整性,因而也就更可靠更相关。同时在计价基础上,它克服了对于公司的资产及负债采用双重计价标准的缺陷。

3.实体理论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强调法人财产权而非终极财产权,强调母子公司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而非拥有与被拥有_关系,这与会计主体假设相一致。会计主体假设要求将处于同一管理控制下的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反映企业集团的经济实质。企业集团是因为控股关系而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控股权的存在,使得母公司能够运用的资产远大于其实际拥有的资产,并能运用这些资产为股东服务。因此,确认合并范围时应以“控制”为标准,而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正是实体理论。实体理论的基本立论就是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相互分离、独立存在的个体。所以在实体理论下,控制的经济实质被充分反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

4.实体理论对少数股权的处理更合理

实体理论认为少数股东权益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合并主体而言,少数股东权益并不是一项义务,不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把少数股东权益作为负债是不符合负债定义的。同样地,少数股东损益也不是一项费用,而是对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不应作为合并净损益的一个减项。将少数股东权益看作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将少数股东收益看作是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将少数股东和控制股东同等看待,反映集团全部的净资产和净损益,这种做法比母公司理论下的做法更为合理。

二、采用实体理论带来的变化

(一)对子公司概念的界定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中对子公司概念的界定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合并范围的确定。在“新准则”中,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其他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能据以从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种控制是指经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可以看出,“新准则”中是基于“控制”概念对子公司的含义进行界定的,体现了实体理论的思想。

(二)合并范围同样,基于实体理论,“新准则”中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是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的。“新准则”规定母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范围,具体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能够控制的子公司。以下几项除外:

1.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

2.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

3.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4.母公司不再控制的子公司;

5.联合控制主体和其他非持续经营的或母公司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小规模的子公司(如,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10%)、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如,银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母公司能对其加以控制均应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合并财务报表就反映了由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从控制的实质来看,对于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联合控制主体(即合营企业)并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因此,“新准则”中取消了原来对合营企业采用的比例合并法。合营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三)列报格式直观地看,由于实体理论的采用,带来了合并财务报表列报格式的变化。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当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而不是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在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此外,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非控制权益的份额,应在合并利润表“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这种列报形式使得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更加符合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也是资产负债表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四)具体操作方法合并理论的变化必然带来编报合并财务报表具体操作方法的系列变化,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本文不再做深入讨论。“新准则”的推行对合并报表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合并报表的质量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务工作者都应投入精力去研究、理解“新准则”,使准则精神得以落实,使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M]

[2]范小超,新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定位,财会月刊,2006.9[J]

[3]孙灿明,论合并会计报表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集团经济研究,2006.7[J]

[4]孙长学,合并会计报表理论选择,财会研究,2006.1[J]

[5]许震黎,合并财务报表新旧规范体系之比较,财会月刊,2006.8[J]

[6]张俊龙,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缺陷及其改进,财会月刊,2006.6[J]

[7]翟志华,合并报表理论的内容与现实选择,财会研究,2005.4[J]

[8]黄世忠、孟平,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探讨,会计研究,2001,5[J]

[9]方轶强,试论会计报表合并的实体理论,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

第9篇: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 实体理论 理论优势变化

财政部于2005年1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新准则”),该准则是在1995年2月财政部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有关复函(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复函》、财政部1999年《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及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新准则”的最大变化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转变:由侧重母公司理论向侧重实体理论转变,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做法趋同。

一、实体理论的优势

(一)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简介国际上通用的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主要有三种: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

1.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是所有者权益中心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具体运用,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资源。该理论下,母子公司之间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当合并非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采用比例合并法。可见,所有权理论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控制关系,也不强调集团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而是强调母公司实际拥有的而不是实际控制的资源。这样处理,违反了控制的实质,不能揭示作为一个合并整体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2.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强调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反映其所控制的资源。该理论下,合并资产负债表仅揭示母公司本身及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拥有的净资产;合并损益表中的净收益仅揭示母公司本身和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的净收益,而对合并主体中属于少数股东的净资产和净收益在合并报表中只做负债和费用处理。这种做法满足了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对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需求,但它混淆了合并整体中的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没有透过母子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从合并整体的角度去揭示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该理论实用性较强,但自身的逻辑性较差。“新准则”颁布前,我国主要是以该理论作为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核心理论。

3.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从经济实质上说是单一个体,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有权统驭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该理论下,合并资产负债表揭示的是合并主体的净资产,包括少数股东拥有的净资产;合并损益表中的净收益揭示的是合并主体的净收益,包括属于少数股东的净收益,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拥有多数股权的股东和拥有少数股权的股东同等对待。

(二)实体理论的优势此次“新准则”中采用实体理论为合并财务报表的核心理论,简单地说是顺应形势、与国际趋同。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深层次地剖析实体理论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理论。

1.实体理论使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更为合理

实体理论认为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是满足所有股东及债权人、政府等相关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而非仅仅针对母公司的股东。实体理论主张的合并报表是以为企业集团的所有资源提供者提供相关信息为编制目的的。这意味着应将所有的相关利益群体都置于同样的地位来对待。这种开放型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目的与我国会计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它首先充分考虑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各方面共同的利益,而不是仅仅把企业看成多数股权实现利益的手段;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少数股权利益通常不能得到保护的情况,采用实体理论有助于少数股权利益的保障。

2.实体理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

从会计理论来讲,完整性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不能忽略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任何重要信息。可靠性意味着在成本制约并考虑重要性和可行性的条件下,信息是完整的。信息的完整性也会影响相关性,如果相关的一部分信息被省略了,即使略去的信息并不损害其他信息表述的真实性,那么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会受到损害,合并财务报表的有用性将大打折扣。在实体理论指导下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立足于满足所有股东及相关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更具完整性,因而也就更可靠更相关。同时在计价基础上,它克服了对于公司的资产及负债采用双重计价标准的缺陷。

3.实体理论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强调法人财产权而非终极财产权,强调母子公司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而非拥有与被拥有_关系,这与会计主体假设相一致。会计主体假设要求将处于同一管理控制下的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反映企业集团的经济实质。企业集团是因为控股关系而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控股权的存在,使得母公司能够运用的资产远大于其实际拥有的资产,并能运用这些资产为股东服务。因此,确认合并范围时应以“控制”为标准,而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正是实体理论。实体理论的基本立论就是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相互分离、独立存在的个体。所以在实体理论下,控制的经济实质被充分反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

4.实体理论对少数股权的处理更合理

实体理论认为少数股东权益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合并主体而言,少数股东权益并不是一项义务,不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把少数股东权益作为负债是不符合负债定义的。同样地,少数股东损益也不是一项费用,而是对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不应作为合并净损益的一个减项。将少数股东权益看作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将少数股东收益看作是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将少数股东和控制股东同等看待,反映集团全部的净资产和净损益,这种做法比母公司理论下的做法更为合理。

二、采用实体理论带来的变化

(一)对子公司概念的界定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中对子公司概念的界定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合并范围的确定。在“新准则”中,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其他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能据以从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种控制是指经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可以看出,“新准则”中是基于“控制”概念对子公司的含义进行界定的,体现了实体理论的思想。

(二)合并范围同样,基于实体理论,“新准则”中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是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的。“新准则”规定母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范围,具体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能够控制的子公司。以下几项除外:

1.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

2.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

3.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4.母公司不再控制的子公司;

5.联合控制主体和其他非持续经营的或母公司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小规模的子公司(如,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10%)、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如,银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母公司能对其加以控制均应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合并财务报表就反映了由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从控制的实质来看,对于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联合控制主体(即合营企业)并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因此,“新准则”中取消了原来对合营企业采用的比例合并法。合营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三)列报格式直观地看,由于实体理论的采用,带来了合并财务报表列报格式的变化。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当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而不是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在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此外,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非控制权益的份额,应在合并利润表“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这种列报形式使得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更加符合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也是资产负债表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四)具体操作方法合并理论的变化必然带来编报合并财务报表具体操作方法的系列变化,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本文不再做深入讨论。“新准则”的推行对合并报表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合并报表的质量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务工作者都应投入精力去研究、理解“新准则”,使准则精神得以落实,使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m]

[2]范小超,新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定位,财会月刊,2006.9[j]

[3]孙灿明,论合并会计报表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集团经济研究,2006.7[j]

[4]孙长学,合并会计报表理论选择,财会研究,2006.1[j]

[5]许震黎,合并财务报表新旧规范体系之比较,财会月刊,2006.8[j]

[6]张俊龙,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缺陷及其改进,财会月刊,2006.6[j]

[7]翟志华,合并报表理论的内容与现实选择,财会研究,2005.4[j]

[8]黄世忠、孟平,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探讨,会计研究,2001,5[j]

[9]方轶强,试论会计报表合并的实体理论,,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