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要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创造思维
物理科学的认识活动在于探索和发现知识,学生学习活动在于获得和掌握已发现的知识。知识的发现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会遇到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学习知识却可以直接掌握科学结论,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就容易重视对物理知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物理过程的了解,重视对知识的验证,忽视对知识的探索。教学过程往往掩盖了科学发展的艰辛历史,使学生感到一切发现似乎都是十分顺利,是一次成功的。学生没有经验过科学认识过程某些阶段的训练,也就得不到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这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因此,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课程内容讲一点物理学史,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历史记实引入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讲惯性定律时,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力维持运动的观点和伽利略的力改变运动的论证,并介绍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这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和惯性定律,在教学中可以随时联系有关科学故事,如讲大气压,介绍当年马德堡半球的表演盛况,讲阿基米德定律,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维,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结合教材介绍物理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实验,怎样进行概括总结,得出概念和理论。怎样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不要老是问学生“什么是惯性定律”“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等,这是定型化了的凝固的知识,学生凭机械记忆也可以答上来,应当要求学生回答这些定律要用哪些实验,经过怎样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得到,要求学生能动地、灵活地运用知识,对物理概念也是如此,不要让学生以背定义为满足,应当让学生懂得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例如“为什么把压力除以受力面积定义为压强?”,“为什么力臂不取作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呢?”等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得到物理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推测想象思维能力
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这种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从前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的,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思维能力,如做题要求画示意图,可以帮助想象,物理学中提出的一些理想模型(如光线等)理想条件(如运动没有磨擦)理想实验(如证明惯性定律的理想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想象是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16岁时就想假如人能以光速运动,那么将看到怎样的世界?经过十年沉思,创立了相对论。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提出;假如世界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也能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推测想象能力。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机灵的推测、大胆迅速对事件做出判断,都是创造成绩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二、逻辑思维能力
也就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思维不符合逻辑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例如把物体推一下使之运动,最后停下来,这一现象是人们常见的,亚里士多德由此断言: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运动靠力来维持。似乎也符合人们的常识,但伽利略却用逻辑推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运动靠力来改变。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所描述的物理图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但人们相信它是真理。由于课本知识的结论是现成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结论的逻辑推导,学生作论证题,常常是结论正确,推导方法却是错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三、创造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类一题多变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比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郝杰羽.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10年19期
[2] 马桃香.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3期
[3] 陈瑞军.初中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3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创造性;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0-01
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的急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逐渐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呢?现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含义
所谓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理解、联想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是多种思维形式,是辩证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深度结合。通俗讲,“创”即打破常规,“造”即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结果包括理论、方法、事物、产品等。创造前提是“创”,没有“创”就谈不上“造”。
二、现实中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因素
1、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第一因素。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保守、惰性思维、迷信权威。这些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所以,考试助长了学生的思维保守。正是考试的长期训练让学生把本属于进行时态的知识当成了完成时态,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过度重视标准答案,不考虑知识的获取过程。结果当然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接近一致,越来越淡化的就是想象力了。也就是说,僵化的应试教育是思维保守的原因。
2、发散思维受到阻碍。心理学认为,逻辑思维为聚合思维的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形成对事物的理解模式,追求答案的唯一正确;而发散思维则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也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它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答案。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与1相加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1与1的和可以是多种答案,比如等于0(两只雁往相反的方向拉车,车原地没动),等于1(兄弟两个感情好得像一个人),等于3(夫妻结婚后有了孩子)。在我们的汉语中,它也可以等于十、二、王等,这些都是发散思维也就是想象力的表现。实际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往往受到阻碍。
3、创造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向受到“非凡论”观点的影响,也就是将创造力与发明和重大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认为创造力是少数人的特长,是具有特殊能力的人才具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非凡论”的误区,倡导创造力即“平凡论”的观点,把创造力作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只要利用和开发即可。实际上,创造力本来就是生活化的、多方面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餐馆有一道菜,叫做“棒打猪八戒”。它其实就是蒜苔炒猪肉,这就表现出了生活中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帮学生摆脱对学术权威的崇拜,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现学生的创造力。
三、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和谐、向上的班风,营造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建立融洽、平等、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既利于情感交流,又能促进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的十多年里,我深刻的感受到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就是一个生命的互动过程,应该是教学相长,彼此成为一个思维碰撞的共同体,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在生命的互动过程中,师生间分享对方的思维、知识和见解,交流彼此的观念、情感和理念,同时也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爱好,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本来就蕴藏着创新意识的一株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发扬。
四、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动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兴趣。比如用直观天平的平衡导入学习等式性质,由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导入数轴的教学等等。事实上,兴趣激发创造性的例子非常多,从我国的陈景润、华罗庚等数学家到国外的欧拉、牛顿、阿基米德等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惊人成就,都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相关。难怪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读书先要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首先要“疑”,没有“疑”就谈不上“创造”。而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则是迈出“质疑”的第一步。如在学了锐角函数后,有学生提问:“正弦、余弦只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有吗?”“边长与锐角的余弦、正弦有关吗?”教师首先给予了肯定,并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解疑交流允许发表不同意见,教师总结。学生融入这样大胆猜想的氛围中,不仅会养成敢问敢想的习惯,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挑战性及创新的解题都得到了培养。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长为拥有创造才能的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我们从数学课堂作起,从引导每个学生作起,让数学教学变成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一起创造。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联系的视角解读教材。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在那个历史年代的背景下出现了哪些动人的历史人物,产生了哪些历史故事,一个历史故事又有怎样特定的历史背景,等等。例如,众所周知的《水浒》,它是在哪个历史年代、历史背景下演绎出来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背景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又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往往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横纵比较。例如,某两场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从社会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方面去比较是否容易发现二者的异同。这种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历史线索,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所谓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也就是用横纵对比的方法。
如果学生能经常这样对比思考,就可以对不同历史现象的实质作出较准确的分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书本绝不是读过即可的,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只是学习历史的起点,历史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历史思维的方法去比较、去研究,去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
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搜集与分析史料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材料,学会理解,学会分析,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每一个历史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推荐相应的历史读物,让学生多看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充分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不但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背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也让他们积累了历史知识,增加了思考的信息量。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尝试利用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推论。对搜集到的历史材料,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直接拿来作为分析的证据,而应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辨析,先搞清材料的价值、来源、真伪等,再进行分析和研究。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明显标志。以前,传统的教学论把教师的基本任务仅仅看作是教学现成的知识成果,而不是着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损害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其目的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英语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跳出教材框架,学活课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具创造力就成为我们新世纪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建议。
一、创设自主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上谁自主”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我们知道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自主的学习者,即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习惯的学习者,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以学生为中心来研究课堂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形成自主课堂就必须创建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并非我们以往没有关注这个问题,而是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设想来界定这个概念,但是我们的想法毕竟会受到来自以往经验、社会需求、学校要求的影响,却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学生的需求。
我们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他们有自己特殊的需要和态度,这些应该得到我们教师的重视和理解。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积极的课堂环境有诸如以下的要求:集体的归属感和同学间的依恋感;与教师之间积极的人际关系;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自信;创造性的学习;个人目标的实现;学习过程的乐趣;自己的努力和成功得到公认;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免于难堪的安全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的理解;所学知识与课外生活的联系;在需要时愿意提供额外帮助的教师;最小的课堂竞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高,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等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关注最多的并不都是教学,而是在课堂中的良好的情感关系,积极的心理状态。
人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要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要抓住一切机会组织无拘束的开放式讨论和辩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萌发自己独特见解。例如,在教学JEFC II B Unit 21 Lesson 83时,教师就可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利用其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展开讨论:Can money bring us everything? Why? 通过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有了钱不等于有了一切。再如,在用英语回答对方感谢的话时可说“That’s nothing.”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扩展和补充:Not at all. You’re welcome. That’s all right/OK. It’s my pleasure.等。通过情境对话等练习,使他们明白在同一情境里可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能提出问题就没有思维的火花,就不能做第一流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可以说,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创新往往是在问题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并且要充分尊重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力,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教师在设疑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展现教材内部之间的矛盾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及学习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帮助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适当给以暗示,启发学生思考。总之,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所具有的好动性和表现欲,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意识。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径之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充分利用英语丰富的词汇和多变句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I’ll be a…”这一句型时,笔者让学生试着畅谈自己的理想,并积极幻想实现理想首先要做的三件事,并试着用英语表达,如果表达不了,就用动作来展现,让其他同学或教师帮着说出来。如有一名男同学说:“I’ll be a builder. I’ll do three things. The first one is looking for a piece of ground. Then build a beautiful house. Then欢迎你们参观。”由于他最后一句不会说,笔者就发动同学们一起帮助他来想,最后得到了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答案:“welcome to my new house.”许多同学都想象着自己的将来,很多人的回答都出乎笔者的意料,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所产生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开启创新思维,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设想和创新意识,开发智力潜能。如在教“问路”这一课时,可把教室的桌子拉开距离,变成一条条的“街道”,再在桌子上贴上银行、商店、学校、医院、交通红绿灯之类的图片。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就成了一个“小城镇”。为了增加趣味性,再请学生扮演警察来指挥交通、指路,这样便于学生将自己融入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会问路时使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另外,讲故事、情景对话、小品表演、即兴发表见解等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创造型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评价,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实验;评价思想
Abstract: creative thinking is generally refers to all can use existing knowledge analysis, reasoning, comprehensive, association, imagination, thinking, acquire new knowledge, and draw a new conclusion, law thinking. In chemistry teaching by setting up question, discuss, improving experiment, exploration metho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change the evaluation guidelin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Keywords: chemistry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experiment; evaluation of ideas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考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氯气”一节开始时,可以这样设问:氯气可以对自来水消毒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课中若能在重难点处设疑,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减,听起课来精力集中,并能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寻找答案。课尾时再设疑问,激发学生类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心理欲望,培养学生自发的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开拓意识,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几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注重创造性思维引导
高中学生的智力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形成阶段,正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好时机。高中生的智力发展,其一表现为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完善上,但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思维能力的提高上。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引导,利用不同的问题创设不同的情境,力争从多角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引导。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3、整体思维的训练
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它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的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讲二氧化硫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卤化银时介绍变色镜的原理等等。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联系实际,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4.动态思维的训练
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通过观察红色喷泉的演示实验后,使学生认识到氨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在氨水中存在以下动态平衡:
NH3 + H2ONH3•H2ONH4+ + OH-
运用上式的动态平衡规律,组织讨论下列问题:
(1)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氨水跟液氨有何区别?
(2)氨水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3)如何鉴别某一气体是否为氨气?
(4)为什么可以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烧碱制以氨气?
(5)夏天打开浓氨水瓶子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讨论,增强了氨的性质跟组成、制备、贮存、检验的联系,活跃了思维,变静态为动态,同时也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逆向思维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如在讲化学键时,可要求学生思考以下是非判断题:
(1)极性分子一定具有极性键,那么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
(2)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一定是非极性分子,那么非极性分子一定具有非极性键。
(3)具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都只有离子键等。
6.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和得到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等特点。对于已设计出来的方案,它能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以确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关键词】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思维是通过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思维不再令人陌生。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由于过于严谨、死板,已不适应时展。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挖掘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我的看法。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较差
大多数小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他们仅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有碍于数学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不仅放过思维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普遍学生认为能够继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缺乏敢于质疑、大胆发现、勇于创新的自信心。
(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注重了对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数学活动的教育,然而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不等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思维能力未得到提高的现状。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好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智谋听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哪些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
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则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讲究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里自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培养学生乐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在教学中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
如教《我的战友》一课,在分析烈火烧身一段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想想平时被火烫了是什么滋味,从而体会在烈火烧身达半个多钟头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巨大忍耐力,转而问学生:“为什么能这样做呢?”“你们知道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这时学生思维活跃,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坚持到底,绝不能因为自己而暴露目标。”有的说:“当烈火在他身上燃烧时,他完全可以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火焰。但他想到这样做会使整个作战计划和潜伏部队毁灭,所以宁可牺牲自己,一动不动。”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完整深入。这时我就追问:“你们怎么知道当时是这样想的呢?”有的学生答:“思想支配行动。所以能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像巨石一样一动不动,正说明他心中是这样想的。”在不断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他们被的高尚品质所感动。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如教《鸟的天堂》这课时,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一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哪几个条件促成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巢?”学生会说:“很简单么,书上都讲了,农民不许人们去抓它。”“只有这一点原因吗?”这一追问促使学生继续去思考这个问题并找出了答案。有的说,船划到近前的时候,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这就是说,这棵榕树遮盖面积很大;有的说这棵榕树的干和根很大很粗,看起来像很多株榕树;有的说,树叶很茂盛,每一片树叶上都好像有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就是说,这棵树枝繁叶茂,是鸟的藏身处……可见,从课文中看,农民不许去捉不是唯一的原因,需要许多条件才能保证很多鸟在那里做巢。
三、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在深入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明白了“神机妙算”一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才干。在此基础上问:课文是怎样围绕“神机妙算”来表现诸葛亮的?他算哪些人?算哪些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归纳总结。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20-01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说明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都是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就是兴趣,它也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同学们动手操作,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如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不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最后教师加以恰到好处的点拨,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创设思维情境,注重思维诱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情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到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发挥创造性,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不断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形成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师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民主教学,使学生在轻松得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从而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就是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和完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永进.浅析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
关键词:高中数学 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途径
数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科。《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要注重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把握。”长期的实践表明,如果按部就班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会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而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观念,形成正确认知,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高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指与原先思维相反方向上的思维。相对正向思维而言,它是与人们常规思维程序相反的,不是从原因(或条件)来推知结果(或结论),而是从相反方向展开思路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做出与习惯思维方向相反的探索。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用这种思维去解决问题,就很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恰当的路径,使解题过程简洁而新颖,逆向思维不仅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新的规律,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设汁一些互逆型问题,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开阔学生的思路,就会促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面去认识、理解、应用新知识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魉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训培养逆向思维。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不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注意了从左到右的运用,于是形成了思维定势,对于逆用公式法则等很不习惯。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
2.在解题教学中的培养逆向思维。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应充分进行逆向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推不行则逆推。有些数学题,直接从已知条件入手来解,会得到多个结论,导致中途迷失方向,使得解题无法进行下去。此时若运用分析法,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往回逆推,往往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题途径。
(2)直接不行换间接。还有一些数学题,当我们直接去寻求结果十分困难时,可考察问题中的其他相关元素从而间接求得结果。
3.利用反证问题培养逆向思维。反证法实质上是证明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即当命题由题设结论不易着手时,而改证它的逆否命题,是从题断的反面出发,以有关的定义、定理、公式、公理为前提,结合题设,通过推理而得出逻辑矛盾。从而得知题断的反面不能成立。应用反证法证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一推导出矛盾一结论成立。实施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
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的题型有:命题的结论以“否定形式”“至少”或“至多”“唯一”“无限”形式出现的命题;或者否定结论更明显。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
4.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一组逆向思维题的训练,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已知和求证进行转化,变成一种与原题目相似的新题型。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相反的探索。其主要的思路是:顺推不行就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了就考虑间接解决;从正面入手解决不了就考虑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求问题的可能性有困难就考虑探求其不可能性。
5.灵活运用基本数学方法,促进逆向思维发展。
(1)分析法是从结论出发“执果索因”,步步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它只要求每相邻的两个论断中,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充分条件(不一定等价),用分析法思考,要论证的结论本身就是出发点,学生知道了应从什么地方着手,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思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信心便大大增强了。“由因导果”的方法通常称为综合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在实际论证一个命题时,先用分析法思考发现可以作为论证出发点的真命题,再用综合法表达出证明过程,两者配合起来,在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且分析法常用于不等式和恒等式的证明。
(2)逆证法虽然也是从结论出发,但它与分析法还是有区别的,逆证法要求推理过程中,任何两论断都互为充要条件,逆证法首先对不等式或恒等式进行变形,逐步推出一个已知的不等式或恒等式,这比较直截了当,检查这些变形是可逆的并不困难,但在一般情况下使用逆证法并不省事,应让学生重点掌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韦德奉.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J].高中数理化,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