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数字逻辑思维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逻辑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逻辑思维训练

第1篇:数字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制订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以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强调和重视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考试能力,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有一点要求非常明确,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初步的思维能力则是二者的基础。基于数学科目的特点,即数学有大量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及相应的符号系统,有很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通过逻辑推理,一些理论生成新的理论,一些判断生成新的判断,数学就是由这些理论和判断组成的。虽然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思维能力尚处于萌芽或者说起步阶段,教学内容也比较简单,不需要推理论证,但只要学习了数学科目,就离不开判断或推理。或者可以总结出,数学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针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途径

逻辑思维能力是多层次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提出几点看法。

1.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有着“唯一性”的特点,即“一就是一”,但如果从思维方式看待数学,它在很多时候也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这个认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一题可以多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前,让学生根据题型的不同,尝试着通过转变思路,寻求一种更适合、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寻找和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和帮助学生尝试从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3.打破常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独立创造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不受到常规的解题模式的限制,找出解题最简单的方法。例如:把2、5、6三个数字卡片进行组数,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组成的数就只有25.26.256.265.52.56……除了这些数外,学生还会发现“6”的特点,把“6”反过来是“9”,从而组成更多的数,也是思维创造性的一种表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实践,提出几种训练方法。

1.延展法。

延展法可分为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及反思延展法等。单向延展法应由易到难、由因导果,逐步延展;多向延展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单元内知识点的联系等;反思延展法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整个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会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所谓的破思维定势训练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呈现一组一组的题目,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的结合。

3.常规求异法。

常规求异法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改变常规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思维支配,独辟蹊径,使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方式。以12根火柴棒摆6个相等的正方形为例。按照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多数学生只是摆弄摆弄,这样显然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摆出的正方体中找到了六个相等的正方形。

四、结语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峰.浅谈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2.

第2篇:数字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课例回放

我校应邀参加全国首届“阳光教育”主题论坛活动,我在此次活动中将做课一节。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琢磨着把EEPO有效教育的理念带去。我选择了语文思维训练与表达呈现的自编内容。孩子们从未接触过EEPO有效教育,能上出效果吗?几经试教,我最终确定了“鸡蛋”这一学生常见的素材,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扩张训练;(2)指导学生用图文结构的方式呈现思维过程;(3)进行片段作文创作。我把思维的训练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思维广度的训练,二是逻辑思维训练。

思维广度的训练是第一道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由鸡蛋你联想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只能写出5个左右的答案,学生交流后最多也只能达到8~12个向度。我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类式的汇集板书,如食品、故事、场所、炊具等。当学生说同一类别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及时引导他们转入另一个类别的向度。课前,我自己预设的向度有:结构类(蛋黄、蛋清、蛋壳);同属种群(母鸡、公鸡、小鸡);场所(养鸡场、超市、冰箱、鸡蛋箱);其他种群(鸭、鹅);疾病(禽流感);球类(乒乓球、网球);象形物(鹅卵石、数字0);相关食品(蛋糕、鸡蛋饼、煎蛋);炊具(平底锅、打蛋器);装饰品(不倒翁、蛋壳画);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谚语、成语(鸡飞蛋打、以卵击石);电视节目(非常“6+1”砸金蛋活动);电视、电影中的情节;童话故事;名人故事(达·芬奇画鸡蛋、爱迪生孵鸡蛋、哥伦布竖鸡蛋);自己的事(第一次煎鸡蛋)……孩子们的知识面之广、领悟力之强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在我的引导下能提到之前预设的绝大部分向度,并有让我为之叫好的想法:薄壳结构、盘古开天辟地、复活节彩蛋、母鸡下彗星蛋、鸡蛋藏戒指的魔术、鸡蛋面膜、鸡毛掸子、合家团圆等,要知道这些孩子从未进行过类似的训练,事先也不知我的上课内容,但瞬间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是另一个重点。课堂上,我以“哥伦布竖鸡蛋”为例,引导孩子一步步往下想,最后得出了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的结论,完成“收”的环节,并用气泡来表达整个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示范之后,我布置学生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先扩张,再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由组长汇集。我期待的一个在“鸡蛋畅想”交流活动中出现了:鸡蛋——母鸡——母鸡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抚养我们长大成人——可怜天下父母心——感恩父母(这是一个温暖的话题);鸡蛋——复活节彩蛋——上帝复活——不计前嫌——要有仁爱之心(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很立体);鸡蛋——地球——盘古开天辟地——打破枷锁,创造美好事物——不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学习上也一样,创造力可以提高成绩——人生也如此,只有打破常规才有更美好的生活(由封闭的鸡蛋联想到打破常规,这是思辨的过程)。

随后是7分钟的100~200字的“鸡蛋畅想”写作之旅,孩子们完成并不困难。以下是孩子们的片断作文:“鸡蛋虽然普通,却十分坚固。科学家、考古人员曾在汉王墓中发现一枚保存完好的鸡蛋,所以我们建造建筑物时,就采用了‘薄壳结构’,这就是仿生学,也是我们人类一种取长补短的方法。叶永烈曾在他的《科学寓言集》中写道:‘鸟儿和鱼儿的本领被人们学去后,加以改造,就成了先进的飞机、潜艇,而它们却还是老样子。’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才会有提高,才会成功。”另一个孩子写道:“传说远古时期,地球就像一个大鸡蛋,一个巨人——盘古开天辟地,使沉睡的地球醒了过来。而如今,地球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这个‘大鸡蛋’已千疮百孔。全球变暖,冰雪消融,海面上涨,这些变化正威胁着我们。世纪大片《2012》惊醒了人们——要赶快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要不然,火山喷发、海啸、地震、小行星撞击……将会变成现实。”

我佩服这些孩子,我感谢这些孩子,正是这节课让我体会到了EEPO有效教育的魅力。

思考与感悟

这一课的教学遵循了思维训练的流程:任意一个素材——问题扩张——主题演化——问题汇集。思维广度与深度的训练环节有梯度,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问题的能力、说与写的表现能力、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训练及提高。

思维扩张到一定的向度,如何提取有价值的东西?我在课文中做了有益的尝试,避免了课堂上学生漫无目的、无主题地延伸,而且便于学生提炼写作的主题。

思维的向度并非越多越好,应看重广度。如果学生只是为了达到教师期待的向度的数量,一味地重复类似向度,意义并不大。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更应关注学生是怎样去思考的。

思维训练与阅读密不可分。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有宽泛的知识面,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保证,才能有严密的逻辑、精彩的表达。小学阶段的教师要抓好学生的阅读训练,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素材。

第3篇:数字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数学这门专门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对于发展思维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虽然简单,属这门科学的基础,但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题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题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矗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分钟走7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相向”、“同时”、“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表象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决定整体特征的本质联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张华速度与李诚速度之和。这样,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象直观让学生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梨与苹果的数量关系及苹果的数量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将梨与苹果的数量相加,得出“共多少千克”。即:200+200×4/5,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200×(1+4/5)。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4篇:数字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

根据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认为,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几个要素组成。

一、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应用内涵更博大、概括力更强的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高度抽象的能力。确切地说,学生实现认识结构的组织,是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1]。

(1)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系。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类比法,善于在一系列的结果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相似处之后,推测在其它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例如,在《高中数学・选修2-3(人教A版)》第22页“例4用0到9这10个数字中,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教学中,笔者为让学生及时巩固教科书中的解法3(教科书中称“逆向思考方法”),随即将该题稍作改动,供学生练习“:从0到9这十个数字中,任取3个数字组成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则不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有多少个?”分析:用分步计数乘法原理或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来直接计算“不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比较麻烦,不妨从问题反面入手,考虑“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共有30×3×2×1+12×2×2×1=228个,又因为“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共有9×9×8=648个,所以“不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共有648-228=420个。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采用“变式”的方法。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的空间。

(2)提供错误的反例。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三、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主要从下面几点来进行培养:

(1)要想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把知识经验以信息的方式井然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联想力越强,思路就越广阔,思维效果就越好。

例题:把半径为1的二个球两两相切地放在桌而上,在上而丙放个相同的球,使其与前二个球相切,求上层球的最高点离桌而的高度。

分析:设上层小球球心为Q1,下层二个小球的球心分别Q2,Q3,Q4为则这些球心的连线叫构成棱长为2的正四面体Q1Q2Q3Q4,这样只需求出正四面体的高,丙加上两个半径即叫得出答案。

四、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我们应当主动创造条件,自觉地运用灵感激发规律,实施激疑顿悟的启发教育,坚持以创造为目标的定向学习,特别要注意对灵感的线形分析,以及联想和猜想能力的训练,以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之目的[3]。

(1)应当加强整体思维意识,提高直觉判断能力。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阿提雅说过:“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要注重中介思维能力训练,提高直觉想象能力。例如,通过类比,迅速建立数学模型,或培养联想能力,促进思维迅速迁移,都可以启发直觉。我们还应当注意猜想能力的科学训练,提高直觉推理能力。

(3)教学中应当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直觉观念。

(4)可以通过提高数学审美意识,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

实践表明:当学生们的智慧充分调动和发挥后,常常能提出一些比教师更有见地,更富于创新因素的见解。可以说,这就达到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和理想的效果,对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的甚至会使学生们终身难忘。我们要利用各种思维相互促进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渐由“再现”导向“创造”,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展示想象,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仇保燕.教学思维方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21-235.

第5篇:数字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经过我任教小学数学的经验,我认为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2.开发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研究与事实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英才1.教会方法。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2.加强引导。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从教法改进角度来讲,在课堂教法上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形式、巩固和运用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既要引导学生发展归纳、演绎、类比、联想等思维能力,又要利用问题的拓广和转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适时调控。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要抓好教学信息的反馈。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某项知识形成过程中,一般要进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馈,有基础性反馈、理解性反馈、应用性反馈、系统性反馈、前馈性反馈。通过信息反馈,教师掌握和了解学生“个别差异”,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

第6篇:数字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然而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重视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训练,而忽视直觉思维的诱发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猜想;缺乏快速思考、直接判断的能力。我们应该在学生思维训练的平台上,给直觉思维留一席之地,积极地捕捉、保护并培养这一学生学习数学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思维。

伊恩?斯图加特说:“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诱发与培养,进一步探讨数学直觉思维培养策略,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偶然性、不可靠性、或然性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数学学习之中。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根据数学直觉思维产生的条件和数学直觉思维的特性,主要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以形成“简结构、大容量”的知识组块。

数学直觉的基础在于数学知识的组块和数学形象直感的生长。知识组块又称知识反应块,它们由数学中的概念、规则、方法等组成,并集中地反映在一些基本问题、典型题型或方法模式中。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归结成一个或几个问题,化归为某类典型题型,或者运用某种方法模式。以典型题型及其方法模式构成的知识组块其结构简单,而信息容量大。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能运用“简结构、大容量”的知识组块展开思维,就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结构上去,而不是首先注意问题表面细节。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对数学问题解决途径或方法的直觉把握。

例如:甲、乙两人现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地相距60千米。甲每小时行3.5千米,乙每小时行2.5千米。甲带了一只狗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狗才停住。这段时间内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这道题如果抓住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的知识组块来思考,就会产生直觉的把握,求狗跑的路程,只要知道狗跑的时间(两人相遇的时间)和速度(每小时6千米)即可解决。而如果要去分析事件的情境,那就比较复杂,可能会无从下手。这里,概括的知识组块就显示出它的“高水平”功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结构的教学,也就是要使知识结构化。

2、重视利用形象直感和想像诱发的作用。

数学直觉一方面是逻辑推理过程的压缩,另一方面是形象直感的扩大。直觉的把握往往是借助于不受语言束缚的“心理图像”进行的。因此,利用数学形象直感和想像是诱发数学直觉的一种重要方法。

有这样一题:王方的考试成绩单上语文得80分,英语得83分,数学成绩看不清,三科的平均分为85分。你能帮助她算出数学得多少分吗?

解答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先画出或在脑子里构思出如图所示的一幅图,学生就能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和图形直感诱发直觉判断:数学比平均分多出的分数等于语文、英语比平均分少的分数的和,从而得出简捷的解法:85+(5+2)=92分。

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数形结合由数学问题的题设条件画出或在脑子里想出图形,也是诱发直觉思维的重要一环。

3、重视整体分析,提倡“块状”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必须抓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会学生从宏观上进行整体分析,抓住问题的框架结构和本质关系,从思维策略的角度确定解题的入手方向或总体思路。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步骤思维,培养迅速作出直觉判别的洞察能力和思维的跳跃能力。

例如:如何在图1中的格子中放置18瓶牛奶,才能使无论横行还是纵列,所放牛奶均是偶数?

解这一题,如果不作整体思考,马上从每一行或列出发,一步一步进行调整,结果很难奏效。而如果先作整体思考,把问题转化为如何设置24-18=6(个)空格子,使横行和纵列都是偶数个,因而问题大大地被简化而解决。(如图2)

又如:以数字1、2、3、4、5重复地组成的五位数中,有几个是质数?

解答时,引导学生从整体分析入手,则立见1+2+3+4+5=15能被3整除,故不论这5个数字如何排列,所得五位数均为合数。但如若从局部着眼,则除去末位是2、5必为合数之外,尚有48种情况,不胜其繁。

像上述两题那样客观要求学生从整体分析,并进行“块状”思维便于解答的问题,是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良好素材。

4、创设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和保护大胆猜想,使学生养成敢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数学思维习惯。

第7篇:数字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一、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智障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不是单纯地传授应用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去解应用题,使学生自己具有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本领。

1.数字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计算出结果后与原来的已知数进行比较。 例如:小明有1 支铅笔,教师奖励了她1 支,小明现在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是一道加法题1+1=2,把得数2 和已知数1 相比较,显然,得数比相加前的已知数多了,说明这道题用的算法是对的。

2.实物演示法

数量关系与实物比较解答口述应用题的教学有加法和减法两种,要把加法和减法中的数量关系和实物进行一一对应比较,使培智学生真正理解加、减法的真正含义。例如:盘子里有3个苹果,小伟吃了2 个,盘子里还有几个苹果? 通过实物与数量关系的一一对应,让他们进行观察比较:3 个苹果,少了2个,还有1个苹果。这样将抽象的算式题与具体的情景相联系,使他们在数量关系和实物的比较中掌握加减法的真正含义,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了基础。

二、注重思维训练,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应用题由于其实践性及广泛性,很难确定一种模式让学生记忆解法,要想真正提高智障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智障学生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应用题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专心地去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扩散性。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对教材分析语言的组织、提问题的次序、板书的设计等,都要做到深思熟虑,使之合乎他们逻辑,做到从已知到未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指明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智障学生得到系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思维敏捷性,要让学生“说话”。教师要精心设疑,营造氛围,把问题交给学生,提高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要求教师设疑时语言要完整准确,合乎逻辑,要求学生回答也应符合语法规则,做到理解和表达的统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要让学生“多练”。为了使智障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使他们独创性地发现新规律,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以便解决新问题,强调学生多练,做到一题多变,这也是学习效果再提高的过程。同时要根据应用题的类型试着让学生尽情“游戏”,在游戏中进入角色,从而促进学生内心思维活动的开展,既能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又能使他们乐于解题。游戏要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培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选择应用题情节时要从培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培智学生能理解、感兴趣并密切贴近其生活实际的内容。脱离培智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源于培智学生实际生活的情节,培智学生才能感兴趣,才会有探索的欲望。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我们班孩子对数学这门学科很感兴趣。在一次做习题活动中,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新授课程中的情景表演灵活运用到做习题上,再加以自编故事,激发兴趣,孩子们肯定会喜欢,学习积极性可能会更高。我让培智学生做练习册上的习题,对于“厚薄比较并排序”的教学,我准备从练习题中提到的大象、小熊、小山羊、小狗、小松鼠头饰及厚薄不同的面包,让培智学生按练习册书上同一内容中小动物一样排队,我与孩子进行情景表演,表演之后再讲述故事(自编),然后让培智学生做习题。经过表演和讲述故事,培智学生果然兴趣陡增,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培智学生学会习题,且有几名平时要教师监督才肯做习题的培智学生居然自己主动要求参加表演。于是,我发练习册及附图上卡片给培智学生,请他们喂练习册上的小动物吃面包时,孩子们按照情景表演时的方法,按厚薄不同依次从正方向及逆方向排序喂小动物吃面包,我巡视发现,全班全部会做这一习题,都能从不同方向(正逆)有顺序按厚薄排序,教学效果好,培智学生做练习题不再枯燥。

三、强化语言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教好应用题的数学概念及常用语,是帮助智障学生接受文本信息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智障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用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很难对他们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也要做好智障学生的语言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智障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加强应用题的教学,不能一字一字地读,也不要只读一遍,要按标点符号读出停顿,按句子的成分停顿,按内容逻辑停顿,可以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题中圈出重点词语,可以勾画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按照逻辑去思考。题目告诉我们什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最终确定解题方案。特别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养成好的习惯,在提问过程中发现学生有意识地缺漏、语速断续等现象,要及时给予纠正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读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中认识部分,在理解部分的基础上把握整体,由于读题是由教师进行的,所以通过读题来训练智障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是符合智障学生生理特点的。首先,教师口齿要清楚,速度要适中,先进行初读,使智障学生对题目形成一个总的初步的印象,能说出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其次,进行强化。反复读题,分别理解它们,能说出题中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在头脑中把题目的各部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第8篇:数字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1.数学阅读活动本质上是数学语言的阅读活动。和语文的学习一样,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阅读。数学语言是由特殊的数字符号演绎的专门语言,尽管数学学习材料(主要是教材)由数字的专门语言和附加的一般语言共同组成,但是附加的一般语言是为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服务的。因此数学阅读活动本质上是数学语言的阅读活动,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学习数学时,要学会在阅读中进行语意转换,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化为一般语言的形式,经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转换自如。

2.适当进行咬文嚼字式的阅读。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某些材料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内容,往往需要反复斟酌、推敲才能理解意义。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应对其中的语言反复推敲,或进行摘录,帮助他们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数学阅读活动本质上是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阅读是通过阅(不出声)和读(出声)而领会文本内容的活动。阅读只是形式,领会(理解)才是根本。尽管数学阅读有时也要借助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理解文本意义,但是数学语言是抽象的,也是严谨的,因此,数学阅读活动的本质是逻辑思维活动。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要求数学阅读活动要充分调动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类比等逻辑思维,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开放数学阅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学阅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和开放的阅读空间。阅读活动的时间不局限于课上,地点不局限于校园内,学生可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5.数学阅读活动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主动地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因为数学阅读需要通过逻辑思维主动推测数学结论,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这一数学理解的过程具有相当难度,教师的点拨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如果没有学生全过程的积极投入,甚至只是疏忽了其中一个环节,就会造成整个思维过程的混乱。只有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才能渐次领会,正确形成数学理解。

二、带着问题阅读,促进学生思维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课上在学生阅读前,老师要根据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三、以“动”带读,以“议”促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是读的过程,而且需要动口、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带着提纲阅读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边读边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样的线是平行线,而且学会了怎样画“平行线”。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用好数学课外读物,延伸阅读

1.课堂渗透。在数学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周密计划。首先,数学课外阅读要做好统一安排,由浅入深形成系列。其次,每个学期指导学生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好时间等,都要制订出周密的计划。

3.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激发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有选择性地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阅读的方法指导多样化,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写观后感等。

4.选好读物。课外阅读的读物可分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另一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加以选择。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5.活动引领。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如读书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

五、针对数学理解的不同层次和困难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困难,如不理解数学术语符号,不能将符号和词汇互译,以及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对不能将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让他们根据包含的某种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完形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

第9篇:数字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课程名称

Scratch编程

设计者

曹荣泽

适用年级

三至六年级

总课时

18课时

课程类型

知识拓展类

课程简介

本课程把Scratch编程学习和创作多媒体作品结合起来,在创作动画作品和编写游戏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思考的乐趣、满足创作的欲望和收获成功的喜悦。在课程活动中,有开展模拟编写知名游戏的尝试,有把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有做智能出题的程序,还有编写画板程序等等。在这个课堂里,为学生创造了“边学边玩”的氛围,运用Scratch积木式编程语言环境,开设一个轻松有趣的创作课堂。并且鼓励学生程序作品至Scratch网站,与来自不同国家的Scratch作品爱好者进行交流。

背景分析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意义。而目前以办公室软件培训为主的信息技术课堂难以提供给学生发挥创新能力和表达自我思想的空间。另一方面,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异军突起,让“微信”、“水果忍者”、“爱奇艺”等APP程序成了人们离不开的学习、交流与娱乐的载体。“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软件领域的支持命脉。让学生涉及“程序设计”的领域,能强化他们的思维训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编写和调试代码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未形成。任何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对他们来说,编写代码和调试代码都将是一道门槛。很可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耐心。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发的Teens编程软件Scratch解除了我的困惑。它的“搭积木”式编程环境,有效地避免了繁琐的代码编写,保留了程序设计中变量、链表、调用、面像对象编程等思维方式。更让我们称赞的是,它融入了多媒体的思想,有声音、色彩、动画、情节等元素。非常符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创作多媒体作品”的思路。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习过《Scratch多媒体编程》的学生,在编益智游戏、编导制作生活动画片、开发实用小程序等三大方向发展。通过《Scratch多媒体编程》的学习,他们更善于发现自己的不一样,识别自己的优劣势,并在各自的知识基础上延续自我学习与发展。

课程目标

《Scratch多媒体编程》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重组信息、表达信息的素养;训练其设计程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品质,以科学态度走向创新与实践。

根据三维目标的划分,将课程目标细分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熟悉Scratch语言编程环境,掌握面向对象程序的基本结构,能编写面向对象角色的程序脚本;熟悉“动作”、“控制”、“画笔”、“外观”、“侦测”、“数字逻辑”和“变量”等积木指令的运用;理解并运用“变量”和“链表”等常见数据结构类型;理解逻辑运算、条件判断、循环控制和事件触发等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完整地体验设计想象、编辑角色、选择积木指令、组装搭建积木指令、执行调试等创作过程,初步掌握面向对像编程的方法和设计程序的技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程序设计技术实现功能的独特性,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体验创作结合程序功能的交互式多媒体作品的乐趣,有个性地表达内心的创想。

学习主题

活动安排

预备周

主题一:《我会用Scratch》

2.《小猫散步》-认识和使用Scratch

3.《从远处跑来的猫》-使用Scratch的功能模块

4.《向左走,向右走》-用键盘控制角度实现交互

5.《切水果》-使用变量

6.

实践

主题二:《我会编程序》

7.《不停息的画笔》-编写应用程序画板

主题三:《我会编动画》

8.《奔跑的豹》-Scratch实现动画角色

9.《黑夜星空》-Scratch中实现动画场景

10.

实践

主题四:《我会编游戏》

11.《点金币》-编写计时游戏程序

12.《迷宫苹果》-编写闯关游戏程序

13.《万圣节的礼物》-编写完整的多关卡游戏程序

14.

实践

主题五:《我会用算法》

15.《数字排队》-Scratch中实现数据排序等基本算法程序

主题六:《我会大创造》

16.

小组自主创作

17.

小组自主创作

18.

小组自主创作

评价方式

成绩评定

课程评价以学生设计制作的综合作品评价为主,参考课堂的“学习能力+态度纪律”。达到“优秀”获得2学分;“合格”获得1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