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骨质疏松的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质疏松的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质疏松的表现

第1篇: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

骨质疏松的发病部位是人体中轴骨及四肢长骨骨干,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大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无固定的疼痛部位,休息后减轻。骨质疏松疼痛时无关节红肿、积液,四肢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均正常。骨质疏松骨痛与平时患者的负重活动量及气候、温度变化亦相关。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在于骨折,当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时,患者表现为急性疼痛,并且可能有局部肿痛等症状出现,但在此之前有一个很长的临床前期。期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骨痛,包括腰背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等,患者往往因此来就诊,医生也往往因此诊察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危害十分严重,目前已被关注,但值得指出的是疼痛并不是骨质疏松特有的临床表现。它是因人体内分泌代谢异常,骨骼的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以骨骼内部质和量的病变为表现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引起疼痛的原因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激素调控(主要为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钙、磷、蛋白质和脂肪等)、物理因素(运动、日光)、免疫功能和遗传等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疼痛不一定在骨质疏松的早期出现,绝大多数患者疼痛出现于疾病的中后期,其骨痛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①在骨转换过程中,骨吸收增加,骨小梁破坏,骨膜下皮质骨破坏,破骨细胞溶骨所致,以夜间痛为主要表现;② 机械应力造成的微骨折,以劳累后疼痛为主要表现;③骨骼畸形所致的肌肉、韧带受力异常,骨质疏松病人活动时,腰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腰背板肌肉疲劳、痉挛而疼痛;④严重的低骨量衰竭,长期卧床、制动所致;⑤脆性骨折所致,通常出现在轻微外伤后⋯。在骨痛病人中男性低于女性,可能原因为:(1)男性痛阈较高,男性所受教育性格培养使之不愿意表达疼痛,以及对自身的关心程度比女性低,导致因疼痛而就诊的比例较低。(2)男性本来患骨质疏松的比例较女性低[1]。

第2篇: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老年性骨质疏松:补充活性维生素D,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是必须的。但对那些骨量显著下降且有明显骨痛或骨关节炎的老人,降钙素和双磷酸盐都十分有效。

男性骨质疏松:研究发现,雄激素仅对睾酮水平低下的男性骨质疏松有效。临床男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以双磷酸盐、活性维生素D和降钙素为多。

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病的治疗是前提,但同时应用活性维生素D、双磷酸盐或降钙素,对防治继发性骨质疏松也很重要。

骨质疏松伴骨性关节炎: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不仅能治疗骨质疏松,同时对软骨损伤修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双磷酸盐既可治疗骨质疏松,又能抑制过度的骨质增生,故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和双磷酸盐,是骨质疏松伴骨性关节炎临床治疗的选择。

以提高骨量为目的的骨质疏松治疗:严重的骨质疏松如需迅速提高骨量,可选用甲状旁腺激素(1~34)或双磷酸盐,但卧床患者慎用双磷酸盐。

以缓解骨痛为目的的骨质疏松治疗:应选择降钙素,过敏者可考虑双磷酸盐治疗。但无论降钙素还是双磷酸盐,都不是止痛剂,缓解疼痛的作用要逐渐产生,所以治疗早期可有目的地短期联合应用非甾体镇痛药物,以确保止痛疗效,提高患者顺应性。

以提高肌力为目的的骨质疏松治疗:肌力下降是骨质疏松另一个重要的临床表现,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增强肌力、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是活性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的优势和特点,激素替代疗法也能部分改善肌力。

第3篇: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CR;X光骨密度检测;老年人;骨质疏松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82-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女性多于男性,尤其以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多见。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管在中国还是全球其他国家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健康问题[1]。现就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的CR和双能X光骨密度检测结果做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74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82岁,平均72.5岁,绝大多数患者以腰背部疼痛或全身无固定部位的骨痛来就诊,部分患者以椎体压缩骨折或股骨颈骨折来就诊。

1.2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1.2.1A组,采用万东500mAX光机,KONICA图像处理系统,A组所有患者行腰椎正侧位片检查,观察患者腰椎高度,皮质厚度、椎体内小梁分布,脊椎骨密度估计:在x线片上,将脊椎骨骨质分为3度。I°:纵向骨小梁明显;II°度:纵向骨小梁稀疏;III°度:纵向骨小梁不明显或消失。

1.2.2B组,采用法国MEDILINK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患者腰1-4椎体的BMD值进行检查,数据由仪器自带软件分析,BMD(bone mineral density,骨矿密度)值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级诊断:正常为BMD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个标准差(SD)之内;低骨量为BMD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个标准差;骨质疏松症为BMD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严重骨质疏松症为BMD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并伴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的脆性骨折。

2结果

A组50例患者,有20例CR片示骨小梁变细,纵向小梁明显,10例小梁间隙变宽,呈栅栏状,5例小梁显示不清,且骨皮质变薄,25例病人伴有椎体压缩性骨折,15例患者平片上表现不明显而未能做出正确临床诊断。X光骨密度仪检测组50例患者,25例患者重度骨质疏松,15例中度骨质疏松,10例低骨量。

3讨论

现今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钙质摄入不足或丢失加剧,少运动,吸烟,酗酒,过度肥胖等因素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明显增多,尤其在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比例明显增加[2],同时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与死亡率也密切相关,故骨质疏松症的及时,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案很重要。骨质疏松症诊疗中优先准确掌握骨质状态。检查骨质状态有很多方法,诊断骨质疏松症影像方式也很多,双能X线吸收法,X光片,B超,CT,MRI等等,现在最广泛应用是双能X线吸收法。本文通过CR平片和双能X线骨密度监测来对比分析两者的不同。

骨质疏松的X线平片表现主要是骨密度降低。在长骨骨松质中小梁变细、稀疏、小梁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有的甚至薄如蛋壳。在脊椎,椎体内小梁表现为呈纵形条纹状,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其上下缘内凹,致椎体呈鱼脊椎状,椎间隙增宽。

双能X线骨密度监测是通过X射线球管经一定的装置所获得两种能量、即低能和高能光子峰,此种光子峰穿透人体后,扫描系统将所接受的信号送至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出骨矿物质含量,该设备可测量全身任何部位的骨量,精确度高,对人体危害较小,能够对骨钙进行定量分析,已在我国各大城市逐渐开展,前景看好[3]。临床监测主要选择腰椎或者骨盆等部位来做常规监测。本实验中两组病例得出,CR平片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率为70%,而双能X线骨密度监测诊断率为100%,由此可见双能X线骨密度监测诊断骨质疏松具有绝对临床优势。

4结论

综上所述,CR平片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时,只有当患者出现明显骨质疏松或者出现压缩骨折时尚可诊断,平片上可出现椎体小梁变细,小梁间隙增宽或者骨小梁显示不清、骨皮质变薄、椎体楔形变等表现,本组50例患者,只有35例患者表现为CR平片异常,而有15例未显示出骨质疏松改变;而X光骨密度仪检测诊断骨质疏松,准确性高,能够对骨质疏松程度做出定量分析,本组50例患者均表现为骨矿物质含量降低,无一例漏诊,所以CR只能作为骨质疏松患者的初步筛查,要准确定量诊断骨质疏松,临床应该选择X光骨密度仪检测的方法,以便为临床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益焕,等.脊柱及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与腰椎骨密度相关关系.大韩骨代谢学志,2004,vol 11:167-172.

第4篇: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 中老年;骨质疏松;患病情况;相关知识;研究调查

骨质疏松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骼疾病,人体的骨组织会发生正常的钙化,同时钙盐和基质比例是非常稳定的,当单位体积内的骨组织量发生减少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骨骼病变就发生了骨质疏松[1]。在大多数的骨质疏松中,人体的骨组织的发生减少主要是由于骨质的吸收明显增多所引起的。患者的发病大多比较缓慢只有个别会比较快,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骨骼疼痛、容易发生骨折,其他的生化检查都基本正常。经病理解剖可发见骨质疏松的患者骨皮质比较薄,并且骨小梁发生稀疏、萎缩以及类骨质层也比较薄。本文通过对北京市的10各社区的50岁到70岁的中老年抽查问卷调查的研究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的十个社区,随机抽取2600名50岁到70岁的中老年作为入户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20名调查人员经统一的培训后,对本次研究调查的目的、具体事项、注意项目、如何填写调查问卷等理解透彻后,对所抽取的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入户填写调查问卷。问卷的基本内容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骨质疏松的患病状况以及对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的问题等。

1.3判断标准 有调查对象自身提供区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的诊断资料为判定患有骨质疏松的标准,用来计算患病率。

1.4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在正式进行研究调查前对50例拟调查对象进行了预调查,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研究调查表由专业的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审核,进行统一编码,两人双遍进行电脑独立录入,保证录入的准确性。

2 结果

2.1一般资料和患病状况 一共调查了2600名中老年人,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2578份。其中男性1238名,占总人数的48.01%,女性1340,占总人数的51.97%;年纪最大的71岁,年纪最小的52岁;文化程度最高的为大学本科,占总人数的2%,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居多,分别占总人数的32.15%和30.25%;职业以企业职工居多,占总人数的23.58%;其中男女调查对象在数量、年纪、文化程度、职业等基本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研究发现,北京市的社区中老年患有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9.46%,中老年女性的患病率要高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2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中老年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问卷平均分数为(67.12±18.25)分。在是否知道缺钙是引起骨质疏松的导致原因之一和是否是到通过食用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质的食物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的两道题的回答正确率比较高。但对多量饮酒以及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骨质疏松是否有影响等的问题上正确就显著要低。

3 讨论

经本文的调查很多中老年不理解为什么通过运动可以改善骨质疏松,是因为通过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进行新陈代谢[2]。并且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可以接受到适量的阳光照射,这些都对促进钙质的吸收有积极的意义。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肌肉会收缩,直接的作用对骨骼的拉动,对增加骨密度有很积极的作用。所以,进行适当的运动是对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是有好处的。同时一些基本常识还是不是很了解,例如:防止骨质疏松要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避免一些酸性物质的摄入,防治酸性体质。进行打麻将等不好的生活习惯,都会引起骨质疏松[3];不能食用那些已经被污染的食品,例如饮用被污染的水和农作物以及家禽鱼蛋等,多吃一些为绿色有的食品的食物;和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情,心理压力不要过大等,因为压力过大会引起人体酸性物质发生沉积,而影响到人体代谢正常进行,要注意适当的调节自己心情和压力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4]。

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研究发现,北京市的社区中老年患有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9.46%,中老年女性的患病率要高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中老年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问卷平均分数为(67.12±18.25)分。北京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比较高,对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高,需要开展健康教育等社会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立燕,周利锋,杨婕,高尔生.中老年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及患病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470―472.

[2]杨沛彦,苏友新,徐书亮.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904―2905.

第5篇: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补钙 阿仑膦酸钠

笔者统计2005年6月~2006年6月应用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120例,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

骨质疏松患者120例,年龄57~85岁,其中男46例,女74例。患者均以腰背酸痛或肢节疼痛为主,伴有足跟痛者35例,伴有下肢无力者64例,发生过骨折的3例,所有的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改变。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30例。

对照组:单纯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方法:5%葡萄糖注射液150ml,10%葡萄糖酸钙20ml,25%维生素C10ml,混合每日1次静滴,连续注射5天,同时口服维生素D以促进吸收(剂型及种类依患者身体状况或经济条件酌情选择)。

治疗组:先口服阿仑膦酸钠(商品名“固邦”),每日1粒(10mg),早饭前空腹以100ml温水口服,15天后按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方法补钙。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疗效。疗效标准:腰酸背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大部分症状缓解,但偶尔仍会有部分症状出现,如活动后疼痛为好转,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毫无改善者为无效。

结 果

由表1可见,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过程中,按疗程服用阿仑膦酸钠后再补充钙剂,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补充钙剂的患者。

讨 论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降低及骨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伴有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酸痛,肢节疼痛,驼背及易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常易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和长骨远端骨折,而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和肢体制动又可以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可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与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特发性成人骨质疏松、幼年骨质疏松。二是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甲状旁腺增生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失调性疾病,或过用激素等而导致的药源性骨质疏松。

腰背部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初期表现为活动后腰背疼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久立久坐或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时疼痛加剧。同时患者常会伴有体倦乏力,下肢痿软,足跟痛。因为该病的症状容易与慢性风湿性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脊柱炎等疾病相混淆,所以治疗前应注意鉴别,明确诊断。X线检查可观察骨骼的密度,皮质的形态及骨小梁的数量、形态、分布等,结合临床症状,BMD检查,血尿等生化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

第6篇: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脾胃;骨质疏松;健脾益胃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35-01

骨质疏松是常见的临床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中老年患者是该疾病的高发性人群。临床研究表明,骨折疏松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若未实施有效的治疗,则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几率。祖国医学认为,骨折疏松属于“骨痹”、“骨萎”等的范畴,并提出“肾主骨”的理论[1]。可见,该疾病于肾脏功能受损存在直接一定的关系。本综述主要探讨了脾胃功能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骨质疏松概述

基于骨质疏松症状的基础上,中医学认为,该疾病属于“骨蚀”、“骨痹”等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阴阳失调是导致患者出现疾病开始。《千金要方》提出,随着人们的身体机能受损的严重化,脾胃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症状,从而影响蛋白质等的症状吸收,一定程度上讲,会造成骨骼受损症状。由此可见,脾胃受损是诱发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

2脾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岳美中等学者认为,脾、胃、肾三者与人们机能存在直接关系,即脾胃中精气充足,则人们则“神清气爽”,而精气衰竭会造成其周围肾脏组织也出现受损症状,进而使得其出现衰老症状[2] 。临床研究表明,骨折疏松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舌质呈白色、关节酸痛、夜不能寐、脉搏细弱等,这些症状都提示患者存在肾气亏损的现象。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出了,脾胃受损,则阳气缺损、营养失调,会造成疾病滋生,进而累积周围器官[3]。岳美中提出,元气充足则滋养脾胃,进而促使人们不断成长,当阳气不足,则提示肾气不足,进而外邪入侵。基于“肾主骨”的基础上,当人们出现肾气虚亏症状时,往往会造成骨骼的正常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诱发骨质疏松症状。《素问》中对脾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脾主身之肌肉”。由此可见。脾胃强健才能生血、活血,保证机体内精气充足,保证骨折、器官等能够得到营养物质的滋养。若肾气虚亏,脾胃受损,气血之运行必然受到阻碍,脾胃之气的对骨骼的滋养不足,容易造成肌肉萎缩,骨骼性质发生改变。可见,脾胃功能直接影响着骨折疏松的发生情况。

临床研究表明,中老年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发性人群。中医学者对其病发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均存在肾气虚亏的现象,其骨骼性质也逐渐发生转变,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可能会出现骨折现象。《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脾胃功能受损,则营卫之气不生,筋骨肌肉呈无力状态,《灵枢.决气》中提出,当机体内的精气不足以滋养筋骨骨骼时,其往往会呈受损状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肢体长期得不到滋养,很容易出现萎缩的现象。临床研究表明,脾、胃等器官与身体的其他机能的正常运作存在直接关系,当脾胃受到外邪入侵时,与脾、胃等器官相关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排毒系统等功能均会处于异常状态[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状不仅与脾胃功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还属于全身性疾病。有学者指出,当脾胃功能受损异常时,其对钙质、蛋白质等正常吸收,从而抑制了机体了正常生长。

随着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状的研究深入,根据患者的发病症状,认为骨质疏松主要包括四种证型,即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脾胃状况与骨质疏松存在直接联系。有学者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脾胃亏虚是诱发该疾病的高危因素。《脾胃论》中提出了随着脾胃受损,各种各样疾病的发病率也岁随之提高。李跃华等学者提出有脾胃虚弱造成的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达90%。

3 治疗原则

中医学家认为脾胃虚弱是造成患者的出现肾虚症状的重要因素,因此取药物治疗期间,应以健脾益胃作为治疗原则[5]。然而,有学者单纯取健脾益胃药物治疗期间,发现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对该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部分骨质疏松患者因筋骨等受损,患肢存在血液循环异常的现象。因此,治疗期间应取活血药物配伍治疗。有学者研究,健脾法在骨质疏松中应用效果时,发现取健脾药物治疗期间,大鼠的骨骼受损症状明显缓解。李涯松等认为脾胃虚弱是造成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期间依照中医辩证法,取健脾中药物配伍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为提高临床疗效,中医学者又有了新的认识,即行健脾益胃法治疗,该方式能够有效化解脾胃受损症状。李冬冬等学者在健脾的基础上家用益胃、活血等药物配伍治疗,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取黄芪、羊藿等益气等药物治疗,发现患者的病情呈明显好转趋势,且临床不适症状也逐渐消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既往研究表明,黄芪属于临床常见的补气中药,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均显示,黄芪在治疗骨质疏松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有学者提出,治疗骨质疏松的方药非常多,但是治疗期间必须以健脾益胃作为基础疗法,否则很难控制疾病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脾胃与骨质疏松存在直接关系,即脾胃虚弱是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取药物配伍治疗期间,必须以健脾益胃为基础,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均,徐蕾,吴宇峰等.浅谈骨质疏松症与脾胃的关系[J].光明中医,2013(12):2464-2465.

[2]何青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盛彤,谢培凤,王新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脾论治及相关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07):1922-1926.

[4]梁祖建.补肾调肝法治疗高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第7篇: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 骨质疏松;注射型唑来膦酸盐;生活质量;骨代谢指标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3.107

骨质疏松是我国中老年的常见病, 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系统退化性病变[1], 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骨折、驼背, 约占我国总人口的7.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成为人类的一大挑战。唑来膦酸是一种新型的三代含氮双膦酸盐的抗骨质疏松药, 是静脉给药的双膦酸盐类, 1年静脉给药1次, 避免口服类双膦酸盐类药对食管的不良影响及服用的不便, 可通过降低骨转换生化指标, 增加骨密度, 成为近年来骨质疏松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通过观察注射型唑来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 以期优化现有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114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7例。观察组中男12例(21.05%), 女45例(78.95%), 年龄63~85岁, 平均年龄(75.8±5.6)岁, 病程2~13年, 平均病程(6.7±2.5)年;对照组中男10例(17.54%), 女47例(72.46%),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76.4±6.3)岁, 病程2~11年, 平均病程(6.5±2.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病例入选标准 ①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骨痛症状且伴日常生活功能受限;②入组前3个月内未服用过影响骨代谢的药物;③排除癌症、骨折活动期(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钙剂与活性维生素D治疗, 钙尔奇D 600 mg/次, b.i.d., 阿法D 胶丸1粒/次, q.d., 连续服用1年,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注射型唑来膦酸盐静脉滴注治疗, 5 mg/次, 点滴时间应>30 min, 1次/年, 12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

1. 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进行腰背部疼痛VAS评分, 采用双能X-ray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腰椎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腰背静息痛、腰背前屈后伸痛、腰背翻身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3 讨论

唑来膦酸盐属于含氮双膦酸化合物, 为第3代的双膦酸盐, 是目前药理活性最强的二膦酸盐, 通过静脉给药后, 可优先聚集于高骨转化部位, 选择性地作用于骨骼中破骨细胞中反式异戊二烯延长酶, 从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抑制骨吸收, 恢复骨骼吸收和生成之间的平衡, 然后再被缓慢从骨骼组织释放入全身循环系统, 经肾脏代谢排除, 临床安全性良好, 且给药方便, 避免第2代双膦酸盐的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较高的缺点, 其在骨质疏松治疗应用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报道。2012年, 法国国家卫生管理局更新了关于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指南推荐, 唑来膦酸盐可作为髋部骨折之后骨质疏松的首选药物[1]。黄永明等[2]研究显示, 唑来膦酸盐的镇痛效果强于口服阿仑膦酸钠, 起效速度更快, 给药后2周骨痛症状明显缓解, 使患者更快的恢复自理, 减少了卧床时间, 从而减少了因疼痛长期卧床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的恶性循环。治疗依从性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 服用药物数量种类较多, 需长期服用, 且患者对骨质疏松治疗重视度不高, 影响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依从性, 研究表明, 口服双膦酸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治疗1年后有50%左右的患者未定时用药,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 依从性会越来越低, 而唑来膦酸1年注射1次, 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唑来膦酸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肌肉疼痛、鼻塞流涕、头痛和关节痛等轻微副作用, 多在给药前3 d出现, 3 d后一般可自行缓解, 无需特殊处理, 或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干预, 安全性良好, 但在临床应用时应把握其适应证, 蒋元斌等[3]在使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时, 1例Ⅰ型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在治疗后6周出现截瘫症状, 因而, Ⅰ型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需慎重唑来膦酸, 可能引起患椎再压缩风险所致。由于唑来膦酸通过肾脏排泄, 因而, 肾功能重度损害是唑来膦酸应用的禁忌证, 只有当内生肌酐清除率(Ccr)≥30 ml/min时才可使用唑来膦酸, 且静脉滴注前后给予充分的水化。

综上所述, 在常规钙剂及维生素D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注射型唑来膦酸盐能够有效缓解腰背静息痛、腰背前屈后伸痛、腰背翻身痛, 提高腰椎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 且治疗过程无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Briot K, Cortet B, Thomas T, et al. 2012 update of French guideline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postmen.Pausal osteoporosis.Joint Bone Spine, 2012, 79(3):304-313.

[2] 黄永明, 徐逸生, 肖春生, 等.密固达对骨质疏松患者中短期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2, 18(12):1105-1108.

第8篇: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具有侵蚀性、以多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以关节为主,病理改变主要是滑膜的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从而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的丧失,并伴有局部或全身骨质的丢失,形成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疾病、药物等原因所致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RA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原发病原因。一般认为,RA常伴有两种形式的骨质疏松,其一是关节周围的骨质丢失,与关节局部炎症、关节疼痛、活动减少有关;其二是全身性骨质疏松,与疾病本身的内在机制及皮质激素的使用有关[1, 2]。

骨质疏松的三大主症是骨痛及腰背痛、驼背且易发生骨折,归属于中医学“虚劳” “骨痿” “骨枯” “骨痹” “腰痹”等范畴,“痹”和“痿”多是由于不通或不荣所致。有关RA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病机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肾虚精不充髓

近年研究表明,肾虚是RA的主要病机,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表现更为突出[3,4]。盖肾主骨、藏精生髓,关节、软骨均为骨所属,骨质疏松症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RA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病机首责于肾虚。王福山等[5]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生髓,各种原因导致肾精( 气、阴、阳) 的不足,影响骨髓和精血之化源,骨骼失养,导致骨软不坚,出现“骨痿”。赵治友等[6]认为妇女随年岁增长,肾中精气由充盛转而逐渐衰败,“天癸”的含量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妇女又有“经、孕、胎、产”的生理特点,故较男子更早更易致肾虚,更易致骨质疏松。老年人本身肾中精气随年龄逐渐衰败,患RA日久又可加重肾虚,极易并发骨质疏松。李卫红等[7]对符合ACR1987年RA分类标准的老年RA住院患者82 例进行分析,其中有65例合并骨质疏松,占80%,而5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30.30%,说明RA老年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占有的比例更高。

2 脾虚精血生化乏源

脾主运化、升清和统血,其充在四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RA 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的特性,且治疗RA之药物多易伤脾胃,故RA患者中脾胃虚损更为突出[8]。葛琳等[9]认为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致气血亏虚,不能生髓养骨而致骨质疏松。刘庆思[10]认为先天之本肾精依赖后天之本脾精的滋养,若脾不运化,精血生化乏源,先天失养,久则导致肾精亏虚,骨骼失养,终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钙、锌、镁等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可导致或加重骨质疏松。而脾胃虚弱可直接影响上述物质的摄入与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此外,

等[11]还认为:①“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若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元气的生成不足,致元气虚衰而加速人体的衰老,可导致或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②骨质疏松症以成年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为多见,女子以血为用,以冲任为本,脾统血,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从而加速月经的闭止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③脾主四肢,若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骨骼失于濡养,极易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3 肝失条达、肝血亏虚

肝主疏泄,肝藏血,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RA的病位在关节,主要病理特点是滑膜炎,而滑膜属筋,关节乃骨之连接、筋脉聚集之地,故RA与肝脏有密切关系。由于RA具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患者多伴有情绪障碍[12],其中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脉络闭阻,气血壅塞,筋膜失于濡养,久则及骨;肝又有藏血之功,若肝血不足,脉络空虚,则筋膜失于濡养,筋病及骨,可发生骨质疏松,亦能导致本病加重[13]。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RA患者临床可表现为肢体关节,尤其是掌指小关节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等,以晨起为重,待活动后肝血充养四肢得以缓解。《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病诸候・虚劳伤筋骨候》云:“肝主筋而藏血,肾主骨而生髓。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张媛等[14]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精血互化, 肝血虚下汲肾精,肾精亏虚则不能充髓养骨,骨失所养,累及骨质,则筋挛骨弱,轻则出现骨质疏松、重则出现关节畸形等骨痹的征象。

4 瘀血阻滞

RA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久病入络,瘀血阻滞,导致骨骼筋脉失养、疼痛,极易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骨质疏松症常导致一个或几个部位的骨折,而骨折的主要病机及后果是瘀血阻滞,故RA继发骨质疏松症与血瘀密切相关。瘀血阻滞,经脉不充,络脉不畅,则导致筋骨失养、骨质疏松。邓伟民等[15]认为,瘀血是骨质疏松症重要的病理基础,骨质疏松的发展经过血瘀至瘀血的演变过程,主张加大、加重化瘀药物以提高疗效。李中万等[16]发现,肾阳虚损、瘀血阻滞是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的重要环节,前者是早期出现,症状较轻;后者是后期出现,症状较重。石印玉[17]指出,骨质疏松发展到疼痛阶段,肾虚为其次,而瘀血为其主。

5 病机错杂,多因素复合

由于病程日久或病情严重,反复发作,RA的病机往往不是以单一因素为主,而是病机错杂或涉及多个脏腑。谢林等[18]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不仅与肾亏有关,也与脾虚关系密切,肾虚脾亏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张华等[19]认为肾虚、脾虚、肝郁、肝虚、血瘀相互影响,促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阎德文等[20]认为骨质疏松症病位在肾,但与肝、脾、胃相关;其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肾(气、阴、阳)虚为主,涉及肝阴、脾气及气血之不足,标实多为胃火、瘀血、气郁。王玲玲等[21]分析了绝经后骨质丢失的病机,认为该症基本病机为肾虚精亏,病变在骨,病位在肾,与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肾脾两虚、骨枯髓弱为本,气血不行、痹阻经络为标。尹宏兵等[13]认为骨质疏松症以本虚为主,即肝肾、脾胃之虚,其间又有不同程度的标实夹杂,即寒湿、血瘀等,甚至可因标实而致本虚者。

6 结 语

RA可继发骨质疏松已有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证实,日益引起风湿科医生的关注。西医多采用联合用药,在治疗RA的同时给予传统的抗骨质疏松的药物进行预防。能够同时治疗两种疾病的药物如TNF-α抗体等,由于其费用高以及副作用大,还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地应用。临床实践已证明,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注重整体的疗法,能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副作用少。因此,RA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病机是历代中医学家辨病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7 参考文献

[1] 林庆衍,周毅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2):1384-1386.

[2] 邹伏英,尚可,王友莲,等.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关系的探讨[J].江西医药,2011,46(4):349-350.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43页)

[3] 黄颖.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36-37.

[4] 刘传珍,水正,周丽华,等.中医药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 1993,6(1):17.

[5] 王福山,牟慧琴.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3):20-21.

[6] 赵治友,邬亚军.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思路与治法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75-276.

[7] 李卫红,陈耀方,愈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康复指导[J].辽宁医学杂志,2003,17(4):200.

[8] 陈瑞莲.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9):828-832.

[9] 葛琳,梁军,张华东.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病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00-102.

[10] 张志海,刘庆思.刘庆思教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55-56.

[11] ,赵仓焕.从脾胃论治骨质疏松症[J].新中医,2004,36(12):3-4.

[12] 姜林娣,季建林,王吉耀,等.类风湿关节炎抑郁情况调查[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9(3):169-171.

[13] 尹宏兵, 邢时通,张文泰.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诊疗思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20):4-5.

[14] 张媛,于清宏.肝主筋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临证意义[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33-34.

[15] 邓伟民,邵玉.瘀血学说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指导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3):164-165.

[16] 李中万,庄洪,李钊,等.ET、NO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初探[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1):5-7.

[17] 沈卫东,石瑛.石印玉教授治疗骨质疏松症经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6):489-490.

[18] 谢林,姚共和,郭振球.健脾养胃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初探[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6(4):7-9.

[19] 张华,苏培基.骨质疏松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08,20(11):77-79.

第9篇: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来自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有大约7000万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其中50.1%为50岁以上的女性。根据IOF的建议,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分为固有的和可预防的两大类。其中,种族、高龄、女性、骨质疏松家族史、绝经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为固有的危险因素;而体重过轻、营养状况不佳、缺乏锻炼、钙和维生素D缺乏、烟酒等均为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因此,体重过轻的老年妇女――“瘦小老太”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骨质疏松的易患人群之一。

因为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的症状,骨质疏松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一般可以表现为:脊柱后凸畸形(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驼背”)、全身骨骼酸痛(尤其以腰背疼痛为主);身高明显缩短(较年轻时的最高值下降4厘米以上)、体力明显下降等,也可以同时伴有下肢肌肉抽筋等。身材瘦小的中老年女性。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要高度怀疑骨质疏松,去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就可以确诊是否患有骨质疏松了。

骨质疏松危害较大,身材瘦小的中老年女性更要及早预防。

1.摄入足量钙和维生素D在各个年龄段,特别是围绝经期,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减少骨量丢失并降低骨折风险。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我国居民每日钙的需要量为1000毫克。除了多吃奶制品、紫菜、海带、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豆类、谷物等富含钙的食物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钙剂。同时,由于维生素D不但有助于钙的吸收,而且可降低跌倒风险,推荐每日需要量为400~800单位。维生素D不仅可以从奶制品、海洋鱼类、谷物和蛋类等食物中摄取,而且皮肤经过阳光照射也可以产生。此外,合理的饮食结构、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达到良好的营养状况,对于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都很重要。

2.长期规律锻炼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特别是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可以减缓骨量流失,同时通过强壮肌肉、增加灵活性和协调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发生。负重运动包括步行、慢跑、登楼、网球、太极、跳舞和其他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又称为力量训练,可以通过锻炼肌肉保持骨量;而加强背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减少腰椎骨折和脊柱后凸畸形(驼背)。身材瘦小的中老年女性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一般地说,每周3~4次、每次30~40分钟的负重和抗阻运动是十分有益的。

3.保持正常体重正常体重有利于维持骨骼健康,因此切勿盲目过度减肥。我们可以通过体质指数(BMI)这一重要指标来判断体重是否正常。体质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BMI小于18.5时为体重过低,18.5~23.9 为体重正常。因此,将体质指数保持在18.5以上才能有利于维持骨骼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