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1篇: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科学活动 创新品质 探讨

幼儿年龄小,思维较大胆、活跃,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少,思维容易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期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培养对新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很重要。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天生具有的思维能力入手,开展一系列科技活动,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与现象的兴趣,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大胆尝试,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 选择适宜的内容,优化创新思维的培养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只有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才能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深入孩子当中、做孩子的朋友、和他们谈心,我们发现,孩子们关注的活动非常多,如:恐龙、白色污染、沙尘暴、我从哪里来,还有我们成人想也没有想过的“身体里的声音”等等。于是我们摒弃原有离孩子的生活经验遥远、陈旧的内容,选择并设计幼儿感兴趣、更能激发创新思维火花的内容。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也大胆创新,把一个活动设计成了若干个活动,如“我的朋友——笔”、“旋转的世界”等。孩子们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创新情感,优化了创新思维。

二 创设合理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园科技活动中教师只有为幼儿创设能使他们感到安全的、可信任的、能够进行探索与创造的环境,才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情感。我们在创设科技活动环境时,首先考虑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为小班的幼儿提供的是鲜明突出的“给小纸片安个家”,中班是“我给天空洗个脸”,大班就是能表示事物与观察之间的简单联系的“我是环保小卫士”。其次,为幼儿创设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科学环境。

如月亮、地球、太阳的转动,孩子们很难搞清楚,我们就创设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环境,在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问的同时,放手让幼儿操作探索,让孩子自己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在环境的创设中,要注重幼儿的参与,为幼儿提供一些能操作的、安全的材料,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激发创新思维。在整个环境的创设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对幼儿和蔼可亲,积极鼓励,但不容许提出过高的要求及太多的禁令……对幼儿的求异思维给予肯定并赏识,并鼓励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上再创造。通过教师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保护了幼儿的创新火花,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开拓创新思维的源泉

观察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我们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习惯的培养。观察的内容分为动植物观察和气象观察两大类。我们利用班上的自然角进行观察,让幼儿记录花的观察过程(包括颜色、叶子、形状等),记录黄豆、小麦、蚕豆、土豆的生长过程,利用饲养角观察并记录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蚕的生长过程等。气象观察则定时定点,及时记录每天天气情况以及风、霜、雨、雪等现象出现的时间。通过观察为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使他们思维更活跃,更富有新意。 四 利用多种资源,积累创新思维的素材

我们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等资源,以丰富创新思维的内容。我们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带幼儿去农场,去公园,去社区参观,拓宽孩子的科技领域;我们还邀请中学的植物老师、化学老师给我们上指导课,丰富教师的科技底蕴。我们还非常重视幼儿家长的资源,请家长带着一些小发明经常来园上课活动,调动孩子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另外,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室也是我们科技组活动的有力保障。

五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机渗透创新思维方法

1.利用废物搞发明

发明也是创新,利用废旧物品搞发明,对环境保护有利,对节约材料、节省费用有利,对培养创新思维也有利。我们曾开展利用蛋壳、雪碧瓶、牙签、泡沫板、一次性纸杯、牙膏盒、毛笋壳、乒乓球、冰淇淋盒、花生壳等废旧物品进行创新、加工,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幼儿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所设计的作品也非常新颖、独特。

2.多种活动,样样出新

我们把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各个领域、各个活动中有机渗透和整合,注重在每个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重点在印染、橡皮篆刻、剪贴三个兴趣小组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更敢于大胆表现内心的创新思维,所设计的作品大胆、有新意、有活力。幼儿的多幅作品参加江苏省新闻协会、《环境导报》编辑部举办的“第二届省绿色学校学生美术书法比赛”,有36幅获奖,其中一等奖有7幅,二等奖有7幅,三等奖有5幅,参展奖有17幅。评委们也为孩子们一幅幅极富创意的作品所惊叹。

3.组织幼儿大胆幻想创作,激发创新思维灵感

第2篇: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创造力;《奇妙的七巧造型》:培养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人的智力在幼儿时期发育最为迅速,这一时期的孩子求知欲强,思想单纯,思考问题注意力集中,且想象力丰富,因此,幼儿期是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时期。现笔者将以数学活动课《奇妙的七巧造型》为例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1 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从客观角度而言,兴趣就是好奇心,因为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孩子们就会对蕴含在这些事物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索蕴藉其中的知识与规律,从而令创新思维获得可持续发展。譬如在教学《奇妙的七巧造型》一课时我就采取了如下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七巧板,然后介绍:这个七巧板一共有七种颜色,是由七块形状不一的小木板组合而成。那么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呢?此时我一边说,一边给孩子们示范,分别拼出了正方形、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时不少孩子对此感到十分新奇。此后我又给孩子们示范了如何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拼成梯形。此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随即我抓住这稍纵即逝的一刻给孩子们引出课题:“既然大家对七巧板这么感兴趣,下面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出最喜欢的图形,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随后孩子们马上拿出七巧板开始摆弄各种图形,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摆出了很多具有创意的图形。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实施积极有效的策略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定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

2 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唯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改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法引导孩子们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操作中去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当他们在拼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会适时点拨,帮助孩子们解决出现的问题。譬如在拼摆狐狸图案时,首先我就让孩子们自行观察这个图案的特点,然后在孩子们获得感性认识之后,我就对他们进行认真仔细的讲解:“角对角,边对边,有时需要转转就变成一个图案”,在孩子们掌握这一要领后,我就让他们开始动手拼摆,有很多孩子根据我之前讲授的要领都拼摆出图案,并且摆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的孩子不会拼摆,我则对其指导点拨,最后他们也能拼摆出图案,但是这并不是我教学的最终目标,接下来我告诉孩子们,拼摆图案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自行拼摆,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方法进行,只要你最终能拼摆出图案,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在我的启发下不少孩子根据自己的体会,运用自己的方法也拼摆出狐狸图案。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培养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向孩子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模型,让其在具象化的体验中形成创新意识。譬如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数学活动中我就给孩子们展示了各种迥异不同的造型,有各类人物、动物、桥、房等等。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各类造型的特点,以此丰富他们对各类造型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用七块模板为孩子们示范拼摆以上造型,一边拼摆,一边讲解,在整个示范过程结束后。我要求孩子们用上七块模板,自己动手根据我的示范拼摆上述造型,而且让他们自行动手这一环节是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序安排的,首先我让他们用有线模板拼摆造型,之后让他们用无线模板拼摆造型,这样坚持多模板拼摆的原则,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须注意:第一、孩子们拼摆时,我鼓励他们根据我的提示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拼摆图案,这一步骤是极为重要的,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第二、在让学生动手拼摆图案时, 根据活动单导学案的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就是鼓励孩子们在拼摆图案时遇到问题能相互之间互相讨论,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深化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终促进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教学中我极为重视通过多种模板展示这一环节,准备了大量的有线模板与无线模板,并耐心指导学生观察,开拓了孩子们拼摆七巧板图案的思路,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 结语

通过《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方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第3篇: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根深蒂固,把数学知识作为“死的知识”强行灌输和接受,学生学到的数学是狭义上的数学知识的运用,如“同分母的加减计算”,学生记住b/a+c/a=(b+c)/a,然后记住这个公式,而生搬硬套,对于这个公式的由来,不去关注,学生久而久之,也习惯了“饭来张口”“拿来主义”,从不问来自哪里、去往何处。

新形势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于课改之前沿、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和时展的要求,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激发学生展现自己的激情和创新的欲望、强化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思维、营造创新课堂,让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焕发生机和魅力。

一、创情设景,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小学生大都争强好胜,且兴趣广泛,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等万事万物都持有一颗好奇心,对什么都想试一试,问一问,有不问出究竟不罢休之势。根据小朋友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精心设计情景,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文字应用题,关于一列或一队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是学生的难点,学生总是少了“自己”,如“小红站在队列里,她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6个人,这一对一共有几个人?”的问题,小朋友们不假思索会脱口而出或列出算式,求出答案:5+6=11(人),显然答案是错的。如果老师让其中一个学生扮演“小红”,“小红”的前面站5个人,后面站6个人,让学生想想这个队列一共是多少人?这样的真实情景的创设,利于唤起学生的思维的展开,通过数数,一共是12人,学生们脸上会半信半疑,明明5+6=11,怎么会是12呢?再让学生观察站成一列的学生,看看不一样在哪?有的会发现5+6少了小红,要再加上小红,于是5+6+1浮出水面,有的说不用连加,也可以列出算式是5+7,小红前面是5人,后面6人,加上小红是7人;还有的说也可以是6+6……

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揭示了数学的奥秘,通过站队,通过数数,通过思维,解决了他们的难题和易错题,探索了解决问题的形成过程,也提高了能力。

二、提供机会,让孩子们展示自己

小学生表现欲极强、给他们时间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说起所说,落实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让他们在课堂这方天地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思维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一年级小朋友学习“图形的认识”时,如果由教师展示各种形状的图形,让孩子们识记,再给出几个图形,让孩子们数数,各有多少个,或者给出几个物体组合图形,让孩子们观察,看看都有什么形状的图形组合而成,再让他们比较各个图形的多少等,恐怕大多数教师的课是这样展开和进行的,毋容置疑这样的课是常态课,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很难,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一句空话。

而如果让小朋友课前注备学具或自己手工剪、折叠各种图形,如三角形、平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上课时,让他们当老师,依次为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准备的图形,有的小朋友说,“看,这个是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有的小朋友还找到了教室里的有关的图形问题,课桌、黑板、黑板擦、是长方形,时钟是圆的,田字格是正方形……有的还说,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分为两个三角形……

从学生们七嘴八舌中可以看出小朋友们的知识丰富、学习和表现的热情、乐学的氛围之高涨,在看似“乱”的状态下,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展示,也就在这“不安静”的氛围中,课堂彰显着无穷的生命力,彰显“以人为本”的魅力。

三、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问题教学法可以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出新颖、独特、利于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促其主动思维探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的意识,养成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好习惯。

如上文提到的一年级的文字应用题,学生们学会了前面、后面有几人,左右面有几人,一共有几人的计算方法后,教师进而巧妙设计与之相关的引申问题,如,小红站在队列里,从左边数小红是第六个,从右边数小红是第七,一共有几个人?待学生明白了做法后,再引导学生,还可以怎么编题,小红在队列里,从前面数是第六,从后面数是第七,一共有多少人?这样,孩子们创新思维的意识被激发,增强了问题意识。

再如,“如果给你5元钱去文具店买5本数学作业本,在你买之前,你会想到哪些问题”的问题,定会激发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买一本作业本多少钱?”“买5本要给售货员多少钱?”“买5本,该找多少钱?”顺着孩子们的思路,“那么,你会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待学生发言后,再给以适当的点拨,很快,多数学生会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中间问题,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被强化,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解决一个问题,不如问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激发学生们创新思维意识的同时,质疑、问题意识也得到发展,教学中,何乐而不为。

四、增趣加味,培养孩子们创新思维

孩子们对趣味性强的问题和练习更感兴趣,因此,设计赋予趣味性的练习和习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维的敏捷性、创新性。

一年级的小朋友,整天对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算来算去,虽然,他们的口算能力得到加强,多数孩子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算得快、算得准,对它们来说似乎有种自豪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但未免不日久生厌。为此,设计趣味性强的练习,而引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很有必要。

如两根绳子系在一起打一个结,那么,6根绳子系成一根长绳子,要打几个结?小红有8个苹果,小丽有4个苹果,小红拿出几个给小丽,两个人的苹果一样多?

听到这些问题,孩子们会自主讨论,议论纷纷,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被他们一一挖出,有的说错了,顿时被其他同学给予纠正和补充,学生们谈论着、交流着,教室里流动着乐于探究、求异思维的音符,使课堂演奏一曲动人的乐曲。

创新是新课改形势下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巧设情景、精心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把课堂留给学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新、探究,引导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教师应立足新课改,跻身于新课改之列,做课改的弄潮儿,为社会培养、输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教学,让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驻足。

参考文献:

第4篇: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不要把创新看得过于神秘与高不可攀,教育可以有所作为

《今日教育》:王老师,您好,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创造力只存在于少数天才身上,教育是不能培养创新人才的。您怎样看这个问题呢?

王竹立:这要看我们如何界定创新人才。如果我们把创新人才界定为那些已经做出创新性成果的人,那确实不能单靠教育就能做到。因为要完成创新性成果,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如时间、机遇、环境、政策等,这些因素与个人内在的因素综合作用,才可能导致创新性成果的诞生。创新性成果诞生在哪里,诞生在什么时候,诞生在哪些人身上,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我们把创新人才界定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有可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人,那么教育就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创新人才是可以培养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尤其是孩子,他们的想象力往往高于成人,而创造力与想象力密切相关。只不过在以后的生活中,创造力被后天的经验与不恰当的教育给遮蔽了、压制了。当然我们承认创造力确有先天的差异,但只要我们教育得法,是可以将每个人身上原有的被遮蔽与压抑的创造力重新激发出来的;经过合适的训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正如我在《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一书扉页题词所说的那样:“思维的翅膀是天生的,但科学训练可以让你飞得更高更远”。

从创新思维课程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关于创新思维的知识(如创新思维的定义、原理、方法等这样的显性知识),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能够用语言、文字、符号等载体表达出来,这类知识是可以教的。虽然目前人类对创新思维的脑内过程与机制还了解得不够多,但也绝非一无所知,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对于具体创意的萌发与实现过程,则更多地与个人的经验、思维的类型、环境的因素、社会的氛围乃至机遇、意志和品质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个层面是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能达到的。其中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今日教育》:有人认为,不要把创新看得太“高大上”,创新也是有领域和层次之分的。在您看来,科学技术、医学、文学、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创新有何不同?新时代的创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王竹立:我完全同意不要把创新看得过于神秘与高不可攀。创新有大有小,不同领域的创新各有不同。天才人物可能做出改变人类与社会的大创新,我们普通人也可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做出自己的小创新、微创新。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小创新、微创新,积少成多,也可以变成大创新,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文学艺术领域的创新更需要想象力,更无拘无束,更能彰显创新者的个性;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除了新颖之外,更强调价值和实用性;教育介于两者之间。医学的创新很多来自实验或实践中的偶然发现。

创新者需要具有下列基本特质:强烈的创新意识;高度的自信;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对新事物的敏感与好奇;坚韧不拔的精神。除此之外,今天的创新者还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创新,还要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

并非知识越多越利于创新,拥有好奇心、想象力、个性化知识体系和独立思考能力更重要

《今日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共同完成。有的省市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苗子。您怎样看待这种合作?基础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王竹立:培养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将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都扼杀掉了,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搞没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再怎么努力也可能无济于事。人的思维在小的时候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等到成年已基本定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要。我赞同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孩子科学研究的意识与兴趣,但认为这样还不够。因为这种计划受惠的学生人数毕竟有限。我主张基础教育最应该做的是,好好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创造力,好好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个性,好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要让孩子对学习新东西感到厌倦与畏惧,不要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今日教育》:人们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印象通常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比较系统、扎实,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弱。扎实的基础知识真的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吗?基础教育应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呢?

王竹立:确实如此。人们对知识与创新的关系往往缺乏全面的认识,以为知识越多越有利于创新。其实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对于创新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要想完成一个创新作品,或实现某个创新目标,确实离不开大量的相关知识,但并不是f知识越多越好。因为学校里教的知识是前人的认知与经验的总结,是被专家学者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这些前人留下的东西有可能让我们产生思维定式,而定式思维恰恰是妨碍我们创新的最根本原因。在处理常规事物时,知识确实可以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办法;但如果遇到新事物时,我们还固守原有的知识,不能突破思维定式,就会阻碍创新的发生。这种时候,知识少一点也许反而障碍更小。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内行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外行反而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解决了。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具有跨界的经历,创新大都发生在交叉学科交叉领域。研究表明,创新与正规教育水平的关系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正比关系,而是呈钟形曲线(又称正态曲线,是一根两端低中间高的曲线)的关系。创新与知识在脑内是如何组织的,以及大脑如何利用知识的关系更加密切。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共性化知识结构对问题的解决与创新并不是最有利的,而以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才更有利于创新。

有鉴于此,我认为基础教育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不要把知识本身看得过重,真正重要的是想问题的方法。教师千万不要满足于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与其让学生为记住某个知识点而学习,不如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顺带”学习某个知识来得有效。要允许学生犯错,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学生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二,不要让学生产生一个问题都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错误印象。要告诉学生,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式、多个正确答案。真理无处不在,关键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激发创造力的秘诀之一是努力寻找第二个正确答案。

第三,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敢于质疑,坚持独立思考。教学不要拘泥于教材与大纲,应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知识,进行社会化交流与合作。处理好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碎片化学习虽然有一些缺点,但往往涉及最新的、最前沿的或真实的问题和信息,如何帮助学生将碎片化信息与知识整合起来,进行创造性重构,是网络时代学习与创新的关键。

第四,应鼓励跨学科学习。知识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和教学的方便,才被人为地分成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解决真实问题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

第五,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不强求一律。今天的教育不再需要制造标准件,而应该培养具有不同的个性化知识体系、能独立思考与创造的创新性人才。

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今日教育》:很多人认为决定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是考试招生制度。目前,国家高考、中考改革已经启动,您认为,这样的改革将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哪些影响?

王竹立:目前中考和高考招生制度确实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如果我们的招生制度还是采取标准化考试形式,还是以分数为唯一的录取指标,如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开放与多元,如何能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目前高考改革已开始启动,总的方向是对的,但步子太慢,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有限。今后应进一步推进改革,可先从改革考试试题开始,让考题更加灵活开放,更加贴近今天的生活实践,不再受教材和大纲局限,引导学生多从网络学习中获取信息与知识。试题开放了,教育教学也可能跟着开放了。

《今日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除了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学者提出要在中小学开设创新思维课程。您认为中小学有没有必要开设创新思维课?

王竹立:我不反对为中小学学生开设创新思维课程,但我觉得这不是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为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部门领导开设创新思维课程,让他们了解创新思维原理与方法,这更加重要。如果老师自己的思维是保守的、不创新的,如何培养出能创新的学生?孩子本来天生就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基础教育的关键在于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创新思维课程很有必要,主要为了将他们被遮蔽和压抑的创造力重新释放出来。

《今日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少学校实施了科技教育,现在STEM教育、创客教育也在国内火热开展起来了,您认为,中小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竹立: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将这一类教育变成另一种知识灌输与应试教育。据我观察,有些所谓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变成了科技知识的传授和科技作品的竞赛。比如,一些中小学创客教育,让孩子学习一种软件或硬件技术,然后依样画葫芦地制作一个3D打印的作品,里面并没有体现出多少创意与思维训练;一些机器人大赛,更多的是比拼材料、金钱和技术,而不是思维与创意。真正的创意产生往往需要一种游戏心态,不能有过强的功利心。当然这种教育总比课堂上满堂灌效果要好,因为有动手实践。但毕竟这类活动参加的学生人数较少,偏重于科技领域,而且大都在课余时间,对传统教育的改变不大。创新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局限于具体课程具体领域,也不局限在科技领域,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创新,都应该创新。所以我主张首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只有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教师和管理者,才能惠及更广大的中小学生,才能让我们的常规课堂也变成创新课堂,才能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整个的教育。

面向每一个学生培养创造力,需要自由、宽松、民主、合作的大环境

《今日教育》:从面向每一个学生培养创造力的角度来看,中小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教师能力等方面应该如何做出调整?

王竹立:第一,引进网络,让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进学校、进课堂。网络丰富的资源与信息,对形成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西蒙斯把知识分为硬知识和软知识。硬知识是指那些被专家学者结构化了的基础知识、经典知识,是写进教科书和学术专著里的知识;软知识是网络带来的尚未被专家学者结构化的知识。这类知识可能不系统、碎片化,而且良莠不齐,但它往往代表了新的信息、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领域。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产生了大量的软知识,如果我们不重视对软知识的甄别、学习和利用,我们就可能落后于时代。今天,学习与创新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已经允许人们一边学习,一边创新。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对学习的创新,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第二,课程融合,将一些相近或相关的课程组合成一批大的综合性课程、交叉性课程,这对孩子的创新思维与探索发现很有必要。

第三,增加文化艺术类课程的比重。文化艺术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非常重要,激发创造力需要软性思维,而文化艺术对软性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软性思维是一种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它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灵感与顿悟等,在创意的萌芽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属于硬思维,在创意产生之前和创意成型阶段非常重要。这两种思维分别代表了右脑和左脑的思维方式,对创新都必不可少。

第四,改革评价方式。不应以标准化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而应引进多元评价机制。尤其应该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S能力、行为表现与实践作品而不是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今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诞生出全新的人才评价机制。

第5篇: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其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质,提升其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对小学阶段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推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也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立足点,培养其数学创新意识,简化思考程序,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作为教师也要积极营造环境,形成“想学、爱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一、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在小学数学教学尤为明显。小学生因年龄较小,生理心理特点也决定了其对外界世界充满好奇,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对一切问题充满好奇,不停地问这问那。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充分保持并合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看似简单甚至荒诞的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鼓励这些求异思维的存在,甚至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正是这些好奇性的存在,才会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得出万有引力,鲁班也因被草叶划破手而发明锯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孩子们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以钟表知识学习为例,孩子们会问为什么会有三个指针中只有一个在动呢?其他两个不动的指针有用么,是不是可以不要呢?有些好奇意识比较强的学生甚至会在回家后将钟表拆下来看个究竟。对于学生提出的“奇怪”问题,既不能一语回绝,打击其探索积极性,也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断送其探索空间,而应加以合理引导,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转变角色定位,鼓励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益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新课改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也要积极调整优化教学策略,改变既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任务,树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在创新型教学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要积极转变身份,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既定问题,也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加以思考,鼓励不同观点的存在,鼓励他们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以简单的10以内的连加运算为例:对于1+2+3=6,学生既可以考虑1+2+3=(1+2)+3=3+3=6,也可以考虑1+2+3=1+(2+3)=1+5=6,还可以考虑1+2+3=1+2+1+2=(1+2)×2=3×2=6等,在备课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充分考虑具体案例的各种解法,开启培养每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优化教学方式,营造创新环境

新课改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尤为关键,创新教学方法也更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我们可以充分使用启发式、设疑式等教学方式,以加法运算中的交换律学习为例,常常有学生会问:“老师,加法可以使用交换律,减法能用吗?”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首选,应对这位同学的积极主动探索精神报以赞许,对于交换律在减法运算中是否和加法运算中是否能使用,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希望同学们自己举例验证。这时候也会有同学惊喜的“发现”,交换律在减法运算中也能使用,因为6-3-2=(6-3)-2-(6-2)-3=1,对于这一偏差也无需急于纠正,而应鼓励学生继续验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很多学生立即发现6-3-2并不等于3-6-2,说明交换律在减法中是不能适用的,通过问题引导以及错误纠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四、探索教学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我发现,这一过程的理解也最为深刻,容易形成对课本内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结合具体问题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小学也是孩子们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动手实践活动也更能促进其手、眼、脑等器官的同步发展、协调使用,培养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联系生活实践,通过具体实验活动的体验或者临近生活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能力,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为例,之所以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我们可以通过纸片剪出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接等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继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体验创新乐趣,引发新一轮的创新冲动。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安排以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习题,编制具有发散性、新颖性以及独立性的自编习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发展求异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极大工作责任感,极强的工作热情,更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乐群.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3,(10):56.

第6篇: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103-06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学龄前儿童是创造力开发的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可预知的、普遍性的渐进顺序,包括身体、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各方面,3~6岁儿童正处于思维与认知高速发展时期,创新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并在其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有研究表明,人在5岁时具有90%的创造力,但在7岁时只具有10%的创造力,而在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到2%了。这一结果本身说明,由于儿童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与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固化,从而丧失了想象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在儿童创新思维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幼儿创新思维培养与发展的现状,基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寓教于乐”的角度通过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培养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新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结合文献法、观察法及访谈法这四种方法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优化现有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1. 研究假设

假设一: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有显著差异。

假设二: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假设三: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 研究样本及其抽样

本研究在湖南省抽取2所幼儿园(长沙市岳麓区教育局第二幼儿园、常德市第一幼儿园),并均有3~6岁年龄段大、中、小班的平行班,即实验幼儿园同年龄段有2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其中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大、中、小班实验与对照班人数分别达到30人,共约195名3-6岁儿童作为研究的被试,小班平均年龄3.17岁,中班平均年龄4.06岁,大班平均年龄5.12岁。实验班一周接受2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活动,对照班则不接受训练,仍按照原计划组织一日活动,实验为期3个月,即前测——实验——后测。

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3×2因素实验设计。因素A包括两个水平:A1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实验班),A2为没有训练(对照班);因素B为年龄段,包括3个水平,B1为3~4岁段,B2为4~5岁段,B3为5~6岁段;因素C为性别,即男孩与女孩两种性别。

4. 实验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 自变量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分为两个水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与无训练,分别对应于实验班与对照班。

(2)因变量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实验在三个年龄班同步进行,幼儿教师为实验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每个年龄段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师资方面尽量选择了教学经验、年龄、文化水平、个性较为一致的4位教师,其中2人为实验班教师,2人为对照班教师,实验班教师在实验前均接受过培训,以确保实验班教师真正掌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方法,对照班教师一日活动仍按原计划进行,教师亦不接受任何与实验相关的培训。

5. 实验材料

(1)训练材料 本研究以《创新思维游戏课程》作为3~6岁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训练材料,主要通过让儿童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观察、解决问题、自主操作等,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品质。

(2)测验工具 本研究中实验所使用的创新思维能力测验工具为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图画测验A卷(叶仁敏等编译、修订)。适用对象从幼儿到研究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该测验正式使用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无论从项目的设计与评分的规则上,都较为严谨且成熟,因而在心理测量中它的信度、效度系数较高。TTCT-A由三个项目构成:项目1要求被试把一个边缘为曲线的颜色鲜明的纸片贴在一张空白纸上,贴的部分由他自己选择,以此作为基点进行想象绘画;项目2提供十组画,每组都有不同形状的曲线条,要求被试应用这些曲线完成图画;项目3要求利用众多成对的短平行线尽可能多而新地画出不同的图画。本测验时限为30分钟,每个项目限时10分钟,实际操作加上测验指导语、解释、问答、收发卷,大概在45分钟左右。测验皆根据基础图案绘图,有5项评分指标:1)流畅性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图画的数量;2)独创性是所绘图画的不同寻常的水平;3)标题抽象性是对图画所起名称的概括、描述与奇特的水平;4)精致性是图画中对基本反映之外的细节的打分;5)沉思性(抗过早封闭性)是图画中对曲线的封闭与开放程度的限制性的比较水平。

6. 数据统计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呈现显著差异

根据E·P托兰斯创新思维测试卷《TTCT-A施测与评分指导手册》的评分标准,对三个年龄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情况分别予以计分,并对总体情况进行方差分析。

本研究将3个年龄水平的儿童创新思维测试的总分与5个维度分别进行t检验,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成绩得分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分别如表1、表2所示,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创新思维在总分与各维度上的比较如表3所示。

从表1、表2、表3可见,在实验前大体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实验后每个年龄班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创新思维测试的总成绩与各维度分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化,且实验班在实验后总体得分增加。小班、中班、大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无论是总成绩还是5个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上差异尤其显著(p

2. 3~6岁不同年龄儿童创新思维水平表现呈显著差异

本研究按照儿童的3个年龄水平作为年龄差异分析的标准,即大班、中班和小班3个年龄组。各年龄班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差异比较如表4所示。

表4表明,总体情况来看,各个年龄班之间的差异极显著(F=83.287,P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发展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被试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在性别上差异变化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如表5,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5和表6可得出,各年龄组在性别上的总分与各维度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接受虚无假设H0,拒绝研究假设H1,假设三成立,即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 论

1. 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品质发展总体上是有效的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有显著效果,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明显提高了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水平。这说明若通过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是能够提高个体创新思维能力的,以活跃儿童思维为主要目的创新思维游戏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创新思维能力。为什么创新思维游戏活动能促进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究其原因可从创新思维的4个特点来分析。

(1)儿童思维敏捷性水平有提高 首先教师采用低控制教学,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给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能性,这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其次,从实施过程来看,对儿童实施创新思维游戏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实施:一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二是让儿童充分表达,讨论问题的特征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自主探索操作,解决问题。知识学习并不作为创新思维游戏的主要目标,对儿童来说,信息量存在一个最优值,适中的知识量才最有可能利于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引导儿童观察与讨论,不仅为了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鼓励儿童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开阔思维的广阔性,加强逻辑性,这是与常规课程的差异所在。教师在活动中常留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思考时间,引导儿童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改变策略,摒弃以往固守陈规的教育方式,不断调整思维方法,使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加强,在细致观察、逻辑推理、开阔思路、灵活思维的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加强。

(2)儿童思维流畅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流畅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量的多少。首先从教学方式来看,更注重儿童多元化表现,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能与儿童展开对话,帮助儿童扩展思路,正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运用想象力来从事意义创造和分享的过程” [1 ],各种启发式、开放式问题,促使儿童思维更加流畅,教师的积极鼓励,让儿童更愿意分享与表达,成为创新思维的源动力。其次,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与儿童自由操作的时间。儿童的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活动性,在创新思维游戏的动手操作中,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想法更加丰富。活动中,教师常会鼓励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寻找一切可能的资源,虽然儿童有些潜在的想法可能缺乏现实可行性,但在想办法的前期阶段,数量比质量更重要。正是因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才为儿童以后的选择判断打下基础。

(3)儿童思维变通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变通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类别或方面。思维变通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教师,首先是注重活动内容的变通,活动不仅限于所使用的教材,而是更注重活动的迁移性,教师鼓励儿童学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之能在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培养儿童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注重教学方法的变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育,运用发现法、质疑法、讨论法、批判法、游戏法等多元化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变通性。比如:“南瓜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们都在吃的范围寻找答案:南瓜饼、南瓜汤、南瓜饭、南瓜冰淇淋、南瓜粥等。老师就启发孩子们,南瓜除了可以做成吃的,它还可以用来做成别的什么?孩子们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找到了更多不同类别的答案:南瓜灯、南瓜帽子、南瓜面具等。

(4)儿童思维独特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独特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首先,教师在活动中将儿童视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儿童主体性发展以及儿童各种个性化表现,并用开放型问题引导儿童大胆提出新质疑,启发儿童去发现“新”问题,并从多种不同的“新”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儿童的求异思维;其次,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并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现、解决问题,并在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动手操作中体验创造的愉悦感;再次,将游戏作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培养儿童创新思维。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再现,游戏更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创造力还处于初级层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思维对事物的理解去评判儿童思维的独特性表现。开展创新思维游戏时,教师应尊重儿童的创造性成果,给儿童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允许儿童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尊重其主体性发挥,由此提高儿童创新思维的独特性水平。如上例,孩子在教师引导下能想到南瓜可以用来做成碗盛东西,做成南瓜马车在马路上开行,就是一般情况下孩子想象不到的比较独特的答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创新思维特点,教师多多肯定和鼓励儿童,就能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1)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这三个方面都存在极显著的年龄差异(p

(2)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3~6岁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且大中小3个年龄阶段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男女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都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年龄发展具有一般发展规律,相同年龄段的男女儿童在认知水平、思维模式上呈现出普遍性特点,尽管男女儿童在机能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并存在个别差异,但在创新思维方面表现并不明显。另外,在社会文化方面,传统观念中成人对男孩和女孩在社会角色、性别期待、教养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差异,“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但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在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成人对女孩的教育同样重视,女孩同样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1)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从儿童观上来看,传统教育的儿童观基本上属于工具主义,把儿童作为工具或物品,是成人的私有财产,教育者可以任意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便为社会需要服务,突出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而极大地忽视了儿童本身。儿童必须学会顺从,不能随便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人的问题有预设的标准答案,而这种答案是文化传承下来的标准答案,儿童没有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儿童开始变得越来越“听话”,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符合成人的期望,失去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从知识观来看,“学科本位”的教育目标,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化知识,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与结构性。儿童一味地被灌输知识,学习写字、算术等等,成人很少考虑到儿童本身的特点、兴趣、个性、实际需要。由此,在深受“学科本位”、“知识中心主义”观念影响下的我国幼儿园教育,儿童发展水平高低总是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这里的“儿童”是被抽象化了的群体,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从教学观来看,教师只关心教材和教学方法,却不会考虑作为教育主体的“儿童”,教师根据上级要求确定预设的课程内容,将教学程序化、标准化,而不是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来灵活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适宜的教学方式,以致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多以机械记忆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并把知识由整体分割成部分,妨碍了知识随情境的变化而灵活迁移,儿童缺乏独立自主性,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思维僵化,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 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更容易摆脱过去的机械式教学模式,领悟性高,能准确把握创新教育的理念,根据儿童的反应做及时的教学调整,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师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在教育教学中也会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更能灵活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促进教育机制的发展。访谈中发现,教师对“创新思维”了解并不多,在此基础上,能否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教育中,成为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巨大挑战。很多教师对于创新理念的迁移表示存在很多困难,如果儿童一旦思维发散,常规教育管理便会受到阻碍,尤其对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难以驾驭。因此,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课程教学实施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守旧的教学方式使儿童易于形成“从众”心理,使儿童的思维模式呈线性发展。通常现有的幼儿园教学大多采用集体式教育,并以“活动”形式开展,这里的“活动”是属于低开放式的活动,即教师控制性强,过程刻板程序化,儿童活动范围狭隘,内容选择欠丰富,评价方式单一。真正的活动能充分地体现儿童主体性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以构建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幼儿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 [3 ]。由此可见,幼儿园现有的教学“活动”并未很好体现活动真正的价值。

课程实施中儿童缺乏动手操作探索机会。丰富的环境刺激能有效促进儿童多种感官的发展及大脑发育,为创造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常规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控制整个活动过程,无论是时间长短、空间区域还是活动材料,都由教师统一计划,儿童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自由空间”。常规课程中很少提供操作材料,大部分材料都由教师制作、准备,不仅给教师加重了工作任务,并且操作材料的利用率不高。

(4)超额班级人数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实施创新教育时,特别需要教师与儿童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以及给予儿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班级人数越多,人均的表现机会越少,互动也越贫乏,极大地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效果。从被试统计情况可看出,三个年龄组实验班的人数编制均超过30人,也由此在实验进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有位大班实验班Y教师提到:“创新思维游戏本身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游戏时还要给小朋友充分的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因此每次活动需要减少一定的人数才能保证实施效果,但班级人数普遍达到30~40人,因此要不就分批上课,由每周两次增加到4次;要不就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如果按第一个方案执行,实验课程每周增加到四次活动,必然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且影响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正常安排;如果按第二种方案执行,班级儿童分两组分开教学,教师仍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则课程进度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访谈幼儿园教师发现,各实验班在尝试分批教学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大班集体教学。

(5)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在世界中,人的身体向世界作感性延伸 [4 ]。儿童的活动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扩大,儿童受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儿童创新思维的表现在于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调控,使环境“符合”自身要求。尽管每个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但其在环境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却是一种可能性——创新思维不一定在环境中表现出来。成人需要给儿童提供的是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同伴、教师等等人及各种社会关系、群体效应,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创新力外显出来。由于家长时间、精力、文化程度以及与教师沟通少等问题,家长对待创新教育的态度不一,因此儿童本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儿童在教师权威管理下,由于怕老师批评,所以即使有新奇的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低创新力儿童与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低创新力儿童的创新力会被带动起来,创新意识与能力都能得到加强,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另外,大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如处于大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来自媒体,儿童接触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创新思维发展,大量直观的动画图像让儿童被动接受,限制了儿童主动探索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维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杨莉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师资保障体系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3,(9):62-66.

[3]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3-6-years-old Children’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ANG Li-jun,QIAN Yong-zhen,YU Xian-r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第7篇: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区域活动;幼儿教育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节,投放材料,让幼儿遵循自己的意愿和按照自己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的相互作用,能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我以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区域中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培养。

1 挖掘创新思维的源泉

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幼儿,必须要有能不断挖掘的教育思维源泉,而如何挖掘出新的思维源泉是活动开展的关键,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及教育角度的考虑,发现创新思维的挖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下面仅以贺新年主题活动加以阐述:

1.1 变孤立为整合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每个孩子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启发和引导,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教师要巧于思考,循循善诱,及时发现孩子的创造性。我们将主题背景下各区域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打破了各区域原来所设定的固有名称和彼此孤立的内容,将各种游戏进行整合,使其看起来“活化”,使得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动和发展。

1.2 变失衡为均衡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区域内容都能够与主题内容相连接,这就需要我们对有一定学科倾向的主题进行分析,要求老师要心中装有大的课程观,更为整合、综合的考虑问题。因为我们在游戏中观察到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都是不同的。因此,这些材料可以让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学习准备状态时对各种材料先有了初浅的认知,为他在以后主题区域活动中的其它游戏中的充分运用做很好的铺垫,彰显了教育无差生,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不同潜力。

2 区域活动的开展

2.1 小班区域活动

2.1.1 小班幼儿的特点

小班的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乐,初到幼儿园时,一是表现多自我意识很强,不懂得与他人分享;二是这些孩子还有一个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特点,缺乏自我锻炼的过程;三是这些孩子具备独有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但是缺乏很好的引导。

2.1.2 创设简单形象的主题活动

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以贺新年这一主题为契机,本次小班区域活动创设的主题是――做客,相应的内容为客人来了――做饼干――照顾娃娃――后续整理等连续性的一组活动,既是简单的构思又有形象的故事思维在其中。在区域环境中,分别创设了娃娃小书吧、巧手妙妙屋、头脑转转屋、温馨的小屋等,同时在区角内投放了橡皮泥、磨具、微波炉、厨具、袜子等操作材料,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感知过新年做客时的礼仪、风俗等。

2.1.3 创新思维――巧设材料

越是年龄小的幼儿其年龄差距所带来的差异越是明显,因此,通过巧设材料,铺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弥补差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半成品鱼身,让孩子动手操作给鱼插上鱼鳞,设置两个层次的操作: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只要把鱼鳞鱼身就好,但对于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要求其能按鱼鳞颜色、大小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如一排红,一排蓝、一排大,一排小等规律。同样的在小猫钓鱼这一游戏中,我们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从较简单的按点数钓鱼,提升到按数量、颜色两个维度;进一步为按数量、颜色、大小三个维度来玩钓鱼游戏。

2.2 中班区域活动

2.2.1 中班幼儿的特点

相比小班幼儿,中班幼儿表现出来的是让老师越来越欣慰的成长,他们需要丰富充实的活动空间;游戏水平极大提高,需要不断拓展的游戏空间;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想象有意性水平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活动形式;操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需要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

2.2.2 创设多校化的主题

针对中班幼儿的综合特点,简单单一的主题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求知欲望,此时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开拓出新的领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思维驰骋空间。在区域中,我们创设了阳光书屋、科探天地、我型我秀、益智乐园、艺术创想等多个创造思维区域,综合了阅读能力、探索能力、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养,使中班幼儿的综合创造力得到再创。

2.2.3 创新思维――与课程相结合

中班幼儿在行为和思维上都已经逐渐发展和开拓出来,单纯的游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我将课程内容及拓展知识融入活动中,既使教学内容得到延伸和巩固,又使幼儿的思维能够更进一步扩散。例如在我型我秀中,设置了节目单,将课程内容延伸到区域中表演,同时准备了多种服饰道具来进行表演,使表演更有层次性、主题性和创造性;在益智乐园中,结合新年这一主题,分别创设了猜猜新年礼物、十二生肖大转盘、接龙乐等内容,依据十二生肖排列、按规律排序的知识点,使幼儿在感受浓浓年味的同时了解更多民俗文化知识;在艺术创想区内,通过让孩子制作彩链、鞭炮,感受新年的喜庆,增加了幼儿的直观体验,同时将操作区的材料进行了明确的归类,使幼儿从小就形成归类意识。

2.3 大班区域活动

2.3.1 大班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对活动开展需求是自主性、主动性提高,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2.3.2 创设智趣活的主题活动

针对大班幼儿的特别,以及考虑到幼小衔接的压力与需求,在大班的区域环境创设中,我们创设了创想阁、故事荟、演艺阁、花心坊、藏慧轩、纸趣坊等区角。这些区角的设置,分别是从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技能培养等多个实践应用性强的能力培养角度出发,既有文化知识的渗透,又有技能的拓展。

2.3.3 创意思维――实践的突出

通过区域活动的展开,有效的加入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又具有操作性的活动,尤其是对大班幼儿,他们面临幼小过渡的关键期,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为良好的学习习惯铺垫,通过自主实践来为主动创造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纸趣坊内有一项年年有鱼的活动,不同于小班的插鱼鳞,对大班幼儿要求一名孩子孩子在鱼鳞上进行线描画,另一名孩子进行黏贴有规律的鱼鳞,体现了合作与技能的双重维度;在故事荟中设置了快乐识字、修补图书、制作图书、找一找这些版面,进一步提升大班幼儿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在(下转第244页)(上接第183页)藏慧轩中有趣的日历是课程内容在区角内的延伸,通过再一次的实践、操作,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日历中的秘密。

3 思与惑

从区域活动入手,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对于幼儿更好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更好地拓展教师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研究,值得我们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炳忠.浅谈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J].新课程教育研究,2013(34).

第8篇: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富有情感教育、很有自己的“个性”,对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都更容易激发。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通过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自己对培养创新教育的认识。

一、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达到激发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1.培养孩子们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力去进行创造。当我们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创设语言运用情境,从小学生的心理出发,从感性认识出发,和他们的兴趣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创造性的知识运用技能

笔者曾经看到很多老师对传统教学嗤之以鼻,大批特批,笔者以为,这是不对的,传统教学也是有好的地方的,比如阅读教学就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发扬的。对于现今我们所施行的新课改所提到的,要发挥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用来培养他们创造性的知识运用能力,也并不冲突。我们要改变的是,把课堂教学的学习还给学生,解放学生,不再进行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思想,能够具有自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到一定的语文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在进行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学习需求,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出更多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通过深挖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创造因素,通过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教学,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来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和事件,让他们能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

1.及时地改变教师的角色,为学生努力创设创新思维环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往的教师是主体、是主角,学生只是被动的被灌输知识的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们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只有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和老师去做朋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才会变得没有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发挥潜意识吸收和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的意识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对于一些理性的知识理解的时候常常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建议同行多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教会学生质疑,探求真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应当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创造,所以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语文教师要努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启发,使学生能够进入问题探索的角色。如果语文教师的问题能够提得到位,对于学生思维浪花的激发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也非常丰富,所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诱导,善于重新组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

同时,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从实践中累积经验知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完善小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人的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完善小学生的个性,对于他们创新精神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的要求不需要太苛刻,从小加以塑造是最好的。

第9篇: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头戏。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首先,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创作,多给学生独立构思的机会,采用命题画、想象画、创意画、诗配画等自由多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其次,应该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的训练。教师不能机械地进行现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否则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异同点,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最后,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常态化训练。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通过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够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小学生绘画构图不能依照成人法则,看似随心所欲的思考和创作,反而更符合儿童阶段思S发展的特点。

二、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首先,小学美术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的前提下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且富有创新乐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的创新状态,这样,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就会愈发明显。例如,在《喜怒哀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班里善于表演的学生来进行喜、怒、哀、乐脸部表情的表演,大家往往会“开怀大笑”。教师以此为契机,来启发学生试着画出不同表情的卡通头像,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创作,创新思维也更容易被激发。其次,小学美术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应该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兴趣为向导,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深学生自我的审美认识和体验。例如,在《陶泥的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将不同风格的陶艺作品图片展示给学生,并配上简单的制作程序,让学生领略陶艺的美感,掌握制作陶艺的要领,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将自己所想要创造的作品用泥塑的方式展示出来,进而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效果。最后,将小学美术课堂打造出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想象,在脑海中将存储的图形加以改造、组合、提炼,进而构思出全新的意象。人类创造离不开想象,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想象,通过想象能够释放童心,在快乐中带动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我是汽车设计师》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汽车图片让学生来欣赏,然后一起讨论交流汽车的功能与特点,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汽车。有的学生自然会迸发对未来汽车的设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闪烁出求新求异的思维火花,设计出自己脑海中理想的汽车图形,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进一步激发和培养。

三、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评价机制

在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学生是因为教师不科学的评价而对美术失去了兴趣,导致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因此萎缩。由于每个学生的素质和个性特征不同,在美术教学中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教师的评价不能一个模样,盲目的好评也会让学生的自负心理膨胀,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对于那些有创新的作品可以采用全班展示的方式,激活学生勇于创新的主动性。

四、教师应该重视自身创造性思维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