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人个体智力和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了六个方面: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系统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去培养。小学期间是一个学生培养思维品质的基础时期,而小学数学又是锻炼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在学生这一阶段时,这都需要教师的细心诱导,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去培养学生。只有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我们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小学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奠基阶段。我们从个人来讲,小学教育的完好,为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我们从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的完成,才能够逐级想中等、高等教育发展,这样看来,小学教育为高级教育打下基础,同样也为培养各类人才打下基础。由此看见小学的重要性。
数学的重要性,大家都众所周知。从买卖的结算到社会的数学化。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可以让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以致更好的发展。
2、概念教学的弊端对思维品质的影响
自古以来,教学模式都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多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完成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讲台教授,学生在下面听讲,然后完成教学内容的作业,反复的复习来完成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有弊。弊端就是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教学模式的一成不变,这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一成不变的模式,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都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然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模式。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只有学思结合,老师因材施教,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我觉得概念的教学应该变革。它的弊端深刻影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3、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批判性的培养
思维品质中的批判性指的是从实际出发,严格的根据客观标准评价和检查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成果。在概念中的教学模式中,大多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由于自古以来传承的尊师重道的思想。让新一代的学生感觉,对老师的讲授提出质疑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造成了即使老师在传授错误的教学内容时,学生也是在听,即使看出了错误,也不敢反驳。造成了思维品质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循循诱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如老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解读一道解算题时,用最为古板的方法去解答,并对学生说这是最便捷唯一的解法。然后看学生的表现,看是否学生都欣然相信,还是提出质疑。提出质疑的学生说明了思维能力活跃。相对于欣然相信的学生,老师应该循循诱导他们,让他们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问题,不能墨守陈规。用此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性的培养。学生只有着批判性的思维,不断去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这是相当重要的。
4、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敏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突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能够迅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品质中的灵敏性和敏捷性,具体体现在生活中,说一个人脑子聪明,处通灵活,都是指的思维的灵敏性和敏捷性。在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刚刚接受教育。在这个基础的阶段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能够让学生在以后进入社会后,更好的发展。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老师可以很好地教学方法来培养灵敏性和敏捷性。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老师应该诱导学生在做题时,要摸准这道题的规律,用这些规律做更多的题。如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时,加减法的运算,这是基础。8+3的计算都需要8和2凑成10,把3分成1和2,然后8+2=10,10+1=11。这是在初学数学时小学生常用的方法。老师应该让他们摸寻其中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8+2、8+3、8+4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会寻找规律,这都简化了计算的过程,以至于比那些不懂规律的学生,更加迅速的计算。这都体现了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提高。
思维的灵敏性,体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一题多法,灵活变通的解决难题。数学也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的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老师可以诱导学生去灵活的去看问题。如在数学授课时,选择一道题,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去解答,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解答。并让找到最多方法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方法锻炼了孩子的思维的灵敏性的提高。
思维的灵敏性和敏捷性是相当重要的,它们能够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因为聪明、变通的人才能够有更多的办法让自己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5、结论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系统性。这些都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品质。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同样老师有着很大的帮助。老师应循循诱导,教育学生们,用批判的眼光,灵活的运用规律,灵敏的去解决问题,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新一代的学生,全面的发展,成为国之栋梁,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个4岁孩子想吃放在柜子上的饼干,会搬来椅子站上去拿,他知道这个办法管用;而2岁孩子可能会把他的长毛绒玩具叠起来,再爬上去,一跳一跳地去够柜子上的饼干,因为他要试试。
当然,2岁也是孩子开始学习约束和自控的年龄,这种学习很重要,但也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父母要在教给孩子必要的技能与培养孩子创造力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以下这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可供参考:
鼓励孩子多进行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消遣。想象力就像肌肉,不运动就会萎缩。比如,孩子看电视只是在汲取他人的想象和构思,这种行为是被动的。而大声朗读和去户外散步,这些很平常的活动要比看电视更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尽量鼓励孩子与人交谈。提问有助于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意。给孩子讲故事,并让他续上结尾,也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准备充足而又安全的物品。2岁孩子喜欢探究物品的新用途,家长可以找一些无毒的颜料、书签、粘土和面团让孩子把玩。孩子使用的道具衣帽要容易穿脱,防止孩子卡住引起窒息。乐器应选择小巧和无法分拆、无锐角的。
让孩子自己选择。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问他喝水是用绿色的还是蓝色的杯子,是穿条纹裤还是格子裤。对孩子而言,这是自主的开始。
容忍杂乱。在孩子着迷于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游戏时,父母最好对家里的凌乱泰然处之,千万别说“太乱了”或者“东西怎么可以那样放”之类的话。
父母的参与。父母和孩子一起玩创造性游戏,可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和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孩子有兴趣,父母不妨坐下来和孩子一起用手指涂鸦或穿上各式服装,做做小品。
不要苛求孩子。想让一个2岁孩子画一座像模像样的房子或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不现实的。但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无结尾的故事可能非同寻常,他的画可能色彩大胆,线条粗犷。不要强求孩子的作品逼真,要对孩子的任何作品都予以肯定,还可在冰箱或书桌上展出孩子的“大作”。
不要强迫孩子。如果孩子没兴趣,千万别逼迫他去学什么,否则孩子很快会兴味索然的。
附:居家小创造
家里的许多平常之物都可以被孩子用来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
土豆泥。给凉透的土豆泥染上食用色素,然后让孩子捏成各种小玩意。
零头袜子。将脸谱绘在穿剩的布袜上做成小木偶,与孩子一起用不同声音模仿各种木偶人物。
纸盒。收集各种不同尺寸的硬纸板,让孩子用它们折叠成堡垒或城堡,并鼓励他给你讲住在堡垒或城堡里的人物故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一、一题多解对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作用
1.一题多解的数学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让小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动力。小学数学知识凝结了人类长期以来摸索的数学知识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精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往往通过数学习题和数学例题的练习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枯燥和无趣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丧失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设置有趣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自觉、自发的去学习数学知识的愿望,而一题多解刚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一题多解并不是说把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常常使用以下用语来诱导学生:想想看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你们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吗?勇敢智慧的孩子会探索等等,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形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2.一题多解的数学解题方法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小学数学不同于小学语文的根本之处在于小学数学着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和提高。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探寻一道习题多种解法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题多解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前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的习惯,要把小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融洽的沟通和探讨,实现陶行知先生描述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去探索一道题的多种解法是最有效果的。
3.一题多解的学习方式可以避免小学生的思维发生同化,能够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是独特的、新颖的。衡量一种思想或者思维是否是发散的,主要就看其是否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在小学阶段多使用一题多解教学方法,目的就是锻炼小学生在基本解题方法上再独辟它径,让孩子的思想变得新颖、独特。虽然小学生的探索还达不到预知世界的程度,但是一题多解依然会给小学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励着小学生不断地去思考一道题能否有多种解法。长此以往,小学生就可能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下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为社会产生创新推动力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设计原则
1.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补充内容进行一题多解教学的渗透。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辨认能力,从而培养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并实现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一定时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都基本按照例题和习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习题一般又只是例题的模仿和复制,小学生无论练习多少道习题都只会一种解题模式,尤其是在应用题和“巧算”的学习中更是不会变通。长期接受这样教育的小学生在升上初中,乃至读了大学之后都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只能在学习上做教师的附庸。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不应该死扣教材,在适当的时机应该扩展教材的教学内容,多使用一题多解教学模式,按照一题多解教学模式引入习题,充分挖掘教材,引领小学生去领略数学学习的奥妙。通过一题多解,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通性,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还要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更要引导孩子们向优秀的数学先辈学习。
2.小学数学可以利用应用题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孩子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小学生才有足够的能力去锻炼发散思维。在数学应用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发散思维表现为在短时间内小学生可以想到的解题方法的种类和数量。比如说这样一道应用题,食杂店有60筐每筐重量相同的鸡蛋,卖掉了20筐共计300千克,那么剩下的鸡蛋有多少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道习题并不难解,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们能用哪几种方法去计算剩下鸡蛋的千克数呢?小学生开动脑筋,有的学生会运用方程的方法,有的学生利用分数(比例)的方法,就是利用四则运算也不止一种解法。运用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在于,应用题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将过去所学的知识都调动起来。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关键难点,这让小学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朱善香.充分利用一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中小学数学研究,2006.
[2]蒋秀丽,飞.陈中华.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J]. 物理与工程,2012.
玩耍,是与每一个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最好的、最重要的方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助于宝宝智力开发的游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适合3-7岁宝宝玩的智力游戏(右脑开发黄金期)
戏一:我和皮球做朋友
玩法一:妈妈双脚分开当球门,爸爸、宝宝轮流左脚来射门,比一比谁的命中率高。
玩法二:爸爸、妈妈和宝宝轮流左右手拍球。可以提出不同的指令,如:“把球拍得最高”或“把球拍得最低”。
玩法三:将球用绳子固定在比宝宝高出10~20厘米处,请宝宝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积累到一定的数字奖励一张贴纸。
玩法四:宝宝按照指令左右脚配合拨动地上的球,或往前或往左、右走,最后把球送回指定的“家”。
玩法五:地上摆好4~8个绒毛玩具,爸爸、妈妈和宝宝比赛,左手对准目标滚动小球,玩具倒下的最多为胜。
提示:这种球类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在四肢运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
游戏二: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编成歌曲,和宝宝边唱边玩。比如,刷牙、洗脸、吃饭,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和我们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编在一起来唱: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能发展宝宝的节奏感和创造能力。
游戏三:会滚动的箱子
玩法:把家里买回来的电视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纸皮包装箱留下,让宝宝钻进去缩紧身体,然后滚动纸皮箱子,宝宝会乐不可支。为了避免伤着宝宝,爸爸妈妈最好在每次滚动箱子之前大声问他:“准备好了吗?”确定他做好了准备才开始,滚动的幅度也可以根据宝宝的适应情况而调整。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可以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感,也能发展宝宝的右脑功能。
游戏四: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玩法:给宝宝看一张图片,上面有动物、食物、用品等。让宝贝指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用品。然后再换另一张,上面比第一张有增有减,让宝贝说说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提示:左脑的记忆为“背记能力”,遗忘率很大,而右脑的记忆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它包含有形状认识力和类型识别力。3岁以上的宝宝已经有了形象记忆和类型识别的基础,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进行记忆训练游戏。
游戏五: 猜一猜,找一找
玩法:爸爸妈妈准备几幅虚线图,让宝宝猜一猜是什么,然后再做连线练习,看看猜得对不对;也可以让宝贝找一找隐藏起来的图形,如:蝴蝶隐藏在蝴蝶花中,让他找找,画面上有几只小蝴蝶,几朵蝴蝶花;或把一张复杂的图片给宝贝看,里面有人物、动物和色彩的变化,先让他看整体,再把局部给他看,让他说说这是整体的哪一部分。
提示:这种借助图式思考的游戏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玩。在大脑的认识功能中,先着眼局部后顾及整体是左脑功能,而先认识整体再类推局部是右脑功能。图式思考游戏可使左右脑功能更加协调地沟通。
游戏六:苹果树
玩法:从年历上找出有一棵树的图画,让宝宝剪一些苹果贴在树上,注意:剪和贴都由宝宝自己来做,不要要求宝宝剪得像或贴得漂亮,只要他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创作,父母就要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玩,能发展宝宝的动手能力和左右手的协调能力。
游戏七:美丽的手镯
玩法:把用过的信封留下,横剪成一个一个环,然后和宝宝一起在环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把它套在手腕上当手镯。妈妈先做一个以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放手让他自己来做,以鼓励为主,不要计较宝宝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玩,是多种感官配合的活动,既有手的动作,又有颜色的感觉、图案的设计等等,对发展宝宝的右脑很有帮助。
游戏八:左右不一样
玩法一: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时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时屈无名指,动作可由慢到快。
玩法二:指“五官”,拉着宝宝的一只手,掌心向上,让他的另一只手的食指放在鼻尖、嘴、眼睛、耳朵上,鼓励宝宝随家长拍打手心及喊出的口令而变动位置。
玩法三:摩脚敲膝,左手心向下摸左大腿,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喊口令“开始”时,左手前后搓左腿,右拳上下敲右腿。一搓一敲,等双手习惯时再下口令“换”,左右手可交替进行。
提示:这种不对称动作的游戏适合5岁以上的宝宝玩。宝宝在按指令做不对称动作的时候,左右大脑会不断地受刺激,使脑细胞扩大功能范围,以增强脑的发育。
宝宝智力开发的游戏集锦
1.自制望远镜准备一张纸,教宝宝将纸卷成圆筒状,当望远镜。然后,教宝宝拿着自制的“望远镜”环视周围的物体。效果:由于有部分视野被遮住,所以宝宝会对遮挡部位进行想象,这种游戏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
2.按节拍做律动给宝宝播放童谣的录音,让他随着节拍做律动。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律动,也可以跟随录音哼唱。效果:这不仅可以培养宝宝的节奏感,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
3.敲水杯准备几个玻璃水杯,往杯子里添加不同量的水。然后,让宝宝拿筷子去敲击不同的杯子,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效果:这种游戏可以让宝宝了解声音的强弱关系,提高听觉的敏锐性。
4.剪纸给宝宝准备一些纸和一把安全剪子,让他随意地剪。开始时,你要先教宝宝拿剪子的正确方法。当宝宝剪出不同形状的时候,可以让他说一说,剪的像什么。效果:剪纸不仅可以增强宝宝手部的力量,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而且,宝宝可以随着纸的形状的不断改变,想象出不同的事物来,所以对想象的发展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5.认日期和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教宝宝建立日期和时间的概念。比如,和宝宝说:“今天是6月1日,儿童节,是宝宝的节日。昨天,妈妈带宝宝去动物园了;明天,咱们还要去看爷爷、奶奶……”效果:在掌握抽象的日期和时间概念的过程中,宝宝需要回忆过去的事情,想象将要发生的事情,这可以增强宝宝的记忆力,发展想象力。
6.看画册准备一些宝宝喜欢的画册,家长和宝宝一起看。在看的过程中,可以让宝宝讲一些相关的话题,或者讲那些能够联想到的事情。比如,看到画册中的老虎,可以让宝宝说一说,老虎怎么叫,那天去动物园,宝宝看到老虎了吗……效果:爸爸妈妈经常和宝宝一起看画册,不仅可以提高宝宝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增加词汇量,而且可以很好地促进亲子感情。
7.跳彩格将颜色各异的小块彩色纸或彩色地垫,按照一定的间距铺在地上,然后让宝宝按照你的指令,在不同颜色的纸上或地垫上跳来跳去。比如,你说红色,宝宝就跳到红色的纸上;你说绿色,宝宝就跳到绿色的纸上。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宝宝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宝宝的注意力,锻炼平衡能力。
8.叠纸给宝宝准备若干色彩各异的彩色纸,让他随意叠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开始时,你要教宝宝叠纸的基本方法,比如边和边对折,角和角对齐等等。逐渐地,再让宝宝自己叠。还可以让宝宝说一说,叠的东西是什么,或者像什么。效果:在叠的过程中,纸的形状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有利于提高宝宝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9.积累日常生活经验洗手、吃饭、穿衣服……日常生活中,宝宝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既是在积累生活经验,也是在锻炼头脑。还有,你在倒垃圾、使用吸尘器的时候,都可以让宝宝参与进来,宝宝从中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技能。效果:在积累日常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领悟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宝宝还能将这些经验和技能迁移到游戏中去,进行想象和再创造。
10.一起去购物大人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可以带上宝宝。在购物过程中,可以和宝宝讲一些相关的话题。比如,你要买胡萝卜,可以这样对宝宝说:“胡萝卜是长长的吧,它会摆在哪里呢,”如果宝宝找到了,就好好地鼓励他一下。效果:在购物过程中,宝宝可以学会观察和推理,还可以锻炼表达能力。
11.完成一些小任务父母可以经常交给宝宝一些小任务,让他去完成。比如,让宝宝搬一些小件的物品,或者帮爸爸妈妈递个手包等等。效果:搬运物体看似简单,其实可以和空间感的建立联系起来。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12.给爸爸妈妈讲“故事”可以让宝宝讲一讲,今天看到了什么,和谁玩了,和爸爸妈妈去了哪里,等等。哪怕只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可以鼓励宝宝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达。效果:为了将事情表达清楚,孩子需要在头脑里构想所要讲述的内容,想象事情发生的场面和情景。这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13.蒙着眼睛猜声音先用一条纱巾将宝宝的眼睛蒙上,然后在旁边发出一定的声响让宝宝猜。比如,拍手的声音,跺脚的声音,摇铃铛的声音等等,看宝宝能猜对多少。效果:在猜声音的过程中,孩子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发展,而且对提高注意力也有帮助。
宅在家里带孩子玩转这九款智力游戏
No.1
哭笑娃娃
游戏目的
在迅速反应中发展思维的逆向性和流畅性。
游戏玩法
和孩子一起玩经典的老游戏“石头、剪刀、布”吧!不过,这次要做点小小的改动。每一次,胜利者都要做“哭”的动作,输的一方则要做“笑”的动作,谁先做错就要淘汰认输哦!
No.2
反口令
游戏目的
能根据“口令”做相反的动作,训练孩子思维的逆向性及思维的敏捷性。
游戏玩法
你说“起立”,孩子就要坐着不动;你说“举左手”,孩子就要举右手;你说“向前走”,孩子就要往后退…总而言之,孩子要和你“反着来”才行。如果他做错了就算输了。
No.3
高个和矮个
游戏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及空间感知能力。
游戏玩法
游戏前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积木和高矮不同的小人3个。你可以在3个高矮不同的小人下面垫上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积木,使它们显得一样高。然后,让孩子根据所垫木块的多少,判断出这3个小人中,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No.4
反义词
游戏目的
游戏目的
在游戏过程中积累孩子的词汇量,发展逆向思维记忆力及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
游戏玩法
你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说一些词语,要求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说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比如你说“白天”,孩子就要说“黑夜”;你说“大树”,孩子说“小树”等等。
No.5
找图形
游戏目的
让孩子能根据形状、颜色标记对图形进行双维排列,体验给图形定位的方法,发展逆向思维及立体思维。
游戏玩法
游戏前准备双维排列底板一块,一些与图上的标记相对应的图形,如红色的方形、蓝色的三角形等。
你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猜拳,决定谁先玩。赢的一方可以随意说出一个空格(如横三竖三),让对方找出相应的符合条件的图形放上去。如果找错了图形,就不能放上去。看一看谁找到的图形多,你和孩子谁比较厉害一点!
No.6
我是小法官
游戏目的
训练孩子的空间想像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玩法
游戏前准备粗细不同的3根小棒,绳子3根。你将3根绳子分别在3根小棒绕3圈,但剩下的绳子长短要相同。然后,你要请孩子来判断一下,哪根绳子最长。孩子猜出来以后,不管是对是错,你都可以让他亲手操作一下。
No.7
奇怪的时钟
游戏目的
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和判断力。
游戏玩法
游戏前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让孩子看着镜子,你拿着这个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并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镜子中的景象与实景是相反的,如果他伸过左手,镜中的他则是伸出右手…
No.8
藏宝图
游戏目的
训练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玩法
游戏前用比较透明的纸做几张“藏宝图”,并准备几张相同的空白图纸。你先给孩子看一张“藏宝图”,然后告诉他“这是一张透明的藏宝图”,如果将它翻过来,你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呢?也可以让他在空白图纸中画出来。
No.9
扑克猜数
游戏目的
用不同的方法将隐藏的数字猜出来,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游戏玩法
游戏前准备1~9的牌两套(共18张)。你先请孩子把牌洗好,然后你任意抽去一张,藏起来,并将余下的牌摊开,让孩子猜一猜你藏起来的是哪张牌。
后来,爸爸妈妈商量后宣布:像这样整天乱涂乱画的,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况且根本成不了什么画家。干脆,把铅笔统统没收,不许再乱画了……
相比之下,两岁的俊俊可比琦琦幸运多了。不知是遗传了画家爸爸的基因,还是天生与画笔有缘,小俊俊只要一有空就喜欢拿着铅笔涂涂画画。爸爸妈妈不仅非常支持俊俊的这项兴趣爱好,还特意为他开辟了一间“绘画工作室”。在俊俊的私人画室里,墙壁、凳子、地板当然还有白纸,凡是能落笔的地方都留下了俊俊的“画稿”。如今,俊俊的画画技艺可是长进了不少,乍一看大有抽象派大师的风范哦!
专家的话:
大多数孩子在两岁左右就开始喜欢涂涂画画了。这阶段的孩子对笔、对自己所涂画的“作品”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所以,只要一拿到笔,他们就会乱画一通,地上、墙上、床单都可能成为孩子们的画纸。不过,虽然给爸爸妈妈添了点小麻烦,但是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可是大有好处哩!
信手“涂鸦”,动手动脑
首先,“涂鸦”能使孩子手、腕部的诸多关节与小肌肉群的协调动作得到充分锻炼,顺利地掌握执笔动作。同时,“涂鸦”对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勺子或其他小工具、小玩具等亦有很大帮助。
其次,“涂鸦”能锻炼孩子的思维活动。因为孩子在画画时,首先得考虑画什么、怎么画,然后再指导手去画,最后还要检验自己的画是否正确恰当。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使孩子眼、脑、手的协调功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再次,“涂鸦”还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和想像力的发展和提高。
爱“涂鸦”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早期智力活动的表现。“涂鸦”能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锻炼孩子有意识、有计划和有系统地观察事物。通过“涂鸦”,孩子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流露自己的感情,铸就健康的人格,变得更聪明。
教宝宝“涂鸦”
对于正处在“涂鸦”阶段的孩子,爸爸妈妈们首先该做的是:为他们提供蜡笔和纸,鼓励他们画。其次爸爸妈妈也要认识到:与其让孩子毫无目的地乱涂乱画,还不如利用他的这种兴趣,教孩子画画。
孩子的年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同,作画的对像不同,教画的方法当然也会有所差异。
1~2岁宝宝
1~2岁的宝宝学画,完全是一种游戏,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珍惜孩子这种绘画兴趣的萌芽,并恰当地加以引导。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些色彩鲜艳的蜡笔让其作画,如让宝宝用黄色画只大香蕉,用绿色画树叶,用红色画太阳等。即使宝宝画不出什么形状,爸爸妈妈们也不要呵斥、指责,因为这兴许就是未来大画家的“处女作”哦!
爸爸妈妈如果有空的话,也可以陪宝宝一起画画。在宝宝画的乱七八糟的线条中挑出和某些物体相似的图形问他:“这是不是太阳?我们再给它加上几笔,就更像太阳了。”或者说:“这是不是一条小鱼?再给小鱼吃点小虫好吗?”边说边添上简单的画,进一步增强宝宝画画的兴趣。
另外,在宝宝涂涂画画时,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他画画时的坐姿及握笔的姿势,一旦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房间里的光线要充足,以免因光线不好影响宝宝的视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必须教育宝宝不要将画笔放进嘴里,以免弄伤自己。
3~5岁宝宝
对于3~5岁孩子的家长来说,应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看看鲜艳的花卉、可爱的动物、高大的建筑物等,开阔孩子的视野。如果孩子想画大象,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大象的外形特征,有条件的,可以带他去动物园亲眼看看大象,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后再画。在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时,家长们要以鼓励为主,即使孩子画得不好,也要积极诱导。
一节好课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习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因此每一节课都应该聚集教师的心血,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采用何种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但是无论哪种教学方法设计,都不能避免在授课环节中对学生的提问。因此如何让课堂上教师抛给学生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具有启发性及拓展性,这是我们一线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 课堂提问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吸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能够切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思考的问题能够节约授课教师许多无用的引导时间。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思想课堂问题提出的科学性和切合性呢?
一、提问的重要性
问题是一种认知障碍,受到自身认知程度及知识水平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课堂环节都是由问题组成的。在授课环节中,无论是问题的抛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问题的解答,这些最终都是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答问题――拓展问题的逻辑学习过程,这样的思维能力正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课堂授课目的的最终目标阐释。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抛出问题,更重要的是采用科学、切合教学重难点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各个层次设计不同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答案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一个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契合教学重点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提问的技巧性、科学性、与教学内容的切合性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切合性
1.提问前充分准备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大多数的老师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设置上,在大量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注重提问前的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学生的语文素养;表达能力的强弱;的思维活跃程度;背景知识;学习习惯等。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大量的观察注意到学生的不同之处,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更能够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如,针对班级中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设计一些具有探讨性的话题,让这些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增强学生回答的积极性;而针对表达能力差些的学生,教师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更精练、准确的话语去回答;针对学习习惯好能够课前进行预习的同学,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够单纯的设计概念性的问题,应该设计一些具有延展性的问题,而针对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在课前完成预习的同学,应该设计一些基础的、保持其课堂注意力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仅不应该跳过这些准备工作,而应该充分做好这些提问前的准备工作,让提出的问题更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
2.课堂提问的梯度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一样的,同样也没有任何两个孩子是一样的。有的孩子表达能力强,有的孩子思维反应敏捷,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强,有的孩子善于拓展延伸,有的孩子擅长总结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的同时,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性,不能仅仅考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问出不同的问题,针对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提出一些“难”的体现知识拓展延伸性的问题,针对基础一般、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体现基础知识的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在授课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同时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善于察言观色、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3.课堂提问的技巧性
每个人都会提问题,但是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因为问而问,要有技巧性。首先,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叙述清楚,表达清晰,贴近学生的语言认知水平,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的领会问题的含义。在提问题的过程中,笔者不支持教师用反义疑问的形式进行提问,首先是因为问题即答案本身,其次由于理解能力不同,不同的学生对于反义疑问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从而造成学生不能正确、准确的回答教师的问题。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如在一次讲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中的集体意识的公开课中,一位同学随口说他爷爷给他讲过王进喜抢救油井的故事,授课教师要求这位同学给大家细致的讲一下这个故事,在该同学讲故事之前老师抛出铁人精神只是铁人王进喜的精神吗这一问题,在讲完故事后同学们进行回答,最后总结出铁人精神中的集体合作精神,从而实现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重点。正是由于该名教师的善于把握提问的时机才有课堂的升华总结。
4.课堂提问留有思考时间
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甚至有的老师催促学生说:时间不够了,我们需要加快一下进度。人的思维是需要反映时间的,这是我们正常的生理需求,因此这种催促是违反正常生理规律的。如何突破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小组讨论的形式、画思维导图、小组间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能够进行问题的高效反馈。这需要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无论是采用哪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师都要留给学生合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5.课堂提问切合教学内容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从问题的类型、难度等方面选择最佳教学问题的过程。问题设计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也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最重要的“激活”因素。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幼儿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问题的设计要利于孩子的主动思考,具有启发性、灵活性。
关键词
教学活动 问题设计 初探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有位学者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在教学活动中,问题的重要意义。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认真设计每一个提问,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我们班的孩子喜欢挑战,好奇、好问,他们喜欢对所有问题作出反应和追问,因此,如何优化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是我一直期望的目标和追求的效果。根据我从幼教工作20多年的经验,和不断的探析,我觉得问题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设计问题,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 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我请小朋以们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更合适。再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了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了,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教师的问题不要绊住自己,在原地转圈,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问题置于一种情景中,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我以往在教学时,常常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这学期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呢?”其它问题答案都隐含着对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孩子们回答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样就启发幼儿不断地思考,而不是单一的问:“它遇到了谁?”再如:我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的大象是怎样的?”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后,我又提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幼儿说:“都不对”,在这里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错误问题,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对了,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由于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我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整个设计民主、和谐,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双向性
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例如: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设计看图讲述活动时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又如在大班语言《爸爸、妈妈和我》这一诗歌中,我首先出示一幅挂图,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为什么把爸爸说成是大树?把妈妈说成是雨露呢?”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给老师出的问题了。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心、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Scratch让课堂更有活力
1.训练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自然语言,人与计算机之间是通过编程语言进行交流。在Scratch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创意、想法,学生则将自己脑子里的好的创意想法利用Scratch在计算机上表达出来,通过编写程序表达的过程,训练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Scratch以其图形化的编程方式,为孩子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提供了支架。在Scratch中,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孩子在感性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推理方面发展,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成为数字时代的创作者
在Scratch课堂上,学生获得了设计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化作品的机会和经验,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取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也习得了科学、艺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完成作品后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会让其学习兴趣得以提升。
Scratch让学生更自由
罗杰斯认为,在教学目标上,应该强调个性与创作力的发展,在内容选择上,强调直接经验,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从而实现自我,即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是通过发散性思维而表现出流畅、变通与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Scratch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是大有裨益的。
在Scratch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创作活动中去,学生的专注度和兴趣度都得到很好的发挥,Scratch以其形象、直观的积木式指令代替了枯燥的代码指令,操作简单、趣味性强,只需了解各指令名称其意义并将其拖动进行自我思维的自由表达。学生通过不断猜测、尝试、验证与调试,刺激了感官,体验到奇妙的效果。
运用Scratch开启创作之旅
将Scratch引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在我国还是刚起步,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尝试学习,边分析Scratch自带的范例边尝试创编适合学习者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编程思想和作品创作,坚持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方法。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高于学生,教师由学习伙伴成长为引导者,帮助学习者成长。
我们对课程的理解是,同样是作品创作,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的书写记录(纸和笔)来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作品,数字作品是通过程序编写表达思想和情感,教学中利用Scratch软件平台进行数字游戏、数字故事、数字动画和互动艺术等数字作品的创作(如下图),下面选择几个模块对课程进行说明。
1.数字游戏
我们基于Scratch平台,开发了一套自编的校本“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Scratch与创意设计》”,通过编码学习各种新技术。课程设置着力点在于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信息技术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信息技术教学做到兴趣化、生活化,激发他们观察生活主动创新。
《趣味摇奖》一课是自编校本课程的第28课,课堂中将Scratch与数学学科中的随机数知识点紧密联系,教会学生应用随机数解决具有随机模拟现象的问题, 学生会去主动钻研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有效提高计算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时让学生了解和应用随机切换造型和给变量设定随机数两种算法产生摇奖号码,然后自行选择一个创作主题,设计一个趣味摇奖程序。学生作品集链接地址http://scratch.mit.edu/studios/244435/。
2.数字故事
自编校本课程的第30课《小导演》,要求学生综合应用Scratch指令模块进行自由创作,选择喜爱的短篇内容,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尽情表达和交流。在学习方法上,共提供创意思考、解决问题、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等四个方面。故事内容主题可以为成语、童话、寓言、科学模拟实验、课文和小说片段及生活中的事件,构思创作主题,进行二度创作。
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过程中担任“小导演”,对剧本中主题、情景、角色/背景、脚本、音效等元素进行逐个分析组织。这样做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对学生综合应用Scratch软件表达思想的训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的组织与表达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无条理和无关联的表达。学生作品集地址链接http://scratch.mit.edu/studios/193543/。
3.互动艺术
利用画笔模块,让学生创作各种有规律的图案。在编写图案设计程序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不同程序玩出一种奇幻的图案效果,并希望学生给图案赋予作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现美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喜欢自己的作品,喜欢上Scratch程序设计这门课,期望学生能够从玩的角度理解脚本设计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修改脚本,创作不同的效果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程序设计水平。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对小学程序设计模块的学习重点不再是简单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是期望通过编码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个人生活中表达思想和感情。Scratch创作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1.鼓励观察生活,激发创意思维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如各大商场门前摆放着抽奖大转盘,举办一些吸引顾客的促销摇奖活动,电子投票,打地鼠游戏,变脸,等等。这些实例,学生在生活中能感受到,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创作数字作品,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各种有趣现象,用数字作品表达出来,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
2.加强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Scratch创作课中作品的设计与呈现是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具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结合具体情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帮助学生理清要点,把握脉络,掌握方法,促使学生更准确、牢固地理解和掌握重点算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范例演示和学生试玩,引出问题,再通过演示和讲述,告知关键知识点,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更加清晰、明了,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再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思维,结合活动内容,发挥想象,用代码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实现更多创意,在创作中训练学生创意思维。
3.通过编码习得更多知识
在创作数字作品时,学生在进行代码编写的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数学、科学、艺术以及工程学等领域的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的应用和学习是学生在一个一个的作品创作中可以具体领悟和感知的,因此,学习知识对他们来说变得更有趣和更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