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宣传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基于物质以及精神两个层面的系统化建设工程,在整个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当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1)在企业快速发展中被员工及领导广泛接受的安全指导思想以及安全意识;(2)企业内部具备的安全管理规范以及安全行为;(3)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心理因素以及安全审美观等等。结合当前煤矿企业自身的安全文化,得出的安全文化宣传以及建设体系,具体包括安全物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观念与行为等等。在煤矿安全物质文化建设中,包括生产环境、科技成果、应急预案、隐患防控以及信息预警等多项内容;安全管理制度中则包括安全生产目标、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评价指导以及监督监管等多项指标;而在安全观念层面,则包括科学信念、行为规范、安全培训、隐患治理以及宣传教育等多个环节。基于上述的安全生产各要素,涵盖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当然,其中涉及到的各项基本要素,也使得安全文化宣传得以发展。在上述各个层面涵盖因素确定之后,制定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途径与方法。
二、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是基础,丰富安全文化活动是核心。在这两者协同作用下,探索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1.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1.1艺术性。文化教育工作在煤矿企业内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想要充分的发挥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作用,则需要满足艺术性目标。艺术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宣传的内容方面,让“安全”能够映入职工眼帘。增强煤矿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标语、横幅以及展示板等宣传方式必不可少。可以在煤矿生产企业内部工作区、生活区、井下巷道区等设置安全生产标语以及事故警示牌等等。同时,为满足艺术性的目标,可对标语进行美化设计,运用POP书写形式、动画图片模式,实现安全警示标语与安全生产实际相结合,做到图文并茂,增强安全宣传教育效果。
1.2生动性。生动性的基本指标,与艺术性存在明显差异,虽然目标一致,但这一安全文化氛围的构建,主要是让安全入职工之耳。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上的发挥出生动性传播效果,让职工对安全生产重新认知。例如,在煤矿企业的内部,开展广播安全知识宣传专栏,固定时间进行广播。同时,可选取职工进行访谈,探讨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认知以及对安全文化的理解,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多种方式的充分结合,能够发挥出声音传播安全文化知识的实效,长此以往,潜移默化的影响职工对安全知识的掌握与思想意识的提升。
1.3实效性。实效性原则,则是在视觉与听觉充分实现安全文化宣传基础之上的延伸。为满足实效性原则,使得安全文化深入职工之心。首先,针对不同的职工人群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讲究实效性效果,编制并印发《安全知识手册》。具有针对性的传播安全文化,做到效果最优化;其次,依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安全生产的不同时期,为确保适应性的基本要求,应该及时的调整安全文化宣传策略,掌握安全生产形势,发挥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最后,结合安全演讲以及知识竞赛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模式,优化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途径。实效性是指安全文化教育所能够发挥出的效果,结合以上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实效性。
2.丰富安全文化活动。
2.1宣传目的实在性。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实际,避免形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教育工作与教育内容应该满足扎实的要求,即准确掌握宣传目标,按照安全需求确定具体标准,满足时效性的基本原则。可以在煤矿企业内部缩短宣传周期,确保根据不同职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不同情况展开宣传教育,发挥出安全文化宣传的实效性。同时,将宣传与教育工作两者相互融合,一步一步的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满足宣传目的实在性指标。
2.2宣传内容全面性。宣传内容的全面性原则,煤矿企业应该推行精细化管理,结合不同的工作环境与岗位职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在规划与计划支持下,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性,则主要表现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等环节,发挥出细节层面的优势作用,自基层逐层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工作,进而将有形的文化宣传演变为无形宣传模式,做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宣传内容作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发挥实效性的关键,在开展宣传内容的过程中,注重对内容的筛选,增强安全教育的吸引力。
2.3宣传形式多样性。宣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多渠道、多途径。实现多种方式的协同与整合,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出安全宣传教育“新、活、快”的特点,发挥出其中的优势及作用。宣传方式的多样性,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探索出了多途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作为生产经营的核心,在保障宣传形式多样性的同时,为煤矿企业提供了多途径。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应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增强职工自救与互救的意识,提高职工应对突发生发事故的能力。在这一基础之上,依据宣传形式多样性所衍生出的效果,做到未雨绸缪,将安全生产事故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三、结语
间:2005年4月10-12日
地点:人民广场 项目内容:此活动为牡丹花会重要内容之一,全市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登台亮相,时间三天,使牡丹花会的文化气氛更加浓烈,使菏泽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到充分展现。 合作及回报方式:企事业单位出资,承办单位策划,双方联合举办,互利双赢。利用为出资单位冠名或承办、协办等方式,在现场作广告、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等形式为企事业做形象宣传。 2、“花乡情韵”音乐会 时
间:2005年4月 项目内容:邀请市领导以及菏泽各大厂商、社会各界人士观赏音乐会,演奏富有民族特色和菏泽地方色彩的音乐曲目。 合作及回报方式:企事业单位出资,承办单位策划,双方联合举办,互利双赢。采取冠名或承办、协办等方式 ,并在节目单上做广告、散发企事业单位宣传品,利用新闻媒体报道等形式为企业做形象宣传。 3、“军民情深”——拥军文艺晚会 时
间:2005年7月底
项目内容:联合驻菏泽部队、公安民警和社会文艺团体共同举办,庆祝“八一”建军节,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个拥军爱民的热潮。 合作及回报方式:企事业单位出资,承办单位策划,双方联合举办,互利双赢。利用为出资单位冠名,在现场制作广告, 通过媒体报道等形式为企事业做形象宣传。 4、“巍巍中华”或“爱我中华”——菏泽市万人合唱大赛 时
间:2005年8月
项目内容:由市文化局和有关部门联合主办,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群众广泛参与的歌咏活动。歌颂美好生活,展现全市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合作及回报方式:企事业单位出资,承办单位策划,双方联合举办,互利双赢。采取为出资单位冠名,信息,在比赛会场、艺术馆悬挂宣传条幅、牌匾和新闻媒体报道等形式为企事业做形象宣传。并邀请出资单位领导在颁奖仪式上讲话。 5、“庆国庆”文艺晚会 时
间:2005年9月
项目内容:选拔全市优秀节目,在菏泽电视台演播大厅或中华影剧院举行盛大的国庆晚会。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参加,新闻媒体进行报道。 合作及回报方式:采取为出资单位冠名,晚会信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为企事业做形象宣传。 6、 “大地欢歌”——农民文化艺术节 时
间:2005年9月
项目内容:我市是著名的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曲艺之乡、唢呐之乡、古筝之乡、杂技之乡,民间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采,为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树立特色文化品牌,提高我市经济文化声誉,汇集和发展我市民单位文化艺术,特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 合作及回报方式:企事业单位出资,承办单位策划,双方联合举办,互利双赢。采取为出资单位冠名, 通过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为企事业单位做形象宣传,并邀请出资单位领导在颁奖仪式上讲话、颁奖。 7、“夕阳风采”——第二届中老年文艺会演 时
间:2005年10月 项目内容:举办全市中老年音乐、舞蹈、健美操、武术、曲艺、模特等形式的会演,评选一、二、三等奖和组织奖等。 合作及回报方式:企事业单位出资,承办单位策划,双方联合举办,互利双赢。采取为出资单位冠名,演出信息, 通过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为企事业单位做形象宣传。 8、全省民乐大赛 时
间:2005年11月
项目内容:由省文化厅主办,市文化局等部门协办,全省各市组队参赛。 合作及回报方式:由企事业单位买断整个活动的冠名权或承办、协办等方式 。可为企事业单位在现场和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等多种形式做形象宣传。 9、菏泽市群英艺术团冠名 时
间:全年
1.1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凝聚下来的一种价值观或精神,是衡量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准。利用企业文化宣传,可以向企业员工和社会成员传达企业坚持的道德规范与经营理念,使员工从思想意识上对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产生认同感,因此企业文化宣传至关重要。企业利用多样化的宣传渠道,传播企业文化,推动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引导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石化公司经过长期的整合发展,其企业文化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宣传,树立正面的企业形象,引导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创新、拼搏的精神,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1.2教育作用
企业文化宣传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员工素养的一种手段。企业通过文化宣传,使企业员工遵守企业规范和工作准则,例如企业中的员工准则、员工礼仪规范、道德规范等,就是为了实现对企业员工的规范化管理,让企业员工在深刻认识企业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乐观从容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员工自身最大的价值。企业文化宣传还可以向员工及时传达企业发展信息,实现对企业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促使企业员工加强自主学习。石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管理思想与经营目标不够明确,导致企业员工缺少方向上的指引,没有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宣传使员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与工作职责,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1.3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创造稳定的企业环境
企业文化宣传对企业来说是增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宣传,可以使员工真实的感受到企业精神与经营理念。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文化宣传,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员工来说,有利于创造健康稳定的工作环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企业文化宣传的措施
2.1加强与社会成员和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想使企业文化得到企业内部与社会的认可,就离不开宣传。如果企业文化宣传轻视企业内部与社会的沟通交流,就会导致企业文化失去生命力。因此,企业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宣传的活动中去,使企业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员工学习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员工通过宣传平台交流感受,掌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促进企业文化的宣传。
2.2以员工为主体,围绕企业全面开展企业文化宣传
宣传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将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文化宣传上去,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同时在企业文化宣传中要以员工为主体,贴近员工实际,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增强凝聚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加强员工典型形象的宣传,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2.3创新企业文化宣传方式,拓宽文化宣传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员工的需求逐渐增加,加大了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难度,因此要在把握企业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加强宣传方式的创新,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宣传网络。同时还可以组织研讨交流会议、竞赛、展览等方式宣传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以满足企业员工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注定参与到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中去。
2.4加强企业宣传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文化宣传队伍的建设,应在企业内部各级部门设立专门的宣传人员,为员工提供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文化宣传氛围,使员工在文化宣传活动中提高自身素养。建立健全文化宣传人员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实现文化宣传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
3结语
戳印文化是涵盖各种戳盖印章的形式,表现时间地点、纪念缅怀及人文气息的文化。对戳印文化的探讨不能脱离邮戳文化,因为邮戳作为戳印形式的典型代表,要求戳印清晰、完整、端正地齐缝盖在邮票与明信片上,邮戳远较邮票诞生得早,在没有邮票之前,邮戳就已成为缴纳邮费的表记,其功用与邮票相同。最早的邮戳设计来源于英国的亨利•比绍普,因而称之为“比绍普邮戳”,那时候邮戳多是简单的文字。目前,邮戳被广泛运用在公益活动宣传、体育竞技竞赛、地方旅游特色品牌打造等几大方面。随着现代随着电话与网络信息的发达,信笺的方式已很少被人们采用,戳印文化的发展更是为了纪念缅怀某一事件或人物及表现人文气息。戳印文化所具备的历史人文价值以及美学价值仍旧对现代商品品牌形象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将原有的戳印文化进行商业形式上的运用是对邮戳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包含戳印元素的商品见图2,其中已经包涵了戳印的品牌元素。对邮戳文化的探讨与研究是能够将戳印文化与戳印这种讯息的标记方式进行借鉴、吸收并运用到现代商业品牌中来的前提。
2戳印文化对商品品牌形象塑造的特殊功用
2.1戳印的信印内涵帮助增强商家诚信感
戳印本身就具备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表现着信息的传达与沟通方式。在商品形象中运用戳印这种宣传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商品的人性化气息。例如每件商品的外包装用戳印的字样加以戳印广告语。这种方式能够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一种生产者对于商品生产的认真态度,进而引导消费者产生消费心理,促使交易达成。另一方面,戳印自古便具有一种“信誉”和“诚信”的内涵寓意。同样区别与古文人的篆刻印章,戳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关于信息及文化的交流沟通方式,前者更多地表达个人、作者的身份信息,后者则表达一种讯息的交流、处理方式。如在商业品牌中运用戳印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商品的诚信、信誉感,同比与其他普通印刷的商品标签、商标、广告语等商品,消费者选择该商品的几率便在一定心理层面上增大。包含戳印的品牌标志给消费的心理暗示同样是作为商品品牌形象宣传的着重点,增强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暗示,对于交易的达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样,是否增强商家的信誉感与诚信感,也是评定商品品牌形象宣传成功与否以及广告投放方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因素。
2.2戳印的地域时效拉近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戳印文化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或多或少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定的人文信息,这种人文信息能够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商品的选择有一定的心理预判。以一种“怀古”思想为指导的消费心理是近现代消费心理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众多商品中,商品多一些人文气息与历史价值内涵无疑可以在商品群中脱颖而出。例如商品的标志采用戳印的方式进行设计,展现出了一定的人文内涵与独有的文化品牌。这种方式能够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能够使消费者产生对于商品定位的心理判断,拉近消费者与消费品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商品与只是充满商业讯息的商品形成显著的对比,加深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印象,促进商品品牌的有效记忆,这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交易的达成。
2.3戳印的标记讯息附加商品以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一直是商业模式之中、商品化社会里商品所诉求的着重点。商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精神内涵方面的价值进行有效的结合才算一种趋于完整的商品。一件好的商品除了具备质量和自身价值之外,其品牌所包含的人文价值也应当是包装与销售的特色之处。戳印广告语与戳印标志的方式能够让商品展现更多的人文气息,把人文价值附加到商品价值中去。例如酒类包装中,以一种戳印年代与戳印出产日期的方式进行标记能够表现生产者的用心以及商品生产流程的完善。更多的,这种标记讯息的方式传达了一种心理层面的认同感、久远感与信誉感。茅台酒的包装中有一款红布包住酒瓶的包装方式,而红布上有戳印的生产地点、日期及广告语。这种包装方式让商品附加以商品更多的人文价值,增加了商品总价值,提高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市场定位。
2.4戳印独特的形式感塑造简约而独有的品牌文化
戳印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它运用图形与表现的种种关系,把所要表现的客体通过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进行刻画出来。如同篆刻印章的运用一样,戳印的运用也充满简约美感与形式美感。篆刻印章作为标志的典例无疑是2008奥运会标志。戳印成为一种标志也必将成为一种标志发展的独特趋势,这种独特趋势表现为两点:一是标识的独特性。每一个戳印必须有人工加以印制,而所有的戳印在大致层面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细微之处各有不同。二是品牌的独特性。现代商业品牌标志多向着立体、多彩、批量化生产等几种方向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品牌所具备的基本要求:让传达对象产生有效记忆。戳印的标志与广告语这种方式是现代商品品牌中运用极为少见的方式,更多的戳印方式运用在公益慈善及体育竞技等方面。将戳印方式商业化能够带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够把简约的图形作为一种独有而独特的品牌形象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有效的产品记忆,进而指导其进行消费心理判断。这种方式能够极大推动商品品牌形象的推广,加深品牌形象的宣传与塑造。
3戳印文化在商品品牌形象设计中的方式与途径
3.1以戳印的方式传递理念
将戳印元素运用到商品品牌形象的宣传与塑造中是可行的。因为戳印本身在信息传递与文化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自身就具有信息传递的价值。这种价值延伸到商品品牌形象的宣传上无疑是把戳印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商业品牌的宣传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统一。最早的利用戳印传递企业理念的是1876年在美国贾勒特和帕尔默公司开通特快列车之际所制的戳印广告语:“横穿南北的特快列车”。这些标语口号随着戳印的传递与流通在世界各地进行了流通,并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号,这无疑是一本万利的广告妙招,更是一种对品牌形象宣传极其有效的方式。近现代越来越多的商品品牌结合了戳印中的企业理念宣传,把简短、易记的企业理念运用戳印的形式进行流通与传递,达到了极其有效的传递企业理念与塑造品牌形象的效果。
3.2以戳印的标志设计VI
戳印自古有“承诺”和“信誉”的人文内涵,把戳印与商业品牌形象的塑造进行结合显示了商品的质量可靠与人文价值。现代商业品牌中,戳印的标志与戳印的广告语是极为少见的品牌塑造方式。波兰ARTENTIKO工作室企业形象设计作品对戳印元素的运用恰如其分。名片与标志简约而不简单,极具形式美感与简约美感,红白图形的运用以及戳印元素结合印刷的方式,增强了商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力度,提高了商品品牌的审美定位,这种名片是独有的,同样戳印的模具也可以作为小礼品进行赠送。这种品牌传播方式既表达了一种对顾客的尊重,又表现了商品品牌的独特性,因此,戳印的标志与名片作为品牌形象塑造的方式之一,是从戳印文化中提取并运用到现代商业品牌形象塑造中的方式之一。
3.3以创意的戳印宣传品牌
戳印的品牌形象所具备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有待探讨的。将戳印元素运用到商业品牌形象宣传、塑造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创意性。商品品牌形象的塑造要结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种种要素基础上进行创新。戳印标志与戳印的广告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蕴,都展示着一个民族前进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传统,是一种在戳印文化基础之上创意商业品牌形象的宣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商品的品牌定位和人文价值,是基于戳印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探索。
4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经济腾飞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当今的社会已不再是原来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产品没有特色、创新和适当的宣传就会沦为“泯然众人矣”。因此,在提高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工作。宣传的目标是使产品特色、属性、优势和文化、理念等让外界了解、认可。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积极的宣传,是关乎企业前途命运的明智抉择。
二、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发展的背景与优势
作为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瓷都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如何在市场脱颖而出,如何展现出陶瓷创意文化的优越性和独特的魅力是关乎景德镇陶瓷发展存亡的关键。“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指以陶瓷资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的柔性产业。它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意、高流通的特点,是一类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1)。景德镇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主要有如下优势条件:
1)景德镇市内有国家、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机构和我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府,科技、艺术人才荟萃,具备了发展陶瓷创意文化的人才基础。
2)景德镇具有发展陶瓷创意文化的丰厚陶瓷历史文化底蕴。据统计景德镇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片,文物遗迹达1500余处,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1)。
3)初具规模的陶瓷创意文化和发育较完善的陶瓷文化市场为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奠定了较好基础。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陶瓷创意文化市场和创意园区,如雕塑瓷厂陶瓷创意集市、明清园、三宝特色陶艺村、陶艺街等(1)。
三、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网站宣传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
景德镇具有发展陶瓷创意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创意文化意识并不强烈。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在抓好生产(服务)质量的同时,应建立专属宣传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的网站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陶瓷创意文化的思考和建设中来,让受众更加认识、了解、理解、支持陶瓷创意文化,使其更加平民化和通俗化(2)。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宣传的特点和优势,应用于陶瓷创意文化的宣传的研究
多媒体技术具有实时性、交互性、数字化、集成性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主要的宣传手段(4)。本文所指“多媒体技术”主要指网络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为载体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动画、静态图像和动态视频等信息,再将其通过转换变成能方便地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的数字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宣传中有如下优势:
1、互联网具有覆盖面广和快速传输性
为宣传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景德镇是三、四线城市,地处比较偏僻的赣北皖南山区,交通不发达,其他宣传方式面临挑战;其次,陶瓷创意文化属于新兴文化产业,具有概念新、观念新、产品新、服务新等特点,一般不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建立网络多媒体宣传平台,能快速有效地向市场宣传其形象、观念、内涵。再者,由于陶瓷创意文化产品(服务)具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而网络多媒体宣传,能快速有效地向受众传输更新产品的信息。
2、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和信息载体多样性使宣
传内容丰富化例如将宣传信息以图片、声音和视频等集成制成广告,给受众带来丰富的视觉刺激、感官冲击,让受众通过各种感官的体念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的优势,让其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
3、多媒体技术使宣传交互化(4)
所谓“交互性”是指网络多媒体技术具有进行人机对话,双向反馈的特点,这大大缩短了用户与经营者的感官距离(3)。多媒体技术能让用户自主查看、获取产品信息,用户的偏好最终可以反馈给经营者,让经营者更加了解市场的需求,能更有效地进行设计、生产受欢迎的产品。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了沟通、交流的桥梁。
4、多媒体技术使企业宣传信息数字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使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更加方便、快速、有效(4)。多媒体信息具有数字化的特点,具有传输速度快、效率高等有利于宣传的优点。
5、多媒体技术使宣传方式、内容多样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宣传以广告的形式进行投放,有横幅式、按钮式、电子邮件式、插页式和互动游戏式等多种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增加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4)。例如利用横幅式的宣传企业的近期重大决定、改革和措施;用按钮式的介绍企业组织结构;用电子邮件式让受众与企业经营者有“面对面”“交互式”的交流;插页式用于企业特色产品(服务)的宣传,通过不同方式一步步拓宽宣传的广度和加深宣传的维度。
五、小结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自媒体、流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断涌现,对传统信息传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新闻传播面对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内在发展压力也不断增大。而且,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新闻传播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传播方式,而更加呈现出融合发展的强烈趋势,这就对高校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实施,高校宣传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对外树立形象、对内统一思想的重要载体和舆论阵地。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必须不断更新思维、革新传播方式、提高人员素质,深入研究媒介融合的内涵和规律,不断丰富高校宣传工作的载体和平台,推动高校宣传工作实现顺利转向和完美重构。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和特征
“媒介融合”这一理论,是指随着信息媒介形式和种类的丰富发展,诸多媒介最终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是信息传播媒介多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是传统媒体与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体现为如下特征:
(一)传播技术融合
媒介融合的一个明显标志性特征,就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发展。应该讲,促进媒介融合最终实现的首要因素,还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成熟发展,为新型媒介普及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媒体融合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可能。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守着电视,不再满足于阅读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介,更多地通过刷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来链接世界,这也就使媒介融合表现出鲜明的技术特征,呈现出多重传播技术的综合应用。
(二)传播文化融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融合不仅仅是技术的融合,还表现为多种文化、尤其是平民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传统传播媒介背景下,传播活动更多地体现为精英文化和高端文化,传播活动的焦点也更多地停留在社会的精英层面和先进人物,草根文化并不受到重视。但是,随着各类媒介逐步融合,草根文化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普通人群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都成了新闻信息诞生的土壤,这使得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融合成为了一个显著特征。
(三)传播方式融合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也实现了融合发展。在传统媒介背景下,各大电视、纸媒是传播的主导,占据着主要阵地,对传播的内容、方式等具有决定性作用,受众处于完全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无法实现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大量自媒体的涌现,受众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进行主动传播,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很多新闻事件就是通过受众的自发传播,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关注。
二、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管理者对宣传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随着外部发展环境和内在发展任务的变化,高校自身发展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竞争。虽然,大多数高校管理者能够重视宣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宣传工作的投入和关注力度,但是,与倾注在教学科研和就业指导上的精力、物力、人力和财力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显得重视程度不够。此外,一些高校管理者虽然对宣传工作高度重视,但就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搞好高校宣传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甚至不乏有极少数高校管理者认为,宣传工作就是办办院报和宣传栏而已,办得好不好无关痛痒,对高校自身发展意义十分有限。这些认知上的问题,导致一些高校宣传硬件设施跟不上宣传工作需要,无法满足高校宣传工作的客观需求。加之,高校对宣传工作缺乏明确、有效的政策支持,常导致宣传工作的发展缺乏持久力,无法发挥其特效作用。
(二)高校宣传工作内容方式滞后
当前,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想意识大多还处在传统媒体时代,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缺乏足够重视,对媒介融合的规律、特征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不够、分析不足,导致高校宣传工作方式滞后、创新不足,缺乏应有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号召力。一些高校对新兴媒介微博、微信等虽然实现了普及和应用,但是没有与宣传工作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宣传内容也与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相脱节,主动传播的痕迹过重,无法引起高校在校生的关注和重视。一些高校的宣传工作对新媒介特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看到自媒体在学生中大量普及而无动于衷,没有深入地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介去开展宣传工作。一些高校宣传工作虽然也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和新型传播环境有了一定认识,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但对新兴媒体和平台的建设、打造不到位,管理跟不上,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没有密切关注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点,效果自然也不明显。
(三)高校宣传工作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高校宣传工作者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梯队打造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人才缺乏。很多高校的宣传工作者都是由院系的行政干事、辅导员兼任,一些专职的宣传工作者也并不是专业新闻科班出身,他们虽然对宣传工作充满热情,但是专业能力不足,认识不够,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发展缺乏有效的预见和推动。二是创新意识不高。当前,高校对宣传工作者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和奖励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工作者的工作激情、创新热情和改革豪情,导致工作干劲不足。一些宣传工作者满足于按部就班工作,缺乏创新的主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宣传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新路径
(一)更新思维,高校宣传工作要突出合作共享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一定要重新确立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要转变传统媒体环境下“自说自话、自拉自唱”的工作方式,立足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诸多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与院系之间、社会媒体之间进行广范围、深维度的合作和共享,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资源共享。无论在何种媒介背景下,宣传工作都必须崇尚“内容为王”,因此,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资源是高校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宣传工作要加强院系之间的配合,各个院系一旦发现好的新闻点和正面人物事迹等,要及时与校级宣传部门联系,力求最大限度地将新闻点做深做透,实现优秀新闻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二是媒体共享。高校宣传工作不仅要立足打造优秀的校级宣传工作平台和载体,更要注重创新工作方式,与优秀社会媒体进行深度合作,借助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等社会媒介的丰富资源,不断打造以校园题材为内容的新闻节目,实现更好地借力发展。
(二)革新方式,高校宣传工作要突出受众参与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一定要重新确立宣传模式和宣传渠道,要充分认识到传统媒介背景下的单项传播已经不适合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已经不适合高校学生对宣传工作的新期待,因此,高校宣传工作一定要在现有基础上,更加突出受众参与,构建“人人都是新闻人、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传播格局。一是营造自发传播的良好氛围。高校宣传工作一定要善于发动学生的力量,要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立足微信、微博、QQ群等载体,在校园内开展主题征集活动,号召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在自发传播中发现好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点,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群众性和参与性。二是对自发传播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对于学生的自发传播行为,并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分类取舍,疏堵结合,对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传播行为进行鼓励、扶持,而对那些传播负面信息的传播行为,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确保高校宣传工作健康发展。
(三)转变角色,高校宣传工作要突出专业能力
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加快,对高校宣传工作者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要加强高校宣传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热情高涨的宣传工作者队伍。一是要加强人才引进和选拔。针对当前高校宣传工作者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选拔,要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的新闻人才,充实到高校宣传工作队伍中,提高宣传工作队伍的深度和活力。可以面向学校内部,选拔一批有干劲、有能力、有素养的年轻人才,作为宣传工作队伍的后备军,增加宣传工作队伍的厚度。二是要加强人才激励和培养。要加强对现有宣传工作人才的培训力度,通过建立培训机制、校际合作、讲座论坛等方式,开拓宣传工作人才的视野,让宣传工作者不断接受前沿理论熏陶,增强工作能力。高校要制定出台一些必要的激励制度,在薪酬福利、晋升提拔等方面,对宣传工作者进行合理倾斜,进一步激发宣传工作者的干事热情。
(四)立足校园,高校宣传工作要凸显品牌特色
我市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的十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相比,与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相比,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在总量、素质、结构及能级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不合理、不平衡、不到位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分布不够均衡。通过调查表明,我市各街道、乡镇基本上都配备了1名宣传委员,但是其他文体服务中心、广播站、通讯报道人员多为兼职人员,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宣传文化人员只有2名至3名,由于文化站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相对老化,加上乡镇、街道一级承接上面的任务过多过杂,往往疲于应付,很难专心开展宣传文化工作,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大多停留在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和按部就班的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居、村基层人员配备不足。市区各内只有大型成熟社区才有专职宣传人员,而且比例只占10%,至于郊区农村几乎没有专职宣传工作者,基本上都是村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人才分布呈现城市多、乡村少的特征。同时,个别部门还存在空岗空编的情况。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且结构不尽合理。从本市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来看,基层宣传文化人才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相对稀缺,大多数人是属于管理岗位,而专业技术人才,例如编剧创作、舞台表演、美术设计、音乐设计以及网络文化管理、文物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人员则相当缺乏,图书文博专业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几乎没有。在新闻媒体中,经营人才的稀缺更成为普遍的现象。从年龄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占到65%,35岁以下的只占23%,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中高级职称人才老化严重(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其中在副高及以上人员中,30岁以下的只有0.2%,31岁至40岁的占23.7%,41岁至50岁的占45%,50岁以上的占31.1%),致使活力不足。
3.宣传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待加强。近年来,新进入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年轻人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整体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但是总量上仍然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而且真正具有创作能力和文化生产能力的人才偏少。有的单位虽然编制满员,但策划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以及领军人才尤显匮乏。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毕业较早,继续教育不足,又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致使成长缓慢,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无法站在专业和学科的最前沿,因而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整体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方法距离新形势下宣传文化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改善。各区县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与职称职数的限制,高级职称的人偏少,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一方面,人员老化,一些人占着编制却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想要的紧缺人才因为编制已满,难以引进。目前对人才的考核评定主要还是依据学历和职称,一些文化部门在人才的招录、使用和晋升方面都打上了事业单位的烙印,套用机关干部的管理办法,体制内人才队伍“铁饭碗”现象严重,收入分配制度不科学,达不到竞争、择优和效率优先的原则要求,有一技之长且具发展潜力的年轻同志,则想方设法通过外聘等方式寻找出路,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普遍比机关公务员低,在文化人才政策配套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人才的户籍、子女入学、住房、交通等配套激励措施未能跟上,导致基层存在文化人才流失现象。同时在基层文化单位,不同编制身份人员的待遇相差悬殊,编制外聘用人员待遇较低,不利于吸引人才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虽然部分区县对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总体上覆盖面小,资助力度也小,很多部门只停留在给他们发个荣誉证书或聘用证书而了事,对民间文化人才的吸引、组织和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思想认识和工作措施尚需进一步到位。
5.部分区县投入的经费不足。近年来,尽管各区县宣传文化经费投入增长较快,但直接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教育培训上的资金却并不很多,大多是投入到了宣传活动上,而且各区县的差异明显,滨海新区和市内六区的经费相对充足。个别区县还没有设立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经费。经费的使用和分配也不尽合理,区县一级宣传部门掌握的经费较多,而街道、乡镇一级文化专项资金相对不足,至于社区与农村则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区和农村日常宣传文化活动的开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比如有的领导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重视不足,认为经济工作是硬的实的,宣传文化工作是软的虚的,而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致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比如很多基层宣传文化系统的人事管理办法仍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人事制度改革之后,仍缺乏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还存在吃“大锅饭”现象。部分文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作上基本没有兑现,也影响了文化专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文化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大,高水平的引不进来,培养好了就想跳槽,导致出现了“引不进、用不上、留不住”的现象。还有客观条件限制因素,比如有的乡镇、街道自身财力有限,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经费;有的区县没有制定宣传文化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扶持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没有出台针对文化人才创业给予贷款、担保和奖励方面的政策,在人才服务和领导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教育培训,继续提高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用人先育人”,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必须抓住提升队伍素质这个中心环节,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第一,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一方面,要抓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教育广大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帮助他们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养成识大体、顾全局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践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是非观和事业观。另一方面,要抓好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表达、写作、表演与创作等业务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第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通过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并调动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根据人才成长多样性的实际,除了可以采用集中教育培训、继续进修深造、实地参观考察、轮岗交流挂职、基层锻炼、委以重任、项目合作、项目资助、导师带培等传统方式和途径外,各单位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设计出更多的培养方法,比如理论人才可采用“课题锻炼”模式,新闻人才可采用“订单培训”模式,艺术人才可采用“剧目培养”模式,等等。第三,完善教育培训格局。既可以把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有计划、分批次地选送到党校、行政学院接受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也可以借助我市高等院校多、科教发达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艺术院校)、行业机构、学术团体、民间组织和其他培训机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创设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教育培训、工作室、文化创意中心等基地,构建我市基层宣传文化队伍重实效、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和形式。
2.坚持多管齐下,着力优化基层宣传文化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要积极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创业环境,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和平台,大力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留才的浓厚氛围。第一,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坚持群众认可、市场认可、社会认可和业内认可的原则,积极探索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制定符合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将考核结果与对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管理和使用挂钩,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完善从基层优秀宣传文化人才中选拔任用干部的方法与渠道,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真正形成“重业绩、重能力、重品德”的用人导向。第二,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打破身份限制、单位限制,可以通过选调大学生、人才派遣、聘用社工、招募志愿者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加入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实现郊区(县)的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文化宣传员的目标;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立文联和民间文化组织联合会,加强对民间人才的联系与引导,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在戏剧、曲艺方面的人才优势,定期对民间文化组织或文化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吸收民间人才参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统筹整合所辖区域文化资源,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帮助他们发挥专业知识和文艺特长。第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力度。要保证各区县文化发展经费投入与当地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倡导各区县设立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积极推动区县一级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估工作,并依法实行政府采购,建议从天津市海河文化发展基金会拨出专项资金,在市级层面设立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资金,资金及相关的评优表彰活动向本市郊区(县)、基础条件薄弱的街道(乡镇)与居(村)倾斜,适当提高基层工作者,特别是编外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收入及待遇。
3.注重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管理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制度机制。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提高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需要紧密联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点和基层的实际,建立一套便利、管用、真正有约束力的体制机制。第一,要紧紧抓住当前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建设文化强市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宣传文化系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按照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和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管理机制,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完善对基层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扶持和激励的制度机制。第二,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内部干部的交流力度,畅通各级宣传部门和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各单位的干部使用渠道,探索建立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对宣传文化干部共同考察推荐、择优选拔使用的有效途径,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生动局面,为激发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信息库,做好对个人简历、学习培训、业务成就、专业特长、考察考核等情况的收集存储与及时更新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第四,要加大改革创新激励机制的力度,健全绩效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宣传文化系统中的特殊职业、特殊专业、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津贴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逐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以事业单位为主、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宣传文化人才奖励机制,实行适合宣传文化单位特点的薪酬制度。
相对于报纸媒体、杂志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融汇了其单一优势与一身。首先,视觉刺激。生动、唯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着很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容易被记忆,传播效果明显。其次,电视媒体的覆盖面很广,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四级办台”的指导方针使电视媒体在传播范围上形成了网状。最后,被关注率较高,基于电视媒体收视率的电视广告投放策略,使得高收视率促成高专注率;受众的接受程度要求不高,年龄层次分布广泛。电视广告在制作上注重运用高新影音技术,艺术性强大。同时,商家的宣传也越来越注重广告内涵的挖掘和企业文化、品牌策略的结合。在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出现在1958年。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史,电视媒体在广告推广和投放上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媒体,换句话说,电视媒体依然是企业的主要宣传渠道。电视“文化化”的发展趋势使电视广告也逐渐显现出文化趋势,电视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深得广大受众欢迎。
二、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为商业广告提供“沃土”
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中国好声音》成为一匹黑马,还是有其原因的:创新节目形式。无论是选秀、真人秀还是脱口秀,这类节目往往在内容上基本雷同,不外乎为“造星运动”;而节目形式往往是“你演我评”。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开始,真人秀类综艺娱乐节目就基本没有打破这样的束缚。“盲选”这种形式本身就是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中国好声音》将其运用到国内真人秀节目形式中,实属首例。好的娱乐节目可以成为商业文化滋生的土壤,节目形式的创新必须是娱乐节目长期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
三、娱乐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完美结合
“文化借助各种载体、媒介而传播,又因传播而生生不息地延绵发展。传播史文化生存、继承与传送的必要条件,亦是文化能够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④商业文化也是如此。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在受众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明显。而在消费文化的传播和形成过程中,娱乐节目大行其道与广告宣传相结合所迸发出的优势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的。
首先,独家赞助可以是赞助一个节目,如加多宝凉茶对“中国好声音”的赞助,就是独家赞助中成功的典型。一个全新的凉茶品牌通过几个月来节目的热播而深入人心,甚至是占领原有老品牌的市场份额。也可以是赞助一个频道,一个时段,或者是一部电视剧等等。总结起来,独家赞助的选择对象很灵活,可以根据产品的宣传需求进行不同的对象选择。
其次,独家赞助是“独享一杯羹”的宣传方式。《中国好声音》的赞助就独此一家。娱乐节目的热播让广告也热播,街头巷尾受众在热议“好声音”的同时也不会忘记“好凉茶”加多宝。在这种“强轰滥炸”的试听刺激下,想不得到好的宣传效果都不行。从独家赞助这种广告经营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双赢模式”。电视媒体将这种互惠互利的商业文化现代化并与娱乐节目的发展紧密相连,将电视文化所传播的生活方式与商业文化中蕴含的消费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当今中国独特的消费社会。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市知识产权局工作部署,结合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实施,重点宣传我县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颍上营造良好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14年4月21日至27日
三、活动主题
2014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以下简称“宣传周”)活动主题为“保护·运用·发展”.
宣传重点
1、宣传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县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努力营造促进颍上县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2、宣传我县在提升知识产权方面出台的政策和举措,在运用知识产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从关注知识产权数量向注重知识产权质量、价值和效益的转变。
3、宣传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着重宣传知识产权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把宣传普及提升到传播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核心理念的知识产权文化层面,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4、宣传我县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的专项行动和取得的成效,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宣传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等系列活动,提升全民知识产权意识。
五、具体活动安排
1、利用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在电视台播放电视公益广告。
2、开展电视专题报道,采访2-3家专利培育优势企业。
3、与市场管理局文化等部门联合开展专利执法大巡查行动。
4、组织知识产权培训班。
颍上县科学技术局
2014 4 20
县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市知识产权局工作部署,结合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实施,重点宣传我县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颍上营造良好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14年4月21日至27日
三、活动主题
2014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以下简称“宣传周”)活动主题为“保护·运用·发展”.
宣传重点
1、宣传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县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努力营造促进颍上县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2、宣传我县在提升知识产权方面出台的政策和举措,在运用知识产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从关注知识产权数量向注重知识产权质量、价值和效益的转变。
3、宣传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着重宣传知识产权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把宣传普及提升到传播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核心理念的知识产权文化层面,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4、宣传我县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的专项行动和取得的成效,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宣传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等系列活动,提升全民知识产权意识。
五、具体活动安排
1、利用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在电视台播放电视公益广告。
2、开展电视专题报道,采访2-3家专利培育优势企业。
3、与市场管理局文化等部门联合开展专利执法大巡查行动。
4、组织知识产权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