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基础知识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坑;双排桩;复合土钉;淤泥质粘土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杭州市通济北路,设一层地下室,沉管桩和钻孔灌注桩基础。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450米,地面相对标高-2.900~-0.900。本基坑平面尺寸非常大,约52000m2,基坑由7幢沿通济北路段高层及12幢多层住宅及联体地下室组成。主楼底板底标高-6.400,高层区承台底标高-7.200,电梯井承台底标高-9.750。设计计算标高综合考虑底板(纯地下室)和承台底(主楼区)标高,基坑设计大面积开挖深度为4.50~6.90m。
基坑四周距离用地红线一般,西侧为已建通济北路(路下有管线),东侧为规划榨河路(待建),南侧为已建潘家路(已建,未开通),北侧为规划河道(后期待地下室主体完成后河道会结合景观进行治理)。基坑周边环境情况详见图1。场地涉及基坑开挖土层主要为表层填土、粘性土、淤泥质粘土、粘土,该场地地质情况如表1所示。本工程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浅部孔隙型潜水。地下水对场地土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二、基坑支护设计思路
综合分析本基坑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和周围环境条件,本工程基坑围护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基坑面积约52000m2,总延长米约1300m。
2.基坑大面积开挖深度为4.50~6.90m,局部电梯井为8.85m,开挖深度较深。
3.本工程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为填土、粘性土、淤泥质粘土、粘土,其中淤泥质粘土性质较差,且分布厚度较厚,对基坑安全影响较大。
4.基坑四周距离用地红线一般,西侧为已建通济北路(路下有管线),东侧为规划榨河路(待建),南侧为已建潘家路(已建,未开通),北侧为规划河道(后期待地下室主体完成后河道会结合景观进行治理)。
5.场地浅部填土土渗透系数较大,其余渗透性较小,基坑做好明排及浅部填土排水即可。
综上所述,及结合邻近类似工程经验,本工程本基坑工程采用复合土钉墙、钻孔桩悬臂、排桩加支撑、双排桩联合支护方案。
典型支护剖面详见图1~3。
三、基坑支护监测及施工介绍
为确保施工的安全和开挖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测,实施信息化施工。现场监测对深基坑的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进行现场监测,才能及时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的受力与变形情况,掌握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地下室施工的顺利及时提供指导作用。本工程共设置深层土体侧向位移监测点21个,水位观测孔21个,支撑轴力监测计14组,沉降监测点39个。监测报警值设定如下:水平累计位移达40mm,或日位移速率连续三天大于3mm/天,或者单日位移量超过5mm。
本工程开挖监测各测斜孔最大土移: 35.50mm,均低于报警值。支撑轴力、沉降监测均未报警。立柱桩沉降大部分均小于10mm。总体来讲基坑测斜、轴力、沉降、水位变化等数据均符合设计要求。
四、小结
对本基坑支护设计、监测及施工,总结如下:
1、本工程基坑面积极大,且位于深厚软土区,软土基坑大范围的卸载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本工程土方开挖结合后浇带分块施工,实测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2、本工程复合土钉墙部位局部出现搅拌桩横向裂缝,分析原因主要是单轴搅拌桩在施工过程中软硬土层分界面施工机械功率较低形成。单轴搅拌桩对于该类土层必须采用功率较大机械进行。
3、该工程体量较大,为方便施工,设置双排桩门架支挡结构,监测数据显示,双排桩支护区域土体变形较小,双排桩对于大面积基坑占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建航,侯学渊. 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关键词】支护;锚杆;施工
0.工程概况
该工程地下2层,基坑开挖深度12m,周长约920m,面积56000万m2。开挖土方量约62万。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取二级,设计方案经过专家论证采用大直径沉管灌注桩加锚杆支护体系,沉管灌注桩外设双排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由于该基础工程的深基坑支护和开挖规模宏大,场地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工程影响较大,对沿海地区的深基坑的施工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工程地质
场地为港湾滩涂地带回填整平形成的,在沿海地区具有典型性。影响基坑开挖的土层有:素填土、填砂层、冲填土、淤泥质土、残积土等。除残积土外,以上四层土的工程性质不良或较差。自上而下岩土层分布及特征如下:
(1)人工填土:三种类型,素填土、填砂(粗砂)、冲填土;素填土,均有分布,厚度0.7~4.6m,由粉质粘土和残积土回填,回填时间1年,未经压实处理,属欠固结土,密实度及均匀性较差;填砂(粗砂),埋深0.8~6.6m,厚度0.7~10.5m,主要由石英组成含泥约16.7%~27.4%,级配较差,局部以中砂为主,回填时间5年;冲填土,大部分均有,埋深0.7~9.2m,厚度0.3~4.3m,冲填时间5年,欠固结土,属高压缩性软弱土。
(2)淤泥质土:部分分布,埋深7.3~10.5m,厚度0.3~4.3m,属高压缩性软弱土。
(3)残积土:整场地分布,层位较稳定,埋深9.3~l4.7m,厚度1.8~25.7m,为特殊性土,具有泡水易软化、崩解的不良特性。
该场地地下稳定水位埋深埋深较浅,在0.5~3.4m之间,地下水主要赋存和运移于填砂层。对基坑开挖及坑壁支护工程稳定最直接影响最大的土层为填砂层,涌水量大(336.4mVd),渗透系数大可按k=1.06×10-3cm/s考虑,属富水性强、渗透性大的含水层。3优化支护工程的设计方案地下室深基坑开挖工程最紧要的问题是地下水的处理。而该基坑的支护工程正是以止水为重点,为此,经专揭论证,施工手段采用具有经济性和风险程度低、施工工期短、施工作业方便等特点的沉管灌注桩外设双排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的设计方案,在设计上同时提出下面五个要求:
(1)沉管灌注桩700共594根,设计桩长11~12m,嵌固段桩长4.5~5.8m。
(2)水泥搅拌桩桩径ф500双排@350、搭接宽度150mm,共5500根,桩长8.5~10m,要求进入残积土层≥500mm,止水帷幕宽度850mm,采用喷浆法施工,水泥掺量15%:(3)锚杆采用3×7ф5钢绞线竖向布置全断面二道、局部断面三道,共906根,间距分别为@1500、@3000,锚固土层为残积砂质粘性土、残积粘性土,设计轴向力155~370kN,总长度L=16~30m,自由段Lf=16~8m,锚固段La=10~22m。
(4)喷锚网护坡面积约5654m2。
(5)降水井31口,水位观测孔11口4深基础的支护工程施工的监控。
1.1锚杆基本试验及锚杆施工工艺确定
设计要求锚杆基本试验为6根,考虑现场地质复杂,共计代表性地质剖面有10个,设计轴向力l55~370kN,设计长度L=16~30m,大部分超过25m,最终确定并施工9根,在确定时有意识的多数选取设计轴向力较大的剖面做试验,后因为个别锚杆试验结果未达到设计要求,增加试验锚杆3根,总计施工试验锚杆12根。基本锚杆试验时间持续性长,且地质差异可能带来的结果不可预期性,在试验结果基础上需考虑本地区类似工程锚杆的施工经验,因此需及早施工并视试验结果调整后续试验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参数,最终经设计单位综合多次试验结果明确锚杆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参数,差异较大的剖面应当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参数。
根据以上情况,本工程采取了泥浆护壁成孔、钢钢套管成孔、二次劈裂注浆、多次劈裂注浆等锚杆施工工艺。
1.2加强锚杆施工的监控
(1)超长锚杆的施工。锚杆长度通常在20m以内,而本工程长度达到30m,而且需穿过厚砂层,给锚杆成孔以及护孔增加了很大难度。采取在穿砂层时下钢套管成孔护孔的工艺。超长锚杆的设计轴力较大,要求保证进入粘土层(锚固土层)的锚固长度,现场通过补勘查明地质情况、钻机钻进以及泥浆循环情况来判断。
(2)加强清孔工艺。清孔应采取多次清孔工艺,应注意观测泥浆浓度,特别不要忽略下锚杆前的清孔工作,确保在注浆前没有塌孔、缩孔现象,尤其淤泥地质的剖面。如果在下锚杆过程中发现穿孔困难,基本可以判断已经出现塌孔等现象,应当重现清孔。对塌孔严重的部位应当及时联系设计单位调整钻孔部位,而对已经形成的空孔应当做空孔注浆处理,以免影响邻近孔位的锚杆成孔和注浆。
(3)适当缩短二次注浆注浆管的开孔长度。二次注浆注浆管的开孔长度设计值为锚固段全长10~22m,多次基本试验后现场调整为5~7珀,以减小不可见因素影响的概率,尽量在锚杆底部段形成可靠的锚固体。
(4)对于锚杆注浆量不足的处理。锚杆施工注浆采用二次高压注浆工艺,应确保总注浆量达到设计要求,并保证每地质剖面的锚杆最小注浆量,即一、二次注浆累计水泥用量不小于75kg/m。注浆过程应注意观察以下几个冒浆部位:孔口、坡脚平台、相邻锚杆、坡顶平台、邻近路面等。第一次注浆量应得到保证,对于未冒浆的情况不得擅自终止注浆,发现冒浆后应当持续注浆l~5min,以填充土体孔隙并控制水泥用量。对于总体注浆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应加强邻近锚杆的注浆控制。在第二道锚杆施工时,考虑第一道锚杆已经施工并受力,应加强第~次注浆的质量保证。注浆量不足时采取分段劈裂注浆、多次清孔补注浆、加强异常孔相邻锚杆注浆量控制、及时施工边坡喷锚网以延缓冒浆等办法处理。一次注浆孔口溢浆,即可停止注浆,但浆体硬化后不能充填锚固体时,应进行补浆,孔口补浆应及时进行,补浆时间宜在第一次注浆的当日进行,应能对薄弱地方起到加强并封闭孔口的效果。
(5)注浆不成功的处理。应及时清孔并在24h内及时注浆,可采取多次清孔注浆的技术措施。对于地质特别不利的软弱土层可采取设置多次(道)注浆管的工艺保证注浆成功和注浆量。多次注浆的间隔时间不宜过久,以免不能劈裂而注浆失败,主要表现为爆管和注浆量仅2-5包水泥。
(6)关于注浆压力不足问题。实践证明在软弱土层注浆压力基本上难于达到设计的要求,锚杆施工中经常出现压力不足1.0MPa(尤其第一次注浆)或阻碍消除后压力突降的现象,主要靠保证注浆用量控制锚杆的施工质量,而且必须第二次注浆压力宜控制在1.0MPa以上,以确保达到劈裂注浆的效果。
(7)锚杆抗拔力不足。在锚杆验收检测时发现个别锚杆抗拔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采取按设计加做一道腰梁增加锚杆补偿,并对该区域的锚杆以及基坑变形加强监测。
(8)调整施工角度,避免产生锚杆锚固体重叠。锚杆施工中遇到超出红线范围以及碰到相邻建筑物的基础管桩、道路管线等。根据影响锚杆施工的实际位置,精确放样并调整锚杆倾角来解决。基坑转角处工作面重叠的锚杆应注意调整施工角度,避免产生锚杆锚固体重叠。
(9)几个时间应当严格控制。注浆补浆时间详上述。二次高压注浆时间为一次注浆形成的锚固体强度达到5MPa后进行,多次注浆间隔时间可参照之。锚杆张拉时间,注浆体强度达到15MPa后方可进行张拉。正式张拉前取设计轴向力的10%~20%对锚杆进行预张拉。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监控,可以看出,锚杆支护体系的特点是分层开挖土方分层锚杆施工,具有工期短且可随时监测基坑变形和支护体系受力情况而具有风险度低的特点。本工程局部设计三道锚杆,设计单位根据监测结果全部调整为两道锚杆,加快了土方施工进度并节约了投资39万元。
1.3加强支护桩工程的监控
(1)场地湿陷对施工的影响。施工沉管灌注桩时适逢雨季,场地地耐力不能满足大直径沉管桩机施工的要求,包括安全以及灌注桩垂直度的要求。采取局部回填建筑垃圾改造场地,部分沉管桩改变施工工采取钻孔灌注桩、合理调整施工进度和工作面的安排避开大雨天。800沉管桩施工的挤土较严重,采取间隔2桩以上间距进行跳打施工,避免因为挤土效应造成桩位偏移以及桩身质量问题。
(2)灌注桩浮桩以及部分桩混凝土充盈系数不足1.0的处理。施工中因为场地淤泥以及强降雨的影响,在地质较差的施工段出现浮桩甚至浮笼的现象。监理机构建议采取沉管桩管内填2~4m高的碎石压重并降低拔管速度以减轻上浮现象,对个别依然存在上浮现象的施工部位采取增大桩径的办法,以补偿因为上浮造成的桩径缩小,极个别上浮严重的桩采取邻近部位补桩的措施,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效果。围护桩施工完毕后方可进行水泥搅拌桩施工,以免沉管桩施工时的挤土效应对搅拌桩质量的影响。
1.4加强止水帷幕的监控
水泥搅拌桩在施工前应当根据地勘等资料明确各施工段的预打桩长,并根据施工中的钻机电流情况,采取双控,以确保水泥搅拌桩能按设计要求进入不透水的粘土层500ram以上,方可形成可靠的止水帷幕。水泥搅拌桩相邻桩施工应尽快安排施工(相邻桩喷浆施工时间间隔不大于l0h),并严格按设计放样,确保相邻桩包括前后两排搅拌桩的可靠搭接,方可保证封闭的止水效果。
施工采用至少复搅一次的施工工艺,喷浆时的提升或下沉速度不大于0.5m/rain。现场控制主要应根据实际注浆量和水灰比,建议采取多次复搅的工艺,保证水泥浆的用量和搅拌效果以确保水泥土固结。尤其在软弱土层需适当增加复搅次数并降低施工速度。水泥搅拌桩时遇到厚的填砂层,难以成孔及提钻,有埋钻抱钻现象,建议采取局部改用旋喷桩处理。在浅部遇到回填石块区段,建议采取局部挖除重新回填或者适当挪位并增加搅拌桩处理。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应尽量分段闭合施工,以利于后续锚杆分段施工。水泥搅拌桩施工~周内进行开挖检查成桩质量,若不符合要求应及时调整施工工艺。止水帷幕局部渗漏水的止水和灌注桩间土的处理处理,建议采取削土和局部安装钢筋网并做喷锚处理,这样施工效果才会良好。
1.5中间土方的处理意见
原设计整个基坑土方挖除并外运,在开挖过程中我们监理机构发现,在基坑中间需回填的区域约5万m3的土体良好,因此建议做为深基坑开挖的预留土方处理,有利于防止基坑底部土体的隆起以及应急方案的实施,经设计单位和专家会议决定按此做设计变更,并对预留土方做放坡和表面喷锚的简单处理,相应对施工方案调整,实践证明可行并降低了基坑施工的危险性、减少了回填方量且节约造价120万元,此外建议将15万m。较好的原场地回填土联系相邻未开工的施工工地就近临时堆放,做为地下室完工后的回填土方,也被设计等单位采纳并实施。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 溶洞 预应力锚索 跟管钻进 抗拔力
[中图分类号] TV554+.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272-2
1工程概况
肇庆碧湖广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中心城区。拟建建筑物地上32层,地下2层,地下室长87.8m,宽约87.2m,地下室占地面积约7650m2。基坑开挖深度7.0~8.4m。
场地周边环境较复杂。场地南侧紧邻城市交通要道;东、西两侧紧邻小区出入通道,西侧有小型机动车辆出入;北侧紧邻一小学操场。
场地南侧距基坑开挖内边线约7.8m有一电缆沟,西侧电缆沟距基坑开挖边线约2m;除电缆沟外,场地南侧的交通要道还埋藏有多条地下管线,均在基坑开挖边线13m开外;西侧距基坑开挖边线约11m有一规划渠道,渠道宽约12m,总体与地下室平行等距。基坑东侧为建筑物拆迁场地,距基坑开挖边线13m外为砖混结构平房和一幢八层住宅楼,桩基础。
2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3.1基坑支护方案
本拟建建筑物设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为7.0~8.4m。根据场地地层特点、基坑开挖深度和场地环境条件差异,将本基坑划分为5个支护区段,各区段均按支护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
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主要土层为填土层和冲积层,特别是淤泥质土层厚度较大,其力学性质均较差,场区周边环境条件较复杂,对基坑变形要求较高,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因此,基坑支护主要采取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间止水)+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措施,将挡土支护与围闭止水结合起来,南侧利用旧地下室原有的围闭结构,超挖部分采用土钉挂网支护措施。基坑支护平面图见插图1。
3.2基坑稳定性分析
基坑支护采用理正深基坑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各支护段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
4施工难点分析
本场地基坑开挖范围内以填土层与淤泥质土为主,基坑底有一层厚度不均的可塑状粉质粘土层,下部为微风化灰岩。冲积土层直接履盖在微风化灰岩之上。支护方案中主要支护段采用灌注桩(桩间旋喷桩止水)+预应力锚索施工,其中灌注桩与旋喷桩采用常规设备与施工方法,施工困难不大。本工程的重点与施工难点为预应力锚索的施工。施工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场地上部填土层中普遍存在有较大的岩石碎块、砼块、砖块及旧基础障碍物(混凝土墙及砖墙)。若遇到以上障碍物,锚索施工时,成孔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且工效慢、成本高;
(2)场地普遍存在厚度较大的流塑状淤泥层。在厚层的淤泥地段成孔时,极易产生孔壁缩颈、孔径变小,导致锚索安放时难以到达孔底;
(3)场地粘土层粘性较大,钻孔成孔时容易形成泥皮,影响锚索抗拔力;
(4)下伏基岩为坚硬岩,岩石强度高,部分地段岩面较陡,呈35°~60°倾角。锚孔成孔时由可塑状的粉质粘土层直接进入坚硬的灰岩时,会出现钻杆沿陡斜的岩面滑移,很难保证锚孔入岩深度。
5施工设备和选择、施工工艺与溶洞地段的特殊处理措施
5.1成孔设备的选择
根据场地地层条件,为保证满足锚索设计抗拔力要求,锚索施工设备选用履带式锚杆机(型号CH90D、MDL-120D1)。
5.2成孔工艺
土层段全孔段跟管钻进岩层段气动冲击成孔安放锚索管内第一次常压注浆拔出套管第二次高压注浆。
(1)填土层、软弱土层全孔段跟管钻进:跟管钻进时,若遇到填土中的岩石碎块或旧基础障碍物时,可采用跟管冲击钻进;在淤泥层或砂层中利用管内高压水将以上土层从管底压入周围土层中。
(2)粘性土层段,用三叶钻头清水高压旋转钻进,孔内泥土全部从管口返出。
(3)岩层段气动冲击成孔:遇到岩层时,改用气动冲击成孔,将击碎的岩屑或岩粉利用空压机从孔底全部吹出,保证孔底干净无沉渣。
(4)安放锚索:成孔完成后,将制好的锚索从套管内下入至孔底。
(5)管内第一次常压注浆:当成孔钻至预定深度时,拔出冲击钻杆(头),在套管内进行常压注浆,当孔口流出水泥浆液时,边拔管边补浆,直至套管全部拔出、孔口溢出水泥浆时进行孔口止浆袋压力注浆,注浆压力0.5~0.8MPa。
(6)第二次高压注浆:待第一次注入孔内的水泥浆初凝后进行第二次高压注浆,注浆压力1.5~2.0MPa。
5.3 溶洞地段的特殊处理措施
(1)当入岩段长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遇溶洞且溶洞为全充填不漏水时,以溶洞底板开始计入岩深度且符合设计要求为准;
(2)当入岩段长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遇溶洞且溶洞为半充填或空洞漏水时,处理措施如下:
Ⅰ溶洞顶板岩石厚度小(
①对溶洞进行注浆处理。对于规模较小、连通性不畅的溶洞(如溶蚀裂隙、溶沟),可对溶洞注入加入早强剂的水泥浆,将溶洞注满,待注入溶洞的水泥浆初凝后再进行成孔;
②若溶洞较小但连通性好,注浆不能保证洞内充满时,可将带钻头的套管钻至基岩面,利用气动冲击将溶洞顶板击碎击穿,当套管钻至溶洞顶板时,再改用气动潜孔锤成孔至设计要求入岩深度。
③若溶洞较小但连通性好,注浆不能保证洞内充满且击穿溶洞顶板较困难时,可在原孔位采用加大锚孔成孔角度,尽可能避开溶洞。
Ⅱ溶洞顶板岩石厚度小(1m)时,可采用如下处理措施:
①调整成孔角度。当遇到规模较大、连通性通畅的溶洞时,在原孔位采用加大锚孔成孔角度,尽可能避开溶洞;
②当调整角度后仍然无法避开溶洞时,当钻穿岩石顶板遇到溶洞时可终孔。锚索下至离溶洞顶10-20cm的位置,锚索底部绑扎止浆塞(注浆袋)。注浆时,先将底部注浆袋注满(避免水泥浆注入溶洞),间隔一段时间待注浆袋内水泥浆初凝后再进行锚孔内全孔段注浆。
Ⅲ溶洞顶板岩石厚度较大(2m≤h≤4m)时,当钻穿岩石顶板遇到溶洞时可终孔。锚索的安放与注浆与B、b点相同。对于该类锚索,锚索张拉时可直接锁定在预应力锁定值上。
6结论
【关键词】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设计;施工管理
1 前言
目前的房屋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还存在着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本文针对房屋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现状, 进而提出了深基坑支护工程在设计上存在的部分问题;在施工上对施工方案编制与下发、施工过程控制、地下水控制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2 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现状
近年来,一些业主为了提前开工等多种因素,在招标时改变常规,对地下岩土工程部分在结构主体招标前先进行招标, 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许多大的建筑总承包单位为了抢占市场,纷纷参与了投标,一些大的建筑总承包单位进入了岩土工程施工。然而,不论是业主还是监理单位, 他们都忽视了建筑总承包单位一般都没有岩土工程设计资质的问题,这给将来的施工造成了很多隐患。
从承包模式看: 基坑支护施工一般都实行分包, 有些是业主直接将基坑工程分包给了专业公司,然后纳入总承包单位管理;而另一种模式是业主将基坑任务交给了总承包单位, 而由总承包单位进行分包。前一种模式因业主将任务直接分包, 故在总包单位管理时易出现管理难的问题, 而后一种模式容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从深基坑工程特点看:深基坑开挖深度大,很多深基坑紧邻其它建筑物(或构筑物),施工难度较大,除了合理设计外,必须加强施工管理,确保严格按设计和相关规范施工, 必须对基坑边坡和周围建筑物(或构筑物)加强监测,实现信息化施工。
3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3.1 基坑边坡坍塌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基坑施工阶段和基坑支护施工刚结束不久。在某工地,基坑支护刚完工不到两天,边坡从上至下整体坍塌,长度达50余米。究其原因,支护施工单位没有经过合理的设计,也没有严格按设计施工,从坍塌的坡面看,尽管是土钉支护,但是没有按土钉支护规范进行。大多数土钉没有注浆,只是打了一些孔把钢筋去;有些土钉虽然注了浆,但是孔内浆体没有注满; 有些土钉孔位置根本没有打孔,只是将土钉杆体直接击入土体。
3.2 边坡水平位移较大
一些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较大,达到4cm以上,并且经监测,水平位移还在继续加大。面对此种情况, 结构主体施工单位停止了地下主体施工,业主不得不立即召集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单位和专家对基坑重新进行稳定性分析, 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措施。
3.3 附近建筑物变形
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基坑紧邻建筑物,处理稍有不当,附近建筑物就极易变形。一般来说,建筑物变形都是其地基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出现较大变形后, 不仅危及楼上的居民或工作人员的安全,而且也对在施的工程造成威胁,使得工程难以继续进行下去。
3.4 地下水控制
地下水控制是基坑工程中的一个难点, 因土质与地下水位的条件不同, 基坑开挖的施工方法大不相同。有时在没有地下水的条件下, 可轻易开挖到6m 或更深; 但在地下水位较高, 又是砂土或粉土时, 开挖3m 也可能产生塌方。所以, 对于沿海、沿江等高水位地区或表层滞水丰富的地区来说, 深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的成败是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基坑开挖中, 降水排水及止水对工程的安全与经济有重大的影响, 多数基坑工程事故与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软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 深基坑工程开挖时, 为改善挖土操作条件,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 增加土体抗管涌、抗承压水、抗流砂的能力,减少对围护体的侧压力, 从而提高基坑施工的安全度, 往往对坑内、坑外采取降水。目前, 降水主要有轻型井点及多层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深井井点、电渗井点等。但降水过程中, 由于含水层内的地下水位降低, 土层内液压降低, 使土体粒间应力, 即有效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严重时地面沉降会造成相邻建筑物的倾斜与破坏, 地下管线的破坏。另外, 在坑内降水时, 如果降水深度过深,由于水位差增加, 易出现管涌, 造成工程事故。为此, 施工决策前,需要了解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及其危害程度, 以便提出最佳决策方案, 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及保障施工安全。为了防止由于降水引起的各类意外事故, 可采取以下措施:
3.4.1 基坑四周设置的如果是不渗水挡土墙, 可取消坑外降水;
3.4.2 在坑外降水同时, 在其外侧(受保护对象之间) 同时进行回灌;
3.4.3 尽量减少初期的抽水速度, 使降水漏斗线的坡度放缓;
3.4.4 控制坑内降水深度,一般降水深度在基坑开挖面以下0.5m~1.0m;
3.4.5 合理确定挡土墙的入土深度, 防止管涌。
4 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的几点建议
针对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为了后续的结构主体施工能够顺利、安全、有序地进行, 特对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 明确基坑支护设计单位
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 而深基坑坍塌的事故也频频发生,为防止深基坑工程事故,地方主管部门出台了许多有关深基坑的强制性文件。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深基坑工程事故的严重性和做好深基坑工程的重要性。在包括深基坑支护在内的岩土工程专业施工单位, 同时一般也是设计单位。只有明确了深基坑支护设计单位,提交了深基坑支护设计单位资质, 这在将来的施工中如出现问题时才能容易找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可追溯性强。
4.2 投标和施工时提交基坑支护设计
深基坑支护施工的依据是深基坑支护设计, 故加强深基坑工程设计的审核和监督非常必要。无论在基坑支护投标时还是在基坑支护施工之前,都应单独提交基坑支护设计,设计封面和设计图上均应有设计人、审核人和审批人签字。这样,在基坑支护施工中如出现问题需做设计变更时,才能够很快找到设计人,也便于快速解决问题,同时也便于追究责任。
4.3 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与下发
在基坑支护施工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考虑到上报、审阅与返回周期,专项施工方案应在施工前几天编制,并及时上报监理。监理应抓紧批复,在批复后及时返回施工单位,以便施工单位能够及时准确下发到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施工单位在接到正式批复的施工方案前不得进行施工。在当前的基坑支护施工中,施工方案未批复前就开始施工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作为深基坑支护规范化施工是应当避免的。
4.4 施工过程控制
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应加强过程控制。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基坑支护设计、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和相关规范等进行施工。施工中如出现异常情况, 应由现场技术负责人根据情况的性质和大小, 向基坑支护设计人汇报,设计人应及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变更,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5 结论
对于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必须加强管理,要做好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5.1 设计应全面考虑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依据和条件, 这是做好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前提条件。
5.2 深基坑支护应重视设计,加强对设计的全面管理;投标时应单独提供基坑支护设计。
5.3 基坑支护施工是工程得以安全、顺利进行的保证,应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关键词: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处理措施
1前言
目前深基坑工程是一门实用性与经验性很强的专业,在实际施工中面临着深基坑要求越来越深的趋势,特别是在环保要求逐渐提高的当代,要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深基坑支护问题,分析了深基坑支护问题的处理措施。
2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实际施工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边坡修理达不到规范要求
实际的深基坑施工中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的现象,都是由于受到施工管理人员不到位以及机械操作手的操作水平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影响,使得机械开挖后的边坡表面的平整度和顺直度不规则,而人工修理时又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作深度挖掘,故经常性的会出现挡土支付后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这是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较为常见的不足之处。
2.2施工过程与施工设计的差异大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深层搅拌桩的水泥掺量常常不足,这就会影响水泥土的支护强度,进而使得水泥土发生裂缝,另外,在实际施工中,偷工减料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深基坑挖土设计中常常对挖土程序有所要求来减少支护变形,并进行图纸交底,而实际施工中往往不管这些框框,抢进度,图局部效益,这往往就会造成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深基坑开挖是一个空间问题。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是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的。在未能进行空间问题处理前而需按平面应变假设设计时,支护结构的构造要适当调整,以适应开挖空间效应的要求。这点在设计与实际施工相差较大,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3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
土方开挖技术含量低,组织管理容易。而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高,施工组织和管理都较土方开挖复杂。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大型的工程一般都是由专业的施工队伍来完成的,且绝大部分都是两个平行的合同。这样,在施工中协调管理的难度大,土方施工单位抢进度,拖工期,开挖顺序较乱,特别是雨期施工,甚至不顾挡土支护施工所需工作面,留给支护施工的操作面几乎是无法操作,时间上也无法完成支护工作,对属于岩土工程的地下施工项目,资质限制不严格,基坑支护工程转手承包较为普遍,一些施工单位不具备技术条件,为了追求利润而随意修改工程设计,降低安全度。现场管理混乱,以致出现险情,未做到信息化施工和动态化管理。这也是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3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实施策略
3.1转变传统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已经积累很多实践经验,初步摸索出岩土变化支护结构实际受力的规律,为建立健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于岩土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设计和施工方法仍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而且,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支护结构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土压力分布还按库伦或朗肯理论确定,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这些陈旧的计算理论所计算出的结果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悬殊较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因此,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工程设计不应该再采用以往传统的“结构荷载法”,而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逐步建立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
3.2重视变形观测,并注意及时补救
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的内容包括:基坑边坡的变形观测、及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变形观测等。通过对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分析并及时了解土方开挖及支护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偏差便可以及时的了解基坑土体变形状况以及土方开挖影响的沉降情况还有地下管线的变形情况等。对设计中存在的偏差,在下部施工中及时校正设计参数,对已施工的部位采取恰当的补救和控制措施,为此,要求现场变形观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及时,要求变形观测人员严格按照预定设计方案精心测量、认真负责,保证观测质量。如果在实际测量中确实发现异常情况,就需要即时研究采取措施以防止其恶化。而一旦出现大的变形或滑动,立即分析主要原因,做出可靠的加固设计和施工方案,使加固工作快速而有效,防止变形或滑动继续发展。研究和应用已有的基坑工程行业的和地区性规范以及当地的工程经验。对于重大复杂的基坑工程目前国内采用专家论证的形式,对保证工程安全、降低造价是有效和现实的一种方法。
3.3全程控制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
岩土深基坑支护施工重在过程控制,一旦施工过程控制环节出现问题,事后纠正和补救都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严格的施工过程控制管理,确保施工质量。严格按设计方案组织施工。工程施工前,有关人员需要熟悉当地的地质资料、本次施工设计图纸及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另外,降水系统应确保正常工作。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变锚杆位置、长度、型号、数量,钢筋网间距,加强筋范围,放坡系数等。设计方案变更时必须重新经专家评审。基坑支护单位要与挖土单位紧密配合,坚持分层分段开挖和分层分段支护的施工原则进行施工。土方开挖的顺序和具体开挖的方法必须与设计的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减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扰动范围,缩短基坑开挖卸荷后无支撑的暴露时间,对称开挖,均衡开挖,合理利用土体自身在开挖过程中控制位移的能力。岩土深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工程桩或挠动基底原状土。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并应立即查清原因和采取措施,岩土深基坑开挖完成后,应提醒建设单位尽快组织勘察、设计、质监、监理、施工等部门进行验槽,及早开始地下结构工程的施工,严禁基坑长时间暴露。基坑回填前,支护层不能破坏,特别是坡脚部分。
4结语
根据岩土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与风险性,实际施工管理中要求决策者需要掌握本地区或类似条件下已有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特定的工程要求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做出安全、可靠、经济的包括围护结构、支护体系、土方开挖、降水、地基加固、监测和环保的整体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宇飞.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8).
【关键词】急倾斜;掩护支架;初采瓦斯问题;炮后瓦斯治理
1 问题的提出
急倾斜煤层柔性掩护支架工作面因受采煤工艺制约,工作面采用放炮落煤为主,护架内通风断面小,风量配备受限,工作面一般配备风量为200~300m3/min,初采期间,尤其是周边无采动影响的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加之初采顶板冒落不充分,抽采钻孔对架后采空区的瓦斯抽采发挥不了有效作用,所有瓦斯几乎全部直接进入回风顺槽,尤其是炮后落煤容易堵塞工作面空间,更容易造成回风流瓦斯瞬间增大甚至会引起瓦斯超限事故的发生。因此,做好瓦斯抽采管理工作、优化瓦斯抽采技术是重点。
2 钻场的布置及钻孔的优化
2.1 采面工作面回采前在开切系统向后50米内的回风巷顺槽内施工一个钻场,钻场距离不易过远,以保证钻孔方位、倾角施工的准度及成孔质量,在钻场内布孔以斜穿煤层孔为主(即跟煤顶板靠近的边孔)。初采期间,尤其是前20~30米,以采用架头背埋管抽采老塘积聚的瓦斯为主,正常回采顶板逐步垮落形成空间和裂隙后,控制架头埋管抽采,以提高钻孔的抽采负压及抽采效果为主。
2.2 不同工作面,先行分析其顶板冒落裂隙带的分布产状,抽采钻孔设计布置要尽量将钻孔布置在瓦斯富集区,初采因顶板垮落跟进不及时、垮落不充分,钻孔以靠近煤层布置为原则。因钻场距回风顺槽近,受巷压影响,钻场及钻孔范围裂隙较发育,顶板走向钻孔封孔必须带压封孔,封孔深度不小于20m。为防止钻孔堵塞,顶板走向钻孔要全程下花管进行护孔(封孔注浆段为实管),护孔管为不小于1寸半花管,下管深度应不少于钻孔深度的90%。
图1
2.3 顶板走向钻孔施工孔径不小于Φ113mm,全孔必须采用扶正器施工。第一个钻孔施工后必须进行测斜,钻孔方位、倾角与设计误差不超过1度,测斜深度必须达到终孔深度的90%以上,方准验收,否则补施工钻孔。
3 平架背抽采管理
3.1 鉴于初采期间采空区老顶甚至直接顶不能及时垮落,顶板孔无法形成有效抽采空间,故初采期间以钻场内边孔及架头埋管抽采为主,架头要埋设与干管等径的管路抽采,并带有调节控制阀。
3.2 因掩护支架架间有间隙,故在平架背要铺设风筒布全面隔离,防老塘瓦斯经架间间隙渗入平架内空间,同时在架头砌挡墙,将采空区瓦斯挡在架背封闭空间内,经架背挡墙内埋管的负压作用下将瓦斯抽出。架背埋管非放炮期间要控制限量。
4 架内通风与放炮管理
4.1 采煤队加强对掩护支架采煤工作面的架内断面管理,工作面内部使用液压支柱,增加了工作面架内通风断面,并取消了采煤工作面运输机巷的小眼联络布置方式,直接将掩护支架放至机尾,保证炮后供风量,尤其要防止炮后落煤严重堵塞工作面有效通风断面而造成风流带动架背采空区大量瓦斯涌入工作面。
4.2 加强放炮管理,规范打眼、装药操作,提高支护效果、合理配置风量,要从根子上解决炮后有效通风断面问题。原炮后落煤易严重堵塞工作面空间,为保证安全生产,工作面内只能分段放炮,通过优化炮破参数,实现了炮后落煤能自然堆积而不至于抛掀堵面,被松动的煤能及时自流至机巷进入出煤系统,工作面可以采用整段打眼,全茬一次性爆破,且炮眼深度由原来的1.2m增加到1.6m,由于确保了工作面炮后有效断面,满足了风排瓦斯治理的需要。
5 几点体会
5.1 根据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的特殊性,防瓦斯事故,保证炮后有效通风断面是基础,也是关键,要从架内支护、放炮管理着手,既要确保工作面正常空间,又要做好放炮工作,以松动为主,杜绝炮崩煤、岩严重堵塞有效通风断面。
5.2 分析不同工作面顶板结构、岩性状况,特别是要掌握煤层顶板垮落带、裂隙带的产状,在日常过程中,要动态分析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钻孔在不同位置抽采浓度、流量的变化,为优化钻孔参数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5.3 由于钻场、钻孔距煤层(回风巷道)近,受巷压、工作面动压等因素作用,易造成裂隙发育,影响钻孔抽采效果,故封孔质量要确保。
【参考文献】
[1]徐永圻.煤矿开采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S].2005.
[3]赵景金,方焕明.加强矿井通风管理 实现矿山安全生产[J].西部探矿工程,2005(5).
[4]杜鹃.加强煤矿通风管理控制及其对策[J].科技创新,2009(5).
它包括了三个环节:1.外呼吸,指外环境与血液通过肺进行的气体交换,由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环节组成;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指肌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泡弥散来的氧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输送到肺的过程;3.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呼吸,多数是指外呼吸这个环节。其实,一个完整的呼吸过程,除了外呼吸,还应包括内呼吸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缺一不可。
一、肺通气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进出肺是由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克服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实现的。
1.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肌的收缩运动引起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因此,当呼吸中枢、周围神经和呼吸肌本身有病变的时候,肺通气量就会减少。
(1)呼吸运动 即由呼吸肌收缩、舒张活动引起的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平静呼吸时,吸气是由呼吸肌的收缩活动所致,是主动的;呼气不是由呼吸肌的收缩所致,是被动的。深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2)胸内压和肺内压 胸内压是胸膜腔内的压力,因为正常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内压低于大气压,故又称为胸内负压。其生理意义一是使肺泡处于扩张状态,二是促进静脉血液回心和淋巴回流。肺内压是肺泡内的压力,其大小随着呼吸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吸气时胸廓扩大,肺容量增大,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呼气时,胸廓缩小,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和大气压相等。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存在的差值,是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人工呼吸就是用人为的方法造成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以维持肺通气,常用来抢救呼吸暂停的患者。
2.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平时呼吸时,弹性阻力大约占肺通气总阻力的70%,非弹性阻力约占30%。
(1)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来自于肺,又来自于胸廓。肺的弹性阻力包括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液与气界面的表面张力。胸廓的弹性阻力来自于胸廓的弹性组织。肺纤维化、肺不张等病可致肺的弹性阻力增大;过度肥胖、胸膜增厚等会引起胸廓的弹性阻力增大。
(2)非弹性阻力 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主要是气道阻力。所谓气道阻力是指气流通过呼吸道时,气体分子之间以及气体分子与呼吸道黏膜的摩擦力。气道阻力的大小与气道管径有密切关系,与管径的四次方成反比。在呼吸过程中,气道阻力呈现周期性变化。吸气时,由于肺内小气道扩张,气道阻力减小;呼气时,气道阻力变大。因此,哮喘患者呼气比吸气更困难。
3.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1)肺容量 肺容量是指肺容纳的气体量,其大小随呼吸运动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接触器故障;制动器;断路;自锁
Abstract: “Brake contactor latching ", is the cran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event the motor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between appear transiently will be commonly used design method. But this design has great deficiencies, prone to heavy free fall, causing a serious accid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sign of line defect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crane circuit provides reference.
Key words: Contactor fault; Brake; Circuit breaker; Self locking
中图分类号:U226.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GB/T3811-2007《起重机设计规范》7.4.6 规定:起重机构电动机应设置定子异常失电保护功能,当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导致电动机失控时,制动器应立即上闸。对这一规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做法。笔者谈谈自己对这一条规定的理解,和全国起重机行业的广大技术人员探讨。
这一条规定主要是针对某企业重大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PQR6402)设计上有“重大事故隐患” 做出的。该企业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的“重大事故隐患”为“起升机构的制动器接触器自锁”。“制动器接触器的自锁”,是起重机制造行业上防止电动机运行方式之间转换时出现瞬间抢闸的常用的设计方法。但这种设计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当部分档位在切换时,正在运行的电动机的方向接触器断路,电动机的动力电源会失电,此时一旦有电气故障发生,制动器就不能制动,发生重物自由坠落。具体过程如下:
①起重机启动运行后,上升或下降运行的方向驱动接触器控制线圈的控制回路断电时:
a.上升方向1~6挡:上升方向运行时, 上升方向接触器断电时,电动机失电,制动器不能下闸;
b.下降方向2~3挡:反接制动挡,下降方向运行时,上升方向接触器断电,电动机失电时,制动器不能自动制动;
c.下降方向4~6挡:下降方向运行时,下降方向接触器断电,电动机失电时,制动器不能自动制动。
②起重机停止在空中后,重物下降方向接触器线圈断路,上升方向接触器完好,往下降方向(下降4、5、6挡)启动运行时,经过下降2、3挡开闸后,转为下降4、5、6挡,下降方向接触器断路,电动机不能得电,制动器不能下闸,重物发生自由坠落。
出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采用图1的控制线路。下降方向接触器FC控制线圈的控制回路断路,起重机停止在空中后,直接打下降方向第6挡,经过下降2、3挡开闸后,转为下降6挡,下降方向接触器控制线圈的控制回路断路,电动机动力回路不能得电,制动器不能下闸,重物发生自由坠落。为了避免同类事故的再发生,标准中就出现了“起重机构电动机应设置定子异常失电保护功能,当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导致电动机失控时,制动器应立即上闸”的要求。
图1“起升机构的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某企业出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的电气控制原理图
然而,单从字面上分析,笔者认为此条规定还是有不全面的地方,因为在起重机的实际应用中,还有一些其它的电路故障同样也会引起起重机不能及时抱闸,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在起重机的电路设计时,还应做到更深入的考虑。下面来分析一下规定不完善的地方:
1.规定只提到了“电动机定子电源的“每个驱动接触器”和“制动器接触器”之间的控制关系,没提到它们之间的保护关系
这一条规定是规定“接通电动机定子电源(三相交流、能耗制动的直流电源、单相制动等)的“每个驱动接触器”和接通制动器开闸电源的“制动器接触器”两者之间的控制关系”,不存在“正反向接触器”的“故障保护”功能,即不存在“正反向接触器”保护“制动器接触器”的问题,不是“故障保护”关系。也不是“正反向接触器”之间的“故障保护”功能,而是电动机的“每个驱动接触器”和“制动器接触器”两者之间的“开闸、下闸”控制关系。这个控制关系是:驱动接触器得电,制动器接触器同时得电,制动器“开闸”;驱动接触器失电,制动器接触器同时失电,制动器“下闸”。而事故起重机正是因为“起升控制屏的制动器接触器自锁”导致驱动接触器失电,而制动器接触器不能同时失电,而这两者之间又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因此导致制动器不能“下闸”,重物坠落,造成事故。因此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每个驱动接触器”和“制动器接触器”之间的保护关系。
2.只规定“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未规定“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线圈的控制电源回路故障”是不全面的
在起重机的使用过程中,控制回路故障是很常见的,原因也是比较多的。这些故障同样也会导致类似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把控制回路的故障考虑在内。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控制回路的故障形式:
1)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有不能得电,或得电后失电两种情况;其原因有:①电动机的驱动接触器的本身故障;②电动机的驱动接触器的本身没有故障,驱动接触器的线圈回路控制电源故障断路。③电动机动力回路或绕组断相。
2)“电动机的驱动接触器” 的本身故障有:①得电后,衔铁故障不吸合;②得电后,衔铁吸合,传动系统故障,如卡住,常闭触点不断开,常开触点不闭合。③失电后,常闭触点不闭合,常开触点不断开。④ 控制线圈绕组断路;
3)接触器线圈控制电源回路故障造成断路,使接触器不能得电或失电的原因有:①控制回路电源的导线折断;②接线端子的接头松脱掉落;③回路中的其他接触器(或自己)的触点,因烧蚀、变形等原因,造成常闭触点断开。线圈控制电源回路故障造成接触器失电的还有:导线对地短路;
上述这些故障都有可能使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不能得电,或得电后失电);我们以图1为例来分析。①如上升运行1-6或下降2、3档运行时,ZC线圈回路断路,ZC失电,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② 正在运行时,突然转换到上升或下降或调速的驱动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断路的档位上,造成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如FC线圈回路断路,上升运行1-6或下降2、3档运行时,突然转换到下降4、5、6档运行时, FC不能得电,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③如停在空中,FC线圈回路断路,突然由零位转换到下降4、5、6档运行时, FC不能得电,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上述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都会发生重物的自由坠落事故。
3.这一规定不包括“电动机动力回路或绕组断相”,造成的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
当电动机的定子动力导线折断,接点松脱等,或者电动机绕组断路时,就会导致“电动机动力回路或绕组断相”。这种情况也同样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也应考虑在内。然而这种情况是很好处理的,在电动机另设缺断相保护就可以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以图一的电路图为基础,结合考虑到的各种情况,对电路图做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以更好的实现“起重机构电动机应设置定子异常失电保护功能,当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导致电动机失控时,制动器应立即上闸”。以下是三种经过修改的电路:
⑴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
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同时还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见图2。
图2制动器接触器自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
⑵ 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制动器制动的控制环节,同时也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见图3。
图3 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制动器制动的控制环节
⑶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解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见图4。
图4 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解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
上述重物自由坠落事故预防环节,采用了时间继电器,故障停车会出现滞后下闸的现象,滞后时间大约是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时间,故障停车出现滞后下闸的现象是允许的。但正常停车(回零位停车)出现滞后下闸(不包括制动距离)的现象是不允许的,因此,回零位停车时不得经过时间继电器延时切断“制动器接触器”,一般应由控制器的触点直接切断“制动器接触器”。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涉外护理专业 实验教学 壮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28-02
《基础护理学》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学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是满足个体、社区和社会基本需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英语相关课程,培养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胜任涉外医院护理工作及到国外从事护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广西壮族地区大部分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护理对外交际能力比较薄弱。[1]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护理英语交际能力,现从涉外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角度探讨相关问题,以适应护理对外交流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主要问题
(一)双语教师缺乏
壮族地区护理专业的双语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双语护理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英语教师精通护理专业者很少, 不具备护理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而护理专业课教师虽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但缺乏系统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还很欠缺。[2]因此,在涉外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很难融入护理英语的学习。
(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壮族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英语存在英语发音、文化差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另外,涉外护理专业的公共与专业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较多,约60门。而公共与专业英语课程学时有限,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难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突出“涉外”
随着护理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医疗技术和新设备更新加快,然而护理教学实验器材、教材更新缓慢,护理新知识未能及时进入课堂。临床上实际操作的护理步骤已经简化,而实验教学中的步骤要求繁琐,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相脱节。另外,实验教学中没有突出“涉外”的特点,也没有渗入双语教学。
(四)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护理实验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准备实验课的物品,教学中讲解步骤、示教,然后学生分组练习。导致学生上实验课时仅是一遍遍模仿操作,死记操作步骤,久而久之,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和制约学生操作的灵活性,不利于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解决应急问题能力差,缺乏灵活应变能力。[4]
二、建议
(一)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师资。加强《基础护理学》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有计划地提升涉外护理教师的英语学历层次、护理基本技术的双语教学能力。首先,引进有双语教学经验的护理教师,或聘请有国外护理工作或教学经历的专家对教师进行护理实验课双语教学的指导。其次,采用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培训方式,培养双语护理教师。[5]如推荐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在英语培训机构进行英语口语培训,或在外国语学院参加双语教学培训等。再次,采取适当激励措施。从事护理双语教学的教师在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资料收集和课件制作等方面付出多倍时间与精力,学校应在职称评聘、核算工作量、发放课时津贴等方面向双语教学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实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双语教学实施的效果。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应因材施教,可对学生进行英语等级测试,根据成绩分为高要求A级、较高要求B级和一般要求C级。分层次教学满足了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采用相应教材、教学计划,提出不同学习目标。例如,实验内容“协助患者移向床头(Moving a client in bed)”。对A级学生,可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学基础》双语教材。先让学生课前熟悉中文内容,对英文内容进行阅读。实验课上则可进行全英文授课,并适当补充课外内容。引导学生课后学会复述英文内容,加深理解与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对B级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使用中英双语教学,并指导自主学习方法。C级学生应注重基础知识讲授,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时提供关键英文词汇,如患者颈、肩、臀部(client’s neck and shoulds;client’s upper thighs),要求学生掌握。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其公共与专业英语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世界各国都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涉外护理专业的公共英语与护理专业英语是基础护理实验双语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其公共与专业英语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鼓励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以医生和护士为主题的英文原版电影给学生观赏与学习。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反复英文听力与对话练习,易增进其对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等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其次,护理教师应主动与公共英语教师联系,增强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与护理专业英语相结合,补充相关主题的护理英语单词、词组及常用句子,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词汇量。再次,开展护理英语专业知识系列讲座。请国内外护理专家用英语或双语进行某个护理主题的讲座,学生既可学习、巩固英语和专业知识, 又可了解最新护理信息,开阔眼界。
(四)护理技能、护理英语口语与临床相结合
涉外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要突出“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原则,突出“涉外”的特点。教学应注意将专业英语融入护理操作的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与巩固护理英语基本词汇,熟悉与医生、护士、病人及其家属英语交流的常用句子。创造护理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情景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护理操作中运用所学的专业英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6]
例如,在护理技能操作训练中,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医院场景进行操作训练。首先,教师介绍本次课的目的和要求,在任务前期提供语言知识点,如护理英语专业术语和固定搭配及操作技能的示范,让学生对任务要求有总体感知,关注语言因素,减轻任务完成阶段的负荷。其次,在任务训练中学生轮流转换角色,真实模拟护士、医生、患者、家属等,训练英语交际能力和护理技能。[7]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可先让每组学生代表谈操作的体会,进行自我评价,再请其他组学生进行他评,然后,教师对每组学生进行总体评价,包括:学生操作的步骤及英语使用的规范性方面,最后给学生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导。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缩短了书本知识与涉外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护理专业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口语和自信心。
三、结语
在我国护理日益走向世界和高等院校大力开展双语教学的背景下,掌握和运用护理专业英语是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壮族地区涉外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的实验教学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师应加强自我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护理专业英语与护理技能的业务素质,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这才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国际化护理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黄秋.中国-东盟框架下广西涉外护士英语交际能力现状调查[J].大学英语, 2012(3):33.
[2] 黄秋.中国-东盟框架下广西护理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2):24.
[3] 吴文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9(3):85.
[4] 李静,孙洪玉,郑修霞.实习护生专业态度与临床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6):535-536.
[5] 王奕萍,李莹.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对我国护理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6.
[6] 吴菁.《护理英语口语》选修课教学的探索[J]. 护理杂志,2010(9):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