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

第1篇: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前幼儿的思维特征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二、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三、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第2篇: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维能力;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诗歌都讲述了哪些内容,描写了哪些方面?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的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直接影响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式,如对“诗歌中讲述了什么”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对幼儿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诗歌原文,幼儿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可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中,如在儿歌《小猪哭了》的学习中,“谁能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深”是指有一定难度,逐步引导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思维能力

1.把握探究点,巧设问

这种方法在提问时,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文学作品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幼儿喜欢为诗歌中的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师鼓励并指导幼儿在背诵诗歌时加入自己改编的续编后的内容。对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讨论,选出一种最好的方法将诗歌情节发展下去。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直接提出改编或续编的要求,如“儿歌中的小动物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呢?”“小动物认错了,再发生这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诗歌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诗歌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幼儿交代诗歌名称后,让幼儿对名称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幼儿所提问题可能就是诗歌教学的线索,讲述后再将问题回到幼儿中解决,效果会更好。教师还可以讲述后让幼儿提出诗歌中的疑点,如,在学习《三只蝴蝶》时:“三只蝴蝶为什么不分开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让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叶子太小吧”等等,幼儿的疑点正是教师教学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如此幼儿的思维积极又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寻找疑惑处,挑战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成品”。我们要鼓励孩子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文学作品《五彩虾》时,孩子敢想敢问:“五彩虾为什么不把青鱼公公背上岸啊?”“为什么不把彩虹拍成照片呢?”“青鱼公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装扮成彩虹样子呢?”如,《妹妹的红雨鞋》的童话剧中,许多孩子通过表演后提问:“红雨鞋还可以变成五彩雨鞋吗?”“我们可以把雨鞋设计成每天都能穿的皮鞋样子吗?”这些充满创造精神的文学作品贯穿从直觉到幻想,再从幻想到直觉的思维过程,它是培育灵性、情感、智慧的沃土温床,也是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精神糖果,是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开拓创新的机智品格、发挥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的金钥匙。

第3篇: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一、教师自己应先做一名快乐的老师

教师应用快乐的心情影响学生,用有趣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用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你快乐学生也就快乐,同样学生的快乐也会提高我们教师的幸福指数。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做一名快乐的教师!

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把教学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场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先在脑中再现春夏秋冬自然风光,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换,周而复始;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星期一到星期日),使学生初步理解“循环”的含义,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跳出书本,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多做一些趣味性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再创造。

比如:班级有学生过生日了,给学生切生日蛋糕,几刀能把蛋糕分成8份、9份等?(随意分、平均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玩24点、移动火柴等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班级备品让孩子亲自去买,回来让他给全班学生报账,当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一起经历认知历程和情感相互感染的历程。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第4篇: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的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鲁子问,2015年12月)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将英语看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同时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智力、判断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个人整体素养。

本文以笔者观摩到的一堂公开课《三下Unit6 What time is it?》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一个人的思维活跃度就是其思维敏捷性。只要拥有思维敏捷性,就说明这个人思考问题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考虑的较多,自然也比较周全,所以其可以迅速且过断的对某件事下结论。

在Warming-up环节,授课老师给孩子们放了一首“洪恩GOGO”中的“What time is it?”的歌曲,并让孩子们快速记忆歌曲中的三个时间。“3:00、11:00、12:00”。开门见山的导入本课时间的主题。在本环节中,授课老师非常注重对孩子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授课老师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英语氛围而设计这个环节,也不仅仅是为了切入主题而选择此歌曲,她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找出歌曲中时间的任务,更为了培养孩子们思维的敏捷性而设计。

2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人思维的灵活程度就是其思维灵活性。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首先是起点灵活。可以根据事物的不同方面,监督来采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过程灵活。可以很快的在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之间随意转换。最后是结果灵活。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后,可以得出多个结论,而且这些结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区别同时也是质量上的区别。

在初读故事环节,老师设计了“Listen and number”的环节。

T:It’s a story about Liu Tao. Please listen and number.

认真给下面时间排序

6:00 11:00 7:00 9:00

( ) ( ) ( ) ( )

6:00 11:00 7:00 9:00

(2) ( ) (1) (3)

这个题型老师们经常用到,可授课老师的高明在于,其中11:00起到混淆的作用,故事中未出现。学生们认真、仔细的听课文全文,进行标号。在听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没出现的时间,此时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正是因为有这五点,所以人们才能加深对于自我的认识,才能够在通过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来进一步了解和改革自身的主观世界。

在最后的情感渗透环节,授课老师并非很生硬的呈现几句思想渗透的句子让孩子们一读了事。而是设计了“讨论”的环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纯英语进行讨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授课老师降低了难度,让学生不会的英语表达的可用中文表达,重在对学生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而非纯粹的教学语言。授课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觉得刘涛一天的表现如何?(2)你平时表现如何?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一起挖掘下故事的思想含义,又对故事进行了概括。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下,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也和学生的“思想品德”课进行了有效的学科整合。因为这些问题贴切学生实际,学生的回答非常的热烈,虽然没有呈F归纳性的英语句子,但情感的渗透是如此的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4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辐射思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散性思维。其主要指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思考,通过多种思考方式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授时,可以将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穿插在课程内容中,然后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展开思考,这样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有一次观摩活动中,“Story Time”部分, 前两段内容,老师都采用了“Read and underline”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读,通过划的方式寻找答案,第三段课文处理时,老师采用了跟前两段不同的方式,而是先在课件中出现这一段内容的插图,然后在妈妈的头像旁边出现一个大大的红色的问号,让学生自由的猜一猜妈妈可能讲的话,然后再呈现课文内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分散性的训练,学生各抒己见,迸发出了很多思维的火花。吉尔福特是第一个提出发散性思维这个概念的,其认为在发散性思维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创造性思维的标志。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听说读写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最基础的方式,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5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从学生这个角度而言,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多到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成果首先必须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第5篇: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我们读古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我们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图画都各不相同。这就是每个人想象的结果。 

    一、想像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想像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体现,丰富的想像力又是和孩子的记忆、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丰富的想像力,能够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孩子注意力,有利于孩子记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丰富的想像力对孩子的智力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智力要素中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是获取知识。想像力的作用主要是创造新知识。 通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获取的知识信息、事实以及一系列的推论设想本身都是死的东西,是想像力赋予了它们生命。有人认为,事实好比空气,想像力就好比翅膀,只有两方面结合,智力才能如矫健的雄鹰,一飞冲天,翱翔万里,以探索的目光巡视广阔无垠的世界,搜索一切奇珍异宝。 

    

    二、培养孩子想像力的基本途径

    人的想象能力的潜力是很大的,有很多没有被发掘出来。如何发掘孩子的想像力呢?

    1.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和社会。想象是以表象为基础材料,孩子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愈多,他就有更多进行想象的资源。因此,作为家长应让孩子从小尽可能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丰富孩子表象的方法,是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去思考,以使孩子对尽可能多的事物产生基本的认识,在未来的想象活动中,拥有更多的事物形象参与思维过程。

    2.让孩子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发展想像力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或者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只有扎根在知识经验上的想象,才能闪耀思想的火花。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想像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扩大孩子语言文字的积累,是丰富孩子知识,增加孩子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需要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记牢,要准备笔记本,记录一些文学名句、名段,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孩子想像力的发展。

    3.丰富孩子生活经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生活经验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孩子想象的深度和广度,家长要让孩子广泛地接触、观察、体验生活,并有意地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孩子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广泛的兴趣,特别要多阅读文学书籍。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提供丰富的形象,尤其是典型形象。阅读文学作品和欣赏艺术,可以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4.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学校举办的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开辟的第二课堂活动,家长应该支持孩子报名参加。因为,这些兴趣小组活动,是孩子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体育,还是书法、天文、航模、电脑,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十分有益。当孩子们的兴趣小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像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6篇: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造力; 想象力; 发散性思维;多样化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创造力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如何设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决定着国家在各领域的发展能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很多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是人的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并没有可塑性,或者认为一个人智力越高,创造力越强,智力越低,那么创造力也就越弱。但是,我却赞同美国心理学家拉斯(H.Rase)的观点,那就是,创造力属于人的一种特殊能力,它不受普通智力高低的限制,只以有无创造力作为标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被提至首位的今天,我们应看到不同层次的孩子身上都具有的创造力潜能,从而更加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毫无疑问学生创造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科方面的进步有着很积极的意义。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善于创新性思维,能自主钻研略显抽象的语法和句型,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或者记忆知识点,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肯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作为并非我国第一语言的英语学习,在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上,也就有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农村学生较多,教学资源比较落后的云南省地区。而以下三点,是我在七年多的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逐渐累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提高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英语教学中,对某一知识点的讲解很可能会是非常枯燥的,这时教师不妨设置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自主学习,这样一来,他们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更加的牢固和深刻。比如,在讲解strength, energy, power, force这四个易混淆的词时,反复背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举了一个例子并给了学生们四个不同的场景让他们展开联想。A, B, C, D四人均想推销出他们的自行车,小A把自行车举起来叫卖,展现出了他的strength(体力); 小B不吃不喝跟顾客聊了一整天自行车的好处,这说明他的energy(精力)很旺盛;小C只是喊一声,所有人就必须买他的自行车,这反映出了他的power(权力),而小D因为卖不出去自行车,所以一怒之下把他的自行车给砸了,这行为显得他似乎有force(暴力)的倾向。通过联想,我们可以相信,当学生下次再碰到这四个词的辨析时,第一反应便会想到上文的两个场景,从而给出正确的答案,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另外,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的映像来实现。Ppt中的图像,视频就是很好体现这一映像的工具。例如,在开始讲解分析The United Kingdom这篇课文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先看一段关于英国风光人文介绍的视频,让他们跟随着摄像机的视角去看、去听,想像自己就畅游其中,我想这对于从未到过英国的孩子们来说就比较容易能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内容了。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是指思维的开放性、流畅性和灵活性。其特点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习惯的培养,不但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开始Wild Animals一课时,先从最近争议较大的“广州玉林荔枝狗肉节”入手,让学生就是否可以吃狗肉这一话题展开小型辩论赛,从而自然地把话题转到了“保护动物”这一主题。通过以下一系列的问题地提问,Do you keep a dog at home? Since dogs are said to be human’s friends, why do people still kill and eat them? What do you think can be done to protect these pity animals? 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提出的一些很有实际意义的保护动物的方案,很具想象力和创造力。本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动物保护教育,让学生们知道了生命的宝贵并懂得珍爱所有身边的生命。。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国作家波尔克曾说,“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最终只会剥夺了孩子思考的空间,这样的单一教学方式极其不利于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但是他们在很正式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发挥出来的很少。这是因为他们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书本上的内容却又如此的生涩和抽象。所以,教师应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让孩子们主动去思考,发现知识点中存在的规律,然后总结出适合他们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有时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和学生们做游戏是一个好方法,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了The United Kingdom这篇课文后,学生对英国的历史和国家构成有了初步了解。这时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玩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通过分组制作简单的England, Wales, Scottland, Northern Ireland的剪影拼图,让孩子们上台来把这些图形按照英国发展的历史拼合在一起,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只有通过这样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培养创造能力的地方。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途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指挥者、参与者和倾听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向晶:学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秀君、葸爱华:新课程(上)山西出版集团2011年第07期;

第7篇: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质疑能力 发展思维王云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一个县级的科学教师基本功大赛,其中一项内容为现场抽取上课内容,然后3个小时备课、制作课件,紧接着上25分钟的微型课。教学内容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5课,按常理讲,只要教师确定好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应该说本节课的难度不大,教学目标容易达成。可是在赛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主导课堂,省略了学生思考质疑的环节,缺少对学生思维的训练,9位参赛选手中,有4位教师担心25分钟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乎把课堂变成了学生机械操作实验的试验场,提供给学生现成的材料(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然后多媒体出示实验方法,学生照着实验步骤一步步去做,没有一点障碍,没有任何悬念,这样的课堂虽然进行得顺利,可是我不觉得有什么意义。当然也有两位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通过小组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完成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比较关注。最后一位参赛选手的做法令评委和现场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虽然参赛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也是校方提供的――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一套,但是教师在课堂导入之后,并没有把器材完全展示给学生,只是拿出带把手的铜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怎样才能证明这个铜球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呢?

学生:先用尺子量一量这个铜球有多大,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量一量,看有没有变大。

学生:用尺子不好量,可以用细绳或者细线量铜球的周长,然后再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可是加热后不好量,太烫了!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在议论的过程中,他们都认识到要通过比较铜球受热之前和受热之后的大小来认识其受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学生的思维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拿出了配套的铜环,问学生:这个工具可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从后两位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关注学生的疑问,关注在质疑活动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我们如何依托质疑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情境创设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以故事创造情境、由教师演示实验创造情境、播放视频、由游戏活动创造情境等,具体的途径要由具体的教学方法来确定,情境创设得当,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伟大的发现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二、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张文质说: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给每一个孩子思考的空间,不要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牵着孩子的鼻子走。一英里的深度比一英尺的宽度更重要,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教会孩子学会思考,学问质疑,这难道不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吗?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做一个从容淡定的智者,分享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同时更要关注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时地给他们以安慰和支持,教会他们从同伴和榜样那里学会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并模仿同伴将自己的思考或简单描述进行转化。

三、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1.既关注团体的小组学习又关注个体的独立学习。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当今的科学课堂,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早已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在关注合作探究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个体的学习,小组中个别学生抢占风头,掌握主动权,还有个别思维稍慢一些,无发言、操作的机会,形同傀儡,长此以往就会背离我们的“科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中,还应关注个体的学习,没有独立哪有合作?探究过程中,在小组的合作之前,建议给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才不至于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样才会激发每位孩子学习的兴趣,提升孩子的思维品质。

第8篇: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笔者和团队一起做过一个实践活动,我们对一位小学生进行时长为一个学期的作文远程辅导。在得出结论的同时,笔者认为,其实这些工作(谈话、命题、收集作文等),家长都是可以承担的,并不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也不需要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或者机构来完成。那么在写作领域内,家长是否意识到自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

笔者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发放70份,回收69份,调查对象为1―6年级学生的家长,调查内容为“在写作领域内家长和孩子的互动程度”。结合现状,笔者认为这里强调了家长所需要做的两方面内容。

一、及时掌握写作知识,挖掘学习潜能

在“作文辅导班和自己二选一”一题中,只有20.6%的家长选择了自己,说明绝大部分家长并不具备与写作相关的知识或者无法系统地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他们都认为写作教学只是教师的任务,与自己无关,因此忽略了对孩子的写作辅导。如果家长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对写作有正确的认识,学习有关写作的知识。写作不是一日就可以练成,也不仅仅是靠课内教学就能完成的,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受息息相关。

家长可以通过家校沟通,检查作文,及时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情和弱点所在。同时利用网络、书籍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比如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总而言之,在对孩子进行写作教育之前,家长必须挖掘自身学习新知识的潜力。

二、积极展开写作教育,探求教学技能

有54%的家长曾经将孩子送到作文辅导班里,但是在这些家长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8.8%,91.2%的家长觉得作文辅导班对孩子写作的推动力很小,甚至没有任何用处。也就是说,作文辅导不是一个促进写作能力的最好手段。在教师教导时间有限、外界因素影响效果甚微的情况下,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需要通过正确的途径来实现,家长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将敲门砖递给孩子。

除了必备的写作知识,如何教也是家长要注意的内容。在众多家长中,只有23.8%的家长有专属的一套作文教学方法,并且大同小异,主要抓阅读这一块。但是他们纷纷表示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方法过于单调,这就是没有充分挖掘自身教学潜力的一种表现。因此,笔者经过整理,认为家长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日常沟通,加强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化

亲子谈话的内容最好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可以从游戏、动画或者朋友入手。在聊天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打断孩子说话或者急着否定,放下所谓的权威性,同时运用一些肢体语言。说话时尽量要注视孩子,端正态度,专心听讲,给孩子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写作需要用到书面语言,平等的、有效的口头交流只是第一步,如果家长希望促进孩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转化,那么就需要进行特定的训练。在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做到思考、说话、写作相结合。[1]可以每天设置一个小话题,家长应当让孩子在讨论前仔细思考,不要过多地提示,以免抑制孩子的思维运转。在孩子积极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让他立即把所说的写下来,而这时家长要做的便是和孩子一起修改语病,让句子变得通顺。当然,除了这些,思考性的课外阅读、好词好句的积累、读写练习的加强也是促进转化的有效因素。

说写转化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写字水平,积极表达出对各种事物的新奇观点、发散思维,同时又能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二)参与实践探究,提高综合能力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运动知觉和观察能力,思维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进入初步本质抽象运算水平,推理能力和创造力也逐步提高。但是,学生的生活圈愈发狭小,课外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体验,导致孩子的能力被渐渐湮没,写作素材不能信手拈来,出现了抄袭、滥用素材的现象。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参加实践探究,加强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孩子通过观察对外界引起好奇心,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这些能力整合起来进行思索探究,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事物的本质,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获得新鲜的写作素材。而家长要提供适当的引导,使得孩子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时,形成自己的感悟,总结方法,并且通过写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评价修改,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自信心

许多小学生很少反复阅读和修改作文,他们有这个能力,却没这个习惯。如何能让学生主动评价和修改作文?

起初可以将有写教师评语的作文拿来看,修改作文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修改。而父母在这个阶段最大的任务并不是要将作文改得有多好,而是引起孩子修改作文的兴趣,从细节做起,先从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等简单的地方入手,再到查找病句,最后从写作技巧上修改。时间一久,家长也可以拿几篇比较好的作文(不一定是孩子写的),一起和孩子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讨,让孩子有一种“我可以将很好的作文修改得更好”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当孩子修改作文有了一定水平,父母要抽身而退,将定期参与修改过程过渡到不定期,最后让孩子一人承担,因为孩子要学会独立思考,父母过多的参与会阻碍孩子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在父母的培养下,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学会从各个角度去看待事物,不仅是针对写作,而且对以后的成长、对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巨大的帮助。

(四)学会情感表达,提升思想境界

现今小学生作文的一大问题是“虚”。不仅虚在素材,还虚在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儿童对所见、所闻不是没有情感,而是意识不到潜在的情感,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达,又或者是从作文中看不到真实的情感。比如看到满地垃圾,可能会想到“不能乱丢垃圾”,但思想认识无法上升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境界。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正确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首先,家长自身需要调整情绪,在孩子面前处于丰富、饱满的状态,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孩子。[2]其次,家长在孩子面前用合适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表达,以家长的情感去引发孩子的情感反应,比如“你今天做了好事,被老师表扬,妈妈为你感到自豪,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希望你继续保持”等等,这样孩子也会衍生出一种自豪感,试图让孩子体会不同情景下的情感表达,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次,结合阅读或者某一个真实情境,尝试让孩子自己用书面语言表达感想,不断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

第9篇: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智慧课改,5R模式,小组合作,三问三思

中国教育行业起伏数年,改革多次。在英语课改实施十年后,小学英语教学已经逐渐将教学的重心由以前的单词和交际功能的句子为主要教学内容逐渐转向以阅读和交际内容并重,从以前的以汉语解释单词和问答的交际授课形式转换成了以在文本阅读中训练学生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了英语教学,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老师的课堂讲授更符合逻辑?如何使老师的课堂更易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何使孩子更快更准地获取老师传递的信息?随着各种疑问的袭来,新的阅读教育模式——5R课堂模式从此诞生。

5R课堂模式,即:Recollecting;Reading;Rewriting; Retelling; Rebuilding.

一、Recollecting 即是通过课前一支歌,听写及复习的环节,先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则让孩子通过回忆引发出对本堂课的疑问,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解决疑团的心境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是一个过渡过程,能让孩子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这样有利用孩子思维的激发与旧知识的记忆。

二、Reading 是让孩子通过用眼观察,用耳聆听文本视频,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带着文本的一系列问题串进行文本内容的阅读与思考,最后再由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更正问题的正确答案,同时也达到了对文本内容的再次理解与拓展。

三、Rewriting 是让孩子根据老师PPT上提供的关键词句,或黑板上记载的知识树建构,在组长的带领下,重新组织语言编写与文本信息相关或加以拓展延伸的文章。这个环节在锻炼孩子的书写能力的基础上,同时也培养出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实践力。

四、Retelling 是Rewriting环节的升华。由“脑思手写”过渡到“嘴说耳听”,最后到“嘴说身现”即表演。充分地调动了孩子的五官,也培养了他们敢于挑战自己,展示自己的勇气。

五、Rebuilding 则是对本堂课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下堂课的启发。首先老师带领孩子根据关键词句或动作回忆本课,再顺势抛下对下堂课的疑团,让孩子有兴趣去预习。

5R课堂模式是针对阅读课堂专设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各环节间承上启下,联系紧密。同时突显出了孩子的听,说,读,写,练,展,演等能力。相信在这样课堂模式的磨练下,我们的孩子会学习到更多,并且思维,胆量,展示等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根据小学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特提出—1.打击性话语,2.小组差距过大

自课改以来,全体师生就开始不断尝试各种新型的小组管理体制,“实践出新知!”在不断的尝试和改革中,总结出:< 小组管理不到位的五大瓶颈:>

瓶颈之一:小组实力不均衡;瓶颈之二:小组分工欠明确;瓶颈之三:小组长管理概念模糊;瓶颈之四:小组长管理无效;瓶颈之五:老师引导,重视程度不够

一、科学确定小组人数。英语小班由于人数较少,学习小组的人数以4人为宜。因为人少不利于很好地开展讨论和交流,不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人多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人人参与,会使有些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懒于思考,人多不利于交流和个人展示,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二、“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同质结对,异质帮扶”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之间的竞争,便于组内实行同层次学生结对,开展“对学”,“对子帮扶”体现了分层学习、梯度推进中学生个体间的有效合作和友好互助。

三、“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在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同时,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在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

四、组长挑选标准:①态度积极、率先垂范。②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③乐于助人、责任心强。④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⑤集体荣誉感强,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五.小组成员的培训。培训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培训的形式要多样化;培训的内容要成体系;培训的时间要短但是培训的频次要多

六.培训内容

1.培养学生树立团队意识。教师和学生首先要理解学习小组组建的意义,明确学习小组组建的方式,了解学习小组学习过程的操作,掌握学习小组评价的方法。只有清晰学习小组的使用,才能使学习小组发挥出无限的潜力,在学习和活动中,使我们学校“自主.团队”的文化特质得以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习惯。新课程讲求个性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个别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讲求合作精神,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探讨和交流,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创设条件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已的观点,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3.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习惯。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生学习习惯新的内涵。让学生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

4.培养学生质疑对抗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同时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5.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在人数不多的小范围内,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按照课堂规范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使课堂讨论、展示、对抗质疑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