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范文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1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范文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应如何,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个货币现象,有研究证实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片面地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有效。罗伯特•狄夫纳,汤马斯•斯达克与赫伯特•泰勒(1996)实证研究和估计了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的长期关系。但是货币主义通货膨胀决定理论存在局限性(龚六堂,2002),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存在联系,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也是有效的。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认为,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特别是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通过创造过度总需求,不断发生的财政赤字导致了通货膨胀,如ThomasSargent。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央行不将赤字货币化的条件下,赤字仍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米勒(1983)的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实行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弱联系。

但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结论是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达雷特(1985)发现货币供给和赤字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但财政政策中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比货币供给更可靠;哈姆雷特(1981)等发现一些证据证实赤字与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存在联系。SadanandaPrusty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1960—1961年与1990—1991年期间印度各州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影响价格水平。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印度中央政府一直实行赤字财政的政策。由此导致居民需求加大,而供给的增长比例小于需求的增长幅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印度在1991年改革之后,开始控制财政赤字,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有了明显好转,1993—2000年均通货膨胀率是7.1%,2000—2004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32%,成为一个亮点。通过研究印度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1994年到2004年印度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具体分析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具有相同国情的中国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提供借鉴支持。

二、模型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发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出平稳性。大多数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

格兰杰在协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格兰杰协整定理,解决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定理证明了协整概念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协整关系的一种必然的等价表达形式就是误差修正模型(ECM)。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必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而如果非平稳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那么该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是直接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重要方法。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选取财政赤字(FD)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为货币政策的代表衡量货币政策效应。通货膨胀水平使用批发物价指数(WPI)来衡量。

三、数据与实证结果

1.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印度物价消费指数(WPI)、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财政赤字(FD)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变换数列为LNCPI、LNGE、LNM0、LNM1、LNM2、LNM2。采用月度时间序列,样本期间从1994年4月至2004年3月,共132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印度储备银行:HandbookofStatisticsonIndianEconomy。

2.ADF单位根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首先对这些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CPI、LNM0、LNM1、LNM2、LNM3选择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均为I(1),而LNFD在不含有常数项和都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为I(1)。总体而言,6个变量均含有单根,必须差分之后才能平稳。因此,所列的6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稳的。如果继续对这6个序列的1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这6个变量都是差分平稳的。

3.协整检验、协整分析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知指数序列都是I(1)过程,可以对指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选择4阶滞后就能很好地满足检验要求,同时建立了ECM模型。

轨迹检定(tracetest)中,在R=0时,轨迹统计量123.9478、大于5%显著水平,拒绝5%水平下虚无假设。而后在R≤1的情况下,轨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所以在轨迹检定下变量之间存在1个共整合向量。

接下来得到标准化协整系数的协整关系估计:

LNICPI=0.32LNFD-2.31LNM0+0.54LNM1+2.73LNM2-0.9LNM3+vecm(1)

方程(1)表明,协整关系检验说明在5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趋势。M1、M2序列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有相同的变动趋势。LNCPI与M2成正方向变动,协整系数较大;而LNCPI和M1协整系数比较小,但M0和M3成反方向变动的协整系数较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对各自短期波动的影响。将方程(1)代入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方程(2)为,*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标准误,[]表示t-统计量,下同,

分析上述ECM方程我们发现,首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统计上的关系显著((2)方程中协整误差et的系数显著),表明受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较强;其次,在短期调整当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量对财政赤字的作用显著,这是财政政策短期有效的体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微弱,这说明货币政策短期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4.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检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影响关系(Granger,1969)。选择影响关系最为显著的滞后阶数得到附表的估计结果。

5%的水平下,*表示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财政赤字FD对CPI产生显著作用,对CPI存在显著格兰杰影响;其次,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CPI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也验证了协整分析中协整关系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是物价的主要决定因素,这说明货币政策作用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四、结论分析

以上对印度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印度财政赤字与物价水平长期呈正相关的关系,短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显著,印度控制赤字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有效,表明印度财政政策的效应较强。印度的政策执行者认为,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左右,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就会有利。印度政府从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财政赤字控制通货膨胀。第一,简化税制、调整税率、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人;第二,改变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控制印度储备银行的信贷发行;第三,加强国债管理,减少补贴支出,征税筹集的资金用于政府经常性支出,债务资金则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第四,减少政府开支,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发展公共财政;第五,抑制货币供给总量的增长。印度储备银行通过采取反通货膨胀措施,降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上调现金储备率(GRR)实施公开市场业务销售政府证券。

第二,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短期影响程度较小,作用不显著。但长期存在均衡关系。长期M1、M2、M3和物价水平通向变动,符合经济学假设。

第三,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印度财政政策短期与长期控制物价水平的效应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短期调节物价水平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印度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长期的赤字财政,治理通货膨胀总量调节运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成为辅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整的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中介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印度主要运用选择性信贷控制,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调控工具的作用不明显。

五、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我国1998年至2004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了巨大作用,尽管目前通货膨胀率较低,但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大量赤字,财政政策应当转型,淡出宏观调控,主要用于供给结构性调整,总量调整以货币政策为主。

第一,谨慎运用赤字财政,转向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容易导致财政风险,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财政政策必须考虑削减赤字规模,转向对经济结构调整,淡出总量调整,转向公共性财政。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就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总量调控只能调节需求总量而不能调节供给总量,更不能调节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降低国债发行规模,逐步降低赤字率,缩减隐性债务,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防止局部性通货膨胀。

第2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粘性信息假设;通胀预期;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02-03

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未间断。在通货膨胀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关于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的形式,这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应如何对通货膨胀做出反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通货膨胀动态机制已经从以前的以宏观模型为基础的研究,逐渐发展到具有微观经济理论基础的理论系统,这可以说是通胀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己经历30多个年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一的物价水平起起落落,经历了多个周期。我国经济学者张成思运用Artls等人划分通货膨胀周期的计量方法将我国从1978~2008年的通胀划分为八个周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通胀时期有1980年、1985年、1989年、1994年、2001年、2004年、2008年这几段时间。中国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历程,也反映出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价格形成机制的动态变化,也承载着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每一次的通货膨胀周期的背景、成因以及宏观调控中所发现的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到2006年,中国并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从2007年开始,世界范围内的通胀压力骤然上升,通胀率显现出逐月攀升的势态。CPI从2007年4月份的3.0%一路上升到11月份的6.9%。虽然2007年全年的CPI通胀率上升幅度低于5%,但仍属于温和通货膨胀。从国内方面看,这次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猪肉、粮食供应短缺造成的。从国际方面看,由于我国石油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很高,美元贬值和原油期货的炒作带来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国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形成强大的内向推动力。

这段时期,针对日益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在2007年至2008年5月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在2008年的前五个月累计上升达3个百分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已升至175%的高位,累计回收资金1.2万亿以上。政府开始贯彻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并对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行调控。我们可以从这段时期的通货膨胀数据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值开始下降。2009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货币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将会实施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可见,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政府把侧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方面,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重视通货膨胀。去年10月国务院常务委员会首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这一提法不仅为去年第四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定了基调,并且延续至今,这说明政府己经意识到民众的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的重要影响。由于经济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货币政策在最近一段时期也保持在相对宽松的状态。2009年中国新增贷款达到9.6万亿元,按照MZ和Ml计算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达2768%和32.35%,这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2009年底开始,国内的CPI同比与环比均已出现上涨的趋势。虽然现阶段,根据统计数字所显示的我国的通胀水平相对以往的数据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我们仍然不得不注意国内和国外由于采取刺激经济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上涨的压力,以期维持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看清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现实状况,厘清适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货膨胀的动态机制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通货膨胀的预期走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从而保证通货膨胀的现实选择和经济发展实际相吻合,与通货膨胀的实际动态走势相搭配,最终实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使我国经济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在探索通货膨胀动态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过程中,应不断的借鉴西方学界的前沿理论,并与中国经济实际发展经验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通货膨胀问题,既要站在全球发展的高度考察宏观层面的传导因素,认识到全球能源价格攀升等因素对我国通胀的推动作用,也要把握好微观层面的驱动因素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并对今后几年我国的通胀走势进行科学预测,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是关系到科学发展观是否能贯彻落实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应当在认识到稳定价格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同时,科学系统的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传导机制,科学的分析我国通货膨胀未来走势,正确判断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以及影响大小,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及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模型

1.1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问题

物价历来是经济学家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之一。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短期而言货币政策会对宏观经济指标例如产出、物价等产生影响,然而对影响的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是对称性的。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引发经济学家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思考。此后数十年,经济学家们围绕“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治理经济衰退中却显得无能为力”这一观点进行争论。支持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具有非对称性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具有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但是,相同幅度的货币收缩和货币扩张,却对经济增长速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一般认为,在经济紧缩阶段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加速作用小于经济扩张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减速作用。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不仅依赖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强度,而且依赖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这种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产生不同的作用及其机制被称为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如前所述,支持货币政策具有非对称效应的学者对于此问题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本文是从经济主体对物价水平预期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在不同的通胀预期阶段的作用效果。

1.2 货币政策具有非对称性原因

在经济主体的预期,经济主体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对未来产生不同的预期,从而导致经济的整体运行状态发生变化,进而促使货币政策作用方向和强度发生改变。当主体在经济繁荣期的乐观情绪比萧条期的悲观程度低时,可能导致经济繁荣期的投资和消费增加小于萧条期的投资和消费的减少,从而使货币政策出现非对称性。即使乐观和悲观预期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同,也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变化是非对称的,导致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通货紧缩时期,人们容易产生物价下跌预期;通货膨胀时期,则容易产生物价上升预期。在通货紧缩下,尽管政府用降低利率、刺激消费等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名义利率不断调低,但由于物价负增长,实际利率并不低,手持货币升值,居民趋于持币待购;而在通货膨胀下,名义利率高,但实际利率低,加上人们预期物价将继续上涨,为减少手持货币的贬值损失而纷纷进行抢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买涨不买跌”。对此,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也给予了阐释,他认为,衰退时期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尽管利率下降可能刺激投资增加,但消费的下滑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投资的上升,阻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而在经济过热,特别是存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紧缩性货币政策十分有效。本文则主要是从经济主体对通胀预期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调整的非对称性影响。

2 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银行对经济整体中不同企业的信贷约束是不同的。在经济景气时期,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旺盛,并且银行相对缩小信贷配给的范围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增长。此时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缩小信贷配给范围则会有效抑制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尽管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信贷配给范围,但由于整体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加大,银行更加谨慎的发放贷款,从而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成效不显著。

2.1 价格粘性

一般来讲,价格在经济扩张期间向上变化的灵活性高于经济收缩期间向下变动的灵活性,从而使货币政策对实际产茁沁成非对标性影响。对于市场中的企业定价而言,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中名义需求量增大,企业会调整产品价格而不是产量,通过产品价格的上升来抵消成本上升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此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并不如预期的显著。而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中名义需求量减少,由于企业初始价格可能高于市场出清价格,此时如果降低价格,不仅出现调整成本,而且还减少利润。因此,企业会通过调整产量而不是价格,从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

2.2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性影响问题分析

通货膨胀率是我国货币当局盯住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捕捉通货膨胀率动态运行规律,分析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尤为重要。大量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具有非对称性或非线性特征,即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而扩张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的影响甚微。Kimetal(2002)利用浮动法对美联储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1979年以前的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高铁梅等(2003)利用 TGARCH模型发现: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于物价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在经济过热时对物价的紧缩作用大于经济下滑时对物价的扩张作用。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于分析非对称性的非线性模型估计异常的复杂和困难。直至Sai球onenandTer注 svirta(1988)针对平滑转移回归模型(SmoothTransitionRegression,简称sTR模型)提出转换函数三阶泰勒展开的处理方法后,这类非线性模型的估计过程才得到令人满意的简化,使得这种衡量不同状态间平滑转化的建模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这种状态转换不需要预先确定结构变化点,因而不必将样本分段检验,可以在全样本下由数据内生地确定结构变化的位置,这可以很好的弥补我国统计数据长度不足的弊端,因此这一类模型在国内也成为前沿的实证研究方法。赵进文、阂捷(20o5a,20O5b)利用LSTR模型和LM检验对我国 1993~2004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在效果上呈现出明显非对称性,并估计出了非线性反应函数的具体形式。张小宇、刘金全(2009)利用机制转移模型得出我国货币政策菜单成本对产出的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而欧阳志刚、王世杰(2009)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角度出发,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的反应随着预期的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对通货膨胀率产生非对称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地识别出在通货膨胀预期不同的时期,货币政策对通胀的操作效果。

3 本文结论

(1)从VAR估计出的通货膨胀的预期值的加权平均和实际的通货膨胀数据对比发现,粘性信息模型中的通胀预期项和实际数据非常近似,说明采用这种预期的方法和实际是很贴切的。并且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预期的时候,只能根据当时掌握的信息进行预测,因此采用本文的预期方法是更符合实际的。从本文模拟的通胀预期结果与实际通胀数据对比便可以看出。

(2)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的两个调整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他们的调整在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不同阶段对通货膨胀具有非对称效应,从文章计量分析结果看,利率在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较小的时候对实际通货膨胀影响比较微弱。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较大的时候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才是显著的。而货币供应量不管是在人们通胀率预期较大和较小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影响的效果是不同的。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较低时,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正向的,这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是比较一致的。但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达到较大值时,货币供应量在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的组合下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负向的。本文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一方面原因由于在现实经济体中,当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刺激经济,而当经济不景气时,厂商会下意痴万口俞调整声韶价格来促进销售,这样的情况之下形成了货币量增长和通货膨胀率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厂商在制定价格时,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进行制定,他们无法提前获取央行进行货币政策的方式,因而导致在以后的时期中出现价格和货币供应量背离的情况。

(3)货币政策调整的两种方式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力度从计量分析结果上看。但从他们作用时间并不相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影响效果在一个季度滞后显现出来,而利率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效果在大约三个季度时候显现出来。从这点上说,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整通货膨胀会更好一些,因为在相似的调整力度下货币供应量作用的滞后时间更短一些。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在长期而言,最后可能全部作用于物价之上,造成价格水平的上升,因此很有可能对未来造成通胀压力。

(4)从模型分析中看出,在以利率为调控手段时,产出缺口在通货膨胀预期的不同阶段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变的。而当以货币供应量为调控手段时,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通货膨胀预期较大时更加强烈。这应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通货膨胀的不同渠道有关。但总体而言,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不管在何种情况下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

4 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并且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同样具有非对称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来调节经济。在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方面,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由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的通货膨胀具有非对称效应。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当政府采取货币政策调节通货膨胀大小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力度。并且应明确实施货币政策时期的通货膨胀动态机制,采取相应的政策,否则政策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2)从货币政策的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性信息分析上看,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虽然中国银行近几年也对我国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进行统计调查,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政府对货币政策预期的重视程度明显较小,调查的范围也明显较窄。因此,政府应当对通货膨胀的重视程度,在采用货币政策调节通胀的过程中考虑到当期的通胀预期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

(3)在货币政策实行的过程中,应当考虑通胀预期的不同阶段采用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比如人们的通胀预期值低于2.8%时,利率对通胀的调节力度就不是很明显,此时政府应当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通胀。但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大于 3.9%时,政府应当慎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调节变量,因为此时短期的调节效果和长期调节效果可能有相悖的结果,比如短期而言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负向的,当从长远来看,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会对物价产生向上的压力。因此,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可能事与愿违。

(4)我国的市场经济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方面,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是货币政策传导是否顺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和效果。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市场结构,优化资金流通渠道,这不仅是政府有效调节宏观经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3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 股价波动

一、引言

股市的变化趋势终究是由经济基本面决定的。通货膨胀是一国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表现,许多经济学家通过理论和实证证明了价格稳定对一国经济的重要性。政府采用何种政策组合来抑制通货膨胀,将会对股市的资金面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目前中国股市的变化还不能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但是宏观经济却对股票市场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环境,研究通货膨胀和股价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整体影响

在1991到1994年间,我国通胀率从4.7%一直上升到最高的27.5%,而同时期的上证综合指数却出现了81%的最大跌幅。在其后的六年,我国通货膨胀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其间股票市场出现了两次暴涨。2000~2006年,我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CPI维持在3%左右,中国股市动荡不大。2007年是中国经济的“拐点年”,CPI不断攀升,为抑制CPI的高速增长,我国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在此期间股票市场也出现了巨大的波动。2008~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的来临,经济增速变缓,对股市构成了新的压力。我国股票市场与CPI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2011年以后,国内的货币政策发生转变,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随之而来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至2015年前期,股票市场基本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历史的发展表明股票市场的波动与宏观经济状况紧密相连,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往往是直接而且有效的。

三、通货膨胀与股价波动的效应分析

(一)股价波动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假说

目前解释股价涨跌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假说主要分为两种:

1.“费雪效应”假说。费雪效应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第一个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即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它指出通货膨胀率与利率有逐同效应,即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由于在某种经济制度下,实际利率往往是不变的,因为它代表的是实际购买力。于是,当通货膨胀率变化时,为了求得公式的平衡,名义利率会随之而变化,在中长期,名义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

具体来说,在股票市场的费雪效应反映了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预期实际收益率+预期通货膨胀率,由于实际收益率不受物价水平变化影响,那么股票收益应与通货膨胀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但是西方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都表明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费雪效应不相符,并提出了税收效应假说和效应假说等。

2.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假说。股票价格上涨会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导致名义财富的增加,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会提升投资者的消费信心,影响投资者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根据供求定理,将导致物价水平提高,财富效应使股价与物价呈正相关关系。

同时,产品市场与股票市场也存在替代效应,由于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导致资金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理性经济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资金将从产品市场流向股票市场以实现资本的增值,消费者将减少当前的消费,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根据供求定理,物价水平将会下降,此时,替代效应使股票价格与物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所以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既可以是正相关关系,也可以是负相关关系,最终取决于财富效益和替代效应二者谁占主导地位。

(二)通货膨胀影响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

物价水平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先行指标,是市场供求的直接反映,长期的高物价水平引起的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投资者预期和股票重估价值的直接因素。

1.通货膨胀-利率-股价的传导机制。通常,当通货膨胀出现后,政府会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价格水平的增长,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影响投资者资金的流向和流量,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资金供求,最终导致股票价格发生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就是货币政策的手段之一。

利率是影响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利率政策发生调整或者投资者预期利率会发生变动时都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变动通过以下两种传导机制实现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一种是利率变动引起存款收益率的变动,导致股票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并最终影响股票价格。由于利率与存款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利率上升时,存款收益率随之增加,投资者会把资金更多的用来储蓄,在资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相应的,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就会减少,最终导致股票价格下降。另一种是利率变动引起企业贷款利息的变动,进而影响其盈利状况,并最终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一般而言,贷款利息上升,企业的利息负担将会变重,盈利能力也会有所下降,这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减少对该企业的投资,进而影响企业的股票价格。

2.通货膨胀-投资者预期-股价的传导机制。投资者的预期也是影响股票价格的另一重要因素,投资者往往根据当前一期的经济形势来预测未来可能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并预判未来的经济走势,做出投资决策。在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失衡,增加了未来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另外,通货膨胀实质上减少了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所以,当理性投资者预期未来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预期收益将会下降、估值折现水平将会上升时,就必然会导致股票重估价值的下降,进而造成股票价格的下降。

四、政策建议

对中国而言,除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外,还应高度重视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控制,以寻求更好的政策组合来治理中国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少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就目前而言,通货膨胀率处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水平,为了更好的使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应该适当的调整赤字财政政策,财税政策应更多的向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倾斜,更加侧重民生。

另外,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特殊性,以散户居多,因此会受到各种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影响效果很明显,对政策的反应上尤为突出。同时,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各种因素的反应是连锁的,因此,我国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出台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维持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并在制定政策时把握合适的尺度,保证我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同时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股灾。

参考文献

第4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股票收益率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1、通货膨胀与股票收益率相关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1.1、国内外研究成果

费雪(Fisher)在1930年的《利率理论》中提出的“费雪效应”名义资产收益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加上实际资产收益率。但是Mand leker(1976),Famaschwert(1977)等学者,对战后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国家的实证检验表明,实际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支持费雪的观点,上述理论和实证检验之间的差异被称之为“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悖论”。

史玉文(2006)发现,公众在投资股票时,实际股票报酬率与通货膨胀率间呈负关系,实际股票收益不能对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费雪效应不成立。黎春(2001)分析了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相关性,发现短期通货膨胀作用较长期更不明显,通货膨胀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

2、关于我国股票收益率同通货膨胀间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2.1、样本数据介绍

本次研究根据我国宏观经济走势,总共选取了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的126个数据样本;另外,实证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宏网统计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

2.2、实证检验过程

2.2.1、通货膨胀率序列、股价实际收益率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通货膨胀序列(inflation)以及股票实际收益率序列(stock)进行ADF平稳性检验,从检验结果得出,两者都属于非平稳序列;进而对两者进行一阶单整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两序列同为一阶单整,即进行一阶差分之后是平稳序列。利用VAR以及Jonanson模型对inflation和stock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在乔纳森检验中,可以拒绝两者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inflation序列和stock序列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的假设成立。而为了具体确定两者的因果关系,我们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得出双方互为因果关系。

2.2.2、建立长期均衡方程

结合数据进行WLS检验以消除异方差对于模型估计的影响,可以得出,该数据拟合具有优良的统计性质,各个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模型的拟合度通过F检验;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的修正,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LM检验结果也拒绝了方程存在序列相关性的原假设。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Stockt=-0.88*inf lationt-1+0.13stockt-1 +0.174stockt-2

从上述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预期通货膨胀的变动可以解释88%的股价反向变动,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在本文的特定研究区间对于股价的变动是有相当显著的解释能力的。

2.2.3、构建误差修正模型,考察短期效应

由Eviews检验得出,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拟合方程为:

Stockt=-0.96ECM+-3.23inf lationt+0.06stockt-1+0.13

由此可以分析出,前期的非均衡误差对当期的股价变动的平均解释能力为0.96,这一修正力度是很大的,而在前期的非均衡误差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为投资者行为。近十几年的文献研究表明,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股票行情是由投资者的行为构成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策略、通胀预期、理性与非理性等众多因素都很对股票的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3、政策建议

3.1、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高度重视资产价格,将股价隐含的信息纳入宏观经济决策函数。

尽管股价的波动仍不能直接纳人央行决策的函数变量,但股价波动所隐含的经济信息,无论对宏观经济决策者还是市场参与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加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主体投资选择和资产替代作用日趋凸现,考虑如何将股价信息纳人宏观经济决策函数,将是未来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科学货币政策的重要。

3.2、利用通胀预期完善货币政策干预体系

随着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互动性的增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飞速发展和股票价格的频繁波动,对既定的货币政策干预股票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随着未来资产证券化和证券融资化的加速扩张,可能出现物价不对货币政策形成压力,而是股票市场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构成冲击的状况,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局面。因此,加速完善货币政策的调控体系迫在眉睫。尽管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对股票价格进行直接反应,但央行利用通货膨胀预期,对股票市场进行干预,进而引导股票市场的走向,对股票价格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3.3、利用通胀预期完善货币政策干预体系

随着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互动性的增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飞速发展和股票价格的频繁波动,对既定的货币政策干预股票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随着未来资产证券化和证券融资化的加速扩张,可能出现物价不对货币政策形成压力,而是股票市场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构成冲击的状况,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局面。因此,加速完善货币政策的调控体系迫在眉睫。尽管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对股票价格进行直接反应,但央行利用通货膨胀预期,对股票市场进行干预,进而引导股票市场的走向,对股票价格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靳云汇,于存高.中国股票市场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1998,4:40-46.

[2]刘金全,王风云.资产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关联性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4,(1):123-128.

[3]肖才林.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探讨,中国物价,2006,(2):23-26.

第5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物价指数;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085-02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6月11日的公布数据,2008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7%,而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同时,5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8.2%,我国通胀风险进一步加大。在这个背景下,本文认为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更应当考虑在我国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来控制通货问题。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

近年来,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他们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认同的定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L.E.O.Svensson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积极倡导者。Svensson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解释为一个带有相对显性的、有待最小化损失函数的目标化规则O'argeting Rule)。F.S.Mishikin以及Bemanke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并非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货币政策规则,而是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以Svens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和以Mishiki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将通货膨胀目标制界定为一种货币政策规则还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但至少有两点是相同的,即明确规定一个数量化通货膨胀目标货币政策应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中央银行对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承担责任。

本文认为,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质界定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更为合理。其基本含义是中央银行、政府机构或者两者联合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确定在未来某段或几段时期内取得并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并明确宣布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一国若要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潜在的前提条件: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程度,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对货币当局组织分析的基础。本文认为,在通货膨胀盯住制度下的中央银行独立性属相对独立。这种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中央银行法案中明确规定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价格稳定,但是,某一时期内具体的通货膨胀目标由政府制定。其次,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上具有独立性。

(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公众判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信息基础,目的在于使公众了解并相信央行的政策意图。货币政策具有良好的透明度,能够使公众获得更多的货币和金融政策信息,提高市场潜在的效率。

(三)预测目标期通胀率的准确性

目标期通胀率的预测值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操作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央银行根据其预测值来决定其货币工具操作方向和幅度,因此,预测的准确与否将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确保预测目标期通胀率的准确性,中央银行必然需要建立一个综合多种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模型,对模型的要求是能精确反映过去,并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将来一定期限的可能值。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可适用性分析

(一)我国已初步具备相关条件

1 货币政策独立性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第三十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这就从法律上消除了中央银行直接为财政融资的可能性,避免了货币当局来自财政方面的通货膨胀压力和避免了财政压力对货币政策的干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设立明确了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

2 通货膨胀目标的地位方面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立了通货膨胀目标的优先、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实际上从法律上规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币值稳定。币值稳定包含币值对内和对外稳定的两方面内容,但在国内外市场上币值都集中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币值稳定的首要目标地位的确立,从法律上明确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稳定物价的责任。

3 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方面

在货币政策工具执行过程中,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方面已经建立了具有透明性的公告制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转向,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常用和比较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了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透明度和强化其对市场的影响力度,在每周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中标结果产生后,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债券信息网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中国货币网同时向公众公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公告内容包括当天交易品种、期限、招标量、招标利率以及中标利率等信息。

(二)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上面的分析表明我国已经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部分条件,当然,要逐步走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还有不少方面需要改善和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环境的分析,以及目前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和政策环境来看,较弱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低效的通货膨胀控制能力以及物价统计指标等因素都构成我国通向通货膨胀目标制道路上的障碍。另外,脆弱的金融体系和影子金融市场在我国当前阶段还比较严重,也制约着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1 合理物价测度指标的构建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其实是把通货膨胀的预测值作为中介目标,根据预测值与目标值的偏离情况来调整货币政策,以最终实现的通货膨胀符合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在预测水平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可以使用已经实现的通货膨胀来代替。以何种价格指数为基础来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发展中国家受到的供给冲击更多、更易变,这些冲击都会影响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

我国需要改良物价水平指数的统计质量或者选取新的物价测度指标,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可以参考已经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经验,改良现行的CPI统计方法或者建

立新的物价统计指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利用的是调整后的CPI――称为核心通货膨胀率(Core InflationRate),调整方法主要是扣除利息费用,英国利用的是扣除抵押利率后的零售物价指数。这些经验对我国重新构建物价测度指标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2 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

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向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过渡中最大的约束因素,是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由于市场化改革进行时间不长,缺乏大量的可用样本数据,更何况市场化改革使得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内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相应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调整和变化,这加大了中央银行利用预测模型和经验判断来预测通货膨胀的难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巴西、捷克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利用小型宏观经济模型来预测通货膨胀目标和解释预测结果,也可以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来预测短期通货膨胀,也可以直接利用短期实现的通货膨胀率(比如月度CPI)来代替,然后逐步建立数据库和研究发展较好的大型宏观经济模型。

3 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尽管前面对这方面进行了分析,但需要指出的是,前面的分析只是认为,在这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但如果我国要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需要进一步地完善货币政策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以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第6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范文

汇率目标设定制度(exchangeratetargeting)的局部或阶段性有效,以及金融自由化背景下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monetarytargeting)的有效性下降,促成了近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一种不容忽视的新现象,即许多国家相继采用了一种名为“通货膨胀目标设定(inflationtargeting)”的货币政策制度[1]。该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直接选择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名义锚(nominalanchor)。

1990年3月2日,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成为这一领域的“开路先锋”。继其之后,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数目不断增多。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于成员国货币政策框架类型的划分结果,截至2006年4月30日,曾正式宣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国家达到了26个,目前正在实行的国家共24个(芬兰和西班牙两国因为要加入欧元区的缘故,于1998年6月主动放弃),其中不仅包括发达国家,还包括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见下表)。

颇有意思的是,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兴起最初并非源于学术界人士的推动。如斯文森(Svensson,2002)就指出,除了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低通货膨胀的好处进行过大量研究,以及著名货币经济学教授古德哈特(Goodhart)曾向新西兰储备银行主席提过关于激励结构的学术建议之外,国际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从未针对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开展过任何专门性的研究。按照他的看法,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出现以及其后所赢得的赞誉,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一些采用国中央银行和金融决策实践者们非凡的洞察力。而现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Bernanke,2003)则认为,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一些国家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策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德国及瑞士的货币政策实践——逐步演变而来的。

尽管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实践已经超过了16年,但至今人们仍没有对其内涵形成广泛共识,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操作当中,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往往难以识别,即便的确采取了该制度,各国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考虑,针对货币政策制度安排所采取的具体做法通常又会存在很大的差异[2]。在目前的诸多观点中,米什金(Mishkin,1999)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是一种包含了五个方面要素的货币政策策略:一是公开宣布一个关于通货膨胀的中期量化目标;二是制度上承诺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他目标则居于从属地位;三是在调节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包括货币总量、汇率在内的诸多变量被用来通盘考虑;四是通过与公众和市场交流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和决定,确保货币政策公信力(credibility)和透明度(transparency)不断提高;五是货币当局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性(accountability)不断增强。

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实施

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拥有许多明显的优点。例如,通过事先宣布一个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策略高度透明,容易被社会公众感知和理解,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公信力和责任性;与汇率目标设定相比,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可以确保货币政策集中关注国内的经济目标,对影响国内经济的各类冲击做出反应;与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相比,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无须强调货币数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关系。

然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也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现实

四、简要小结

1、鉴于中央银行无法直接控制通货膨胀率,因此,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比较合理和现实的选择应当是以通货膨胀预测值pt+2|t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货膨胀预测值之所以是一个理想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是因为:首先,由定义我们知道,中央银行在t年根据所有相关信息做出的通货膨胀预测值,必然与t+2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pt+2高度相关;其次,通货膨胀预测值要比t+2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pt+2容易控制,并且中央银行更多关心的是预测值与目标设定值之间的偏差;第三,与t+2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pt+2相比,中央银行更容易观测到通货膨胀的预测值,这是因为后者是根据t年的相关信息做出的,通过央行的信息披露和外界的预测,社会公众也很容易就能观测到预测值;第四,通货膨胀预测值十分透明。但必须指出的是,通货膨胀预测值这些优点的关键性前提是,中央银行在t年必须尽可能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同时借助经济预测模型,尽最大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通货膨胀预测。通货膨胀-[飞诺网]

2、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中央银行的政策选择是,根据最小化损失函数值所内生的最优反应函数,确定一个基准利率(或基础货币)水平,使通货膨胀的预测值等于事先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值。当通货膨胀预测值高于目标值时,中央银行将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下调基准利率(从而影响到其他利率)、回笼基础货币等等;相反,当通货膨胀预测值低于目标值时,中央银行将执行宽松性的货币政策。不难看出,通过事先公布一个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实际上相当于一种承诺机制,它可以锚定私人部门的通货膨胀预期,同时约束中央银行自身的行为,而在面临各类外部冲击时,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又能有效保证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

3、由式(7)给出的最优反应函数,与强调中央银行调节基准利率的“泰勒规则(Taylorrule)”和强调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麦克卡伦规则(McCallumrule)”这两种工具规则十分相似,但值得指出的是,它们相互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这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的最优反应函数是一个内生的结果,而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都是外生给定的;其次,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强调的是货币政策工具对当期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做出反应,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的反应函数则体现出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特点,强调基准利率或基础货币的变动是为了使通货膨胀的预测值等于目标值;第三,通货膨胀目标设定下的最优反应函数仅仅取决于菲利普斯曲线和损失函数中的相关变量,而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除了取决于这些变量以外,还要取决于总需求方程;第四,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反应函数中的系数并不像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中的系数那样是固定的(如泰勒规则中的两个系数均为0.5),并且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可能还会受到外生变量xt的影响。

4、长且易变的时滞以及货币政策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这使得社会公众很难准确地监督和评估货币政策绩效。但实际上,如果中央银行主动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沟通,通过特定渠道披露通货膨胀预测值的细节,如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国家央行定期的“通货膨胀报告(InflationReports)”,社会公众就可以通过观测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预测值与事先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来监督和评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即使中央银行将自己所做的通货膨胀预测在一定程度上保密,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比较自己或其他预测者所做的通货膨胀预测与事先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来监督和评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有效防范中央银行的不作为或是机会主义行为。

注:

[1]米什金(Mishkin,1999)对汇率目标设定制度和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的适用性及其在实践中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具体可参见Mishkin,Frederic,InternationalExperienceswithDifferentMonetaryPolicyRegime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9,43,pp.579-606。

[2]美国即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尽管IMF并未将其列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国家,但伯南克(Bernanke)、曼昆(Mankiw)、古德弗元德(Goodfriend)等美国资深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事实上实行了隐性的或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

参考文献:

1.Bernanke,BenandFredericMishkin,InflationTargeting:ANewFrameworkforMonetaryPolicy[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7,vol.11,pp.97-116.

2.Bernanke,Ben,"ConstrainedDiscretion"andMonetaryPolicy,SpeechbeforetheMoneyMarketeersofNewYorkUniversity,NewYork,2003,3February.

3.Bernanke,Ben,TheLogicofMonetaryPolicy,RemarksbeforetheNationalEconomistsClub,Washington,D.C.December2,2004

4.Svensson,Lars,InflationForecastTargeting:ImplementingandMonitoringInflationTargets[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7,41,pp.1111-1146.

第7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范文

分析会议关于宏观调控的主要精神,就不难发现,上述叙述其实包含一正一反、一明一暗两层涵义。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双松”政策是明确提出的正方,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管理通胀预期则是隐藏在暗处的反方。这一表述是当前经济环境的真实写照,政策制定者也是煞费苦心。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未来仍然晦暗不明,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难言坚实,刺激政策的退出不得不慎之又慎;另一方面,2009年的信贷和货币供给非常宽松,下半年资产价格出现明显上涨,2009年11月份CPI同比、环比双双转正,近期部分消费品价格明显上涨,通胀幽灵若隐若现。

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权衡取舍是央行货币政策决策的规定动作,只不过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这一选择变得更为艰难。这种艰难是刺激性政策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刺激政策没有代价,那么危机也就不那么可怕了。新近爆发的迪拜世界财富基金危机,为宽松的财政政策敲响了警钟。澳大利亚、挪威、印度等国相继加息,则是担忧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恶果。关于退出政策部署,2009年11月份召开的G20财金官员会议已有涉及。虽然IMF表示各国政府应该谨慎应对,政策退出宜迟不宜早,但是各国经济情况差别较大,在这一问题上难免有分歧。

关于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媒体和学界一直都很关注。如果把各种观点大而化之地归为两类――增长派和通胀派,那么中央的定调表明,增长派暂居上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两个因素。第一,全球经济形势还很复杂,尤其是美联储近期没有加息意向,考虑到汇率升值等问题,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有颇多的掣肘;第二,退一步说,从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入手,央行或许寄望于一种明松暗紧的政策操作,业界对此似乎已有体会。然而,我认为,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态势看,货币政策退出宜早不宜迟,宜明不宜暗。

首先,通货膨胀无时无处不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发行的多与少,是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这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弗里德曼的回答成为被广泛引用的格言:通货膨胀无时无处不是一种货币现象。实际上,这个问题在短期和长期有不同表现,关于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关系的一个命题是: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在长期高度相关,而在短期这种相关性不显著。我们利用频率选择滤波的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率低频成分的当期相关系数高达0.98,这说明在长期货币增长的效应,最终几乎会全部传导到物价变动上。因此,如果不尽早采取有效措施,2009年的海量信贷和货币扩张一定会在将来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其次,通货膨胀何时出现?如果算上2007~2008年相对温和的价格上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共经历了五次通货膨胀。前四次分别在1980年、1985年、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观察通胀前后年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现,增长和通胀之间具有明显的替换关系。高增长总是伴随着高通胀,低增长总是伴随着低通胀。五次通货膨胀的最大共性特征在于,在通货膨胀到达高位之前,经济增长率已经率先到达高位。除了1980年而外,经济增长总是比通货膨胀提前1年到达高位。虽然每次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都有所不同,但是,每次都是实体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在前,最终才反映到通货膨胀上。既然如此,能不能等到经济增长超过潜在增长水平,出现明显的经济过热后再实施紧缩政策呢?有观点认为,由于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胀,而且在2010年下半年之前都不会出现通胀,所以现在没必要采取紧缩措施。

第三,货币政策时滞。根据前面提及的经验关系,增长要比通胀提前1年到达高位。如果这一关系在未来仍然有效,那么政府能否据此进行宏观调控。因为货币政策存在时滞,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首先,经济增长统计无论在频度上还是时效上都不如物价统计,经济增长数据的时滞至少在1个季度以上;其次,从增长数据得出经济是否过热的结论是有争议的,这会导致政府决策有一定的时滞;最后,政策发挥效力也会有一个时滞。所以,等到政府确认经济过热的事实后再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般都会错过最佳时机,往往不能阻止接踵而来的通货膨胀。从我国的历史经验来看,紧缩政策的出台时机往往过迟。

第四,管理通胀预期需要明确的政策信号。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出台时机非常关键,过早可能会导致复苏夭折,过迟则会导致通货膨胀无法控制。通过判定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通胀就认为当下不用进行货币紧缩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我国的货币政策早已经开始在“适度”二字上做出了文章。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在正回购操作力度明显加大的同时,还恢复发行了暂停7个月之久的一年期央票,并开始向部分银行发行具有强制性和针对性的定向央行票据。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没有改动“适度宽松”的提法,却也提到了管理通胀预期和政策的灵活性。因此,为了化解通胀风险,央行或许寄望于一种明松暗紧的政策操作。然而,我认为,暗紧不如明紧,因为明确的政策信号是打消通胀预期的最佳手段。新浪网近期关于通胀预期的一个调查显示,70%以上的网民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显然,明确的政策退出信号可以改善预期,达到化解通胀风险的目的。

第五,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会不会妨碍增长?从一般原理来看,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然而,在目前形势下,至少有两个因素支持政策退出。其一,业界对央行的明松暗紧似乎已经有所察觉,加上近期通胀形势的明显变化,企业显得有些惴惴不安。这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得比较明显,货币紧缩像那只还没有掉下来的靴子,不断考验各经济主体的神经。也许只有等到那只靴子真正落下来之后,大家的预期才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策退出不但不会妨碍增长,而且还会稳定预期、促进增长。其二,除了保增长以外,我们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调结构。调结构不能完全使用行政手段,而是要充分利用市场体系的功能。当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资本成本低廉,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机制。政策退出可以改善这一状况,为调结构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氛围。

综上所述,我认为,目前仍然存在央行渐进、有序收紧货币,既不损害经济增长,又可避免通货膨胀的政策通道。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宜早不宜迟,方式宜明不宜暗,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实至名归。

第8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政策优化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15-02

引言

自中国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以来,通货膨胀问题也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周期性的出现,并且中国目前正处于通货膨胀时期,居民深刻地感受到物价的飞涨,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如果国家不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目前的通货膨胀,它很可能会发展成恶性通货膨胀,给国家的宏观经济造成巨大的灾难。而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认识和运用逐步得到发展。所以说在认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如何控制通货膨胀进一步威胁中国的经济环境,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近几年,特别是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之后,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的效果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点。如何从前几次治理通胀的经验,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来防止中国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保持经济良好、稳定增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变量选取

通货膨胀指在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地上涨的现象。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非货币性因素和货币性因素。了解经济变量怎样影响通货膨胀,对于更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来治理当前形势下的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Eviews4.0软件,引发通货膨胀的几个经济变量进行实证检验。

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原因,1993年前后中国货币发行量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1993年之前是国家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统计口径,1993年之后为央行明确的口径,这就造成了前后数据不具有可比性。1994年以前,中央银行或政策采取直接跳空手段,货币政策的类型表现为扩张与精索政策的循环交替,而在1994年以后中央银行开始逐渐采取间接地调控手段,因此本文将1995―2012年为样本区间,GDP增长率、货币发行量m2、通货膨胀率π、外汇储备fr、存款利率i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见下页表)。

得到以下方程:π=0.192854m2+0.1938102gdp+1.178217fr-

0.486601i-29.44848

(4.190397)(2.684085)(3.901466)(-3.651314)

括号内是回归系数的t检验量。在lu此回归方程中,m2、gdp、fr、i前的系数表示广义货币发行量、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以及存款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大小。

(一)拟合优度检验

由下页表可以看出,本回归的可决系数R2=0.968618,接近于1,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地较好,即解释变量能对被解释变量95%的离差作出解释。

(二)显著性检验

针对原假设H0∶β1=0、备择假设H1∶β1≠0进行检验。由下页表可以看出,M2的参数0.192854的t值为4.190397,取α=0.05,查t分布临界值表,得t

0.025(17)=2.110,所以|t

(0.225347)|>

t

0.025(17),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GDP的参数0.1938102的t值为2.684085,所以|t

(1.595713)|>t

0.025(17),也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FR的参数1.178217的t值为3.901466,所以|t

(1.178217)|>

t

0.025(17),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i的参数-0.486601的t值为-0.3651314,所以|t

(-0.3651314)|>t

0.025(17),拒接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同时表明经济增长率、广义货币发行量、外汇储备和存款利率都对通货膨胀有影响,但货币发行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

(三)方程的经济学意义

由方程可以看出,GDP、M2和FR的系数为正数,说明经济增长率、广义货币发行量、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率是正相关的关系,即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GDP增长越快,货币发行量越大,外汇储备越高就越容易发生通货膨胀。而存款利率i的系数为负数,说明利率与通货膨胀负相关,利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

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要进一步的控制通货膨胀,首先,在控制货币发行量的同时,也要控制基准利率的水平。其次,把握调控力度,避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出现,造成经济环境的巨大波动。第三,要时刻把稳定物价作为治理通货膨胀地首要目标,营造合理、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四,完善金融市场,创新货币工具手段,多渠道的作用于市场控制通胀。第五,减少外汇储备量,同时要控制人民币的升值的速度。最后,央行要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减少公众对通胀预期的不稳定性。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通过国家对两次通货膨胀所实施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趋利避害,优化当下的货币政策,从而可以取得更好的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数据资源有限和本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欠缺,对于影响通货膨胀因素的实证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A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Prevent Future Inflation

WANG Ying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08,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data show that,since January 2011,China’s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rose 5.0 percent.Among them,consumer price index (CPI)in March rose 5.4 percent,which have been more than the previous market expectations and setting a new high level of 32 months.Inflation is expect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ame to the upward pressure on prices.They are becoming the primary concern of the impact of macro-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stability.Monetary policy is one of the best way to curb inflation.This passage demonstrates the impact of the money supply,the growth of economy with the inflation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Then,analyzing two serious inflation 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and conclud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netary policy.Becauuse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urrent and the previous two,we can optimize the current monetary policy to achievebetter effect according to theprevious experience.

Key words:inflation;economic growth;policy optimization

第9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Johansen协整检验 VAR 中介目标

一、引言

调节货币供给与信贷资金总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运作形式,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世界性趋势相一致,名义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目前为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但是政策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调控中的重要意义。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在实践中,由于受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有效性依赖于各国具体经济环境,如经济规模、利率市场化程度、存贷款规模、金融运行主体和客体、金融结构和制度安排以及宏观预期、金融服务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具有很强的时空性和动态性,从而决定其在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研究中始终是一个常研常新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有效性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学者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就针对仍然存在分歧的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进行分析。自1998年开始,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实行间接调控以来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分别对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影响程度的分析,对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二是在以促进经济增长的终极财政目标的基础上,考虑了物价稳定的因素;三是分别对M1、M2建立了两个VAR系统,从而分析M1、M2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三部分定义变量和数据;第四部分给出实证结果及分析;最后给出本文结论。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较多,因此传导机制也相对复杂。米什金(Mishkin,1995)根据货币资产与其他资产之间的不同替代性,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两大类,即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Bernanke and Gertler,1995)。

货币渠道主要包括利率途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汇率途径等三种形式。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M),利率(i)随之下降,进而引起投资(I)上升,消费(C)增加,并最终导致经济产出(Y)的增加,这就是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途径,其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MiI,CY。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主要包括托宾的q理论和财富效应理论。

信贷渠道的支持者强调货币当局可以在不引起利率大幅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货币政策影响支出,这种政策通过资金可获得性即信贷配给的作用。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证券,吐吞货币量,影响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而影响银行信用,即:M银行存款银行贷款IY。

国内学术界主要在货币供应量与贷款总量对于经济增长及实际产出的影响孰大孰小,即究竟是货币渠道重要还是信贷渠道重要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并形成了大量的文献。

徐淑一、欧大军(2005)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1996年到2003年间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严格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贷款与工业生产之间有一种长期的规律。同时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得出货币供应量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货币供应量也是价格变动的原因。而且,工业增加值反过来还对两个货币政策的传导变量有影响。刘霖、靳云江(2005)以1978年到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长期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贷款影响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只存在由货币供应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刺激货币供应和贷款的增加。陈飞、赵昕东和高铁梅(2002)采用VAR和脉冲响应函数对1991年到2000年的实际的M1、LOAN和GDP的季度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货币渠道比信贷渠道对于GDP有更大的作用。孙明华(2004)对我国从1994年一季度到2003年一季度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渠道而不是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马乐(2000)及王振山、王志强(2000)等研究也表明,信用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李斌(2001)运用交互影响的多元反馈时间序列模型,结果证实信贷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都有很高的相关系数,但信贷总量的相关性更大一些。刘淄、仪垂林(2002)认为信贷传导途径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黄昌利、任若恩(2004)利用1996―200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Ml对GDP增长的传导效应不明显。蒋瑛琨、周孟亮、李明贤(2006)通过选取1998年1月到2005年8月的相关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及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时间序列研究的实证方法,发现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依然是信贷渠道,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1、变量选取

本文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CR作为信贷渠道的变量,以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的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和通货膨胀率π(零售物价指数度量)作为检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量。

2、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区间为1998年一季度到2008年一季度,名义M1、M2、CR和GDP的季度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理由是自1998年开始,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政策进入间接调控阶段,而自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造成货币流通速度、人们行为方式发生变化。GDP经过商品零售价格的季度定基比指数PI调整后得到实际值。对季节性较强的GDP利用X-11方法进行了季节调整。商品零售价格的季度定基比指数取对数并差分得到通货膨胀率序列π。然后对GDP、CR、M1和M2作对数处理。

四、计算过程和估计结果

1、单位根检验

对各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序列的平稳性。利用Eviews5.0软件分别对各变量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值进行检验,其中检验过程中滞后项的确定采用AIC准则,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表明,上述变量均为I(1),其一阶差分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即I(0)。

2、协整检验

由于多个变量可能存在多个协整关系,因此选择Johansen协整检验:分别对M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CR、实际GDP、通货膨胀率π序列以及M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CR、实际GDP、通货膨胀率π序列这两组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两组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都至少存在1个协整关系。

3、脉冲响应分析

协整检验表明了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成为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可能性,为进一步分析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检验。使用VAR模型的优点在于,它不需要对模型中各变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事先作出假定。

(1)变量顺序。

根据货币政策传导链中变量发生作用的顺序,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依赖于各变量进入VAR的顺序。本文设置各量进入VAR的顺序为:M1(M2)、CR、π、GDP。理由主要有:一是从理论上,货币政策变化对各个变量的影响顺序;二是如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2005)指出,很多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都是采用这样的顺序。

(2)脉冲响应分析。

①M1、CR、π、GDP构成的VAR的脉冲响应分析。本文选择时间滞后期为10期,每期代表一个季度,即两年半的时间之后长度,分析M1,CR冲击分别对GDP和π的影响,图中的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π、GDP)对解释变量(M1、CR)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分别给M1和CR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通货膨胀率和GDP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其中图5―8为图1―4去掉偏离带后放大的图。

图中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π。在图1中,通货膨胀率队M1的冲击响应时正时负,其中五期为正五期为负,说明通货膨胀率对M1影响很不稳定,而且影响随着时间的流失有逐渐放大的趋势。在图2中,贷款冲击对通货膨胀率先是有微弱的正向影响,但是总的来看,影响又正负效果不明显,而且长期来看又有导致通货紧缩的倾向。从图3可以看出,产出对M1冲击响应出现正负交替的情形,而且这种变动趋势刚好和物价水平对M1冲击的响应相反。这可能是物价和产出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前一期的高物价引起下一期的产出增加,生产过剩导致物价下降生产减少,产量减少,需求过度又引起物价上升。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波动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基础货币的经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引起的。从图4可以看出,贷款冲击对y的影响不显著。这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太合理,说明由M1建立的脉冲反应系统不够准确。这可能是因为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M1和M2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M1不能全面的反应货币政策的影响。

②M2、CR、π、GDP构成的VAR的脉冲响应分析。从图5可以看出物价水平对M2的冲击有显著的正响应。前2个季度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稳定,第四个季度开始出现正的相应。然后通货膨胀率对M2冲击的相应虽然有波动,但都为正值。从图6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对贷款冲击的响应持续为正,虽然中间出现过一期的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贷款增加导致投资增加从而引起物价的上升,但是相对图5中M2对物价水平的冲击来看,贷款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图7可以看出,与M2对物价水平的冲击相似,前期产出响应不稳定,但是后期显著为正,且很显著。从图8可以看出,产出对贷款冲击的响应持续为正且有快速增加的趋势。这说明在经济紧缩的时候可以用扩张信贷的货币政策促使产出增加。

以上分析表明,自1998年间接调控体系建立以来,目前信贷渠道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仍然很重要,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货币渠道几乎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然而,M2对经济影响不稳定因素较多,需要经过一个短时期的调整。但长期来看,信贷对产出的影响有发散的趋势,因此可能难以控制――信贷迅速增长而物价水平却有回落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投资过热生产过剩造成的,但是这种趋势不是特别明显。因此,应选择贷款与M2同时作为政策的中介目标,贷款为主、M2为辅,并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货币渠道在货币政策调控中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五、结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体制,其中操作目标为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最终目标则为GDP和通货膨胀率。从1998年开始,我国进入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时期,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别对M1/M2、信贷额、通货膨胀率、GDP两个系统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进行分析,由实证结果显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绝对数量上来看,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都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有显著影响,从数量上看贷款和M2对产出的影响,贷款的影响略微显著,而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稍小于对M2的影响。

第二,从稳定性来看,货币渠道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确定性较大,一方面体现在要经过一段时间不稳定的波动时期才能对其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另一方面即使正效应显著也存在波动。而贷款对产出的影响一直为正,且呈迅速上升趋势。

第三,相对M1而言,M2对产出和通胀率的影响更为显著,主要原因是M1对最终目标的影响呈现正负交替的趋势,很不稳定,因此也说明基于M2建立的系统更为科学和合理。M2和产出、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更为明显,原因可能是M2能更全面地反应货币政策的影响,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M1和M2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应该选择将贷款和M2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贷款为主、M2为辅,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货币政策货币渠道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米什金著,李扬等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Bernanke,B.and Mark Gertler,1995.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4.

[3] 徐淑一、欧大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5(12).

[4] 刘霖、靳云江: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协整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3).

[5] 马乐: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践[J].浙江金融,2000(6).

[6] 王振山、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12).

[7] 李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7).

[8] 刘淄、仪垂林:开放性金融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1).

[9] 黄昌利、任若恩:我国(1996―2003年)货币政策低效性及原因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4(3).

[10]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