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

第1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中国分类号:G455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离不开两个方面:第一,该领域的大量实践。第二,对实践的思索。要想在职业活动中创新,必须熟悉这种职业活动,掌握有关知识,了解有关信息。创新能力实质上是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相结合,并能付诸实践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升华。职业能力既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创新精神付诸实现的载体。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现代中职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归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中职生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精神是勇于摒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识;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和物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勇于探索新规律、新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二、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用以上对创新精神的认识,引导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实践活动,可以开创如下局面:

第一、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行为。

在黑板上开车床,在书本上装电视,在教室里搞种、养殖等现象,在许多中职学校存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适宜的环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中职学校致力于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理所当然,仅有学校的努力,不仅因缺乏大气候而不成“气候”,还可能出现培养成的有创新精神的中职生走向社会后,由于有关部门因循守旧而遭压抑甚至排斥的现象。因此,社会各部门或行业都要提供创新的场所,大兴创新之风,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包括家庭)都受到创新风气的熏陶,感到处处有创新的用武之地。不断提供中职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边学理论边实践,第三年就完全可以在企业顶岗实习。

第二,合理设计教学工作,恰当处理“一般”与“个别”,“内容”与“策略”方面的关系。

先说:“一般”与“个别”,在这里,“一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学校和应用技能各领域、品德和技能诸方面概莫能外,同时要遵循创新精神的一般规律性,“一般”具有普通意义,但如果缺乏着眼“个别”的具体措施的支持,很可能难以落实。因为,“新”是有层次的,而且学生年龄不同,所学专业各异等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越能把握培养创新精神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方面的特殊性,越可获得有效性。

再说:“内容”与“策略”,创新是通过一定“内容”体现的。因此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至少要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对象与创新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有获得信息与设计实验等创新的的常识。二是要大力开发“情境课程”,使现有的由理论课程(又叫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变成理论课程与情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有机联系的新体系。所谓情境课程是指面对真实的或模拟的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导中职生即席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说,以锻炼中职生问题意识和迅速反应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介入,中职生接触的情境多,发现的问题多,设想的方案多,“见多识广”,不仅会积累大量的经验,而且会增强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激发勇气方面常用的策略有二:一是提供相应信息,诱发创新需要。通过课堂和其他活动形式,向学生提供人类亟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发明的信息。如:中职毕业生崔桂亮发明了维维豆奶。“铆工大王”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普通工人杨建华创造了近百个压缩机“中国第一”的奇迹。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中职生晓涵在考取了高级茶艺师证书以后,与同学合作,在西湖西南的大慈山麓开了一家茶艺室,以闻名于世的“龙井茶叶虎跑水”双绝招徕茶客,许多游客慕名来欣赏她的茶艺表演,人气旺、生意火。她说:“我在向世界展示中华茶艺的魅力,展示我们杭州的魅力”等等,使中职生由自卑到羡慕再萌生需要别人可为,己亦可为,进而形成合理前提下的“为别人所不为”的愿望。二是组织竞争活动,激活创新勇气。经实验,结果表明,竞争条件下中职生在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都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而且有统计学意义。

在启迪智慧方面,基本点是引导中职生发现新关系,主要策略有二:

1.引导类比。类比是建立一种相似关系。如把某个事物或观念与另一事物或观念进行比较,并通过替代物把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熟悉的事物为基础建构一种具有相似意义的新关系。这方面的举措大致有:一是自我类比,类比者以他人或物自居,产生移情作用。二是直接类比,类比者将两个客体或概念作简单的比较(不必面面俱到)。其目的在于把实现的问题情境与另一情境作简单交换,以便出现人们期待的新关系。三是简略性冲突,类比者用相互矛盾的两个词汇描述同一个客体。采用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增强中职生将两种事物结合起来的能力。结合的事物在性质上或时空上距离越大,中职生心理变通性越大,发现新关系的能力越强。

2.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方向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至少要做到:其一,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容易缭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其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其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把理念知识融合进技术操作中,让实践能力在技术操作中逐步提高。不能扼杀中职生的创造力,正如新加坡记者亚历克斯.翁在回应沃兹尼亚克的评论:“新加坡无法制造出苹果电脑”时所说“底线是:创造力不能强迫得到,不能教授,也买不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第2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原动力。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对数学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 主渠道。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为此,教师要做到:①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2.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3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精神;教师素养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第4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动意识。首先,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要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是学生一种力图接近、探究思想品德的知识和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内容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更是推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是一种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思想品德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偏重于前者,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健康发展。最后,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是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思想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

第二,教师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选择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更新教学观念,欲育人,先育己。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先决条件,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其次,思想品德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善思成败,把握主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采用探究科学性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3.开展活动,以育兴趣,再拓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多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德育知识竞赛、创办德育兴趣小组、举行讲文明专题讲座、进行犯罪案例问题研讨、实施社会问题调查等。

4.夯实基础,相得益彰。基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创新是坚实基础知识的升华和飞跃。大家在大谈特谈创新的同时,一定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创新是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理论的活动。但创新又是从模仿和具有坚实基础知识开始的。在思想品德课上没有定义、公理、定理作保障,学生在解题时很难突然出现灵感火花,得出巧妙的解法。因此,创造性思维与坚实的基础知识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第5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1.1计算机教学是内在性地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计算机技术是科技和时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旦计算机技术与生产和生活向结合,必定会开拓出更多的领域。当前掌握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成为鉴别人才基础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计算机教学在教育的整个结构中日趋重要,教育通过计算机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发展学生成长潜力早已被社会所认可。计算机技术具有可扩展和可创新的基本特点,计算机教学中鼓励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整个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体系的根本职能,特别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已经变成计算机教学的根本方向,是计算机教学实用目标和系统任务的内在性体现。

1.2计算机教学是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和精神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计算机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将发展创新精神作为中心。素质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可以建立起学生为中心的发展体系,这样不但有利于计算机教学的模式更新和观念转变,达到了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适应,使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上得到了不断地优化,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做到对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1.3计算机教学是学生实现与世界沟通的前提人才的发展需要利用世界上的各种资源,只有与世界进行无障碍沟通和全方位接触,人才发展才能够得到更为全面地支撑,进而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与世界同步的进步。计算机教学可以在发展开创精神的基础上,适应世界技术和意识更新的潮流,达到对计算机技术进步的有效掌握和利用,在提升计算机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使自身与世界的距离得到有效缩短,进而使自我的发展更加适合世界上科学化、一体化和系统化发展的趋势。

2计算机教学存在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问题

2.1计算机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当前,计算机教学上在方法的选择和手段的应用上还存在落后和陈旧的实际问题,计算机教学中对理论教学超过实际操作,在创新能力发展中忽视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在具体的计算机教学实际里,教师的中心性和教材的权威性依旧根深蒂固,难于使学生得到开拓精神和意识的发展,造成计算机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问题,影响创新精神的发展。

2.2计算机教学环境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当前在教学设施、教学经验等教学环境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不但导致计算机教学流于形式,而且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教学质量低下,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计算机的兴趣,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创新精神在计算机教学的培养方法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潜能。为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2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调控。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争强好胜的意识促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都很乐意参加。利用恰到好处的契机,组织计算机软件学习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通过各种措施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水平。

3.3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水平计算机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提高,提高计算机业务素质。教师不但要熟悉计算机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更要对将来的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做到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有效掌控,进而实现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为计算机教学提供基础性支撑,进而为学生通过计算机教学实现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可能。

4、结语

第6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创新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须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如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当然更包括了学生。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通过图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只要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教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情况,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其外在表现,可以是语言表达下的创新思维,可以是技能表现下的绘画技术革新,可以是创造性的品评,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教学中,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想必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提升,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各抒己见,聆听尊重;探讨方法,共通有无,优选劣汰;表述见解,独立共享,采纳有效;美术创作,尊重他人,表达自我;交流品评,人人平等,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教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参考文献】

[1]赵金盛.美术教学的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5.

第7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精神;途径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离不开审美教育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2. 在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2.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2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第8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教育改革已由从前的应试教育,成功的转型为素质教育。美术教育也由原来的只重传授知识,转为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具有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知觉和想象力的独特作用。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活动中,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是学科重要的内容和目标。为此,作为美术教育的我们,应充分认识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发挥其培养学生个体创造心理品质、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人格方面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成为我们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应达成的重要目标。而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更大胆,想象更丰富。究其原因,素质教育虽在我国推行多年,但较为严重的“应试”倾向仍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教师往往会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再加上教师对课程资源缺乏创新内容的挖掘、教学思想的滞后、教学方法的死板、评价方式的单一及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等,都成为抑制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因素。

面对以上原因,应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深挖教材,找创新。

现行美术教材有别于其他学科,所给出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但所涉及的信息量却是丰富而多面的。教师只有深刻的认识教材、深挖教材,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学习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们才能谈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正如《指导意见》中所说:正如美术教学指导意见中所要求的那样,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充分利用学科本身在创新方面的优势,扩展创新的因素和可操作的方面,如媒材创新、技法创新、形式创新、理念创新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美术创造活动的引导,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因素充分发掘出来。

玩泥巴是农村孩子喜欢和擅长的游戏,在进行土与火的艺术一课教学时我重新制定教学方案。结合农村学校特点,以农村常见的胶泥代替陶泥,以着色代替上釉。在造型上不做严格要求,让学生自由想象,同时在教材介绍的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胆创新,寻找不同的成型方法。让学生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同时糅进学生自己对生活、对美的理解,自由创意,尽情想象,巧妙制作,大胆创新,总结出艺术源于创新的道理。

如在社区环境美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亲身走进社区,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认真总结,向大家介绍出自己居住的小区环境,尝试找出教材布置得基本答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再由本课教材内容联系到其他知识点,象社区楼房之间间距的合理距离、购买住房时我们应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这些都是和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使教材内容得以深化,学生的知识面的地拓展。

再如,在美术鉴赏内容的学习中,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对教材中作品的内容进行单一的讲解介绍,虽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却处于被动的接受位置,学习兴趣及创造思维得不到培养与加强。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先安排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等各种手段了解、收集作者的生平事迹、艺术风格、代表作品等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中将信息进行共享。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后再以,“如果让我完成同名作品,我会这么做。”为题收尾,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提高。

(二)营造氛围,育创新。

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形成创新环境的温床。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而要想确立民主化的课堂氛围,就应先从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念出发,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信息、情感交流的平等、和谐的情境和氛围。可见,教学氛围民主、师生关系平等是作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关键。

美术教学因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更适合在实验、探索、讨论、活动和实际操作中进行,而要采用这些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讨论研究、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鼓励质疑与善于启迪、热情帮助和耐心辅导,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创造才能的发挥。

1、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著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有创造之事,人人皆创造之才。”也正是这个道理。相信、尊重、爱护每一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无论是尖子还是后进生都能参与学习,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信心,有勇气去探索、去创新。

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面向全体。问题设计有层次,多设计问题留给暂困生。让其跳一跳,够得到。从而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全体学生积极踊跃得参加到了学习之中。

2、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个体,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共处是建立在平等与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师道尊严”这一陈旧的思想,成为了老师与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师生之间得良好交流,我的做法是,先做朋友后是师生。尊师固然重要,但实践证明,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把学生带进主动学习的氛围。进入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才能谈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再有,正确的引导、适时的鼓励、合理的批评,也不失为良好的方法。

作为教育实施过程中主体的我们,一定要却记,美术教学是一种审美情感交流的活动,师生之间是互动的学习关系。

(三)转变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学在内容上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的是美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在方法上也以教师讲授为主,如以前在美术课教学中,老师教给学生怎样做,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样子做完成作品就行了。而现在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为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作为美术教育者的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以现代课程论的理念为指导,强调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整体的培养与训练。

首先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新内容的观念,不断的学习。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大胆想象,夸张地进行对美术课的学习和探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做好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由要学转为想学,由教师如何教好转为学生如何学好上来。让学生真正实现强化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整体培养与训练的全方位性。

如在学习中国画欣赏这一知识内容时,我一改美术教师常用的我来讲、你来听,我展挂图、你来看的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以极具中国画特色的水墨动画片为引入。学生的兴趣不但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而且在后边的动画片类型对比这一环节中,使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得到了提高、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增强。最为关键的是在后边的问题设计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即突出了重点,又攻克了难点,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再有,在转变学习方式、重视思维训练方面,我们还应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曾记得某电视台的一期节目中邀请一批小“画家”展示他们的作品,同时邀请一些著名的艺术家来猜这些画的内容。结果孩子们丰富的想象里,奇特的构思使老艺术家们惊讶不已,赞不绝口。

可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能进一步消除专业化倾向的影响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学生的创造潜能,将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四)、善用评价,促创新。

作为教师,我们都懂得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这一观点,在美术教学中应是最应体现出来的。陈旧的美术评价标准只重结果、只求肖似,严重的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美术教学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在感受艺术美过程中的情感、思维的发展变化,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学法的掌握,这才是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应转变评价的观念,不能将“象与不象”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更不能将自己的观念与认识强加给学生。如若不然,只会扼杀了学生的艺术灵感、个性潜能、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

其次学生由于所处环境、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美的认识与感受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现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只要他们产生差异的出发点正确合理,都是值得提倡与鼓励的。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的思考。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充分肯定其审美的感受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大纲中所要求我们做到的。

实践证明,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向创新型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拓展空间,助创新。

任何事情的发展和形成都是有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也是这样。

学科动手操作性强是美术教学的另一大特点。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是发展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挥个性特长的有效措施。

第9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 政治备考 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思想观念更新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怎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我们具体做法有:(1)讲大势,明方向。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指出:“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年年初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高三学生要成为国家的建设者,要成为振兴中华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明确当今世界发展的这个大趋势,从现在起树立创新的紧迫意识。(2)讲改革,明目标。从我国高考改革看,为了贯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精神,近两年来政治考试说明中都强调政治科高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变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把选拔考试焦点转向考查学生能不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创新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根本任务,要打好高考这一仗,就必须明确高考改革的目标,树立创新意识,适应高考要求。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看,用人制度也在大改革,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是学以致用会动手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如果我们现在不具有创新意识,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跟上时展步伐,我们就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自我加压,学会创新。

二、鼓励学生比老师做得更好

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在教学中注意贯彻独立性、民主性、主体性精神。在整个高三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能够用自已的大脑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比教师做得更好。具体做法有:(1)鼓励学生用传纸条的方法向老师大胆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的观点。我们要求学生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疑问时,马上记下来,用传递纸条的方法和老师共同探讨,老师收到纸条马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如是带普遍性的问题,就在全班讨论,如是个别性的问题就与学生个别交流讨论。一年来我们收到学生的纸条六十多张,在师生共同探讨中,教师总是坚持鼓励、宽容的原则,平等、友好、虚心的倾听,当学生有好的合理的见解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夸奖他比老师想得更好。使学生感觉到有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真理的奥秘,其乐无穷,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开阔思路,明辨是非,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与教材、高考有关的课外时政资料。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用专门的本子,采用摘抄、剪辑、下载网上信息等方式,收集与高考有关的时政资料,并定期将收集本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交流,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学会了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提高了处理信息、归纳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比过去教师收集资料学生背资料的做法难以收到的良好效果。不少同学的时政资料收集本借给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还组织了评比活动,对时政资料收集多且有价值的同学,任课教师自己掏钱买奖品,鼓励同学做得更好。(3)鼓励学生自出高考模拟试题。在寒假期间,我们没有布置成套成套的练习题,而是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认真学习高考说明,重点体会“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和样题。通过这样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中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4)鼓励学生修正答案。试卷讲评在高三备考工作中是重要一环,在过去我们常用的讲评方法就是将错的地方提出,同时指出错的原因,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敢于不断地在对比中修正,在修正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我,甚至超越老师。

三、在练习命题中尽量设置能培养创新精神的考查题

1.高三备考练习命题的设置中,我们注意设置材料新颖,时代感强的题目,题目设置不拘泥于教材,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