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承天寺夜游译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遂的意思:于是,就。 出处: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2、原文节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恰当运用诵读方法,有效训练语感
文言文的特点是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文言文教学中对“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而忽略诵读,那么其中蕴涵的古典美、人文美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但文言文的诵读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诵读法的恰当运用应具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根据阅读规律和课堂实际,选择恰当的、多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可根据文言文特点和课堂实效,选择性地运用教师范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散读等诵读方式。第二,让学生懂得并尝试一些更好的诵读的具体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根据句子所描写的对象的特征,把握语调的舒缓与紧促、明快与凝重;根据标点、句子的长短、整散,把握语气的轻重与节奏的快慢;着意揣摩虚词所传达的语气,以读出文句中包蕴的情感态度;把握准需要重读的关键词,突出主旨。第三,诵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悟,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如果说前面两点是有效诵读方法层面的特征的话,这第三点则是有效诵读效用层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在朗读后领悟到作品更深的内涵,能够以一种近乎直觉的方式,表达出对文句内在情韵的某种理解的话,就可以说这种诵读法的运用是有效的。
另外,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串全文,贯串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积累词句,形成知识系统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简约、典雅之美。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重要的词句,翻译时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古代实词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要让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得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直接记录在课文原文旁边;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译文时,要明确翻译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语句流畅。教师还要注重学习后的总结,将所学的零散知识通过总结,形成条理清楚的系统知识。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可以举一反三,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阅读的语感。渐渐地学生就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未学的篇目中,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增加阅读积累,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文言素养。
三、注重“读懂――提升――拓展”
在文言文教学中,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首先,注重文本重点字词的解读,让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理趣。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传神了。
其次,抓住文中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就是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此时插入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
四、联系学生生活,调动情感共鸣
关键词:文言文 达标要求 课标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言文,近年来文言文也越来越受到编者、命题者和师生的重视。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设置数量还是命题中文言阅读考查分值的增加及试题的外延拓展,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线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过去那种“规范朗读串讲字词翻译全文归纳用法练习巩固”式的方法,已被很多教师摒弃,教师的教学设计多侧重诵读和会意。但这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学过于简单化,致使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会背,了解大意即可,所以将大部分时间用在背诵课文和译文上。另外,教师也常将精力放在课内重点篇目的讲读上,只停留在语句的字面含义的理解上,很少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与审美境界,从而失去了学习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文言文教学时应注意研究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研究“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达标要求
“新课标”(2011版)关于七至九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文言文教学:“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具体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能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里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①诵读是前提;②理解基本内容是基础;③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媒介;④积累与运用是方法和途径;⑤感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是目标。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达成感悟、提高欣赏品味这一终极目标,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不能过于简化,致使文言文教学停留于工具性层面或游离于文本诵读。多年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个较为实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模式,即“读顺、理通、悟透、用活”。
所谓“读顺”,就是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堂互读、教师指导诵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文章句读清晰掌握。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的必要方法。
所谓“理通”,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现在很多学生不是运用课下注释来理解课文,而是运用手中的所谓工具书――文言文翻译“一点通”。这种“拿来主义”不利于学生思考,也不能使学生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更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利用多媒体,将语段呈现在屏幕上,把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语句标示出来,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再采取“组组词、猜猜看、联一联”的方式,将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组合起来,连词成句,以达到理解语句的目的。这样,原来教师的串讲,变成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互助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提高。
所谓“悟透”,是指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析、欣赏文言文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课文的文化背景、作者的际遇、创作风格、时代风貌感受文章的思想。悟透以读顺、理通为前提与基础,以期达到学习的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把握好“悟”的方法和角度,努力促使学生以现代的思想审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倾向,做到古为今用。
所谓“用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一是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与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二是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诗文名篇,运用于写作。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将达成目标具体化:
1.“学习目标”设计语言简洁明了,也就是“了解、识记、理解、掌握、体会”等目标对象要具体。
2.过程与方法要有指导性,也就是明确达成学习目标要采取何种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符合实际,也就是情感升华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不能大而宽泛,不能为达成情感目标而无病,否则文言文的“悟透”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要研究“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水平,就是在贯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课程理念。因此,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文言素养的提升。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若想欲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首先可以从文章的特点入手,发现其“美点”。有的文章偏重语言之美,例如《孟子》二章;有的文章偏重韵律之美,例如《醉翁亭记》;有的文章偏重意境之美,例如《小石潭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文章的这些美点,逐步引导学生把握好美点,进而体会优秀作品带来的审美价值。其次,从文章的细处入手,发现其“亮点”。即从文言诗文的遣词用句、景情融汇、视听感受等方面来品味。例如,讲《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就要抓住“生”与“入”这两个字,品味其蕴含的哲理;讲《天净少・秋思》中的景,就要抓住“断肠人在天涯”的“情”,由情思景、由景悟情;讲《岳阳楼记》就要抓住“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视”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听”之对比所表现出的作品内涵。从细处入手,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运用得较为广泛,但应避免陷入繁复的字词句段的分析,抓好“点”,并能够以“点”带面。
“新课标”还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教材中所选用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代表,是语言运用、布局谋篇、阅读体悟的典范之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文章的切入点,也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充分表达,并适时引导,把握其正确的理解方向。这些都是我们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之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