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篮球大局观意识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定:“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这些理念为体育教师打破恐惧心理、改进体育课现状提供了牢靠的理论保证和实践方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主要谈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要把增强身体素质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原因有:一是学生的天性就是爱活动、喜游戏,不喜欢被约束,不喜欢呆在同一个地方太久;二是学生课业繁重、跑不动、看不清的现状。往深远处来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而身体正是光明未来的前提;往小处来说,学生是父母的花朵,身体正是健康快乐的保证。
二、体育活动要注重全员参与
近几年,全国各个中小学广泛进行阳光体育活动,比如,辽宁省盘锦市的阳光体育活动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魏书生的“从严冬到盛夏,到跑步中去体验甜,从更高层次上去认识苦与甜,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去发现一个新的快乐的天地”思想,带动他们从一分钟踏步做起,开创了阳光体育活动的新天地。我们也要吸取其宝贵经验,结合我校体育特色,大力推行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三、体育活动要坚持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的科学性
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往往是长跑、高难度的动作造成的心理阴影。为此,广大体育老师要开动脑筋,转换思维,创新形式,用形式多样、适当的难度和运动量来吸引学生。
四、把体育锻炼和健康人格结合起来
关键词:篮球意识 现状 培养途径
1 篮球意识
1.1篮球意识的概念
篮球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自觉的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时的指导,是对战术运用规律的认识。比赛场上,双方攻守每时每刻的变化都不一样,通过自身的篮球意识,带动自己的战术意图,进而进行独立的行动,或者根据形势需要,进行整体团队的配合行动。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技术、战术能力的高低,体现出了其篮球意识培养的状况。战术意识实际上市一种神经应答反射意识,通过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运用思维能力,转化为身体行动,来制约对手的出击,从而在比赛中占据主动地位。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形成的这种篮球意识,是大脑信息筛选、反馈、运用的过程。即观察、判断的过程,选择过程,技术、战术实施的过程。这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是篮球意识的核心思想。
1.2篮球意识的内容
1.2.1赛场行动的感知性。在篮球赛场上,竞争的激烈迫使运动员无时无刻的保持紧张感知状态。这种感知分为视觉、听觉、身体触觉三个方面,要使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应答成功,迅速做出采取技术战术方面的行动,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感知信息。
1.2.2赛场行动的先见性。篮球赛场上的对抗攻守变化多端。运动员能快速洞察对手攻守情况,且对比赛进程有先见性,才能做好应对措施,取得比赛中攻守的成效。
1.2.3赛场行动判断的正确性。在赛场上,行动的先见性正确后,就是实行行动判断了,正确性对比赛变化有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篮球运动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判断好双方的情况,对比赛全局的整体进展转变有个正确的认识。
1.2.4赛场技术、战术的时效性。在现代篮球的发展中,注重的是团队精神。在比赛过程中,更注重团队的战术意图的应用。要求任何一位运动员的每一个技术战术都有目的性、时效性。运动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目标,争取每一个行动都有战术行。
1.2.5判断的正确性篮球场上的行动来源于准确的判断。为了使有目的性,有预见性行动达到准确无误就必须善于通观全局,扩大视野,眼观六路,加强对临场敌我双方情况的观察与判断。
篮球意识的内容除了综上所述之外,还包含了运动员在赛场上要有灵活的行动,强调集体的配合,以期达到更有成效的攻守效果。
2 篮球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篮球运动讲究的是集体的对抗,输赢将会在激烈的比赛中见分晓。对任何一个篮球运动员来说,篮球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其对运动员自身发展与团队发展都有很重大的影响。在赛场上,篮球意识的作用决定着每一个技术战术动作的发挥、配合。据调查,现今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篮球教学中,运动员们都处于年轻力胜的阶段,反映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在赛场上总是出现较多的失误,赛场的平均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就是不够重视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以下问题的出现。
2.1攻守转换速度慢,出现背对对手,视线脱离对手。
2.2追防术不够娴熟,导致漏人后无法追上,整体的防守重心过高。
2.3没有做到人与球的兼顾,团队补防、协防意识缺乏。
2.4传球技术性不高、目的性不明确,导致战术意图无法实现。
2.5投篮技术、时机都没有把握好,队员间传球、突破、假动作的运用没有相互结合起来。
2.6快攻抢篮板缺乏冲抢的意识,经常出现等人现象,贻误战机。
2.7整体的团队配合协作意识不高,有爱争风头的现象。
上述几个不足之处均在篮球比赛中有所体现,这是针对运动员本身,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出在教练员方面。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教与学的繁重工作学习任务,这就限制了教练员与学生的沟通。又或是部分教练员注重的是对篮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而往往忽视了与运动员的沟通交流,这就阻碍了教练向学生贯彻篮球意识。要使学生在技术训练中,有更快的能力提高,需要教练员运用科学的、系统的知识文化,在对学生的训练中进行渗透、灌输。
3 培养篮球意识的途径
3.1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
团队意识在篮球比赛中尤其重要,篮球比赛实际上是一种团队比赛。中就要求每一位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有明确的目标,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大局观以及高昂的斗志。一个好的篮球团队,就必须具备这些良好的意识。
3.2加强篮球知识的学习
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每一个篮球运动员发挥良好战术的基础。篮球理论知识对培养与启迪学生创新在开发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运动员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自觉的揣摩并完成任务。教练员在知道学生驯良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篮球理论知识的灌输,要根据本团队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使运动员清晰战术的需要。具体的讲课方式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为学生讲授各学科文化课的理论、录像及讲解、观摩实战、观看电视直播等等。
3.3加强视野与观察、判断能力的培养
对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在训练中加强运动员视野与观察、判断能力的培养,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一项培养。运动员要确定运动方向,采取行之有效的动作时,必须通过视觉准确地观察赛场四周围,确定方位与距离,要特别注意得到是,运动员要能在各种迅速变化中准确判断出其间各种关系。具体在以下做阐述。
3.3.1运动员在运球时,在环顾赛场变化是,也要注意场外教练员的手势及示范动作。
3.3.2抢断对方篮板球时,要迅速面向前场,注意观察全场,寻找接应队员,利用好传球时机,发动主攻快攻。
3.3.4在防阵地进攻时,要随时观察赛场情况,观察和判断进攻队员的动向与意图,赛场协防、补防一定要到位。
3.3.5在训练跳投技术是,强调运动员利用中央视觉瞄篮,同时还要用余光注意教练员的动作,这在突破急停跳投时可以瞬间做出偷懒或头球的决断。
3.3.6加强运动员意志力的锻炼。在校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可塑性很强,但是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故而,在对运动员的训练或是比赛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果断的、勇敢的、坚定地意志品质及团队意识,争取提高自身控制能力。
4 总结
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个重要的课题,教练员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把篮球意识的培养当做是一项训练任务,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有意义地进行教学。学生在训练中也要重视在细节方面的意识培养。总之,在教练员与运动员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坚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强化基本技术、战术的训练,运用多种方式,在多次的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只有重视篮球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职高篮球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叶素英,容贤冰.浅谈普通高校篮球队篮球意识的培养[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李鸿亮.浅析篮球意识的理论及其培养[J].延安大学学报,2004,(3).
关键词:球类项目;学生;比赛
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在一些体育运动条件还算不错体育教学也算正常的学校,球类项目在安排教学课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比重。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阶段三大球至少上了上百节课,但真正会打球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很小。仅以篮球比赛为例,比赛时大部分学生不知球往哪儿传、篮不知怎么投、不懂如何跑位、怎样合理防守,更谈不上合理使用技战术了,一场比赛得分寥寥。同样,排球场上,因为排球技术含量更高、比赛难度更大、景象就更惨。总之一句话球类项目学生不会比赛。
球类项目因为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观赏性、娱乐性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更是青少年学生喜爱的项目。为什么既然有那么好的条件,那么多的教学资源,而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呢?笔者认为,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四:
1.学生基本功不过硬。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满足于这样:技术教过、练习过。但学生学的是花拳绣腿,毫无实用价值,一旦到比赛环境下就成了“四不像”。
2.教学时练与赛严重脱节。球类项目每一样技术学过了就必须拿到比赛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去检验。比如,学生在无人防守状态下,三步跑篮还算得过去。但是,在有人防守的状态下你能用吗?教学时就应该要求学生在防守状态下、在较强的对抗中能够跑篮。这样,比赛时才有可能运用起来。
3.教学程序一味书本化、程式化。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太多地抠技术细节,凭有限的体育课教学,学生的技术也不可能太成熟。因此,球类教学一定要花大力气,在学生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后培养学生的比赛能力,不要等一整套技术都成型了再去练习比赛,那样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不可能有比赛时间了。更多的是教师要通过教学比赛的手段教会学生如何比赛,如何自己去组织比赛。可以这样说,球类项目不会比赛就失去了趣味性,没有趣味性就失去了原始动力与群众基础,就不可能普及开来,也不可能养成终身习惯。
4.教学比赛的机会太少。学生缺少必要的磨合时间,球类比赛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参与者默契熟练的配合为基础,而默契熟练是建立在大量有效练习、教学比赛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比赛之上的。学生通过大量的有效的在充满激烈对抗的比赛环境中才能成长,才能学到真本领。
球类项目让学生学会赛起来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学会赛起来,首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的欲望。学生在快乐状态下练习时间长了就会产生质的飞跃。现实中我们也看到NBA、CBA有些大腕们其技术从理论的角度讲也不规范,但他们有激情,会打球能进球,场面照样精彩。青少年学生比赛欲望强烈,比赛中在规范与舆论的限制下,他们能自觉规范行为,接受指导,主动矫正不正确动作,积极完善心里品质,增强阅读与驾驭比赛的能力,力求表现完美。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高尚的人格。通过球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而球类项目由于其运动类型的趣味性、运动方式的游戏性,运动量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一种愉悦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一旦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将会支撑人的一生,成为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懂得比赛的人、会比赛的人,其人际关系融洽,人与人容易沟通,心与心容易共鸣,责任意识特别强。在赛场上懂得别人最需要什么,懂得自己应该付出什么,什么时候应该站出来挽救集体,有开阔的视野与大局观及团队意识,这些都会帮助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格与世界观并影响他的终身。
第三,能以赛促练,以练促赛,促进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只学不练、只练不赛的课堂学生不会产生兴趣。比赛需要逐步诱导长期磨合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要想使学生在比赛中比较自如地运用技战术,做到比赛有激情,场面好看,过程流畅,真枪真刀的比赛是任何方式都替代不了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加各类比赛,不管是什么级别,什么形式的比赛,有比赛的氛围,有积分,有胜负就行。那样才能使学生长技能、长见识、上水平,才能懂得比赛的辩证法。
在教学中,教师进行球类项目教学时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大胆进行改革,实施有效教学,增强教学比赛的比重。学生所学的每一项技术都要在比赛状态下或对抗形式下予以强化与检验,使之成为有用的技术与能力,不管场面如何先让学生放开手脚赛起来再说。在比赛中不要用生硬的规则去限制学生,要简化规则,逐步诱导。如篮球比赛,在比赛初期可淡化走步、非法运球及时间违例与轻微的犯规,待学生学会比赛了再严格要求,营造适合学生比赛与成长的环境,使学生在学校求学阶段尽快学会比赛。
一、年级文化的界定
年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处在同一年级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它根植于传播文明、教化生命的学校沃土,是影响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引领性、创新性等特点。
年级文化来源并作用于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表现在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两个方面。优秀的年级文化可以提升教师的师德,可以使其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坚持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践行心胸豁达的处事方式;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其心智,强健其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秀的年级文化不仅能使师生产生凝聚力和荣誉感,还可以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创新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二、创设管理文化,引领发展规划
实践证明,在年级管理中,制度的刚性经常遭遇管理的人性,制度越完善,冲突就越激烈。创设“尊重、清正、公平”的管理文化,既能有效地化解冲突,又能引领年级健康、持续地发展。
一是尊重。管理重心下移,尊重各管理团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是年级长期不变的工作原则。尊重级部管理,使得级部各具亮点,各具特色;尊重学科组管理,使得优质学科教学团队得以形成;尊重教师的休息权、健康权,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职业倦怠;尊重学生,可以使学生对教师更加尊重,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尊重。总之,年级因尊重而充满人性,焕发光彩。
二是清正。从管理者自身做起,做人廉洁自律,做事清楚明了,打造“清清白白做人,正正当当做事”的年级氛围。团结所有教师,不搞小团体,积极维护广大师生的利益。
三是公平。年级管理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公平、宽阔的工作平台,无论是课表安排,还是师资分配、成绩评价,力求面向全体,让数字说话,公平合理,才能让师生心悦诚服。
三、注重教师文化渗透,促进协调发展
一是组织学习富有时代性的教育文化。高中教师工作三年为一个循环周期,学科和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单一性很容易使人产生职业倦怠。而富有时代特色的主流教育文化可以给教师精神洗礼。年级部连续三年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有关教师、教育的讲话精神,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争创育人佳绩。
二是引领学科组成员,涵养人文情怀。年级部注重培养学科组长的教学能力,增强其大局观、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从而带动全组教师同心同力、共同奋斗。在工作中,注意发挥学科组“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积极作用,尊重老教师。爱护青年教师,涵养教师的人文情怀。
三是开展群体性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年级部每学期都会举办“教学论坛”“班主任讲堂”“阅读教学交流会”等活动,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下,提升了教师无形的文化素养。此外,年级部每年会定期举办教师“三八节趣味运动会”“新年文艺晚会”等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教师们不仅有效缓解了工作压力,丰富了生活,还提升了个人修养与品位。
四、加强学生文化熏陶。构建精神家园
高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而某些不良社会风气又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建设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年级文化,可以近距离地熏陶学生纯真的心灵,构建丰富的精神家园,使其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为此,年级部将以下活动作为常态活动,长期开展。
一是“感动中国感动我”。在寒假后开学的第一课,组织学生一起观看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并写出观后感,评出优秀文章。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其道德情操。
二是“身边的榜样”。每学期开学初,各班统一样式、统一栏目制作“光荣榜”,内容涵盖“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课代表”等,图文并茂,异彩纷呈,“光荣榜”张贴于教室门口,强化了榜样引领的作用,滋润了学生的心灵。
三是“午间诵读经典”。《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走进课堂,日日与学生相伴,于无声中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四是“主题文体活动”。通过组织音乐才艺演、书画才艺展、快乐篮球赛等主题活动,展示了当代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唤醒了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了学生的文体素养。五、整合年级文化资源,展示年级发展特色
一是编辑《年级周报》。本着繁荣年级文化,展示师生动态,自觉接受督导的原则,《年级周报》设定三个栏目:首先是“本期视点”栏目,主要展示年级工作计划、思想引领、教学研究、教学计划、学生美文、学生表彰、家长嘱托等内容;其次是“简明要闻”栏目,主要报道年级管理活动、学科组动态、班级亮点等内容;最后是“常规反馈”栏目,主要涵盖教师出勤、研讨课检查、教学常规、班级管理、学生常规等内容。学期末年级部编制周报合订本,16万字的墨香里,凝聚着全年级教师教学的汗水,镌刻着学生学习的足迹。
二是编选《志强智达育繁――2014届教学成果展》。该刊物展出了22篇年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的教学与管理文章,收录了描写56名学优生和进步生的三年发展情况的文章,展示了年级2014年高考中优秀的理科生、文科生、艺体生及自主招生的录取情况。刊物真实地记录了师生发展成果,受到了学校、家长和教育同仁的广泛赞誉。
三是编辑《静延新师创新堂――2014级青年教师发展纪实》。年级部创造性地进行了“教师发展组”模式下的培训活动,编辑整理近12万字的刊物,刊物通过“发展规划、专业引领、成长足迹、论文展台”等栏目,全面总结了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为学校长远发展总结了经验,探索了道路。
一、什么是幸福教育?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什么是“幸福教育”?“幸福教育就是在教育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它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给予幸福的能力。
二、实施幸福教育的途径
1.构建幸福校园。幸福的校园,应该有精美雅致的校园环境、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促学净思的校园氛围。学校布局应落落大方、科学合理;学校建筑应庄重神圣,错落有致。要把外在的高雅华美与内在的精神内涵统一起来,努力营造温馨儒雅的优美环境、和谐向上的精神氛围;因情置景,因爱生美,激发广大师生热爱学校、热爱工作、热爱学习的情感,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具体的建设上,应该着眼于以下三方面。
(1)全员参与。集思广益,系统规划。当师生置身于校园时,他们会感觉这里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创造,这种主人翁的意识和自豪感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2)外部环境。注重发挥显性文化的教育作用,让每一片叶子都能抒情,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以个性化的语言去展现师生风采,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以多种方式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
(3)内部环境。创设“文化长廊”,班级环境的布置兼顾共性与个性,实验室的布置突出功能,办公室的布置则突出规范和温馨,以唤起师生的愉悦和思考,使师生工作着、学习着、并健康快乐幸福着。
2.成就幸福教师。领悟幸福内涵,教师先行。只有事业型教师才能享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感,为此,提出“幸福教师”的标准:①人格能得到充分的尊重。②有较好的经济待遇。③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作团队。④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⑤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追求目标。⑥有良好的专业成长平台。⑦每个人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⑧有过硬的业务素质。⑨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⑩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怎样才能成就幸福教师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学校的教师管理策略和思想。
(1)建章立制,有规可依。一所学校没有规章或规章制度不健全,将给管理带来混乱,无章可行,长期争论,做事无准则,衡量无标准。因此,学校必须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不管对什么人,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执行制度公开公正,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使师生的行为得到规范,使学校工作能沿健康轨道前进。
(2)宽松环境,强化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凡学校重大决策、重大事情、重要文件、各项考核一律实行校务公开,尤其关系到学校与家庭、社会的重大事情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等都一律实行校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便于学校民主管理;建立校长信箱,广纳群众意见,使广大教职工都能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上来,人人出力,人人有责。
(3)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利用各种场合解读学校的幸福教育办学理念,让所有教师将其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在工作中能创造性的理解并执行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精神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4)构建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系统,让教师职业成为干净的、高尚的职业,校园成为精神特区,教师的行为区别于其他职业者,思想言行不能有一点污渍,否则就会污染学生,影响教师的人格修养。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就是让教师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就是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师德师风考核体系,定期开展系列讲座,并结合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5)塑造一支有力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学校领导班子的标准是:有事业追求和很强的责任意识:有坚定的教育理想;有高尚的情操(勤政和廉政);有思想(能做课题、能写论文,能开讲座);有实干精神(深入基层);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能上好一门课,管好一个部门);有奉献精神;有大局观;有合作意识;有创新精神。按照这10项要求,构建一套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6)搭建良好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要让教师幸福,就要让教师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因此构建一套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尤为关键,我的具体设想是:
①构建“书香校园”。修建教师书吧,组织读书沙龙,撰写读书心得。同时,将教师业务学习纳入绩效考核。
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化成长短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让每位教师有追求、有目标。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内涵发展,多渠道、多方位地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时空,组织赛课、论坛、观摩、学习、参观、讲座等各种活动,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老师们在新鲜中去工作、在工作中去创造、在创造中去感受成功、体验幸福,
③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的目的在于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开展校本教研,开展课题研究,让青年教师始终处在不断钻研、不断探索的状态之中,真正体验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在提升中体验快乐;促进和带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校内业务竞赛,通过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竞赛和观摩,评选教学业务能手等,全方位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搭建业务提升的平台。实施“名师工程”的目的是满足教师发展需求,鼓励和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让教师们在专业化成长中体验幸福感。“名师工程”主要是推介名师、树立标杆、扩大影响、形成职业激励;同时,加强考核,落到实处,制定教职工奖励制度,改变工资分配体系,将教师和班主任分为见习、合格、骨干、首席四个序列,每个序列制定相应的申报、考核、评聘、奖励标准。
④建立完善教学考核制度。改变备课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建立完备的教学资源库,同时按照幸福课堂的要求,将教师的教学常规要求和目标要求纳入考核制度。
(7)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学校民主管理。阳光工程,既是学校民主管理的举措,更是满足教师“尊重需求”的最大化体现。学校自觉规范、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尊重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健全学校教代会制度,尊重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推行民主治校;关注教师生活幸福,改变教师校园生活方式,努力为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举办教师艺术节、健身节、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活动,让学校成为教师的心灵家园。
(8)提升办学效益、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如果说学生的幸福是教师创造的,那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学校创造的。让老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教育才能成为一种让人幸福、令人羡慕的职业,幸福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张扬。
(9)实施“形象工程”增强教师归属感,提高教师的团队意识,构建学校和教师发展共同体,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和教师个体的发展休戚与共,让“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3.培养幸福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幸福教育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奠基幸福的人生。
(1)学校应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把幸福、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觉自制、积极乐观、随和通达的品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发展的一面,关注社会中美好的东西,关注人性中善的一面;使学生摆脱“占有式”的幸福,正确处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合理的金钱观、消费观、享乐观;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学会体验幸福,学会表达幸福感受,学会分享他人的幸福,学会创造幸福。
(2)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使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教育中真正体验到理智思考的愉悦与学习的乐趣,增进自身的幸福感。
(3)打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民主合作、其乐融融”的幸福课堂和减负提质的自主课堂。“幸福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出创造性劳动,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质量。自主学习要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意识强烈的学习动机;二是明确的学习思考路径。实施幸福教育,就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最重要的事,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规律学习。要坚持四个“强调”:一是强调课堂上让学生探究自主思考的问题:二是强调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三是强调学生获得自主发现的体验;四是强调学生自主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中学生健康人格 塑造策略
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技能,而且关注培育和塑造学生的新型人格。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健全的人格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呼唤人格培养,人格教育日益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我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中学生的人格现状,依据社会对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归纳出七点比较切合现代中学生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健康人格标准,探索如何运用体育教育塑造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现分述如下,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何为健康人格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可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心理特征的总称。从伦理学来说,又可解释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标准。人格教育就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中学生健全人格标准可概括为:
1.健康的主体意识。
它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良好的性格特征。
一个人良好的性格特征主要指:勤奋、勇敢、坚强、自信、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细致、乐观、文明、有礼等,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自觉主动地去组织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挫折,达到预定的目的,愉快地生活,从而使学习和工作取得优秀的成绩。
3.稳定乐观的情绪。
学生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情绪稳定乐观。任何人都会碰到顺心和不顺心的事,都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关键是要保持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使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4.良好的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促成人际和谐的必由之路。要创设自己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
5.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包括社会公德、人品修养、组织纪律性、服从服务意识等。现实情况表明,学生的人品比学业更加重要,中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决定了其一生的命运。
6.较强的鉴别能力。
学生应会理智地分析问题,不感情用事,能接受不同的观点,能接受科学客观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初步形成自己的是非曲直观,对自己认为非正当的规范不盲目遵从。这个特征是对人格崇拜,偶像崇拜,尤其是对明星崇拜与自我崇拜反思后所确定的一种主体自我回归。
7.适应社会和应变能力。
人是在不断的适应中成长的。适应现实就意味着你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就意味着你能保持自己的角色去实现自我。中学生必须具有敏锐的应变能力,以适应社会新的变化,能与变化的世界保持和谐的节拍。
二、现代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的不健康人格现状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在蜜罐里,长在鸟笼里,活在校园里;在家动画片、游戏、上网、零食是他们的全部,在学校有的只是考试、排名和家长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超出理智,学习压力较大。他们玩的时间较少,生活孤独,发泄渠道有限,因此,他们在身体、心理、性格、交往、意志力和合作意识等方面都缺乏锻炼、体验和磨炼。在体育课上,部分同学的不健康性格表现尤为突出,具体体现为:
1.身体素质差异较大。
肥胖、瘦弱、驼背、哈腰、弧圈腿等发育不良现象都有,这都是从小缺乏锻炼造成的,缺乏健康的体魄,这将会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2.缺乏自信心,不敢尝试新动作。
特别是学习单、双杠练习、支撑跳跃、垫上运动和耐力跑及障碍跑等有难度、有风险项目运动时,部分同学表现胆小怯弱,必须老师个别辅导,多次尝试才敢做。
3.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经不起失败挫折的打击,不是知难而进,而是知难而退,更受不得批评和指正,教师只能正面引导和激励,通过运动训练磨炼意志力。
4.性格差距大,交往能力弱。
部分同学孤僻、怯弱;部分同学暴躁、爱发火、爱争吵。体育教学中要采取分层合作学习,正确引导,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教育逐渐培养他们自信、开朗的性格,学会自控、沟通、谦让及和谐相处。
5.缺乏责任感,合作意识不强,以自我为中心。
体育活动时,学生经常发生矛盾,互不谦让,经常推卸责任,找老师处理时都是自己对、别人错,强调自我。体育教师要采取游戏比赛、合作学习、球类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不言而喻,以上学生不健康人格现状,不但严重影响了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了正常教学的有序运行,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城更大的阻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寻求有效的敬爱与原则、途径和方法,对症下药,解除症结。
三、体育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原则及其运用
健康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构建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学生的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具有一定的原则性。
1.人文性原则。
人文背景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会运用体育人文性原则去塑造学生人格,如挖掘有利于健康人格形成的体育文化内涵,构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
2.适应性原则。
人格培养要讲究适应性原则,这种适应性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发展。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适宜的环境,根据学生的特征,有的放矢。采用能被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同时培养内容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自身的需求。
3.自我认可原则。
人格培养是通过外来的干预,促使内部转化,这种干预能否起到转化作用,关键是受干预者的接受。因此,是人格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使外来干预演变为自身需要,自己去主动培养,也即自我认可。如果主体把外化转变为自身需要,由他律转化为自律,那效果将非常显著。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是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途径。培养健康人格运用创造性原则,就是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创造性原则必须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尊重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多样性,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创设“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欣赏”的教学氛围。
5.疏导性原则。
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循循善诱,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到疏通,最终以扭曲的方式宣泄出来,势必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6.主体性原则。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与心理辅导要求在学生人格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唱主角”。让其自我探索,自己寻找发展模式,从而形成健康人格。
四、体育教育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和方法运用
体育教育在学生的终身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在长期体育教学中,不断探索运用体育教学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和方法,现归纳如下。
1.充分发挥体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1)优化教学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团结、友爱的心理氛围中学习,我经常采取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鼓励互帮互学,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失败采取宽容的态度。我经常参与到互动教学环境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创设练习情境,激发运动兴趣,促成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我积极探索新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生活、场地和器材构建新的教学情境,创编游戏,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成功的快乐,磨炼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如在垫上运动教学中,学生基本学会滚翻后,我用垫子、标志物、体操凳等器材模仿野外郊游情境,创设绕树林、滚山坡、走独木桥、钻山洞、匍匐前进过沙漠等场景,我提出游戏规则和要求后,由小组讨论设计游戏方法、路线,集体参与布置场地,最后进行比赛,同学们配合模切,不怕苦不怕累,勇争第一,这样既磨炼了意志,学会了合理竞争,又体验了成功与失败的滋味。
(3)采用分层选项教学,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求。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体育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体能、兴趣、性格和能力等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供运动菜单,让学生自主选项进行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玩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体验成功的快乐,身心得到最优发展。
(4)挖掘教材内涵,寓人格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是学生身心参与、情感的体验的综合活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性强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人格的内容来进行教育。通过中长跑教学,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发扬顽强拼搏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障碍跑教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通过球类教学,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集体目标;通过舞蹈类教学,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2.利用大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健康体魄,磨炼意志。
每天出操必须强调精神饱满、队伍整齐、步调一致、踏着音乐节奏进退场,做操时强调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舒展大方、朝气蓬勃;冬季跑步时,均以班为单位,定出跑距目标,要求学生一个不掉队,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从而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塑造学生的阳光心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校坚持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抖擞一整天,健康快乐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拓展课和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跳校园集体舞和大型团体操表演,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合作意识,陶冶情操。
4.通过大课间和体育特长自主选项活动,满足学生的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学校开设大课间活动和2+1体育特长课,根据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尽量给学生提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等活动项目,小组合作练习,由教师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从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通过小型多样的展示比赛和大型集体活动培养集体观念。
学校定期开展小型多样体育单项比赛、体育节及校运会、区、市运动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体育活动中,展示学生风采,发挥特长,彰显个性,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同时也展示了团队、班级和学校风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大局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五、体育教育塑造初中学生健康人格应注意的问题
1.应处理好人格教育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之间关系。
体育教育最终目的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其养成终生体育习惯。因此,体育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把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和习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但体育教育也是人格塑造的载体。因此,体育在致力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肩负起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一味地强调体育的健身性,就会导致人文价值的流失;如果过于突出体育的人文性,就会削弱体育学科培养体育能力的功能。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是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中的人格教育。
2.应确定长远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体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计划。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不能采用灌输的形式,应把人格教育的内容和日常教学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课堂活动的点滴做起,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在切实抓好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春雨润禾苗式的“滋养”。
3.应以教师人格塑造学生人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能力和可塑性强,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平时应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良好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技艺、深厚的专业功底教育和启迪学生,努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与崇高的威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结语
途殊道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很多,方法不尽相同,但目标都是一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心、无穷的恒心和持久的耐心,只要拥有爱,我们的使命就一定能完成,我们的教育就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大学出版社,2001.7.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