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

第1篇: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6例,男54例,女32例,年龄49~82岁,平均62.4±12.6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的临床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诊断为脑出血44例,脑梗死29例,脑血栓形成13例。GCS评分6~8分60例,3~5分2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复尔凯胃管,于入院后48小时病情平稳后置入胃管,给予鼻饲饮食。

预见性护理方法:

⑴腹泻的预见性护理:通常引起腹泻常见原因为:①患者禁食后突然给予鼻饲营养液,高渗性液体导致胃肠道水分大量分泌,肠黏膜吸收障碍,引起渗透性腹泻;②营养液配置、鼻饲过程污染、不当的保存发生变质引起感染性腹泻;③营养液中高脂肪导致脂肪性腹泻:④广谱抗生素使用并发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⑤灌注速度过快和营养液温度过低亦可导致腹泻。护理措施:鼻饲营养液宜现用现配,冰箱保存时间应

⑵胃潴留的预见性护理:脑卒中时,下丘脑功能失调导致胃肠黏膜缺血乏氧而影响吸收功能;脑神经的功能障碍降低迷走神经有效地调节胃运动;大量食物使十二指肠壁上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的肠胃反射使胃肠排空抑制。护理措施:鼻饲应当少食多餐,每次鼻饲前应回抽鼻饲管,若胃内残留量超过150ml,应暂停鼻饲,可使用胃动力药吗叮啉促进胃排空预防胃潴留。

⑶误吸致吸入性肺炎的预见性护理:是最严重的致命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7%3。脑卒中所致的神经功能损害,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性胃潴留及贲门环状括约肌松弛,鼻饲速度过快、不当是导致食物反流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护理措施:每次鼻饲前应给予患者回抽胃管,证明胃管在胃内及胃内潴留量

高血糖症的预见性护理:高血糖症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代谢性并发症。脑损伤时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代谢加速,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高,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引起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比例失衡,导致血糖升高。营养液中配方中含糖比例高也是导致患者出现高血糖的原因。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当定期监测患者血糖、尿糖,血糖每周监测2~3次,尿糖每天监测1~2次,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鼻饲饮食配方,按照食品交换分类表,用等值食品进行糖类食品的替换。必要时可使用降糖药物控制高血糖,以防止高血糖进一步加重神经的损伤。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通过对鼻饲饮食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所有病例均无腹泻、胃潴留、误吸致吸入性肺炎、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率不断的提高,成为老年常见的危重病。由于脑卒中患者处于机体的高代谢、高消耗状态。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进行机体的康复。科学研究表明,胃肠外营养不能长期的用于人体营养状态的供给,通过鼻饲饮食的胃肠内营养是对脑卒中患者长期进行营养支持的主要方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常由于不正确的鼻饲方式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从而放弃鼻饲饮食,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科学的、规范的护理操作成为能够维持长期鼻饲饮食的关键。实践表明,对脑卒中鼻饲饮食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保证患者的安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韩萍,杨慧清,殷晓明.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0,24(12):1081-1082.

第2篇: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微创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但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变化和生活压力增大,子宫肌瘤的患者合并糖尿病越来越多。其风险及术后感染率都较非糖

尿病患者高 2 ~ 3 倍[1],因此,系统完善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是提高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手术康复的关键。本文针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综合护理的应用方法与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

尿病诊断标准。60例患者中,年龄在32-46岁之间,平均(39.2±2.4)岁;37例单发肌瘤,23例多发肌瘤。术前空腹血糖8.6~16.5mmol/L,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及增生3例,宫颈炎12例,卵巢病变19例,输卵管病变10例。24例子宫全切术,30例子宫次全切术,6例子宫肌瘤挖除术。

1.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按妇科常规进行术前准备,并对病人血糖进行动态监测,采取药物加饮食控制疗法,血糖稳定后择期手术。本组 60 例病人术前空腹血糖为 5.7 ~ 7.1mmol/L,平均(6.62±0.71)mmol/L,麻醉方式均为全麻,手术方式均为开腹手术,术后积极预防感染、止血、控制血糖。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1 心理护理 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对手术治疗等因素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增加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以及生长激素等,导致患者的血糖升高,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容易引起应激性高血糖。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每一位患者具备的特点与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实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耐心的向患者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应对患者的反应表示理解,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步骤和方法,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且介绍疾病的良好预后,鼓励病人提出疑问,详细解答,从而减轻负面情绪。

1.3.1.2 术前常规护理 术前行 B 超、血尿常规、凝血常规、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术前 8h 禁食、4h禁水、围术期抗生素使用。

1.3.1.3 术前血糖管理 不仅要向患者介绍子宫肌瘤的相关知识的宣教,还要介绍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具有的危害,讲解血糖控制稳定对子宫肌瘤预后的影响,血糖控制对于手术效果与切口愈合的重要性,预防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还应当知道患者对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训练,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术前遵医嘱予糖尿病饮食,监测血糖,监测时间为餐前半小时或餐后 2 小时。术前常使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分别于早、中、晚餐前半小时遵医嘱给予,餐前及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7 ~ 7.1mmol/L,餐后 2h 血糖应控制在 5.0 ~ 11.2mmol/L,如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及时报告医生调整剂量,若患者出现面色发白、出汗、心悸、血压下降等症状时,考虑低血糖的发生,立即给予糖水、饼干等食物,或静脉注射 50%葡萄糖注射液。

1.3.2 术后护理

1.3.2.1 术后常规护理 术后返回病房,取平卧位,术后应禁食 6h,常规行氧气吸入和 24h 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术后注意观察导尿管放置情况,记录尿液的量及性状,会阴及尿道口消毒早晚一次,防止尿路感染。由于黏膜下肌瘤患者可出现阴道少量出血,应向患者做好解释,以防产生焦虑情绪。术后鼓励和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避免肠粘连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继续予糖尿病饮食,避免刺激性和高糖食物,鼓励多食蔬菜水果及高蛋白食物,促进切口恢复。

1.3.2.2 术后血糖管理 由于手术应急易使患者血糖代谢紊乱,术后应加强血糖监测和控制力度,尤其注意夜间血糖监测,空腹血糖应< 8.0mmol/L,餐后 2h 血糖< 11.1mmol/L,如发现血糖水平超过 13.3mmol/L,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静脉注射胰岛素治疗。

1.3.3 出院指导 对恢复期的病人做好出院宣教,出院后患者应继续卧床休息1 个月,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阴道清洁,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合理安排饮食,学会自测血糖和胰岛素注射方法,鼓励患者通过管住嘴、迈开腿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告知低血糖的预防及应急处理方法。定期复查。

1.4观察指标 手术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出院后随访情况。

2 结果 60 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无伤口愈合延迟,住院 7 ~ 10 天,平均(8.25±0.75)d,出院后 1 个月随访,均恢复良好

3 结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常需要手术治疗。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耐受力差,麻醉与手术产生的应激反应可使血糖进一步升高,高血糖易导致切口愈合延迟、心血管疾病、严重代谢紊乱等[2],造成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加重,引起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还会造成患者的死亡[3]。

第3篇: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002年3月至2009年1月第92医院消化科共收治急性胰腺炎53例,医学|教育网搜集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临床通过应用胰岛素调节血糖,血糖控制良好,并在治疗过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25~68岁。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声等影像学诊断,全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为12.8~23.2mmol/L.

1.2治疗方法

按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4~6g:1u配置胰岛素注射液,用微电脑输液泵匀速输注,定时(4~6h)监测血糖和尿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配比。

2、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神志、尿量、腹部体征,若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剧增、无尿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用药护理

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ml注射器配上7号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h.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开始使用胰岛素时1~2h监测一次,血糖水平相对平稳后4~6h监测一次,使24h的血糖波动在8~2mmol/L.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医学|教育网搜集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他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管道护理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时抽吸,以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减少胰酶的分泌,减轻胰腺的负担。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胃液的量、色,严防病人拔管。同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严密观察24h的尿量、颜色、性质、透明度,每日晨晚间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维持三管静脉通道医学|教育网搜集,一管为微泵静脉输注思他宁或善宁等生长抑素,一管为补充热量、抗生素,另一管为RI调节GT.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静脉通道的通畅。

2.4基础护理

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2.5心理护理

由于此病疗程长,治疗费用高,加之躯体所经受的各种不适,以及疾病的反复与波动,每日大量的输液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及家属担心住院费及疾病的预后。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要密切与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方法和检查情况,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复。

2.6出院指导

去除病因,防止复发,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食暴饮、酗酒及高脂饮食。

第4篇: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9(a)-0127-02

高血压脑卒中是非外伤因素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属于原发性脑损伤,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情严重者可诱发脑疝导致患者死亡,而机体高血糖状态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笔者选取该院于2015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82例患者进行该次研究是为了探析高血压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护理的方法及对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82例,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中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并排除继发性脑出血、合并严重慢性疾病、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及近1个月内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根据术后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男女比例25∶16;年龄最小47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9.24±6.53)岁;出血部位:壳核出血4例、上腔出血6例、脑叶出血8例、小脑出血7例、脑干出血11例、脑室出血5例;脑出血量最少40 mL,最大100 mL,平均(68.53±7.28)mL;脑出血前已诊断为糖尿病14例、应激性糖尿病27例;患者入院时的意识状态:意识清楚5例、嗜睡9例、昏睡8例、浅昏迷11例、深昏迷8例;高血压病史:最短2年,最长27年,平均时间(11.85±4.32)年。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7∶14;年龄最小45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9.27±6.56)岁;出血部位:壳核出血5例、上腔出血5例、脑叶出血8例、小脑出血8例、脑干出血11例、脑室出血4例;脑出血量最少40 mL,最大97 mL,平均(68.52±7.26)mL;脑出血前已诊断为糖尿病15例、应激性糖尿病26例;患者入院时的意识状态:意识清楚6例、嗜睡8例、昏睡9例、浅昏迷11例、深昏迷7例;高血压病史:最短3年,最长27年,平均时间(11.87±4.3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脑出血量、入院时的意识状态、糖尿病的发生时间及高血压病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性研究。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给予患者遵医嘱给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饮食护理等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①血压和血糖的控制:根据患者血压和血糖的水平确定监测频率,当患者收缩压≥130 mmHg、连续2次血糖>12 mmol/L,须给予针对性的药物进行干预,且用药1 h后复查血压和血糖,并及时调整药物的用量。②体温护理:术后每30 min测量1次患者的体温,若患者并发中枢性高热时,可采用酒精擦拭和冰袋降温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缓慢的物理降温,避免诱发寒颤反射加重患者的病情。③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嘱患者定时使用漱口液漱口以保持口腔的卫生,并可通过涂擦甘油预防口腔溃疡;定时清洁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和扣背1次,每日用温水擦浴,并应用海绵圈和气垫床缓解重点部位的压力,预防压疮。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压、血糖、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情况。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和死亡情况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其中GOS评分于患者出院时评估,分值为1~5分,且分值的高低与患者预后的好坏呈正相关。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血压、血糖和GOS评分均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若存在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压和血糖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血压和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预后情况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死亡率(2.44%)显著低于参照组(14.63%)(χ2=3.904 8,P

3 讨论

临床治疗以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缓解脑出血后继发的一系列恶性循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为主要目的[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合并的糖尿病可分为脑出血前已诊断为糖尿病和应激性糖尿病2种,其中脑出血前已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用量不足及机体内升血糖激素增多的关系密切,应激性糖尿病与机体的应激状态有关[5],二者均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该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后血压和血糖均较高。脑出血前已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白细胞内的糖代谢和糖酵解能力障碍,导致中性粒细胞趋化、游走、吞噬及杀菌的能力均下降,减弱了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高血压脑出血本身及手术治疗均会诱发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对交感神经-肾上腺和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产生了强化作用,分泌过多的胰岛素拮抗激素,加快了患者机体内糖原的分解和异生,降低了糖耐量水平,导致患者血糖升高[6],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较高的血糖水平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减少脑组织的血流量,导致细胞中Ca2+超载,产生了大量的兴奋性氨基酸或自由基,进一步损伤脑组织[7]。该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死亡率为14.63%,GOS评分为(1.94±0.42)分。同时机体的高血糖状态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会引起患者微循环和神经系统的障碍,易引起并发症[8],该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27%。

第5篇: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护理并发症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63-01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生理作用的缺失,引起人体产生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代谢等异常。患者身体长期慢性高血糖引起的人体系统紊乱,导致患者的眼、肾、神经以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缓慢性病变[1,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使得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预防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社区护理措施

1.1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由于糖尿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被医学界将它同冠心病、癌症一道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对糖尿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等相关知识的缺乏,对糖尿病产生的极大恐惧与恐慌,患者抱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此时,医护人员应当多于患者和家属交流,对患者和家属有疑问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解答,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4]。

1.2维持好患者的血糖水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维持好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好血糖的水平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社区的医护人员要定时到糖尿病患者的家里进行走访调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给与患者合理的护理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护理。有效做好饮食护理,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社区的医护人员应该做好宣传,引起患者家属的足够认识,同时,还要教会患者家属控制饮食的方法。合理配制好饮食的热量是做好糖尿病患者饮食护理的重要原则,每天给予糖尿病患者适当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胆固醇控制在300毫克以下,同时患者还要注意饮食应保持好清淡,低钠盐和高纤维素,禁止吸烟和喝酒。

1.4并发症的预防。有的糖尿病患者对康复的愿望非常迫切,社区的医护人员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的康复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应该让患者能够接受。并发症的预防需要提高患者的功能性训练,应尽早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开始的短时间到后来的较长时间,增加训练的难度,如眼球运动、头部和身体同步协调运动等功能性训练。根据每个患者的恢复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训练计划,比如,经常给患者进行肌肉按摩,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身体的免疫性[5]。

1.5低血糖的有效预防。实时监测血糖的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可以采用尿糖试纸和血糖仪进行准确的监测。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定期给予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让患者对自己的血糖水平有个及时、清楚的认识。患者的饮食应该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不过过度挨饿,出门时,应该备好糖块,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6心理护理。糖尿病的病程比较,治疗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有些患者不能坚持下来,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认为效果不大,可以不按时按量使用药物,同时,还产生一些紧张、焦虑和绝望的心理,这些就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一起给患者开导,提供好的环境给患者,让患者拥有良好的心情,让患者多参加文娱活动,如打球、跳舞、唱歌等活动,各种运动也要因人而易,控制好患者的不良情绪,让糖尿病患者保持好积极、稳定以及愉悦的心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与恢复有十分的必要。

2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特别高,有调查研究表明,全世界四十岁以上的人口中占6%患有糖尿病,一旦患上糖尿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遍及全身。例如血管病变,“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本文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①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②维持好患者的血糖水平;③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护理;④并发症的预防;⑤低血糖的有效预防;⑥心理护理。糖尿病史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社区医院作为基层医院,要发挥基层的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全方位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并且要密切注意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控制好血糖在正常的水平值,以此促进患者的尽快回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晶.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的观察预防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1,08(19):53

[2]陈凤娥.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3469

[3]张荣星,刘福艳,张秀洲.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26-27

[4]王晶.糖尿病合并并发症89例的观察预防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5):349-350

第6篇: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控制血糖

影响恶性肿瘤患者血糖升高的因素

应激因素:严重的疾病状态可引起强烈的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机体严重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在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时糖的生成率超过糖的清除率是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

年龄因素:6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恶性肿瘤的几率远远高于年轻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继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主要死亡原因已是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营养的摄入: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摄入过多的糖均可引起高血糖。长时间卧床患者缺乏运动体内糖转换减少血糖升高更加明显。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各种代谢功能降低、体力活动减弱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应控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并且应改变食后就睡的习惯避免因此而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同时还可避免冠心病发作等不良后果。忌食甜品少食煎炸、腌制或过热过冷等食物宜食清淡细软、有利于消化吸收食物。

高血糖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危害

血糖升高会影响机体自身免疫功能高血糖是加重机体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化疗药物对包括胰腺在内的正常组织有很大的损伤作用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加重糖尿病的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对于恶性肿瘤化疗的患者来说血糖控制是化疗成败的关键。

血糖控制

监测血糖:是否采取一种正确严格的方法监测血糖将影响到具体控制血糖方案的执行效果。指端皮肤消毒方法对测定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时需待手指末端皮肤干燥后再采血否则水分稀释血液而且酒精也会对试纸上的氧化酶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测量值不准确。另外不同手指指端血糖值存在差异。因此需监测血糖值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应相对固定在同一手指指端采血。采血一般选择左手无名指尖两端指甲角皮肤薄处为佳。

控制血糖:①急症发生时控制血糖:在临床上胰岛素是快速使血糖恢复正常的首选药物当患者不能进食存在酮症、昏迷、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胰岛素强化治疗很难通过皮下注射达到目的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②化疗病人控制血糖:化疗期间、化疗后仍监测三餐前、睡前末梢血糖根据末梢血糖给予调整口服降糖药或诺和灵的剂量。③注意低血糖反应:对于重症患者来说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十分重要如果血糖

交代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饥饿、冷汗、烦躁等低血糖表现应立即给予葡萄糖注射或者进食含糖高的食物。老年人外出时随身携带甜食和急救卡。 调动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了解长期高血糖的危害性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性认识到糖尿病的可防性和可治性及不防不治的危害性。做到严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合理药物治疗积极发现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7篇: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预防;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伴有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的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有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以及心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60.3%神经病变、60%视网膜病变、44%肾病、41.8%高血压、25%冠心病等,引起各脏器功能缺陷及衰竭。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1]。

1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病因不同,概括而言,引起糖尿病的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2大类。

1.1遗传因素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在糖尿病1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2型中其重要性达>90%,因此引起糖尿病2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1型。

1.2环境因素 精神因素: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肥胖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患糖尿病明显增多[2];长期摄食过多: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2糖尿病预防与护理措施

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组织损伤,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可发生急性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做好糖尿病预防与护理措施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五驾马车”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个项目如下。

2.1合理饮食 控制饮食是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措施,合理调配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饮食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进食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同时应定时定量。对轻型病例,可单用控制饮食疗法。我国结合患者饮食习惯及特点制订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60%~70%,蛋白质15%~20%,脂肪30%以下[3]。肥胖型患者超标准体重15%,主食应限制在200~300 g/d并限制副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少吃肥肉及动物内脏,因胆固醇含量较高易合并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可选食瘦畜禽肉类50~75 g/d、鱼虾类50~100 g/d、蛋类25~50 g/d、奶类250~300 g/d、蔬菜类300~500 g/d、水果类200~400 g、水2000~2500 mL/d、油25~30 g/d、盐6 g/d。营养不良、体型消瘦特别是需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主食可300~500 g/d、3餐/d应按早餐1/5、午餐2/5、晚餐2/5的比例进主食,水果类宜在两餐之间吃。也可按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病情酌情调整。忌食糖,包括果酱、蜜饯、糕点等。对伴有肾病尿毒症或氮质血症的患者应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可用大豆及其它制品代之,同时应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类。

2.2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具有降糖、降压、减肥、减轻高胰岛素血症、降低甘油三脂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作用,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还可以避免肥胖和过度紧张。安排运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的原则,了解运动的禁忌证:血糖>16.8 mmol/L 、酮症酸中毒、增殖性视网膜病、肾病(肌酐176 μmol/L)、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运动主要是有氧运动,即运动强度小、节奏慢、运动后心跳不过快、呼吸平缓的一般运动,运动时以中等强度为适宜,如散步、保健操、太极拳、游泳、老年迪斯科、气功及家务劳动等。一般在饭后1h左右运动最为适宜,1~2次/d,30 min/次。至少运动5d/w。简易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年龄计算运动中的脉率:运动中脉率=170-年龄(岁)。为了避免低血糖发生,最好选择在饭后血糖较高时(1~2 h)进行,在活动时应注意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并携带甜点,如饼干、糖果等。携带写有姓名、家庭地址、亲人电话号码和病情卡以应急需。

2.3药物治疗的护理

2.3.1口服降糖药物的护理 口服降糖药物有磺脲类、双胍类、a-糖甘酶抑制剂类等。教育患者按时按量吃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尿量和体重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这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症状的异常变化,及时采取可行的临床处理方法,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而实现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为了摆脱传统治疗工作的不足,需对此类药物用量严格控制,以免用量控制失误引起的低血糖反应。此外,对于其它相似药物使用也要综合控制,主要是避免双胍类药物产生的异常反应,集中表现为恶心、头晕、发烧、腹泻等,以及少数的皮肤过敏。这些都是临床用药护理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2.3.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胰岛素应置于冰箱(4℃)中冷藏,禁止冷冻,为防止注射部位脂肪萎缩,使用前1h自冰箱取出恢复至室温。不同类型胰岛素注射方法和注意事项,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宜早、晚餐前即刻注射;常规(短效)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可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30min内吃饭,防止低血糖发生。中效胰岛素: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锌或鱼精蛋白悬浊液,一般在睡前注射;短效加中效的预混胰岛素: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70/30,餐前30 min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锌悬浊液,一般在睡前注射。注射部位可选择上臂外侧1/4部分、腹部脐周5 cm以外、臀部及大腿外侧等,有计划、按次序的更换注射部位。注射前须洗手并保持注射部位清洁;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及针头应一次性使用,注射装置与胰岛素剂型应相匹配,切忌混用,切勿多人共用针头;外出就餐时应随身携带胰岛素,在就餐前注射,以防止因等餐时间过长出现低血糖;外出旅游携带胰岛素应避免冷、热及反复震荡;不可将胰岛素托运,应随身携带; 须经常变换注射部位,并应考虑到注射避开运动所涉及的部位;若注射部位出现肿胀、红斑、硬结、水疱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咨询医生。 使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禁忌复帽,应弃在专门盛放尖锐物的容器中;超过标签上有效期的胰岛素不可使用。

2.3.3观察和预防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常见有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1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疲乏、头昏、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低血糖反应者,立即平卧休息即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以缓解症状。昏迷者应立即抽血查血糖,继之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 mL[4]。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进食些饼干。注意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罕见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护士应作好抢救准备。

2.4心理护理和糖尿病教育 患上糖尿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它会跟随患者一辈子,给患者带来很多的麻烦,从而影响患者的心灵,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阴影。

2.4.1心理护理 平常心:鼓励糖尿病患者培养自己的"平常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不嘴馋:糖尿病患者日常节食,常有想吃、爱吃而不能吃的感觉。因此,要从严治馋,不该吃的一定坚持不吃或者少吃;要开心:糖尿病患者最怕生气,生气后血糖常常上升。要少管闲事、少发牢骚、少生闷气;不偷懒:老年糖尿病患者吃饱后容易打盹,饭后应适量活动30min。糖尿病患者不要太亲近电视、电脑及麻将等,应该多亲近朋友,多亲近运动,多亲近大自然;不累着:有些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原因与多年工作劳累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治疗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强度要适中,过分劳累了,血糖会升高。因此,控制血糖要做到"三不"--不闲着、不累着、不气着。

2.4.2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本身是一种治疗,是重中之重,宣教不是灌输知识,是点燃火种。动员全社会人士积极投入到糖尿病教育中,大力宣传糖尿病知识,如美国礼来公司的糖尿病"看图对话",鼓励糖尿病病友相互传授控制血糖的好经验,寓教于乐,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使患者成为糖尿病管理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参与者。做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关注糖尿病高危人群;二级预防:早期预防并发症;三级预防:降低致残致死率。改善代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5自我监测 教会糖尿病患者使用血糖仪,定时监测血糖。根据所测得的血糖,遵医嘱调整用药。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应该为:4.4~6.1 mmol/L。空腹血糖4.4~6.1 mmol/L理想,≤7.0 mmol 尚可 ,>7.0 mmol/L差 。非空腹血糖4.4~8.0 mmol/L理想,≤10.0 mmol/L尚可,>10.0 mmol/L差。 餐前血糖:餐前血糖是指各主餐前的血糖值,餐前血糖的测量有助于观察疗效,指导用药,有利于检测出低血糖。餐后血糖:餐后血糖是指进餐后2 h的血糖值(从进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餐后血糖的测量有利于检出高血糖,餐后血糖正常值应该为:4.4~7.8 mmol/L。凌晨2∶00~3∶00血糖:此时的血糖是人体24 h中血糖的最低点,利于发现夜间的低血糖或高血糖。体重: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因此,经常关注体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标准体重应该为:(身高-105)kg,在标准体重的±10%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腰围:腰围越长,越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经常测量腰围。糖尿病患者腰围控制标准应该为:男性:90 cm(2尺7)以下;女性:80 cm(2尺4)以下。说服鼓励患者经常测量体重和腰围,合理控制体重和腰围。

3结论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疾病,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预防神经病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警惕糖尿病足;延缓肾病发展;预防视网膜病变、小心眼睛失明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指导,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预防病因发生,对已发生糖尿病患者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血糖监测"五驾马车"齐头并进,做好糖尿病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

参考文献:

[1]周云辉,周晓艳.谈谈糖尿病的护理[J].新医学导刊,2007,7(6):7.

[2]程沛民.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6,11(12):57.

第8篇: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时间护理;应用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46-01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85亿,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中有一半是20-70岁之间人群。这一数字到2030年将飙升到4.35亿。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及一系列并发症,让糖尿病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时间生物学这一新概念逐步兴起,时间诊断学、治疗学、药理学等学科也油然而生,人体在不同周期内对各种疾病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掌握这一规律才可以更好的观察和治疗疾病,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本文旨在对糖尿病护理中时间护理这一新兴护理模式做简单的介绍,希望对众多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会有所帮助。

1 时间护理的含义和作用

时间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利用机体本身存在的生理节律,对病人心理因素、用药时间和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护理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对选择给药最佳时间和人体生物节律等方面研究较多,护理人员只要掌握人体在不同周期疾病的发展规律、生理和药物药理作用时间节律,就能够更好地观察病情,实施相应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早日康复。

2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时间护理

参照正常人的生活规律,患者清晨醒来,首先询问其有无便意、尿意。一来方便患者,二来也为我们采集标本送检,创造有利条件。护理人员提供给患者一杯温开水,通利二便,并且促进肠蠕动,这样有利于体内代谢毒物的排泄。喝水还有预防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的作用。监测血糖变化尤为重要,血糖主要饮食影响,所以监测时间应当选择在餐前、餐后(2小时)。部分病人也需监测凌晨2:00-3:00血糖值。患者的进餐、运动除了量的控制以外,时间的掌握对于血糖的控制同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为准确了解患者在时间护理中的安排要建立糖尿病日常护理调查表,如下表所示:

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进餐时间平时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血糖监测记录

3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时间护理

当一个健康人进入患者角色后,往往由于疾病的折磨、医院陌生的环境以及新的人际关系的出现,会使其产生一定的特殊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护理的任务正是通过患者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影响患者的感受,用以引导患者心态和行为,帮助患者尽快适新角色、新环境、新人际关系。为患者创造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可以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医学文献报道,病人心理护理的最佳时间段为19:00-21:00。在此时间段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最大程度调动病人各方面积极因素,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4 糖尿病患者护理的时间节律和临床用药

药物在人体内每个阶段都会伴有时间节律,药物代谢的节律受年龄、环境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机体生物节律和个体差异的变化会对药物效应和药物的代谢过程产生一定影响。根据药效、毒性和代谢的时间节律及不同差异的个体,选择最佳用药时间。等剂量的同一种药物因给药时间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尽相同。

通过患者的临床用药时间研究,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4:00对胰岛素最为敏感,而不同的药物作用时间与维持时间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求护士应熟悉药物药理作用和用药时间相关注意事项,做到合理用药、科学用药。针对药物作用时间以及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给药,必然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掌握了人体在不同时间段对于药物耐受性不同的知识,熟悉药物的基本理论,根据药物作用时间合理安排用药时间、进餐时间,就能够显著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有效的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5 时间监测及其意义

监测血糖是一种及时了解糖尿病患者身体状况和病情的有效工具。它对于控制糖尿病、防止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的时间分布为七个点,分别为早餐前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午餐、晚餐前后血糖以及睡前血糖。为什么要在这几个时间点监测血糖呢?

5.1 空腹血糖 是对糖尿病患者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它主要反映患者基础状态下,距上次进餐8-10小时,在没有任何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水平和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情况也有较好的体现。监测空腹血糖既可以掌握患者胰岛的基础功能,也就是病情轻重,又可以了解病人前一天晚间用药剂量是否合适。

5.2 餐后血糖 是指饭后2小时的血糖值,正常人餐后1小时胰岛素的释放量是空腹的5-10倍,若功能良好,将不会发生胰岛素抵抗现象。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下降到4.6-7.8mmol/L。餐后高血糖的现象通过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就能体现出来。而且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也能明显的反映患者的进食与使用德降糖药是否合适,这点也是很重要的。

5.3 睡前血糖 对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有指导作用,并且也能反映晚餐后,胰岛B细胞对进食高血糖的控制能力。通过睡前血糖值,可以了解睡前血糖的控制情况,同时也决定了夜间是否需要加餐或使用胰岛素。

5.4 随机血糖 在特殊情况下检测血糖值,如劳累、饮酒、生病、情绪波动、进食的多少、经期等情况,这样可以了解机体对血糖的影响。当出现低血糖的感觉时,及时测血糖可以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同时随机监测血糖也能区分出餐后高血糖还是低血糖后的高血糖。

综上所述,在疾病护理和治疗过程中,时间因素发挥着极大地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时间护理必然是今后高科技护理的一个发展方向,护理人员要遵循时间护理的原则,合理分配护理的时间,做到因病、因时施护,这样能够获得更好效果。护理工作平凡而又伟大,这不是一项普通职业,这是一种集智慧、技巧、爱心、奉献于一身的崇高职业,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如若做到因时制宜,在紧急抢救、观察病情、心理护理及其它护理中,能够结合患者的时间节律、病理节律及药物节律进行时间治疗和护理,在防病治病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玲娣.糖尿病饮食与运动的健康教育.中华现代护理学杂质,2006,38:72.

[2] 申桂菊.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教育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73.

[3] 罗红,朱红艳,龚建,等.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的干预策略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11-12.

第9篇: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特点。方法:对30例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健康评估,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血糖监测,术后管道护理,压疮预防,疼痛护理,功能锻炼及血糖监测。结果:30例患者伤口拆线时间为12~16d,均为一期愈合,血糖控制稳定,未发生并发症,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有效的血糖监测和术后护理,是保证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髋部骨折;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43-02

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成人已高达10%,而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通过手术治疗是一种发展趋势。2006年5月~2008年12月我科对30例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8-82岁,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跌伤8例。入院前明确有糖尿病18例,入院后确诊糖尿病12例。行人工全髋置换术18例,切开复位加空心螺丝内固定2例,切开复位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4例,切开复位加Gamma钉内固定术6例。3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伤口一期愈合,平均住院20d,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评估:患者入院时常规进行空腹血糖监测,血糖≥7.8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者,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做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是否为糖尿病,对确诊糖尿病患者制定适当的降血糖治疗方案,为手术做好准备。

2.2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1]。给患者以人性化的关怀,主动巡视病房,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康复欲望和心理承受能力。部分的患者手术前并不知道自己患糖尿病,本身骨折已让患者烦躁、恐惧、担心。现在又合并糖尿病因此更加重心理压力。不能正确面对患病事实。护士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到所有患者均担心手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特别是病例相同又即将康复出院的患者,也可通过电话让患者与康复出院者直接对话,使其正确看待疾病,建立良好的心境,使其处于最佳的心理治疗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一经确诊糖尿病,护士立即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指导,既要使患者了解糖尿病对骨折影响,提高对此病的重视,又要认识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对骨折手术的重要性。

2.3 饮食护理:长期以来的临床证明,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最基础的治疗措施,合理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3]。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既要严格控制饮食稳定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症状,又要增加营养,以利于骨折愈合[4]。首先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饮食要定时定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代谢,还能调整好胰岛素剂量和不发生低血糖或严重高血糖。特别是入院后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要请专科护士指导饮食。按患者标准体重计算每日每千克所需的总热量125~150KJ/(kg.d),其中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脂肪20%。并适当补充维生素,患者多食糖量低的水果,如黄瓜、西红柿等。适当限制热量,多进高纤维素食物或减少脂肪摄入。饥饿时,可进黄瓜、西红柿充饥,口干时可用山药、枸杞代茶饮用,限制进食量,不食腌制食品。

2.4 用药护理:对于饮食疗法和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者(血糖>10mmol/L),可用胰岛素治疗。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以确定胰岛素量,还要求注射时准确掌握时间、剂量、注射部位及药物使用高峰时间等,以配合进食。不频繁更换注射部位,应在同一区域的不同注射点(点间相距2cm)轮流注射,以免变换部位影响胰岛素吸收,造成血糖不稳定。如患者出现心慌、手颤、出汗、饥饿、全身乏力,应让患者平卧,给予糖水,甜食等或50%葡萄糖20~40g静脉推注迅速纠正低血糖。

2.5 血糖监测:手术的应激反应及麻醉会使血糖升高[5],从而增加了手术危险性,因此有效监测及控制血糖水平,特别是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常采用四点测血糖,即早上空腹血糖和三餐后2h血糖。为减少患者静脉抽血的痛苦,选用自测血糖仪(本组患者均采用拜安易血糖仪),采用末指血检测血糖值,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静脉采血对照血糖值,根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特别预防低、高血糖情况。术前空腹血糖降至6.0~8.5mmol/L,则提示可进行手术。

2.6 疼痛护理:术后疼痛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是机体对具有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患者髋部骨折手术时必定导致组织血管破坏,同时,组织渗出、水肿,更易造成神经因机械压迫而产生疼痛。首先应正确评估疼痛程度,根据不同程度的疼痛,给予相应镇痛药治疗,本组患者常规应用静脉放置镇痛泵,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2.7 管道护理:患肢切口引流管接负压器或引流袋,保留导尿管,都应妥善放置,避免扭曲折叠受压,保持管道通畅,有效引流。负压器或引流袋每日更换一次,并准确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质。若引流量

2.8 肢体护理:术前,下肢一般牵引治疗,使骨折复位,同时肢体制动,减少疼痛和肿胀,抬高患肢。术后6h绝对卧床休息,术后第一天可进行床上患肢肌肉舒缩锻炼,患肢抬高20°。患足穿“丁”字鞋或患肢牵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足尖向上,翻身时两腿之间夹软枕,防止内收外旋,给患者换床单或翻身时应特别注意,防止髋关节局部发生扭转内旋动作,对骨折造成不利影响。

2.9 功能锻炼:术后早期系统地进行康复训练,不仅有助于患肢肌力、耐力和关节功能恢复,还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6],也是患者手术后康复的重要措施,麻醉清醒后指导:①指导患者做扩胸运动并练习深呼吸,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呼吸道感染。②下肢康复功能锻炼:术后1~3d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嘱患者先练习健腿,后练习患肢。③踝泵部锻炼,即足背伸至最大限度时停顿3~5s,3~4次/d,以防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手术疗效。④术后5~7d取仰卧位行髋、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5次/d。⑤术后2~5周根据情况指导患者扶拐下地,勿负重;术后3个月可去拐负重,进行早期锻炼,以减少组织粘连提高患肢运动功能[7]。

2.10 压疮护理:卧床患者易发生压疮,除了与自身疾病有关外,也与护理工作有密切的关系,预防压疮的方法有定时翻身,应用防压用具、增加营养、改善环境、水胶体敷料应用[8]等,其中翻身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每2~3h翻身一次,翻身时,两腿之间放软枕。本组1例带入压疮一期,骶尾部约2×3cm,淤血红润期,经定时翻身,康惠尔透明贴应用保护皮肤,10d痊愈。

2.11 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要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及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不盘腿、不坐低矮椅子。教会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告之情绪、精神压力等对疾病的影响,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低血糖反应主要表现及处理方法,使他们对低血糖反应有一定心理准备和识别能力,并能及时自救或施救,定期随访,定期复查,复查血糖及X线片,不适随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