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技创新 交通运输 安全发展
交通运输安全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并指出要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如何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安全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摆在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为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在一定经济投入条件下,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美国、瑞典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运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先后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追求“零死亡”的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战略。通过安全发展战略的实施,美国2011年实现了公路死亡率降至1人/亿车・英里的预期目标。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多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始终将促进安全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当前,迫切需要深化对安全理论的认识,强化创新驱动安全发展上升到新的水平。
风险管理是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安全是交通运输永恒的主题,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价值追求。要用红线、底线思维来看待平安交通在“四个交通”中的重要位置。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安全水平受到技术水平、经济投入、管理能力三个因素限制。而技术对提升安全水平有根本性作用,可在一定的经济投入下,大幅提升安全水平,还可对提升安全管理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从现代安全理论来看,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安全和风险是一对互为存在前提的术语。安全是一种可接受的风险状态,而风险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组合。纵观国际上安全管理方式大致有四种类型,即事故理论支持的事后型安全管理方式、隐患理论支持的缺陷型安全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理论支持的风险型管理方式、系统原理支持的目标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理论支持的风险型管理方式,其管理的对象是风险,可事前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加大投入对风险实施综合管理,克服缺乏定量分析、系统科学性有限、往往抓不住重点、控制效果难有保障等不足。当前,国外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和国内如民航、电力等行业大多实行以风险为对象的安全管理方式。公路、水路行业在工程建设和造船等领域也已开始采用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全面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交通运输各领域,是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扎实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
要立足于交通运输行业特点,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以创新为核心”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并开展典型示范应用,加快将风险管理理念全面引入到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
一是从典型案例分析入手,加快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重点针对当前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突出的领域,如在役长大桥梁和隧道运营、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跨省道路危险品运输、跨省长途客运班线运营等,依托典型工程和重点路线,深入“解剖麻雀”,开展案例分析,系统开展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生态破坏的安全风险辨识,开展安全风险定性和定量评估、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等,编制形成典型案例的安全风险辨识手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和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逐步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相关领域中,为形成可供行业复制推广的安全风险管理积累经验。之后,再将典型案例实施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工程和路线,从而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的管理技术体系。
二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交通运输风险防控技术水平。围绕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总体战略与目标,结合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现状及国外最新发展趋势,通过协同创新、开放创新,集中全国优势科研资源,重点针对制约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从系统安全、设施安全、运输安全、应急保障四个方面,加强科技需求梳理,凝练重大科研任务,集中攻克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中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难题,切实为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形成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防控典型示范效应。开展典型试点示范,将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以点带面、点上突破、面上拓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遴选有代表性的项目、企业和区域开展科技示范,形成典型示范效应,为在全行业全面推广风险防控理论打下基础。
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基地是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在系统安全、设施安全、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等四个领域,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积极推动项目、基地和人才三位一体创新机制建立,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培养,形成人才核心竞争力,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构建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特色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打下基础。
按照2013年全市交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市交通局2013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总体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强基础、抓规范、严管理、重服务”为主线,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全面推进“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县交通运输安全发展。
二、工作目标
杜绝渡口死亡事故;杜绝港口、码头死亡事故;杜绝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道路客运责任事故;控制客运车辆责任事故死亡率0.5人/百车以内;防范一般和较大的道路客运责任事故。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
1、继续深化安全生产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从事交通运输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船、非法夹带危险品运输的行为,加大车辆超限超载的治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源头治理,严把从业人员、运输工具(含生产工具)、企业关,探讨建立交通运输行业联合执法机构,提高安全监管执法效能,对违法营运车船和从业人员、公司实行告诫制和“黑名单”制;加强现场执法监督,完善执法监督手段,确保执法到位;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严厉打击瞒报事故行动。各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大内部安全生产全过程的跟踪,筑牢安全生产现场管理防线,依法依规开展安全管理行动,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2、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一是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春运、“两会”、世博会、亚运会、“十一”和季节性气象灾害期间的交通运输安全稳定。特别是要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集中开展全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对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并建立隐患整改评价制度。二是大力开展危化品运输治理行动,对全县危险品运输车辆安装GPS的情况进行一次抽查,重点加强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危险品运输治理。三是继续开展农村公路危桥、“两船”和渡船渡口治理行动,大力开展“平安工地”建设,进行交通建设施工防范坍塌、坠落事故的专项治理,加强对已查出安全隐患的治理,确保治理效果。
3、开展宣传教育行动。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特别是要加大对一线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宣教力度,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举办安全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从事交通运输安全监督管理的专业人员、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公路、水路交通救援的应急演练,并组织一次行业、企业分管领导到外地参观学习安全管理经验。
(二)加强安全基础建设
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的配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和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探索建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监管机构和企业的安全责任链,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安全工作考核力度。加强客运站安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市公交安全监管水平。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安全监管装备配备工作的通知》,加强安全设施设备投入。对危险品运输、公共客运和渡船渡口进行普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全县公交车的营运安全进行调研,查找公交车安全营运风险隐患,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继续抓好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制度的落实,开展安全绩效评估,鼓励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工作条件。
(三)加强农村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
落实《关于加强农村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对农村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调研,摸清农村道路客运和渡船渡口的安全现状,建立健全农村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监管人员,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解决目前农村交通运输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1、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和各项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队伍,要加大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的投入,形成统一指挥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了大多数高密度人口城市的选择。随着国务院对城市轨道交通审批权的下放,全国各地轨道交通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然而,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随之带来运营人才的匮乏、居民对轨道交通安全的认识严重不足等安全问题。北京地铁5号线屏蔽门夹人事故、上海地铁7.23列车冲突事故,无不给地铁安全运营敲响警钟。因而,积极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质量,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升华、坚持安全发展的原则要求,不仅有助于城市窗口形象的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更是对乘客生命安全高度重视的体现。因此,展开有关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稳健、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不难发现,人、车辆、线路及其他相关设备、外力因素、管理因素等是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人员
员工:人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控制因素,特别是行车指挥和列车驾驶等关键岗位,由于人的安全意识麻痹、不安全行为和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可能直接引起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乘客:安全乘车知识匮乏、自救能力欠缺。
二、设备
a)车辆。车辆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机械故障、电气故障、制动故障、车门故障等主要部件的损坏、系统控制失常、人为破坏等因素,可能造成列车脱轨、列车火灾、列车冲突等事故、并可能引发拥挤踩踏等次生灾害。
b)线路系统。线路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断轨、轨道胀轨变形、道岔伤损、道床病害等造成的列车延误、限速、停运等,严重时可能引起列车脱轨等事故。
c)供电系统。供电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牵引供电、接触网、动力供电系统故障造成大面积停电、运营中断、火灾等。
d)通信信号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轨旁ATP或车载ATP故障、道岔控制故障、信号联锁系统故障、调度指挥系统中断,可能造成列车冲突、运营指挥失控、运营秩序紊乱等。
三、环境
e)a)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重大危险源有恶劣天气、洪水、地震等,可能导致停运、设备故障、结构变形、基础设施破坏等。
b)运营环境。地铁车辆和车站空间相对封闭、狭小,且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在发生各类突发事件时事态扩散速度快,危险程度高,人员疏散困难,现场控制难度大。
c)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的重大危险源有乘客的不安全候、乘车行为,人为破坏和恐怖袭击等,可能导致运营设备损坏、运营中断及乘客伤亡等。
四、管理
管理方面的风险源是因管理制度缺失、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管理不到位、处置不合理等影响运营及人员、设备、设施各方面的安全问题。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提升策略
在认真分析和充分了解影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之后,广大城市轨道交通工作者们应坚持探索、不断实践,积极采取策略来有效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质量。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轨道交通应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理念,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夯实安全基础、建立安全体系、树立安全意识
以教育、培训为主,奖罚为辅的“一侧两翼”策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夯实安全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建立以决策层、管理层(监督层)和执行层为主的三级安全管理网络,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满足运营安全管理要求;二是规范安全管理工作,紧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各层级安全责任书的签订,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例会等各项活动,全面实施过程管控;三是重视安全基层建设,建立员工个人安全教育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借助行业内的事故事件案例组织全员学习,提升安全意识与技能;四是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结合行业及企业特点,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建立安全体系主要工作有:一是积极开展危险源识别、评价工作,启动危险源管控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规范现场危险源管控;二是推进职业健康体系建设、环境体系建设,识别并收集相关律法规及标准,按规范要求做好检验检测,邀请行业专家对职业健康、环境体系进行工作指导,认真做好“三标”体系审核工作。
树立安全意识工作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各项安全活动树立全员安全意识。一是组织事故处理、故障分析、演练现场在内的“三个回头看”活动,针对运营事故事件、应急演练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回头看”活动,查找规章制度、人员技能、设备设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落实整改措施;二是全面落实安全管理三级培训,三级安全教育不合格不得上岗;三是随时、随地、随人的即时安全教育活动,督促现场开展员工业务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开展班前安全预想、周/月安全例会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四是加强安全绩效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实施处罚。
(二)强化安全队伍培养,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按照现在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现场需要既懂安全管理,又懂现场生产的新一代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应积极按照《安全生产法》要求,制定安全管理人员准入机制、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安全管理准入门槛。可以制定措施,支持安全管理人员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安全工程师),并通过创新安全条线队伍培训管理形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安全条线队伍的培训,拓展安全管理视野,同时加强车间、班组层级安全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创新安全培训教材,健全培训手段,跨部门、专业组织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座谈、现场观摩等互动活动,提高培训效果。
(二)强化乘客安全乘车教育,提升乘客应急自救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乘客因安全意识薄弱而引发乘车事故的不良现象,如某乘客在警报声后仍冲向地铁,导致其严重夹伤;又如上下班高峰期,乘客乘车过于拥挤,而踩踏摔倒人员的惨剧。基于此,必须坚持强化乘客安全教育,增强安全乘车的宣传力度,从而促进安全乘车意识的有效养成。例如,可通过持续循环播放有关安全乘车的宣传视频、在站台站厅内张贴上醒目、易懂的安全标识等声色传播,提升乘客的感官意识;通过不断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乘车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加强乘客与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互动;通过安全乘车现场活动,帮助乘客解疑答惑,倾听他们对地铁安全管理的建议;通过邀请乘客参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加强对轨道交通企业的了解;通过邀请乘客参与应急演练,切身体会突发事件如何应对;还可以通过在乘客中聘请“安全使者”、志愿者帮助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扩大乘客安全乘车宣传面。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是轨道交通事故事件能否得到及时、正确和妥善处理的重要保证。围绕着“预防、预备、响应以及恢复”的工作核心,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应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运营应急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培训,以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各级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使企业的应急处置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
首先,认真组织危险源排查及风险分析。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并精心制定实用、可行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其次,结合事故(事件)现场处置实际需求,建立接触网/高压、车辆脱轨/倾覆、通信或信号、轨道等专职救援抢险队伍,确保队伍稳定,完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培训,保证应急救援能力。
按需配备应急处置专业设备、器材、通讯工具等装备、物资,制定应急物资装备检查、维护、清洁保养制度,定置、定人管理,确保应急救援物资装备日常完备有效。
强化应急演练,提升实战能力。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眼点,重视对演练效果的评估、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四)持续提升技术与装备水平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装备,能够有效提升相关设备运行的安全性、正常性,显著降低突发事件、事故以及故障的发生概率。具体应用如表二所示。
表二先进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上的应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日益增大,安全运输管理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中的作用将会越来愈大。为了充分确保行车安全与人身安全,广大轨道交通建设者们应积极寻求有效策略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输管理质量,从而推动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稳定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
(一)卫星定位系统是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鼓励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卫星定位系统。
(二)卫星定位系统应优先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涉及公共安全的重点监管领域,包括水路运输特别是在重点水域的载客和危险品运输,道路运输中的长途客运、旅游客运、高速公路客运和危险品运输等。同时鼓励和引导应用卫星定位系统对其它类别的客货运输实施安全监管和运营管理。
(三)卫星定位系统主要分为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和内部运营管理系统。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主要用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行政管理、安全监管,为船舶、车辆提供信息服务等;内部运营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运输企业(业户)内部的运营和安全管理等,同时为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提供相关信息,满通运输管理部门实施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管的需要。
二、卫星定位系统的建设
(一)卫星定位系统的建设应坚持需求主导、规范有序、突出重点、资源共享的原则,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增加运输企业(业户)的负担。
(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主导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建设,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为减少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共享,省级以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统一的卫星定位系统公共平台和管理与服务系统,并按照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要求分步推进。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应具备兼容已有的卫星定位系统和多种终端的功能,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兼具内部运营管理系统的功能。
(三)在卫星定位系统相关数据库建设或改造中,对涉及公路、车辆、港口、航道、船舶等基础信息的代码和数据格式,应按照交通部编制的《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集》和相关的行业要求予以规范。
(四)运输企业(业户)根据生产管理需要,可自行选用或开发内部运营管理系统,并须按照公共服务信息共享的要求,实现与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联通。鼓励运输企业(业户)利用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积极开发内部运营管理系统,增强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卫星定位系统在运输生产组织、调度中的作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五)卫星定位系统终端设备的安装应依法允许运输企业(业户)自主选择终端设备和运营服务商,管理部门不得违规提出强制性要求,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应严格遵循一艘船、一辆车只安装一套终端设备的原则,不得以任何名义强制运输企业(业户)安装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其它终端设备。
(六)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依法行政,规范卫星定位系统的建设,切实维护运输企业(业户)的正当权益。应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择优向运输企业(业户)推荐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终端设备。危险品运输车辆配备的终端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和标准。
三、卫星定位系统的管理
(一)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的要求选择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运营维护单位,努力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收取用户的服务费用标准应符合相关规定,不得额外或变相收费。
(二)应充分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引导增值开发卫星定位系统信息资源。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运营维护单位还应加强卫星定位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切实维护运输企业(业户)的商业和个人秘密。
关键词:公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自然灾害,灾害发生时如何确保公路畅通、转移受灾群众、运送救灾物资等问题给交通运输应急机制屡屡带来考验,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我国当前的公路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公路运输应急保障机制,搞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已刻不容缓。
一、构建公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1.交通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及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公路交通也不例外,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运输业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交通格局,这种变化给公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此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成为交通运输管理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2.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当前,公路运输方式已发展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体,但与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运输安全管理还显滞后,特别是近些年呈现的公路交通运输安全重特大事故频发。针对公路交通运输的特点,构建有效的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公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公路交通运输事故发生,降低交通事故损失,对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及提高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重要意义。
3.客观经济环境促进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力促进运输业的大发展,交通与经济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日趋频繁,形成了全国商品大流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随着交通量的大幅度增加,交通事故频发,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依据国外专家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6%即会引起交通事故的大幅增长升,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自1994年始GDP增长率已连续十几年超过8%,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所以说客观的经济环境是目前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二、构建公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1.不断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与交通相关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交通部,应提高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要重视运用科技途径提高针对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断加强公路交通保障相关理论及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决策技术和事故救援及处置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公路交通保障的科技水平。
2.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
要加大对公路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及应急救援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合理规划省级运输保障队伍和应急救援布局,提高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的覆盖面;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公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公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
3.加快对公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
加快对公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起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新闻机构的信息沟通制度,及时准确地收集公路突发事故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筛选、统计及分析的相关机制,提高信息分析研判的能力和预警水平。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建立事故应急值班、渠道联络、应急会商、信息报告等制度,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加强对事故相关信息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应急运输补偿机制等的建设。
4.加强公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
构建公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交通应急预案的衔接和互补,针对事故损害严重程度编制相应级别的事故救援应急保障预案,形成覆盖面广、种类齐全,有很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公路交通应急危险源的相关调查,结合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评估方面的调查分析,尽快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公路突发事故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设置相关人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规整现有的各类各级公路事故应急救援及保障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等资源条件,逐步构建起事故应急科普、宣教、培训及演练基地,进一步规范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基本上能覆盖各类公路突发事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体系,推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公路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是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公路运输保障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务必要下大气力积极构建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全面提升公路运输管理保障水平,维护运输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华,刘丽.浅谈构建公路运输生产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及其完善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8).
[2]孟明,左琳.浅析北方地区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
我区各客、货运、公交等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必须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必须全面负责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履行安全生产法律规定的各项职责,健全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企业内部、运输车辆、驾驶人等方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切实加强对车辆、驾驶人的有效管理,自觉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道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主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要全面开展对客、货运、公交等道路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级别评定,实施分类管理。
交通运输部门要推行客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将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与客运班线等资源配置结合起来,新增和调整的班线要向质量信誉好的客运企业倾斜,适时通报存在严重安全生产隐患的客运企业并督促整改;对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负有责任的重大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一年内发生两起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负有责任的较大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整改不到位的客运企业,要采取限期整顿直至依法限制、取消其相应的经营范围等处罚措施。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通过采取政策引导、企业经营、政府监管等措施,吸引社会投资,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客运,鼓励运输企业积极投入新增的农村客运班线,解决好本地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二、进一步强化客运车辆驾驶人的日常监督管理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强化对所监管行业从事道路交通运输客运驾驶人的管理和监督,督促相关企业进一步完善客运车辆驾驶人的聘用、体检、学习、培训、离岗、奖惩、解聘等有效的管理办法。
公安部门对申请机动车驾驶证尤其是申请增驾大、中型客车驾驶证的,要严格考试标准,依法核发机动车驾驶证。
交通运输部门要严格对营运驾驶人从业资格的培训及考核,进一步强化对经营性道路客运驾驶人驾驶培训机构的监管,督促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强化对驾驶人安全知识、应急操作技能、文明礼让行车等方面的培训。对不严格按照《机动车驾驶人培训管理规定》(交通部年2号令)规定进行培训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要依法从严处理。
各有关单位要依法从严处理严重违法的客运驾驶人。对超员20%以上、超速50%以上、酒后驾驶、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等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客运驾驶人,公安部门要依法从严处理直至吊销其驾驶证,并抄告同级交通运输等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要依法及时注销其从业资格,通报并责令相关企业依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予以解聘或调整岗位等处理。公安和交通运输等部门要研究出台禁止有严重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驾驶人在我区从事客运工作的管理规定。
客运、公交企业要从严新聘驾驶人,加强对持外市从业资格证和驾驶证的驾驶人的审查。要对新聘驾驶人进行适宜性检测和技术(含应急操作技能等)考核,经检测考核合格后,再经岗前培训后持证上岗;要每月定期组织驾驶人开展安全法规、安全知识、事故案例警示、职业道德等学习。公安、交通运输、建设部门对客运、公交企业提请的,外市有关部门核发的机动车驾驶人的驾驶资格和从业资格证明要进行严格核查,并出具核查单据,监督客运、公交企业落实好驾驶人定期安全学习教育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制定并实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严格落实道路工程建设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费用纳入道路建设项目预算,并作为道路工程验收的必备条件,未经验收不得交付使用;对已通车但尚未配备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及监控设施的道路,要健全该路段道路交通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并尽快明确和实施安全及监控设施的建设计划。各级政府每年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政办〔〕149号)和公路隐患路段排查有关督办标准要求,对本辖区内道路隐患路段进行全面、系统的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路段,按部门分类制定整治方案和整治计划,落实资金来源,明确治理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实施单位和验收单位责任,逐一建立档案,对存在重大隐患的路段纳入地方政府挂牌督办。
交通运输部门要强化道路安全防护,将“安保工程”延伸到县、乡、村公路,加快对急弯、陡坡、临水、临崖及长下坡等路段安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公路(群养公路)防撞墙等相关安全防护设施以及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禁止客运车辆夜间通行的禁令标志等附属设施工程建设。
公安部门要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和道路施工路段现场的交通秩序维护和安全监控,发现危及交通安全、尚未设置警示标志的,应当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疏导交通,并通知道路交通设施养护或者管理部门设置标志;要定期清理已设置的不合理标志等安全行车隐患。
四、进一步规范GPS使用管理和监督
各级政府要鼓励支持GPS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动态监控信息平台建设。
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GPS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动态监控信息平台,严格按照省交通厅制定的《省营运车辆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督促营运车辆按照规定安装GPS定位系统车载终端设备,监督大型客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按照规定强制安装GPS定位系统车载终端设备。
公安部门要会同交通运输、质监等部门督促检查车辆GPS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安装和使用情况,路面检查和年检时发现未安装GPS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的车辆,要提醒车主予以安装,发现应强制安装GPS定位系统车载终端设备的车辆未安装的,给予车主警告并及时告知相关部门。
教育部门要在校车中推广使用GPS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并纳入动态监控信息平台监控,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要给予配合支持。
客运、货运企业必须保障本企业已安装GPS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车辆使用费用。已建立GPS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动态监控工作站的道路运输企业,要制定GPS系统使用管理规定,建立GPS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值守监控值班制度,其中有车辆夜行的客、货运企业要建立24小时值守监控值班制度,落实值班人员,加强对已安装GPS车辆、驾驶人的全程动态和有效管理,对发现超速、超员、不按规定线路行驶、不按规定开启使用GPS系统等违法违规行为,要采取措施及时督促纠正,并依照企业内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建立健全各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要每月公布全区机动车性质为公路客运、公交客运、出租客运、旅游客运、危化品运输、幼儿校车、小学生校车、其他校车及号牌种类为拖拉机号牌的机动车等重点车辆的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和道路交通事故等详细信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及时将重点车辆的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通报交通运输、建设、农业(农机)等行业安全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应及时督促交通运输、公交等企业通知相关驾驶人限期到公安部门接受处理,交通运输、建设、农业(农机)等行业安全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相关企业(单位)对违法驾驶人的处理、再教育等落实情况。
公安、交通运输、教育、旅游、保险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GPS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动态监控信息平台,实现GPS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部门间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强化道路运输安全动态监管。
六、进一步强化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责任落实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落实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职责,深入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市、区、镇(街道)“三级网络”建设,并创建条件向村(居)延伸,明确各级政府的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健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运输安全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公安部门要针对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特点,强化道路交通路面管控,重点查处客运班车、校车、旅游包车、危化品运输车等超速、超员、酒后驾驶和拖拉机、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违法载人等严重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严格查处报废车辆上路行驶。对未按规定期限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车辆,报废车辆上路行驶,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号牌车辆依法予以扣留并实施处罚,依法落实对大型客货及其他营运车辆报废解体的监督职责,加大打击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治理力度。
交通运输部门今年6月重新审查客运班线准入条件,加大对客运企业变相挂靠、转包等客运班线非法经营行为的清理,依法严厉查处站内不规范经营、非法营运和站外非法组客等各类道路交通运输违法行为。
公安、市管理执法、建设等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加强对运载沙、土、石及建设渣土、垃圾车辆和搅拌工程车辆的运输企业安全监管,依法从严查处报废车辆等不合格车辆上路、故意遮挡、污损号牌等行为,依法查处遗洒、飘散载运物行为。
教育部门要健全校车安全管理,会同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依法从严查处校车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农业(农机)部门要会同公安等部门开展拖拉机安全专项治理活动,依法查处拖拉机无牌无证、违法外挂等违法行为。
七、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计划,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经费保障制度,将年度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经费并入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经费,统筹安排。建设一批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网络等媒体定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公益专题、专栏宣传,鼓励保险企业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公益宣教活动,鼓励各工会组织、行业社团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交通安全培训,深入公路沿线村庄和集市开展道路交通事故案例剖析、放映宣传教育片等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防范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聘请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成员为兼职交通安全员,对农民群众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劝阻农民群众交通违法行为。
公安部门要积极开展“保护生命、平安出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程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加强客货运企业驾驶人、农民、中小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宣传,加强交通安全提示,创建和推荐一批交通安全“示范村”、“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和“示范企业”。
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在校师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逃生等宣传教育工作。
农业(农机)部门要加强对拖拉机驾驶人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交通运输部门要积极督促运输企业做好客运驾驶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制作包含客车安全配置措施(如安全带、破窗锤、灭火器、安全门等)及使用方法、应急逃生方法、社会监督等内容的安全宣传警示片,发送全区所有客运企业,并与公安、旅游、教育等部门督促客运车辆、旅游车和校车在载客出发10分钟内必须播放安全宣传警示片,并逐步作为客运车辆安全监管检查内容之一。
八、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参与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的意识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完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设立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统一举报电话,健全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举报移动信息平台,发动全社会群众监督,聘请义务监督人,支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
交通运输、建设、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要督促有关单位在所有客车、旅游车辆、公交车和校车配备应急逃生所需的灭火器及安全锤。所有客车、旅游车辆要在车内醒目位置粘贴标有最高时速、限载人数、驾驶人连续驾驶时长和GPS记录仪使用等内容的“行车安全公众监督牌”,鼓励乘客发现违规行为及时举报,并公布举报电话。
一、持续强化责任制落实,着力推动责任体系落地生根
1.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具体到局班子每个负责人,为全系统单位(部门)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继续与系统内各单位(部门)签订年度安全目标责任书,并层层传递,以失职追责的压力督促广大企业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
2.依法依规强化行业监管责任。要坚持明责问责的原则,依法依规界定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职责。在明晰局安委会职责分工的基础上,今年将制定行业监管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面向全系统公布。实现日常照单监管,失职照单追责。
3.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和按照上级职能部门要求督促推动各企业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建立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严格落实水路运输、道路客货运输、工程施工等高危行业企业风险等级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诚信体系、安全费用提取等制度,夯实企业安全基础。
二、持续强化监管执法,着力消除安全隐患不遗余力
4.不断完善安全监管制度规范。按照省厅《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挂牌督办办法》、《安全生产约谈办法》、《安全生产重点监管名单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制度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制度规范体系。
5.切实加强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和《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明确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通过依法进行行政许可和审批,依法开展执法检查和进行行政处罚,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依法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进行责任追究,完善执法制度和程序,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应急救援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6.持续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深刻吸取国内重特大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以“四不两直”和第三方检查为主要方式,制度化开展隐患排查和明查暗访,特别是严格整治内河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道路水路危险货物运输、长江汽渡、道路客运、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问题,全面落实监管责任与监管措施。督促企业建立隐患自查自报自改制度,实行隐患的分级分类、闭环管理,加快推广使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同时,按照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的要求进行整改,做到一般隐患即查即治,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确保隐患治理不到位不放过、效果评价不合格不放过、主要负责人没有签字确认不放过。
7.继续加大督查检查力度。逐步探索“双随机”监督检查机制,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纳入日常工作评价。针对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水运工程建设、消防、防雷、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制定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监督检查。拟组织明查暗访4次,以抽查企业安全管理的形式考察各单位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落实和安全生产责任履职情况,各行业监管部门以“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做到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全覆盖。聘请行业领域专业机构通过专家问诊的方式开展安全生产第三方检查,发挥行业领域专家和专业机构优势。
8.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针对水路运输、内河危化品港区、道路运输、城市客运、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继续深化开展“打非治违”和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危害因素辨识、预判分析、预防保护、现场跟班、监督作业等制度措施。严格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上限处罚、严肃问责惩治措施,坚决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规范安全生产秩序。加强相关部门协作,开展联合执法,建立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长效机制。
三、持续强化标准化创建,着力推进“平安交通”建设
9.继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未创建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加强前期辅导,提升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效果,督促引导企业把标准化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建立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协助、配合有关行业监管部门全面完成所有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任务。
10.持续推进“平安交通”建设。开展“平安交通”建设分析评价工作,以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企业作为评价对象,根据制定的“平安交通”评价分析指标,通过解读宣贯、自评摸底、抽查复核和分析总结四个步骤,对全系统“平安交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考核,总结各评价对象“平安交通”建设情况,分析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定期开展“平安交通”建设经验交流工作,对“平安交通”建设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总结推广“平安交通”建设示范经验,及时解决示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定期学习交流、评比活动机制,带动全系统全面开展“平安交通”示范建设。
四、持续强化信息化建设,着力推进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创新
11.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研判和统计分析。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统计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研究编制安全运行统计分析报告,为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提供决策支持。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研判,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季节性安全生产特点、典型事故和重大险情案例分析,评估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强化安全生产事故的预警预防。
12.推动安全科技信息化建设。继续安全隐患网上自查申报,及时督促系统内各单位网上自查自纠申报隐患不留死角,用科技手段排查安全隐患。在省、市的决策部署下,不断创新技术手段,强化科技攻关,注重现有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正常运行手机云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13.探索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按照省厅“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制定和实施情况;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建立情况;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源等级划分标准、风险辨识手册和评估指南制定情况;试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等为重点内容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调研,梳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遇到的困难以及意见和建议。充分发动、指导系统内的重点企业探索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以点带面,形成典型带动作用,逐步铺开安全生产风险工作。
五、持续强化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14.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总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学习宣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安全工作要求上来,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履行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必须把保护员工生产安全健康作为最高职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提高全员安全防范意识,筑牢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道防线。
15.加强安全监管教育培训。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要求纳入执法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类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轮训,2016年对所有交通运输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开展轮训一次,鼓励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参加全国安全注册工程师培训,提升安全管理理念和水平。建立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能力考核机制,行业监管部门要组织开展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和公路水运工程施工等领域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
六、持续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安全防控水平
16.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专家库。总结各单位实践经验和做法,在交通运输系统实施安全总监制度。督促各行业监管部门依托各自行业领域建立行业专家库,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联建共享”的原则,立足于行政执法、事故调查和前沿技术分析,通过各单位、部门推荐,并经选拔成立行业综合性的安全生产专家库。面向全系统聘请各行业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协会等相关机构安全科技人员为专家,参与到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生产规划制定、相关专业领域重大问题的专题调研、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以及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等工作中,为交通运输系统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一、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
(一)建立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严格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按照“抓生产必须抓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及“谁审批、谁监管”的安全管理工作原则,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奖惩分明的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年初,与局属各单位及工程建设指挥部共11个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签订了县、乡镇(街道)、渡工三级责任书;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与运输企业、维修厂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责任书的签订,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率达100%。
(二)认真做好节假日和“三防”安全工作。一是做好节假日工作。根据春节、五一等重大节日客流集中的特点,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节假日运输安全的领导,按照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的要求,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检查到位,确保运力满足运输市场短期内高峰需求,及时运送旅客。同时开展好节假日安全工作检查,加强重点部位、农村短途客运、渡口、库区客运点的监管,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实现了全行业连续第五年(2010—2014年)不发生旅客死亡事故的春运工作安全目标。二是认真做好“三防”工作。根据市局“三防”工作要求,4月21日,我局印发了《认真做好2014年交通运输“三防”应急工作的通知》,要求交通行业各单位切实提高对交通运输“三防”应急工作的思想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充分做好人力和物资准备,将“三防”工作落实到位。6月23日,我局开展“三防”安全工作检查,组织有关人员对道路运输企业、车站码头、在建工程等区域进行了汛期雨季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公路部门对所辖公路进行了汛期安全检查,主要对公路的大型构造物、桥梁等易发水毁路段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组织整改。养护公司对公路的排水设施进行清理和修复工作,确保汛期、雨季期间公路的排水畅通,降低公路发生水毁的概率。另外还对抢险物资进行了补充,对应急抢险设备进行了保养工作。使应急抢险机械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密切关注天气情况,认真做好应急抢险准备。各行业管理部门积极筹划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及时修改一些不合理的预案,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值班制度,落实24小时“三防”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充分发挥短信平台作用,及时将天气信息、上级指示等情况发送给交通行业各单位和从业人员,形成周密的“三防”工作体系,确保“三防”无事故发生。
(三)积极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为了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小组。同时要求局属各单位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组织、监督、检查活动进展情况,5月23日印发了《县交通运输系统2014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对安全月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6月16日上午,组织县海事、运管、公路路政人员在县城中山广场,参加全县‘安全咨询日’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现场解答咨询5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交通安全知识滚动宣传1个月。活动月期间,公路部门以发放宣传资料、讲解的方式,向过往司乘人员宣传“遵守交规、珍爱生命”安全行车知识。同时,挨家挨户向公路沿线村民和企业讲解公路边禁止违章堆放等公路安全知识,共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温馨提示卡500张。召开座谈会3次。港航部门积极开展水上应急演练。6月2日,组织仙宫9号船舶在仙牛岛附近水域进行了一次小型弃船应急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水上应急救援能力。运管部门积极举办安全图片展览。组织道路运输企业、驾校、维修厂家从业人员200余人次参观安全图片,从中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
(四)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根据县安委办和市局关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要求,在全县交通行业深入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目前,我县交通行业共有企业11家。为了帮助这些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各行业监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安全工作现已逐步走向规范化。结合平时检查,积极引导企业落实好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企业的现场监督管理、服务、指导;引导企业更好的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五)加强运输市场维稳工作。因受魏氏集团财务危机影响,给县恒通汽车运输公司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维护我县正常客运秩序,专门成立县恒通汽车运输公司维稳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恒通公司应急预案”,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运管局(驻站办)加强对客运站的日常监督,采取对公司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督查、整改、岗位调整等措施,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定,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力保证了客运市场的良好运营秩序。
(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根据市局布置,今年我局将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开展实施。一是提前做好一些宣传告知工作;二是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省厅组织的考评员培训;三是按照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对工作目标、要求事项、业务流程等进行细化和明确。同时协助市局及有关单位,推进评审机构的申报工作。与此同时,县运管局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及宣传督促工作,制定了《县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指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具体工作。目前总体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二、开展安全生产专项工作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规范年”、“客运安全年”和“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精神,深化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治理工作,我局成立了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结合交通行业实际情况,在全县范围内道路运输行业、公路养护施工单位、水上运输单位及交通工程建设单位等开展了一系列安全生产专项工作。
5月16日,我局印发了《县交通运输行业2014年“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5月19日,与县安监局联合印发了《县水上交通安全“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实施方案》。6月25日,与县公安局、县安监局联合印发了《2014年县“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方案》。通过专行活动,有效打击和治理了我县交通运输领域存在的非法违法及违规违章行为,强化了经营、管理、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今年1月至6月,共排查治理隐患企业单位79家/次,排查一般隐患96项,已整改93项,整改率为97%;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行动55次,查处违法行为42起,无证经营5起,瞒报事故1起,其他非法违法经营36起。
(一)深入开展道路运输行业隐患治理和道路客运安全年工作。一是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排查道路运输企业17家次,排查一般隐患12项,已整改12项,整改率100%。运管部门组织人员到相关客货运输企业、驾校、维修厂家等开展安全检查,重点检查相关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和各类安全管理台帐的建立情况;驻客运中心运管工作人员对客运中心营运车辆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对门检、例检、站场等定期进行抽查。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落实专人督促整改到位。二是落实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工作。在客运企业开展交通部《客运驾驶员安全告知》的宣传教育工作,县恒通公司客运站候车室及十五辆跨县以上的班车上,进行有关“安全告知”内容的视频宣传教育。排查了恒通汽车运输公司所有三类以上班线车辆的安车带,并对车辆的安全带进行了修理和更换,公司三类以上班线车辆28辆共计883座全部安装好安全带,安全带的合格率100%。要求客运站严格落实交通运输部《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的各项要求,完善相关岗位工作规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客运站安全员、出站安检员、安全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流程等,严格履行“三不进站、六不出站”职责,客车发车前严格执行“一分钟安全教育”,督促旅客系好安全带后再发车,致力推行客运站安全监管的标准化作业。三是推进高科技配备和使用。我县三类以上客运班线及旅游车有17辆安装了视频监控,11辆安装了GPS;危险品运输15辆,公交21辆全部安装了GPS。“两客一位”联网联控车辆GPS安装率100%。各企业利用GPS监控系统对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及时对驾驶员的各类违章发出警告,减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督促恒通公司客运站安装了智能门检系统,该系统对驾驶员、客运车辆的安全例检、门检等进行了有效管理,促进客站管理工作的安全、有序发展。
(二)深入开展水上交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一是加强隐患排查治理。港般人员从船舶技术状况、各类证件、船员适任情况、消防及海上救生设备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排查,今年以来,共上航检查224人次,排查企业23家次。检查船舶239艘次,巡航检查77天次,出动海事艇15次,发整改通知书6份,排查一般隐患6项,现已全部整改到位。二是加强源头管理,通过对重点渡口、重点码头、重点航线、重点船舶,结合重点时段、客渡运高峰期和恶劣天气等情况,开展水上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积极会同乡镇(街道)共同维护好水上秩序,从源头上制止客渡船超载、客货混装、非客船载客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大对休闲船舶、“三无”船舶打击力度。结合水上交通安全“打非治违”专项工作,联合县安监局等部门,对库区渔船、休闲垂钓船非法营业行为进行打击整治,6月5日,县地方海事处与市海事局联合执法,对仙宫公司一艘无证船舶进行处罚(拆除动力)。从而进一步规范水上交通运输市场,提高了水上交通安全。
(三)深入开展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根据“隐患排查”和“打非治违”工作要求,公路部门一是加大对养护施工企业、公路工程项目和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整改方案、责任、时限、措施和资金“五落实”,全面提高企业依法依规安全生产的水平。通过专项活动,夯实基础,强化基层,解决系统内影响安全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营造守法经营、遵章守纪、规范生产、安全信用的良好氛围,规范公路养护安全行为,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达到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减少损失,推动行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确保公路系统生产安全形势稳定好转,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目的。今年以来,共开展行业隐患排查12家次,排查一般隐患12项。已全部整改完毕,整改率100%。二是有效实施公路安保工程。根据公路安全保障专项工程的计划,对省道S228云寿线高危边坡900平方米防护治理;对农村公路临水临崖危险路段共17.3公里增设钢制护栏等安全设施1.4万米;对丽浦线石塘大桥、云寿线大徐中桥、石纹线滩下大桥、紧大线3号桥等4座病害桥梁进行维修加固。
(四)深入开展在建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主要抓好全县范围内公路养护施工单位、交通工程建设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对53省道县城过境公路、52省道岚头岭段改建工程;长汀大桥、建升码头以及农村公路养护等进行了排查。今年以来,开展工地安全生产检查24次,排查一般隐患78项,已整改75,正在整改3项。从而使在建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
三、事故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交通运输行业共发生货运事故1起,死亡2人,经交警部门认定县万通汽车运输公司驾驶员李妙全负全责。由于万通公司末及时上报事故,行业监管部门(县运管局)已及时对该公司作出相应处理,并对事故作了通报。根据市局2014年安全目标考核事故控制指标有关规定,货运事故不占事故控制指标。没有发生水上交通和交通工程建设事故。
四、存在问题
(一)道路运输行业的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驾驶员安全管理问题,驾驶员安全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加强对驾驶员(尤其是货运驾驶员)的安全教育,是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管理的首要问题。
(二)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单位缺乏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部分项目业主安全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对安全生产工作采取应付思想,因此,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三)客货运企业对安全工作存在应付思想。主要原因是私人企业,在安全管理经费上投入不足。
五、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深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认真学习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切实做到思想上真重视,行动上真落实。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严格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按照“抓生产必须抓安全”的工作原则,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奖惩分明的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层层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落实各项事故防范措施。制定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以查验其可操作性,确保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源监控管理,深入开展调查摸底,谨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进一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道路运输行业专项工作,通过抓源头、抓预防,落实安全监督,及时查处各类非法违法营运行为,努力改善道路运输市场环境;继续强化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通过坚持改善硬件设施和提升管理方法,来确保我县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稳定;深入开展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切实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落实到基层,全面夯实安全工作基础,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事故总量的目标,推进行业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促使企业生产行为规范化,通过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使企业各生产环节中的人、机、料、法、环处于良好状态,并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客运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安全生产方针,实施目标管理,才能保证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
二、道路客运企业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缺乏充分的安全意识
道路客运行业的某些企业负责人只是一味地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高,而忽视安全意识的建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不明确“一岗双责”的意义,面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要么抱持侥幸心理,采取忽略态度,要么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安全隐患进行粗糙的排查,忽视对隐患出现原因的分析,以及在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排除整改方面的不作为;其二是面对事故的不负责,在事故发生后,企业负责人不仅不按照安全管理规定对事故责任进行分析倒查以及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反而存在试图推卸责任、埋怨他人的情况。
2. 企业缺乏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许多道路客运企业并未设置有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设置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规模的需求。某些企业存在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同车辆数的比例不符合安全标准要求的情况,以及企业聘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未按照规定定期参加安全管理培训、甚至并不具备从业资格的情况。
3. 企业对安全目标的分解不够到位
部分道路客运企业对安全目标的设定仅限于文件规定,并未将其细化分配到相关部门以及基层工作岗位上,也没有将其分解落实给企业的全体员工,实现企业的“一岗双责”也就无从谈起。
4.企业缺乏充分的安全培训教育
客运企业安全培训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不同工种从业人员(包括监控人员、乘务人员以及驾驶人员等)的安全培训教育内容及范围不达标;二是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偏低;三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安全目标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无法调动起员工参与安全培训教育的积极性;四是对责任经营车辆的监督管理常采用以罚代管方式,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议
1.落实主体责任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保证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需要把握好三点:落实交通运输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最终形成安全运输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根本要求。
(1)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都反复指出,安全生产必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负有安全生产不可推诿的社会责任;强化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发生事故,必须追溯责任,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
(2)强化全员安全意识
2014年3月1日,在山西晋济高速公路岩后隧道内发生一起性质较为普通的车辆追尾事故,却因对现场事故车辆的处置存在一系列的违规行为,最终演变为一起造成13人死亡的重特大责任事故。这起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交通运输企业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掌握危险辨识能力,规范员工安全作业的极其重要性。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首先是组织落实。在交通运输企业内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明确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其次是制度落实。依照安全行车特点,建立健全安全运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驾驶操作规程;组织安全行车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开展安全检查并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并对执行制度不力的,严肃处置。必须严格依照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建立完整规范的标准执行与控制体系,设立目标,分解指标,分层考核,奖惩分明。
2.强化基础管理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保障
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实质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基础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固本强基工程,是将交通运输企业的全部行车安全管理活动置于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治化之下。
(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资源整合
以发挥最佳协同、最大效应为原则,将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类管理资源优势整合,摆脱相对独立、单打独斗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安全与运量、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制定、执行、评审、修订、识别、跟踪和沟通等流程和环节,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2)提高设备设施基础管理水平
加强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设备设施的基础管理工作,确保车辆与设备设施齐全可靠、性能良好、运转正常,并得到及时更新、技术升级、效率提升。
(3)强化企业各级岗位责任落实
交通运输企业法人代表是行车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是部门、单位行车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岗位都必须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日常行车安全管理工作相结合,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覆盖到安全行车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各个岗位和各级人员,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
3.提升科学管理能力是防范事故的重要手段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闭环的管理系统,在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科学高效、信息集成的管控平台,对所有行车安全管理都有目标、有预案、按程序解决。该机制传输信息及时,有效落实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使行车安全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得到有效的掌控。
(1)提升执行能力,强化动态管理
安全行车动态管理必须预知可能出现的危及安全的各种主次因素,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案。PDCA是较好的动态循环管理的方法,通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把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都必须提高执行PDCA的能力。
(2)集成有效信息,及时消除隐患
运输企业要以排查、消除安全隐患为中心任务,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产生的“大数据”,可帮助我们从海量的安全行车数据中寻找事故特征和预兆,分析发生事故的原因和规律,找出安全行车隐患,预测未来走向,从而对症下药,实施差别化监管,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