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骨质疏松最佳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内固定;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半股骨铰链式膝关节置换
股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膝关节为身体重要负重关节,膝关节附近骨折手术难度及手术范围大;周边组织条件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需全面衡量。但常因为膝关节本身的运动特点和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因素。致老年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时有发生,我们采用人工半股骨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5例,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0月至2007年10月73311部队科盾医院骨科共收治5例老年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男3例,女2例,年龄58~75岁,平均66.4岁。3例一期置换,2例二期置换。本组应用多孔涂钛表层金层体一钴铬钼(CoCrMo)和超高分子量的聚酯核(UHMWPE)构成的人工半股骨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病例病史3~7年;X线片:均有股骨髁上骨折明显骨不连,假性愈合,假关节形成,膝关节间隙变窄,僵化,钙化;骨质疏松明显;钢板和螺钉变形或断裂,退出或脱落于关节腔。
1.2 手术方法
1.2.1 及显露 患者1例全麻;4例连续硬膜外麻醉;检查后术前准备充分;3例一期取出钢板和螺钉同时采用人工半股骨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2例局部组织条件差,一期手术单纯取出钢板和螺钉;二期手术于3个月后进行。为了减少损伤和有利术后膝关节的稳定,尽量从原切口扩创进入,紧贴骨膜用电刀剥离;待替换的骨组织可分段取出,以减少损伤。Kerrson钳咬除髌骨缘骨刺,并给边缘轻度剥离;有利髌骨功能恢复,防止疼痛发生。
1.2.2 假体的放置 通用进口骨水泥堵塞股骨髓腔及胫骨髓腔,加用聚酯垫;有利膝关节运动缓冲。均采用多孔涂钛表层金属体—钴铬钼(CoCrMo)和超高分子量的聚酯核(UHMWPE)构成的人工半股骨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术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无菌敷料包扎。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第二天,即鼓励患者自主活动。负重功能锻炼于3个月内逐步进行,治疗全过程调理骨质疏松。跟踪指导功能锻炼及指导有条件的物理治疗。
2 结果
术后12个月均有随访。1例8个月弃拐,余均于3~6个月内弃拐。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术前评分为20~31分;术后评分68~75分。5例下肢功能改善明显,恢复良好。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75岁,1999年10月因右股骨髁上斜型骨折行加压钢板加拉力螺钉固定术(普通加压钢板),术后半年开始出现不适;患处疼痛,扶拐;未予重视和治疗。后逐渐加重,形成假关节,内翻。2006年10月于我院门诊时,如以膝为中心,两肢端外翻成角约150°,固定钢板的6枚螺钉已断为9节,钢板远端已突出到皮下,切开后见骨不连,假关节形成,膝关节僵化;交叉韧带钙化,半月板部分钙化;周边组织机化、僵化;炎性增生及不规则磨损,部分组织面被金属钉磨黑。取出内固定物后2周伤口愈合。半年后行股骨下段及全膝铰链式关节置换。周边炎性组织及髌骨周边作修复处理,术后愈合好,指导功能锻炼;3个月后弃拐,现功能良好。
4 讨论
临床工作中,骨折骨不连常有发生[1],但老年人群有其特殊性。尽管随着医疗卫生保健的发展,骨质疏松发生年龄有推迟趋势,但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预防仍是努力的方向,并且老年人多合并心、肺、肾等多脏器功能减退等有关疾病;自然就造成两方面的后果,随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等病情加重,骨折风险加大,极易骨折;骨折后不易愈合。骨折未愈合时,外固定或内固定不够坚强和稳定;选择的固定方法不合适。使膝关节的正常运动;如膝关节在伸直过程中产生的股骨内旋运动[2]。以及运动时的间歇冲击作用于骨折断端。膝关节强直而骨质疏松者,由于膝部杠杆作用增加[3],自然也就加大了骨折骨不连的风险。
如果已发生骨不连,我们采用一期或二期手术治疗为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膝关节条件允许时尽量一期手术置换;组织条件差时,一般一期处理原来的内固定物,伤口愈合后,做功能锻炼和置换器材等准备。需要强调的是,器材商为防止器材损伤断裂,常把置换器材股骨内芯做的较大,人为地延长手术时间;但是,置换器材的强度与内芯大小何时最佳仍值得探讨。另外,老年人骨折愈合慢,由于医患等原因,常人为延迟已发生骨不连患者的治疗时间,使 伤处软组织条件逐渐变得更差,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康复难度。本组患者均于骨折3年后再诊治。
股骨下段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但骨不连情况仍时有发生,以老年人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对于股骨下段骨折骨不连的后期处理,人工半股骨膝关节置换为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笔者愿向同仁们学习更好的治疗方法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树清,胥少汀.股骨髁上骨折的槽形角状钢板固定.中华外科杂志,1988,26:736.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274.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1-0034-0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多数与骨质疏松有关,最常见于老年人,是对老年人健康威胁最大的创伤性疾病之一。本院骨科于2010年9月~2012年3月对36例老年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65~85岁,平均75岁。均为自行摔伤2周内入院。骨折按照Evans分型[1]II型:6例、IIIA型:12例、IIIB型:8例、IV型:8例、V型2例。左侧l9例、右侧17例。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及糖尿病。伤后至手术时间4~13d。本组患者均采用牵引架辅助下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
1.2手术方法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仰卧位,置于骨科牵引床上,患肢内收、内旋牵引复位,于大转子上方5~6cm做5cm纵向切口,沿肌纤维方向分开臀中肌及臀小肌,触及股骨粗隆顶点,于大粗隆顶点中央或稍内侧确定为进针点,插入导针后手动扩髓,将PFNA主钉沿导针插入股骨髓腔内,C型臂透视下调整主钉的深浅及前倾角,以便螺旋刀片在合适的位置打人股骨颈。透视确定螺旋刀片的导针位于股骨颈约中下1/3处,股骨外侧皮质开口,将选好长度的旋转片处于解锁状态直接击入、扭紧,锁定刀片,再锁好远端1枚交锁钉并上好尾帽,放置皮片引流,逐层缝合切口。
1.3术后处理术后第二天拔除引流管及复查术后X线片后,即扶助行器下地行走。嘱患者进行髋膝关节伸展活动,7d后拄拐不负重行走,每3个月X线复查,骨折愈合后方负重行走。
2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45~105min,平均55min,术中出血45~265mL,平均105mL。36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8个月,平均8.7个月,无伤口感染、固定系统松动、断裂及骨质切割等发生。疗效参照Harris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22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8.9%。
3讨论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及治疗现状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股骨近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及多种或多系统内科疾病,治疗难度显著增加。保守治疗高龄患者长时间卧床引起全身并发症及骨质疏松程度加重的发生率。复位不当,易发生髋旋转畸形、髋关节内翻、下肢变短等后遗症。为了能获得较好的复位,较牢固的内固定,并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方便日常生活及护理,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高龄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治疗原则是简单有效的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2]。
DHS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方法之一,以往临床上我们采用最多的内固定方式为DHS[3],虽然固定牢靠,但随访发现高龄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处内翻畸形。究其原因是DHS的偏心固定及钉板结构生物力学特点,骨质疏松导致内固定物握持力降低、稳定性差,更易出现头切割或螺钉退出现象。同时DHS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量多、抗旋转作用差,有报道中度骨质疏松患者中有27.3%出现头切割现象,而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与切割。我们认为对于高龄骨质疏松患者特别是不稳定型,慎用DHS内固定。
PFNA是微创固定系统,PFNA是由AO倡导,主要针对老年骨质疏松者研制而成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系统。PFNA适用于各型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及合并股骨干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PFNA的最佳适应证是高龄骨质疏松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患者[4],它在PFN基础上做了改进,其优势是:①将近端锁钉为1片螺旋刀片,同时实现稳定支撑和抗旋转两功能。螺旋刀片是“打入”,而非“旋入”,能压紧周围松质骨,刀片可以自动锁定。PFNA即使是对严重骨质疏松,仍可以感觉到螺旋刀片牢固的锚合力,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螺钉松动或“Z”效应。②PFNA主钉有60°的外偏角、尽可能长的尖端及可屈性凹槽设计,操作较传统髓内钉更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避免了对骨折端骨膜和软组织的剥离;减少了骨折不愈合率;降低了术中、术后股骨干骨折发生率。③远端锁定孔可选择静态或动态锁定,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了高龄患者卧床的时间。
综上所述,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出血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创伤小、内固定牢固、疗效满意,能有效解除患者疼痛,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是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石应康,邱贵兴.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86.
[2]缪昌杰,饶敬亮,朱献忠,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47例疗效分析[J].骨科,2011,2(2):90~91.
[3],周福怡.DHS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2):20~21.
【关键词】 电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脑卒中;吞咽障碍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002
Influence by acusector combined with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 patients LI Wan-yan. Dongguan City Convalescent Hospital, Dongguan 52311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by acusector combined with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90 post-stroke dysphagi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 therapy,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acusector combined with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satisfaction degre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Acusector;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 Stroke; Dysphagia
腰椎压缩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损伤之一, 以往临床以保守治疗为主, 通过非手术+止痛+支具联合治疗, 临床效果欠佳。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PKP与PVP应运而生, 均具有稳定骨折、缓解疼痛、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在椎体压缩骨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院探讨PKP与PVP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为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 均符合纳入标准[1]:①年龄≥50岁, 经X线检查有骨折疏松症病史;②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背部持续性或突发疼痛, 变换时疼痛加重, 对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③经X线、CT、MRI检查, X线见病椎压缩呈楔形变, 椎体前缘扁;CT见骨折累及椎体前柱, 未破坏脊柱稳定性;MRI见椎体成长T1长T2信号改变, 压脂像为高信号, 确诊为腰椎压缩骨折;④符合手术指征, 均耐受手术;⑤临床依从性较好,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其他骨病所致病理性骨折者;②合并心、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③精神疾病、全身状况较差、无法下地功能锻炼者;④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者;⑤不稳定性椎体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者;⑥无法耐受手术, 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甲组与乙组, 各40例。甲组中男17例, 女23例, 年龄53~78岁, 平均年龄(68.76±5.09)岁;单个椎体骨折29例, 2个椎体骨折8例, 3个椎体骨折3例。乙组中男16例, 女24例, 年龄52~79岁, 平均年龄(69.01±5.13)岁;单个椎体骨折30例, 2个椎体骨折7例, 3个椎体骨折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和准备工作, 包括X线、CT、MRI检查, 确定椎体及进针角度;行心电图、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检查;术前30 min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2]。甲组患者行PKP治疗, 帮助患者选择俯卧位, 在C臂X线机透视下, 确定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在透视下, 将穿刺针与塌陷终板平行, 侧位针尖缓慢进针, 到达椎体前中1/3, 将导针安装好, 置入球囊, 并将造影剂缓慢注入, 便于球囊充分扩张, 透视下见椎体高度恢复后, 可停止加压, 将显影剂抽出, 在C臂X线机引导下, 于病椎体中缓慢注入骨水泥, 待骨水泥全部凝固后, 将导针拔出。嘱咐患者保持俯卧位15 min, 确认无异常情况发生后, 可送回病房[3]。乙组患者采用PVP治疗, 、穿刺点、麻醉等操作方法与甲组一致, 安装好导针后, 在其引导下将空心导管钻入病椎中, 液体单体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粉末按1∶2比例混合[4], 调至均匀黏稠状, 采用压力注射器推注入病椎中, 借助C臂X线机观察注射情况, 骨水泥达到椎体后壁时, 停止注射, 导管缓慢转动, 待骨水泥完全固定, 拔出导管。告知患者保持俯卧位15 min, 无异常情况发生即可送回病房。
1. 3 评价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指标。②采用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5], 采用10 cm直线, 两端分别标记0(无痛)、10(剧痛), 患者根据自身感受, 在直线某一点作记号, 分值越大, 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③采用ODI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分[6], 分值越低, 表明恢复越好。④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乙组, 医疗费用高于乙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治疗前后VAS、ODI评分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ODI评分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ODI评分及Cobb角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老年人各组织器官处于衰竭状态, 尤其是骨组织明显钙化, 骨组织量减少, 导致骨质疏松症, 通常表现为骨痛、抽筋等, 严重者将导致骨脆性增加, 发生脆性骨折, 即骨质疏松性骨折。据相关数据表明[7], 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达9000万, 占总人口的7.1%, 其中7.0%患者易发生椎体骨折。传统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方法治疗效果欠佳, 因此需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 微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PVP早期应用于椎体血管瘤治疗中, 后来逐渐推广至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治疗中。PVP是通过椎弓根, 将骨水泥注入病椎内, 骨水泥沿着椎体腔隙扩散至整个椎体, 固定后具备支撑抗压能力, 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PVP还能预防畸形, 避免骨量继续丢失, 减少骨折再发生风险。PKP是经皮向病变椎体内导入扩张球囊, 利用球囊对压缩骨折椎体进行复位, 并形成空腔, 在低压力下填充骨水泥, 可迅速缓解疼痛, 同时矫正后凸畸形。在荆兴泉等[8]研究中, 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效率为89.2%, PKP治疗有效率为85.1%, 疗效无明显差异, 说明PVP和PKP临床疗效相当。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PVP和PKP均能明显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 减小Cobb角;PKP比PVP更有效地提高椎体前缘高度, 改善后凸畸形;PVP手术住院时间短, 医疗费用低, 经济性较高;PKP手术操作相对较复杂, 要求术者较高的操作水平, 且医疗费用高于PVP, 一般家庭难以承受。那么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 科学地选择PVP或PKP术, 进而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PVP和PKP均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切实可行的方法, PKP可快速恢复椎体前缘高度, 纠正后凸畸形, 但其医疗费用较高;PVP操作简单, 住院时间短, 经济性高, 临床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年龄、经济条件,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孟飞, 曾文魁, 王愉思, 等. PKP与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比较分析.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2, 33(1):56-58.
[2] 丁惠宇, 夏建龙. PVP、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评价标准研究进展.山东医药, 2014, 54(14):101-103.
[3] 陈学谦, 赵继阳, 陈郑增, 等. PVP术与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10):1064-1066.
[4] 雷洪俊. PKP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缓解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4):86.
[5] 李宗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16(16):85-86.
[6] 王如彪, 张宏斌, 宋明安,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38例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3):83-84.
[7] 王树金, 孔丹辉, 吴树华,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 8(18):170-1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21-0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及老年骨质疏松的日益严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呈增长趋势,尤其老年人骨折后长期卧床出现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泌尿系感染、畸形、骨质疏松加重等并发症,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式选择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我们通过对36例患者采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l nail antirotation blade,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采用PFNA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43-76岁,平均66.2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3例,Ⅱ型10例,Ⅲ型16例,Ⅳ型5例,Ⅴ型2例。其中合并有糖尿病13例,高血压冠心病11例,低蛋白血症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48小时,平均8小时。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行术前肝肾功能、凝血四项、术前四项化验,心电图检查。对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给予心脏彩超及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合并有糖尿病化验血糖四项。患肢制动,一般给予下肢皮牵引。对并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内科疾病患者,请相关科室会诊处理能耐受手术后进行安排手术治疗。(相关控制指标达以下标准:①血压稳定在
手术操作病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取仰卧位,C型X线机监视下闭合牵引内旋整复,对于复杂骨折或复位不满意患者,常规消毒后,采取股骨近端外侧小切口辅助撬拨。复位满意后维持牵引,在大转子上沿股骨轴纵形作一长约5cm切口,暴露大转子,在其顶点梨状窝前1/3处,开口达髓腔,置入导针用空心钻沿导针方向对股骨近端成形、扩髓,再沿导针方向插入PFNA主钉,C型X线机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及主钉位置情况,满意后,拔出导针;连接近端定位瞄准器,打入导针,使导针位于股骨颈中轴稍偏后下方,C型X线机正侧位确定导针位置满意后,测量股骨颈内针道长度(距股骨头关节面约1cm),选择合适长度螺旋刀片沿导针方向股骨外侧皮质扩孔后打入螺旋刀片;在上远端瞄准器,钻孔后上远端锁钉1枚;再次C型X线机正侧位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及螺钉长短合适,拧入主钉近端尾帽,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切口,无活动性出血,清点器械、敷料无误后,切口内放置一引流管,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引流管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术毕。
1.3术后处理患者术后使用抗生素一般不超过72h;引流管根据术后引流情况在术后24-48h拔出;术后8h开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治疗7天,同时使用下肢气压裤治疗,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麻醉期过后开始鼓励患者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第2天开始CPM机辅助关节功能锻炼,或被动无疼痛功能锻炼,术后1周开始患肢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术后2周伤口拆线;根据x线片检查骨痂生长情况,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2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4月(8-20月),其中3例患有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3月复查出现1例髋内翻、螺旋刀片切出股骨头,颈干角丢失;2例患肢轻度短缩、螺钉稍退出。疗效评价我们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即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关节活动5分,总分100分。90-100分优,89-90分为良,70-79分为可,低于70分差。评价术后功能:优24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6%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以老年患者多见,多为不稳定性骨折,其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类型、家庭经济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原则: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恢复髋关节生物力学结构,缩短卧床时间,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尽可能早的恢复患者功能生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骨折内固定术。骨折内固定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髓外接骨板系统;另一类为髓内钉系统。两类固定方式都存在髋关节内翻、内固定物切割、螺钉松动退出、断裂等风险,因此其最佳内固定方式仍然存在争议与探讨。
PFNA是AO/SSIF在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基础上改良的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设计简单、实用,手术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它符合股骨近端的解剖和生物力学传导方式,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髓内固定系统[1]。其特点: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不破坏骨膜或少破坏骨膜,对骨折断端的血供影响小,减少骨折周围软组织的继发损伤,有利于骨折愈合;宽大的螺旋刀片能够增强其在股骨颈内的把持力和抗剪切力,同时可以自动锁定主钉,能够有效防止股骨近端骨块塌陷和旋转,减低髋内翻;PFNA为中心固定,分担内侧承载较外侧接骨板好,更靠近股骨距,抗弯能力强;在手术过程中对小转子的完整、复位与否要求不高;远端锁钉,具有股骨近端抗髋内翻、远端抗旋转和防止短缩作用;手术后患者能够早期活动、负重,增强患者自信心,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本组中3例老年患有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出现1例颈干角丢失,髋内翻,螺钉切出股骨头,1例下肢轻度短缩,螺钉部分退出。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骨质疏松严重、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缺乏坚强固定骨质时采用锁钉加压接骨板更具有优势。[2]
我们认为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式选择上应该根据患者骨折类型、身体状况、医生手术技巧等综合因素决定,同时为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以利于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方法:从我医院选取2007年01月份至2009年01月份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股骨粗隆部骨折老年患者的原始病例为分析的依据,共计88例。按照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伤势的严重情况,采用了两种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分别为:A组患者,共有44例,采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PFNA内固定结合骨肽注射液治疗的方法。B组患者,共有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DHS内固定治疗法,进行治疗。
结果:通过对患者为期4至12月的跟踪随访,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符合生物学固定特点可以早期起床活动优点,骨肽注射液能改善老年人骨质疏松,增强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PFNA内固定股骨粗隆部骨折骨质疏松骨肽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02-02
股骨粗隆部骨折是老年人与骨质疏松相关病理性骨折,积极的手术内固定,尽早恢复病人的活动能力及患肢的负重,减少因长期卧床引发的相关并发症,改善关节功能,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老年人股骨粗隆部骨折治疗的共识。对近两年来我院采用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部骨折结合骨肽注射液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进行相应总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分析活动的对象是从我医院选取2007年01月份至2009年01月份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股骨粗隆部骨折老年患者的原始病例为分析的依据,共计88例,利用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这8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在54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岁;患者体重在52公斤至78公斤之间,平均体重为72公斤。
1.2门诊观察。通过对这88例患者进行入院门诊伤情观察,发现伤者受伤到治疗之间在3小时至5日左右,平均诊治时间在26小时。根据患者致伤原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处摔伤23例,运动扭伤、跌伤20例,重物砸伤15例,交通事故18,其他类型12例。按受伤部位分类,主要有:左侧股骨粗隆部骨折52例,右侧股骨粗隆部骨折36例。此外老年患者术前还合并有高血压病症46例,糖尿病症15例,心脏病症15例,肺部疾病5例,脑卒患者4例,褥疮3例。
1.3检查方法和结果。根据88例患者伤势情况,医生要求患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主要包括X光片检测、CT检测以及MRI检测。对于股骨粗隆部骨折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X光片照射来确定伤势的严重程度;对于中重度股骨粗隆部骨折的患者,可以通过CT扫描机,对患者骨折部位建立三维影像,利用3D处理系统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患者骨折位置和伤势程度。如果仍然对患处难以确诊,可以使用MRI扫描检测,其图像清晰度要高于X线和CT扫描,具有更高的确诊性。通过检查,并严格按照Evans分型方法,Ⅰ型1度患者22例,Ⅰ型2度患者32例,Ⅰ型3度患者23例,Ⅱ型患者11例。
1.4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按照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伤势的严重情况,采用了两种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分别为:A组:共有患者44例,采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PFNA内固定结合骨肽注射液治疗的方法。PFNA内固定治疗中,首先采用硬腰联合麻醉的方法实施麻醉治疗,之后要求患者仰卧在牵引床上,将患者的双下肢进行固定,固定方式为:患者的骨折部位与躯体呈10至15度。通过牵引来恢复患者的伤肢的正常长度,矫正错位部位,同时通过CT扫描机或MRI来观察骨折复位的状况。医生通过手指来确定粗隆顶点作为插针部位,插入导针,之后用PFNA插入患者髓腔中,进行瞄准器的安置,随后在股骨头下1厘米处,打入用于加压的螺旋刀片,通过瞄准器拧入静态平行针头,完毕后将瞄准器取出,拧入尾钉。术后,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向患者滴注骨肽注射液,每日滴注10至20毫升,将其溶于200毫升纯度为10.9%NACL溶液,每日一次,疗程为30日。B组:共有患者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
1.5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对两个组别股骨粗隆部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两种治疗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出血量、伤口情况以及下床时间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治疗的结果。
通过对患者为期4至12月的跟踪随访,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A组患者(PFNA)44例,恢复良好的患者41例,恢复存在畸形3例,优良率93.18%;B组患者(DHS)44例,恢复良好的患者37例,恢复存在畸形7例,优良率84.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值=1.12。
3讨论
股骨粗隆部骨折病症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随着目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使得我国逐步渐入了老龄化社会,从而也导致股骨粗隆部骨折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多。骨质疏松是股骨粗隆部骨折的主要诱因,它可以导致老人在高处坠落、运动、撞击、打砸、跌倒时,很容易引发骨折,如果不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诊治,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将导致老年患者患处畸形、残疾、瘫痪、长期卧床,而引发褥疮等其他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到老年患者的生命。据有关部门统计因股骨粗隆部骨折而造成老年患者死亡的比例在15%至20%左右。PFNA内固定法是万代半导体公司(AO)发明的一种新型、先进的内固定治疗方式,通过上述两个组别的治疗方式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PFNA内固定手术法与DHS内固定手术法相比,不管是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下床时间,都有明显的优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优,极大的减轻了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同时通过4至12个月的跟踪随访,PFNA组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后期恢复效果,优良率高于DHS组8%左右,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董纪元,李国宏,胡永成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8):476-479
人在25岁以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是,30岁以后,骨钙每年以0.1%-0.5%的速度减少,进入自然老化过程。人一过青春期后,骨骼就不再生长,骨质中的钙吸收和流失处于平衡状态,补钙也只起维持和巩固骨质的作用。到60岁时会有50%的骨钙减少,此时极易出现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费用和低生活质量,可称之为隐形杀手,谋财害命。
据《健康之友》
1.什么是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
目前认为,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象。当具备上述现象,患者又伴发有因骨质疏松引起的某些临床症状如腰背疼痛时,称为骨质疏松症。
2.骨质疏松症分为儿火类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类又分为两型,即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妇女绝经后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和目前防治的重点。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诱发的,当诱因消除后,骨质疏松症可以明显改善。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这类患者多伴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于男性,也有人把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范围。
3.骨质疏松症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发生骨折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当骨骼发生骨质疏松时,虽然其骨骼的外形与正常骨从外表上看来没有什么区别,但骨显微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变化。随着骨骼中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的丢失,原本密实的骨小梁中形成了许多孔隙,骨小梁也变细、变薄甚至断裂,导致骨骼承受各种负荷的能力(骨的强度)下降。在同样外力的作用下,疏松的骨骼发生骨折的机会自然就增加了。(2)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丢失以骨基质为主。骨基质是维持骨韧性的重要物质,骨基质的丢失可以造成骨的脆性增加而韧性降低。在外力作用下,骨骼缺乏对外力的耐受性(抗外力降低)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发生率升高的原因。(3)骨质疏松症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机体逐渐衰老的原因,老年人肌肉组织弹性降低,失去对骨的保护与协调作用,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差。
4.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有下面任何一项危险因素者,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做骨密度检测:
女性65岁和男性70岁以上,即使无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也应去医院检查。
女性65岁和男性70岁以下,有以下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1)有脆性骨折史和脆性骨折家族史的
成人。
(2)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
成人。
(3)体形瘦小、过早绝经、育龄期闭经或月经稀少的人。
(4)长期素食、蛋白质摄入不够或过多、奶制品或含钙食物摄入不足、吃盐过多,以及维生素D、C、K摄入不足的人。
(5)生活习惯不良者。如长期大量吸烟或饮酒、长期饮用过多含咖啡因或碳酸饮料者。
(6)缺乏运动者。如长期卧床或肢体瘫痪者、发生骨折后的病人以及长期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等。
(7)有影响骨代谢的慢性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
(8)x线检查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9)服用某些药物。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类固醇激素、利尿剂、抗生素、抗血液凝固剂以及接受化学治疗等,都易导致骨密度下降。
5.为什么绝经后的妇女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的妇女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有关。其作用机制,简单地讲可能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1)雌激素有促进降钙素分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功能。雌激素缺乏时,降钙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可导致骨吸收增加,引发骨质疏松症。(2)雌激素缺乏时,抑制了体内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由于甲状旁腺激素是肾脏将无活性维生素D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的催化剂,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时,活性维生素D生成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生成原料不足导致骨质疏松症。
据《卫生与生活》
骨质疏松曲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
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高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经济负担,并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据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甚。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发生骨折。BMD每减少1.0DS,脊椎骨折发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压缩性骨折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老年人多数有没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
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的认识误区/吴润寰
误区一
补钙等于治疗骨质疏松――钙的摄入可以减缓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因此,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提高骨密度、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的综合治疗。患者应到正规医院的骨质疏松中心规范治疗。
误区二
喝骨头汤能够预防骨质疏松――骨头汤中的钙含量有待确定,同时骨头汤里大量的脂肪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其他危害。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少油、不宜多吃高蛋白质和含咖啡因的食物。
误区三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现象,与年轻人无关――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特有,年轻人同样需要注意。就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大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应接受正规治疗,预防骨折,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四
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症――多数骨质疏松症病人在初期都不出现异常感觉或感觉不明显。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应定期去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有助于了解骨密度变化。
误区五
骨质疏松是小病,治疗无须小题大做――骨质疏松不只是平时的腰酸背痛而已,发生骨折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一旦跌倒就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危害极大。所以,生活方式调整、规范治疗和防止老人跌倒都是非常关键的。
误区六
骨质疏松症治疗自己吃药就可以了,无须看专科医生――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综合治疗。
误区七
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宜宙静不宜动――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造成骨量丢失。体育锻炼对于防止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如果不注意锻炼身体,出现骨质疏松,肌力也会减退,对骨骼的刺激进一步减少。这样,不仅会加快骨质疏松的发展,还会影响关节的灵活性,容易跌倒,造成骨折。
误区八
骨折于术后,骨骼就正常了――发生骨折,往往意味着骨质疏松症已经十分严重。骨折手术只是针对局部病变的治疗方式,而全身骨骼发生骨折的风险并未得到改变。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治疗骨折,还需要客观评价自己的骨骼健康程度,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防止再次发生骨折。
据《健康博览》
预防骨质疏松:补钙、治疗和运动
延缓骨量丢失和防止骨折是防治骨质疏松最好的方法和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有人将之列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范畴,实际上有其特有的因素(如遗传、妊娠、哺乳等);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某些疾病或某些原因所致,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骨质疏松症,其治疗、预防的原则应是共性的。
1.对症处坪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有疼痛、驼背、骨折等,根据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处理。
2.延缓骨量丢失或增加骨量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别强调年龄段,女性35岁以前为骨量增长期,此后逐渐丢失,50岁以后呈快速丢失。在骨量增长年龄段我们尽量使骨峰值加大,并使骨峰值维持较长时间,在骨量丢失年龄段(女性绝经前),应延缓其骨量丢失,在女性绝经后快速丢失时应采用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雌激素替代疗法)。骨量丢失年龄段,女35岁以后,男40岁以后,应想尽办法延缓其骨量丢失,特别注意的是70岁以后的老年人要想通过治疗未延缓骨量丢失很不容易。
3.预防骨折的发生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所以预防骨折的发生是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中最重要的,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使骨峰值达到最大,延缓骨量丢失,这是预防骨折的发生最有效的步骤。在摔倒的几率中视力是非常重要的,强调保护视力,使其减少摔倒的机会。
警惕冬季骨质疏松症
冬季寒冷的天气为行人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行动迟缓的老人更容易发生骨折事故。调查发现,老年人在冬季骨折的发生率比其他季节要高出24%,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有椎体股骨颈、桡骨远端、肱骨髓端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维生素D的浓度在冬季显得特别!低,而影响钙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使骨的一个单位容积内骨组织总量减少,稍小的外力作用即可导致骨折。同时,骨质疏松症也是导致老人摔倒易骨折的直接原因。
三个年龄段最需要补钙/曹文平
1.婴幼儿、儿章与青少年时期这是骨骼需要成长的时期。婴儿由于母乳喂养与牛乳喂养不同,钙的吸收有所不同。母乳中钙的吸收率可达55%~60%,而牛乳喂养的,不论是普通牛乳或配方乳,吸收率都只有40%左右,因此单用牛乳喂养的婴儿必须补充钙。1-10岁儿童每天适当补钙就够了,而女性从12岁起就需要增加钙的摄入量。
2.青壮年期
这一时期,需要将骨密度维持到最高点,骨密度越高,到老年就越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一般骨密度最高的峰值发生在20岁以后一直到30多岁,每日可以补充钙1200-1500毫克。
3.老年时期
这一时期,骨骼中的钙容易丢失。四五十岁以后骨骼中的钙输出大于输入,因此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对钙的摄取应该提高到1000毫克。
日常生活中,可多食用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水产品如鱼、虾皮、虾米、海带、紫菜等,含钙量高且易被人体吸收:豆制品为上好的补钙食品,如豆浆、豆粉、豆腐、腐竹等;奶制品如鲜奶、酸奶、奶酪等,是小儿摄取钙质的优良食物:另外蔬菜也是钙质来源之一,如金针菜、胡萝卜、小白菜、小油菜等。
六类预防阽质疏松
1.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有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D制剂有两种一种是维生素D(也叫骨化醇、钙化醇)胶丸,每粒含维生素D:为1万国际单位,每次服1~2粒,每日2~3次;另一种为维生素Dz针剂,每支40万国际单位,每周注射1~2次,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应用。
2.摄入钙制剂钙的缺乏是产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成年人钙的吸收量与排出量大致相等,一般不会出现缺钙现象,而老年人由于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加之对钙的需求量增加,因而容易出现缺钙现象,应注意补充,日常膳食是摄取钙的最佳途径。常用的补钙及钙调节剂产品有碳酸钙、乳酸钙、枸橼酸钙、葡萄糖酸钙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活性钙、降钙素、双磷酸盐类等。
3.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A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常用药,常与维生素D合用。维生素A除了具有维持上皮细胞的功能完整及参与细胞代谢外,还参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当体内维生素A缺乏时,骨组织就会变性,软骨内骨化过程就
会变慢,但骨膜的骨化过程仍在进行,从而造成骨骼畸形。维生素A缺乏还可造成肾小管损伤,影响钙的重吸收。日常膳食中动物肝、动物乳中含有大量维生素A。药物补充维生素A可选用鱼肝油胶丸,一般每次1粒,每日2~3次。
4.服川维生素c维生素c是骨骼代谢的重要物质。当机体缺乏维生素c时,骨骼内的蛋白质、多糖类物质的代谢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使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减少,而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是骨骼中骨基质的基本成分,骨基质生成减少,骨骼的发育和生长自然会受影响,从而产生骨质疏松。维生素C在肠道内还可与钙离子结合,有利于钙离子的吸收。药物补充维生素c可选用维生素c片,每次2片,每日2-3次。
5.使Ⅲ性激素老年性骨质疏松与血液中的激素,特别是性激素失调有直接关系,所以,使用性激素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性激素有雌激素类、雄激素类、雄激素衍生物等,可在医师指导下单独使用或联合应用。
6.选用补肾类中药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藏精,因此,服用具有补肾作用的中药及中成药,如黄精、刺五加、菟丝子、天冬、麦冬、枸杞子、山药、地黄及剌五加片、六味地黄丸等,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据《医药养生保健报》
几种适合骨质疏松速者的运动
1.踏步和步行研究证明,骨骼纵向的压力对于减少骨钙的丢失最为重要,因此运动疗法的设计首先要在纵向为骨骼施加压力。也就是说,外界压力的传导方向和骨骼的轴线一致。例如,下肢的骨骼一般与地面垂直,因此运动产生的力量传导方向最好也与地面垂直,这样疗效最佳。根据此原理,原地踏步运动和步行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因此无论是原地踏步还是步行前进,人身体的受力都与地面垂直并沿下肢骨骼传导。由于下肢骨骼受到来自垂直方向力量的刺激,可以缓解骨质的丢失。
2.跳跃运动跳跃时人的体重沿脊柱及双下肢向下传导,使骨骼受力,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跳跃的时间及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强求一致。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差的患者,跳跃时可以扶墙、扶家具、扶树木等,防止摔倒。
3.踮足运动踮足运动有利于脊柱和下肢骨骼上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减少骨钙的丢失,尤其对骨质疏松症造成脊柱弯曲(俗称驼背畸形)的老年患者,通过踮足运动,增加了脊椎椎体上骨小梁的密度,加强了腰背部肌肉的力量,起到稳定脊柱、减少椎体变形的作用。
运动方法:患者站立位(必要时可以扶墙、扶树等,以稳定身体),深吸气后,慢慢将足跟抬起,用足前掌支撑地面,维持3-5秒钟后放下足跟并呼气,反复进行10-30次。经过上述练习可逐渐增强踮足的频率和维持时间。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双手提起数公斤的重物踮足运动,每日做1~3次。
[主题词]骨质疏松/针灸疗法;时间因素;骨密度/针灸效应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t different intervals on bone
density in the patient of primary osteoporosis
Cai Ho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angsu 21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t different intervals, a time factor influencing therapeutic
effects. Methods 45 cases of primary osteopor 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and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 i on, once, twice, thrice each
week respectively, for 6 months. The bone density o f the lumbar vertebrae and
femur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re atment, and the improving
extents of bone density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3 gro ups. Results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was not changed by tre a tment once each week. While the bone
density of the lumbar vertebrae and femur w ere increased by treatment twice
and thrice each week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 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reatment of acup 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wice and thrice can
increase bone density for primary o steoporosis.
KEY WORDS Osteoporosis/acup ther; Time Factors; Bone Density/acup eff
现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提高骨密度,改善某些生化指标以及临床症状[1]。笔者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观察对象,对影响针灸疗效的时间因素之一,治疗间隔时间进行了分组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共45例。将45例绝经后骨质 疏松症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3组,按1~9顺序编号,1~3为第1组,4~6为第2组,7~9为第3组,每组均为15例。一般资料见表1。
经方差分析,3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绝经年限等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可以认为样本来自同一总体,能够进行同步研究。
1.2 病例纳入标准
采用单盲法选取年龄在50~70岁之间,均为自然绝经后的妇女,且经本院骨密度仪室DEXA测量腰椎2~腰椎4的骨密度在-1~-3SD之间的患者,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于1999年10月制定的《昆明中国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2稿)》。除外甲状腺功能紊乱、肝脏及肾脏疾病、糖尿病、骨软化骨纤维性骨炎、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慢性关节炎及2个月内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溪、脾俞。
2.2 操作
针刺补法,令患者呼气时将30号1.5寸毫针缓慢推入,得气后将毫针重插轻提1分钟,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1次。出针时令患者吸气,将针疾速提至皮下,出针后揉按针孔。经辨证分型,肾阳虚在肾俞温针灸,脾虚在足三里温针灸,每次1壮。阴虚火旺不灸。
1组:每周治疗1次,两次之间间隔6天。2组:每周治疗2次,两次之间间隔3天。
3组:每周治疗3次,两次之间间隔1天。
3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测量仪器
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最新型号(EXPERT-X1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精度高于1%。由专人操作,并保持对仪器进行校正,保持前后观测的一致性,主要观察部位为第2腰椎至第4腰椎和股骨两个部分。
3.2 治疗结果
治疗前后各组腰椎股骨骨密度变化见表2,表3。
表2示,第1组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第2组与第3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意义(P
表3示,第1组治疗前后股骨骨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第2组和第3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提示每周治疗1次,对股骨骨密度无改善,每周治疗2次和3次均能提高股骨骨密度,而且两组疗效差异无显着意义。
4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肾虚骨痿”“肾虚腰痛”范畴。 选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溪、脾俞6个穴位,起到补肾健脾壮骨填髓的作用,培先天补后天,提高脾胃腐熟摄纳功能,改善骨质疏松症状,抑制骨量丢失,从而达到提高骨骼强度和密度的目的。
骨密度是反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矿含量多少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检测指标。目前检测骨 密度的方法较多,如单光子吸收测量法(SPA)、定量CT法(QCT)法、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法(DEXA)等,目前比较公认的DEXA法具有SPA法无法比拟的优点,测量精确度高,并且被测量者吸收放射线剂量小,可以快速测量全身骨密度,故本研究选取用DEXA法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针灸治疗疾病时,其给予机体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治疗任何一种疾病,只有在达到最佳刺激量后才有可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2,3]。刺激量的大小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刺激频度,针灸得气后,在刺激强度相同的条件下,一般来说,刺激的频率越密,则刺激量就会越大,但针灸效应的积累增强又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无限制地增加频率,也会使有效刺激变为无效刺激,甚至是反效刺激。本研究结果显示每周治疗2次和3次的效果较好,推测可能与刺激量的大小有关。在刺激方法及手法相同的情况下,刺激量的大小与作用穴位的时间成正比。对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来说,每周针灸治疗1次之所以无效,是由于每周1次的治疗频率过于稀少,没有达到一定刺激量的积累,从而无治疗效果。另外,每周针灸3次的效果并不比每周治疗2次的更好,这说明就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来说,并非刺激量越大效果就会越好,它一定有一个范围。
通过本研究,不仅能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效果作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能初步掌握针 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时间间隔规律,规范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处理参数,提高针灸治疗本病的效率,为开展针灸规范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5 参考文献
1.刘献祥,吴明霞,吴炳煌,等.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国骨伤,2000;13(9):519
2.沙岩.关于针刺有效刺激量和维持一定的有效刺激时间问题的探讨.针灸临床杂志,1996;12(4):21
关键词:PFNA;PFNAⅡ;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前,常见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是PFNA,属于新型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此种方法不仅继承了传统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的优势和生物力学特点,还具有设计新颖、操作更加简便、固定更加牢靠等特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革,出现了更加新型的PFNAⅡ治疗法,此种手术方法更适合瘦小的亚洲人的身体解剖结构特点,使得手术治疗更具人性化,减少了患者术后大腿疼痛感[1]。为探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办法,我院对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了不同的手术治疗,并将其手术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将分析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由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的方法不同分为PFNA组和PFNAⅡ组,每组30人。60例患者中,32例合并内科疾病,其中高血压14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8例。PFNA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75.2±5.8)岁;左侧骨折16例,右侧骨折14例;致伤原因:跌倒所伤23例,交通事故所伤7例;Evans-Jensen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10例;Ⅲ型11例;Ⅳ型4例;Ⅴ型2例。PFNAⅡ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76.5±4.9)岁;左侧骨折15例,右侧骨折15例;致伤原因:跌倒所伤24例,交通事故所伤6例;Evans-Jensen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12例;Ⅳ型3例;Ⅴ型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骨折位置、致伤原因以及骨折分型等基线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取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经X线扫描或CT平扫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精神障碍和手术禁忌症等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内科疾病均得到有效控制[2]。
1.3治疗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及时对患者进行皮牵引或者骨牵引,对患者的内科合并症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3]。所有患者行全麻,于骨牵引床上取卧位,健侧下肢屈膝屈髋并外展,患侧下肢则伸直并内收内旋牵引,在C型臂的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处理,复位满意后消毒铺巾,在大转子的顶部约5cm处做手术切口,长约5cm,逐层平行切开患者的皮肤、皮下筋膜、阔筋膜,对外展肌纤维采用钝性分离,用手指触摸大转子,并借助定位器打入导针至大转子的尖开口处,在C型臂透视下观察入口的位置和方向是否满意,开槽后进行钻孔扩髓,插入PFNA或者PFNAⅡ的主钉,PFNA组在大粗隆顶点处或偏内缘处用开口锥进行开口,使用连接了T型手柄的导针插入到股骨近端髓腔中;而PFNAⅡ组也可选用电钻连接导针,借助多孔导向套筒由大转子顶端向股骨近端髓腔内进针,避免使用蛮力,进针深度为距软骨下骨约7cm左右处,透视满意后对进针深度进行测量,将长度合适的螺旋刀片打入后拧入远端锁定螺钉和钉尾密封帽,冲洗后逐层关闭手术切口。术后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4]。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大腿疼痛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所有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3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指的是股骨颈基底到小转子以上的部位发生的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由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的病死率极高,因此临床上并不主张保守治疗[5]。
髓内固定系统被认为可适用于转子间骨折的任何类型,且逐渐呈现出取代髓外固定的趋势。PFNA固定法是骨质疏松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其中螺旋刀片的使用使得患者股骨头的切割、旋转和塌陷的情况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后,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PFNAⅡ则是在PFNA的基础上,依照亚洲人的骨骼解剖学特点所改良的一款新型手术方法,这种手术方式不仅继承了传统PFNA方法的优点,还针对亚洲人骨骼偏小的特征,缩小了主钉的直径和长度,且将外偏角由6°缩小到了5°,使得内置器械更加契合患者的股骨,减少了患者术后的大腿疼痛率,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6]。
综上所述,PFNAⅡ手术方法具有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大腿疼痛率低、关节功能评分高等优势,且符合亚洲人的股骨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陆晴友,李增春,李国风等.PFNA及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1):54-56.
[2]徐耀增,耿德春,王现彬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第三代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33-37.
[3]陈雁西,梅炯,毕刚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7):614-620.
[4]李光,陆晴友,潘玉涛等.EPFN 与 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11(6):890-892.
【关键词】中空加压螺钉;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内固定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O cannulated screw fixation and traditional hauling for treatment of fresh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old patients.Methods 47 cases came to our department between March 2006 and May 2009 were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of which 24 cases(observation group)were underwent AO cannulated screw fixation,23 cases(control group)Thomas's frame traction therapy,all of th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48 months,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Results In observation group 20 cases were cured,3 cases effective,1case u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ness is 95.8%and in control group 12 cases were cured,5 cases effective,6 cases u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ness is 73.9%.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Cannulate screws; Femoral neck fractures; Old patients; Fixed treatment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由骨质疏松所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成为了使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1]。对于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常采用牵引治疗,然而这种方法不但延长了老年患者的卧床时间,而且容易产生下肢深静脉栓塞和褥疮等并发症,并且该种治疗还有骨折产生再移位的危险,据报道无移位骨折的再移位率可为15%[2]。目前,临床上对于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全身情况允许时均采取手术治疗。为了比较手术和传统牵引治疗老年新鲜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将来我科就诊的新鲜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47例分为随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早期AO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和托马氏架牵引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47例,均为闭合性损伤,跌伤22例,车祸伤17例,坠落伤8例,都为伤后12 h内诊治。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2~78岁,平均69.5岁,Garden I型9例,2型15例;对照组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61~80岁,平均71.2岁,Garden I型11例,2型1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和分型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根据创伤史、临床表现(髋部疼痛,肿胀,髋关节压痛,大粗隆有叩痛,并且患肢可有短缩和外旋畸形等)和正侧位X线片来明确诊断。
1.2.2 分型标准 参照Garden分型标准[3]I型:不完全骨折或嵌入骨片,股骨颈、股骨颈内侧部分的骨小梁仍保持完整;II型:完全骨折,折端无移位;III型:完全骨折,轻度移位,X线片上骨小梁与髋臼骨小梁失去兑现关系;IV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均无其他重要合并症,可以耐受手术。让患者平卧于手术台,并抬高患者臀部,常规消毒、铺巾,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首先沿着股骨颈前方置入1枚导针,来明确股骨颈前倾角,并用量角器确定颈干角,再于平行导向器的菱形孔内插入1枚临时固定针,再在其三角孔内植入3枚螺纹克氏针,在其长度、位置准确后,测量需要置入中空加压螺钉的长度,在用中空转头等扩孔后,用AO中空加压螺钉固定。术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第2天可以坐起,适当做关节主动活动,术后3~4周扶双拐下地,术后8~10周离拐行走。
1.3.2 托马氏架牵引治疗 首先常规做好患肢骨牵引或皮牵引,注意保持股骨干与床面平行线交界处的夹角为约20°~30°,牵引重量为体重的5%~7%,牵引2~3 d时,X线床旁检查对位应当达到70%以上,断端分离不能过多。牵引时间一般在60 d左右,以患肢能抬离床面时作为取出牵引的最佳时间。治疗过程中亦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1.4 术后疗效标准[4] 治愈:对位满意,局部无疼痛,无跛行,伸髋及屈髋均正常,X线正侧位摄片示骨折线消失;有效:对位良好,轻度疼痛,微跛行,可半蹲,生活可自理,X线正侧位摄片示骨折线消失;无效:屈髋角度小于45°,髋关节疼痛较剧烈,X线拍片示骨折未愈合,出现股骨头坏死。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20例,好转3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治愈12或好转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3.9%。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24203195.8
对照组23125673.9
合计473287
注:χ2值为6.0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骨质疏松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郭世绂[5]等报道了骨质疏松在60岁以人群发病率约为30%~40%,并且老年患者身体各项功能均有所减退,使反应能力降低,致使骨折特别是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多,骨折的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分别达到10%和10%~25%[6]。
由于老年患者年龄大,手术治疗有一定风险,故常不易为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股骨颈骨折患者特别是GardenⅠ型和2型即无移位型骨折的患者,认为病变较轻,往往采取卧床皮肤或布兜牵引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具有很多不良因素如:患者卧床时间长,常有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褥疮等并发症,以致患者骨折不易愈合,缺血坏死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因此,近年来对无移位骨折只要身体情况允许,均行手术治疗,以尽早使患者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的同时也避免骨折发生再移位。资料表明无移位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率明显比非手术治疗低。另外手术时机的选择也影响患者术后愈合情况。近年越来越强调急诊手术的重要性,以减少股骨头缺血时间,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Cole PA[7]在分析患者术前受伤时间长短对术后结果的影响时,证实了急诊手术的优点。本研究选取的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于受伤后12 h就诊,观察组均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行经皮中空螺钉加压内固定,与对照组比较,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由于影响股骨颈骨折愈合的因素很多,在手术过程中应当注意:术中在打入导针后,务必要拍摄髋关节侧位的X线片,在确定位置正确后,方能拧入加压螺钉。前倾角的把握一般是使患肢内旋约55°~60°,打入导针偏前约10°左右时,成功率最高。另外术后负重不宜太早,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负重时间。一般在2个月左右,另外让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恢复锻炼,也有助于骨折的愈合。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新鲜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尽早明确诊断,完善各项检查,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早行手术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Tornetta P,Kain MS,Creevy WR.Diagnosi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a femoral shaft fracture.Improvement with a standard protocol.J Bone Joint Surg Am,2007,89(1):39-43.
[2] 荣国威.应注意老年人新鲜股骨颈骨折治疗的选择.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6):3241-3242.
[3] 陶天遵,于至悌,卫小春,等.新编临床骨科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6-397.
[4] 何勇毅,赵汉民.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回顾性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28,159.
[5] 郭世绂,罗先正,邱贵兴.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