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范文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第1篇:三字经全文及解释范文

三字经》里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说明学习对于为人处世很有必要,一个不懂道理的人是不会懂得什么是耻辱的。的确,学习可以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成长,使人睿智。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就特别重视一个人学业上的进步和品德上的提高。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里,有许许多多关于求学的诗文,它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相信在阅读了这些名篇佳作后,我们的思想会受到启迪,认识会得到提高。

【文章阅读一】

蓉少时

[清]刘 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②浸:渐渐扩展。③踬:被绊倒。④中人:影响人;中,击中。

阅读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蓉少时

(2)每履之

(3)顾而笑曰

(4)则反窒焉而不宁

2.下列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A.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B.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楼记》)

C.则反窒焉而不宁

D.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2)习之中人甚矣哉!

4.能够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5.文章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中见大,即事寓理,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章阅读二】

强项令董宣

[南北朝]范 晔

(董宣)后特征为洛阳令①。时湖阳公主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③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④,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⑤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⑥,帝大怒,召宣,欲棰杀⑦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⑧,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⑨,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⑩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11}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公主曰:“文叔为白衣{12}时,臧亡匿死{13},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14}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15}:“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16}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17},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鼓不鸣董少平{18}。”

(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

[注释]①特征为:专门征召担任。征:征召,朝廷将在外地的人召回京城。②苍头:奴仆。因为包着深青色的头巾,所以称为苍头。③匿(nì):窝藏。④骖(cān)乘:陪同乘车。⑤数:列举,数落。⑥帝:指东汉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⑦棰(chuí)杀:用杖打死。⑧中兴:使败落的王朝再兴盛起来。西汉王朝被王莽篡夺后,光武帝又王莽,重建了东汉王朝。⑨楹(yíng):厅堂的前柱。⑩小黄门:宦官,随从皇帝左右,接受尚书奏事,担任宫内外联络。{11}顿:叩,磕头。{12}白衣:没有官职的人穿白色衣服,所以称这种人为白衣。{13}臧(cáng)亡匿死:公开地窝藏逃犯死囚。臧,窝藏。亡,指逃犯。匿,窝藏。死,指犯了死罪的人。{14}行一令:行于一令,对一个县令施行。{15}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16}班:分发。{17}震栗:恐惧战栗。{18}(fú)鼓不鸣董少平:古代遇有盗贼等事件,便击鼓报警,鼓不鸣说明社会秩序安定,不发生案件。:鼓槌。鸣:响。

阅读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

(1)因匿主家(2)流血被面

(3)使宣叩头谢主(4)宣悉以班诸吏

(5)歌之曰

2.下面选项中“以”的意思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刀画地

A.而以奴骖乘B.即以头击楹

C.将何以理天下乎D.宣悉以班诸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2)将何以理天下乎?

(3)天子不与白衣同。

(4)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4.强项令董宣为什么要“格杀之”?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5.汉武帝是否因为董宣的一句话而不杀他?依据是什么?

6.光武帝称董宣为“强项令”,纵观全文,董宣的“强”表现在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