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造性思维常常表现为主动的、新颖性、超乎想象的和事半功倍等特性。帮助孩子在学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幼儿自身潜在着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幼儿对任何事物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十分灵活。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创造性思维往往来自逆向思维
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年龄还很小的司马光,面对小伙伴落水、生命垂危,自己和小伙伴都够不着水缸,喊大人又来不及的险情,灵机一动,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从破缸中流出,救起了小伙伴,就是与运用了“破缸留人”的逆向思维。
古罗马的阿基米德利用水的浮力和物体的排水量来鉴定国王的金冠。三国时的曹冲在五岁的时候也利用水的浮力称大象的重量,都是应用了找到替代物品,“化整为零”然后“零存整取”的思维方法。孙膑用添兵减灶的办法迷惑庞涓,造成了撤兵的假象,而诸葛亮却用减兵增灶的办法,摆出增兵的架势,瞒过了司马懿,撤军千里。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舞蹈艺术造型,成了逆向思维的代名词。
比如,听完《龟兔赛跑》的寓言,孩子说:“乌龟真笨,本来就跑不快,还要和兔子赛跑。”如果这时教师说:“不对,是兔子太骄傲,所以乌龟先到了终点,所以你要记住好好听老师讲故事。”孩子对于你讲的故事可能就会失去兴趣了。如果老师说:“好孩子,你说得有道理,兔子因为一时大意才被乌龟落下了,如果它没有睡过头,乌龟怎么也赶不上它。所以,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希望人家睡过头。”孩子对你以后的故事肯定也是兴致勃勃,问个不休。
或者你可以再提出问题请幼儿想象:如果乌龟和兔子再次比赛,他们的结果会如何?孩子们的见解总是令人吃惊不小,有的说:“是兔子赢了,因为她改正了骄傲的坏毛病。”有的说:“还是乌龟赢,因为它把脑袋和四肢缩进壳里竖起来滚,比兔子还快!”哈哈,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限量的。
启发幼儿学会发散性思考
在谈话活动《灰姑娘》中,老师启发道:“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出要孩子做个言而有信、遵守约定和时间的人。“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引出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其实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这些多角度的思维引导孩子能发散性的思考,这不比孩子简单地背会了一个故事更让人惊喜吗?我还设计一些问题,如“上幼儿园时自己乘坐的车坏了怎么办”“国庆节要来了我们怎样布置教室”……
在幼儿园语言方面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上还是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老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让小朋友一次又一次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所具有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
采取良好的方法和形式进行训练
爱迪生说:应当习惯地密切地注意他人得到成功所采用的新奇有趣的创意,只有在解决本身的问题时,你才需要独树一帜的创意。
单向思维是低级的思维形式,它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帮助幼儿克服单向思维形式,养成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多途径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先培养幼儿的比较概括能力,再进行分类推理训练,两者构成了思维的阶梯,形成一个系统的序列的整体。
扩散性思维训练,求异思维训练……都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考方法。培养孩子的多角度思维,可以和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接来,让孩子知道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实际上,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往往被成人用“幼稚”、“可笑”、“荒唐”等词语压制了,忽略了、扭曲了。所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老师转变观念,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型老师
要培养幼儿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教师自身就是先要有多角度思维判断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非常规的思考模式。知识结构的更新,要求博学多才的老师,另外,教师还要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实施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并不是不要课前准备,相反,由于师生共同的脑力激荡,教师面临更多知识性的挑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获取新知识,才能更有效的安排教学,提高教学的层次。
包靓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有12年的幼教经验始终怀着爱心、耐心、细心和对教育事业的专注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之中。
教育感悟 童真的孩子需要真挚的朋友!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效应,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在思维发展上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家长和教师只要合理引导、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将逆反心理和行为转化为青少年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方式,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逆反心理是指在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主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强烈的抵触情绪。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刚刚进人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的正负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指导,把逆反心理和行为转化为青少年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所谓“不听话”的学生背后往往隐含新奇的想法。假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科学开发,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1逆反心理的积极效应
一般而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往往喜欢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普遍都感到很头疼,认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很难管教。实际上这个时期的逆反心理如果正确引导和保护,它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1)对于每个青少年来说,积极的逆反心理表现在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他们对于不理解的认知信息或客观事物喜欢进行反向思考,不愿照搬传统的方法。他们对任何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轻信也不盲从。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时时事事处处依恋教师和父母,不再视老师和家长为自己心目中的权威,甚至连书本上的内容也敢于挑战。特别是对长辈的意见和看法,更是全盘否定、不屑一顾,一定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正是青少年进行独立决策和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批判性思维是对主观世界的反思和评判,是一种逆向思维活动。很多专家已经研究证明,逆向思维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到过积极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作用。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之间有一定联系,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的,逆反心理是逆向思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逆向思维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求异和思辨是批判性思维的源头,是人们在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应试教育方式下,学生倾向于注意资料、实物记忆,习惯于在教师、家长的说教下接受知识,而忽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推导过程,缺乏求异和反思的精神。失去这种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盲目与从众,从而丧失质疑的精神与勇气。
虽然青少年在认知能力上还难以达到对诸多问题进行深层次思维和批判的高度,但此时的他们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具备了敢于挑战的思维习惯。如此可贵的心理品质,教育者应悉心呵护,加以正确引导,是有助于青少年思维批判性和独立性的发展的。
(2)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光表现在不稳定的情绪和不驯的态度上,更严重的表现在行动上的“对着干”。他们更愿意从行动上追求“惊天动地”的效果,维护自己的“自主地位”。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了青少年渴望创新求异的愿望。这种心理,反映出对原有的规则、定律的突破和创新,逆向论证,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针对传统的、习惯的思想观念,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要打破常规,要自创,他们有时虽难免会钻牛角尖,但更多时候却表现出独特的求异思维,并在这种大胆质疑下积极尝试,这种创造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迄今为止,人类所取得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在不断深人发展的。知识的增长并不是新知识完全替代旧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甚至全部抛弃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掌握原有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只完成了知识创新前一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原有知识加以批判和反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知识假设。没有批判反驳的意识和能力,就容易陷人原有知识的陷阱中不能自拔,从而形成盲从的习惯,根本不可能进行知识创新。虽然他们并不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去反对常规、尝试新方法。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21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创造力是一切人才根本的特征,反思和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质疑的目的和归宿,有了反思才能善于发现新问题,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创新提供条件。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既定的论断和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才能自主创新。
面对这些可贵的探索行为,家长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打破常规、出其不意,不仅不可怕,也许就是创造的预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才会扼杀青少年旺盛的造力。青少年由于逆反心理而对创新立异有追求的时候,也是他们积极探索、认识世界的时候,对他们的成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保护逆反心理积极作用的措施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青春期的孩子,对他们思维所追求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要精心保护。家长和教师应该在不同领域积极配合,引导孩子顺利走出逆反时期的同时,建立科学的思维习惯。
(1)教师应该建立与青少年之间的信任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做人方面更应充分发挥作用,用耐心和爱心去引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向正确方向发展。第一,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青少年进行无声胜有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青年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正确地态度、平和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和人生。第二,教师应充分信任青少年。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青少年进行交流.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和需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不怀疑、不嘲讽学生参与的积极精神。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彼此信赖的融洽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基础。第三,教师应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告诉青少年有逆反心理很正常,但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反对是头脑简单、幼稚、不成熟的表现。教育青少年要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要善于思索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建议,长辈们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他们的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常常对成人的管教常予以反思,思考问题不愿受传统规矩的束缚。此时,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一味按照常规的思维习惯而予以否定,应善于捕捉青少年逆向思维的闪光点,培养青少年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反对束缚的创新求异的精神。
(2)家庭教育中注意给青少年提供宽松的环境。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导师,通过家庭自身环境的调节,可以帮助青少年安全度过青春叛逆期,引导他们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首先要理解孩子,这个时期不稳定的情绪、不驯的态度,都是有其原由的,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平常心对待青少年的逆反,不要恼怒他们冲动的态度和行为。就如同随着鱼儿的长大要及时更换鱼缸一样,否则鱼儿一个翻身就会卷起水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家长要适度地放宽政策,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有娱乐、交友的自由,在一些问题上应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发言权。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愿意与家长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不至于在任何问题上都和家长“对着干”,同时便于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各种动态。其次。当孩子和家长意见分歧的时候,不能用专制的方法压制孩子的想法和行动,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平等表述自己的观点,一起做决定。这个过程,正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大胆判断和敢于负责的精神的最佳时期。最后,家长要敢于尝试,当无法说服孩子的时候,要善于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尝试一下失败和挫折的滋味,这要比口干舌燥地说服教育更有实际效果。面对事实,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会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要相信一次失败会让孩子从中学到更多的认识,在总结失败经验的过程中,相信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更谨慎、更填密。
【关键词】幼儿,口才
要让幼儿有口才,幼儿成长的环境十分重要。虽然现在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在培训,但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则是幼儿的第一老师,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尔维修说:“人刚生下来时都有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在幼儿生长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
如何充分利用家庭环境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呢?也是接下来我想重点分析的。
一、创造语言学习的环境。
家长应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活泼、欢快、和睦的语言学习环境。婴幼儿时期,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主要通过肢体语言来交流,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表情、动作等来获取需要的信息,父母则通过抚摸、表情等非语言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心,这种非语言形式大大激发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欲望,增强了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交往的增多,语言表达能力得以逐步发展起来,语言能力发展也就越来越快。这一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随之增强,这就要求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楷模。
发音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而要孩子有正确的发音,育人者必须用普通话语音来做示范。一个人要想口才好,会说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试想,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听起来极具口才,可是因为是一口方言,说了些什么,没有人能听得懂,如此之“口才”,又有何意义呢?
教孩子说普通话,首先父母要会说普通话。因为孩子小时候学习语音,主要是靠模仿。有些家长无论如何也说不好普通话,那也不必犯难。可以播放用标准普通话播音的磁带,引导孩子去模仿,小孩子在语言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模仿能力特别强,只要用心引导,孩子会很快打下说普通话的基础。虽然我们都不是语言学家,但应力求做到语言发音正确、吐字清晰、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并要求说话时面带笑容,柔和亲切,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快乐。
生活的丰富多彩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源泉。诸多实践表明,很少接触外界事物以及很少与人交往的幼儿,他们往往性格压抑、表达能力差,见到生人就害羞。应此,家长应多带他们走出家门,逛商店,看动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让孩子在多种场合中学会观察、尝试体验、丰富和充实其经验,增强幼儿学习和表达的欲望。
家庭生活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重要元素。父母在做事时,尽量在孩子面前多说话,用语言来诠释自己的动作、表情,调动孩子参与对话的积极性,通过对话使孩子语言表达无意识中得到培养。比如,“妈妈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苹果是什么形状”、“爸爸干什么去了?”等等,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在无形中得到了增强。其次,家长可制作和设计诱发幼儿说话的材料和游戏,使儿童有话可说。比如游戏“小小录音机”: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或站着,一个人扮录音机,对方在“录音机”上按一下,然后说一句话,表示录音,再按一下表示放音,“录音机”必须模仿重复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既能培养听又能培养说的游戏,其中还能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二、提供给孩子说话的机会,鼓励他多说。
每一位家长都知道,孩子通常在看动画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并伴随手舞足蹈,这个时候有的家长非常反感,往往予以呵斥、批评,却不知正是家长的这种武断,压抑了孩子表达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不怕他开口,就怕他开不了口。要鼓励孩子多开口,提供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对不怎么开口的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怀、鼓励、引导,可以通过看动画片或做游戏的方式唤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能让他“无所顾忌”开口说话,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这时候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提高。
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时总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总能简单地说一些自己的见闻感受,可是一见到了陌生人时,有的孩子却表现得缩手缩脚很不自然,时常弄得家长也很难堪,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与外界接触的量的多少所致,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诱导他们说话,提供他们说话的机会。
“童言无忌”,所以对他们的“胡言乱语”不要横加干预,反之应多给一些有益的鼓励,让孩子觉得和他们之间没有距离,这样慢慢地让孩子接触面增广,愿意与人交往,愿意多说话,自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越丰富了。
我们可以利用餐前饭后的时间来与孩子进行小的辩论。比如对“天上有些啥?”“狮子和熊谁更厉害?”等一些没有具体答案的话题进行辩论,这既能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特别对事事顺从和怯懦的儿童的逆向思维培养大有好处。家长们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活动,大胆地发表意见,这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领特征经常搞一些诗歌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当和孩子一起看了一部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鼓励他将给家人听。多给孩子当众表演的机会。
西方世界也把“舌头、金钱、原子弹”列为三大武器。21世纪的主人,不仅要管理社会、管理工厂,当律师、做教师,不管做什么工作,离开了口才,只能是事倍功半。现代人应该是能言善辩者,如果还是笨嘴拙舌,那么就很难立足于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创新一词在当今社会中运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创新,尤其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此,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实例教学,创设情境,萌发孩子的创新兴趣
我们知道好奇、求知、探索这三个阶段对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特别是儿童对身边所有事物都报有一种好奇的心态,当然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天性。而且世界上有很多重大发明跟重大发现也是源于好奇的,像牛顿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才发现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由此可见,好奇心可以使人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进而有一种要探索究竟的决心跟精神。
因此,老师在上课时应适时发问,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以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想法。在此,我们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进行说明。老师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课时,都会用做实验的方式来给学生演示圆椎跟圆柱等底等高的关系。这时候需要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实验时将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要进行三次倒沙才能将空圆柱装满,通过实验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呢?这时候学生们都会在一起进行交流、讨论,进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二、案例引导,循序渐进,逐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大家应该都深感同受,往往我们自己积极主动去学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刻,掌握得也比较快,同时记忆也更长久些,而且运用自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都会引发学生们求知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来引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思维。
以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为例,让学生用一个圆柱体纸盒的切片,拼成长方体形状,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就可以得出圆柱体的一般体积公式了。那这时候呢老师为了更好的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会提出一个疑问:拼好的长方体能否换个角度放置,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呢?此时此刻,同学们会积极主动的说出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原来还有另一种计算公式。这时候的同学们会很欣喜和有成就感,而且也更好的发散了思维。
三、互动教学,沟通纵横,营造孩子课堂创新良好环境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讲到要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那么何为创新思维呢?它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运用正向思维外,很多时候还是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及效果。下面举例来说明逆向思维在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中的运用。比如:一班学生数是二班生数的9/10、要求学生说出表达出二班是一班的10/9、一班学生数和二班的比是9:10、一班人数比二班少1/10等。
又如青苹果比红苹果多6个,要求学生不改变题目原来意思表达出红苹果比青苹果少6个,也就是说青苹果拿掉6个就和红苹果一样多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要经常沟通与交流,要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与特质。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要多创造一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经常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发散思维的题目,在做题的过程中,不单单会用通常的解题方法,还能从题目的不同角度更好的运用其他解题方法,可以使一题多解,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下面通过例题来说明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多向思维,一题给出了多种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例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2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一辆汽车行路程:50×2=100(千米);另一辆汽车行驶路程:55×2=110(千米)故甲、乙两地相距为:100+110=210(千米)(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两车每小时共行驶路程:50+55=105(千米)故甲、乙两地相距为:105×2=210(千米)。
此外,还激发孩子的创新思想,少不了对其的激励。相关研究表明:培养以及增强创新思维发展需要快乐轻松的心情及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也是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真正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基于此,教学中老师应多与学生相互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需求,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布置相对应的习题作业,同时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融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喜悦、发展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谌永鑫.谈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转换[J].龙岩师专学报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42-01
目前,我国的美育走上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第一类的美育较狭义,多指包括审美教育、美学教育、艺术培养之类的艺术教育。第二类较广义,不仅仅着眼于单薄的艺术教育,而是将艺术教育融入诸学科、融入孩子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美育大多将艺术教育视为重点,倾向狭义美育,旨在培养孩子的美学能力。美术活动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等,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1]。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故对比以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变得愈发重要,不再是学校教育的鸡肋,在幼儿教育中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美术教育也不仅是局限于校园内的事情,社会环境也对美术教育起到相当巨大的作用,且相较于学校内美术教育的单调重复,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社会环境带来的美术教育则是一个耳濡目染、慢慢熏陶的过程,这种熏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自然又不模式化。然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公共环境是不一样的,文化更是千姿百态,所以各地区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也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整个文化环境上的浮躁,投机逐利存在于各种领域。作为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美术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也面临着与自己最初丰富内在涵养、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的背离。目前社会对美育价值的衡量太过功利化,把孩子画画是否画的好,弹琴是否谈的好,乃至奖项是否拿的多当作唯一的标准[2]。在这种价值观的压迫下,孩童们丰富稀奇的想象力被抹杀,天真好奇的天性也不复存在,美育的尊重人性,丰富涵养,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目标被完全忽视。所以说,美术教育的世俗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二、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创造力各要素的发展
1.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具体来说,创造性思维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泛灵思维和类比思维。优质美术活动可以促进以上诸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于创造力形成和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因为知识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加工的元素。幼儿美术教育虽然程度浅显、但内容包罗万象,有关于线条与图案、色彩与明暗、空间与造型的美术本身的专业知识,也有以美术为手段的其它综合知识。而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又离不开观察、记忆和想象。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幼儿去观察,经过观察又将物体(如,汽车)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在画画之前再经过回忆,然后将物体(汽车)画出来。这样也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力。如果在物体(汽车)的周围画上其他物体(树木、楼房、行人)或涂抹上不同颜色等,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儿童表现美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因此,幼儿经常坚持画画,将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2.促进幼儿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幼儿期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即根据某一事物的图样图解成言语描述而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一事物的新形象,其特点是不带创造性成分的,而创造性想象指经过重新组合、加工、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想象。幼儿美术包括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活动,每一种教育形式都能给孩子提供自由发挥的天地。如,绘画可以是有主题绘画,无主题自由绘画,也可根据续编故事情节性的想象绘画,可以听音乐绘画与写生性绘画等,丰富而生动的表现手段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发展了幼儿创造性想象能力。
三、培养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那么在我们的美术教育过程之中应当如何做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对于教育的目的与目标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幼儿美术教育工作者亦是如此[3]。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即是对于幼儿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培养,进而促进其向着健康、稳定、和谐方面发展。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于幼儿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也在于让幼儿能够在美术学习之中得到快乐,而非为了取得“画得像”而进行单纯的重复而使幼儿早早丧失对于美术学习的乐趣。
第二,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对启发式教学进行合理的运用。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具体到幼儿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则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把美术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启发教学活动之中,一定要在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简单的让幼儿去玩耍,这样,直接会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完成,亦或教师很难掌控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卫.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一)幼儿园美术群体游艺活动[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1(01).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浅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游戏激趣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它能使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价值。由此,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游戏,如:“找朋友”“开火车”“你写我猜”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2.以悬念激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文,一引题我就给学生设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波斯猫找不到快乐呢?学生就抢着答,有的说“波斯猫和朋友吵架了”,有的说“波斯猫看不起人,朋友不喜欢它。”,有的说“波斯猫失去了最爱它的亲人,心里痛苦。”……于是,我又接着说:“你们说的都有可能,可你们想知道课文里的答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一来,悬念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幻想的空间,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为培养创新思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活动激趣、以导语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像能力的培养。想像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孩子的创新潜能。在一次看图作文教学中,我先为学生出示了一张图画,它由一个残缺不全又像地球的星体、一艘火箭载着一只外形独特的动物、弯弯的月亮和闪烁的星星构成的天体宇宙。接着我启发学生逆向思维:图画中那个稀奇古怪的动物是什么?它与那个残缺不全的“地球”之间有什么关系?而后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构思情节:图画中的那个地球为什么缺了一大块?最后,我又启发学生运用假说思维:假如自己就是那个稀奇古怪的动物,假如自己就是那个残缺不全的“地球”,假如自己就是宇宙天体的主宰者……,总之,我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思维方式,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想像,从而把那个无声静止的图画变成了一个个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活动场景。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后,我把课文内容扩展延伸,让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景色,寻找春天的踪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年幼的孩子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教师肯定的评价,是学生创新的动力,能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做出积极评价,特别要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如可用“你的想象真丰富”“你有独立见解”“教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等鼓励性语言,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当然,以上所说并不是唯一途径,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精神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米哈尔科(美)著,刘悦欣译:《创新精神——创造性天才的秘密》,新华出版社,2004.
2.刘以林、张文珍、冯克诚主编:《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华语教学出发社,2011.
关键词:幼儿;语言培养;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40-01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语言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让幼儿有学说完整话的兴趣,能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为幼儿创设语言表达的环境,积极参与交往活动,对发展幼儿良好的的个性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幼儿教师应怎样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围绕着让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几方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情景教育促进步
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的乐园,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是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最好素材。如孩子们上课时进行的小互动,课间游戏的开展,都是发展语言训练的"教本" 。如上课的时候,老师弹着钢琴,小朋友们慢慢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和老师一唱一和的问答"1234567,坐好了吗?坐好了。"这是师生互动的开始,老师结合课本与小朋友展开口语交际的学习,是利用课本教材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训练。例如介绍我的爸爸妈妈时,需要孩子们表达口齿清楚,有条理的说出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还要表达完整。而走出课堂,户外更是幼儿们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良好机会。例如我带孩子游览公园的时候,一边走一边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事物,随意问到"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些话题贴近幼儿生活,让他们更容易表达,更容易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久而久之,幼儿们就学会了怎么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开口表达。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会想,敢说,喜欢说,形成了发展语言能力的大环境。
二、多表扬鼓励,委婉地批评纠正
一个人怯场,说话的水平怎能发挥得好,所以和幼儿交谈时我总是蹲下用信任的目光,并频频点头,即使幼儿说错了也不急于纠正,否定和打断幼儿的讲话,从不说伤幼儿自尊的话,比如“说的什么?听不懂”。“别说了,让别人说”。等话语。幼儿讲完后,我适当的做点评,先表扬说的好的地方,再委婉地指出错误,并希望下次说话时应该怎样说(教师示范),并让孩子知道,谁都有说的不好的时候,错了改正就行了,只有经常大胆地说,才会越说越好。
三、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语言表达环境
教育契机随处可见,偶然忽得,抓住了不是教师费尽心机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教育契机是每时每刻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肯利用再加上“灵犀一点”,苦干加巧干,大处着眼,小处着实,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利用入园课前晨检这段时间,引导幼儿上“闲话”,比如说一说昨晚你看了什么动画片,你早晨吃的什么饭,谁送你来的幼儿园,怎么送来的等并每天更换新话题,日复一日增进幼儿与同伴的交流,同时让幼儿体验交流的乐趣。
其次,利用传统节日组织游戏活动,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在“过家家”游戏中我扮演妈妈的角色对小朋友们说:“孩子们,今天是三八节,妈妈带你们去超市慰问哪里的阿姨好不好?”“好”来到“小小超市”活动角,幼儿有礼貌地向售货员阿姨(幼儿扮演)问好,祝节日快乐等。小售货员高兴地表示感谢,并热情的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的商品。
四、借助文学作品,引导幼儿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口语表达中
常说读一本好作品,就是和一位伟人交谈。因此我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一是帮幼儿逐段的分析理解让幼儿进入到故事情境中,然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讨论,要是故事中是你,你会怎么办?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前,问幼儿“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怎么办呢?”孩子们想了一会,有的说:“小蝌蚪多可怜呀”,有的说“小蝌蚪一定伤心的哭了”,有的说:“我们来当他妈妈”,还有的说:“我们大家帮他找妈妈。”二是迁移文学作品,丰富词汇量,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把文学作品中优美词语和句子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你的房子真好,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用这一个格式,引导每个幼儿说出自己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五、赢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关键词:发散思维;初中;英语;教学;运用
有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叫做发散性思维。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开阔、独特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在新式英语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当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前应充分备课,除常规备课外还应确定好发散性思维训练所需的教材,设计好课堂学习的步骤以及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向。好的课堂氛围会给师生增添安全感,同样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也是这样,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把困难的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这样的归纳,可以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至关重要的条件。要想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学习方向。对学生强调在当今社会英语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形成强烈而浓厚的学习劲头,树立远大的志向。(2)情景教学。在上课之前,教师认真准备关于文章的相关材料,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3)丰富课堂活动。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如歌曲、小品、游戏等。(4)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师只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教学技巧是不够的,全身心地投入,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比方,教学第一单元的课文时,大家才刚刚进入初中不太熟悉,教师就应当留意到学生的这些状态,选择一些合适的方式进行讲述。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Welcome to our school,I am glad to meet you,I hope we will become good friends very soon .I will do my best to help you.同时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
二、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创新运用的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的训练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通过联想可以形成许多自己的新想法。在教师授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与体会提出不同的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材料时,能够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够运用各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等。我们每天的英语学习都离不开联想和创新,而想象力的培养来自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样的,举个例子,类比、逆向联想的思维都是发散性思维的典型代表,这些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更多的是利用已经学会的知识,结合自己所学进行创造和探索。比如,like喜欢,unlike不喜欢,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一套路进行反义词的变换,如safe,unsafe等。
三、融入生活,发展创造力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语言即生活。学生学习语言最生动鲜活的便是丰富的、五颜六色的生活。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不断地把知识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我学习能力。而且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听外语歌、多看英文电影等,这样既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找到休息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看魔法神话故事,所以可以推荐看看《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等外国影片,在兴趣中更好地学习英语。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种求知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索新领域的过程,而教育本身的意义就是探索与创造。在英语课堂上,只有把老师和学生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才能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学生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构造眼前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就需要想象。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机会,多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的思维以自由翱翔的想象。在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从逆向侧向的思维中展开想象,可以训练学生根据想象画出图画,或根据图意想象作文,可以训练学生想象文章内容的延伸部分,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表演、复述等等。
如教学完《雨点》后,我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呢?他又会怎么样呢?让学生来当小诗人,仿照课文也来做一句诗。顿时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畅所欲言。有的说: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滑滑梯;有的说: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滑船;有的说:雨点落在瓦片上,在瓦片上打鼓……这些极富童趣的诗句,都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
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好奇心,而引起他们超长注意力,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事物,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只有有了好奇心和观察力,他们才会去探索事物和发现事物。如教《雷雨》一课,我出示雷雨中和雷雨后的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得非常细致,能从比较中找到差异,发现雷雨后没有下雨,出现了太阳、彩虹。这种观察比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察也全面细致,能真正地把观察和思维有机结合,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动嘴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后解答疑难,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争辩,敢于否定教师或他人意见,使学生的独特性有机会得到显示,这无形中就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想问。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疑,在活跃开放的教学氛围中产生想问的意识。积极评价让学生敢问。多给学生投去鼓励的目光,对学生出现的失误,能巧妙地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积极参与性,使他们越来越敢问。针对问题的归纳,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自学中质疑,审题中质疑,在课中课后质疑,让学生会问善问。
动手能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而学生的动手操作,既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是进行感知思维的途径。因此,我们要让小学生在各种课堂上多动手,即使是语文课也可以让学生多圈圈画画,也可以让学生把描写生动形象的词句动手画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多仿写感兴趣的作文片段。如三年级学生学了《翠鸟》一文,可以让学生仿写讨人喜爱的小鸟,也可以动手画画自己描写的小鸟,鼓励学生仿创结合,努力创新,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又得到了培养。
创新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具体体现在课堂上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获得主体地位,而是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求知路上的垫脚石,而转化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被彻底压抑了。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地坦诚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创新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应该服从于学,他不是不要教,而是要把立足点转移到学上,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转化为学的过程。学要摆脱教的束缚,不断走向自主,走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