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防控体系范文

突发事件防控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防控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防控体系

第1篇:突发事件防控体系范文

(一)高校突发治安事件的内涵

1.治安事件:是指群体或个人为了满足某特殊需要,选择适宜的场所、时机和环境,采取不正当手段实施违法犯罪,导致事态加剧、扩大,从而扰乱、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越轨行为。其基本特征为:群体的聚集;公开对抗性;危害的多样性和多重性。[1]2.高校突发治安事件:高校突发治安事件是指群体或个体为满足某特殊需要,选择特定的时机和手段实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突然发生危及广大师生人身安全或影响高校稳定,需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事态扩大的事件,从属社会安全事件类。具有突然性、危害严重性、应对必要性。[2]

(二)高校治安突发事件风险框架

1.风险的概念:对于风险的概念,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从风险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出发,目前普遍认为,风险包括不确定性因素、不利事件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不利事件所导致的损失是风险的三要素,风险就是指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不利事件未来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属于统计预测范畴。2.基于高校突发治安事件产生机理确定风险框架鉴于高校突发治安事件和风险的概念,高校突发治安事件风险是指在高校内由于各种治安事件引发产生突发治安事件及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系统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图一)告诉我们,任何事故的发生发展是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严重程度,是致灾能量,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或系统屏蔽作用大小即系统的脆弱性,阻碍能量传递,制止事态扩大,也是决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必要条件;危险出现后,若防控体系屏蔽作用全部或部分失效,应急管理系统无法使能量再进一步释放,可能出现事件链,发生伤害损坏更大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在一定程度也决定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基于系统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在高校突发治安事件的产生机理、风险框架中(图二),危险性(危险概率和危害程度)、脆弱性(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内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是突发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若没有危险源释放的能量即致灾能量主体,脆弱性的治安防控体系也是安全,突发事件就不会发生;若高校治安防控体系非常稳定可靠,即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治安防控体系可以屏蔽任何致灾能量,能量也无法进一步传递,突发治安事件也不会发生,但没有脆弱性的防控体系是不可能存在;若危险能量、体系脆弱性存在,由于脆弱性存在而使体系屏蔽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危险能量向下一级传递,应急管理系统的应急能力无法使能量再进一步释放,能量影响达到一定阈值,就发生量变到质变,系统发生突变,可能出现事件链,突发事件也随之而来,发生更大伤害损坏,应急能力在一定程度也决定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基于突发事件产生机理层面,突发治安事件的风险性由危险源的危险性、防控体系的脆弱性、应急管理能力决定。其表达式为:R=H+V-L,其中R为高校突发治安事件的发生可能性,H为危险源的危险性,V为治安防控体系的脆弱性,L为应急管理的应对能力。由上式可以看出,危险性和脆弱性是增加与风险关系式正相关,应急能力与风险是负相关。高校对突发事件进行风险控制所采取的措施就是降低学校的危险性和脆弱性,提高学校的应急能力。3.高校突发治安事件风险评估方法高校治安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危险源的危险性、治安防控体系的脆弱性及应急能力的风险识别,运用科学的方法估算、衡量高校内发生突发治安事件的风险大小评估和研究的过程。考虑风险评估工作常态化和操作性,这里综合应用专家会商法、德尔菲法、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加权平均法、系统安全检查表评价方法对高校突发治安事件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估。[4]应用专家会商法、德尔菲法建立各指标体系;用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评估危险性;用加权平均法、系统安全检查表评价方法评估脆弱性和应急能力。

二、高校治安突发事件风险指标体系及权重

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可采取专家会商法、德尔菲法,即邀请多名专家对高校突发事件风险识别,经过对突发治安事件风险因素多轮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建立梯阶层次结构。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确保一个指标集中不超过9个因素,避免人在因素比较时会有认知方面的失误;同时在指标集内各指标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即差别不很大,且可比较。

三、风险评估

(一)基于作业条件的危险评价法危险性评估

危险性是对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表述,它用危险概率和危险严重程度来表示这一危险可能导致的损失,是一种评价作业的危险性的方法。危险性的大小可用H=∑ni=1ωiHi表示,其中H为事故发生的概率;ω为损失严重度。危险性评估用专家会商法,根据风险识别确定的各级指标,由专家组成成员根据突发治安事件的风险概率分级和危险严重分级标准,对各级指标风险发生概率和危险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并经讨论给出一致意见,得出风险概率和危险严重程度得分。其中风险概率分级标准为:校园暴力和校外蓄意伤害依据过去1年中发生起数,小于或等于2起(0.2分)、3-4起(0.5分)、5-6起(0.8分)、7起以上(1分)等四个等级评分节点;和心理问题类依据过去5年中发生起数,小于或等于1起(0.2)、2起(0.5分)、3起(0.8分)、5起以上(1分)等四个等级评分节点[5];损失严重度分级标准为:依据其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对教学秩序的影响情况分为一般(1分)、较大(2.5分)、重大(4分)、特别重大(5分)等四个级别评分节点。

(二)基于安全检查表评价方法脆弱性、应急能力评估

安全检查表是危险评价的一种方法,是为检查某一系统内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的疏漏而事先拟好的安全问题清单,为了系统发现安全管理或各岗位各项活动过程中的不安全即危险因素,确定安全检查的对象。1.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各指标权重计算采取加权平均法,该方法可把复杂、模糊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处理,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加权平均法的权重系数可采用因素两两之间相互对比其重要程度确定。首先邀请多名专家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一、二级指标分别进行重要程度进行调查问卷打分,经讨论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单排序A>B>C>D>E,给出一致意见;然后经第二轮讨论对各级指标重要程度情况打分,并给出一致意见。如:前者A比后者B重要2倍,A得2分,B得1/2;比C重要3倍,比D重要4倍;比E重要5倍等,得分类推,从而得出两两比较得分的正互反矩阵,按下表因素比较法确定各一、二级指标的权重。2.逐项赋值按照治安防控体系脆弱性和应急能力的一、二级指标设计脆弱性评分表和应急能力评分表,依据防控体系和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确定评分标准或评分办法,邀请多名专家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并对安全检查表按优、良、可、劣四个等级评分参考点进行逐项赋值,依据各一、二及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各指标最后得分。3.脆弱性评估:脆弱性安全检查表按优(1分)、良(2.5分)、可(4分)、劣(5分)四个等级评分参考点进行逐项赋值,由Vi=∑nj=1VijKij……(3)、V=∑nj=1ViKi……(4)两式可计算出某学校目前突发治安事件脆弱性的评估值。4.应急能力评估:由于应急能力与风险是负相关,应急能力安全检查表按优(5分)、良(4分)、可(2.5分)、劣(1分)四个等级评分参考点进行逐项赋值,由Li=∑nj=1LijRij……(5)、L=∑ni=1LiRi……(6)两式可计算出某专家对目前学校突发治安事件的应急能力的评估值。4.高校突发治安事件的风险性计算结果:由(2)(4)(6)式得:高校突发治安事件的风险性R=H+V-L。

四、风险分析

第2篇:突发事件防控体系范文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防控措施 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英文名称为emergent events of public health,是指突然间爆发的,可能造成或者已经造成全社会公众健康危害的重大传染性致病性疫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事件以及其他类型严重危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事件[1]。SARS的全面爆发使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我国在这次防控工作中认识到了与国际先进防控体制的差距,并在此之后逐步完善与提高。本文就2005年后我国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防控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资料

1.1 2005年~2006年

2005年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大规模爆发,为此国务院召开了专题会议,制定出一系列防控措施与国家级诊疗标准。首先,鉴于H5N1大规模爆发的情况提出打破单位、地域局限性,强化兽医单位职能,加强单位间及地区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与经验交互,提倡基层单位与科研机构共同攻关;其次,加强对候鸟迁徙的监控,控制传染源,2006年农业部共检测候鸟血清样本31412份,检测病原学样本22249份,对于病原学检测呈现为阳性的禽鸟实施了扑杀及无害化处理;第三,强化疫情监控体系,对疫情的发展进行严密监测,并制定了信息公开化原则,对疫情做到尽早发现、及时上报、尽快处理,对疑似病例严格遵守疫点范围全部隔离监控的原则,在疫点周边设置警界线,并依法设立监督检查岗,对出入疫点的人员、车辆等进行严格检测严防疫情扩大,对于隐瞒、漏报等相关责任人给予严肃处分,全部被污染的物品、污水、饲料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封闭疫区内肉禽类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加工厂商,严防病死禽类流入销售市场;第四,加强禽类饲养场的生物安全方案,对禽类进行严格的消毒防疫,建立起良好的综合卫生环境,从源头预防疫情发生及传播,对引种进行严格的检疫,引种后实施隔离观察。最后,根据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为禽类接种疫苗,预防疫情的发生。

1.2 2009年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首先在国外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甲型H1N1在我国属于输入式疫情,病例总数达到10万例左右。为此我国针对输入性疫情的特征采取了不同于2005年疫情的防控措施。首先,针对输入性疫情的传入性,加强了入境检疫手续,特别是对来自于疫区的设备及人员等,以便及时发现第一代输入病例。其次,对来自疫区的人员进行了联系方式及入镜后活动的详细登记,针对甲型H1N1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嘱其一周内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预防潜伏期造成的大规模传染,详细登记可尽快掌握入境后发病的第一代输入病例的动向,及时寻找到与其发生接触的人群。 转贴于

2. 结果

我国总结了SARS防控工作中信息渠道不通畅、应急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通过2005年至2009年间两次特大疫情的防控工作实践逐步建立并健全了一整套完备的应急预案与防控机制。目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已经做到了及时、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

3. 讨论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虽然正在逐步完善,但还是有某些局限性,因此今后的体制完善具备以下几点趋势:

3.1 全面提升社会各层面协作力度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应急体系中应包含公共卫生事件与突发事件管理,因此防控预案中需要执法、医疗服务、政府职能部门等多领域综合启动。目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中在这一层面尚存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今后防控工作的发展中应注意以公共卫生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应急快速响应加强横向协作。

3.2 加强对公众个人财产的保护

美国法律与公共卫生中心制定了《突发事件州卫生权力发案范本》,范本中对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监测与控制作出了明确规范,以此来更好的保护美国公众的利益[3]。范本为各州政府与卫生部门明确了职责与权力,其别规范了对公众利益的保护。我国目前在这一环节中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3.3 加强国际协作体系

从2009年的疫情可以看出,由于国际间活动日益频繁,当前疫情传播形势更加趋向全球化。这就为防控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应加强信息的国际化共享,经验的国际化交互。目前很多先进国家已经率先在这一环节中制定出长效应急方案,而我国在国际协作方面的长效应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4 建立起长效防控机制

全面提升防控机制应从长效入手,应建立起长效应急预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才可以实现迅速反应与无障碍沟通。长效应急机制主要包含六个方面,公共卫生领域内应建立长效预警级别预案;流行病学长期监测;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公共卫生警报网络的建立;危机公关意识的树立;全民预警体系的构建。长效应急防控机制可有效帮助快速启动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提高协作效率,为防控工作争取到更多的宝贵时间。

参 考 文 献

[1]文美荣.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53-55.

第3篇:突发事件防控体系范文

法律依据缺位。现阶段,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主要以政策条文和校规校纪为依据,法律法规严重缺位。高校校规校纪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行政管理而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仅仅是高等教育领域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延伸,绝不属于“法”的范畴①,因此其效力远低于国家法律。此外,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头绪繁杂且原因复杂,各部委的法规配套往往缺乏对所有突发事件的统一效力,而且过多强调重要性、缺乏可操作性,更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可言。因此,法律依据的缺位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责任主体不明。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不明,没有形成有责任主体、可操作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领导小组和处置小组,这样的临时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过多依赖领导的个人决策,难以有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应对举措乏力。尽管大部分高校本着“预防为主、提高效率”的原则建立起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然而很多预案本身过多强调原则性而忽略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高校中更鲜有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判机制、追踪机制以及报告机制等体系,难以在事发前预防或在源头上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难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响应,更谈不上运用社会资源形成综合防控体系共同应对。

在管理高校突发事件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建设完整的管理系统。

完善高校安全相关立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高校公共安全立法应当尽快提上日程,从法律层面强制预防、处置和善后等环节。同时,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还应依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在高校形成有法可依的法律体系,出台配套的应急预案,明确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流程。

成立专业应急团队,明确责任主体。在学校内成立专业化的突发应急小组,明确责任主体,规范现场指挥权交接方式和程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坚持“专业处置,岗位权力大于级别权力”,校领导积极协助专业突发小组工作、全校师生一致听从专业指挥团队的现场指挥,确保应急指挥科学有序进行。

建立预防、处置及善后三大应急管理体系。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应以法律为依据,制定合理的事前预防、事发快速有效处置、事后妥善处理认真总结的完整体系。我们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积极处理”的理念,通过建立完整应急预案、实际演习训练等手段,提高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突发事件发生后,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预案进行处置,不慌乱、不紧张,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明确。突发事件处理完成后,应妥善处理有关事项、人员的善后事宜,对事件进行充分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改正不足。

动员全校师生加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高校要注重培养校园各个部门基层员工的“第一响应者”能力,保证将事件控制在源头。与此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还需要充分依托大众力量,让处在案发第一现场的师生自发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参与处置。在日常学习中加强高校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整体提高大家应变能力,动员全学校的力量加强应急管理综合工作。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注释】

第4篇:突发事件防控体系范文

《上海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上海市将初步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初步建成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2007年以来,上海市卫生局提出“构建形成卫生信息服务、电子政务、远程医学为核心内容,覆盖全市卫生系统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系统,使信息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应用水平以及卫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居全国领先水平”的工作目标。

《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中提出:上海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构建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城市安全的屏障。并在卫生信息工程建设方面强调:在重点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同时,进一步加强区县CDC建设,提高区县CDC在危险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预防机构建设,健全全市预防控制网络,有效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2003―2004年第二季度,按照“分级管理,资源共享”原则,建成覆盖全市卫生系统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和市、区县二级网络,保留与外部机构通信及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市卫生局负责建设连接市卫生局、市CDC、卫生监督所、市级医疗机构专用网络;区县卫生局负责建设连接区县相应单位专用网络。相关部门、各区县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及信息化成果基础上,建成相互关联资源共享的人口信息、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疾病监测、卫生监督、医学情报等六大数据库。市卫生局负责建立指挥决策、监测预警、突发事件报告、应急处置、资源保障、专家咨询、公众交流等七大应用系统。

1 黄浦区CDC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上海市黄浦区CDC是在黄浦区卫生局行政领导下,在上海市CDC业务指导下的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环境下,中心进行了信息化一期建设。目前运用的管理及相关信息系统为中心办公自动化软件、中心门户网站、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建)、各业务科室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目前运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为传染病、慢性病、五大卫生、信息四大类。传染病方面包括突发应急处置、防疫、计划免疫、性病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消毒病媒等几大部分。

1.1 传染病模块

传染病模块主要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此系统主要包括传染病自动预警、疫情日报、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疾病预防控制、鼠疫防治管理、新结核病管理、艾滋病综合防治、中国流感/禽流感监测、救灾防病报告、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出生登记、死因登记、症状监测直报系统。此类业务主要通过传染病等相关条线及时上报业务数据。

传染病系统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外,中心目前在运用的还有上海市CDC控制系统(特别是市CDC传染病现场调查分析GIS软件),艾滋病检测咨询管理、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管理、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接种率监测数据库、风水腮爆发监测数据库。此类系统及时上报市CDC、中国CDC条线监测数据库。

1.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模块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模块中,有社区糖尿病管理、肿瘤登记报告管理、心脑数据采集等几大系统,均为黄浦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一部分。通过收集社区资料,区CDC审核,报市CDC。同时区CDC分析数据,提出本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展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背景资料。

1.3 五大卫生模块

五大卫生模块中,食品与营养卫生有全国碘盐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上海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营养之星(临床版)等信息系统用于食品与营养卫生日常监测及专项调研;学校卫生有学生伤害个案数据库;环境与职业卫生有职业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 黄浦区公共卫生信息化现状

《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7年―2009年)》总体目标提出:进一步加强本市公共卫生体系七大系统的建设。其中,应急控制系统明确提出:第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与全市应急指挥联动体系衔接,加快市和区(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的建设,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第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依托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充分利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研究,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的预测。

在信息化建设中提出:在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平台,加强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规范信息采集,强化信息整合,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应用水平,基本建成网路畅通、标准统一、反应灵敏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医疗、预防、保健等居民健康信息的整合利用,实现多档合一、动态更新、信息共享。完善疾病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重点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信息采集。

2.1 深化四大模块建设,形成公共卫生信息高速公路

黄浦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二期建设项目目前已在筹划建设中,此系统将建设黄浦区公共卫生业务系统支撑与应用平台;公共卫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完善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软件;建立基于黄浦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的卫生管理与服务平台。

在区CDC业务信息系统中,仍分为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五大卫生、信息四个部分。传染病主要解决开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端口,自主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作历年数据分析及预测传染病发病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进一步完善社区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肿瘤管理等软件。社区高血压管理软件,要求做到能及时把社区高血压患者纳入管理范围,及时记录患者治疗效果,及时分析管理效果,并能预测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五大卫生中的食品营养模块将完成上海市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两网监测,学校卫生档案软件、上海市学校因病缺课缺勤网络直报系统;环境职业卫生监测信息系统要求实时掌握黄浦区饮用水、X射线、公共卫生场所等各监测点情况,并进行分析和趋势分析;信息方面将有出生、死亡监测点数据分析及趋势分析平台系统;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将完成健康教育的系统管理、信息、业务管理 、分析决策等业务模块功能。

此次完成的业务数据模块和区CDC已有的数据上报及分析系统将构成黄浦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的卫生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纵向(社区、各监测点医疗机构、区CDC、市CDC、中国CDC)及时上报监测数据及横向(社区业务平台、各监测点医疗机构业务平台、区CDC业务平台、市CDC业务平台)深度挖取各业务平台数据作分析,为各级卫生部门(防保科、信息科、办公室、各业务科室)、卫生行政领导(各级医院院长、CDC主任、卫生局局长)分析、决策服务。

2.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目前已有 “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该系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报告与监测预警、中毒控制、实验室管理等子系统组成。从我中心试运行及正式运行情况看,基本能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公共卫生业务和管理水平,构建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信息保障体系要求。

2.3 黄浦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

我中心现已有“黄浦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该平台已有传染病、糖尿病、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等信息及决策分析系统,是黄浦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卫生管理与服务平台的雏形。若在下一期建设中建立突发事件和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资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基础信息、疾病控制、公共卫生资源、社区健康数据库等数据库平台,并进一步深化原有分析系统,加入五大卫生及信息等部分,可深化黄浦区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功能,进一步为卫生决策服务。

3 远期构想

根据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卫生及医疗信息资源,提升公共卫生及整体医疗水平与效率;深化四大模块、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于GIS卫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为公共卫生提供便捷、高效地服务。

3.1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黄浦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指挥中心提供及时、有效、科学数据,为各级指挥决策者在应急事件中果断、正确指挥提供帮助;同时其架起的数据交换平台架构更为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提供基础。从而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指挥能力提供现代化辅助分析手段。

3.2 建立基于GIS的区卫生资源信息系统

基本数据处理、查询、统计、报警等系统,包括卫生资源地理分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突发事件空间分布。通过图形显示各种疫情和突发事件现场分布。对指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的突发事件,从整体上分析并图形化展示突发事件时间变化、突发事件空间变化、突发事件人群间过程。利用GIS系统特性,开展复杂空间分析,即空间查询、专题制图、图层信息叠加、影响范围、应急调度、信息标绘、信息保存、信息关联分析。

3.3 整合信息资源,提升整体效率

第5篇:突发事件防控体系范文

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强化管理、便于操作、覆盖全面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区级专项预案、部门预案,重点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类预案编制工作,扩大预案的覆盖面,加快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增强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完成《*区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区级专项预案编制工作。同时,要抓好区级专项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并重视做好重大活动、重点建设工程等应急预案制订工作。进一步推动应急预案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工作,确保行政村、企业、学校应急预案覆盖率达到100%。制订《*区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预案编制、、实施等方面的制度化管理,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启动预案,做到依法、有序、快速应对。

三、加快推进预警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全面开展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的要求,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新一轮公共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调处,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确保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进一步完善排查制度,对危险源、危险区域、安全隐患等进行调查摸底、分析评估、统计汇总,并登记建档,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控,落实防范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防汛防旱、社会治安、森林消防、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地质灾害等重点领域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建成覆盖全区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加快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体系,提高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原则,构建骨干、专业、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应急救援体系,努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一是加强公安、民兵预备役等应急骨干队伍建设,发挥应急抢险的突击力量作用。二是要加强各类应急抢险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区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建立专业或半专业应急队伍,特别是抗洪抢险、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医疗救护、水电气及道路抢修等队伍建设。三是要充分发挥机关工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有技术专长的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四是要加快应急专家库建设,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储备一批应急处置专家;另一方面加强与市有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市专家库市、区共享。同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活动,发挥专家技术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确保科学处置突发事件。

五、有序开展应急演练。各乡镇(街道)、各重点应急责任部门以及重点企业要结合实际,采取实战、模拟推演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重点抓好防汛抢险、学校安全、疫病防控、处置等应急预案演练。同时,要建立应急演练备案制,提高演练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5月份,结合“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以防汛抢险、应急转移等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演练。

第6篇:突发事件防控体系范文

一、基本情况

,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卫生局、公安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土地局、建设局、局等部门的配合支持下,我县商务系统无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发生。

二、应对工作

(一)、应对公共卫生突发工作情况

1、强化制度建设,落实组织体系。一是根据省、市、县关于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要求,制定《××县商务系统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应急预案》;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酒和肉品,进一步规范屠宰加工企业和酒类销售企业行为,制定了《××县商务局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二是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局>文秘站:书记、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商务系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场科,具体负责对全县商务系统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综合协调、信息传递;认真落实县防控领导小组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指导协调全县商务系统开展防控工作;部署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组织开展督导检查。三是明确科室责任,落实防控重点。由市场流通科负责内贸流通企业(商场、超市、市场)、成品油经营、酒类流通企业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督促指导;外资外贸科、招商引资科负责外经贸流通企业、外商投资流通企业(来源:文秘站 )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督促指导;政策法规科负责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和省市生猪活体储备企业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督促指导。

2、强化应急措施,确保商务系统公共卫生无突发事件发生。一是建立值班和“零报告”制度。自9月16日起,相关科室以轮周方式,实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保证相关信息在第一时间报告防控领导小组及各位领导,并上报县防控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二是建立涉外企业联系制度。及时掌握进出口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入境人员的相关信息,并做好相应防控工作。三是建立预警预报制度。强化市场监管,紧密跟踪市场动态,认真监测猪肉市场、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状况,加大对省、市两级生猪活体储备场点储备猪源的监管,确保省市16400头生猪储备运行平稳,没有发生疫情和肉食市场滞销、脱销现象,生活必需品市场货丰价稳。四是建立局机关联席会议制度。各科室各司其职,并通过联席会议向局防控领导小组汇报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商务系统无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

(二)、应对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工作情况

1、突出难点,妥善处理企业改革和投资问题。一是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专职处理事项。二是开展了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实行领导及相关科室轮班接访制度。三是按月排查热难问题,妥善处理11户商贸流通企业在改革中的遗留问题,全年共处理商贸企业改革中遗留问题的上访案件47起,涉及人员300余人。四是围绕外来投资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保姆式服务,及时化解,全年累计解决42户外来投资企业因项目用地、用水、用电及企业用工等问题110项,有力地维护了我县的社会稳定。

2、加强市场监管,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稳定。一是组织实施对粮食、食用油、肉类、蔬菜、禽蛋、食盐等14种生活必需品供求情况的市场监测,督促吉玛特超市、大众食品有限 公司等样本企业按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有关数据信息;二是深入同乐市场、东门农贸市场,吉玛特、福玛特超市,中枢大厦等商品销售场所,现场观测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变化情况,按时向上级商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三是加强与成品油经营企业的联络服务,及时了解企业购、销、存、价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搞好市场供应,确保成品油市场稳定运行。全年无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发生,市场供应平稳增长,全县完成社会商品零售17.5亿元,比上年增23%。

3、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与公安、消防、工商、质监、安监、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强化成品油、再生资源、酒类流通、生猪定点屠宰等专项整治工作,完成100户再生资源收购网点备案登记和1438户酒类流通经营企业备案工作,规范了7户生猪屠宰企业资质认证,捣毁六家非法经营成品油摊点,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4、强化消防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安全生产领导。成立了局长任组长,书记、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商务系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商务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完善和规范了工作制度。重点单位重点企业按要求制定了《消防安全工作职责》、《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责任制》、《消防设施(器材)保养维修制度》、《消防值班制度》等制度,并把制度层层落实到位。三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我局与52户经营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经营责任书,明确责任,增强各企业的消防安全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使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基本做到了每月有报表,每季有检查,半年有总结,年终有考核。四是强化消防宣传教育,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结合“6月安全生产月”和“119消防日”活动,开展了消防宣传及相关知识培训。督促加油站、大型商场、超市和外来投资企业组织重点工种人员进行消防教育培训、开展消防演练、制定应急预案,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五是组织开展商务系统消防安全检查。,县商务局加大对商务系统安全生产经营的督查和巡查工作力度,对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和重点场所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和巡查工作。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中秋等节日由我局分管领导带队,相关科室人员参加,对商场、超市、市场、成品油经营、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和外来投资企业进行了5次拉网式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重点单位和重点企业消防设施完好,消防通道畅通。并对检查出来的火灾隐患督促企业及时进行了整改。对未经消防部门验收合格的1座加油站不予年检和办理相关证照,确保本系统全年无重大火灾和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三、工作建议

第7篇:突发事件防控体系范文

一、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1.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完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制订完善重点应急响应措施方案,切实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监督预警,加强卫生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2.积极参与健全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协同配合工信、发改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重要物资辖区产能布局,建立应急物资紧急采购、紧急征用和动员、调运、跨区域援助等机制。

3.加强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分析评估肺炎疫情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成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修订、完善《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因机构调整及职能转变等原因导致内容需要变动的应急预案。各单位结合实际,及时更新、修订、完善现有的卫生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建立卫生应急预案动态更新机制,不断完善预案体系建设。

4.开展卫生应急协作机制建设。推进与邻县卫生应急合作,加强与军队、武警等相关部门应急力量间建立协作共建机制,共同提高应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加强卫生应急区域合作,建立区域联防联动机制,开展区域卫生应急联合培训、演练等活动,提高区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能力。

二、稳步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

5.规范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完善各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对辖内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和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公共卫生能力和应对准备进行评估研判,推进风险评估结果运用,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质量和成效。

6.加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县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建设,督促、指导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积极争取县级财政支持,参照省级印发的《县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完成卫生应急队伍基本装备“补短板”项目建设。指导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有效提高各级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7.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精细化管理。加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各承建单位要将单位内性能好、可承担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的救护车辆统一加贴“县紧急医学救援”和卫生应急标识。做好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年内组织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开展不少于2次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和不少于1次综合演练。对照《省级卫生应急队伍管理考核评估指标》,强化队伍日常装备保养、训练管理,提高队伍卫生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8.开展医疗机构批量伤员收治演练。推进县总院卫生应急救援准备,研究制定批量伤员检伤分类、快速接收、分流等程序,结合县总院应急床位扩充能力任务,开展批量伤员紧急接收演练,检验医院床位应急扩充能力建设成效和应急准备工作情况。

三、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

9.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按照《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和《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等要求,加强值班值守,强化信息整合,建立灵活高效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机制,有序有效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加强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市场监督、教育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合作,健全联防联控运行机制,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

10.做好卫生应急信息报告工作。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严格执行各项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渠道畅通。

四、做好安全生产、消防、反恐等工作

11.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指导辖内卫健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必管”规定,落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加强安全风险防控,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和消防措施,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国家卫健委新颁发的《医疗机构消防安全九项规(2020年版)》学习宣传,确保消防安全。加强对委直属各单位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督导检查,建立安全管理台账,督促存在隐患问题单位加强隐患排除和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完善安全管理和消防管控长效机制,确保落到实处。

12.履行好部门反恐怖防范职责。县内各医疗卫生单位落实《省医疗机构反恐怖防范标准》和《省生物行业反恐怖防范暂行标准》,加强反恐怖防范工作督导检查,强化县级院前急救反恐最小作战单元的应急备勤、日常训练和综合演练,各医疗卫生单位参照市级院前急救反恐最小作战单元模式建设,做好卫健系统反恐怖防范与应对准备工作。

五、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应急工作

第8篇:突发事件防控体系范文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应急运行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直接损害民众的生命财产,对其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不仅要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队伍,而且要有完善的应急反应体系和运行机制作保障。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的设置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身的偶然性和破坏性决定其应急机构必须具有反应敏感、判断准确、控制及时、处理高效的特点,所以要设置对公共卫生动态发展长期跟踪、综合分析各种相关指标、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并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体对策的常设机构,例如人才物资储备系统、信息监测系统等,除此之外还要设立专门应对突发事件的非常设机构,如应急指挥、处理系统等,只有两者系统调配和,才能最快的集中有效力量,有针对性的处理。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构成

应急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且要对事件严重程度有准确的判断,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事件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有效控制,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所以它的整体体系必须包括以下方面:能够全面搜集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并通过专家分析可以对信息严重程度、发展趋势等做出准确全面预测的预警系统;非常设机构组成的对预警系统提供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和制定处理对策的各级领导专家组成的组织指挥系统;突发事件所涉及的所有部门针对指挥系统的领导进行相关操作的处理系统;为处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除此之外还需要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包括相关媒体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的督察督导系统。从体系构成上可以看出预警系统为组织指挥、后勤保障、技术支持系统提供信息引导;处理系统为其提供具体应急方案,而所有系统又统一由组织指挥系统领导,监督监导系统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管,只有所有系统全面准确的完成各自职责,才能保证应急体系发挥作用。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运行机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运行机制设置原则

应急系统运行机制是为保证应急体系真正发挥作用而设置的,所以其设置的原则要以突出运行体系的时效性为重点,强调中央统一协调和分层管理在处理系统的重要作用;坚持对突发应急体系的规范化管理和常规数据收集分析,保证其能够准确预警并针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及时有效的做出反应;在此基础上保证应急所需的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为体系整体持续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创造可能;积极应用现有社会资源,一切基础设施应用为应急体系工作让路。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运行机制构成及功能特点

应急机制的建立原则及应急体系构成决定应急机制构成及功能特点如下:具备一个统一的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心,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建立为降低危害程度而可以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的指挥中心,其拥有法律对突发事件处理所赋予的最高权力,能够结合卫生医疗机构、交通、公安、财政、物价等各部门的力量,提升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初步的信息平台,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使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研究机构能够及时的掌握相关信息,根据统一应对中心的领导协调运作,并及时的向各地医院、医生发出安全警告及指导方案,促进国内国外、中央地方的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的信息交流。建立常规监测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大规模发生前会有一段时间的预兆,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发现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会大幅度的降低其社会危害性,所以要积极的在医院急诊室、社区、大型商店等建立常规检测机制,在发现某种疾病发生频率增多或某种中毒事件关联人数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定发生时,政府要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以政府的名义向民众公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民众臆想的恐慌,而且可以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参与到应急体系中,为应急体系运行创造条件。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应急能力不仅表现在第一时间制定有效的处理办法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而且要与充足的后勤物资和技术支持做保障,保证疫区封锁工作、群体防护工作、食物水源供给工作等能够顺利持续进行。加强国际应急突发事件机制交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是单纯发生在某个国家或区域,他对世界各国都有严重的威胁,所以对其制定的应急方案不可能单独存在,这就要求运行机制中必须注重世界各国的交流,促进其共同发展。

三、结语

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和运行机制不仅可以对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有效控制,而且可以及时发现潜伏的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防范和风险预测,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传统事后处理的被动局面,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丁天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 陆伟.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应急反应体系初探[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2.

第9篇:突发事件防控体系范文

[关键词] 突发事件;新疆;药材保障

【中图分类号】 R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38-1

一、应急药材保障方式

应对突发事件的药材保障,目的是当战争、重大灾情、恐怖事件及重大疫情来临时,能够储备足够药材满足伤病员救治、群众救护和疫情防控的需要。由于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加之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着特殊的社情民情,周边国际形势比较复杂,易发生恐怖事件、地震、雪灾和洪涝等灾情,这给应对突发事件的药材保障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二、新疆地区现状分析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具有随机、不确定、社会性和非程序化的特点,爆发突然、蔓延迅速、始终处于急速变化之中,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在时间、空间和程度,以及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和波及的人群范围均难以控制。新疆处于偏远地区,周边环境复杂,人员居住分散,应急药材筹措难度大,供应机构缺少现代仓储管理技术,运转效率不高,加之灾难性突发事件多发生在交通不便、紧急救援能力弱、硬件设施较差的地区,面对缺乏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专业培训的应急保障队伍,专业人员少,前送任务相对重,而需要保障的范围广、数量多的情况,因此,有计划的药材保障对处置突发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药材储备保障对策

(一)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做到储备与紧急筹措相结合。我国现行的药品器材管理体制,要求应急救援的药品器材实行国家,地方和基层医疗单位三级储备。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新疆军区药材供应站可作为一级储备。考虑到其地理环境因素,建议在南北疆分别设置一个应急救援机构,或在就近的军队医院设立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其药材供应点为二级储备。在药材储备过程中,根据突发事件的灾情,应增加药材的品种调整药材的储备量,战备药材要与疫情相适应,紧急药材也可与地方药材单位求救,以便得到支援。各级救援机构人员应该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演练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业务过硬的应急队伍,应急人员要求政治觉悟高、思维敏锐、身体健康的素质高、业务精通相对稳定的骨干,就是人员变动也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并及时做好培训。采用“平战结合”的建设原则,进行战前紧急筹措,以对平时的战备药材进行补充。突发事件种类多,情况复杂,和平时期的预案有差距,当命令一到,应紧急补充,对那些品种不够全面,种类数量配备不合理的进行紧急储备,也可根据情况向驻地医院部门购置,特殊药材,专用药材可向上级支援,边请示边行动,这就要求平时必须储备一定的经费。

(二)制定预案和演练,做到储备与需求相结合。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及涉及范围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保障预案。具体内容应围绕突发事件的实际,涵盖药材紧急供应方法、步骤,储备品种及数量等。新疆地区南北疆的气候差异较大,发生的灾情也不同,南疆易发生地震,北疆易发生雪灾,因此.在制定预案和进行演练时,其侧重点也应不同。一是要考虑交通运输和气候情况,配备专用车辆和后送工具等;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药材储备,使一些特殊、专用的药材能快速补充部队;三是对突发事件应准备充足的急救药材、急救包、绷带、夹板和担架等,以便迅速救治和后送伤员:四是自然灾害抢险时,由于人员多、时间长,不仅要配齐充足的常用药材,还要重点抓好传染病的预防药物及饮用水消毒用品、水质检验净化器等的筹措和保障。

(三)加强军地合作,做到携带与就地补充相结合。受地理环境及气候因素的影响,有的灾情短时间内可能发生大量伤病员,发病率有可能超出预计,药材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因此,应急药材可由军地共同储备,部队可结合战备药材储备标准及相应突发事件需求量,进行储备标准的制定,地方应急药材储备标准和储备量由地方应急指挥机构确定,并作为应急物资的一部分进行储备。药材供给方面,一是要储备充足的战救药材,保证官兵及时治疗、及时处置;二是要设法保障不间断,实行分散携带;还要及时疏通药材补充渠道,做到持续保障;三是健全信息网络体系,以提供紧急情况下所需药材的筹措途径,加强与地方的信息联络,以借助本地医疗体系进行就地药材储备和供应。

(四)加强药材管理,做到保障与节约相结合。在执行突发任务时,由于环境艰苦,人员机动性大,而所需药材较多,保存困难,易发生潮解、丢失等情况。因此,应加强药材管理,避免浪费,严格做到少发、勤发,并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药材的储备工作应实行专帐、专库、专人管理,防止其霉烂、变质、过期,以确保质优量足。应注意先购置后调换,使储备无空档。调换下来的药品可视情况用于部队平时医疗。另外,还应研究与设计应急药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和应急药材供应指挥。

参考文献:

[1]黎植实,黄志强.加强我国瞬急医疗服务体系应时重大灾难事件的研究[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03.

[2]陈盛新,李捷伟.军队药材供应管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旭华,百宗仁,陈盛新.军队药材供应站应急药材保障的现状及改进[J].药学实践杂志,2005.

[4]陈娜治,王旭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