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

第1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 作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必须对初中生进行培养学习兴趣的教育。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初中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初中生思维的障碍。初中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进行猜想并展开探究: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随着问题这样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初中生在探究实验问题过程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2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实践表明,心理状态对口语表达形成直接的影响。从生理年龄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的转折时期。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情绪波动极大,呈起伏式发展。另外,学生在行为习惯上没有最终定型,还属于养成阶段,在心理上和学习上仍然离不开老师方法技巧的指导。

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训练;没有以学生的心理分析为依托,口语训练缺乏针对性的个体指导,影响训练效果。过于重视理论,实践性活动安排不足,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评价不科学,口语表达或不计成绩,或在语文总成绩中所占份额太少,训练效果好差无关紧要。

在广泛调研、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对口语表达的影响设计了调查问卷——《初中生口语训练自我概念问卷》,在本校展开了调查,抽样调查的学生遍及全校三个年级十个班级,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取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口语训练的影响

绝大部分初中生对口语训练的重要性持肯定观点,比较认同口语训练的必要性。大多数学生对口语表达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自己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生口语表达时的表现:初中生在口语表达时比较紧张,常常会因为紧张而影响口语表达。初中生在口语训练时缺乏主动性,不积极参加口语训练的相关活动,在平常的口语训练中被动、退缩,尽量回避在公共场合发言。学生在当众讲话时不够自信,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患得患失心理。如担心口语表达时忘词、出错、冷场等。

初中生比较缺乏口语表达技巧,在口语训练时需要进行口语表达技巧的指导。初中生在口语表达时容易受到曾经的经历和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消极,认为自己天生胆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认为自己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这种自我认识也会影响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初中生对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话题能够侃侃而谈、津津乐道;反之,则感到无话可说。大部分学生当众讲话前,会去精心准备、演练,从而让自己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水平,但少数学生缺乏准备意识,不会对口语表达活动做相应的准备。

二、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教师一方面要创设轻松愉悦的口语交际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要设计口语训练活动,指导方法技巧,加强实践,循序渐进,使学生做到敢说、会说、善说。

都说“欲练嘴皮,先练脸皮”。口语训练首先必须进行心理素质训练,要训练学生在公众场合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这项训练贵在平时持之以恒的锻炼,利用语文课前安排“三分钟说话训练”,对说话内容不作具体限制,要求学生讲述身边最近发生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感悟。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克服学生因紧张恐惧心理而导致的怯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敢说”的目标。

学生自信心不足,存在患得患失心理,主要是因为缺失口语表达的方法与技巧,围绕话题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所以课堂训练要进行方法技巧的传授。要求学生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地交流。讲述见闻,要求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借助口语表达技巧达到“会说”的目标。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是对口语表达能力最好的检测手段。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借助实践活动这一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反复磨砺、不断提高。课堂实践活动安排诸如自我介绍、朗诵、采访、主持、导游解说、热点评说、即兴演讲、情景交谈等专题,巩固训练技巧。本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参加校园口语实践活动,如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提升自信指数。口语表达时要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情境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临场应对能力,增强口语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善说”的目标。

三、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练听力。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首先要学会倾听,把握对方的说话思路、内容,然后思考说什么,怎么说,最后由倾听者变为善说者,用语言表达思维。倾听,要求目视谈话对象,态度诚恳,理解谈话内容并有所反映。

如通过讲述一则励志故事、描述一处家乡风景名胜、解说一场校内运动会比赛、推荐一本课外书籍、评述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请学生概括所讲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说话者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讨论问题,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二)练朗读。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多“读”,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选取教材中“诵读欣赏”部分的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现代散文作品,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注意重读、语调、语速、语气、投入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己的心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朗读时朗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以情传情。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地朗读既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又可以学会用声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练思维。口语训练的同时也需要对思维进行训练。结合教材中专题部分的材料展开讨论,如环境保护、气候、低碳生活、保护野生动物等专题,在讨论的基础上梳理出几类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撰写辩论稿,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准确流畅,条理分明。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进行辩论,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四)练态势。口语表达不是单纯的有声语言传播,它常伴有态势语言传播。态势语言是一种依靠面部表情、手势、体姿动作、服饰等来辅助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语言。结合口语表达的内容配合适当的表情、手势来增强表达效果,口语表达内容流淌出的感情决定着表情的喜怒哀惧,手势要求手随意行,话到手到。通过训练,要求学生态势自然得体,心态平和从容;姿态,自然大方,稳重规矩;神态,端庄大方,目视前方。

四、初中生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

积极探索初中生口语训练的评价标准。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性动态评价;立足三维目标,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

口语交际的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初一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初二年级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三年级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第3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 数学素质 学习习惯 培养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将会使自己受益匪浅。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进入初中后,不少孩子数学成绩差,视数学为畏途。主要表现在:①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有效注意力差,爱分神、喜欢搞小动作;②没有养成规范的作业习惯,字体潦草、经常拖欠、正确率低下,甚至抄袭作业;③没有养成课前的预习习惯,自学的积极性很差;④没有养成熟练科学的计算、演算习惯;⑤没有养成自觉的纠错习惯。这些看似是小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学生数学素质的整体发展。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初中生可塑性强,这个年龄阶段最适宜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抓好初中阶段这个黄金时段,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一、重视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般性学习习惯指预习、听课、作业、反思的习惯。

1.培养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预习是学习新课的前奏。课前预习,要求把本次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听课和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记下自己的困惑之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抓住自己不会的地方有所突破。当然,预习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预习时,要明确任务,最好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并督促学生坚持下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二是要指导学生看、思、做结合。用笔勾画出书中重点,动手做课后练习,遇到疑问做好记录。三是要让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预习时间及内容。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之后,根据余下时间的多少来决定预习的深度与广度。

2.培养专心听课的习惯

老师会在课堂上把每个重点内容讲述或点拨得非常透彻,因此,要让学生尽最大可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对于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要认真思考,通过听讲来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课堂学习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要让学生认真听老师讲,另一方面要通过反馈了解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因此,在听课方法上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课的过程要注意:①听明白每节课的要求;②听明白知识引入及形成的过程;③听明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剖析;④听明白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课之后要做小结。思维方法上要让学生注意:①多思,边听课边思考,随时多问几个“为什么”;②深思,大胆追根求源,刨根问底;③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反思,每节课要反思小结,评价自己学习的状况。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化,会“思”才会“学”。“记”,指做课堂笔记。“记”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要记录要点、疑点,记解题方法和思路;③记小结课后思考题。“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环节中掌握主动性。

3.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最基本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十分重要。①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做到专心细致、字迹工整,错题能够及时订正。作业不拖不欠;②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自选作业、自编作业,在综合性和研究性作业中能合理分工、团结协助;③养成对作业反思的习惯:通过对作业的反思,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查漏补缺。

4.培养反思评价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从而促进思维发散。

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一种健康心理的体现。在这个环节上要做到:①每天课后先阅读理解教材,结合笔记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回忆公式、定理;②再独立完成作业,并按要求书写规范、表述清楚;③对本节课堂内容做知识小结,写出自己的体会。

二、重视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发展性学习习惯指思考观察、质疑创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习惯。

1.培养学生思考观察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处处思考、时时思考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侧面去思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一是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二是观察做到有序化、全面化;三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观察。使学生形成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习惯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提出富有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方案。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要把提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提问题的环境,使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方法。①从知识的起源“怎么样”、“为什么”及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寻找问题;②从“新”、“旧”知识认知结构的矛盾交接处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会不一样呢”;③从多角度思维处提出问题,如“还可以怎么想”、“假设……又怎样”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要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知识,便在学习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和规律。这些比教师自认为理想的经验和方法更直观、更实用,而且促使学生把知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数学课的自主探究学习,要做到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实现“教、学、思、做”合一,这样才能实现塑造学生人格品质、促进主体发展的目标。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第4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数学 自主学习 培养

【分类号】G633.6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数学能力无论是对学生升学还是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从目前农村初中生的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这种心理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出发,通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农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已得到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地区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学生交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护。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造成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差、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规范。再加上农村地理环境闭塞,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缺乏限制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中仅凭黑板和教材难以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因此也受到影响。以上情况都给农村数学教育设置了重重阻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双方面得到共同提升。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农村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独立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主体得以充分体现的学习形态。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对学习过程进行主动建构。目前来看,许多教师依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打基础阶段,不具备自主探索的能力,而在课堂中往往采用单一讲解的方式授课。正是这种落后的观念导致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最终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独立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传授方法,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更知其所以然。

教师教学中还应明确教师在学生知识获取的道路上只能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的观念,而学生的学习技能才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农村初中生学习自主性差、学习基础不牢固,更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观念来引导学生将不断将获取的新知识转化为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农村教学中师生关系常常十分紧张,农村学生难以管教,而教师在面对基础差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往往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因此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普遍是一种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养成的,同样也建立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智力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也锻炼了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后,教师要同学生一同学习,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共同讨论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反馈的收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把握,并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充分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教师工作从原来督促管教的体力劳动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脑力劳动。因此,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的前提条件。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没有办法实现,因此教师可通过挖掘积教材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以“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这一小节为例。教师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进行探索,最终培养学生以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多边形进行三角形的转化。首先,教师可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那么四边形呢?”这时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请学生在黑板上来展示思维成果。有同学提出可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并一一相加最终得出内角和为360?。教师可引出如何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对多边形进行分割。这时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五边形的内角和吗?”这次的问题难度加大不少,教师先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分组讨论,这时教师的关注点要放在学生能否类比上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得出正确结论,与此同时是否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五边形内角和的探讨中学生提出了将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四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的三种方法,都得出了540?的正确结果。这时课堂气氛已十分热烈,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通过前面的讨论,那么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怎么推算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以及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这三面进行思考,最终学生提出了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与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规律,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这堂几何教学课教师运用到的教具都是十分常见的三角板和量角器,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方式,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探索其中蕴含的新知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即充满着推理活动的探索精神,又有确定的数学结论作为依据,这两点因素确保了学生参与性强,学习积极高。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大大提升。

结束语:

教师在组织农村初中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在建立师生平等民主关系的前提下,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对数学的热情。通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感知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第5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逻辑思维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12-01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的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广泛使用逻辑推理,因此,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力的场地。

1 提升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

1.1必要性

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如果能够培养比较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对提升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综合专业素质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中数学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符合逻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假如数学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或者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又将逻辑思维能力实际的运用到数学课程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及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也对以后的各种学科的学习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因此,初中数学老师需要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1]

1.2紧迫性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注意到许多初中生很容易忽视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在遇到综合性题型的时候往往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期望一下子解决题目,那是不可能的想法,也是不科学的想法。面对这样一种情形,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有较大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传给学生,未能让学生形成独立解题的思维能力,遇到新的问题就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另外一方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有利,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很大好处。[2]

2 培养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2.1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几何定理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在课外的时间多做一些几何题目可以增加思维的活跃性,同时可以积累更多的做题经验,这样才能在解题的时候发挥自如。

几何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系统性,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让学生要善于总结、归纳、概括。比如证明两条直线平行,除了利用定义证明外,还有哪些可以使用的方法?两条直线平行后,又具备怎么样的性质?还可以观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现象,都可以进行归纳与总结。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的记忆方法掌握其基本原理。

2.2建立合作小组

老师不停地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就是老师“煞费苦心”,学生就是“云里雾里”,如果要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组成合作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可以增加求解题目的方法,在学生进行解题之前,可以多讨论、多思考问题,一旦发现差异,就会有新的方法。一般而言,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者“一题多变”的解题模式,主要是让学生提出多种解题思路,利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的考虑问题,再或者就是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求解题目。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无法求解问题,可以进行合作小组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合作小组里面进行讨论,大家一起共享资源,出谋划策,从而可以寻找多种解题的办法。[3]

2.3教师要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条件下,初中数学老师以现有的教学水平,很难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此刻,就需要老师从提升自我的素质开始。针对现有的条件,老师就要通过多看书多实践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用更加活跃的上课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看待事物,此外,老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增强与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做好及时向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反馈的事宜,此外,老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关心学生,让学生喜欢你,从而可以对这门课产生很强的兴趣,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4]

2.4严格进行推理与证明的训练

加强推理证明的严格训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组织推理证明例题,并通过有指导的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不仅证明题求解要有步骤,还有计算题、作图题求解有依据,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在使用反证法证明a>b时,仅仅反驳了a

3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这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教学和培养的,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只有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探索和总结,才能慢慢的看到成效,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彦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教育科学,2013(4):56-56.

[2]康华明、章宏,初中数学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248-248.

[3]吴学军,初中几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教学交流,2010(8):115-115.

第6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课堂教学;质疑能力

通过教学发现,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是:知识的再发现。笔者认为,知识的再发现实际上是考验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质疑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多数农村初中的学生存在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简单的听讲、模拟、识记,没有对题目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研究,更不重视质疑的重要性。同时,加上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有疑问的地方不敢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对学习数学存在越来越多的困难,甚至讨厌。

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老师有这样的感觉: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即使懂了,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而学校里喜欢数学、成绩好、又觉得学习数学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于是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每一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需要认真动脑加以研究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实践作一个粗浅的研究。

一、质疑能力的概念

1.什么是“疑”,什么是“质疑”

一般意义上的“疑”往往同疑惑、疑难、疑团、疑问等相提并论,也就是说,心里不明白,难以判断或处理的,有怀疑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数学定义、定理的不理解,对数学解题过程的不理解就存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

当“质与疑”在一起时,就是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任何发明创造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数学发展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什么是质疑能力,质疑能力的结构

质疑能力是指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思考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提出质疑、分析释疑,不断总结的能力,表现出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质疑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反思能力,又是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提升。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提高了质疑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科逻辑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有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这就需要老师“授之以渔”,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受到启迪,从模仿起步,要让学生由“录音机”变成“演唱机”,由被动接受的“容量瓶”变成主动获取的“移液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教育和人才是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持续创新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从基础教育着手,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关键是学而善思,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质疑,提出为什么?只有认真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有问题产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摒弃了学生作为一种单纯性接受知识的机器,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社会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这是培养创新人才之需,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需。

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各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大胆质疑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思、善辩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深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利于教师智慧的开发利用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教师不能仅是一个管理者、传授者、主导者和仲裁者,而要成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设计和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使教育教学告别“功利时代”,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宽松又有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健康身体、求知欲、自信、自主、合作、一定思辨能力等,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把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中。

三、初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1.初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

最近网上有这样一条消息:不久前有位老师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级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进入初中后经常进办公室问问题的学生仅占2.9%,偶尔问的占39.7%,从来不问的占57.4%;对教师的讲解常提出质疑的有1.5%,偶尔提出质疑的39.7%,从不主动提出质疑的58.8%;学生在数学预复习过程中认为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正确的有25%,有时有疑但不提出问题的有29.4%,从没有思考过的有45.6%;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懂的问题,其中想解决而不敢问的有32.4%,由于存在问题太多而放弃的有29.4%,积极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的占38.2%。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即使有少部分学生经常提出问题,但是占69.1%的学生是希望老师把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给予解答,我们的学生总体不爱提问,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特别在课堂上缺少问题意识,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学生的思维怎么能被激发,又怎么谈得上“主动发展”。

2.初中生质疑能力的缺陷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为什么不爱提问、不善思考、缺少质疑的勇气和能力呢?就问卷调查的几个问题得到:在数学学习中,造成学生不想提问质疑的原因中,48.5%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问题太多无头绪占44.1%,教师没有耐心解答占7.4%;在数学课堂上有关提问的空间和时间中,22.1%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50%的学生认为偶尔有,20.6%的学生认为经常有;在数学学习中能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40.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热情和鼓励以及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有50.4%的学生是为了学业有成。

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抑制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受教学任务和升学的压力,虽然在教学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提问,教师在如何提问使学生思维深入,最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上下了工夫。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犯把问题讲的头头是道,而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思考的余地,教师高高在上、太过严肃、缺少与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等;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缺少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学生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是听教师讲、自己记,听教师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甚至不乐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1)师生情感交流和互动的不和谐;(2)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思想的不和谐;(3)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求等的不和谐。那么如何变不和谐为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及质疑能力呢?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通过有效控制要引导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同时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当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时,学生就会逐步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减轻了学业负担,真正达到低负高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爱伦.思维心理学.上海出版社,2002.

[3]辛自强.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7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要领 数学难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71

初中数学的难让初中生无法不产生畏惧,每次听到要考数学时,他们都会皱起眉头,或抓耳挠腮,更有甚者,在考数学时干脆睡觉,离考完有几分时起来,涂一下答题卡就交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数学的摧残已经不是精神上的了,肉体上的也有。比如,因为考数学没有及格,老师要求见家长,家长从学校回来后,开启了团队作战模式,家长眼中的敌人就有一个人DD那个人就是手无寸铁的你,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你有苦难言。怎么才能学好数学不受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一、数形结合方法成就你我

数形结合的方法已经是老生常谈了,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提出呢?原因是数形结合的方法真的对于学习数学是十分管用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初中课堂上总是被数学老师一笔带过,没有系统的讲过,这里将给你把丢失的这一课补回来。

(一)数形结合的概念

什么是数形结合?相信好多同学会说就是根据题画出图形来。其实不然,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可以说,数形结合其实是一种思想,是解题过程。

(二)数形结合在数学中有什么作用

初中教材上给的定理概念都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质变到量变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抽象的,无法用实际表达的。那么数形结合就是将这种无形的抽象化为具体的可观的几何图形。

1.揭示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用秤上面的数字表示物体的质量?为什么用温度计上的点表示相应的温度?这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从数量上看,它们有本质的联系,即都有方向,都有零点。这和初中学过的数轴很像,其实数轴就是从这些秤,温度计中抽象出来的。由此可见,初中数学中好多概念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数学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留意这些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给同学们解释,让同学们感受有具体模型抽象成抽象概念的过程并加以体会。

2.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老师一般会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叫学生机械的记住就好,具体为什么来的,老师说:“这些你们不需要知道,会用就行了”。但数形结合的思想不是这样的,数形结合会具体的告诉学生概念是怎么来的,不是抽象的。例如,在讲“等号的俩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时,等号仍成立”的结论时,会数形结合的老师会这么说:“等号就相当一个天平,天平的俩边同加一个质量的东西或减一个质量的东西。天平任平行”。这样的比喻一听就懂还更清楚。因此老师要抓住数形结合的本质,把问题简化了实际了在告诉学生,学生既容易接受又容易理解。

3.有利于对相关感念和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大多数是陈述的语句,学生记忆快,忘得也快。这就是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克服这种现象那就是数学界的一大“功臣”。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有这种功能。例如,老师在讲概念的时候,不需要慢慢读概念,而是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关于这张概念的图,文字和图对比,学生一定对图更敏感,只要学生明白了图的含义,那么就不用记忆文字了。因此,老师在讲概念的时候要画图,而不是自己在那里“深情”的朗诵概念。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中学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学生要自己研究其中的奥秘才能深刻的体会数形结合的优点,了解数形结合定会让你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二、课堂心理环境决定成败

相信有好多学生很喜欢上语文英语等课程,但一听到上数学课就从内心涌出无限的反感,这些同学上课往往不怎么听课,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挑老师的毛病上。比如说,老师的平翘舌不分,shuo说成了suo,他们会在内心嘲笑老师,连说普通话都说不好还教什么数学课。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学好才能做课堂的赢家,才能在班级中立足,才能成为佼佼者。

(一)人际关系

数学课上的人际关系包括:数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学生和学生的关系。这些主要体现在师生的交往上,学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老师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费。作为一名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要主动和老师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得到认知的发展,又可以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关注的喜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数学困难户”一般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这时就需要同学帮助这位“数学困难户”,同W帮他补习,教他做题,老师看到这位同学的进步后,会关注这位同学并开导他,这时数学课就会变得温馨、愉快,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进而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课堂心理气氛

数学教学气氛主要是指数学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得气氛。据研究可知,乐观积极的气氛是最适合的教学环境,数学老师的心态完全主宰着课堂的气氛,老师愉快的心理教学效率要比消沉的教学效率高得多。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和老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消除学生疲惫的心理。因此,课堂上老师气氛至关重要。

第8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一、注重初中生良好阅读数学情感的激发

情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助推器,是最好的指导老师,是初中生能动学习的动力源泉,也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金钥匙”。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良好情感的作用下,主动学习探知的欲望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将主动学习内化为自觉要求。初中生在阶段性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养成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能力。但初中生在阅读数学学科知识内涵,探知数学学科要义时,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和勇气。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将情感培养作为阅读数学开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内容,发挥数学学科情感激励特性,创设精辟而具体,具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展现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主动阅读的内在情感。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新知教学导入环节,教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结合教材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重难点,将阅读数学教学方式融入新知教学环节,为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向学生提出了“小明和小东两个人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后,对‘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正误发生的分歧,小东认为正确,小明认为不正确,你认为小东和小明的观点哪个正确呢?”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在感知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有效激发,主动阅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为学生更加主动阅读数学定义、性质、定理等内容,提供了浓厚的情感支持。

二、强化初中数学有效阅读方法的传授

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效能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刻苦实践的努力,更离不开良好学习方法的保障。学习方法已成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教学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成为阅读学习活动效能提升的前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教材中的概念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特点,“化繁为简”,在学生阅读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内容时,在学生阅读问题案例内容时,对重难点内容以及正确解题策略,进行巧妙地指导和点拨,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真正“读懂”教材,解答问题。

如在讲解“如图,直线l1、l2、l3表示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选择的地址有几处?”问题案例过程中,教师采用阅读数学问题的形式,先让学生初步“阅读”该问题条件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到该问题是关于“角的平分线性质”知识实际运用的数学案例,此时,教师让学生再次进行思考分析,找出解题问题“路数”,部分学生此时出现解题“卡壳”现象,找不到问题解答的方法。这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内容,指出该条件实际告诉我们货物中转站的设置要求,就是要利用角平分线到两条边的距离相等性质。因此,确定中转站的位置,可以转化为求角平分线到两条边距离相等的问题。学生通过作图,最终确定符合条件的地址有4个。上述解题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思考分析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重新“读”问题,“思”问题,找寻解题的关键点,为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提供了方法指导。

三、优化初中数学高效阅读技巧的过程

第9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课堂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6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1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还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但是,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需要教师积极探究原因,寻找解决策略。下面,笔者对此浅谈以下几点见解。

一、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责任心不强

有一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仍然采用“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给初中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感到厌烦,甚至有的初中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还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按照自己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学,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初中生的对信息技术课堂不重视。还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利用电子课件辅助教学,课堂上让初中生观看课件,教师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即使初中生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举手发问,担心被其他学生笑话。

(二)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课堂参与热情

由于信息技术课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所以很多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低,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的学习上,缺乏课堂参与热情。学生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课也不重视,认为只有中考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信息技术课学不学都行。学生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困扰。还有很多初中生认为信息技术教材枯燥乏味,许多内容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而且很多知识都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使得初中生很难有直观感受。另外,很多主科教师经常占用信息技术课进行测试或者复习,使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毫不在乎。

(三)师生互动效果不佳,教学目标不清晰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与初中生的互动和交流,使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现象,师生互动效果不佳。初中生的好奇心强,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并不关心学生的感受,对于有潜力的学生也不能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还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目标不清晰,经常是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教学缺乏逻辑性和规律性,学生一堂课下来也不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试想,信息技术教师把原本非常有趣的信息技术知识转变为枯燥的讲解,学生怎么能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兴趣呢?

二、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进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创新教学方式,给初中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初中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讲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时,我首先进行了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对学生来说,信息定义等个别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基础的网络知识,能够自主完成网站的浏览、信息的等简单操作。然后,我做出教学规划:注重对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最后,我以“盲人摸象”为话题,引入本节课学习主题,学生登录教师制作的主题学习网站,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索。

(二)提高学习兴趣,联系日常生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让初中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具有话语权和主动权,给初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注重联系日常生活,挖掘信息技术知识中的生活常识,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络》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动画片为话题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想看动画片吗?有没有听说过国产的动画片?谁来说说。”这时很多初中生都举手发言,课堂学习氛围高涨。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提问:“如果我现在就想看看这部动画片怎么办?”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可以上网观看。我继续说:“非常好,网络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来了解一下吧。”我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课件,让初中生更清晰地了解计算机网络,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明确教学目标,提倡师生互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让初中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比如,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这课分别介绍了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特征及多媒体系统组成,使学生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充分感受多媒体技术与信息处理之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讲解过程中,我采用较为形象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主思考,总结与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有关的概念、含义、特征、前景等。我还会指导学生亲自操作一下多媒体设备,亲身体会多媒体表达信息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