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

第1篇: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创新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班集体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创新教育在数学中的主导作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即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三、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应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教学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的。教师在课堂里创设一些情景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一可能性”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设计转盘、摸球游戏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讨论、探究后得出概率的相关要素,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掌握概率这一内容的数学知识。这既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

四、创新作业设计,提供创新平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基本练习侧重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侧重于深人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拓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练习设计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以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分析能力等;开放性作业,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等开放性题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换言之,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变的。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小孩的大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解放小孩的眼睛”,让孩子多看一看;“解放小孩的双手”,让孩子多做一做;“解放小孩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想、看、做、说都是在教师灵活的、综合的策略引导下展开的。可以说,教学策略的活,将激发学生学习的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所以,创新是当今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参考文献:

第2篇: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做学生欢迎的教师

作为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跟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受学生爱戴、欢迎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授课时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这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好了思想上的前期准备。为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进而了解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学习,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孩子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所以老师只要有爱心,学生便会认同你,觉得你可亲、可敬、可信,愿意听你的课,愿意按你的要求去做,这也就为将来提高堂效率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地创设科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兴趣由弱到强,从而极大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现在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自己根本不会阅读也不喜欢阅读。实际上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依据,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的重要材料。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能抓住每一节的中心内容。在科学的课本中,有许多实验,有许多写结论的填空题,有思考题、讨论题、读图、活动、课后阅读,这些都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如学生能认真思考,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跃思维,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学成功的快乐体验,从而给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四、抓纲扣本、因材施教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

为了避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推敲和理解,挖掘出它的深层含义,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每章节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包括知识领域、能力领域、情感领域的目标,使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内容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这样才能使得一节课有章可循、有感而发,不流于随意和点到为止,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突出例题的分析过程、归纳总结规律,落实教学的全员性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例题的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学达标的关键,例题的讲授效果直接关系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此,对于每一节课的例题选讲,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讲授时必须突出例题的分析过程,使每一应学生在了解教师思维过程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思维动能,通过这样经常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埃德加・富乐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的方法对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晌,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和培养具有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都有重大意义,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主动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培养独立自觉的能力,对提高误堂效率所起的作用那更是不言而喻的。

七、做好课堂小结,提纲挈领

第3篇: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56-01

数学教学看似繁琐,实则乐趣无穷,感受神奇的数字游戏,感受变化莫测的数形转变,感受不成功便成仁的严谨性。而小学教学考察的不仅仅是简单数字的算法,更多的是智力的开发和和心态的培养,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衷。

一、小学数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过于单一化

现代小学教育基本处于加减乘除等一些简单运算,每天做着重复事,缺乏创新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仅仅局限为任务型教学,以纯粹的任务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小学数学既是一种科学学科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曾有人云:数学的世界没有可能,还好,一般这类字眼,小数点的差异也会导致结果的全盘否定,可以看出数学的严谨和规范化。

过于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小朋友对一项新知识新学科产生厌倦厌学思想,从而导致教育效率的降低,大脑开发的失败。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字教学热情,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其具有一定对数字的敏感性能力,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现教育制度责任制的制度下,在社会竞争压力下,众多小学教育一味的重视学生数字学习的能力,不考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兴趣特点的开发,导致中国教育制度存在“肯德基”式模式,单一化,不注重个性培养。

小学数学教育系统缺乏对学生正确心态培养

遇事心态的波动度,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皆体现其对心态把握控制的能力。心态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之内在根本,好坏的心态会决定其喜怒哀乐的变化波动,反应内心真实想法。现代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状,既教师尽力把所要教学的任务知识点传授给同学,并针对相应问题做出解答,尽管也会采取不同教学方式,但收获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为其忽略学生学习心态教育,把被动性的知识点想的太过主动化。心态是对学习接收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相传,地球上最聪明的犹太人教育小孩的方式是让其舔一滴滴落在圣经上的蜂蜜,面露虔诚之色。这是一种文化的形成,一种心态的培养。

社会教育制度对小学教育的侵害

“你家小孩今年期末考多少分”这是中国人最常问到的一句话,“你家小孩在学校过得舒服吗”这是美国家长常问的。中国人喜欢以点代面,总认为一个阶段好,以后才会好,缺乏一种能输能赢的大家风范,导致攀比现象的层出不穷。现今教育制度规定小学要取得多少成绩要求,规定的量化管理系统使教育压力逐级下压。

美国先进教育系统小学老师到大学老师学历是逐渐递减的,可能小学教师是研究生,博士生,美国重视学生自主创新完善能力,自我思考判决能力的培养,不会以量化的要求去衡量,重视思维的发挥和想象能力。而中国却与之相反,限定思维方式,令思维较早固定得不到扩散空间。

二、小学教学的对策分析

1、教师要传授正确教育方式

现阶段在中国教育机制和社会经济特定发展下,中国的教育停留在任务教学的阶段。著名学者赫尔巴特说过“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和教育的最高目的一样,就是培养德性”。 教育是长久之道,并非短时间追求成绩的高低,打破过去以成绩来衡量个人发展的迂腐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心智等多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教师扮演着学生发展道路的导师。

如何去除迂腐,传授正确教育方式?首先,因材施教,从过去的以老师教学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迂腐的任务教学会使学生大脑机械化,而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思维任意扩散的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保证,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极为重要的教育形式。

其次老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将数字化教育夹杂在游戏中开展任务教学,或在学生接受能力强的方面掺杂教学任务,将传统任务教学个性化,分散化,便于学生吸收与掌握。再次老师可以将数字知识现实化,故事化,通过讲故事这种小朋友喜爱的情景模式将数学教育贯彻其中,起到寓教于乐之目的。众所周知,当我们神经处于放松阶段时吸收知识最快,好比海绵只有在完全松弛中才会吸收最多养分。即达到任务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热潮,形成主动吸收模式。

2、培养学生正确学习之心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态养成非一天两天。心态是一切事情之根源,伴随人的一生。学生心态养成一方面通过自我认知来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外界引导来培养。但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学生处于“原生态环境”中,这段时间学生心里波动很大,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受到外界干扰,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自我认知。因此,外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第4篇: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诱发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造的欲望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注重探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1.探究数学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应该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并加以探究和解决,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现实,即“生活即数学”,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放探索性问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思路、结论,所以其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样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合作与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3.探究新颖解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跳出常规解法的圈子,通过转换题目的结构、变更问题视角,来探究新颖的解法是培养学生破旧创新,产生灵感的有效途径。

4.探究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哪怕学生对问题已作出一种解答,也不应让其浅尝辄止,而是要引导他们广开思路,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处理同一个问题,即一题多解。这样,既能促进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孕育出奇思妙想,催生出创新的硕果。

四、鼓励质疑,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质疑时机不限,可以是课前预习后的质疑,课中冲突性的质疑,或课后延伸性的质疑。

第5篇: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实践活动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78-01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一、动手操作感知数学

这种数学把学生的手的作用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积极实践“做中学”。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这一小节时,课前让学生先找一个空心圆锥体的实物,预备一把剪刀,课堂上让学生沿着底面圆周和一条母线剪开观察得出结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而且无论如何做变式练习学生也不会混淆概念,减少“想当然”而出现的错误。

有人断言:如果我们将绕地球赤道一周的绳子,再接上10米就能允许一个1.5米的小孩绕地球行走而不碰到绳子,你认为这句话是真的吗?学生一时想不出具体情境,为了验证真伪让学生自制地球模型,假设半径为R,找绳子绕赤道一周算出周长为2πR,接上10米后,再撑开得到另一个圆,因此周长为2πR+10,可以计算半径为:(2πR+10)/2π=R+1.59,而1.59>1.5,所以允许1.5米的小孩行走而不碰到绳子是真的,通过操作学生才真正的明白此题的意义。

二、开展竞赛游戏体验数学

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深的趣味,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巧妙的结合起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频数和频率一节中,组织学生做一个游戏:一个袋子中有大小相同的5个球,其中3个红球,2个黄球,从中任意摸一球,摸到红球记作A,摸到黄球记作B,4人一组,轮流从袋子中摸球,记下它的颜色后放回袋中,重复20次实验,记录A和B发生的次数,然后汇总全班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统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计算A和B发生的次数所占百分比的大小有什么规律,从而抽象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适当的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解法多”、“比谁的方法更巧妙”等等,使学生大显身手。例如:在《四边形》一章中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很多,所以关于四边形题目的解法不止一种,我就经常组织男女生比赛、分组讨论,让他们不止比速度,而且要比质量。积极参与,找出更多更好的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亲手测量验证数学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的“做一做”或“一起探究”等。例如:在讲“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何测量一列飞速行驶的火车的速度?”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提出很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要么不能实现,要么虽然能实现但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于是我带领学生到距学校几公里的京九铁路上的一座铁路桥附近,先让学生测量桥的长度,然后一部分同学等待观测一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通过这座桥的时间,一部分同学数车厢的节数,另一部分同学上网查一节火车车厢大约有多长,从而计算出火车的车身的长度,然后根据“(时间乘以速度)=桥的长度+车身的长度”公式计算出火车行驶的速度。再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后,为让学生对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比例有一个切身的体验,我提出如何测量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学生踊跃参加,每二人一组在中午时刻分别测量对方的身高和影长,再共同测量旗杆的影长,然后利用“身高/影长=旗杆高/旗杆的影长”,分别计算出旗杆的高度,两个同学计算的结果大致是相同的。

四、统计调查中应用数学

数学源于实践,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统计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恩格尔系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把学生分成5组,分别进入事先约好的几个不同的家庭,进行调查一年中收入和支出的方式、各项支出的情况,食品支出是重点,然后汇总各项数据,根据公式:(食品支出/总支出)乘以100%等于恩格尔系数,计算出每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消费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水资源缺乏是全球性的,号召学生到图书室或上网调查,全球缺水的国家有多少,我国缺水情况又如何?学生反馈信息,全球100多个国家缺水。而1999年显示我国660座城市水资源情况分为三类,第一类:暂不缺水城市,第二类:一般缺水城市,第三类:严重缺水城市。我由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如果一般缺水城市是严重缺水城市的2倍,暂不缺水城市是严重缺水城市的4倍少40座,有多少城市严重缺水和一般缺水?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很容易求出。严重缺水城市是100座,一般缺水城市是200座。通过这一调查活动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增强了。

总之,设计富有情趣、意义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漫谈数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尚志,初中数学知识应用问题[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第6篇: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 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实践活动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看法。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思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学生就可以具备这种思维能力。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在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1.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任何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题多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更有新意的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解决问题,取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设置题目: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只看到如下字样:“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摇?摇?摇 ?摇”(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解:如补充: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等等。本题没有给出结论,因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加强操作,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发挥创新潜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入手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显得很困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其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智力的开发。

3.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乐于创新。

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的优势。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自行车的猴子得了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探索的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

如我在上初中第一节数学课时就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生活问题。你和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快乐时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认为应该去哪家呢?如果你能计算正确出结果,就可以为家里节省开支,成为父母的小帮手。

又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学生起初都愣住了,而后议论纷纷,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仅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也都可以计算。

总之,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第7篇: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一、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而还有可能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三、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联系生活中寻求积极的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

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根据小孩的天性,只要他对数学产生兴趣,他就会很积极地去研究它、探讨它,并且会越来越喜欢它。记得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4+4+4+4+4=(),3+3+3=(),2+2+2+2()。师生一起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我用乘法口诀很快就做出了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一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这时,我看目的达到了,马上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原来是因为老师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里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激发他们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深厚兴趣。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六、提供材料,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第8篇: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1. 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意识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说到底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2. 构建数学建模意识的基本途径

(1)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高中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2)数学建模教学还应与现行教材结合起来研究。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讲立体几何时可引入正方体模型或长方体模型把相关问题放入到这些模型中来解决。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3)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而且其它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

(4)在教学中还要结合专题讨论与建模法研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建模专题,如“代数法建模”、“图解法建模”、“直(曲)线拟合法建模”,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熟悉并理解数学建模的一些重要思想,掌握建模的基本方法。甚至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自己选择实际问题进行建模练习,从而让学生尝到数学建模成功的“甜”和难于解决的“苦”借亦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这亦符合玻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也正所谓“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

3. 把构建数学建模意识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统一起来

(1)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2)构建建模意识,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由于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转化,用好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解题速度是十分有益的。

(3)以“构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好的数学家与一个蹩脚的数学家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有许多具体的例子,而后者则只有抽象的理论。”我们前面讲到,“建模”就是构造模型,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而学生构造能力的提高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

如:在一条笔直的大街上,有n座房子,每座房子里有一个或更多的小孩,问:他们应在什么地方会面,走的路程之和才能尽可能地少?

分析:如何表示房子的位置?构造数轴,用数轴表示笔直的大街,几座房子分别位于x1、x2 、… 、xn ,不妨设x1 < x2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教师仔细地观察,精心的设计,可以把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通过现象除去非本质的因素,从中构造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使问题回到已知的数学知识领域,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如何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范文

一、课堂气氛要要快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的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的激发创新敏感性。可以说,激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尊重学生的意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的对待学生,以人文的关怀珍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心境中快活。其次,教师要"讨好"学生。所谓"讨好"学生,就是与学生做朋友,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教师不仅要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往,倾心交流,让学生在自信中享受快活。

最后,教师要支撑学生。教师要作为学生心灵与学习的支撑者,使丧失兴趣的学生兴趣盎然,有兴趣的学生更加充满激情;使学习障碍者柳暗花明,学习成功者敢问新路。当学生出现错误的认识和偏差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所在;当学生紧张、压抑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学生情绪饱满,敢想敢说,乐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点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结论时,教师要给予热情的赞赏,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和驾驭知识的乐趣。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智慧的支撑中,自我成功,自我快乐。

二、教学内容要鲜活。

创新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靠知识的翅膀才能腾飞。"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数学课本知识早已是人类的现成财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仍不失为"新发现",也是一种创新。可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机械的照本宣科,而要动态的传授知识,使教学内容生动、鲜活。

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其精力主要放在如何摆布课本,如何把课本知识讲清,很难做到教学内容的鲜活,更谈不上根据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科学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因而,我们应该重建"教材观念",革除"惟书唯上"的陋习。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做到以教材为基本素材,以现实生活为保鲜剂,以历史和科学为催化剂。

其一,课本也好,教参也好,都应是供选材的基本素材,都可以进行加工处理。教师要善于调整和重组教材,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

其二,选择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注重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是他们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是他们感兴趣、乐意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能够使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的。

其三、要把数学这一历史财富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使陈旧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产生灵感。

三、教学策略要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