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范文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第1篇: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范文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第2篇: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 专业 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1]。近年来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快速上升,2012年应届毕业生将会达到680万,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问题尤其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本质上体现为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的目标,带有女性思想、情感、心理、价值观等特点,具体表现在对就业标准、就业态度、就业动机、就业理想等方面有比较明确的看法和态度[2]。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专业类型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0年浙江省高校在校的大二到大四的女大学生;无精神疾病;自愿参加。本组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民族、文理科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包括面对压力女大学生所采取的态度,女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及其就业倾向、目的、方向和态度等几个方面。

1.2.2自编调查问卷并施测

自制调查问卷并向研究对象发放,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为85.38%。将其划分为艺术、人文学、医学、农学、理学、社会科学和其他等七种专业类型,专业类别组成是艺术类40人(5.9%);医学类161人(23.6%);理学93人(13.6%);农学18人(2.6%);社会科学198人(29.0%);人文学119人(17.4%);其他54人(7.9%)。

1.2.3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整理所得的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

2.1 不同专业类别女大学生面对压力采取的态度

(见表1)。

2.2女大学生的毕业选择与其所学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2)。

2.3女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与其所学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3)。

2.4女大学生的就业目的与其所选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4)。

2.5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其所选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5)。

3.讨论

3.1不同专业类别女大学生面对压力采取的态度

不同专业类别的女大学生当面临一定的压力时,所采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55.8%的女大学生表示情绪容易波动,但可以调节。20.9%女大学生影响会很大,但不会自暴自弃。19.5%抗压能力很好,认为越有压力越有动力。而只有3.8%会有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荒废学业、事业。其中,医学、理学专业的学生较其它专业的学生拥有较好的心态,即使受到压力的影响也具有更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而农业专业的同学虽不能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但大多能调节好心态。艺术及人文专业的女大学生心理负担重,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心态更容易受压力的影响而变化,后者更易自暴自弃。因此,艺术类及人文专业的女大学生更需要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调查好自己的心态,从容面对压力,正视现实。

3.2女大学生的毕业选择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毕业后,34.3%的女大学生会选择有固定收入的工作,27.1%为了更好择业会继续深造或去考公务员等,而毕业后不想就业(继续深造)、害怕就业(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暂不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和其他原因的均在4~10%不等。其中,医学专业女大学生较偏向于继续深造或考公务员,有明确的目标,这可能跟医学专业学生能很好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有关。而农学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选择较少,较偏向有固定收入的职业。

3.3女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调查发现,所学的专业类别不会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倾向,72.7%的女大学生就业会倾向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只要收入稳定,12.4%会听从家庭或他人的安排,14.9%倾向于其他方面,如锻炼自己的能力。研究中的就业倾向实际上是就业方式、就业根据,这些都是自身的原因,与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有关,为主观因素。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和改变有决定性的影响。

3.4女大学生的就业目的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42.8%的女大学生就业是为了保障生活,36.5%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其余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等。其中,社会科学的女大学生多倾向于生活保障;医学专业学生倾向于生活保障及社会需求;理学专业学生倾向于为国家或地方的发展;艺术专业学生倾向于人际交往需求;人文专业学生倾向于社会需求;农学及其他专业女大学生倾向于实现个人价值。

3.5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61.4%的女大学生会选择稳定和自己有兴趣的工作,14.2%会跟自己的专业对口,14.6%没有特定的目标。其中,农学和艺术专业女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没有特定目标;医学专业学生寻求与自己专业对口、待遇好稳定的工作;社会科学及其他专业倾向于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出现以上的情况,原因可能跟女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科目、课程量、理论水平要求、生理及心理水平要求、就业范围和就业前景等有关[3]。

4.结论

女大学生选择的专业类别对自身的就业观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女大学生不仅要树立合理的就业观,也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其就业期望多数趋向工作稳定或是个人有兴趣爱好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意味着她们对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更高追求,不过也反应出她们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表现出一定的退缩、胆怯心态和盲目的从众心理。女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压力与心理调适的方法,避免工作情绪化,保持自尊自立自强的姿态,并充分发扬自身共事能力强、语言能力好、办事细心的优势,更应该培养个人的进取、竞争、冒险精神和成才、成功、成就意识,主动积极地寻找机会锻炼自己,提高综合能力[2]。

参考文献:

[1]王兆珍.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4):176-177.

[2]韩新路.女大学生就业观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3):58-61.

[3]高妮妮.专业类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第3篇: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范文

经济学是国家级特色学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国际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辽宁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是这个学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最大的特色是每学期都会按成绩重新分班,这在其他院校是非常少见的。毕业生中几乎会有1/3有资格被免试推荐读研究生。

经济学基地班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学的研究型人才,其奖学金多而高,免试保送研究生的几率也非常高,但想进入这个班也不容易,新生入学不久参加分班考试,考试科目为数学和英语,前若干名才有机会进入基地班,所以想进入这个班的学生开学时也要做好准备。

法学院是省内第一所全日制法学本科教育基地,十分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经常聘请一些司法机关、科研单位的专家、法官等担任客座教授,而且安排每届学生进行一次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实习。

广西大学

生物科学学院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是科研能力最强的专业之一,生物技术专业有着明显的亚热带生物特色,在植物及微生物遗传工程上颇有建树。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动物科学研究世界领先,有多项科学技术重大成果。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生产和加工基地,制糖业十分发达,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的甘蔗糖业工程学科被列为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土木类学科是广西首批精品专业。这个学科也是理工类的高分群,毕业生一般都进入各大建筑公司和水利水电公司工作。

广西大学的爱国民主记念碑

广西还是有色金属富矿之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之一,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正是迎合广西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及其加工技术研究的需要,建设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

内蒙古大学

生物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目前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学科实行按类招生,在第2学年结束后,选拔出50名学生分别进入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学习。

蒙古语言文学是内蒙古大学的特色专业,在一般的学校是没有的。大学每年招收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

内蒙古大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生态与环境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以草地生态学及农牧业生物技术为主的科学群,本科设有2个专业:生态学、环境科学。也实行按类招生,第2学年结束后,选拔10名学生进入国家生物学基地(生态学专业)进行学习,学制四年。

新疆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应用数学专业方面,在全国排名较高。

人文学院是由中文系、中语系、历史系、中亚文化研究所、阿尔泰学研究所组建而成的规模最大、专业门类齐全的文科学院,号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旗舰之威”,位居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此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资源勘察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凭借地域优势,新疆大学的俄语专业也一直是王牌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动物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民族学、法学均是新疆大学新增的重点学科。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的英语学科在国内小有名气,多位知名学者曾在此任教,他们对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刑法专业有一定特色,已经受到国内同学科领域的认可。

电力与能源工程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与此相关的自动化、采矿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专业也将得到加强。

化学学科拥有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实验室,绿色药物工程也被列为“211工程”项目之一。

此外,采矿工程、植物保护、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言文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延边大学

延边大学位于吉林省延边州,朝鲜族特色氛围浓厚,朝语系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它的小语种也不错,亚非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延边大学依山而建

师范学院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排名很高,就业很好。

医学院也比较有实力,临床医学和药学都不错,麻醉专业很好。

石河子大学

医学院现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医学影像学3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附属医院3所,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全国“百佳”医院。

农学是石河子大学的校级品牌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有重实践、重应用的办学传统,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经贸学院下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围绕新疆农垦经济、绿洲农业经济、绿洲生态经济、农垦企业管理等内容展开研究,并将研究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是海南大学极具办学特色的学院,办学模式灵活多样,部分方向还根据市场变化与需求,和旅游企业、国际酒店进行广泛的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等灵活模式。其中,旅行社管理专业还是旅游学院的特色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行社管理、营销策划、旅游接待与高端服务工作。

海南省具有热带资源丰富、海洋面积大的特点,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就是针对这一地域特点设置的专业,现开设了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和海洋学院。其中海洋学院的水产养殖专业还是我国农业部的重点学科,近几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也非常好。园艺专业也成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此外,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也是特色专业。

青海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青海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有清华大学的对口支援,成绩好的毕业生将有机会直接保送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为青海省省级重点学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机械行业相关的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教学和科研并重,产、学、研紧密结合,重点培养面向国家水利水电行业和青海省资源开发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藏医学系、公共卫生系等四系16个专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地方病学等特色学科专业在全国医药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此外,资源勘察工程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托青海的盐湖资源及旅游资源优势,盐湖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大有前途。

宁夏大学

应用化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科目,以就业率高著称,在南京扬子石化等十余家高新企业建立了理工科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宁夏大学前茅。

草业科学力量雄厚,完成或承担多个国家开发项目。

应用数学培养模式十分特别,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式,招生时与信息和计算科学一起按数学与信息科学的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打破专业界限试行“滚动制”教学,为三、四年级实行“分流培养”奠定基础。多年来还承担着师范生培养任务,就业前景一直较好。

此外,宁夏大学的农学、生物科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该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大学

藏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藏语言文学和藏族历史两个专业是首批校级重点学科。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国藏学研究所”,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药学(药方向)学科是大学医学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自治区独特的地域和传统优势,将高原医学和藏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开发、地方病和常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藏族基因组学研究等相结合,而重点建设的特色优势学科。目前与一大批国内著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对口援助关系,并有多个实习基地供学生们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农学(植物生产类)和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服装界是很有名气的,不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眼球,而且还吸引了世界各地服装行业的目光,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场国际品牌的会在这里举行。 学校会经常邀请一些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地的服装设计师前来开设讲座。

东华大学

纺织工程是教育部的重点学科,在天然纤维利用、生物技术在纺织方面的应用等许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学不仅是国家重点学科,而且还是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几乎凡是与纺织有关的各种纤维面料和特殊材料都可以在纺织工程实验室里找到,甚至是航天员的服装,东华都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科研任务。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的物理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化学类,包括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也是不错的。

如果对电子、通信方面感兴趣,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是不错的选择,其中通信专业录取分数在福大首屈一指。

第4篇: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范文

认真落实农村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农村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全部享受国家每人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补助和农学专业免除学费的政策。截至目前,邯郸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职工大学、电视大学等成人教育培训为有益补充,鼓励发展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公办职业教育机构,同时,支持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民办职业教育,贯通各县各行业各企业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主城区以邯郸市职教中心为龙头,职业学校和成人中专为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正逐步建立,县域以县职教中心为主阵地、乡镇成人学校为依托、村成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职业教育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各职业院校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目前邯郸市的职业院校主要开设信息技术、加工制造、商贸旅游、财经、农林等11类50余个专业。但如今邯郸市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是邯郸市目前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而以邯郸市财经学校、邯郸市工业学校为代表的公办中职学校都是由原来的社区普通高中撤并或由于国有企业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由原有国有企业子弟中学改造而成的,这些学校普遍存在整体规模小、实训实验室等基础配套设施少、办学层次低的问题,而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场所更是凤毛麟角。从37所邯郸市现有职业学校的占地面积来看,33所职业院校平均占地面积小于35亩,实训实验建筑平均占地不足3亩,特别是建筑、机电等对实训要求较高的专业,即使是作为市级重点职业中学的邯郸市职教中心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训室。狭窄的办学空间和简陋的教学设施,极大地限制了邯郸市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也与邯郸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

2.师资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通过对邯郸市职业院校的调查显示,除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他各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不足50人,且年龄层次偏大,中青年骨干任课教师数量更少。教师的学历结构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还有将近1/4的一线教师没有本科学历,而研究生学历平均每所学校不足2人。从职称结构看,邯郸市职业院校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不到1/3,而具有专项技术认证、相关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更是不足1/4。由此可见,目前邯郸市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技能型、专业型教师缺乏的问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邯郸市职业院校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3.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依然较低,管理不够规范。通过调研发现,邯郸的职业学校多数由原来的职业高中转化而来,这些学校普遍起点低,规模小,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缺乏严格的教学计划和监督体系,办学水平较低。尤其是民办职业学校,在生源数量、质量方面竞争能力较弱,一些学校甚至为了生存走捷径,在招生方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4.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与县域经济特色相结合。邯郸市各级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与邯郸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没有做到职业教育根植本地,服务本地的办学理念,教育基础化、从众化现象明显。如会计、计算机这些社会热门专业几乎已经成为每个职业学校的必设专业,但是当地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已饱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在学校考虑之列。如邯郸市东部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魏县、馆陶等县职教中心并没有服务于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开设种植养殖、农机维修等专业;又如,永年县是全国知名的紧固件制造基地,近几年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一大批模具设计、加工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永年县职教中心也没有开设相关专业。

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职业院校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质量取决于实习场所、实习设施、实践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及考核方法的科学性等诸多环节。从调研的结果看,邯郸的职业学校包括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内,实践教学场所的匮乏和“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都是制约办学水平的瓶颈环节。从抽样调查的“双师型”教师的学校来看,由于对“双师”教师缺乏统一的认定规则,不少学校把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具有某专业、行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均统计在“双师”范围,然而实际上这些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没有从业实践,无法真正胜任学生的实践技能指导。

6.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有脱节。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师生交流,我们发现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随意性,或选择高职教材,或选择高中课本,有些任课教师甚至自主选择授课内容,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脱节,与各专业的技能和素质培养目标相脱节。

二、邯郸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措施

1.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创新办学模式,灵活高效地为邯郸市经济建设服务。2009年邯郸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为2.63%,而同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可见,邯郸市的教育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低,就河北省来看,其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连续多年处于全省下游位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不能输于教育投入。从邯郸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到,邯郸市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达到4%,并将在冀南新区规划协调区内启动建设邯郸教育新城,通过整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做强高等教育,搞活职业教育,聚集高端人才,吸引名优企业,把邯郸教育新城建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形成数量充裕、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教育新区,相信这必将助推邯郸市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议邯郸市出台相关的人才激励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宣传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既有利于职业教育吸引更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又有利于为邯郸建设人才强市和经济强市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作为职业院校也要积极探索,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实行开放式办学,不局限于学历教育,在为转业退役军人、农村青年、农民工、转岗再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新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拓展生存空间。各县级职教中心要立足于当地农村、农民、农业。对农民开展短期培训并进行长期指导,通过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对有能力的农民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或相关学历教育。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推广借鉴磁县职教中心经验,运用股份制、租赁制等新的资本运作形式,将民间资本、社会闲置设备、行业学会和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引入学校,与省焊接协会联合办学,成立五星焊校,大幅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和高中院校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即是对工农业生产相关技术的实用技巧和掌握的熟练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职业能力。邯郸市“十二五”规划中,未来五年邯郸市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占比应至少达35%。而就目前邯郸市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邯郸市政府和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或农村,建立起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或到农村进行实践的有效机制,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此外,还应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将工作在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引入校园,鼓励他们担任兼职教师,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接触企业生产经营或农业技术的最新成果。尤其涉农专业要千方百计把那些养殖能手、种植能手等有一技之长的行家里手请到课堂上,这样能更好地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第5篇: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范文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实践创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院校实行扩招后,每年研究生数量明显增加。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研究生的就业率下降趋势明显。2012年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17200人;2013年招生总规模为539000人。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研究生的就业率下降趋势明显。2013年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本科毕业生为35%,硕士研究生就业面临着尴尬处境。所以,如何有效面对研究生职业指导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众多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机构急需解决问题。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为了研究生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发现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规律,促进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

一、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的现状

目前广东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共有33所。广东各高校十分重视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也在职业指导实践与创新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相关经验,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立职业指导机构的实践,创出了设立职业指导机构多功能化的经验;二是开展研究生专业实践训练,创出了培养研究生就业能力的经验;三是进行研究生职业素质和发展方向的测评,创出了职业取向分析的新经验;四是进行研究生创业意识的指导,创出了研究生创业指导的新经验等。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具体如下:

(一)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缺乏全程化统筹安排

硕士阶段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是是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因而除了人所共知的学历教育,职业指导也应是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生职业指导应该是贯穿研究生生涯全程,指导他们设计出更客观、更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计划。然而,广东许多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缺乏整体规划,学生的全程化指导模式尚未形成,更多是在对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开展的相关工作,没有形成完整的全程职业指导教育体系。以广州大学城某高校为例,该大学研究生职业指导教研室于2013年4月对本校研究生毕业生共690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8.34%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应贯穿研究生生涯全程。83.56%的学生表示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没有做到全程式教育。显然,高校研究生全程化职业指导与学生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

(二)高校研究生个性化职业指导不到位

广东高校研究生个性化职业指导没有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没有把满足学生需求作为职业指导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等各领域内存在其自身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一些研究生对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冷漠;家庭生活困难的研究生由于经济压力很大产生自卑、孤僻心理;部分学生自我感觉年纪较大、科研出成果难、难;研究生对未来的职业期望较高,当发现就业前景并非如想象的乐观,对前途感到渺茫。所以,这要求职业指导过程中要重视特殊性,有针对性分类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针对性不同类别、不同特点,不同条件的研究生的需求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等个性化辅导。

(三)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研究生群体相对于本科生群体而言,年龄层次高,阅历丰富,在就业问题上主观性更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助于认识自我,认识当前社会的特征,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合理规划未来的道路。但是,在这方面,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对在校的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较少,没有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需要按照六个步骤来保证它的顺利实施,但是广东部分高校缺乏对研究生进行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理想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实施、评估与反馈六个步骤的指导。由此可见,广东高校研究生指导没有系统地指导研究生开展职业生源规划。

二、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研究生职业指导实践与创新认识不足

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仅仅流于形式,作作表面文章。如仅限于开个会,作个报告,介绍一下形势,宣传一下政策,会后很多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应设立职业指导教研室,很多高校如华南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号召和政策要求,纷纷挂牌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但对职业指导教研室的人员、资金、设备等需求久久没有落实到位,也没有制定运行制度给予保障,以致职业指导教研室的设立难以出成效。甚至有些高校把就业率作为学校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忽略了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的深沉意义。因此,端正认识表面化的错误态度,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是进行构建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个性化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职业指导工作实践做好的基本原因。

(二)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与运用欠缺创新

在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中,必须要发展职业指导理论,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但是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运用欠缺创新。一是职业指导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从深度上讲,目前高校研究生的职业指导研究只是针对表现的现象就事论事,与其它的人才学、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结合不够。从广度上说,职业指导理论研究领域狭窄,在职业指导内容上,引导研究生探索自身、认识自我的内容比较多,而对职业世界的探索不够,对研究生中长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偏少。二是不少理论的研究由于脱离本土化和实际需求,缺乏可操性和实用性。目前多数高校只是在复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指导经验,此过程中可能产生消化不良、水土不服这类问题。由于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与运和欠缺创新,这对高校研究生全程式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职业指导不到位等形成了矛盾,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

(三)高校职业指导师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职业指导师人员队伍是有序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保证,也是影响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和创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队伍人数不足,据广东省技能鉴定中心通报,广州目前平均每一万个求职者中才能分到1个职业指导师;另一方面,业务水平不高。大多数职业指导教师由学生工作部门和就业工作部门的行政人员和思政教师担任,他们既没有参加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也没有实践经验,这给实践职业指导工作带来挑战。教育部早在[2002]18号文件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把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摆在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因此,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正确理解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提高职业素养和未来适应职业世界的能力。

三、实践创新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全程就是职业指导贯穿于研究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毕业后的跟踪服务的链式过程中,应将职业指导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始终,渗透到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全员就是学院全体师生、利用企业资源积极投身到职业指导工作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指导师相结合方式。以广东某部属高校为例,该校职业指导有了新举措――老板变老师实践职业导师制,在研究生全员职业指导模式上,充分运用了这些理念。如图:

如图可示,多位一体的职业指导队伍体系,有利于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实践创新个性化职业指导

1.组成个性化职业指导师联队

为了切实解决职业指导师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的困境,广东高校可创新地将各高校的资源整合,实现各高校间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本高校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共同邀请外企业、政府等各界就业指导专家,组建就业网上职业指导专家团,专门职业指导宣讲团,及时帮助高校研究生在处理就业信息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大都是广东省高等教育事业中底子好、名气大、教学水平高的院校,它们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有利于实现职业指导师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指导个性相融互补,提供了条件。

2.重视个性化研究生职业指导咨询

职业指导咨询提供研究生不同的职业信息指导。建立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诊所”,由职业指导专家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诊断式”的职业发展咨询和职业生涯辅导,对来访学生对有一套严谨的个人分析,根据不同的分析结果, 进行个性调查,如进行职业性向测验,人格测验等,找准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建立个人的职业心理档案,体现针对性和专业性。

3.开展传统专业研究生特殊职业指导

针对各类传统专业特点、特别需要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如考古学、情报学、农学、园艺学等专业,具有就业面固定、职业取向模糊、择业困难、职业信心不足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对传统专业的研究生群体开展求职训练营训练,围绕特殊群体出路、就业观念、就业政策、职业心理、求职技巧等方面作针对性辅导,了解特殊群体的特点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切实帮助特殊群体就业和职业发展。

4.结合专业、行业特点,推进研究生个性职业化前移实施

首先,着力推进具有浓郁职业化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师生共同参与到学生职业化转变的过程。如在校园内举办创业学习讲座,鼓励合作企业在学校内建设以宣传先进企业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举办以职业人经验交流为主题的文化沙龙,透过文化的渲染来普及职业化行为规范。其次,职业化前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通过高校与相关行业或企业合作,在校园内举办专场招聘会,使得职业指导能与职业介绍、职业教育培训形成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以广州大学城为例,从2006年开始,广东省职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尝试与人力资源市场、企业、行业合作,结合本地区一些特色专业的特点,在大学城承办研究生专场的招聘会,研究生在专场招聘会的签约率不断提高,也使得高校更了解企业的用工要求,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实践创新一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针对高校在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实践创新高校一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新体系

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是为了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确认人生目标,使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根据社会和职业的需要,了解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规划研究生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培养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新体系应该包括生涯指导、实践指导、心理指导、创业指导、政策法规与求职指导等方面。

2.把握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原则

全程化、阶段化和个性化是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的基本原则。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应在注重全程化原则的基础上,同时注重阶段化和个性化的原则。阶段化指的是在要注意做到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如在研究生一年级期间,职业生涯指导可以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自我认知、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等内容;在研究生二年级、三年级期间,则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侧重讲授求职的基本程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创业观念转变等内容。个性化是指引导研究生根据自身素质的发展变化及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依靠科学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3.开展内容多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首先,在指导内容上,职业指导部门联系各方资源,开设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发展和成功素养修炼等目标内容,构成了系统、全面、立体的指导模式体系。其次,职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提升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习与研究绩效,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从本质上讲,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种对高校学生明确自己预期目标和相应的发展阶段,引导他们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探索过程,这会帮助他们在求学阶段确定总体目标,规划发展阶段,制定实施措施。可见,合理、科学的职业指导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就业顺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广东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从而开创广东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朱英,林文伟.构建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体系的实践与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第6篇: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 本科专业设置 问题 对策

民办高校正处于一个重新洗牌的发展阶段。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能不能招到学生和学生能不能就业关系到学校能否生存,而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和就业情况的是专业设置情况。近年来,某些高校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而企业却经常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深入思考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仍旧是专业设置问题。2010年,黑龙江省高考报名人数为19.5万人,比上年的22.4万锐减2.9万,下降幅度近13%。面对生源逐年递减的趋势,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抓好教学质量、优化专业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合理设置专业、积淀特色专业对于一所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着重对2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和8所设置本科专业的民办独立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华瑞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共10所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发现现存问题、寻求解决对策。

一、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单元细胞,通过它可以折射出一所学校的全貌,也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办教育就是办学校,办学校就是办专业。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就好比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就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高等教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我国1998年第四次本科专业目录(11大学科门类、71专业种类、249种专业),我们通过对相关招生网站调查,对于10所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整理(表1)。2010年设置专业总数为144个,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大类。其中,设置经济学类专业12个,占总数的8.3%;文学类36个,占总数的25%;管理学类39个,占总数的27.1%;工学类48个,占总数的33.3%。黑龙江东方学院设立专业较多,25个本科专业,涉及6大类;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设置专业比较少,只有3个,涉及2大类。

表1 10所民办高校按11个学科门类开设的本科专业数(单位:个)

注:根据2010年招生网站信息搜集整理而成。

表1反映了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定位和专业布局不合理。民办高校一般在建校初期侧重设置那些设备投入少、社会需求量大、易招生的短线专业。由于缺乏合理的专业设置目标定位,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文学、管理学等方面;而对于一般本科高校不可或缺的哲学、历史学专业,投资风险大、见效较慢的医学类专业,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农学类专业,等等,在这10所民办高校本科招生专业目录中都没有体现(见表1);教育学、理学和法学类专业设置较少。由此可见,专业学科布局失衡,这种布局使得民办高校易受到人才结构性需求变化的强烈影响,当所设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时,学校发展繁荣;当需求量骤减时,学校的生存直接受到市场变化的威胁,导致学校对社会的适应性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对黑龙江省10所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与开办数量情况进行了统计(表2)。10所民办高校都设立了英语专业,分别有9所民办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7所高校分别设立了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4所高校设立了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俄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专业。有11个专业分别由3所学校设置;有9个专业分别由2所学校设置;有26个专业由1所学校设置。

表2反映了这10所高校偏爱热门专业,专业设置趋同,缺乏特色专业的问题。覃美琼在《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问题探悉》(《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3期)中指出,截至2006年5月,在26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中,92%以上的学校设置了英语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9%以上的学校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根据此次调查统计情况(表2),黑龙江省民办高校部分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着与全国其他民办高校、黑龙江省内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的问题,趋同专业又多年来均为最受高考考生青睐的专业。近期公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在2009年的就业市场上,这些传统热门专业遭遇就业寒潮,都出现了毕业生滞销现象,被划为“红牌”专业。黑龙江省10所民办高校所设置本科专业能列入“绿牌”专业名单的廖廖无几。

表2 10所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开办数量

注:根据2010年招生网站信息搜集整理而成

除北京大学等6所著名高校拥有专业设置权外,其他高校的审批权主要在教育部,各高校只能在专业方向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条件作适当调整。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也由教育部审批,专业设置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优化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对策

优化专业设置,应以合理处理好国家、学校与学生这三者关系为基础,做到既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人才培养,增强各高校办学能力,又能扩大学生选择专业范围,从而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对于优化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对策,主要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做好专业设置定位,优化专业建设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淀特色专业。

民办高校优化专业建设,要对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改造,发挥专业优势,积淀特色专业。具体来说,对已列入2010年就业“红牌”的专业,民办高校要给予高度重视,进行市场需求调研,结合“绿牌”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开发复合型的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时,要通过市场发掘或学科交叉整合,不断孕育新专业,扶持有广阔就业前景的新专业,做好专业设置定位,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在专业内涵建设上,民办高校要考虑学科和岗位技能需求,打破学科壁垒,按大类招生,拓宽专业口径,再按需求分流培养,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便于专业调整。目前,黑龙江省部分民办高校已经进行类似的教学实践,并把专业设置定位和积淀特色专业作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来完成。

(二)遵循专业设置的一般原则,更要兼顾市场需求。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应坚持适应性、最优化、特色性原则。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要;最优化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既要考虑专业数量,又要注重专业质量,选择自己最能发挥优势的专业,使要素和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最佳效益;特色性主要表现在,积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积淀自己特色的专业,从而避免过多的专业雷同,减少不必要的专业竞争,确立自身的专业优势。只有把这些原则与高校的自身条件和环境结合起来,做好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好“天时、地利、人和”,民办高校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生命活力。

市场需求包括生源市场需求和就业市场需求。由于社会观念、教育滞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这两个市场往往是不对应的。如果专业设置跟着老百姓的生源市场走,可能会走弯路;简单地以市场导向,又会太功利,市场的缺陷又可能会把教育引入歧途。所以,对于就业市场,我们要多了解,引领它;对于生源市场,我们要多调查,引导它。

(三)扩大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自,增强民办高校办学自由度。

本科专业设置权利问题,一直是研究高等教育组织和运行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目前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在1998年进行了第四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2010年9月27日《教育报》第一版的文章《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指出:专业目录“一是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二是不能适应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三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困难,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四是与研究生培养《学科目录》的专业划分衔接不够”。2010年教育部在京召开了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专家会议,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准备建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新机制。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表明了民办高校拥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办学自,但在专业设置自问题上高校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自,现行学科目录一直是指导性目录,高校如果想新设专业,就必须从学科目录已有专业中选择。专业目录修订后,部分办学水平高、教学质量高的高校可能首先获得专业设置自,可不受学科目录限制自主设置调整专业。黑龙江省民办高校遵循的“适应性”原则,迫切呼唤国家对专业设置自问题的改革举措,以增强民办高校办学的自由度。

政府面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社会需求,具体来说应致力于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体系,引导专业设置;二是确立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便于政府的检查和监督管理;三是对专业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使重复专业根据需求整合,达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万建明,我国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和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5,(3):58-63.

[3]教育部公布2010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中国教育报,2010-4-28,(11).

第7篇: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范文

(天津大学 天津 300072)

摘要:从概念研究、指标体系构建、影响因素研究、权重赋值方法研究等几个维度系统梳理了近十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的成果,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09-04

作者简介:孟攀(1987—),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估。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JZD03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质量显著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状况。但随着近年来高校间生源竞争、就业市场竞争加剧,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提升其办学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所关切的重大问题。在影响高职院校吸引力的诸多因素中,学生对其在校期间所体验的各种教育服务是否满意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很多学者将学生满意度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的工具。

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并且受顾客满意度理论的影响很大,无论在概念界定还是模型构建方面对顾客满意度理论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不仅可以测量学生在校期间的态度与感受,而且可以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笔者通过对过去十多年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概念研究

从心理学上来讲,满意是指在完成一项活动,或体验某种服务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觉,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而满意度就是对这种主观感受的度量。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论视角,因此,对学生满意度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总结起来,可归为以下几种:

(一)整体性概念

整体性概念是对学生满意度概念的概括性解释,能够了解学生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它将学生满意度看作是一个单一整体,其研究范式是“总的说来,您对自己在校期间的满意度状况作何评价”。这种概念侧重于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观感受或态度的测量。例如,台湾学者张霞就将学生满意度界定为学生对其所经历的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或态度。而这种主观感受或态度又将成为学生满意度状况的重要标志。整体性概念便于理解,且易于测量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满意度状况。但这种概念的缺点是不能了解学生在具体方面的满意度状况。

(二)要素性概念

要素性概念主要指学生对在校期间各项经历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它重在探究学生的满意度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要素性概念的任务首先要确定学习由哪些方面构成,涉及学习的具体方面,包括学习环境、教学质量、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等。要素性概念不仅能够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对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水平,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学生满意度的结构。

(三)期望差距概念

期望差距概念认为,学生满意度水平等于学生在校期间“希望得到的教育服务”与“实际得到的教育服务”之间的差值。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值较小,则学生满意度水平就较高,反之则学生满意度水平就较低。期望差距概念为学生满意度概念的界定提供了一个量化的研究视角,但这种概念淡化了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综上所述,不同研究者对学生满意度的理解不同,在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时也各有自身的特点。如前所述,学生满意度的整体性概念只是从总体上了解学生满意度的状况,而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满意度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更倾向于从要素性概念与期望差距概念方面对学生满意度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

二、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模型研究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模型建立、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罗新、李建湘参考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并依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顾客对学校的总体印象评价、对学校产品评价以及对学校服务的评价三项要素。钱敏、叶文振立足于福建地区,从学生角度分析了学生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关注点,构建了指标体系,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质量满意度、职业能力训练课程满意度、综合素质教学质量满意度、学院师资服务满意度四个维度。简彩云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的评价目标。第一层为一级评价指标,即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指数);第二层是二级指标层,即调查项目层,包含6个项目指标,即学校形象、基础条件(设施)、教学质量、学院管理、学生支持、学生发展;第三层是三级指标层,即基础指标层,包含 23 个指标;第四层为四级指标,为影响基础指标的因子(“学校形象”、“学生支持”与“学生发展”只设置三级指标)。欧阳河等人在参考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调查量表和国家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专科生满意度测评量表,该量表包括课程和教学、生活和环境、信息资源、入学和就业、咨询和建议、收费和资助、个人发展七个维度。李桂荣、李志构建了包括教师、课程、学习、管理、住宿、饮食、就业七个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汪雅霜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从教师教学、人际关系与校园支持三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李振祥、文静在理论梳理与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分别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关系、学校有关制度以及配套措施、图书馆资源、学校餐饮质量、学校住宿情况、学生各种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指标体系设计。袁宜英等人借鉴美国Noel-Levitz公司的SSI(N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简称SSI)、加拿大安大略省职业技术院校业绩评价指标(Ontario Colleges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简称KPI),并结合“学生涉入理论”、“学生参与度理论”、“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按照多层次分析法的原则,构建了课程学习环境、课程学习体验、技能训练过程、学校管理与沟通、受关注程度、自我发展等6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总之,学术界对学生满意度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大多是在借鉴和应用国外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国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的,并且,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学校软硬件、教学过程、专业建设、个人成长发展等方面来构建模型。

三、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是从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组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有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组织变量有学校性质、学校规模等。林丽卿的研究发现,学生满意度水平在年级、生源类型、学校性质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性别、生源所在地、专业类别不同的学生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欧阳河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满意度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理学、工学、教育、医学、哲学专业学生的满意度高于平均水平;历史、法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类、文学类及其他专业的满意度低于平均水平。以理学类专业满意度最高,法学类专业学生的满意度最低。高敏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就业前景满意度、运动与体育设施的满意度水平在性别、年级因素上差异较大。刘新学、董仁忠通过对文理科专业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满意度水平在文理科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其余因子则没有达到统计上的差异。李振祥、文静的研究选择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作为变量,对总体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性别、生源地与年级变量下,学生总体满意度均存在差异。钱敏、叶文振的研究发现,性别、党员与否、生源性质、年级以及家庭收入在学生满意度不同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与女生、党员与非党员在专业知识教学质量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生源性质对该校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生源为文科、理科、单招、五年专的学生对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满意度依次下降;学生年级与综合素质教学质量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学生干部的满意度要高于非学生干部;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学生对此项的满意度要低于其他学生,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上的学生之间对此项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

对以上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研究者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所得结论不尽相同。但不可置否的是,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学生满意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指标赋权的方法研究

评价指标确定之后,紧接着应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权重分配在指标体系设计中的意义也不容小视。相同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会因权重分配的不同而使评价结论大相径庭。所以,分配指标权重应严格根据各具体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对评价目标贡献程度的不同而予以分配,而且权重一经确定,就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分配指标权重的一般顺序为:首先,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各个一级指标根据各自对指标体系的贡献程度而获得相应的权重;然后,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各个二级指标再根据其所属的一级指标的贡献程度而获得相应的权重;以此类推,直至末级指标。指标权重可用小数、百分数或整数来表示,具体选用何种数值表示,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定。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有很多方法,如经验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法与综合法等。

简彩云在大量的学生调查与文献研究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的权重,为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数据信息。欧阳河等人的研究则从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湖南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选择了13位专家,运用德国不来梅大学的授权评估法(EE-tool)请专家对一级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同时对原有的二级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宋彦军的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的客观性比较强,采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二级指标在高职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中的权重,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各项服务的第四级测评指标的权重。

指标体系权重是反映测评指标对满意度影响的重要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满意度水平。现有研究不仅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法等主观方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而且也运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五、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在概念界定、模型构建和实证调查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的高职特色不突出。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一方面受顾客满意度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的影响。在概念界定、理论探讨、模型构建等方面基本借鉴了顾客满意度理论及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的已有成果。这就导致现有研究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之处,没有提出和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满意度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

第二,研究内容缺乏全面性。现有研究尽管研究了学生对高职院校管理、教学、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状况,但对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分析仍较为欠缺。而且多数研究探讨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其他影响变量,如组织学变量、心理因素等则研究甚少。只有通过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服务质量及学生满意度水平提出切实意见与建议。

第三,研究方法缺乏严谨性。现有研究虽然都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但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如选择调查样本时没有完全按照抽样的原则,对构建的指标体系没有进行权重分析,不注重对所编制的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人们对调查的有效性产生质疑。

第四,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现有研究多侧重对学生满意度结果的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或建议。由于缺乏对学生满意度成因的深层次探讨,因此,所提意见或建议很少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能付诸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改革的应用研究少之又少,也很难为高职院校在保持和提高学生满意度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职院校改革教育质量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显现。有关高职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不仅有对学生满意度的理论探讨,而且更有对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实证调查。尽管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已有朝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但现有研究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层面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对学生满意度理论支持的深度探讨、没有形成对学生满意度定义的共识、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所编制的学生满意度量表存在缺陷、缺少实证研究的数据挖掘技术等等。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应加强对学生满意度理论及实践问题的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的现状描述,更要进一步探讨结果背后所隐藏的实践价值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霞.大一学生时间管理训练对成就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罗新,李建湘.高等学校顾客满意度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2006,25(10):22-25.

[3]钱敏,叶文振.从学生满意度进行的高职“差异化教学”研究——以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71-73.

[4]简彩云,刘爱莲,李海燕.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53-56.

[5]欧阳河.学生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实证研究——以湖南高专2008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49-54.

[6]刘金兰,宋彦军.高职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35-38.

[7]李桂荣,李志.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84-85.

[8]汪雅霜.高职院校大学生满意度研究——基于2011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5-89.

[9]李振祥,文静.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及吸引力提升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391):71-76.

[10]林丽卿.高职学生教育服务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高教论坛,2013(11):89-92.

[11]袁宜英,吴念香,张坚雄,李青.高职院校质量监控抓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84-87.

[12]高敏.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2):39-42.

[13]刘新学,董仁忠.高职生满意度问卷调查报告——主要采用SEM分析方法[J].职教论坛,2011(34):19-21.

[14]鲁石,杨磊.高职学生满意度测评与实证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34-35.

[15]赵宏强,邓丰曼.对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的重要性及学生满意度的调查——以陕西省高职院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3(5):88-8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