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人日常护理知识范文

残疾人日常护理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人日常护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残疾人日常护理知识

第1篇:残疾人日常护理知识范文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和《*市区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及有关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市区残疾人扶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康复医疗

(一)残疾人在市区公办医疗机构就医免收挂号费、诊疗费、注射费,优先就诊、划价、化验、检查、取药、缴费、住院。残疾人康复住院期间,床位费可减免20%,市区各医疗机构应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残疾人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跟踪随访、电话咨询、健康教育、家庭病床、康复训练和转诊等服务。

(二)特困残疾人凭《*市惠民医院医疗优惠证》到*市惠民医院就医,享受市惠民医院规定的优惠待遇。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按照市政府《关于建立*市区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规定予以救助。

(三)农村残疾人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特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补助,补助部分由市财政和镇(街道)各承担50%。

(四)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康复的可免费领取常规治疗药品,病情严重需要住院的特困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疗费用,由政府采取分级负担的办法予以解决。定点医院为市第七医院。

(五)列入助盲复明工程救助的白内障患者,由残联统一组织到定点医疗机构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其他持残疾人证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的,每例补助500元。

(六)各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在临床中发现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脑瘫儿童时,应及时完整地填写《*市儿童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脑瘫儿童临床报告卡》,每月底由各医疗机构报市残联。市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组织实施三类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和康复转介。

(七)对于需要康复训练的聋儿、脑瘫儿和智残儿等残疾儿童,凡家庭生活困难的,可减半或免收康复费、护理费、保育费,相关费用由政府给予补助。

(八)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残疾人托管(安养)和康复机构的,政府在土地、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九)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为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发基本康复器材,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康复员、残疾人、残疾人亲属进行康复知识培训。根据服务残疾人工作量,给予社区康复员适当补贴。

(十)特困残疾人或一户多残、一人多残者必需的普及型辅助器具,有计划地实施免费配发,特困残疾人在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购买免费配发范围之外的与其残疾类别相关的辅助器具,按成本价优惠40%,其他残疾人在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购买用品用具的,按成本价优惠20%。向盲人免费赠送普及型视路杖,向低视力患者免费赠送普及型助视器。

二、劳动就业

(十一)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将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机构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协作机制,逐步在三者之间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

(十二)各用人单位在职工招用、聘用、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障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主动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残疾人。

各用人单位应当与残疾职工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办理社会保障,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和为残疾职工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费。

(十三)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市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各类经济组织,应按照不低于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和部门,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劳动保障年检内容,加强对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各用人单位对合同到期的残疾职工,应优先续签合同。

(十四)稳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和指导,认真落实优惠照顾政策,切实维护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福利企业改制的,应依法优先保障残疾职工的利益。

对有劳动能力的弱智残疾人,福利企业应予以接纳,安排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社会力量开办盲人按摩机构,集中安排盲人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按福利企业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十五)鼓励、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工商部门对残疾人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优先核发营业执照,适当减免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市场管理费;对经营确有困难的残疾人,可以适当减免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税务部门对残疾人员本人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对个人从事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的免征增值税;对从事个体生产经营的,减征个人所得税。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月销售额不满5000元的,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

对2007年1月1日后领取营业执照、自谋职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残疾人,经本人申请,残联审核,符合条件者可取得20000元以内的小额扶持贷款,并给予贷款贴息补助。

对从事个体生产经营或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特困残疾人,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其个人缴费部分予以适当补助。

(十六)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特别是特困残疾人就业。逐步配备有条件的残疾人担任镇(街道)残联专职干事、社区专职委员,从事镇(街道)、社区残疾人的管理服务工作。

(十七)扶持残疾人从事种养殖业。对于残疾人要求从事种养殖业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予以资金、场地、技术、信息、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对直接安置5名(含5名)以上残疾人就业,并被市、区残联确定为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按残疾人安置数月人均500元的额度下拨扶持资金。

三、教育培训

(十八)建立残疾人教育救助机制。教育部门要将可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纳入授教范围。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即免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减免在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和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书本费、杂费。对列入帮困助学的高中段(含职高、中专、技校)残疾学生的每学期学杂费减免不低于1000元。

学校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对寄宿的残疾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每年发给500元助学金和可抵冲杂费、代管费、住宿费的教育券;九年义务教育段内的残疾孤儿每年发给500元助学金,其他特殊困难家庭残疾学生每年发给300元助学金。

对残疾人夫妻(一方或双方为残疾人),一方户口在*,其子女户口在外地的,允许其子女在*借读,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借读费。

(十九)鼓励、扶助残疾人入学和自学成才。对考取全日制高等院校的残疾人,本科及以上每人每学年给予3000元补助,大专每人每学年给予2000元补助。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取得国家承认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凭毕业证书,分别给予2000元、4000元自学成才奖励。

(二十)劳动保障部门和残联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对残疾人免收培训费;经残联同意,残疾人首次参加社会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经考核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培训费给予全额报销。

四、扶贫和社会保障

(二十一)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应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进入低保的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赡)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优先安排集中供养。

(二十二)对未进入低保、年满18周岁以上、无劳动能力、个人无固定收入、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救助。

(二十三)特困残疾人在低保的基础上,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补助;对日常生活起居不能自理、需要专人护理的每人每月再补助100元。

(二十四)对符合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本人有就业愿望但一时难以就业的残疾人,在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登记3个月未被推荐就业的,从第4个月起,每月给予150元救助,期限一年,期间就业或经二次推荐而本人自愿放弃的,从次月起停发该项救助。

失业残疾人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满后仍未重新就业的,每月给予200元补助,期限为一年,期间就业或经二次推荐就业而本人自愿放弃的,从次月起停发该项补助。

(二十五)城镇特困残疾人家庭住房符合救助条件的,通过实施廉租住房配租予以解决,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农村特困残疾人无住房或居住危房的,纳入残疾人“安居工程”,通过新建、改建、修缮加以解决。

(二十六)特困残疾人家庭享受政府规定的日常生活用水、电、煤气价格优惠政策,有线电视基本频道收视费优惠50%。

五、文化生活

(二十七)在法定节假日、“全国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残疾人可免费进入公园、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市区影剧院在全国助残日对残疾人实行免费开放。

(二十八)公共通讯设施增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功能,并酌情减免相关费用。

(二十九)电视台对播出的电视综合新闻节目,逐步增加中文字幕或手语解说。

(三十)公共图书馆应当开设盲文阅览室,并提供盲文读物或语音读物。

六、环境保障

(三十一)严格执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加强城市道路、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规划设计审批和检查验收环节;在工程审查立项及扩初设计、竣工验收时,应当有残联参加。

(三十二)公共停车场所的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在最方便残疾人出入的位置设置残疾人专用车辆泊位,并设立明显的残疾人专用标志。

新建、改扩建公共厕所,应当符合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

(三十三)残疾人乘坐市区公共汽车,盲人凭《盲人乘车证》、特困残疾人凭低保证免费乘坐。其他残疾人乘坐市区公共汽车应给予方便和照顾,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准予免费携带。

(三十四)残疾人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在法定范围内,可向市法律援助中心残联工作站申请法律援助。

七、其他

(三十五)本意见所涉及的经费按现行渠道由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解决,其中增加的残疾儿童康复费用减免、残疾人辅助器具免费配发及优惠供应差额、社区康复器材配发、扶贫基地补贴、残疾人高等教育自学奖励及参加社会培训、未进入低保重度残疾人救助、未就业失业残疾人补助等经费按属地从市、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开支。

第2篇:残疾人日常护理知识范文

一、2020年工作成效

(一)转作风,严治党,形成残疾人工作新格局

1.抓契机,强化理论武装。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对标“一法四条例”,以开展“坚守初心使命、做新时代合格残疾人工作者”大讨论为载体,精心制定方案,重点学习贯彻落实对残疾人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省残联杨志远理事长对于残疾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贯彻中省市重大工作部署和县委十三届十一次会议精神,在全系统开展集中和分散的学习讨论活动12次,参与人员245人次;参加上级中心组及辅导讲座8场次;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自学,全面完成学习计划;完成书面心得体会20篇;完成上报调研文章2篇;全系统残疾人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岗位职责重要性和正确履职有了新的认识,干事激情有了新的提高。

2.转作风,确立人民中心理念。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一是坚持人民团体属性。重点突出“强三性、去四化”,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基层开展工作237人次,实地走访覆盖12个乡镇,足迹覆盖全县50%行政村(社区),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强化干事创业能力。坚持“四个坚定不移”、“六个准确把握”,协调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工作方略,以时不待我的激情,制定全方位的学习提升计划,着力提升“六+”能力,以打造一批精品创新项目为抓手,建设一支敢打仗,能打仗,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3.抓整改,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全面提升机关党建。以前期机关党建工作中自身查找的问题为导向,认真抓好问题整改,全面优化各项党务制度,明确专人落实,高标准完成,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并向组织推荐,积极参与全县组织活动,获得机关支部讲故事大赛优秀奖;二是全面开展作风整顿。以全市开展作风大整顿为契机,认真开展为期2个月的作风大整顿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残联干部作风大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大整顿工作落到实处;2.严肃问题梳理。自我剖析认真反思,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倾听群众肺腑之言,对标梳理出班子3个方面5个问题,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21个问题;3.突出整顿效果。班子问题全部制定了整改方案,由专人负责全部整改到位,班子成员各自认领问题清单,各自建立整改台账,按时保质保量对应销号,认真整改并举一反三;三是全面抓实党风廉政建设。采取坚持“三重一大”党组会研究、重大事项报告,开展“一月一学法”,常态化党风廉政谈话,积极开展并参与以案说法等方式,抓实抓牢党风廉政教育,筑牢防贪反腐堤坝。

(二)抓创新,强体系,确立残疾人工作新思路

1.以党的领导为首重,完善全县残疾人工作体系。一是以出台《县残疾人联合会改革方案》为契机,构建新时代残疾人工作体系。残联党组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明确专人负责,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充分听取意见,重视程序,严格落实,于全市第一批出台《县残疾人联合会改革实施方案》,立足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模式,推进全覆盖的基层残疾人组织体系,建成全方位的残疾人服务平台,构建新时代残疾人工作体系;二是以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契机,提升基层残协组织建设。细化乡镇考核机制,专项化、日常化工作考核比重提升;积极参加村(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明确基层治理中残疾人工作的位置;积极参与村“两委”换届工作,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培养和选用真心帮助残疾人,热爱残疾人事业的干部,充实基层残协组织,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是以完善残保金征收机制为契机,推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积极汇报争取,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和完善残保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积极推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意愿得到巨大提升。

2.以和谐共进为目的,创建“一米阳光·真情恵残”党建服务品牌。一是感恩励志激斗志。组建由“杨过”、彭章其、夏福平、罗莲等残疾人创业模范代表和县特教学校师生、普法先进工作者彭永贵组成的县“希望之光”感党恩励志宣讲团,成功举办大型活动6次,小分队活动20余次,足迹遍布机关、中小学校、乡镇,受众达2000人次以上,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二是志愿服务共和谐。残疾人的一技之长也能回馈社会,组建了以残疾人五大协会为主体的残疾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了培训讲座、按摩理疗等志愿服务活动4次,服务群众200余人次;三是社会关爱暖人心。残联党组牵头组织集中和分散的献爱心活动,充分动员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累计为残疾人捐款捐物共计近120万元。

3.以真情为民为宗旨,创建全县残疾人困难救助体系。针对我县残疾人实际情况,县残联想法设法,构建起一个全社会参与、多角度互补的困难残疾人救助体系。一是残联紧急救助机制。不等不靠,利用节省的自有资金,完善紧急救助方案,做到按政策应救尽救,今年截止目前已投入资金26800元,救助残疾人16人,其中困难救助7人,医疗救助9人,预计争取市残联叠加救助21000元,争取省残联叠加救助3万元;二是联系协调救助机制。在全部重度残疾人免费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以县政府残工委联席会议为依托,明确专人负责,积极协调联系县级各部门、各乡镇,各方分工负责,建立困难残疾人救助服务机制,积极解决残疾人外地就医难,上学环境改善等一系列问题,累计投入资金近30万元;三是社会救助机制。以五大协会号召牵头为主,社会扶残助残组织、爱心人士为积极参与,对于困难残疾人的政策范围外的个性需求开展救助,累计捐款捐物近5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实在在的为困难残疾人减轻了负担,托起了家庭的希望。

4.以维权服务为使命,创建全县残疾人法律咨询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及时网络咨询平台。在县残联已有残疾人法律援助站的基础上,在法治网上搭建残疾人法律服务专区,实现残疾人法律在线咨询专用通道,整合全县法律工作者资源为残疾人服务;二是建立全面普法教育平台。与县普法服务品牌“指尖普法”正式结成合作伙伴,定期涉残案件案例分析,切实加强全县人民群众对于涉残案件的认识和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三是建立联系协调平台。对特殊案例,请检察院、法院提前介入会商,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既解决了残疾人法律咨询瓶颈,又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三)优保障,解民困,展现残疾人工作新面貌

1.全面开展疫情防控保障,解除残疾人后顾之忧。针对疫情对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县残联积极作为、主动出击,帮助残疾人渡过难关。一是深入开展慰问。对全县4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到户慰问,发放米、油、面的生活物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宣传,对县内4家盲人按摩机构,县特殊教育学校发放口罩1000个、消毒液20斤;二是全面协调就业。全面开展受疫情影响失业残疾人情况摸排,加强与县工业园区各企业对接,开展2场针对残疾人的双向就业招聘会,帮助6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三是加强部门协作。积极与县民政局对接,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困难残疾人家庭开展临时救助、把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保障了残疾人家庭疫情防控期间正常生活秩序。

2.全面提升贫困残疾人保障,打牢残疾人奔康基础。一是进一步宣传贯彻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补贴政策,全年共为1445名贫困残疾人发放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补贴384.9万元,比去年增加138万元,为6046名重度和精神三、四级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513.2万元,为4100余名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70.9万元;二是积极争取到市残联居家灵活就业创业补贴资金16.9万元,对全县从事居家灵活就业、种养殖业等420名残疾人,637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就业补贴和发展生产补贴,补贴标准由去年的600元/人提高到800元/人;三是开展温暖万家行慰问活动,共涉及慰问残疾人2182人,慰问金额达91万余元;四是对730名肢体重度或三四级精神智力的残疾人开展居家托养服务,每人每年600元,共计43.8万元;五是争取到省残联残疾人股权量化扶贫资金35万元,投入到共乐镇、仙峰苗族乡两家专合社,资金分别量化给当地37名贫困残疾人,让他们享受股权分红。另今年将有6个村256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到2016年来从省残联争取到的184万元扶贫资金分红,分红资金共计10.58万元,切实提高了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今年,在全市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县残联获得全市组织创新奖,是全市残联系统唯一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单位。

3.全面加强教育就业保障,点燃残疾人奋斗激情。一是给予创业补助经费。对全县94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给予2000-5000元的创业补贴,补贴金额共计20万元;二是强化就业扶持。和就业等部门合作,对全县240余名残疾人开展电子商务、种养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增强残疾人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扩宽就业渠道,目前已帮助10余名贫困残疾人顺利就业,并对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建立就业需求档案,准确掌握残疾人就业需求及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对残疾人的就业帮扶;三是持续残疾学生教育资助。今年共资助残疾学生334人,残疾学生教育资助17万元,其中扶助残疾学生幼儿园到高中学生310人,资金93000元,残疾大学新生12个48000元,困难残疾人子女大学新生12人30000元;四是推动成立了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是全市第一个成立的(市上都未成立)。对辖区内残疾少年儿童的残疾程度和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帮助残疾少年儿童合理选择学习及教育方式。全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

(四)重量服,夯服务,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

1.预防为主,康复服务有亮点。一是优先开展好残疾预防。经常性开展健康教育、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和卫健局合作开展特殊孕产妇诊疗工作,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致畸率和新生儿残疾发生率,并取得了实效;二是注重开展好康复筛查。为全县100余名0-14岁残疾儿童开展了康复筛查,其中股骨头坏死、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筛查30余名,开展假肢装配筛查20余名;开展白内障、翼状胬肉患者康复筛查1000余人;三是积极开展好康复救助。对定点康复机构0—14岁残疾儿童家庭送训补贴制度(试行)进行扩面,全面开展0-14岁残疾儿童康复:其中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1人,投入资金54758.13元;智力儿童康复训练4人,投入资金24068.67元;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3人,投入资金31762.64元;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2人,投入资金72500元;听力残疾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6人,投入资金84800元;肢体(脑瘫)残疾儿童辅具适配15人,投入资金38848元;听力残疾人助听器装配5人,投入资金11000元;残疾人辅具适配投入资金727930元,发放辅具1484件,发放人数1456人;持续精神残疾服药救助全覆盖,投入资金180000元,发放400余人;残疾人大小腿假肢装配、上肢假肢装配救助7人,投入资金37000元;建成7个社区康复站,投入资金163245元;贫困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补贴4人,投入资金2000元;与爱尔优视眼科医院合作,对近700人进行了白内障、翼状胬肉康复手术,其中持证残疾人近60名,普遍康复效果较好,并有效预防视力残疾的发生率,得到了省、市残联领导的高度评价。

2.保质保量,维权组联齐争先。一是全面实施清单式管理,重视流程管控,在全市率先保质保量完成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投入改造资金97万余元,项目覆盖全县12个乡镇,实际改造26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32户,并全部通过验收;二是全心全意做好残疾人证管理工作。优化办证流程,减轻基层负担,截止12月10日共办理残疾人证2734本;全面完成残疾人证清理阶段性任务,积极开展死亡、迁移残疾人证清理工作;组成专家评定小组,专人专车,对全县12个乡镇2000余名疑似残疾人,依次开展集中下乡筛查、评定、办证工作;全面完成了市上下达的“双证”194人的清理任务,在全市通报中排名第一;截止12月10日,共完成持证残疾人各专项清理注销1111人,位居全市前列;三是强化业务培训。在对乡镇专干常态化培训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全县178个村(社区)近500名残疾人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能力。

3.引领带动,宣文体有新举措。一是重视借助平台效力,宣传引领有新突破。在使用传统宣传模式的同时,与“指尖普法”等全县性覆盖微信公众平台合作,加强残疾人法律宣传;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对接争取学习强国、电视台、新闻网、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平台支持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理解县的残疾人工作;以开展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发自媒体及残疾人网红平台,介绍残疾人生活,推介残疾人产品;二是重视典型形象效能,示范带动有新内容。结合残疾人感党恩励志宣讲团工作,重点打造了白手起家,人称大侠“杨过”的麒麟苗族乡残疾青年企业家何宇星(嘉晨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用爬行双手撑起人生的肢体二级残疾人夏福平、盲人就业和培训之家---视力二级残疾盲人按摩店老板罗莲、不向命运低头,拥有几十万粉丝的残疾人网红何明强等等一大批励志带动典型,并进行推广,激发残疾人不等不靠、奋发图强内生动力;三是重视组织培育效果,社会参与有新进展。以开展全国助残日、全国特奥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一系列残疾人节日庆祝活动和“五个一”文化进家庭活动的契机,累计投入资金近5万元,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大力扶持培育以五大协会为主的志愿服务组织和以爱心驿站为代表的社会扶残助残组织,广大残疾人朋友得到了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壮大了社会助残组织,真正的实现了三赢的目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新时代残疾人工作者要求认识不够清楚,在学、思、践、悟上存在差距。虽然全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但对于学习对于残疾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上,在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方面存在差距,对于残疾人事业思想理论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组织体系、业务体系等方面在学深悟透方面有差距。

(二)对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残联要求把握不准,勇争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不够。一是履职做的不够。在发挥县政府残工委秘书处作用体现不够,虽然今年在部门联合行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效果,但在推动所有成员单位履职尽责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二工作方法上还需继续提升。对于残疾人工作的成效上做到可视化、数据化、项目化上还有差距。

(三)全县残联系统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有得过且过思想。一是“量服”有松懈。在继续深化、优化“量服”工作上意识有滑坡,对于开展的工作被动接受多,而在紧紧围绕残疾人需求和期盼上工作努力不够;二是“本领恐慌”。吃老本,老经验较多,对于新时代残疾人工作者应具备的“六+”个能力建设还需继续加强。

(四)工作创新不足,虽有干事创业激情,但在沟通、汇报方面量能不够。一是汇报不足。全县残疾人数量多,需求大,历史欠账较多,对于为广大残疾人谋福利的项目政策资金上汇报不足,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工作中差距明显;二是争取不够。县残联作为一个代表全县残疾人的人民团体,而本机关却没有实际解决一名残疾人员正式编制的问题,向组织部门汇报争取不足。

(五)县残联系统人员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发更多的活力和动力。一是机关正编人员少,年龄偏大,聘用人员稳定性不足,面对全县1.6万名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和希望,人员力量深感捉襟见肘;二是基层组织亟需发展。2020年,中国残联《意见》将村(社区)残协定位为残联的最基层组织,15年来从“民间组织”到“自治组织”再到“最基层组织”,体现了残协在残疾人事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重要性不断彰显,而目前我县村(社区)残协、专委力量年龄偏大,力量薄弱,需进一步的加强人员的选拔和干事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2021年工作打算

(一)全力做好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今年是“十三五”和“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将认真梳理总结我县残疾人事业“十三五”期间的成效和短板,突出“四个要点”,加强对接,加强调研,集思广益,做好准备,在省市残联出台残疾人工作“十四五”规划后,结合我县“十四五”总体规划,明确专人负责,全面制定县残疾人工作十四五规划。

(二)持续推进改革进程。加快中省市县残联改革方案的落实,全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残联民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的意见》,结合我县基层治理相关实际,进一步明确村(社区)残协在残联组织中的定位,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的的建设;完善五个专门协会的法人治理结构,持续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服务活动;持续提升社会化工作水平,着力培养助残社会组织;强化残保金的征收工作,积极推动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和依法缴纳残保金纳入文明单位考核。

(三)做好残疾预防工作。2020年全县残疾预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汇同卫健、民政、财政、医保等部门进一步探索更好的办法,降低残疾人群的发生率。

(四)持续加强残疾人证的管理。继续加强残疾人证的管理和核发工作,持续开展残疾人证清理工作,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五)继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居家托养工作,解决他们的日常生活居家困难。

(六)加大对残疾人的维权力度。持续做好困难残疾人救助工作;搞好法律援助和服务,继续强化对“一法四条例”的宣传推广,探索法律援助新机制;积极贯彻落实《条例》,不断加强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七)强化残疾人康复服务。认真做好2021年辅具的采购计划与发放工作;继续做好为民办实事“0—14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康复对象的输送;持续加大各项残疾人康复救助政策宣传,争取开展残疾儿童非定点康复机构康复训练;完成同中医院完成康复中心托管协议的签订,加强对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的监督和管理。

第3篇:残疾人日常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药学服务;合理用药;基层医院;门诊;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a)-0150-03

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多次强调了医疗机构对临床合理用药的责任,使医疗机构的职责不再局限于看病救人,而是要开展药学服务,为患者提供用药知识培训[1]。药物的正确使用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结果,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合理用药一直是临床上被特别关注的问题[2-3]。药学服务指的是药师应用其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和药品使用相关的服务,以促进合理用药,目的是提高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本研究通过在基层医院门诊部开展药学服务,探讨其对公众合理用药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6年1月前门诊开展药学服务的方式通常是门诊医生根据所开的药品向患者阐述该药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自2016年1月后,我院在门诊开展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在医院宣传栏张贴安全用药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在门诊发放安全用药的宣传手册及设立专门的安全用药咨询处等方式来开展药学服务。以2016年1月为时间节点,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过的500例患者发放合理用药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423份。在2016年6月,向此前接受调查问卷调查并在2016年1月后二次来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再次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188份。以接受过两次问卷调查的1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门诊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后对患者合理用药水平的影响。

1.2“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

我院自2016年1月后在门诊开展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在医院宣传栏张贴安全用药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在门诊发放安全用药的宣传手册及设立专门的安全用药咨询处等方式来开展药学服务,具体为:①临床医生参与到临床用药的咨询和决策过程;②以药品的药效学和药动学作为依据,再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选择药物、用药剂量、剂型;③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用药方案的同时对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监测;④告知患者整个药物治疗计划及药品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⑤监测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效果,开展药学咨询和评估,确保合理用药,并达到预防的治疗效果。

1.3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包括基本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种类、学历,另包括合理用药的调查内容。合理用药的调查内容共分为4个部分,决定对这4个部分进行调查是因为患者或患者家属在本院所设咨询处对此4个部分的内容咨询最多,具体如下。①个人日常用药认知情况:例如:“您生病时通常是到药店自行配药”“您吃药时一般不看说明书”;②抗生素使用的认知情况:例如:“您感冒了通常是买抗生素吃”“身体一发热,您认为是细菌或病毒感染”;③用药时间及用药量的认知情况:例如:“您不知道常用药的最佳服用时间”“您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增减药量”;④其他用药知识的认知情况:例如:“您认为偏方是有效的”“您不知道什么是处方药,什么是非处方药”。4个部分中,每个部分分6个小题,由同一调查者提问,被调查者回答,调查者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选择相应的分数,非常符合所调查问题的记1分,不符合的记5分,以此类推选择相应的分数,满分12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合理用药的认识水平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Excel文档确认无误后,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P

2结果

从第一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虽有人在某个项目上得分为满分,但188例研究对象总体得分的平均分仅为12.42分,提示很多人对合理用药并无很深刻的认识,整体情况堪忧。从第二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188例研究对象中4个项目所得最低分均≥18分,总体得分的平均分达到24.75分,提示在门诊进行药学服务后,人们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已有了长足的进步。188例研究对象在个人日常用药认知情况、抗生素使用的认知情况、用药时间及用药量的认知情况及其他用药知识的认知情况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第一次问卷调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有关资料显示,每年因疾病死亡的患者中,33.33%是不合理用药导致[4]。从目前我国的合理用药情况来看,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占到了所有用药中的12%~35%[5],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都有250多万人由于药源性疾病而住院,有19.2万住院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6],尤其w现在抗生素的滥用上。据统计,在我国2000万听力残疾人群中,60%~80%都是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中毒所致[7]。不合理用药给患者带来了严重影响,近年来出现的超级细菌也是因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所导致。针对如此严峻的情况,开展药学服务,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降低错误用药导致的医疗事故已是迫在眉睫[8-9]。

3.1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

开展药学服务对整个医疗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医生跟患者共同的需要:在医疗实践中,患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判断医生用药是否合理,是否安全有效,其所有药物治疗全赖于医务人员的服务。开展药学服务后,一方面医生能够及时给患者提供用药信息、疗效、不良反应等,指导其按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正确用药,进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积极配合,减少药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提高药疗的有效性,并在开展药学服务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患者可以通过药学服务来了解合理用药的相关事项,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合理用药的观念[10]。②医院发展的需要:随着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私立医院不断增多,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11],谁的服务项目周全,谁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好,谁就能赢得患者。医院在努力抓好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就有可能通过差异服务,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开展药学服务一方面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患者了解基本的医药知识,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医患纠纷,帮助医院健康发展[12-13]。③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根据原卫生部在评定医院等级时的规定,三级甲等医院应有能提供药物信息(DI)服务的临床药学室,提示国家已经把药学服务的具体项目提到了议题上,体现了政府对人生命的关注。医院药学由目前以供应药品和保证药品质量为主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转换,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生命的关爱。前文中已提到,每年有几百万人因不合理用药而遭受了本可以避免的痛苦,而在医院开展药学服务后,通过宣传、设立咨询处等方式来普及药物知识,能够让非医药专业的群众也掌握基本的药物知识,有助于增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合理用药水平[14-15]。

3.2开展药学服务对提高合理用药的影响

我院所设的患者咨询处常有患者对抗生素的使用、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日常的用药等不甚清楚,所以笔者所设调查问卷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出发。从我院开展药学服务后调查的结果来看,所调查的对象在个人日常用药认知情况、抗生素使用的认知情况、用药时间、用药量的认知情况及其他用药知识的认知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在基层医院门诊开展药学服务可以显著提高人们对合理用药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钟波,王艳宁.我院门诊药学服务切入点及实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17):2429-2432.

[2]熊光宗.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6):1512-1514.

[3]魏红光.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3):189-191.

[4]王丽芹,削匝贞,贺小娟.住院老年人门服用药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8(3):47-48.

[5]陈美玲,尚丹婷,关焯梅,等.我院门诊药房药学服务现状调查及建议[J].中国药房,2015,26(18):2465-2467.

[6]魏传峰,郑羡艳.我院儿科门诊药房处方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6):4-5.

[7]翟瑞,谭清枝.对基层医院儿科临床药学服务的思考[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3):416-418.

[8]谢小菊,徐姗.临床药师参与合理用药小组工作的体会[J].江苏医药,2015,41(15):1839-1840.

[9]陈阳华,何暖坚,刘应波,等.用药指南联合干预措施对儿科呼吸道感染者合理用药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6, 32(5):852-854.

[10]Touchette DR,Doloresco F,Suda K J,et al.Economic evaluations of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2006-2010[J].Pharmacotherapy,2014,34(8):771-793.

[11]徐星娥,翔,王跃胜,等.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2740-2742.

[12]孙刚,卢祖洵.新医改前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学服务比较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25(4):223-225.

[13]秘明堂,解彩霞.2013-2014年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门诊西药房品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10):1345-1347.

[14]邢园,张俊,张海霞,等.五城市7家三甲综合医院临床药学服务的过程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8):613-616.

第4篇:残疾人日常护理知识范文

人口老龄化是本世纪上海的一个重要标签,进入21世纪以来,本市人口老化的速度一直在不断加快,目前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25%,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度老化的人口结构将会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和为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越来越意识到,老年人的事务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年来,除了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之外,一些民间自发的为老服务模式的探索也层出不穷。“时间储蓄”服务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很多公益组织和志愿服务由点到面、逐渐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曾经轰动一时、迎来众多取经者的“时间储蓄”服务的发展却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2012年5月,上海《青年报》刊登了题为《沪首家“养老爱心储蓄”成了坏账无法支取》的报道。[1]

本文旨在通过对本市公益志愿活动以及“时间储蓄”模式的分析与思考,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上海社会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现状

上海是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地区,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并无多少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历经多年的发展积累,上海市为老服务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工作方法,其中,既有民间的自发行动,也有政府的推动,既有草根的智慧,也有从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借鉴而来的他山之石。

(一)社会为老服务的组织形式

转变政府职能,将社会职能归还给社会是当前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基于这一指导原则,本市为老服务事业施行“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政府不再包揽一切,事事亲力亲为,而是逐步退出具体的微观事务操作领域,转而专注于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及依法监管的职能。目前,除保留部分公办的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之外,为老服务事业均由各类社会组织承办,而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制定政策法规、政府补贴等方式来扶持与管理这些社会组织。

目前,从事为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三大类:志愿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邻里互助。由于尚处于社会组织发育的初级阶段,政府对于这些组织的建立、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很多为老服务组织的成立本身就是出于政府开展相关服务项目的需要。而无论是由政府部门推动成立还是民间力量自发成立的组织,对于政府在资金以及日常运作管理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依存关系。

1.志愿者组织

目前,本市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志愿者组织,主要活动于养老机构、社区及涉老服务窗口单位之中,其志愿者多为青少年学生、专业人士及社区热心人士,为老服务的志愿者中不仅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服务内容包括文娱活动、专业服务及生活辅助三大类。文娱活动主要包括为老年人读书报、聊天、谈心、游戏、联欢等;专业服务主要包括法律咨询、义诊、健身指导、心理疏导、知识讲座等;生活辅助包括家政服务、家电维修、陪同就医、协助购物等等。

目前,本市规模最大的专业涉老志愿者组织为成立于2009年的市老年志愿者总队,其宗旨在于为老年人搭建一个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老有所为的平台,使更多的老年人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发挥老年人自身价值。目前,总队已经在全市各区县成立了区级志愿者队,部分区县的街道也成立了分队,全年登记在册的老年志愿者人数近2万人。这些老年志愿者多为低龄健康的老年人,他们所参与的很多志愿行动的服务对象即为老年人,形成了老年人群体内部自我服务、自助管理的模式。例如,组织老年志愿者从事公园绿地日常管理、环境和活动秩序维护,以及在邮局、银行网点指导老年人使用ATM机领取或查看养老金等。

2.非政府组织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规定,为老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类。

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本市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以及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机构均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326家,社区助老服务社233家,社会办养老机构335家,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助餐、日间照料等多种服务。

社会团体方面,除了上述的志愿者组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遍布本市各个社区的老年协会。社区老年协会是由老年人组成的,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团组织。社区老年协会的成立也是出于发动老年人群中的有生力量协助政府部门完成工作任务、实现老年人群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的需要,属于典型的社会自治组织。多年以来,社区老龄协会在承接政府委托的老龄工作项目、搭建老年人和政府间双向沟通的桥梁,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街道、乡镇级以上老年协会176个。

3.邻里互助者

重建邻里关系网络是城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而邻里互助亦是本市为老服务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在当前空巢家庭、独居老人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邻里作为地缘群体的优势日益凸显,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互相帮扶最为便利。本市目前在社区中推行“纯老家庭”结对关爱行动,以及2012年作为市府实事项目开始推行的“老伙伴”计划均是通过组织邻里互助为老年人服务,即由社区中的邻居作为志愿者,和需要帮助的独居老人结对,主要提供日常问候、精神慰藉、生活辅助、应急救助等服务。在实践中,邻里互助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空巢家庭老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大大减少了独居老人突发疾病或危险而不能获得及时救助的事件发生率。这些邻里之间的互助也是由社区老龄工作部门组织起来的,但和前述两类组织不同,它一般并不具有严整的组织形式,而多以一种松散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态存在。

(二)为老服务的资金来源

目前,本市为老服务的资金来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二是慈善捐助,三是社会投入。

政府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养老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对于项目的运行补贴。养老设施建设投入主要包括:新增养老床位、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以及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政策性补贴。服务项目的运行补贴包括对于项目日常运行开支的补贴以及对于特殊对象的补贴,例如针对困难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慈善基金主要是来自于市慈善基金会、市老年基金会以及其他公益慈善团体或基金的扶老项目资金。这些项目主要用于资助低收入、困难老人改善生活质量,例如,医疗帮困卡、“适老性”住房改造工程等。

社会投入是指民间资本对于为老服务业的投资。民间资本主要的投入方式是兴办养老机构,近年来,随着为老服务业市场的扩大以及老年人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日益高涨,投资方向也日趋多元化,开始将服务对象扩展到社区居家老年人,从单一的照料服务拓展到多种类型的服务。

(三)为老服务队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队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的质量。近年来,随着为老服务需求的迅速扩大和市民对于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于服务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相关部门采取了加强培训、持证上岗、引进专业人才、制定服务标准等多项措施,有效提高了服务队伍的素质。以养老机构为例,根据2011年统计,全市从业人员34,628人,其中护理人员20,090人,占58%;持证上岗率为82.2%,其中获得人保部门颁发的职业登记证书的为29.5%。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为老服务事业,服务队伍的发展却仍然是其中的短板,年龄偏大、专业化水平低、外来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的现象比较普遍。仍然以养老机构为例,非本市户籍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50.4%,女性占76%,平均年龄46.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上的占50%。

同样,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中,这一情况也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低、报酬低而劳动强度大。目前,他们的平均月报酬(含加班费)2000元左右,仅为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的55%。在这样的状况下,人员流失率高、护理人员短缺几乎已成为每个养老服务机构都面临的问题。不少机构的服务人员将养老服务机构作为职业跳板,在经过培训与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转而从事报酬更高、劳动强度更低的钟点工或居家保姆工作。根据统计,目前护理人员的流失率约为15%。

二、上海开展“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理性应对

“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是上海在国内最早开展的民间自发的一种为老服务模式的探索行动。1998年前后,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老年人家庭照顾的困难,上海市部分区县通过民间互助等形式,积极探索为老服务的新模式,虹口区提篮桥街道的晋阳居委会的“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上海市为老服务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有益探索,既是一次源于基层的自发行动,也是对于国外经验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曾经引起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个兄弟省市上门取经,相关部门曾一度酝酿在全市推广。但时隔十多年之后,当初的试点不仅未能推广,而且难以为继,当初所登记储蓄的服务因居民搬迁、居委会人员更迭、记录册丢失、缺乏后继参与者等各种原因而成为坏账无法支取。作为邻里互助的一种形式,“时间储蓄”发展受阻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这一模式的再次思考与讨论。

(一)“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由来

“时间储蓄”的概念来自于西方,直译为“时间银行(Time Bank)”,其理念类似于银行储蓄,只是将储蓄的对象由金钱换成了时间,即付出时间去帮助他人,从而获得相应的时间回报,在需要的时候兑现,换取他人的帮助。[2]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概念已经在全球30多个国家付诸实践,成为一种社区互助模式。而在中国,这一模式被运用到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的服务之中,在上海、北京、广州、太原、南京等城市相继出现探索性的运行。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晋阳居委会的“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就是把服务者对他人提供的服务换算成时间,做好记录、存档,待服务者需要时,再由其他服务者为他提供相应的服务。其目的,一是通过这种邻里互助的形式,缓解老年人,尤其是经济收入不高的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二是希望这样的时间储存,对付出劳动的服务者有一种认可,激励更多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为老服务。在居委干部的带头参与下,晋阳居委10多位50~60岁低龄、健康老年人与平均75岁的高龄、体弱老年人结对,试行“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3]

(二)上海“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障碍

老年人是社会的供养对象,但他们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时间储蓄”概念的引进,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从理论转化为实际提供了一个现实的途径,这是长期以来,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开展类似探索的社区一样,晋阳居委会的“时间储蓄”试点之所以能够开展,得益于其具备的一些优厚的基础条件:一是小区内老年人口比例高,具有较明显的服务需求;二是居委会干部在居民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号召力,热心且组织协调的能力较强;三是小区内邻里关系较为密切,具有互帮互助的传统。这些优势促成了探索的顺利启动,但却并不足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相比而言,“时间储蓄”给予参与者确定的回报,理应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但其发展却远不及后来发展起来的一些其他志愿活动和邻里互助模式,其主要症结在于:

1.制度规范问题

“时间储蓄”虽然理念非常简单明了,但既然是一种“储蓄”,其操作程序必然比一般的邻里互助要复杂得多,必须有一个严谨的制度设计和规范运作。而晋阳居委并未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价值评估、兑换、信用保障及风险评估体系。“时间储蓄”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志愿服务来运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时间储蓄”的服务者从提供服务到获得回报的时间周期是非常漫长的,可能需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如果仅仅按照普通志愿服务的模式操作,主要依靠参与者的热情和自觉,而没有严谨的制度保障,显然是难以长期持续的。[4]

2.组织管理问题

居委会作为一个群众自治组织,显然并不具备足够严密的组织构架和人员去管理这么一个复杂而周期漫长的项目。一旦居委干部换届、居委区划变更、参与的居民搬离,都会引发组织延续与“时间”兑换的问题。

3.信用保障问题

“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模式对于服务者付出的时间赋予了类似货币信用的属性,这就必须对其提供强大的信用保障,而居委这样一个群众自治组织显然并不具备足够的信用资质来提供有效的信用保障。

4.服务兑换问题

在晋阳居委的操作中,对于服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时间长度登记,但事实上,不同的服务在相等的时间下,具有不同的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仅仅记录时间不能体现相等时间内不同服务之间的差异。这非常容易导致人们在提供服务中出现拈轻怕重的倾向。

5.风险防范问题

为老年人服务具有一定的风险,服务者(或被服务者)出现意外或财物损失如何处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风险的顾虑也是导致组织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因为各方对于风险都并不具备足够的承受能力。

(三)“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理性思考

目前在上海以及全国各地开展的“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探索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迄今未有大规模的开展,并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受阻,说明现在所推行的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1.“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意义和基础

“时间储蓄”尽管目前存在较多问题,但其作为劳动成果延期支付的一种形式,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方面,仍然有其推广的价值。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对于尚不富裕的我国而言,除了政府的力量之外,社会参与,全民动员是必不可少的。而“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通过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老年人力资源,拓宽了养老服务的人力来源途径。并且,这种接力式的照料服务模式也和我国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类似,易于获得认同,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在我国拥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因此,“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在我国的推广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相互关爱照料的养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

此外,虽然“时间储蓄”的回报周期较长,但由于时间不受通胀的影响,不会贬值,对于“储户”还是存在较高的吸引力的,尤其是对于时间充裕而经济能力不足者而言。这也为一些收入不高、自主购买服务能力不足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获得服务的途径,有利于节省养老的社会成本。因此,只要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提供足够的信用保障,“时间储蓄”的发展空间还是十分广阔的。

2.“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性质界定

“时间储蓄”是志愿服务还是有偿服务,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从“时间储蓄”的理论来看,这是一种有偿服务,而从现有的实践看,其往往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开展,“时间储蓄”则是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奖励。总结各个地区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志愿服务的模式给了“时间储蓄”一个较低的起点,使其得以开展,也吸引了一些热心人士的参与,集聚了一定的人气。但同样的,也正是由于志愿服务的模式,使得“时间储蓄”的兑换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居委并不具备足够的信用保障能力,难以获得民众的信任,因而也就失去了对于大部分人群的吸引力,使得“时间储蓄”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其公信力。

事实上,这二者并非是绝对矛盾的,“时间储蓄”的核心理念也是互助,体现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只是和普通志愿服务不同的是,其将助人和被助行为进行量化,并通过“储蓄”的方式保证助人者将会获得回报。这种对回报的量化确认,是对互助关系的一种制度化和扩大化,对于助人者而言,是一种实在而可及的鼓励,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也是其相对于其他志愿活动的一个优势。

3.“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供者要求

对于低龄老人而言,他们年龄较大,而且绝大多数并未受过专业培训,因此并不能替代专业人员的服务,而是应当定位于专业服务的补充。强度较高或需要较高专业技巧的服务内容肯定是不适合的,轻体力的非正式照料服务更为适合他们。此外,对于一些具有专长的老年人,也可以从事一些他们擅长的服务。

4.“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可续考量

足够而持续的参与者是“时间储蓄”延续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至关重要。根据我们的预测,上海市老年人口增长近期以低龄老人为主,2025年之后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快速增长,其增长幅度将翻番,其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将迅速提高,到2045年左右达到高峰,届时占到老年人口的1/3以上(表1)。在推行“时间储蓄”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可能产生的兑换服务者多于参与者的问题。

5.“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计量评估

“时间储蓄”虽然储蓄的是时间,但同等时间却因为提供的服务类型和质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时间的长度作为衡量服务价值的唯一尺度,而是应当制定一个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并由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以保证服务计量的公平性和服务的质量。同时,对于不同的服务之间应当设立换算标准,以便于需要服务者可以灵活兑换自己需要的服务。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展“时间储蓄”最开始享受服务的一批老年人,他们没有给别人提供过服务,他们享受的收支上的缺口如何弥补,由谁承担?他们如何支付所获得的服务成本,以金钱的方式还是其他方式? 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此外,服务者所储蓄的时间是否可以转让、继承、或折算成金钱领取等等都是需要在制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6.“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的模式拓展

“时间储蓄”服务在中国的探索,无论是服务者还是被服务者,多局限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是服务需求最迫切,同时也是空余时间最多的人群。但有服务需求以及有能力提供服务的人群不仅于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参与者可以拓展到其他年龄人群,服务项目也可以延伸到针对普通家庭的家政服务、家庭育儿、残疾人照料、临时的病人看护等多种服务项目。

三、“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制度建构的若干建议

根据“时间储蓄”在各地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这样一种操作相对复杂、运行周期漫长且需要较高信用保障的模式,并不适宜小范围的社区独力操作,而是应当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实现自上而下的贯彻施行。唯其如此,才能改变目前组织机构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操作随意性大、兑换困难、缺乏风险防范的弊端,从根本上保障“时间储蓄”的可持续发展。

(一)进行“时间储蓄”规范化管理的制度建设

由市级老龄工作部门出台全市性的“时间储蓄”实施办法,设立业务主管和指导部门,规范“时间储蓄”服务的管理运行,并进行监管和指导。根据实施办法,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1)日常管理:建立服务时间的记录、保存以及兑换程序;(2)服务计量:设置对于服务的质量评估以及不同类型服务之间的换算和折算办法;(3)信用保障:建立政府托底保障机制,在出现运行困难时,存储者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4)风险防范:通过培训、规范服务程序、明确责任边界以及投保等方式规避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意外风险。

(二)开展“时间储蓄”社会化运作的政府委托

改变目前由居委组织,在单独社区内小范围试点的运行模式,根据实施办法,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市性的公益组织,由政府委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以有效规避居委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小范围运行导致搬家居民兑换服务困难的状况。同时,成立区县指导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在全市形成组织服务网络,便于老年人就近参与和兑换服务。

(三)建立“时间储蓄”结算管理的信息系统

建立全市联网的服务记录系统和通存通兑机制,以便于服务者在全市范围内存储及兑换服务。对于服务者提供的不同质量、类型、时间和强度的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换算,以便于服务者未来可以灵活兑换自己需要的服务。设置服务的转让、折算及继承办法,以规范服务的兑换行为。

(四)发挥“时间储蓄”监管托底的保障作用

政府依法对“时间储蓄”进行必要的资金补贴、审计和考核,受理投诉,以保证其规范运行。同时,在“时间储蓄”运行过程中,如果因后续服务参与者不足、集中兑换服务或者其他原因而出现兑换困难之时,政府应当启动托底保障机制,最大程度地保障参与服务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梦麒. 沪首家“养老爱心储蓄”成了坏账无法支取[N]. 青年报, 2012-5-7(A02).

[2]王泽淮. 时间银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式[J].社区,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