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

第1篇: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创新思维训练 教学模式 情境式课堂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e moder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eacher how to transition from the role of imparting knowledge to students who innovative training director,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inspire students to create enthusiasm, this is a matter for each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facing. This article uphold the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rough teaching, in-depth training to explor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thinking and culture methods, in order to real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 training; teaching mode; situational classroom; task-driven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在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创新思维训练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院平台课,并不特定的针对某一专业,以拓展学生思维、开发想象力为教学目的,通过各类有针对性的思维练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作为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专业教师,笔者教授本门课程已经三年有余,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根据南广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

1 创新思维训练需掌握教学“新思维”

南广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相对一二本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书本知识的热度不高,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轻视理论,老师讲理论的东西不爱听;对相对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感兴趣、上课爱开小差等等。尽管如此,但他们也有一些显著的优点:性格活泼、爱思考、爱动手实践。面对有如此认知特点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很难吸引他们的兴趣,而他们爱思考爱动手实践的特点也恰恰为本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1.1 教学模式的新转变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只能附着于认知结构的表层,束缚了学生的认识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鉴于此,构建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本课程教学实践当中最重要的问题。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

1.2 教学方案设计的新思路

要想真正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就必须在课程教学方案当中注重设计方法。首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要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有效参与,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在课堂设置的各个环节都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互动。

其次,课上练习和课下延伸训练的有机结合。教师除了课上的一些训练以外,还要在课下给学生安排部分自学内容,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创新要领的教学目的。

最后,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要有创新思维方法的引导外还要依靠实践的培养。教师的授课形式、内容应多结合实际课题,激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思方案。例如,围绕“创新是旧元素的新组合”这一话题,鼓励学生以“低碳环保、旧物利用”为主题,设计一系列的创意成果。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比起单纯的理论加案例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1.3 多种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笔者认为,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注重教学的趣味性。风趣与幽默的恰当应用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轻松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下是笔者认为效果不错的几种教学方法:

1.3.1 富有吸引力的新课导入

可以说教师能否在上课的前5分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将直接决定未来两节课的成败,这样富有吸引力的新课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富有悬念的提问导入新课。例如脑筋急转弯、心理测验等。

以互动性强的游戏导入新课。例如在讲逆向思维的时候,首先组织全班同学花5分钟一起来玩一个跟逆向思维相关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问问题第二个人回答,回答完要出一个问题。但是请注意,回答的时候要反着说。所问问题必须是大家都知道正确答案的。如果在5秒内回答不上来或者答错,就要受到惩罚。例如:

问:你是女孩子吗?

如果是女孩子,答:哦不,我是个帅哥。

如果是个男生,答:是的,我是个国色天香的美女。

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以图片、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尽管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对一些图片、影视片段、照片等信息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教师可以把上课内容跟图片、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1.3.2 创设情境式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将枯燥乏味的创新理论与过去或未来学生可以设想的情境联系起来,建立起有利于学生掌握目标知识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式课堂的具体做法是根据课堂内容,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让学生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在讲到发散思维的特征之三“独创性”时,设计一个课堂情境模拟如下:

英国某中学校长心爱的小狗被一个淘气的学生打死了。如果你是校长,怎么教育他?

分别请两个学生上台,一个扮演校长、一个扮演学生,请他们来想办法,学生在这样的方式当中想象力便得到了加强。

2 “新思维”在创新思维训练教学当中的具体实践

2.1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变灌输式为探究式教育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拓展学生视野。兴趣是学习―思索的首要前提,离开兴趣,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在兴趣的诱惑下,让学生对创意内容有浓厚的探究意愿。具体做法是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教师会给全班同学布置第一个学习任务:用10分钟的课堂陈述与全班同学分享你认为有创意的东西并阐释个人对创意的见解。利用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寻找答案。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于是在这个分享创意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兴趣也跟着培养了起来。

在大量的课上课下训练实践当中领悟创新的真谛。这是一门训练课程,所以大量的课上课下作业是避免不了的,教师要做的任务就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话题,让他们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而是从中体会到一种实实在在学习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了四种主要的创意方法以后,要求他们以“土豆”为原型,设计一系列跟土豆相关的创意成果。土豆作为生活当中大家都非常喜爱的一种食物,变成课堂上同学们的创意对象,这本身就比较能吸引他们的眼球。结合课堂上所学到的创意方法,几乎每组同学都有非凡的创意表现:有的完成了土豆雕刻创意、有的自编自排了土豆歌土豆舞、有的以土豆为主题改编了《新闻联播》、有的以土豆为元素完成了一系列的公益广告作品……

2.2 构建参与式课堂,变静态式教学为动态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静态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动态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创新思维训练课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讨论、游戏、课堂情境模拟等方式与学生参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使单一偏向的认识得到多方位的拓展,而这与创新思维寻求“多种可能性答案”的主旨也是不谋而合的。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

课下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为了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有许多作业是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的。为了出色地完成任务,小组成员从最初的选题到创意设计及完成的全过程,都需要很好的沟通和互动。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要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就必须在课堂评价体系中做足功夫,把学生的课堂整体表现纳入到课堂评价体系范围内。笔者主要是在课堂任务、任务点评、评比激励三个环节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开放性,完成手法可以是多元的。学生的创作灵感可以是生活的方方面面,任务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观念的表达。结合课程内容,学生需要完成四次大的任务。

任务讲评:教师非唯一主角,各小组轮流上台阐述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底下小组给予评价,教师最后总结点评,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及建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形成探究、协作式的教与学的开放氛围。

评比激励:学生最后的期末成绩由四次任务的分数之和构成。每次任务根据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平时成绩各有10分、6分、3分的额外加分,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第2篇: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一、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

    美术教育,即通过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其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的能力,也称对美的鉴赏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感受是否敏锐、鉴别是否准确、发掘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性的东西是否深刻等。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层次去定位。

    1.知识目标定位

    即通过美术教育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理论、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判断、科学的审美价值、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文明的审美趣味。所谓审美判断是依据一定的审美理论、标准,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艺术作品所作的饱含情感的审美评价;所谓审美价值,是审美客体所具有的能满足人审美需要、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价值;所谓审美理想,是指人向往、追求的美的最好最高境界,是审美要求系统化后所形成的理想化的审美观念,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所谓审美趣味,是指审美主体对某些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有的喜好、偏爱的倾向。

    2.能力目标定位

    即通过美术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二是有对美的感受、鉴别和欣赏能力;三是有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完成美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定位

    即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判断、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价值判断。审美情趣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审美对象或爱或憎的富有情感的评价倾向。它表现为个人爱好、兴趣的差异和审美能力高下深浅的差异。时代精神、生活方式、地域环境、民族心理、习俗的差异也会带来审美情趣的差异。通过美术教育,培养起人们高雅、文明的审美情趣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的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就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的美术教育目标定位简单化、同一化和绝对化的弊端。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技法训练是大学四年的主要内容,课堂写生与临摹占据了大部分的学时,这种教育的好处是学生的基本功扎实,技法过关。但坏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学生的艺术个性不明显,创造力薄弱。另一方面,对审美教育的忽视,也使学生的艺术视野不够开阔,审美能力较弱。所以,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在训练学生专业技法的同时,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1.构建跨学科课程

    表现和创造“美”是一切艺术活动的目标[1]。许多高校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鉴赏与美学理论课仍然是擦边球,整个四年下来,也抵不上一个学期的技能课学时,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明显不足。我们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注重构建跨学科课程。首先,在保持专业独特性的同时,构建跨学科的新课程体系,注重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融合渗透[2]。提倡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理论课程,也积极选修美术之外的舞蹈、音乐、文学、哲学等学科。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大专业美术理论课的学时与分量,引导学生重视理论课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引入思维训练课程

    创造力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3],也是高素质的美术人才必备的才能。目前,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着重视课堂习作而忽视创新训练培养的倾向,学生的作品习作味浓,创新性差。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在日常授课时随机训练,如做出发散图表等,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引进新型的思维训练课程,如头脑风暴训练课。训练时,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像暴风骤雨一样,迅速地说出自己的一些观念,不能迟缓,不限制数量,也不要求质量。在整个思维训练过程结束后,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说的越多表示思维流动性越高,速度越快表示思维流动性越好。这种风暴式的联想训练,对促进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3.增加开放式实践教学内容

    现在高校美术毕业生的通病是学生实践性不够,就业后还要“二度培训”。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和教师应改变传统封闭式教学体系,倡导“开放式”实践教学。

    (1)鼓励课堂外教学。这种课堂外教学包含两种方式。一种是寻求当地美术资源,如相距不远的古建筑或博物馆,组织学生实地观摩。观摩前教师设计好课题,观摩后以组为单位提交调研报告。另一种是在讲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技法时———如透视学,由教师短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实地观察透视变化。

    (2)建立“班级工作室”,把社会设计项目直接引入教学课堂。通过模拟真实丰富的生产情境,把教室变成合作互助的工作室,师生共同负责“产品的全程生产”。这种实践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3)组织多种竞赛活动。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设计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变模仿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4)发展校外实践基地。由校方出面联系,发展不同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习时了解社会需求,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选择

    1.改变“一言堂”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美术教学是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和作品三者间彼此的精神敞开而达到心智启迪、灵魂交融目的的教学形态。在这种多元对话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与权威,而是课堂的引领者与组织者。

    (1)与作品对话。通过课前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搜寻作品资料,理解“画内之意”与“画外之意”,实现初步的“人与作品的对话”。

    (2)师生的对话。课堂上教师巧设话题,师生之间展开对话。这种对话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在教师循序渐进的问题诱导下层层深入的。同时,学生之间讨论、对话,活跃思维,呈现了对作品的多元理解。

    (3)与自我对话。对话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自身的人文关怀与精神的提升。师生在欣赏完作品后与自我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进行对话,这是课程审美性与人文性的体现。

    2.改变单一的“范画示教”,倡导多元化教学

    单一的范画示教容易导致一班学生都模仿老师的作画风格,显得千人一面。因此,在现在的技能教学中,倡导在“范画示教”的基础上,引入多元的教学方法。

    (1)激疑法。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刺激学生感官,再促使学生思考和探讨。如教师在作画前,先展示自己或他人的优秀作品,在学生惊叹之中,教师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观察技法特点,如湖水的透明感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研究,讨论。然后教师具体示范湖水透明感的画法,使学生领悟。这种方法针对性强,且激发兴趣,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对比法。展示优劣不同的范画,请学生自发找出劣画中的构图、色彩、透视上的缺点,再讨论同样的问题在优秀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技法细节。

    (3)展览法。名家名作虽然可以引起学生的感叹,但是与他们心理距离最近的还是同班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观摩,定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作品展览,组织学生观摩与讨论,可以互相促进,开阔创作思路。

    (4)临摩法。让学生临摩美术大家的画作,提高其审美和鉴赏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技法,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美术史和名人名画介绍,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能力。

    3.引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无疑是现代课堂的重要改革,这使课堂的信息量增长,感官性增强,课堂效果更好。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建立网站,收集资料,相互交流与促进。也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美术作品挂到网上,相互交流与欣赏。

    四、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美术创作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方式多变,过程复杂。因此,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应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由重结果评价向重教学过程评价转变

    原有的美术教学评价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美术评价改革要求,应在宽松的艺术氛围下,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过程分阶段评价。

    2.对作业的单一评价向质与量评价转变

    在日常作业的评价中,弱化量化评价和主观评价,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做出客观的描述性评价与软性评价,适度地指出问题,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

第3篇: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语文课是一门以学习运用语言为根本目标任务的实用课程。“语文”不是“语言和文学”或“语言与文化”的合一,所以我们要知道语文课教什么,不教什么,学什么,不学什么,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我们知道,一般人学语文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父母是第一位语文老师,到了幼儿园和小学,说话、识字、写字、写话成为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语言和文字目标明确,所以教学效率很高。可是,到了中学阶段语文课的地位没有改变,老师往往认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写能力,把教学的重心移至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对课外知识的引申发挥,尤其是考试内容由课内转向课外,学生、家长、老师已经习惯地认同了考分就是效果,考分就是质量这一现象。于是,教师为考而教,如果没有了分数,便断送了前程,学生为考而学,这样使语文教学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围绕“考”字转,把纷繁复杂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铺天盖地的资料,无际无涯的题海,使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很累。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课上成了考试训练课,题型分析,应考技巧,挤占了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大大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要正确认识语文“考实用,在实用中考”,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改革课堂教学现状,改进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现状。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对语文教学产生巨大影响,但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

1.学生课上负担轻,课下负担重

当年,从上到下都在强调要减轻学生负担其实学生的负担真的过重吗?有的课堂上学生用不着思考问题,用不着回答问题,一节课可以什么事情也不做,甚至可以昏昏欲睡,这说明负担过重吗?而课下不仅要完成一些预习题和大量的练习,还要加上一定数量的作文、日记等写作任务,于是,出现了课上无事做,课下做不完这样一种奇怪现象。

2.学生的思维负担轻,记忆负担重

学生的能力是在训练中提高的,无论哪一种能力都是这样的。可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不能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3.学生表达的负担轻,听讲的负担重

由于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对文章内容、结构层次、表达的感情等等这些内容反复地讲,学生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疑问、收获的机会,因此课堂上只能去听去记,不去研究,不去探讨,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综上所述,产生的原因是只注重灌输,忽视引导,只注重基础忽视学法,只注重知识,忽视能力,只注重讲解,忽视启发,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扼杀,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低下水平上徘徊。

(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松散的随意的沉闷的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紧凑、严谨、充满活力。

1.实施课堂教学的时间控制。

如:朗读5分钟,完成自学指导5分钟,完成训练10分钟等等,学生注意力集中得快,效率高。

2.加强课堂中的目标导向

授课时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实现目标,这样知识就在快节奏,高效率中得到充分的落实。

3.运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

语文课,将录音、录像、网络引进课堂,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得知识。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

第4篇: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

成功训练学科使用的教材是地方性开发教材,主要是依据地方课程资源,通过基础教育、社会适应教育、自我管理教育、情感教育四大学习领域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倾听、合作能力以及目标管理和心理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以它为发展基础,“吃透”教材,明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掌握所教内容属于哪个领域的发展内容,应当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哪项素质。精心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景,以不同的情景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新奇、感兴、挑战等不同的感受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例如:成功训练学科中的“椅子运动”一课。如果教师不认真备教材,不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而是单一地按照教材中“椅子运动”游戏活动的要求和规则来组织教学,课的开始学生刚接触活动可能兴趣还会很高,但学生在体验中没有获取成功,教师只是运用单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重复体验游戏活动,学生就会感到游戏的枯燥无味,无心参与体验活动,只是机械地参与活动,根本无法体会挑战游戏难度的乐趣,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由积极转变为消极。

反之,教师“吃透”教材,细致了解“椅子运动”教学内容属于社会适应教育的学习领域,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喜爱的情节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

可以在课的开始设计一个“人物与图形”站位游戏(三角形、正方形、菱形),让学生在人数不等、活动要求不同的小组游戏中,通过人与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活动,设计这样的环节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兴趣浓厚,合理的导入不但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合作意识,而且也为本课下面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椅子运动”游戏中,以抓阄来完成游戏任务的形式来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由组合,产生活动共鸣,在相互争抢完成任务中体会到游戏的难度。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找出适合本游戏的活动方案,在组与组的相互合作中逐步体验活动的成功。同时结合学生的发展状况,在课的结尾设计了谈一谈、说一说的反思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反思活动过程,交流活动体会中感受获取成功的来自不易,发至内心地感受成功的乐趣。

二、师生互动,创设活动空间

真正上好一堂成功训练课,不仅仅是单一地完成本节课一项或几项活动,更主要的是通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主体能动性,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互动学习、共同提高,创建一个愉快的教学活动空间。

例如:成功训练学科“创意造句”一课。为了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了一个“由点带面”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用“算盘”一词来说一句话,观察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在相互交流中教师及时把握机会,说出一句“灰太狼看见喜洋洋,心里打起了鬼算盘”,这样富有童话色彩的创意语句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创意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启发,创意出许多好的句子。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用“算盘、铁夹子、面包”三个意义上好不相关的词来说一段话,而且要有创意。学生挑战难度的欲望被激发出来,马上参与到创意活动之中,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有了创意的基础,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教师自己一个组,学生组成两个组,三个组分别想出一个词,看哪个小组能用最短的时间用这三个词说一句最有创意的话。这样师生互动的教师环节符合学生的竞争和挑战意识,在相互对比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创意思维训练。同时配合活动后师生反思交流活动体验,更好地创设了愉快的活动空间。

三、教学反思

教育专家徐长青说过:教育不仅要敢于创新,更要懂得回头看。回头看,看精彩找瑕疵,回头看找规律促提高。那么在成功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回头看。我认为成功训练教学中的回头看是一种反思、是一种总结,它是上好成功训练课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细致地教学反思,就不会有下一次成功的教学。反思教学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

首先,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如活动中的教学设计是否得当,教学行为是否得体,教学目标是否高效地达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逐步完善教学。也可以从宏观上进行教学反思,如教学的课程可以分为哪些课型、各类课型有哪些共性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共性的问题等等。如:通过反思我认为成功训练课型大体可以分为思维强化训练、体验式发展训练、自我认知训练、情感交流训练等基本课型,每一种课型的教学设计都有各自的特点,例如:体验式发展训练式的课型课型基本教学设计为:创设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初次体验感受——交流与沟通——尝试探究——获取成功——反思体会——知识升华(成功加油站)——总结归纳。

又如:通过反思我总结出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成功训练学科教学针对学生的成功人生所必须发展的素质而设计的,设计教学必须以适合学生发展目标、管理意识、时间管理意识、合作意识、感恩意识、学力、意志力、沟通技能、竞争和双赢意识等能力发展的多重方面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教学。

2、教师引导要适时适度。教学中合理地教师引导,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分配活动时间,化解学生在活动中不必要的时间消耗,让教师的引导起到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的功效,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体验。

3、创设情境体验探究。事物的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感兴因素,只有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有欲望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究实践事物发展的结果,自主获取成功的乐趣。

4、沟通与交流注意方式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解决发现的问题,可以是小组之间相互沟通,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只要符合活动的发展要求,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5、反思活动要有实效。反思是为了促进活动更有效地开展,教师要结合活动进程情况,合理地引领学生反思,要让学生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策略,为下一次的活动奠定基础,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其次,反思学生的活动。反思活动过程中学生发展如何,学生是否在创设的教学环节中提升能力,在教学中出现了哪些与教学设计发生冲突的事件,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第5篇: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设计基础 艺术设计基础 设计教学改革

检 索:.cn

Abstract :Pointing at the talent-cultivating objectives and the art design fundamental course in reality, the teaching problems on this subject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desert. And it is searched that the concrete reformation project on teaching the art design fundamental course in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ither.

Keywords :Design Fundament in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he Fundamental of Art Design,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Design

Internet :.cn

自德国包豪斯开创性地设置设计基础课以来,设计基础教学一直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根基,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发掘学生的潜力有着独特作用。通常把设计基础课程归纳为三大板块:造型基础板块、设计基础板块和理论基础板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技术与材料等的不断更新,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一、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一)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美术的教育方式

中国大多数设计院校是从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教学中转型的,在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传统美术的教育方式仍然有延续。最明显的莫过于造型基础课素描、色彩的教学,大多数院校一直采用绘画的教学方法,要么强调描摹和再现,要么画结构,忽视了造型与色彩的设计分析,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维与审美意识的培养。一般而言选择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学习过基础的色彩、速写和素描课程,这部分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进入高校时是兴奋的,而高校还延续考前班的教学模式,他们心理就会有些抗拒,因为他们认为本身是学习设计的,来高校要学习新的知识。且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最大区别是美术训练强调造型、表现技巧和色彩感觉,而设计教育强调理性、科学的形式分析与美学规律、色彩规律的训练,学生对造型和色彩缺少科学、理性的认识,对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可想而知。

(二)三大构成课程急需改革

当前的设计基础课程将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等作为设计技术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从日本、香港引进包豪斯系统的三大构成课之后,对解决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中心课题,即造型与形式方面的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目前构成课还沿用30年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向严重偏离,在德国包豪斯,构成作业可以直接转化为设计作品,在中国设计的转化能力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熟练的技巧及大量的训练,学生的构成作业变成不假思索的机械描绘和对符号元素的技术组织,他们对构成的认识陷入格式化、程式化、公式化的桎梏,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作业东拼西凑,缺乏创造性,教育的结果导致构成课程对他们后期的专业设计课程与实际项目设计没有起到太多的助力作用。

(三)教学手段的陈旧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是艺术设计课程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高校的设计基础课,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注重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有效激发,主动求知的积极性不高,想象力较差,探索性不强。学生的设计潜能在萌芽阶段就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挖掘甚至遭到扼杀,束缚了学生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判断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地域特色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开办设计艺术类相关专业的院校有600多所[1],绝大多数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是雷同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传统图案等。这种一致性与重复性反映了设计基础课与地方经济、生活脱节,与地方文化传统断裂的现状。学生对地域价值观与生命观,地域的民间工艺与材料不了解,基础训练没有有效地与地方企业的产品创作对接,设计没有真正满足地方企业的需求,这种状态急需改善。

二、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只有创新,设计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既能适应市场,有较强实践能力,又能引领时尚潮流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教育观念更新就是要树立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观念,把设计基础教学与时代、社会、地域文化及地方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首先,将当代艺术观念与形式引入设计基础课堂。设计艺术形式的当代性、时尚性与对未来设计潮流的引领性,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次,设计基础课教学要为创作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考察、校企合作、做与企业及机构相关的设计专题等手段,让学生有目的地接触社会,接触实践,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设计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为毕业后适应岗位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作好铺垫。再次,强化设计基础教学的地域特色。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尊重和运用地方的民间工艺、纹样、材料,并对地方的宗教、精神信仰有深入地了解,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进行专业设置和基础课教学,各设计院系将会逐渐形成既具自己办学特色又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格局,最终将促成地方文化乃至全国文化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二)设计基础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教学观念的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化教学观念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在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方面走在了前列,他们抛弃了原有的三大构成的组合,突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时代艺术样式的取精吸纳。如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实践基础(技能性),理论基础(知识性),综合基础(创造性)[2]。实践基础主要由二维造型基础,三维造型基础,媒介三个部分组成;理论基础以设计史学,审美心理和社会设计学为核心;综合基础“主要有信息处理和创意表达二个方面,如当下、现代、传统,装置、观念、多维、多材料、半成品、多媒介等信息和观念的表达[3]。”中央美术学院的主要设计基础课程有:自然形态基础、抽象形态基础、构成基础、材料实验基础、思维训练、综合训练等[4]。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则构建了以系列课题为线索的课程结构[5]。

我们的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要改变其教育方式重模仿再现与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与改革卓有成效院校的经验,同时结合地方院校专业的发展来整合教学内容。因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安排的教学与课程也会有差异,要以核心课程为突破口,设置突出时代感、地域特色与为社会服务的教学内容。将素描、色彩与三大构成整合,强化二维、三维、色彩、形体的抽象与变形的思维训练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造型、色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并将民间美术与材料、当代艺术思潮等基础课程引入课堂。

(三)设计基础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学生拥有选课、选教师、选专业方向、选研究性课题的自由空间,从而创造有利于学生认识设计、学习设计的环境,多维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做设计项目过程中可以运用跨专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设计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辨析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如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一到三年级基础研究课程的负责人黛安娜・佩里顿(Diana Periton)描述他们基础课程的设置时说:“我们一直在关注设计课程的进行,我们不是给出任何直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启发学生去寻找那些特定性的机缘。因此我们在决定一门课的时候,是会选择一些与学生课程设计相关的课题[6]。”鉴于此,高校教师在组织阶段性的教学时,可以穿插研究性课题[7],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与经验的可靠性及其合理性进行探讨性思辨,这个过程不强调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不过分注重结果,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及选择、判断、理解、阐释、综合、运用乃至创造的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一定要以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地对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让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与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与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方法接轨。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透过授课的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本文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G2013010)

注释

[1] 李砚祖、常再盛.教学改革:创设一种新型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J].设计艺术,2005,(12):13.

[2、3、6] 陈炜炫.构成基础与设计基础的改革[J].现代装饰(理论),2012,(8):223~224.

[4]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基础教学部.

http:///aboutcafa/?c=302&N=1595.2013-8-22.

第6篇: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转贴于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7篇: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图1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证分析, 从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出发,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培养策略,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奠定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坚实基础。参加课题之初,课题组教师对我班学生进行了第一次调研,随后经过多维度细化分析给出了详细的报告,使我对本班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期间,课题组教师还来我校与实验教师座谈,帮助分析实验报告。通过直观的图表及丰富的注解,在学业水平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我班学生的平均分位于年级(16个班)第三,但是成绩的离散程度比较大,处在预警区的边缘,这是因为,处于D层(3人)和E层(3人)的人数分别占全班的13%,而A层只有4人,占全班的17%(如图1)。因此,若想有效提升本班的整体学业水平,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应对缩小班级成绩差异多加关注,即提升D、E层学生的学业水平。

看着调研报告,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查找问题,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制订了班级阶段教学目标:消灭E层,减少D层(2~3人),冲刺C层,加大B层,努力提高A层人数。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关注每一位学生,大大提高40分钟实效性。有了目标,还要设计具有可行性的阶段教学计划,即在教学中上好三种课型:新问题的探索课(重视强化学生学科能力方面的弱项);形成方法的训练课(侧重练习得分率低的相关习题);构建结构的复习课(重点补习课程内容的弱项)。

下面以《约分》一课为例,阐述我在新问题的探索课中采用的六步探究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暴露资源;研讨交流;提升认识。

(1)创设情境。五一快到了,学校门前的花坛布置好了,你能用分数表示红色花占这个花坛的几分之几吗?(如图2)学生分别用 和 表示。

图2

(2)提出问题。“同学们大致有两种意见,一个是 ,一个是 ,到底谁说得对呢?”

(3)自主探究。教师提出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他们都对呢?看来我们得动笔算一算、画一画。一会儿交流的时候,希望能用你的想法说服别人。”以下是学生自主探究后汇报的资源(如图3)。

图3

(4)暴露资源。在此环节中,利用数形结合,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体现全员参与,学生初步感知分子、分母变小而分数值不变的这个过程就是约分。

(5)研讨交流。接着学生试着把 约分,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展开研讨交流。学生的答案出现三种形式:① = = ② = = ③ = = 。教师提问:“你觉得他们这么做是约分吗?是怎么约的?还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以上三种情况都叫约分。但哪种表达形式更清楚、更清晰呢?

(6)提升认识。通过对比最后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约分是将分子、分母化为互为质数为止。

通过新问题的探索课的六步,学生在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学生能够感悟到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积累数学的学习经验和思想方法。可以说,在有限的40分钟里,学生有效地获取了知识。

新问题的探索课后是形成方法的训练课,它的主要任务是:①复习巩固查补(缺哪补哪);②区别易混,巩固提高能力(对比组题形式,由易到难);③形成技巧,提升运用知识意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④点播规律。在训练课时,要关注训练学生的思维:当学生说不出时,教师说,注意教师的引导要有预设问题,绝不是包办代替。在训练课上主要培养学生的五种思维品质:敏捷性、深刻性、有序性、创新性及批判性。

最后是构建结构的复习课。在复习课中,要注重概念复习,理清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将知识形成系统,向学生传授策略化的知识,训练学生熟练运用知识。一是“理” ,即整理,“竖成线”、“横成片”; 二是“通” 即融会贯通,清晰来龙去脉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复习课的任务是:①沟通知识间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有效纳入认知结构;②复习巩固,诊查缺漏;③在巩固应用中提升认识。因此,复习课不能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上好三种课型是基础,关键是基于实证分析。

1. 课堂前测,调整教学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做到心中有数,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对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在某节课之前对教材内容及学生基础的分析(如图4)。

图4

2. 作品分析,查找原因

(1)针对查找。每次单元测试后,我会详细记录每道题都有哪些学生出错,并找到他们写出的错误答案背后隐含的信息:是计算马虎、概念混淆,还是找不到知识的衔接点。下节课上,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独立找到错因,对于D、E层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错因,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2)系统查找。我校有统一的试卷分析模板,包括题目及错题人数、本题总失分、失分率、错题举例及原因分析(如图5),在原因分析中主要从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方面来进行分析。

图5

(3)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对试卷中失分率最高的题目进行详细分析,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并制定解决措施(如图6)。

图6

3. 尊重差异,有效指导

(1)课上关注。在课堂上对于D和E层的学生有意识地多关注,采取三优先策略:优先说,优先写,优先判。

(2)作业分层。D层和E层的学生基本题必做,提高题选作;A层和B层的学生基本题少做,提高题必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天“博士角”有2道不同分值的思维训练题,教师每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

(3)家校配合。主要以飞信形式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的情况。

4. 持续观察,针对指导

我把每位学生的每次测试成绩输入计算机,分阶段性地查看,可以明显地看出孩子的不足及提升点。一个学期后从折线统计图能看出学生发展的趋势,教师据此加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图7)。

图7

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施,课题组教师进行了第二次调研。结果发现,D层、E层的人数比例已经由25%下降到了4%,同时增加了A层和C层的人数比例。因此我班D层、E层的学生学业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最可喜的是,平均分由原来的第3名跃居首位,同时班级的离散度也逐渐缩小(由原来的100下降到70),达到了良好区域(如图8)。

图8

同时,学生在认知水平、数学思想、学科技能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如图9)。尤其是认知水平中运用由47%到83.3%, 上升了36.3%,数学思想中转化思想由55%到72.7%,上升了17.7%。

图9

第8篇: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①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②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2.3 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第9篇: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美国教育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数学活动课。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是通过游戏、实验、调查、讨论、演讲、探索、写小论文等活动得到的,一堂课中所教的数学知识哪怕很少,但获得这个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却不容忽视。美国的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的选择上,遵循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活动为载体、以亲身体验再创造发现为认知途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在活动课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最终的结论。教师总是设法创设一种愉悦而富有思考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情境中遨游。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提倡“情境教学”,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还给学生。只有朝这个方向的数学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转变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

2对中职数学教材编写的思考

如果说中职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存在厌学情绪,那么应该说教材编写脱离中职学生实际是一个主要原因。事实上,尽管教材作了多次修改,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仍基本与高中相当,中职特色不明显。鉴于进入中职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和数学教学课时限制的现状,现阶段教材没有与初中数学教材相衔接的自然过渡,对中职学生而言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因而数学学习的难度加大。现行教材要求中职学生必修部分内容面广,未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差异性,因而缺少针对性,是否可以开设类似小学、初中教材,增加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讲故事课、趣味游戏课、思维训练课、操作实践课等活动课呢?是否可以在教材里就创设教学情境,以实验、调查、讨论、演讲、探索、写小论文等活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数学知识呢?是否可以改变教材的一副“学究”面孔,增加一些数学史、数学家传记、数学趣事轶闻等文化内容,编写得通俗、生动、引人入胜些呢?……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下面就“数列”一章提出一个编写建议(供讨论):(1)“世界末日”,介绍数列有关概念,不完全归纳、整体思想等数学方法。2课时。(2)“数学王子高斯”,介绍等差数列有关概念,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倒写相加法。2课时。(3)“国王的奖赏”,介绍等比数列有关概念,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错位相减法。2课时。(4)“兔子的繁殖”,介绍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关系,寻找自然界的数列。2课时。(5)“购房贷款”,调查与探索,数列的应用,数列小结。2课时。

3对数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课程教学目标在能力培养要求中明确提出:“数学思维能力就是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建议中也明确告诫我们:“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历自身的思维活动,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激活学生合乎情理的思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优良思维品质,也正体现了“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还应该补充一句“授人以渔不如启导学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中职数学教育改革更需要启导学生学的欲望、学的方法,启迪中职学生的思维更是数学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数学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美国把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机领域的人才一起列为高科技人才,奥巴马总统多次强调要加强数学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甚至在总统竞选中公开指责罗姆尼数学太差。日本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乃是强调“数学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并发展之,应当赋予学生将来在市民社会中强健的生存实力,数学教育不单是体系、逻辑和知识的教育,也是与人类生存方式相关的教育,它与文学一样,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见,对数学重要性的认知国内外都有共识。事实上,已经有人作过调查统计,在今后工作中,用到中学数学知识的人不到30%,而用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人超过90%。数学教育改革应该突出什么很清楚了。可以设想,在中职教育中,忽视数学能力教育,忽视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学生不善于分析归纳,不善于猜测联想,不善于抽象概括,不善于推理探索等等,这样的学生的能力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教育改革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