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只有不断的发展实体经济,才能够不断的增强国家抵御各种经济风险的能力。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材料、土地一级劳动力的成本不断的增加,导致实体经济的利润不断的减小,这使得本来就不多的民营经济开始不断的逃离实体经济,大量的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到了地产、股市等一些高利润和高风险的行业,这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鼓励并推动民间资本回归到实体经济,参与行业的发展和竞争,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民间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探究
1.1 民间资本参与到实体经济是一个双赢的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我国国家的人口众多,并且人均资源相对来讲比较缺乏。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工业的发展,服务业就缺少了其发展的基础,消费也会丧失其发展的根本来源,这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民间资本作为活跃的经济力量,先天就有着对利润的追求欲望,民间资本进入到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伴随着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和一些新的经济热点的不断培育,目前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机会,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一级新型通讯等等行业,这些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朝阳产业渴望能够得到资金的推动,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资本选择这些产业进行投资,就能使得那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得到转化,从而快读的形成生产力,就民间资本而言,也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利润回报,从而获得双赢的效果。
1.2 能够使得民间资本实现产业报国的愿望
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国有资本和国外的资本。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民间资本不断的壮大,重默也变得更加的充盈,但是就实体经济来讲,我国的民间资本一直没有受到比较好的重视,处在相对边缘化的地带。同时我国很多民间资本都有着产业报国的意愿,如果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民间资本的发展提供比较好的投资渠道和政策环境,民间资本也是十分渴望进入大事体经济领域进行发展的。促进民间资本参与到实体经济的投资领域之中,对于促进就业和保障民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分析
从目前国内民间资本发展的情况来看,国内并不缺乏民间资本,主要缺少的是比较好的政策环境。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力促进民间资本参与到实体经济之中,是推动实业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1 市场经济环境不利于民间资本参与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之中
影响民间资本参与实体经济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但是首先是市场环境的因素。比如:一些行业本身就存在着垄断的情况,民间资本就没有办法进入到这一领域之中。另外民营企业的资金也存在着不足的情况,民营资本融资困难的情况长期存在。另外实体经济本身的发展前景不够明朗,生产订单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一直存在,这使得民间资本对于实体经济的投资意愿并不是很强烈,多数民间资本对于发展实体经济持有谨慎的态度。另外一方面相对民间资本来讲,国家在政策层面更加愿意保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较为有利的支撑,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发展空间。加上民间资本本身都有着一定的逐利性,比较热衷于进入到投机市场,这使得长期以来民间资本都游离在实体的发展之外。
2.2 投机性的资本非理性的膨胀,影响了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受到投资渠道狭窄和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欲望的影响,目前各种投机性的行为不断的出现,在资本市场、地产市场、古玩字画以及贵金属等虚拟经济都出现了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这些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太多的资金大量的涌入到这些领域,会导致供需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衡。这同时还可能导致一些民间资本逃离实体经济而涌入各类投机经营,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科学。
3 促进民间资本参与到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个国家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实业,必须回归到创造真正社会价值的实体经济上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间资本不断的开始积累,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特别快。可以说中国并不缺少民间资本,但是缺少的是实业精神。所以政府必须要将民间资本吸引到实体经济中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效率和作用,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实体经济的再造。
3.1 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到垄断行业中
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逐步的打破原来的行业垄断,不断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石油、电力和铁路等垄断领域,进一步的降低准入的门槛,不断的放宽对于民间资本的限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到市政公共领域和国防科工等领域。同事还可以加强对于相关产业的扶持,积极的培育一些新兴的产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到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到民间资本的改制和重组之中,充分的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管理的优势,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金融监管,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
目前应当在金融监管、规范经营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于地方金融机构持股比例的限制,最大限度的允许民间资本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地方商业银行的投资之中,逐步的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的发起或设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一些金融机构,但是必须要纳入到金融机构的监管之中。促进民间资本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3.3 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三农”的发展
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逐步的加大农村土地、林权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提升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不断的延长农村土地的承包时间,大力的引导民间资本开办各种现代观光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使得新型农业能够成为吸收民间资本的重要集散基地,从而更好的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已经进入转型期,短期通货膨胀一直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存在,虽然该风险一直存在,但是还不是很明显,但金融资本市场的问题尤其突出,“脱实向虚”问题已成为重点的关注对象,这样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实体经济整体效益水平不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挫伤,国内实体经济面临着很多的制约,尤其是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价格的下拉作用使经济增长缓慢,这样就会使其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费用增长速度持续增加、成本增加速度不断上升、资金链条脆弱,时常面临断裂等问题,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增加迹象,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了问题,成缓慢或下降趋势,特别是一些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这类企业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整合,只能在发展中承受相应的问题,如资金紧缺、订单减少、原材料及人工成本高等问题。为何出现此类问题,深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体现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没有有效的融合,相互抵触,造成了金融产业相对来说发展速度很快,致使盈利增速,而实体经济的增长非常的缓慢,导致利润增长更是缓慢前行。
(二)生产要素减退而导致产业空心。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资源的支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面临着产业空心。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资源、劳动力、管理、技术等要素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受现在市场环境的影响,资产泡沫非常严重,再加上高通胀率的压力,两种因素双重挤压,大家都不愿面对的场景,即实体产业空心化。主要是由两种原因导致其出现的,一种原因是社会供给导致资源价格不断上升、劳动者也改变了以前的择业观,择业机会日益增多,这样导致企业投入成本发生不同以往了变化,成本逐年攀升,实体经济投资成本回落较明显。另一种原因是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出现了很多雷同的产品或产业,严重的挫伤了市场的积极性,再加上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致使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多重要的问题,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呈现了下降态势。
(三)实体企业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近些年来,由于虚拟经济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它的高回报率、投资时限短等特点,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诱惑,这些企业在其诱导下,对虚拟经济的偏爱程度逐年上升,慢慢的离开了实体经济市场,开始转向虚拟经济领域,例如,金融市场的P2P以及房地产市场等,这时资金开始发生了流向的问题,资金开始由之前的流向转向了虚拟经济,大量的资金流入人们偏爱的房地产、贵金属及期货等虚拟市场。资金的流向并没有满足很多参与企业预期,它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投机、炒作的方式慢慢涌出水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挫伤,这使“脱实向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出现这种现象是由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主导的,但是这样下去市场会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甚至是很难规避的。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正确认识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因此我要深刻认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个不变的理论。金融业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做坚实的后盾,只有根基稳定才能谈发展之事,也要认识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在哪,抓住金融工作的本质的服务实体经济。因此,各金融机构不能在没有全局观的情况下,擅自做一些背离实体经济发展的事情,要认识金融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深入贯彻落实的紧迫性,原则性的坚持不能变,坚决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动摇,有选择的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脱实向虚的金融资源出现,防止虚拟经济膨胀,造成产业空心化现象发生,从而实现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顺利进行。
(二)确保总量,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采取系列措施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节奏。从宏观层面上要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最几年中央一直主张的政策。因此,各金融机构不仅要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在此政策的制约下合理节奏下把握信贷投放总量,信贷总量不是一个数,而是要各地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资源相匹配,只有做到相互相适应,保持经济发展需要的投放节奏,这个时候才能与实体经济运行规律相衔接。围绕这一实体经济主体开展系列主题推进政策,做到“信贷支持力度不减、方向不偏”。金融机构在争取资金方面积极地争取,保证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信贷政策倾斜。在符合信贷调控要求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强风险管控的能力,把政策使用好,利用足,促进其高效有活力。从而实现了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要。
(三)优化结构,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从优化结构出发,根据结构的合理调整进行重点建设支持和重点项目发展。各金融机构在重点建设和项目的支持和建设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发展重点,全面落实中央部委制定的各项文件,进一步促进落实各项金融扶持政策,推动大平台、大项目建设。有条件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带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拓展金融相关的形式,来满足大建设和大项目的需要,如并购贷款等形式,这种形式就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在大建设和大项目中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使信贷比例要逐年得到提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2009年10月澳大利亚加息到2010年初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方面频频动作;直至4月初东盟峰会声明草案中关于撤回经济刺激措施的明示……系列行动无不表明世界各经济主体正在逐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然而目前中国是否能够全面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以及我国在退出经济刺激过程中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是笔者想要讨论的两个关键问题。
尽管从长期来看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立即转向。经济的发展依靠市场机制,需要企业等微观主体这些内生力量来运行,而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只是属于外力。因此当内生力量出现问题无法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时,需要政府外力的推动,但这种外力只能是暂时的,经济的平稳运行最终还是要靠企业等微观主体。因此经济的内生的增长机制是否恢复是我国经济刺激政策能否全面退出的关键。
回顾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践,其GDP增速达到8.7%,第四季度超过10%,尽管从各经济衡量指标上看我国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复苏,但是这些都与政府的投资高度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在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95%,并且银行信贷是大量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配套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显然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增长方式。可见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内生增长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政府的外力还有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经济刺激政策不能轻率地全面退出。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在世界经济普遍回暖、中国经济复苏的同时,各方对经济刺激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忧也更为强烈,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适时退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一两难的困境,笔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应该适当调整,使其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同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等问题采取且战且退的渐进式退出方式。
在关于我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方式和途径上,目前存在较多的观点。有学者提出了暗中收紧、对外暗示政策转向和加大宏观调控的“三步走”战略;有学者认为“利率”和“资产泡沫”是退出的着力点;笔者强调采取“国退民进”方式,即政府在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时需鼓励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从而保证退出过程中经济平稳运行。
(一)货币政策应该为经济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
金融制度的供给也是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事实表明,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是助长投机因素的温床。如果在资产价格异常波动的阶段,即使对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资金也很有可能避实向虚,而不是真正应用于生产领域。
(二)货币政策调控不应使经济形成对货币的依赖
多年以来,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放就乱、一紧就死”,经济下行时刺激政策出台、经济好转时刺激政策退出。目前,我国M2/GDP比率已经很高,意味着资金的产出效率明显下降,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杠杆率较高。在此货币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两难抉择。
(三)货币政策要关注融资成本,运用相关工具进行调节
这一方面要求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化,另一方面需要加快资金价格改革,从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四)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准入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良性竞争,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动员资金的能力。大力鼓励社会创业,使资本、科技与企业家精神充分结合。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确保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快金融领域的简政放权,是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监管政策层面
(一)从监管上杜绝层层加水、体内循环的问题
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即是很好的范例。在此之前,金融机构通过一系列产品和交易结构的复杂创新,银行信贷资产化身为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等,旨在规避监管。企业通过资金池等非信贷渠道获取资金,导致融资成本提高。此类问题必须从监管层面加以杜绝。
(二)信贷资金的监管
应严格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规定,坚持受托支付,避免挪用,坚决打击挪用信贷资金进行投机炒作的行为。
(三)注重高频交易的监管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利用高频交易套利的行为。高频交易对于市场具有强烈的影响,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也有弊,需要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四)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导
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金融业务的延伸应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前提导向,禁入产能过剩行业,对于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应定向投放,降低其融资成本。对于金融领域的创新产品,特别是交易结构复杂的创新产品,应要求金融机构充分披露信息,监管者要充分掌握产品功能、设计原理及其风控措施,以正确作出引导、加强监管。
(五)探讨建立全国性资金流向监控系统
及时掌握信贷资金、银行表外业务、类信贷业务等各类金融工具融入资金的流向,以保证监管实效。
三、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经济周期中始终保持稳健。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市场反应能力,抓住市场机遇,在支持经济实体的发展同时,提高壮大自身实力。二要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努力防控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各类风险,健全审慎经营机制,运用风险抵补措施缓冲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三要不断开发金融技术,努力控制成本,延伸服务范围。四要坚持金融创新。创新始终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解读,由此找准支持的对象、产业和企业。金融机构应当创新金融工具、设计出新型的融资方案,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整体经济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四、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及金融技术的层面
(一)加强金融基础建设
尽快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完善登记、托管、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便利。
(二)从金融基础设施的源头根绝监管漏洞
很多看似监管的问题实际上与金融基础设施有着很强的关联。比如,如果企业账户管理规范、绝大多数交易以及全部大额交易都通过电子渠道结算,资金流向清晰且有迹可循,则资金监控就较容易,防范信贷资金挪用的成本就会降低。又如,如果合同管理、发票管理规范,那么利用假合同、假票据骗取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三)优化金融生态是吸引资金的重要手段
在不同经济阶段、不同地区,由于地区经济水平、金融生态状况存在差异,因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也不一,持续优化金融生态是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重要途经。
(四)推动金融技术的进步
关键词:虚拟经济 辨识 评价 控制
虚拟经济系统是由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的。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催化剂。在努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应尽量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对防范虚拟经济内在的风险尤为重要。防范风险,主要指对虚拟经济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价及控制。
一、虚拟经济的风险辨识
虚拟经济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研究的重点都是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的概念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是脱离于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一种经济形态。狭义上认为只有与股票、债券发行、流通转让有关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才是虚拟经济,其中包括股票和债券的交易,还包括基金、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股票指数期货、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回购协议等的衍生金融产品;广义上则认为一切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投资业、基金管理业等等都可算为虚拟经济。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虚拟经济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如果不对这些属性加以研究和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加以防范的话,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的经济动荡说明虚拟经济的风险性。为了减少或最小化风险,就必须从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出发,然后才能进行风险控制。
风险辨识就是要分析虚拟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
虚拟资本的载体是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并借助于发达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快捷灵敏地流动。但在方便快捷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风险,投资人可以迅速地收回自己的投资进行短期投机行为,尤其是境外的巨额资金。一旦这些资金被大量撤回,将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二)虚拟经济的投机性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大大加快,加上金融管制的放松,大量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短期的投机行为将会给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后果,若大量资本发生投机行为,必会殃及实体经济。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
虚拟经济虽然相对独立运行,但如果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将会失去实体经济的支持。这种脱离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实体经济的动荡。甚至产生经济危机。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必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
(四)虚拟经济的泡沫性
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超出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泡沫。这是因为过度追求虚拟经济载体的价格上涨预期,而使其它资产也随之连续上涨。而泡沫终究会破灭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后果导致了经济的严重衰退。
虚拟经济风险的产生除了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内在风险外,还有一些是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如信息不对称也会产生风险,在虚拟经济的各个层次中,由于经济活动行为主体角色的不同和获取信息的不同,存在着信息的不平衡。各个角色会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这势必会带来不同的结果,风险也由此产生。
二、虚拟经济的风险评价
虚拟经济风险的产生具有无法避免的特性,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经过风险辨识后,风险评价必不可少。风险评价一般是从虚拟经济本身出发,找出虚拟经济本身的特有风险,再对风险所产生的环境进行评价,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风险产生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根源在于政府、中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可以从这三方面加以评价。
(一)对于政府方面的评价指标设置
政府对于虚拟经济风险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越高,高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越小)、对宏观经济的把握能力(政府应能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适时调整本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因为宏观经济的发展能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政策调控能力(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政府都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政府应对虚拟经济的运行进行适当的干预)、通货膨胀率。目前,全球虚拟经济发展异常活跃,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风险。中国政府除了进行适当的干预外,积极进行疏导,鼓励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并制定政策鼓励机构和个人进行海外投资。来分散虚拟经济风险。
(二)对于中介机构的评价指标设置
中介机构风险的自控能力、规模的控制、预警监督措施的完善。中介机构应对虚拟经济的运行所产生的风险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这应该是评价中介机构的首要指标。控制能力应包括中介机构自身的机构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措施)、规章制度、急救措施是否健全等等。规模的控制也是评价风险重要指标,因为相对来说,规模与风险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预警措施是中介机构保证提前预知风险的重要步骤,预警系统应具有预测、评价和智能分析的能力。
(三)对于个人投资者的评价指标设置
理性、风险意识。目前,个人投资者在虚拟经济的发展中十分活跃。所产生风险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是否强烈。风险意识不强,必会使投资失去理性。
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虚拟经济的泡沫大小进行评价,度量泡沫经济的指标大致有以下几种:虚拟资产价值与国民总资产价值的比值,这能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金融资产价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虚拟经济的相对体积:股票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值,即市盈率,表示靠股息收回市价成本的年限,一般认为市盈率在20―30倍之间比较合适:金融资产价格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以上指标可以在一些统计资料中查到,但还应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虚拟经济的风险控制
对虚拟经济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辨识。并对衡量风险的大小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就可以根据评价的风险值进行风险控制。在控制风险上,除了常规的风险规避方法外,还应在风险达到一定的限值时,及时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进行风险干预,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我们认为控制风险还应在创新上做文章,根据虚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方法上开拓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为虚拟经济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中介机构和投资者,所以风险控制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解决。
(一)政府在风险控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风险控制的主要实施者
首先,政府应构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平台,这不仅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需要,也是监控分析虚拟经济风险的需
要。在监控虚拟经济系统中将所发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找出来,并通过平台的综合分析、判断和智能学习功能,找出虚拟经济风险产生的根本根源,这样才能给出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其次,政府是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定者,起着监督作用,依靠法律法规规范虚拟经济健康发展。除了在法律上承认虚拟物品的法律地位,同时还需对虚拟物品的交易进行监管,加强虚拟企业和虚拟交易的管理。然后政府进行适当调控,搞好虚拟经济的市场运行。充分而有效发挥资本市场的要素配置作用;同时,还应在实体经济上加强管理和控制。夯实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最后,虚拟经济虽然应按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但政府在虚拟经济处于高风险时,进行适当干预也是必须的。例如香港动用储备金干预金融市场,有效打击了对冲基金,保护了虚拟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否则将会对实体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二)中介机构如银行、证券交易所和基金机构本身应加强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
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严重影响着虚拟经济的风险,因为银行也与一般企业一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银行的信用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虚拟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建立信用管理系统,市场经济其实质就是“信用经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管制的放松使虚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更加开放的环境。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虚拟经济领域也同样存在着信用的竞争。证券交易所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纽带,如果一旦连接出现问题,会产生很大风险。证券交易所应加强证券管理,规范交易行为,并随时监控风险。基金近年来发展较快,尤其是随着中国股市的高速发展,基金规模越来越大,规模越大。风险越大,适当控制规模是减少风险的基本条件。同时,各种不同的基金机构互相倾轧、互相利用、互相拆台,也给虚拟经济运作带来巨大的风险。
建立预警系统是中介机构控制风险的最有效的途径,它的构建将为我国宏观调控和风险防范发挥重大的作用。预警协调应具有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智能性,提前感知风险并发出警报,为风险控制提供基础。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法制创新,这将是控制风险的持续动力,也是最终的解决之路。同时,还要研究由于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会出现新的风险源。这会使中介机构之间的风险相互交叉,同时也加大了虚拟经济运行的风险系数。
关键词:资产价格膨胀;流动性过剩;经济福利
1 资产价格膨胀能持续时间和决定条件
资产价格膨胀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引起资产价格膨胀的种种因素的变化,没有这些因素的支撑之后资产价格的泡沫终将破灭。
中国资产价格的急剧膨胀主要是由于市场中流动性过剩。央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向市场中注入大量流动资金,以及在中国经济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出现复苏势头的环境下国内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和对未来经济的持续看好,促使大量资金涌入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制造流动性的重要来源,推动了资产价格的急剧膨胀。
投资者的信心是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股价最终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的状况,虽然短期内可能出现偏离,长期来看股价应该回到其内在价值。所以虚拟经济在长期内必然依赖于实体经济,在资本市场过度繁荣的情况下如果实体经济没有跟进,这种虚假的繁荣很快就会被市场参与者的理性预期所击垮。
当前中国虽然仍保持着高水平的GDP增长率,国民经济似乎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扭转而上,但是我们不能忽视GDP增长的真正动因是政府向市场注入了大量信贷资金以刺激经济,而这种刺激是不可持续的。如果继续提高信贷额度,过多的流动性最终将引发人民币的贬值,进而使得资金纷纷外逃,资产泡沫在达到一个高点后破灭,将重蹈金融危机的覆辙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另外,此次政府注入的信贷资金大量投放于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与基础建设有关的钢筋水泥的生产和就业,这种对特定经济部门的刺激也是暂时的,而且很有可能造成该部门的产能过剩,由于金融危机当中外国对中国出口品的需求急剧减少,已经产生了产能过剩,这样的经济刺激无疑将加剧这种产能过剩。下表是2000年至2009年中国GDP的主要构成:
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到了67.05%,而消费只有28.96%,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加上出口由于需求萎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而锐减,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只剩下投资在苦苦支撑,而短期的投资增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需求才是可持续的,在内需拉动不起来的情况下,政府只能寄希望于短期内增加投资,表现在加大基础工程建设,这一点同样可以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在2007年,市场流动性过剩催生了高房价,政府不断出台政策调控房价,而在2009年政府却开始鼓励房地产投资,目的是让房地产这个增长点拉动投资从而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发展。
2 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应对面前的危机而无暇顾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应该仅仅依据目前的经济成效来判断未来经济的走势,而应该注意到实体经济面临的种种问题。金融危机下东莞地区的“倒闭潮”就有力地揭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困境,目前制造业虽然在经历回暖,但经营环境已经变得严峻,生产成本提高和产品需求的减少使得中小企业的利润锐减,在大量的流动性面前,投资者更乐于把资金投入到股市楼市当中。由此可见资本市场的繁荣背后是对生产性投资的挤出,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旦政策转向资金撤出,流动性缩紧的同时实体经济不能同步跟进将打破资本市场高度繁荣的美梦。
3 政策建议
总之,笔者认为中国资本价格的膨胀已经背离实体经济形成了泡沫,这种虚假的繁荣能否持久存在取决于长期内实体经济能否跟上资本市场的步伐。如果实体经济发展没有得到改善,泡沫终将破灭,资产价格将回到其内在价值水平上;如果产业结构改革、促进内需等等措施取得成效,资本市场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当中找到足够的依据和支撑,资产价格便可以货真价实地高涨。
参考文献:
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却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发展的根本是既能保证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能够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实现全人类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沃土”,也是社会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区域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将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务必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价值重构等融合为一体,构建循环区域经济发展新体系。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
1.区域的自然生态基础。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把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差异较大,主要包括:一是南北差异;二是东西差异;三是山区与平原地区差异;四是沿海与内陆差异;五是城市与乡村差异;六是边疆与腹地差异。每种差异均包含着土壤差异、地形地质构造差异、动植物差异、气候气象差异等。
2.区域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人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特定经济基础。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基础好的地方越来越富饶,经济基础差的地方发展速度较慢。我们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仍然离不开经济基础,但这个基础可以进行人为地调整与约束。例如,为了促进某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可以进行适度的经济扶持,这就类似于招商引资,但这种经济扶持又不等于招商引资,最大的区别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不一定是真正的循环经济,这些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可能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但进行循环经济建设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而落后地区,想发展循环经济却困难重重,缺钱可能导致这些地区永远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3.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从整个社会来看,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技术,这些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二是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这些技术为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起到保护作用,让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相融合;三是零污染技术的研发,目前的许多科技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这些经济实体也应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技术基础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现如今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只是在技术的推广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障碍。这些障碍不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而是技术推广中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我国的许多企业存在着两类运作问题,一是引进环保的技术设备资金缺乏,就只能随意或偷偷地排放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二是迫于某种因素,虽然配备了较好的环保设备,但出于运作成本问题,只有在有关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启用这些设备。
4.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我国的相关部门,制定了许许多多的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些制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宏观指导性政策,给经济实体以较大的发展空间,促进投资与再投资;二是微观性的约束性政策,凡是涉及人民大众利益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均有必要引导与约束。出于特定的目的,有些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很自私,说是自私主要是因为引资只考虑能否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较少或根本不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明明知道某些投资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也要大肆引进,在自己荣耀地去往他处后,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繁荣”局面,也留下了影响子孙万代的毒瘤。所以说,制度建设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社会文明的过程,每一名有良知的社会分子都应该以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选择自己的行为。
三、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1.深入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循环经济发展理论是全新的经济领域,既包含传统经济的理论内容,也包含着适应全人类健康发展的全新内容。这个全新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重新考量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对人类幸福指数的相关关系研究;三是新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是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循环经济的作用与地位。
2.出台刺激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政策与制度,这些政策与制度既能约束经济实体的运作,也能保护经济实体的运作,但是,特定的政策鼓励,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推动力。这些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必须由政府承担,而且其内容必须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获得优惠政策经济实体的资格;二是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及执行标准。
3.强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而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环境的透支仍很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正在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形成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依赖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的技术研究。
四、小结
之前的一系列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领域所带来的最深刻启示是: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繁荣发展的根基,离开了实体经济,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就变成了脱线的风筝,继而又会损伤实体经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发酵、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确保更多的资金用于实体经济,这不仅是立足当前提振经济信心的有力举措,也是着眼长远夯实金融业发展根基、助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
日前闭幕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这一明确提法,无论是对做好当前金融工作,还是对把握经济发展全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记者就金融导向与发展实体经济的相关问题,专程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
记 者:实体经济投入下降、非实体经济特别是各种金融产品和房地产投资比重越来越大,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这反映了怎样的深层问题?
金 碚: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越来越具有“金融依赖”性,即实体产业的活力和创新力不足,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刺激”和“宽松”政策,实质是货币本位的腐蚀和财政纪律的松弛,以应对实体产业乏力的窘境。发达国家经济的高度“金融依赖”必然对开放的中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经济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金融依赖”的趋势:例如,政府增大流动性供应以保持经济增长、银行和股市向企业输血、企业靠非主营投资,如金融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获得盈利、金融活动的获利性远远高于实体经济活动,而实体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却感觉越来越困难,当陷入严重困境时又不得不依靠金融输送来挽救,而且金融输送必然产生副作用。所以,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产业能够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记 者:当前中国实体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遇到市场需求的制约,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将来得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增长?
金 碚: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体经济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其中,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仍然是未来至少10至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领域。中国现阶段,无论哪个产业的发展,包括城市化的推进,都首先要依赖于工业的支撑。中国的资源、环境、民生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也都要依靠更发达和强大的工业。而且,中国工业自身的每一个产业都还有很大的升级和精致化发展的空间。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仍将以显著高于第三产业的速度增长,而且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将在三个产业中居首。只是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第三产业一些领域的价格上涨,而第二产业产品的价格下降,才会在以现价计算的产出比例上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的显著上升。
总之,应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但这必须以更发达的制造业为前提和基础。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必须以高技术的工业为物质载体。
记 者:我国实体产业发展应该说一直领先于其他产业,发展至今,似乎已经碰到了天花板,要想进一步突破您觉得出路何在?
金 碚: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面临成本上升、资源约束和环境标准提高的压力,但是,要应对这些挑战又必须依赖于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改革30多年来,工业率先改革开放,而其他领域改革开放长期滞后,这致使制造业的经营环境相对恶化。当前表现在工业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大多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改革开放相对滞后所导致。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到更大的压力。有些地区发生“去实业”和“去制造业”现象,主要是由于产业间比较利益关系的变化对制造业的不利影响和实业经营环境不善所导致。
所以,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是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的路径必须改变工业“单兵突进”的局面。做扎实、做精致实体经济,特别是夯实先进制造业,是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劳动体制、投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应加快改革,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记 者:改革要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的确非常重要。您认为改革的方向和步伐应该怎么把握?
陶冬 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
欧洲央行于6月5日调低储蓄利率10个基点,成为世界第一个将政策利率调为负值的主要央行。此举意在改变资金的无风险回报预期,迫使滞留央行账户的银行资金重回实体经济,迫使企业寻求投资,消费者积极消费。
其实,欧洲经济目前并未滑入通缩,而且低通膨环境迄今似乎也没有直接对经济构成显而易见的威胁,欧洲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源自银行金融中介功能的丧失。促使欧洲央行此时“放水”的原因有三。
第一,债券市场资金成本的下挫,并未带来实体经济资金成本的同步下调,银行贷款利率高企,贷款意愿低下。换言之,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的宽松政策救了银行,救了重债国国债,但是却没有救到银行贷款,实体经济未受惠于欧洲央行的政策,复苏自然缓慢,欧洲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与美国回落的失业率(尽管有水分)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欧洲央行超低成本的流动性供应,令欧洲重债国短期内违约风险下降,海外热钱纷纷投入欧元区资产,将欧元汇率炒高。欧洲本来就缺少内需动力,高汇率又打压了出口,增长乏力愈加明显,市场火爆、经济萎靡,成了欧洲目前的一道风景线。
第三,监管加码和部分银行面临罚款,这两者均对资本金已捉襟见肘的欧洲银行构成威胁。以帮助实体经济的名义为欧洲的银行修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至于触发市场恐慌,可谓一举两得。(6月11日)
降准对经济增长作用有限
汪涛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希望降准能刺激经济增长的想法不仅高估了降准对于推动信贷增长的作用,也高估了货币政策对于拉动实体经济的作用。
首先,信贷增长并不是当前制约实体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虽然决策层多次要求“金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但整体杠杆率的不断迅速上升,表明金融领域已经且仍在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一些企业的融资困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小微企业和私营企业经常遇到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因为整体信贷条件不够宽松,而是因为其信贷需求往往被国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相关项目挤出。解决小微企业和私营部门融资难问题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全面放松货币信贷政策的效果并不好,反而可能会加剧结构性失衡。
第三,企业部门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信贷供给不足,而是缺乏投资意愿或投资渠道。对许多企业而言,目前更主要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这些企业获得更多更低成本的信贷可以帮助其生存,但不太可能进一步刺激投资,政府也不应鼓励这些行业或企业再加大投资。对其他许多企业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准入门槛,决策层需要加快改革进程以消除这些准入障碍。
总之,实体经济当前的困境并非信贷供给不足,货币和信贷政策已经被充分使用,其边际效力正在递减,政府还在处理上一轮信贷高速扩张的后遗症以及各种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是时候让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转型来承担更大的重任而减少对货币政策的过度依赖了。(6月11日)
“刺激”标签不贴为宜
卢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经济刺激一词近年在宏观政策讨论领域的流行度大升。出现这一现象,除了市场上总有做多与做空力量,更与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演变的两方面基本特点有关。
一是美欧发生资产负债表危机后,不得不出台刺激政策。超强刺激虽使美欧经济避免金融系统休克崩盘危险,却难以彻底改变经济疲软乏力困境。在短期刺激长期化的病态政策环境下,刺激几近成为发达国家宏观政策代名词。由于发达国家话语权较大,刺激随之成为国际宏观政策讨论的流行词汇。
二是中国实施罕见刺激政策。中国政府2008年底决定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国高层也曾公开采用过刺激表述。首先,应肯定在当时外部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形势下,出台较大力度扩内需促增长措施是正确的。不过,当时中国经济并未发生资产负债表危机,金融系统也无崩盘风险,是否需要像面临深度危机那样重手刺激有待探讨。由于一段时期讨论宏调政策言必称刺激,思维惯性使人们把刺激政策与稳增长甚至宏观政策等量齐观。
就稳增长政策举措而言,无论是利用多种货币市场工具保证市场足够流动性,还是定向降准及多方实施金融扶持实体经济政策,抑或加速推进税制调整减轻企业负担,又或加大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项目投资――这些政策更多从经济系统内部发生调节作用,与强调外部发力干预为特点的刺激政策关联度很低。因此,从刺激政策概念含义、4万亿刺激利弊得失、新一届政府政策内涵等方面考察,“刺激”标签或许不贴为宜。(6月11日)
中国二季度增长可能升至7.5%
陆挺 美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5月份中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4.6%,创下2012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起主要带动作用的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从4月份的同比降3.1%反弹至5月份的同比增26.9%,而中央财政支出的同比增速则从4月份的21.3%放缓至5月份的15.8%。5月份(特别是地方一级)财政支出的强劲增长,响应了最近财政部加快预算支出的要求。
由于近几周的经济数据显著好转,如国家统计局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强劲的出口数据及贸易顺差,目前针对中国经济稳定性的市场担忧情绪已有所缓和。政府还加强了一系列定向刺激措施,包括允许符合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因此,对于2014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速达到7.5%(高于一季度的7.2%)的预期是有信心的,预计第二至第四季度的经济环比增速将从一季度的1.4%回升至1.8%。(6月12日)
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促市场开放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市场准入管理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
“负面清单”制度有利于减少自由裁量权,相应减少寻租、腐败,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与允许鼓励类相比,禁止限制类的自由裁量权相对较小。此外,“负面清单”的长度应逐步缩短,要有审批时限要求、透明度要求。
今后审批制度的改革,思路也需要有根本性的转变,不应再是减少了多少项审批,而是还剩下多少审批事项,这些审批是否属于负面清单,保留的理由是什么。这项改革方向和方法都是明确的,不必再等,每个地方都可以先试点,然后大面积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