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第1篇: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提问;学习兴趣;思维训练;创新能力

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教师出示了下表:

师问:这是三个学生三次口算的比赛成绩,请你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成绩比较好?

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立刻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先发言。

生甲:我认为大伟的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平均分最高。

生乙:我认为小明的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而且在最后一次考试中他考的分数最高。

生丙:小红成绩好,因为她的成绩比较平稳,不像其他两人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不好。

生丁:大伟的第一次分数是所有人中最高的,所以他的成绩是最好的。

一句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却像一块石头投在了学生思维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千层浪。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多么重要!这正如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何让这颗心脏的跳动变得强而有力?笔者想从提问与学习兴趣、提问与思维训练、提问与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自己对提问的几点看法。

一、提问与学习兴趣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使问题富有趣味性,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都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谁先到达终点呢?”提问的同时,配以多媒体演示,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学生自然会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学生有兴趣,有经验,也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因此数学问题生活化,亦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数学《质数与合数》时,先让1~12号学生站到讲台前,让他们代表着1~12这些数字,接着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约数和约数个数,然后让同学们给这12个同学分组,并说出分组的根据。这个活动表面上是给12个同学分组,实际上是在给数字分类。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巧妙转换,学生的兴趣陡涨,教学效果良好。

二、提问与思维训练

如何提问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首先要突出教学重难点,宜精不宜滥、宜简不宜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的、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如某教师在讲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为巩固知识,出现了如下的师生对话: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是。

师: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

生:是。

师:他们的回答对不对?

这位教师的提问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课堂气氛表面看来活跃,实则肤浅,效果甚微。实际上,教师只需要问一句话: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特征?这是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摸得着答案的问题,既完成了教师的教学意图,又让学生必须通过动脑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忌提些“是不是”“对不对”“答案是哪一个”之类的问题,要多提“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如上面第二种问题提出后,可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对提问的意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师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因此,真正高明的提问,是既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又能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提问与创新能力

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题。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由原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指导者,要走下“圣坛”,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意见,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其次,要交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善于提问。学生会提问,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逐步从以下几种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让学生观察提问,从哪些方面来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相同点?

(2)通过比较提出问题。这种训练方法会经常运用,一般学生都会提这样的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通过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如“有一块地,甲拖拉机耕了这块地的 ,乙拖拉机耕了这块地的 ”题目,只有条件,没有问题。设计这样开放性的题目,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又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学习的能力是特强的,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处处从培养能力处考虑,他们的表现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学会提问。

第2篇: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它应更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成为探索问题、发现新知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主体,才会赢得学生思想开放并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融洽;教师只有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并在广泛的思维训练中提供广阔的空间,才能适机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在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活动与主导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变教和学的矛盾为教和学的统一,才会产生教学的高效率。反之传统陈腐的教学方法、手段极大地压抑着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使学生始终拘泥于教师的眼皮之下,这就不能产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开放式的,特别是课堂教学氛围是民主和谐的,因而美国儿童的学习则显得积极而主动、轻松而愉快。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其首要任务是开创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友好而亲密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教学新思路,为学生提供创新契机

(一)导入新课要创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堂的开头设计得合理,那么就预示着整堂课的成功。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随后的智力活动提供愉快的背景,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的进攻学习状态。为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典故、实践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这样还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既凝聚了他们的注意力,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怀着迫切的心情投入学习,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提出学习目标要创新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目标往往由教师揭示。教师直接提出目标使教师围绕目标走,学生围绕目标转。但是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组织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定目标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突破,也是教学思想上的一种飞跃。学生自己确定目标,不仅仅体现教师尊重主体,也体现教师对学生内在潜能、智力因素的开发。

(三)训练方法、手段要创新

从某种意义讲,教学方法、手段就是教学质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也往往取决于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强化数学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实践,可诱导学生发散思维,体会成功的喜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四)改革作业内容和形式,在独立完成中培养能力

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活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知识型作业改为能力型作业和创新型作业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教学中可布置以下作业:

1.实践性作业

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布置适当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数学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观察型作业

通过布置观察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结合生活实践理解数学知识,并激发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难题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例如: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实例;平行四边形不稳定的利用等。

3.探索性作业

第3篇: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6――12岁的儿童创新精神萌芽,是良好习惯养成和儿童智力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教育教学施以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使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小学阶段研究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6到12岁的儿童的听、说、读、写、运算及其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维处于形象思维的形成和逻辑思维的启蒙阶段。思维形式的主体是形象思维,它包含了直觉、表象、联想和想象。直觉思维是无意识的,并且没有传统的逻辑思维过程与之相伴随。

1 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并随之产生各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成为可能。所以,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教师的首要问题。

1.1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般来说,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学生的间接需要变为直接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去诱发学习兴趣。如:一些教师再上新课之前,让学生作为一个探究者,先鼓励他们从网上、书店、图书馆里查找新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就不只是老师才有发言权,学生也有了发言权,使课堂呈现出一种积极、生动、思维活跃的局面。其结果学生不仅获得了主动性,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为新课的预习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展现成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要善于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的、社会的种现象,发现认识对象与别的事物的差异,找出其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才可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分析、比较、实验、研究、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只有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发现认识对象的奥秘,才是激发兴趣的最根本的源泉。

1.3 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为自己的兴趣中心。教师有了这样的兴趣中心,才能从挖掘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选择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识和学习兴趣;而教师心灵中的兴趣也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绪,促使其认识兴趣的高涨。有了浓厚的认识兴趣,学生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2 拓宽学习领域丰富的知识表象,是创新思维产生的有效途径

创新思维的产生是以丰富的知识表象为基础的。在学习或认识事物过程中,往往需要相关事物的启迪,触发联想,产生潜移和连接,生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来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知识的广博与创新思维的“顿悟”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拓展知识面,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拓宽学习领域丰富知识,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为基础知识的学得是建构思维的基本元素,基本技能的习得是建构思维的技能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会拼音和不认识掌握3000左右的常用汉字,不会听、说、读、写、算等技能,拓宽学习领域丰富知识就成为空谈。所以,在教学中课内必须狠抓“双基”的学习,废除注入式,倡导启发式。教师努力做到精讲、学透、巧练、用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过重负担,扎扎实实的让学生学好课内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操作技能),如,善于阅读、善于笔记、善于推导、善于运算、善于网上搜索等等。这样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厂矿、企业、社区、农村和更广阔的大自然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表象,为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整合课内外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创新思维习惯

3.1 要打破原有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学校通过“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实践探究、获取结论――合作交流、共享成果”的问题探究模式的构建,整合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对满足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天性,激发学生主动的探究兴趣,养成善于从日常生活、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各项活动中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我们经常利用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如:遇到不清楚的事物,便可以提出“是什么?”;遇到不明白某事物会如何发展,便会问“会怎样?”;不知某事物产生的原因,便会问“为什么?”;乃至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养成学生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课题入手鼓励学生提出。例如,在学习《机器人》一课时,老师在板书课题之后,便问:你们想知道有关机器人的那些知识吗?学生接着说:我们想知道什么是机器人?机器人有那些?机器人有什么用?发明机器人的是谁?机器人有那几种?等一系列的问题。

3.2 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追寻问题开展多种探究活动。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应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寻着问题开展猜测假设、拟定计划、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寻求结论的多种实践探索活动。如要想解决上面所提到的有关机器人的问题,教师不要给出答案,可以告诉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路径与方法,如:少年百科知识丛书、十万个为什么?、英特尔网上等处查询获得。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们主动去感知自己未曾知晓的东西,从中获取许多生动而又广泛的知识;在探究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他们会自觉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其意志得到磨练;通过实践感知,智慧得到发展,观察、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获成功的快乐,感受知识的情趣,唤起他们热爱探究的美好情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各种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方法和能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培育创新精神。

3.3 要为学生探寻的结果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结论之后,许多学生都表现出一种很想将自己获得成功与人分享的心理状态,此时,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告诉大家,与他人共享,并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并积极为学生的交流展搭建平台,让其表现欲获得释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整理好信息资料,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展显在大家面前,让大家评头论足。在研究报告中,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把自己的结论告诉大家,应有探究过程的完整展现,从中让同学体会你探索的足迹,同时也表明自己在探究中不断完善和进取过程。

4 着力发展多种创新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

小学阶段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求异思维、创造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这些思维形式,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4.1 培养敢于直觉思维的习惯。直觉思维的主要是以直觉判断或推测、猜测或预感和洞察力(高级形式)为表现。在小学阶段则主要表现为直觉判断、推测、猜测的形式。例如:猜谜就是小学阶段常用的一种直觉判断、猜测的方式,也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又如:在学生做习题时,一些题按一般的逻辑思维去思考解题思路遇到困难,往往需要采用直觉思维的方法,寻找解答对策,然后再去推导、运算。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非线性的直觉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的参与来验证其直觉思维的判断是否正确,使之逐步完善。

4.2 培养富于联想的思维习惯。联想可以激发人们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力。联想能驱使学生发挥认识的积极性,采取多种研究角度,寻求多方面的解答,从而将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开展丰富的联想,将学生思考延伸,并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联动思考,要让学生不仅习惯于顺向联想、纵向联想,而且要习惯于逆向联想和横向联想等多种联想方式。

4.3 培养善于求异的思维习惯。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是对求同思维而言的。求异思维则是指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在小学教学中,语文的扩词、同音词列举、近义列举、一词多义、一词多用、一事多写等练习;数学的数的多种组成、一题多解;科学的事物形态、方法、用途、造型等方面进行求异……

4.4 培养乐于创造想象的思维习惯。想象与创新思维联系紧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直觉和灵感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因此,只有发展想象,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作为小学生要想具有真真的创新能力,还为时尚早,但要使学生从小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就具有可操作性。

在学生创新思维活动中各种思维形式,常常交叉、重叠,统一于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师只有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全面地、灵活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长期坚持,使之养成一种创新思维习惯。激励学生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惊醒创新思维,不只依靠某一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依靠直觉、联想、求异、创造想象等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才能发挥最佳的创新成效。并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形成具有优良的创新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 李敏.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