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如何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能力,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地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完全成形,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正确引导,这既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难点。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为严谨、富含逻辑的学科,而逻辑思维是利用相关的概念、理论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掌握并解决好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就必须进行理解性的教与学。因此,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能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正是建立在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之上的。
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知识掌握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感性认知情况下,运用合理的分析、推理、论证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得到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解决方法。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许学生能够将这个线段公理背下来,但是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这个命题的论证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进行论证方法的讲解、作图、分析论证,这个过程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讲解过程,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剧增,在面对与日俱增的社会压力和各种考验中,必须学会冷静、客观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并且能准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健康、科学、正确的理性思维认知的启蒙阶段。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年龄特性,专注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优势,学生可以很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实现逻辑思维的锻炼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1.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而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现学现记能力很强,却在课后的练习上无从下笔。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多思考,寻找一个浅显的切入点,例如,一个存在多个未知数的求值问题,就可以设置一个参数作为切入点,就很容易把未知数用共同的参数表示,最终得到需要的结果。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了解题思路,就会一步步往下解答;另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运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2.理论与实际结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基础知识的教学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先让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然后通过实际的论证方法、分析练习等来强化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消化并深刻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式,还要在教学语言中注重表达的严谨、准确。针对学生的错误,需要对其进行思路分析与梳理,并且运用合理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进一步加强逻辑思维的
培养。
3.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法
正确的思维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套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案,一些案例需要结合实际,也需要有一些趣味性,或者与过去的知识相结合,给学生一些合理的联想空间,既培养了思维模式,也能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加深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重复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不是说一两节课就能够有成效的。由于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很大程度上思维模式依然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想要塑造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通过不断地训练去引导,从而逐步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鹏鹏.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分析[J].文理导航:中旬,2016(5):32.
[2]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5):89.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研究;环环相扣;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才能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灵活地解答数学题目。如果没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压力,觉得数学很难,如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最终很难学好数学这门功课。那么,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首先,要具备全局思想,使章节知识之间可以环环相扣。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最后,要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只要牢牢把握这三大环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不成难题。
一、统筹全局,环环相扣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数学的抽象性更高,而且数学中,集中了大量的公理、定理、公式等,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很容易产生知识混淆,也会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乏味。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比大多数学科都要强,数学知识的相互衔接上,也比其他科目的知识衔接得紧密,学习数学是不能够脱离数学的系统性要求的,而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于它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知识的衔接顺序来进行,新的知识往往建立于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要求新旧知识要连接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全局、环环相扣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统筹全部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知识衔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地思考和解答一个数学问题。
正确的解题方法应该是:知第一步,走第二步,为第三步,想第四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把一些数学概念,方法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当遇到相同的题型时,大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快速反应,运用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来解题。统筹全局,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这种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从而化抽象数学为实体数学模式,一旦碰到抽象问题时,只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变,就可以做好知识迁移运用。
比方说,在讲“一次式的同类项”问题时,课本上举例了组成5x式的两个正整数系数的项一共有四组,分别是3x+2x,2x+3x,x+4x,4x+x,但是,如果问的是整数系数的组成,就不是4组了,而是无数组。而让学生练习8x的组成和分解问题时,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用东拼西凑的想法去说出它的7组组成,而是要让学生有次序地,进行分解。组成8x的组合分别有:9x-x=-x+9x=10x-2x=…,这样,在学习这个知识时,也能够顺带做到知识的迁移,既复习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又复习了同类项和合并法则等。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无限问题,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要只考虑整数问题而不考虑正整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无限个组合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知识的环环相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他们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更加科学、有序。并且能够做到知识的紧密连接,最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教师重在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
限制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旦教师采用了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时,教师要避免“手把手”式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引导,并且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只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做真正的解题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一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给出大概的解题步骤,具体的解题计算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重视理解和解题过程而不是结论。在学习数学时,要忌讳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应该为了理解而解题。解答一个数学题目,不能只重视结论,而是应该重视解题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题目的含义和思想,然后学会旁敲侧击和灵活运用。只有理解解题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类型的题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从而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掌握数学解题过程而非结论对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关键的,只有加深对过程的理解,学生才能够触类旁通,从一个题目中联想到一个类型的题目。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为主,“学多”为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这样那样的知识,知识并非掌握越多越好。“学会”才是最关键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学会”,然后有能力的才去“学多”。要基于“学会”的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分析和推理,形成发散的思维模式,并且分层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根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数学,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下,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
三、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初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靠教师的栽培和训练,这种培养和训练应该要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概念知识的讲解上要进行培养,而且在平时的做练习,甚至考试等也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首先要明确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培养起,从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这门课时,就要有意识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另外,要注意,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也要持久地贯彻到初三年级。并且初一、二、三年级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应该要针对三个年级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其次,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很重要。初中阶段运用列方程(组)解运用题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解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要从题目的叙述中进行观察比较,抓住数量关系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才行。因此,利用初中的运用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效的培训方法。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开展有意识性的、有目的性的培养是培养工作的关键。而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衔接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并且,教学方法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只需做好教学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摸索、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一旦掌握数学的解题思想,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那么,当他们面对各种类型的数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筱蘅.逻辑与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学习和掌握逻辑的意义与作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创新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51-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的教学改革也在顺利推进中。数学是一门基础、重要的课程,数学课程的内容也博大精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很大帮助。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各种代数知识、几何知识,更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将数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在素质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必须要改变,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等,这些都将会对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带来影响。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比较陈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对当前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初中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涉及到一些生涩难懂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依旧采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很多内容并不是很理解。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如何使用数学,而不是只学会如何解答数学问题。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因此使得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很多学生都成为考试能力强的人。
2、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数学教育的质量,传统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讲解着与听课者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改变,才能使得初中的数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当前初中数学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还比较薄弱,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大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使得学生只会被动地学会如何去完成作业、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核不到位。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措施探讨
1、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简单枯燥,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适应新时期初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基础。初中数学课程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初中生通过实践学习,使得初中生能够应用所学到的各种数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定期对教职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使得学校领导以及具体的教师能够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初中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理念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以初中生为教学主体,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为目标导向,让初中数学教学作为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不断提高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的应用
数学教学是初中的主要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黑板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数学教学水平,对此要积极加强对数学教学理念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进,使得初中的教育可以逐渐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及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数形结合,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立体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并且能够将一些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可以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加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数学环境中,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等,都是新媒体平台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对称关系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一些图片的对称变化关系展示出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加立体的意识,对对称这个数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再比如在对一些函数关系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相应的函数的图形,比如对函数关系的各个要点进行分析,从而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
3、加强初中数学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初中数学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通过不断地充电,接受再教育,使得自身的能力水平可以不断提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注重培养初中数学教师的信息意识,使得教师能够借助各种计算机平台、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教师。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借助各种媒介平台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就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分享,将自己对数学教学的看法讲出来,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累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突破点,加强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改进,借助新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加强数学课堂上的情境的设置,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 新.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如何学习好中学数学,是每个刚入中学大门的学生面临的共同命题。与小学数学学习相比,中学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转变的过程。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严谨变为严谨、反应的不灵敏变成十分灵敏、没有逻辑性变得有逻辑性。可以说,学习好初中数学是学生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
教学中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数学具有三个特性――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性。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被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和解答,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对数学的学以致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相关逻辑元素。将目光转到新课标的要求当中――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多元教学方法,进行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我们要处理好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几组关系。
首先,要改变过去死板的概念性灌输,要积极活跃的进行兴趣引导。初中是学生产生逻辑思维并逐步发展阶段。根据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等因素研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引导学习,从而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的去积极学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逻辑反问的方法,解决学生们因逻辑错误所产生的错误回答。这样能使更多学生了解到逻辑能力的有用性。此外,与以往小学只注重将数学结论传授给学生不同,初中教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结论、公式、产生推导的过程。这是重视思维过程不可缺少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安排好复习导入、讲解传授、巩固练习外,还要给学生剖析每个阶段、每个层次的具体内涵。即通过对过程的详解讲解,引入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与推导,这样就在不自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谈们的怀疑性。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为之的场景,积极引导学生启发性思维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现在的学生,往往怕老师,对老师言听计从是普遍现象。学习数学,就是要有存疑精神,通过存疑去进行验证、推导,有助于学生比较能力、推导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注意的相关事项
学好初中数学是同学们提升全面成绩的关键,但相同程度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在差不多的学习时间里,取得差异的成绩,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概念是任何理工科学科学习的起手式,是基石。概念是大脑中对抽象事物的一种理解。学生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然后现在的学生往往忽视对概念其背景的理解,这也是学不好数学的原因之一。我们要做到在牢记的基础上知道它的由来,作用。
其次,认真参透课本章节中的例题。我们知道,数学的概念一般很抽象,而例题的作用就是将概念的抽象变为具体化,在题目中完成这一具化过程。通过章节的例题我们了解了他的内涵实质,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全新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通过课后练习题,课外练习题相同类型的题库进行强化记忆、强化学习。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定切记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内涵,还要将想和看结合起来,做到对各种难度各种层次的例题都照顾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过程学会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丰富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勤做练习。勤能补拙,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习。但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多了很多练习仍旧学不好,他们往往陷入了现在普遍学生存在的问题――题海战术。与多做练习相比,题海战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们机械性地陷入浩瀚无垠的题海当中,只做不思是不能起到固化作用的。而其严重性也不容忽视,即大量的习题将已学过的知识体系打乱,搅得一塌糊涂。而这里所说的“勤做练习”是指,学生在做了一道新题型后,首先要做的是去思考――它用了学过的什么知识,能否多解,答案结论能否继续推广延伸。
什么是真正的“勤做练习”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理解。勤做练习的基础首先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的种类以及掌握解答他们的技巧。课本上的每一个习题都针对章节的一个知识点,课外的诸多基本题型,都是章节知识点的延伸和强化。学好章节习题是重中之重;在解题过程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自己风格的思维和接替定式。数学的有趣性就在于一题多解,每道题在不同脑海中产生不同解法。所以学生就要在通用解法上,产生正确的自由思维定势,这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还掌握了更多思维方法。
最后,也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们可以从新颖、探索、好奇心、趣味等诸多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不仅促使他们学好当前学科,也有是另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秋红.浅析中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02)。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四处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为此就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略述一些浅见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背景与现状
1.教学内容的比较与分析。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和尝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加之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只有七十多课时,使得数学课时吃紧,因而教学进度一般较快,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2.思维方式的比较与分析。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看,初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凡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至于立体几何,也只能依靠要求较低的零散的立体几何知识来呈现,想象能力较低。从数学思想方法看,初中数学对其要求不高,近年对于二次函数的要求也在降低,一般不作为中考压轴题,更谈不上高中所重点要求的四大数学思想。
相对来说,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这些虽然在初中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在高中数学中才能充分反映出来。
3.教学方式的比较与分析。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侧重于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
4.学习方式的比较与分析。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心里上产生了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初高中数学内容的迁移与推广
①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
②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①注意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
②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③拓宽吸收知识的途径,培养“授人与渔”的自学能力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摘 要】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思维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并且初中数学能力上的要求也更加高。加之,初一数学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学生初一数学的成绩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初中的数学学习情况。因此,做好初一数学的衔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本文将从几方面来阐述如何做好初一数学的有效衔接教学,提高初一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一数学;衔接教学;课堂效率;教学方法
在初中阶段,初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中考结果,而初中数学又是以初一数学为基础,所以,学生初一数学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初中阶段数学学习情况。
另外,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学习内容上,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更加抽象,在学习能力上,初中数学知识,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也更加高,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进入初中的学习生活,在数学学习上的信心不足,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等问题。因此,做好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至关重要。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做好初一数学的有效衔接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提的意见仅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比较简单,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是直观的形象的内容,但初中数学,知识面上更加广,内容上会更加抽象,逻辑上更加复杂。并且,初中数学部分内容是在小学数学上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做好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是提高衔接教学效率的前提。
例如,在几何图形内容上,小学阶段学习的是简单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是通过直接观察和测量获取知识。初中数学几何方面则要求学生在抽象概念上进行证明,思维逻辑要求更加复杂。初中要求在逻辑上进行论证,这正是小学数学中缺乏的。所以在这方面加强学生的逻辑论证,并且教会学生逐步在题目当中去表达自己的逻辑推理的过程。
一方面在初中数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论证,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认识到逻辑论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小学阶段学习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在小学阶段是通过直接测量得到的结论。初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论证无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二、要做好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比较轻松、直接、形象的,老师在课堂上也是通过直接的知识传输,让学生获取知识。但初中数学会更加注重逻辑推敲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采取更加抽象的、间接地、概括的教学方式,来提高锻炼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引导为主,直接传输知识为辅,多让学生思考,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解应用题的时候,小学生往往会把公式背得非常牢固,“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总价等于单价乘以数量”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直接和死板的公式,只是做完了题目而忽视了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分析,数学思维和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合理的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题目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通过掌握一道题来掌握这一类题,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以此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另外,作为初一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课堂的气氛调节,要合理安排好课堂的组织形式,尽量地以缓慢、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过渡到初中的学习状态,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下子转变到初中的高节奏学习当中。
三、要做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由于小学阶段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和直接,教师在课堂上有比较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所以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为主,而不注重自己的学习和汲取知识。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任务比较重,内容比较复杂,知识面较广。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自主复习,教师在课堂上面仅仅是对一些关键内容进行指导。所以,要在初中衔接教学阶段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课前预习,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明确的预习目标和预习计划,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因为初中数学内容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涉及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所以,课堂上要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课后,要求学生先进行笔记的整理,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然后再进行相关的练习训练。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技巧的提高,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够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
另外,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帮助学生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小学生喜欢一边吃东西一边做作业,一边玩一边做练习。这些都是在初中阶段非常不利学习的习惯。教师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和学生沟通,指导他们认识到这些习惯的坏处从而能自觉地改正过来。
总的来说,初一数学衔接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调整为主,学习内容教学为辅。首先让学生习惯初中的学习生活,再来让学生接受初中的学习内容。作为初一数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行为。初一数学衔接教学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其他教学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教师不断的研发,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把初中衔接教学做的更加好,更加高效,让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初中的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朱洪峰.初一数学课堂衔接教学策略之分析.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0):20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两级分化
一、努力弄清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寻找合适的教学决策
两极分化的现象遍及初中教育的几乎每一门学科,两极分化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在教学一线工作学习的老师、同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加明显地体现出分化的严重性与可怕性,这种不容乐观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细想之,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在哪?如何预防严重分化?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学习意志则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意志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分化的严重性与否.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为防止严重分化所应采取的相应教学决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做好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分析,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时刻围绕着初级校的教学,他们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也是提高教学成绩的一大难题。因此,教学中加大力度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是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大问题。
(一)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
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2、学生自学能力差。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练习,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
总之,在他们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才导致了他们成绩的一差再差。因此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为提高数学教学成绩路途中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下面就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是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教学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
(2)应加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后进生的学习情绪,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
(4)对后进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对后进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
(2)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对后进生要“爱”字当头,“严”字贯其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一、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四处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措施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