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能力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成长。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帮到你。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生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1) 推陈出新训练法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本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孩子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 聚合抽象训练法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同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 循序渐进训练法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 生疑提问训练法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5) 集思广益训练法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_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6) 思维写作训练法思维写作法,是一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金字塔原理高效解决作文难题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让孩子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的同时,训练并开阔了孩子思维能力,从而将孩子从漫长的同步作文写作训练中解放出来,掌握国际领先的思维写作法,让孩子受益一生。思维写作法?,学一次,管一生,真正做到影响并决定孩子一生的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口头语言是指用有声语言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它是相对书面语言而言的。口语表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往往关系到生活、学习、工作的成败得失。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对于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使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要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受用终生的基础。
1 高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1.1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
一个人说话的准确、清晰、简明,与其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有密切联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要做到说话不走样、不零乱、不嗦,力求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就要求有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
1.2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毕业生在择业、应聘、就业和工作实践中,将面对许多重要的口语表达场合,如介绍自我,介绍相关的技术知识、经验等,这就要求要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1.3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
语言表述就是运用说明、叙述等表达方式把要介绍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讲述出来,做到表达的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表达的声音要明快优美,做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音量适度,并配之以恰当的姿势。
1.4运用语言技巧的能力
要想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说理明人,打动对方,达到口语表达的目的。
2 研究训练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2.1科学安排程序,明确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初级训练阶段。
(1)勇气训练。训练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能在正式场合当众表达自己的见解。(2)发音训练。通过气息控制训练、“吐字归音”训练、语音规范训练、语调纯正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四声准确。(3)态势训练。向学生传授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动作、四肢动作等态势语言知识,及坐、立、行、走等方面的身体姿势知识。做到不仅会控制自己的态势语言,而且会根据别人的态势语言判断传达的情感。(4)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形象思维、比较思维和创意思维等,要求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敏捷度。(5)技巧训练。针对听众心理,进行口才话题选择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应变性训练等,要求表达内容符合听众的判断标准。
第二阶段,高级训练阶段。
(1)即兴发言训练。给出一个熟悉的话题,稍许准备,让学生进行发言。要求学生大方得体的走到台上,与台下进行目光交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2)演讲训练。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学会确定演讲基调的风格、控制语调、营造等技巧,能够自然地运用手势和表情,初步进行有效的演讲。(3)辩论训练。在了解辩论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辩论赛的战略设计和实践战术技巧,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并进行模拟,体验赛前、赛后的每一个环节,逐渐领悟辩论的精髓。
第三阶段,综合应用阶段。
(1)交往口才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种人际互动场合中言语技巧的运用。对交谈、赞美、说服、拒绝、道歉等情境模式进行判断和分析,提高有效交谈的能力。(2)应聘口才训练。了解口才与求职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及模拟招聘,掌握如何运用口才成功推销自我。(3)管理口才训练。初步掌握管理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包括表扬与批评、激励,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4)推销口才训练。掌握推销的基本语言艺术,通过学习,懂得如何成为一名销售顾问。(5)谈判口才训练。通过谈判口才技巧分析、录像观摩和案例分析,初步掌握谈判活动运作的特点、过程和语言表达技巧。
2.2优化训练方法,调控训练过程
知识积累法语言的内容和内涵是讲话一鸣惊人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讲话过程中就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此法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季羡林先生曾提出“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才是21世纪的青年”,类似这样的名家名言要不断渗透、灌输,要学生养成自觉的读书习惯。其次要教授必要的信息检索方法。最后要积累必要的相关职业知识。记忆训练法没有基本的记忆,口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的训练方法有:
(1)强烈刺激训练法,重视新鲜事物对大脑皮层的首次作用。(2)并用记忆法。在记忆某事物的时候,使眼、耳、手、嘴等多种感官同时工作,使大脑处于积极综合的运动状态。(3)归纳记忆法。对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理清大脑的记忆线条。(4)联想记忆法。把所有的事物事先用联想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形象的“项链”。训练记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和创造力大有益处。
朗诵训练法首先要做到发音标准,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及注意事项,练习声调及与普通话发音有关的语流音变。同时训练发音过程中的呼吸方法、发声方法,通过绕口令比赛综合检验学生的口齿和四声准确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讲授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停顿技巧,通过听示范朗诵体会文章的感情。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指定的文章。
态势训练法。态势语言又叫身体语言、动作语言。在交际信息传递的过程中,45%通过有声语言传递,而55%则是通过态势语言传递。在课堂训练时,要求学生根据出示的表达目的做出相应的态势语言,根据模特表演的态势语言分析模特表达的含义;日常应用时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模仿举止高雅、大方、有教养的人,提高修养。
观摩训练法。通过电视录像、录音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口语表达的特点。如通过观看《亚洲大专辩论赛》学生们知道了辩论的规则,辩手应具有的风度、气质、手势运用等。通过听一些名人的演讲录音,让学生去体会演讲的风格,演讲中的开头、、结尾的安排等。实践中他们往往会模仿这些范例。
心理训练法。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展现。训练方法如下:
(1)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创设宽松、随意的说话氛围,解决学生开口的问题。也可主观消除不良环境,有意识地回避目光的对视和对方言行的影响,以保持良好的心境。(2)创设正式情境,让学生互相严格挑剔每个人的缺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模拟口才竞技赛事,积累临场经验。
思维训练法口语表达者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针对前三者可通过即兴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灵敏、准确地传递信息;通过复述训练,训练学生快速接受信息、领会重点、思路清晰、逻辑准确;通过讨论热点话题,训练学生学会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针对后两者可组织“串词联想成文”、“限时说用途”、“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辩论进一步加深思维的新颖性和深刻性。
模拟训练法让学生在假定的情境中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已学的技巧进行模拟。主要运用两种方式: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课文美读法
朗读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口头语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是说话训练的方法之一。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多是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是很适合朗读训练的。一是我自己先起表率作用,用满腔热情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并具体指导读法。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结合视听,创设情境,让学生多一点感悟,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读课文,通过读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通过举办朗诵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强化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熟练规范地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而语感的形成则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表现之一。
二、课文复述法
朗读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净化语汇,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提高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但它只需要照本宣科,处于口语表达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复述训练。复述训练是指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性和记忆性训练,简便易行的就是进行课文复述,即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按照不同的训练方式有条理地复述教材有关文章。复述方法可以是原文复述,概括复述,想象复述,变换复述,课本剧表演等。这种训练方法可以锻炼学生根据语境选用词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内对话法
在传统教学中,对话形式虽占有一定的分量,但总是处在随意、无序的状态下,甚至常常被“满堂灌”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听说训练改为了口语交际训练,这是一种理念的改变,它要求教师对此环节更加重视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我就把思考、表述的时间还给学生,设计教学过程时十分注意问题的精炼和问题的发散性,设计提问时充分预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逐步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意见或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表达出来。这样的对话交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课外趣谈法
课外趣谈法是将口语交际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说话训练方法。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经常把《语文报》《读者》等报刊杂志上的优秀文章读给学生听,让学生用心地听,学着品味。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精读历史掌故,博览群书,欣赏电影电视。利用课前五分钟开辟“趣谈天地”专栏,让同学们轮流登台展示自己在课外阅读中采撷的一朵朵“浪花”。或描述,或叙事,或绘景,或评论,激发了学生读书、演讲的兴趣。久而久之,既可使学生博闻强记,又可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五、观点阐述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的需要。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关键,是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有力保证。但是,目前我们仍采用的“应试”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严重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全方位、多层面和多角度的改革,但改革的重点一直局限于课堂教学,即课文教学,大多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没有研究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没有使语文教学真正建立在语文能力发展提高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品质,那么就会在语文学习中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重要途径。比如,我们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该类文章的方法、技巧;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阶段性,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导和调动逐步深入,据此,可以把阅读教学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理解文意、理解思路、分析手法,鉴赏妙处和剖析不足。五个步骤从易到难,有浅入深,从理解到创造,依次进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先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钻细研,揣摩品味,然后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拨,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思维活跃,兴趣怏然。在语文教学中,如能长期坚持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学生对文章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坚持这种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而这种知识和阅历的获得,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和自身经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积极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外阅读,开展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开展一定量的社会活动,如;开辟语文活动课,举行各种辩论会、演讲会,自办校园文学刊物,自编自演课本剧;建立课外阅读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读室,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组织学生近参观工厂、农村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对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速度和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再次,要安排适当的训练序列,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现状,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训练方法也要适时有效。笔者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时,学生通过预习自读,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思维却难以活跃,陷入疲软、停滞的状态,认为说明文没有什么可学的,这时,我并未急于讲授,而努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首先展示有关“景泰蓝”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合上课本,根据挂图演示的内容对其制作过程进行复述;然后对照课外思考内容课外内容的差异,这样学生对课外中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有了初步了解,显示出图文之间、说与读之间的差距,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认识文章的深度,培养了思维能力,也为进一步培养创造力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外语教学;课堂复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36-01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将枯燥难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能力,这是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尝试,笔者发现通过有计划的课堂复述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课堂复述的作用和功能
(一)复述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能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表达。复述实际上就是将听到、看到或读到的内容输入大脑,经过理解、记忆、对比、归纳等一系列加工过程,然后表达出来。在复述过程中,无论是词语选择、句子组织,还是条理的安排和逻辑推理,都是思维能力的体现。
(二)复述能强化理解和记忆。在进行复述前,学生必须专心致志,尽力掌握足够的信息并将其储存,如关键词、人物、时间和地点、事情经过及最终结局等,才能完整、准确地再现。通过复述可使记忆升华,从而把学生从枯燥、繁琐、费时的单词学习和课文背诵中解脱出来。
(三)复述能有效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在复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听到、看到和读到的新知识、新内容作出反应,经过自己思维加工和小组讨论、提炼和修改,最后用语言口头表达出来,这种口语实践活动实际就是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是新旧知识的相互揉合和语言知识的活化应用。
二、课堂复述的一般形式
按照不同的形式要求,课堂复述可分为机械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两大类型。
(一)机械性复述
机械性复述是借助词语、图表或提纲进行限定性复述。常用的机械性复述方法如下:
1.问答复述。在培养复述能力的起始阶段,教师可对一些关键内容、具体细节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迅速把握重点。
2.图片复述。用图片、简笔画等直观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学生据此复述可以强化理解、加深记忆并长久保持。如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复述房间和家具位置,根据菜谱上的食物和饮料图片复述点菜对话,根据中国地图说出各地区的天气情况,等等。
3.情节复述。根据段落顺序或情节发展要求学生进行具体详细的复述,有利于培养连贯性思维,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可提供关键词或提纲以作参考。
(二)创造性复述
复述训练取得初步成果后,要更多地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同义代替、反义否定、句型转换等知识对材料加以改造再进行表达,在此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正确处理语言的能力,交际、读写能力也明显提高。常用的创造性复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变更复述。指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进行复述,此法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活用能力。
2.表演复述。即根据故事情节内容,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复述,使学生能在真实自然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3.概括复述。根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出全文大意。这是一种较高水平语言的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
4.“填空”复述。即抓住文中“空白”,合理发挥想象进行复述,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提高课堂复述效率的策略
复述是一种良好的语言综合能力训练方法,但如果不切实际生搬硬套,也难以发挥效果,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几点:
(一)复述内容由易到难,训练要求循序渐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复述练习不可急于求成,刚开始复述时不宜选用用时多、跨度大的整篇复述,可以截取课文片断分散穿行,使复述训练变得小型多样、机动灵活、循序渐进。
(二)复述任务富有创意,正确选择训练形式
复述任务设计应富有创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训练形式。如:说明性短文适合宜采用图文法,故事性强的课文宜采用情节复述和想象复述;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完成简单的机械复述,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适当提高,尝试更富挑战性的创造性复述。在实际运用中,还可把复述、质疑、讨论综合在一起,或采取接力、配乐等形式,让复述训练变得更有趣味。
综上所述,课堂复述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教师必须善于观察、敏于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并灵活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执伯,安香秀.《?如何引导学生复述课文》[J].山东外语教学,1990,(3).
【关键词】应用题;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是教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应用题教学中,内容单调的训练往往会给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如果采用灵活的训练方法启发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分析数量之间的相应关系,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灵活而有效的解答各种应用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图示、解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仅靠思维,往往找不到解题的途径,所以,结合具体题目,指导学生通过画图帮助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他们的我、思维能力比较好。
例如:某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余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学生很容易分析出:
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需要知道剩下的套数和完成剩下的要用的天数。
剩下的套数没有给出,可以根据“原计划做的套数”和“已经做的套数”这两个条件计算出来。“已经做的套数”题里没有给出,但“已经做的套数”和“平均每天做的套数”已给出,于是就可以用这两个已知数把它算出来。
2.利用一题多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一题多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变”中思维,克服定势思维的干扰,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促使学生沿着不同的思维寻求解题途径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1 一题多编:可以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18÷2学生根据算式可编出许多到应用题。
① 有18只兔子,每2只养在一个笼子里,要几个笼子?
② 有18个少先队员练习打球,平均分成2组,每组有多少个少先队员?
③ 有鸡18只,鸭2只,鸡是鸭的几倍?
……
2.2 一题多解:是引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不同的角度完整地分析问题,这关有助于学生加深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例如:2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168米,照这样计算,4台织布机6小时织布多少米?
解1:168÷2÷3×4×6
解2:168×(4÷2)×(6÷3)
解3:168÷3×(4÷2)×6
解4:设4台织布机6小时织布X米
168÷2÷3=X÷4÷6
……
2.3 一题多变:是指学生在应用题条件或问题改变的情况下,根据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组成一道新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改变题中的问题或条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可开阔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 能力。
例如:新桥小学买白粉笔80盒,买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1) 变条件:
① 新桥小学买白粉笔80盒,买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② 新桥小学买彩色粉笔45盒,比买的白粉笔少3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③ 新桥小学买白粉笔80盒,买彩色粉笔比白粉笔的一半多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④ 新桥小学买白粉笔80盒,买彩色粉笔与白粉笔一样多,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
(2) 变问题
新桥小学买白粉笔80盒,买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
① 买彩色粉笔多少盒?
② 把20盒彩色粉笔分给老师使用后,学校还剩多少盒彩色粉笔?
……
这样变化后,就等于让学生解答了多道题,不但加深了认识应用题的关系,而且综合运用了所学的知识。
3.注重引申开拓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而,在教学中,除训练基本题的解题方法外,增设一个“发展”的环节,设计带有发展性的练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从多方面创造性的应用知识,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后,设计“六(2)班有男生36人,女生30人。”
工程问题应用题在教材中以简单的内容呈现,学生对这类典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明了。练习时,我先让学生解答基本题:“一项工程,由甲队修建,需要12天完成;由乙队修建,需20天完成,两队和修需要多少天完成?”然后要求学生把题目扩宽,引申,补充有关条件,求出不同结果。这样练习,突出教材内容的思维价值,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编题有其思维的取向,教师紧扣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把这个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那才是一个完整的高级思维过程。这样做既可以使典型的应用题融入到一般应用题中去,又可以使学生在一般应用题的常规思维基础上懂的典型应用题的算理。
关键词 低年级 口算能力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040-03
在参加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一直担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在教学的实践中感到: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来说,练习的重点应放在口算上。我曾发现了口算教学中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口算教学的有效方法,也尝试和改进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方式,最终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取得成效。
一、发现——要解决的问题
21世纪是信息、数字时代,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口算能力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口算速度、正确率均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孩子普遍认为口算类的题目太简单,不如思考应用题有意思,做对了,骄傲情绪明显,做错了也不当回事;有的孩子口算一两道题速度很快,当口算题目较多时,却磨磨蹭蹭,很长时间做不完,表现出厌倦疲乏的样子;有的孩子口算时马马虎虎,不是看错运算符号就是写错数,甚至会出现毫无道理的错误,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
二、分析——问题的成因
出现以上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教师在指导口算方法上统得过死,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思维僵化。
2.教师未能结合儿童年龄特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使得练习形式单一化,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即俗话说的“粗心大意”,这其中包括感知粗略,甚至感知错误、表象模糊、思维定势、注意的分配能力差、有意记忆力差、情绪脆弱等。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书面表达计算过程而通过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不仅有实践意义,而且是数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事实表明,口算速度快的,笔算速度也快,正确率高,反之,口算速度慢的,笔算速度也慢,正确率低。“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这是科学结论,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条规律。学生在进行口算时,需要集中注意力,记数目,选算法,在头脑中紧张的思维运算,因此口算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探求口算训练方法
(一)学习口算方法,训练多向思维
在学习口算方法时,要重视学习过程,强化首次感知。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算理的探究,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感官协同参与学习。在学生掌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找出比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9+4,我先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试图让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
“我是通过摆小捧看出来的。”
“我是一个个数出来的。”
“把9放在心里,再往后数4个,10、11、12、13,结果得13。”
“因为10+4=14,所以9+4=13。”
“从4里面分1个给9,1和9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里面剩下的3就是13。”
……
分析学生的思路,主要有数数法、类推法、凑10法……这些思路是每个学生不同思维能力的表现,面对学生存在着的个性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数学方法有不同的喜好,课堂也因此五彩缤纷、富有个性了。
在学生出现了各种算法后,很多老师便会“言归正传,隆重推出凑十法”,再用小捧摆一摆来理解“凑十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凑十法”反复练习,又把全体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凑十法”这方法上。然而我却认为这样做客观上会造成学生独立撷取信息和亲历解决问题的机会减少,对保持学生的创新欲望和自信心也是不利的。学生在口述9+4时的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思维的全过程公布于众,一人讲大家听,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再让学生口述9+6、7+9等算式的思考过程,学生逐步体验了“凑十法”的优越性。最后让学生说出你还会算哪几道“9+几”的算式。本课教学任务让学生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及算法的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进行口述思维过程的训练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指定学生口述思考过程时要有针对性,最好先指定思维能力好些的或迫切要求发言的学生口述,要注意给口述思维过程能力差的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千万不可有这方面的“空欠”,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口述计算思维过程的练习形式。
(二)巩固口算方法,训练形式多样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之后,要进行适当地练习。练习重点是要求计算正确,不强求计算速度。练习时应注意:
1.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安排些习题,使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机会,逐步掌握计算方法。教材的练习一般具有典型性,是质量较高的口算材料,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巧填数、夺红旗、找朋友等,都应当充分运用。在同一时间内,全体学生当堂演练,讲究其速度及正确率,同时及时反馈,当堂校对,当堂评价。
2.让学生适当地说一说口算的过程,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练习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了下面几种形式:
(1)口算卡片进行口算。一般放在新课前,用于复习旧知识;或学生回家后自主练习。制作方法:用较硬的纸裁成长方形卡片,每张卡片上正反两面各写一道口算式题,还可根据需要出示答案提示,建议不同阶段的口算题用不同颜色纸制作。口算卡片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反复使用。
(2)口算牌进行口算。制作方法和口算卡片相同,不同处是背面写出口算结果(或是在电脑中用ppt制作)。使用时教师翻动口算牌,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得数,最后引导学生订正。这种方式适合进行刚刚学习的口算新课练习,也适用于口算有些困难的学生。
(3)口算板进行口算。教师可以利用较大的正方形的硬纸制作口算板,口算板上横10行,纵10列标出0~99这100个数字。教师任意指两个数,说出运算符号,让学生口算出得数。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听、仔细看,排除其它数字的干扰,保证口算正确。
(4)口算表进行口算。数学书上常附有口算表,可以按照这种口算表的格式,制作成大表张贴在教室的墙上。这样可以组成各种类型、难度各异的口算题,便于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如:
(5)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四人一组互相算,利用学号口算,或者进行全班的口算接龙比赛。既可以提高兴趣,促进合作交流,又能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三)口算训练灵活,培养多种能力
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之后要适当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口算练习。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学艺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变换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口算的浓厚兴趣。可以采用以下的训练方法:
1.视算、听算、心算结合练
视算、听算、心算是口算练习中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题、用脑算说出结果,这样使口、手、脑得到协同训练;听算是通过耳听、脑记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这种方法难度较高,学生要记数字、记符号、想得数,这种方式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的;心算是在眼、脑共用的基础上精力高度集中用心去思考,准确地说出得数。经常调换这三种口算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心理素质始终保持在求知欲望的状态。
2.新旧知识对比练
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遗忘得也快。针对这一特点,我经常采用新旧口算题对比练习。如: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减法和加法对比;乘法与加法对比;除法和乘法对比。这样训练使学生既掌握新知,又复习旧知,进一步明确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各种机能针对练
笔头训练、竞赛训练、计时训练……,这些训练各有各的目的。找准时机采取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口算技能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分散集中经常练
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先集中认识进位道理,然后分散练习9加几、8加几、7加几……最后再集中起来训练,找一找9加几,8加几……各有几道,并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20以内退位减法学完之后,可将加减集中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一道加法算式,想出两道减法算式,能根据相关联的三个数很快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经常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5.针对综合交叉练
针对性训练就是把有关知识进行归类,抓住各种类型口算知识的特点,进行分类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再综合训练,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6.多种形式变换练
例如: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口算接龙练习、小组对抗赛、送信、找朋友等等。
(四)持之以恒训练,养成良好习惯
《新课程标准》对口算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要求,紧紧依靠教材,落实对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常抓不懈。我们每节数学课都坚持抽出2分钟练习20道口算题,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断提高。例如教学百以内加减法时,练习从“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开始,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再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每天的数学作业必有20道以上的口算,自己出题自己判,或家长出题家长判。这样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同时每个学期中,我还布置学生有40天左右口算强化练习时间,每天练习60~80口算题,并及时登记,强化练习阶段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价。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口算训练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教育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在口算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心情,良好的心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口算正确率的保证。
1.口算教学中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感”。引导学生在口算之前要看清数字、看清符号,观察题目的特点,认真审题。口算过程中要弄清数字与数位的关系、数和形的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优化学生的计算方法。
2.选择合理的口算方法,认真口算;规范地书写数字、运算符号。口算时,配合教具、学具的使用,从直观教学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采用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与区别。
4.口算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坡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口算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种看似简单但实际相当艰巨的工作。保持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减少错误还可以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学生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关注每个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口算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在一个班级体中学生的程度是有差异的,要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误。要耐心对待每个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及时纠正,具体指导,期待进步。认真分析不同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包括心理原因、知识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减少学生的错误,使学生的口算能力稳步提高。
四、实践效果
关键词 创造力,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训练。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提出
创造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重大。对于如何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法[1~4],包括提高有效的创造动机、获得专门化的创造技术、群体互动进行有效的创造建构、创设最佳的创造氛围和文化、发展职业经验中的辨别和创新、进行增强创造力的训练等。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教育与训练对个体创造力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应[5~10]。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研究多集中在综合训练的实验研究上。对实验组进行的处理主要包括开设创造力训练活动课和结合不同学科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活动。这些训练活动以发散性思维训练为主,综合运用包括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检核表法、语词联想、侧向思维训练法等具体的形式。Torrance在早期的研究中[11]回顾了142个这种类型的研究,其中的103个用了托伦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作为评价标准,涉及训练评估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密性几个维度。结果显示72%的整体项目的训练获得了成功。其中创造性问题解决训练和生成性思维训练显示最为成功。Rose和Lin进行了涉及创造力训练的定量元分析研究[12],他把46个满足标准的研究纳入到元分析中,结果表明创造力训练效果具有0.64的内部效度,但这些训练离开学校,是否具有外部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国内的一些实验研究[8~10]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对比,最后都得出创造力的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创造力分数,训练导致了创造力提高的结论。
这些研究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在这样的训练中集中了许多因素,缺乏能够详细说明哪种因素或哪几种因素更多的导致了创造力的提高。Baer认为[6]:“对未来的研究而言,一种潜在的较为广阔的领域将会是这样的实验设计,即能分离出哪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导致了特定任务下创造力成绩的增加”。根据Baer的这一思想,创造力的训练研究应该有针对性地探索各种特定方法的效果。如果培养观念生成技能是提高其创造力的关键因素,那么应以提高观念生成的头脑风暴法训练为主;如果强制联想训练的效应较为明显,则训练应以其为主;如果情感、心境等是训练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则需要强调在项目训练中改善心境因素,这样的训练可以更有针对性并提高训练效率,避免盲目,对教学实践更具指导意义。
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是当前创造力训练中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讨论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在轻松的气氛下,小组成员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自由联想,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有使用价值的设想。训练中鼓励成员充分表达思想,不管这一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和疯狂,都严禁评判和嘲笑。其核心是自由联想、生成较多的创造性观念。强制联想法主要是一种有条框限制的强制思维,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无关联的产品或想法强行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奇的设计方案。两种训练方式都立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又有实质性的不同[13]。本研究将这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分别用于训练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并设置控制组,对不同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检验。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抽取郑州大学附属小学4、5年级的学生476人。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对被试进行施测,根据被试创造力5个维度的标准分总分,按高低进行排序,取前20%的学生95名作为高分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后20%的学生95名作为低分组被试,也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由于实验中的被试在训练中或后测中缺席,还有少量测验不合格,实际完成实验的高分组被试86人,低分组被试84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龄10.67岁。
2.2测量工具
被试的选取和后测都采用林幸台等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组合测验中的创造性思维量表,该量表共12个未完成的图形,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图中的线条,尽可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或有趣的图。研究表明[14],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44~0.68,分半信度为0.41~0.92,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45~0.87;同时效标效度显示,与托伦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相关系数为0.38~0.73,与宾西法尼亚创造倾向量表相关系数为0.59~0.81。该量表分别从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和标题6个维度计分。流畅性主要包括观念数量的扩充、思路的流利、反应数目的多少;开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开阔,内外的反应;变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见解、变换类别、富有变化的思路;独创性包括非同寻常的反应、提出聪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响的结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精细修饰;标题主要考察语言创造力等。由于标题并不能直接归为创造性思维的维度,且在本研究的训练中并没有针对语言创造力方面的训练,因此本研究只选取了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5个主要维度来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加以记录。
2.3研究程序
2.3.1实验分组
将筛选的低分组被试随机分为三组,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各为32人,控制组为31人),采用被试间设计,两实验组中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高分组被试也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也采用被试间设计,其中的两个实验组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另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这样高分组和低分组中便各有两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训练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个控制组可以比较。
2.3.2实验设计
采用2(创造力水平:高、低)×3(训练方法:控制、头脑风暴、强制联想)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2.3.3训练教学
根据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的特点及训练要求,编制《头脑风暴训练法》和《强制联想训练法》教材。为减少实验材料差异的影响,两种方法在编排中尽可能选取一样或相近的材料,但由于各训练法自身的特点,并不苛求完全一致。但同样训练方法的两个实验组,则全部要求一致。训练教师选自同一年级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集中培训后在每次课的前一天再集中讨论,做到统一上课内容和方式,尽量控制教师差异的影响。实验组每周五利用下午第三节活动课进行45分钟的创造思维训练,训练时间为每周一次,连续训练5周。
2.3.4后测
仍使用威廉斯创造性思维活动量表进行后测。由于在训练期间和后测时有少量被试缺席,最后,完成实验的被试人数和开始时人数不同,详情见表1。
2.3.5结果处理
本研究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三种训练条件下(包括控制组,不采用任何训练方法)都取创造力各维度的前后测的差值(即创造力分数的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由于有控制组的运用,较好地控制了测量中的学习效应。创造力水平低分组和高分组在不同训练条件下创造力各维度的分数的增加值结果见表1。方差分析显示,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方面,开放性维度,F(2,164)=20.87,p<0.001;精密性维度,F(2,164)=3.76,p<0.05,两个维度上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在流畅性维度上,F(2,164)=0.70,p>0.05,变通性维度上,F(2,164)=1.38,p>0.05,独创性维度,F(2,164)=1.23,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分析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1.27,p<0.01;流畅性维度上,F(1,164)=5.94,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3.91,p<0.05,这三个维度上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显著。但变通性维度上,F(1,164)=0.66,p>0.05;在独创性维度上,F(1,164)=0.67,p>0.05,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交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在开放性维度上,F(2,164)=15.92,p<0.001;精密性维度上,F(2,164)=6.57,p<0.01,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在流畅性上,F(2,164)=0.79,p>0.05;变通性维度上,F(2,164)=0.35,p>0.05;独创性维度上,F(2,164)=2.88,p>0.05,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为了明确头脑风暴和强制联想两种训练方法在不同创造力水平儿童创造力的具体影响,在交互作用显著的维度上进一步做了简单效应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开放性维度,F(2,164)=24.92,p<0.001;精密性维度,F(2,164)=11.50,p<0.001,表明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在这两个维度上训练效果显著。在创造力水平的高分组,开放性维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维度,F(2,164)=1.46,p>0.05,表明在两维度上创造力训练的效应不显著。
就训练方法而言,头脑风暴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结果是:开放性维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维度上,F(1,164)=14.44,p<0.001,简单效应显著,表明这种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强制联想法训练在两个水平组的结果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0.01,p>0.05,这种训练方法的效应不显著。
4 讨论
4.1两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同
本研究发现,头脑风暴训练法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开放性、精密性两个维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和强制联想训练组。但是在进行交互作用和简单效应的分析中发现。低创造力水平组的儿童通过训练在创造力的开放性和精密性维度上成绩提高较为显著。这个组的学生训练后创造思维的思路更加开阔,对内部和外部的反应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在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方面表现更为详尽,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较为精细的修饰。也就是说,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来讲,对于低创造力水平组的儿童,头脑风暴训练在其创造力的部分维度上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这和Clapham进行的大学生的研究[5]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他采用创造力综合训练和单独的观念生成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结果观念生成的训练和更全面的训练对学生的创造力成绩提高影响是相同的。本研究的结论也较好地支持了Baer提出的存在着“较为理想”的训练方法的设想[6]。两种创造力训练显示的差异结果启发人们,并非所有的创造力训练在短期内都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成绩,一些创造力的短期培训采用综合的、立体的等多种方法混合,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有的方法根本就难以奏效。把握创造力训练的高效性应是今后创造力训练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重要任务。
4.2短期的教学训练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影响较小
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将被试分了两个组,按照创造力水平不同分别进行训练,改变了创造力训练中忽视学生水平差异的做法,结果显示,对于一些创造力水平低的儿童来说,主要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缺乏创造思维的观念以及创造思维的方法、技能方面的培养,形成了思维的发散能力低、思路狭窄和远距离联想思维较弱等。通过有针对性的思维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较为明显的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从而明显地提高其部分维度的创造力成绩。而对于创造力水平高的儿童而言,短期的常规性的创造性训练课对其创造力发展的作用较差,这一群体已经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能,且养成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创造力的训练应该强调个性化地实施,对于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国内也有研究[15]提出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儿童应该采用不同的创造力开发的方法。对于创造力高的儿童来说,正如同对高智力的儿童的智力开发一样,不能仅仅再去传授简单的创造技巧和方法,而应该让其多参与创造性的活动,比如日常生活的小发明、小创造、创新技能竞赛、参与认知活动和交往活动的设计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其创造思维的品质,培养其创新性的人格。
4.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只选取了创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训练,研究没有涉及对年龄和性别变量的探讨;同时在训练中只采用了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而在创造力的训练中存在许多有效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实验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因素,得出较为科学地结论。实际上研究已经达到了目的,提出这种研究思路,为以后的研究涉及更多的因素和更复杂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5 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儿童的创造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对于低创造力水平的儿童来说,头脑风暴法的训练明显的优于强制联想法。对于高创造力的儿童来说,单纯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技能和观念生成技能培养的训练方法效果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Collins M A, Amabile T M.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Sternberg R J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Eisenberger R, Shanock L. Reward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A case study of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ol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3, 15: 121~130
3 King N, Anderson N. Innovation in working groups. In West M A, Farr J L (Ed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 New York: Wiley, 1990
4 Kurtzberg T R, Amabile T M. From Guilford to creative synergy: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team level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1, 13: 285~294
5 Clapham M M. Ide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 key element in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97, 10(1): 33~44
6 张庆林, 曹贵康. 创造性心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沈德立, 吕勇, 马丽丽. 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0, 20(4): 26~27
8 张景焕, 陈泽河. 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96, 28(3): 277~283
9 段继扬. 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中国教育学刊, 2001, 6: 24~28
10 李孝忠, 李慧源.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3: 114~120
11 Baer J. Divergent thinking is not a general trait: A multinomial training experiment.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94, 7: 35~46
12 Rose L H, Lin H J. A meta-analysis of long-term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84, 18: 11~22
13 Fleith D S, Renzulli J S, Westberg K L. Effects of a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 on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ies and self-concept in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lassroom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2, 14(3,4): 373~386
关键词:足球;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辅助训练方法
Feasibility Study of Training method of electronics games simulation for improving the footballer’s awareness and level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basic rules of football training, do the research of using Training method of electronics games simulation as a supplementary training after school-trai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ining method of electronics games simulation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awareness and overall point of view are effective.
Key Words:football;Training method of electronics games simulation ;Supplementary training method
1.前言
足球是集体性项目,属于竞技运动的范畴,它遵循竞技运动的普遍规律。任何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都是由运动员的心、技、体、战、智五个方面的能力所决定的。其中体能又包括形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根据田麦久先生的项群训练理论,足球属于同场对抗性项群。在决定竞技能力的七个因素中技术与战术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单纯靠身体素质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
中国足球目前正处于建国后的最低谷。通过对比发现,我国足球运动员与世界顶级球员的水平差距是综合的,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差距应该是在技战术的意识方面。“所谓足球意识,即运动员对足球运动比赛规律的认识,并根据临场变化而适时地采取正确、合理、有效行动的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马克坚认为“足球意识指的是运动员对足球比赛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意识的强弱取决于对比赛规律认识和反应的正确与否。”。没有合理的跑位与运用技术成为制约我国足球水平发展的瓶颈。目前足球意识的训练通常是结合技术、战术,进行交叉式的训练。从实战出发,这种训练方法是正确的,但是相对于技术、战术而言,意识并没有一种单纯的训练方法。笔者认为,对于意识这种心理学范畴概念的训练,模拟训练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财经政法学院06级足球选项课的60名学生,随机分成2个教学班,每班30人,每个教学班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人。他们都没有专业训练的经历,各层次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学生各班所占比例基本相当,由同一教师任教。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模拟训练、足球的教学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制定相应的教学训练内容。
2.2.2专家访谈法
邀请湖北省、山东省足球、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方面知名教师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硕士生导师2名。根据其专业方向,介绍相应的教学试验情况,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全部的专家都认为“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作为日常训练的辅助方法是有效的,并且是切实可行的。
2.2.3实验法
通过对随机分配的实验班、对照班一年训练的对照比较,取得第一手材料。
2.2.4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排除人为因素,为本课题提供数据根据。
2.3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
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是通过目前电脑游戏中流行的模拟类足球游戏,对学生的大局观、跑位、传接球意识进行训练。通过模拟比赛,使学生从全局的角度,根据自己的想法实施操纵比赛,从而加强学生在各种情况、各种技战术前提下的意识水平。
2.4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的具体实施方法
模拟训练是一种先期适应性训练,它是根据比赛环境、对手特点进行的适应性安排,可以提高运动员临场适应性,在头脑中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在实战中可以在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使得技战术能够正常发挥。
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训练方法,它只是一种针对技战术意识训练的辅助方法。是指学生在训练之余通过对模拟器的操作,在游戏中对学生进行技战术的意识训练。每周2-3次训练,每次训练约2个小时。要求在每次训练结束后进行总结,找出自己技战术运用上的不足,找出每种情况下的最佳选择并记录笔记,其中包括:传球、突破、射门的时机与所用技术;接应队员牵扯跑位与接应跑位的时机与所用技术;各个位置队员的最佳选择等。通过反复的训练与总结,配合现实训练课的实践练习,逐步在队员脑海中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定势,从而对队员技战术意识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
2.5实验设计
实验时间为2007-2008学年共两个学期,每个班每学期16周32学时,排除每学期考试2学时,下雨等客观因素每学期4学时,理论课每学期2学时。每个班实际每学期教学实践课12周24学时。每次课(2学时)最后30分钟进行实验班于对照班的教学比赛,多出来的队员进行裁判工作和场边的数据记录与替换练习。全年比赛共12周2学期1场2个班=48场比赛。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数据
表一:实验组A与对照组A1教学比赛数据
Form 1Experimental group A and Control group A1’s Teaching Match Data
表二:实验组B与对照组B1教学比赛数据
Form 2 Experimental group B and Control group B1’s Teaching Match Data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各位专家普遍认为本教学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实验组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通过模拟训练,学生在场上的跑位也有了进步,错误性跑位和多名学生的跑位冲突明显减少。由于技术基础的限制,场上的失误次数相对并不少,但是通过场边的观察以及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对于各种实战情景下,学生的选择趋于合理,更加符合足球运动的规律。
3.2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的提出
当前社会电子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被用于各行各业的研究与实践之中,在运动训练中也已经作为收集、分析数据的首选工具。但是运用电子科技作为训练手段还比较少见。而足球意识作为一种思维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前的常规训练方法大多是针对基本技术、身体素质、战术等进行训练,没有专门针对足球意识的训练方法。所以,提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识训练方法来作为日常训练的辅助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3.3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的优势
笔者在查阅各种资料的时候发现:复盘训练可以提高足球运动员的足球意识,其效果主要表现在球员观察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黄明熙在高校排球“想象训练法”的教学实践中也指出,想象训练法是“自练习――学导――实验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导”随“学”行。通过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想象的空间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与之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其相同之处是都遵循程序性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即先了解基本知识,再通过大量的练习理解知识的运用规律和与具体行为过程的联系,以及运用规律的条件,最终转化为能力。
其区别主要体现在本方法不是单纯的想象、回忆与讨论。通过模拟类的电子游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控制比赛的过程。手脑相结合是最有效加深记忆的手段。运用本方法使学生对每一次正确与错误的选择的印象更加深刻,加上本身这就是个对抗性的模拟类足球游戏,它的对抗性使得学生会主动去思考选择的对与错,从而达到了训练的目的。日常训练中,学生的视野很有限,而且身体的疲劳与技术的限制,使得学生很难做到纵观大局,从大局出发去做出合适的处理球以及跑位的选择。本方法则没有这个局限性,通过视角的调整,学生可以从全局出发做出思考,更利于学生正确大局观的形成。
3.4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的不足
本训练法的基础是建立在合适的模拟器上的,而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足球意识训练设计的模拟器。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采用目前非常流行的模拟类足球游戏,这样在操作上就需要有一个熟练的过程,对游戏操作熟练程度成为一个本应避免的因素。这样对于训练的效果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4.建议
目前我国足球的训练大多还是以传统的思路为指导思想,现代科技的因素相对较少。电子游戏模拟训练法经过实验是有效果的,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思考,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去完善,所以笔者认为更多地运用现代科技应该是未来足球训练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何志林.现代足球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2.
2.马克坚.战术原则与意识培养 [J].中国体育科技,1981(2):28~30.
3.孙东辉,方秀宠,刘红梅等.高校足球“(5+10)min”模拟训练法[J].体育学刊,2006,13(5):88-90.
4.黄明熙.高校排球课“想象训练法”的教学实践[J].体育学刊,2002,9(5):100 - 1011.
5.。利用“复盘”训练提高球员足球意识水平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