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饮食文化;饮食观念;饮食习惯;实用主义;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个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各自饮食文化的诸多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本文主要从饮食观念,饮食方式与习惯方面来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观念的不同的原因及表现
在历史上,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使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由于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广阔的土地,地域的饮食文化也有些差异,在全部范围内逐步形成了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不仅仅是天地意义上的“天”,还泛指人以外的客体世界。这种价值理念形成了中餐中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香、味。中国人很早就把追求食物的美味性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人吃饭主要吃味道,只要味道好,其营养价值不高也无所谓。更注重的是赏心悦目以及味道突出。在中国饮食的理性大于饮食的美性,这种饮食观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人认为烹调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与其他的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中国人注重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追求口感这一方面是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注重“吃”,不仅仅觉得是要用好吃的东西来填饱肚子的,更是对美味的渴望及希望带来的身心方面的愉悦,所以中国人评价一道菜经常会从“色、香、味”三个方面来衡量。这种观念差别直接导致中国人过分强调饭菜的口感和美感。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饮食文化也可谓源远流长。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沦落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长期入住着大量的移民,于是吸收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习惯,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打造出拥有自己特色的饮食体系和饮食文明。欧洲文化到中世纪时已十分完善,旧的西方饮食文化已经形成。西方没有像中国一样特征特别明显的菜系,在各个国家之间都有着融会贯通的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追求理性科学地饮食观,即讲究营养,视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各类有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这些营养成分能否为进食者充分吸收。西方人对于食物会尽量保持食物原有的营养。他们仅仅将饮食视为一种生存手段,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要满足人类身为个体的需要。西方人很少或者几乎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食物概念中,饮食只是一种生存手段,他们采取了一种更规范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这也体现了西方人较之中国人饮食概念不同的实用主义,换句话说,他们在“吃”的问题上更倾向于实用性。“吃”对于一个西方人来说只是对一个生物机器注入燃料,只要能帮助他们抵御病菌和保持健康就够了。可见西方人对烹饪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英语中烹饪词汇较为匮乏,并且很多来源于法语,如cuisine、chef、menu等,因此很多中国的烹饪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的表现及原因
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餐具的使用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
(一)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虽然那时的人们还是习惯于以手来代替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就功能而言,筷子的准确性和自如性都很高,筷子是人与食物之间的温和媒介,这也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
(二)在西方人使用的众多餐具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餐具是刀叉。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并不久远。一顿正餐中往往使用多副刀叉,吃主餐用主菜刀和主餐叉,吃沙拉和甜点再使用不同的刀叉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这两种近乎相反的文化倾向反映到饮食中就很自然地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以及使用方式上,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四)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从饮食观念、饮食内容以及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中西方内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西方的实用主义也体现在中西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根本的内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也都密不可分。如今世界各方文化有趋同局势,所以保证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依然需要努力。
参考文献:
[1] Kram sch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 党冰花.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6.
[4] 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11.
[5] 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18.
[6] 苏琛琛,雷雨,陈海洪,何纯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9):50.
[7] 滕延江,王勇.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潍坊学院报,2005(5):79.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 不吸烟不喝酒0 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 陋习0,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跨文化视角菜名命名差异川菜英译
1引言
语言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中文菜名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简练易懂,但形式上工整匀称,内容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对中文菜名的翻译不仅是汉英两种语言符号的转码,更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传递。在命名菜品的方式上,中西方各具特色。而作为中国菜系之一的川菜,与其它菜系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味。对川菜的英译进一步阐述了中西方在命名菜品的差异以及原因。
2中西方的菜品命名差异及差异原因
一国的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它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吃的学问,是关于吃什么,怎样吃,涉及到吃的方方面面。中国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国土,其菜肴命名丰富多彩。而西方注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其菜肴命名更显简洁明了。
2.1中文菜名命名原则
第一,主要以描述性为菜品命名。描述性菜品名即通过描述菜品的食材、烹饪方式以及口味等来对菜品进行命名。如木耳肉片、西红柿鸡蛋汤,油焖茄子等。
第二,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命名。此种命名方式使菜品具有生动性,更吸引食客的胃口。通常是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对菜品进行命名。如川菜的“蚂蚁上树”,“翡翠虾仁”等;
第三,以地名或历史人物为命名手法。例如“北京烤鸭”,“南京板鸭”等。以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称命名的菜品名可以让大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更加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川菜中的“东坡肘子”,“麻婆豆腐”等;
第四,以动物、植物名称命名的菜名。很多动植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寓意,如,“红烧狮子头”,“芙蓉鸡肉”等;
第五,以吉祥语或吉祥物命名的菜名。在中国菜名中,人们也很喜爱用一些吉祥话来命名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金玉满堂”、“鸿运蒸凤爪”、“四喜丸子”等。
2.2西方菜名命名原则
相对中式菜品命名方式而言,西方菜名的命名方式则稍显简洁,更加直截了当。主要是以描述性方式对菜品进行命名。首先,以地名和食材来命名。如French fries,Fish Wellington等;其次,以烹饪方式和食材为命名方式。如Sliced smoked salmon,Roast beef slices等;再次,烹饪方式和主料以及辅料为命名法,如Cheese bakes fish,Fried shrimp on toast等;最后,以食材本身为命名,如 Mushroom soup,Potato chips等。
2.3产生中西方菜品命名差异的原因
由于地处两方,中、西方人们在语言表达特征、生活方式、逻辑思维以及审美等价值观上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相对而言,中国文化讲究的是说话艺术以及意象美,因此在中式菜品命名上,强调的是韵调之美以及所呈现的意象的重要性。西方文化则是简洁明了,因此其菜肴命名相比之下更为简朴,所传达的信息直接体现了菜肴的主题。虽说西方菜肴名少用修辞手法,没有中式菜肴名具有艺术感,但其更注重菜品信息的传递性。而中式菜肴也因修辞手法等使用,使得菜肴名更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3跨文化交际与川菜英译现状
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解码等方式对语言进行分析。作为文化解码的方式之一,对文化的翻译尤其是菜名的翻译应该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力求英译的川菜菜品的美感与生动性。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因为翻译人员缺乏相应的了解以及文化背景,造成了“文化空缺”,出现了众多对菜品名的错译及漏译等。如:把“宫保鸡丁”翻译成“GongBaoChicken”,“Chicken”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意思是:a.鸡b.鸡肉,没有“鸡丁”的意思,与原菜名的内容相悖,因此,恰当的译名应为“GongBao Diced Chicken”。又如,“鱼香茄子”被误译成“Braised Eggplant”,“Braised”是指用文火炖到全熟,因此,“Braised Eggplant”意为“红烧茄子”或“焖茄子”,其中并没有“鱼香味道”,所以,恰当的译名应是“Fish- fragrant Eggplant”。
4跨文化视角下四川菜名英译策略
4.1直译与跨文化传递
直译,即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更侧重保持其内容和意义。采取直译是翻译中式菜品的主要方法。这种翻译方法即便于理解,同时也能保持原菜名的格调。对川菜的直译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保留原材料为主或其烹饪方法的命名方式,如“豆渣猪头”其英译为“pig’shead with bean dreg”,“红烧鱼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水煮牛肉Boiled Beef Slices in a Fiery Sauce”等;二是若菜名中含地名,也应直译。如“宜宾燃面”其英译为“YiBin Ran Noodle”;三是含四川特色,能表达四川独特风味的菜品也该使用此方法。如“鱼香肉丝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Pickled Fish Taste”,“怪味鸡丝Strange-Taste Chicken”等。
此外,针对一些由历史典故出名的四川特色菜,则可使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传递特色文化。这样既不失去“四川味道”,也能更好地阐释四川特色文化背景知识。如:“东坡肉”可以译为“Poet Dong po’s braised pork, which is famous for the poet Su Dongpo”。
4.2跨文化交际与音译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递。四川很多特色小吃在英文中并没有相对应的直接转换形式,出现了词汇空缺。因此,在翻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或历史底蕴的菜名时,应该采用汉语拼音或者音译补充的译法。如:“锅贴Guotie (Pan-fried Dumplings)”,“麻婆豆腐”可译成“MaPo Tofu”。
此外,还可采用音译加释义法的方式,即在拼音音译的基础上加以注释,对菜名所含的文化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如:“宫爆鸡丁”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但不应表达为“GongBaoJi Ding”;再如“蚂蚁上树”,此处的“蚂蚁”指猪肉末,而“树”,指粉丝。因肉末附着在粉丝上,形似蚂蚁爬树,因而得名。直接翻译,名称为“Ants Climbing Tree”。西方人会将此菜理解为原料包含蚂蚁。因而,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料翻译即可,译成“Stirr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Meat”。
关键词 俄汉饮食 差异 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Food
LU Jiazh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chool,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Russian-Chinese nationaliti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dietary practices. 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 formed Ethn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can effec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nowing the difference in Russian-Chinese food culture is for further contributed to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omplementary and compatible with a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ussian-Chinese food; difference; cultural contrast
0 前言
中国和俄罗斯是山水相依的最大邻国。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这两片土地上孕育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剖析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对我们而言,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障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饮食差异来观察中俄两国人民在民族性格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1)中俄饮食结构的不同。中国人每餐必吃的主食以谷类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多,辅以肉类。据上个世纪末的不完全统计,被计入史料性质的文献的中国各省市名词就达一万多种,名点和小吃也达数千品种。如:仅鸡类菜就有300~400品种,鱼类菜、豆腐菜等也都有数百品种。
俄罗斯的饮食结构与中国相比就要略显单调了。俄罗斯人所谓的家常菜是白菜汤和燕麦粥。除此之外主要食用还有土豆、牛奶、面包和香肠。另外还有圆白菜、葱头、鱼子和伏特加。其中土豆是俄罗斯人的最爱,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有这道菜。此外他们还喜欢吃酸黄瓜、酸白菜等。再有俄罗斯人的口味习惯酸、甜、咸、辣,菜中用油量大,酸奶油、柠檬、小茴香和香叶是最常用的调味品。
中俄饮食中的差异体现在:俄罗斯人不吃动物内脏,不吃动物头尾与皮;在中国,鸡脚可以卤、腌、炸,用来作为凉菜;鸭掌可以作为下酒菜;鱼头还可以做成“剁椒鱼头”等。又如中国人看作是山珍美味的驴、狗、鸽子等,俄罗斯人恐怕是不会愿意尝试的。而俄罗斯人常吃的生咸鱼和鱼子酱也为汉民族不习惯食用。
(2)中俄用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宴席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在一起。桌子一般呈圆形。餐桌中间摆放着各式美味佳肴,用餐时使用的工具是筷子还有汤匙,饭是用碗盛装的,人们互相敬酒、邻座会相互让菜、劝菜。在美食面前,人们也不忘展现着相互礼让、谦虚的美德。在俄罗斯,除少数极具俄罗斯风味的特色菜,如红菜汤,是把多种食材搭配在一起放在锅里熬制而成之外,俄式餐点主要还是强调食物的原味和对各种调料的独立使用。俄式大餐一般味道独一,各种菜不会混搭在一起烹调,菜肴的主料和配料通常都会被分开放置,互不干涉。俄罗斯菜式一般情况下就是绝不会把鱼或者牛排两种食物放在一起搭配。即使有搭配,那也是在一个盘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口味进行的。在俄罗斯比较流行的自助餐形式,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走动自由。这表现了俄罗斯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3)中俄用餐礼仪的不同。在中国大多数的宴会上,都遵循着长幼有序,长者优先的优良传统,并以此作为排列的标准。中餐的用餐礼仪体现一个“礼让”的精神内涵。宴会开始时,宾客会等主人就绪,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宴会才真正开始。当有新的菜点上桌,主人一般会请主要宾客和年长的长辈先食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进餐时,不能自顾自的埋头吃饭,不可以在盘里随意挑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更不能一个人独占着某个食物。主人时常要给客人夹菜,招呼宾客不要拘束和过于客气,主人习惯于给客人劝酒和夹菜,同时会说些例如“菜不丰富,请大家多吃点”等客气话。用餐完毕后,主人是不会让客人收拾碗筷的。
俄罗斯人宴请宾客时的座位安排是以尊重妇女为原则的,一般采取女士优先。在进行座序的安排时,往往将男宾和女宾分开。基本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要面对面而坐。男主人的两侧是女主宾,紧接着按顺时针的方向向外侧排开。在俄罗斯,安排宾客位置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男性宾客的座位依照地位而不是年龄来安排;二是夫妇二人的座位要在同一边但两个人不相连。在进餐与上菜的过程中,应先从左边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餐给其他女士,最后将餐盘交回给女主人;紧接着,再以同样的步骤给男士上菜。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1 中俄饮食差异的原因
(1)历史地理环境的不同。从地理上看,中国特有的西高东低的险要地势,使得外界的民族极难对大陆形势造成大的影响。中国拥有漫长的万里海岸线,但缺乏像地中海那样隔海相望的海陆地势,因此,海洋文化并不占主流,而更多则是沿海文化趋向内守的大陆文化。
俄罗斯拥有广阔的国土资源,横跨欧亚大陆,地处亚洲北部与欧洲东北部,气候寒冷。故而,俄罗斯的饮食多是高油高热量,居民也多偏重于饮酒、吃糖、喝浓茶。由于地缘广阔,俄罗斯的饮食受到了来自不同地域饮食习惯的影响。因此,在饮食结构上,俄罗斯既有西方的特点又有东方大陆农业特点。
(2)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所吃的食物也是包罗万象,无所拘泥。表现在性格上的特点就是包容以及顺其自然。不过与此同时,中国人也倡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里就展现了中国人性格细致的一面。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就是它的味道。菜品的形和色都是外在的表象。味道却是内在的东西。这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审美含蓄内敛的哲学风格。同时,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就体现出了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两根简单的筷子,巧妙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是综合思维方式的表现。
俄罗斯人崇尚理性,他们关心事物的营养,精打细算每一天要摄取多少营养元素,即使饭菜的口味单调,只要有营养,他们也会不厌其烦地吃下去。他们更多讲究的是事物的营养搭配,其他因素都不太重要。
2 结语
通过对中俄饮食差异的比较和解析,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各自的长处,同时,我们应注意融合中俄两国饮食的优点,让两国优秀的饮食文化进行互补。现如今,中餐也开始关注食物的营养、健康以及烹饪的科学;在俄罗斯,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餐厅。随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中俄餐饮文化也将成为我们与外界交流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2] 陈苏华.人类饮食文化学[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3] 汪成慧.俄汉民族饮食文化差异比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1.
[4] 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9.9.
[5] 徐宁.浅谈俄罗斯饮食文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1.
关键词: 英汉习语 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
一、有关饮食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饮食是人类最原始、最古老、最基本的行为,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语言和饮食有着密切关系,并且相互影响。饮食中的食物语汇在习语中无处不在,或者说,习语中记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信息。
《圣经》中有一句名言:Man shall not live on bread alone.(人活着不单单靠食物。)受其影响,西方的很多谚语皆由此衍生而出。如,The mouth is the executioner and the doctor of the body.(食物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Diseases enter by mouth.(病从口入。)。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英语国家最重要的食物为面包。面包和黄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与此相关的习语比比皆是,但在这些习语中,bread已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面包,而是代表着“谋生之道、饭碗、生活必需品”以及由此引申的相关内涵。如:one’s daily bread(饭碗,生计),earn one’s bread(养家糊口),beg one’s bread(乞讨),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不劳而食),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走某人的饭碗)等。中国是农耕国家,汉族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的饮食结构。相关的习语有“吃白饭”,“饥不择食”,“画饼充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相当于英语的“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无材料难办事),“生米做成熟饭”相当于英语的“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等。汉语有一谚语体现了中西方共同的文化理念: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相当于汉语“天下没有掉下来的馅饼”,意为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不劳动者不得食。
二、有关蔬菜和调味品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英语中有许多借用如蔬菜、调味品等小物品为喻体的习语,这些习语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如《圣经》中有这样一个习语:the salt of the earth,其字面意思是“世上的盐”。盐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它有调味、杀菌、解毒、消炎、除污等多种功用,因此人们将它用来指平凡但是性格和行动十分值得尊敬的人,即社会中坚分子。类似的习语还有:take something with a pinch/ grain of salt意为对某事半信半疑;而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人们烹调注重味道,讲究色香味俱全。有关饮食的成语谚语丰富多彩,如“众口难调”、“添油加醋”、“鸡毛蒜皮”、“色香味形”、“五味俱全”、“酸甜苦辣食不甘味”等。
三、有关住所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1.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2.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 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 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 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 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以/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5.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 不吸烟不喝酒0 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 陋习0,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思维方式 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翻译是一种语言的互动,它将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内容、思想、文化等用另一种语言来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包含的一个部分,翻译是一种语言的活动,因此英汉翻译必然受到民族的文化差异的影响。
1生活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生活习惯上中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从饮食上看,中国传统美食注重色香味俱全,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的是“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的是“以人为本”。中国的菜名我们如何正确地翻译成英文呢?这时就要考虑中国菜的烹饪方法、佐料、主料、辅料等通过正确的特定的英文表达方式,翻译成英文,如:糖醋排骨的英文翻译是saute chops with sweet&sour sauce。我们不能直译成: chops of sweet&sour;例如black tea不是黑茶,是红茶的意思。我们要采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并且让外国朋友看得懂不产生歧义的方式来进行中英文的互译①。
2思维方式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2.1 西方人喜欢抽象,中国人喜欢具体
西方人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喜欢形象的思维方式。这种不同来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如:
我前面的车开得太慢了,我错过了绿灯。
The car in front of me is too slow, I miss the green.
The green为抽象,然而绿灯是具体的事物。
2.2 西方人重视客体,而中国人重视主体
西方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注重将客观事物作为观察、研究、分析的事物,形成了客观性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深受孔孟哲学的影响,注重以人为重点来观察、分析、探究外部的事物。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形式的思维方式。如:
看见爱人,他热泪盈眶。
The sight of his wife brought tears to his eyes.
2.3 语言的视角不同,采用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在时间上的表达,中国人习惯将时间将放在句子的前面,而西方人则习惯放在句子的后面。西方人通常用back和forward来表达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而中国人的表达则是完全不同的。如:
Looking at her old photographs brought back a lof of memories.
看过去的照片,勾起了很多的回忆。
His girlfriend left him last month and he badly wants her back.
他的女朋友上个月离开了他,但他十分希望她能回到他身边。
在商品的打折问题上表达不同。如:
I bought these shoes at a 40% discount.
我以六折买下这些鞋子。
中国人着眼于实际的付款比例,而西方人着眼于折扣的比例。
另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南尊北卑”,而西方国家则不同,他们以北为先。
2.4 表达形式不一
在汉语中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但是在英语中有点时候用肯定的意思表达否定的意思。如:
She is the last women to arrive here
这句话如果翻译成她是最后一个到那的人就错了,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她是绝不会到那的人。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很不一致。因此在做英汉互译时一定要注意。
2.5 正逆思维不同
如:It is impossible to over 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building.
如果直译为:过高估计这个建筑的价值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个建筑的价值无论怎么估计也不会太高的。
2.6 结构形式不同
英语结构形式多样,且长句很多,英语句子注重形合,而汉语句子注重意合,庄绎传教授曾形象地说到:“我感觉汉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根竹子,一节一节地连下去;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累累果实附着在上面。”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示出了英语与汉语结构形式的不同。如:
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一手污泥。
When you reach for the stars you may not quite get one,but you won''t come up with a handful of mud either.
假如每次想起你我都会得到一朵鲜花,那么我将永远在花丛中徜徉。
If I had a single flower for every time I think about you, I could walk forever in my garden.
那我们说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英两种语言的互译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避免思维差异的影响,不要忽略语言本身的因素和与其文化背景的相关性③。翻译是两种语言结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转化,因此。一定要根据翻译的要求翻译出符合民族习惯思维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译文。
3 宗教文化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在和文化典故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英文中经常出现“上帝保佑你”,“上帝宽恕你”,西方的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圣经》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如:
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无以上天堂。
The devil sits behind the cross.魔鬼常常躲在十字架的后面。
Those who the gods would destroy ,they first make mad. 天若毁其人,必先毁其智。
在中国,多宗教并存,然而大多数的中国人信仰佛教和道教,其传播和影响也是最深远的。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因此我们要了解其宗教文化对其语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中国人常说,“你人真好,菩萨保佑你”。西方人常说,“god bless you”。
4 总结
[关键词]Freaky Friday;解读;美国文化
一、关于电影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概述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包罗万象,融音乐、文学、戏剧、绘画、摄影、舞蹈和文字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同时通过影视技术,通过有声音的画面在银屏上创造出意象来再现现实的生活。电影艺术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逼真地再现出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现出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人物形象的特征以及心理活动,再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审美情趣。伴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电影的表现力也将大幅度增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显著。电影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休闲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文化也是一种具有可记录性的历史现象,是民族发展进化历史的记录。尽管文化在各个学科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都具有包罗万象的特征,涵盖了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历史、经济体制、社会制度、道德标准、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电影是一门艺术性的社会现象,为观众提供了逼真现实生活的场景,运用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反映着社会规则、风俗、信仰、道德标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丰富的信息内容可以通过电影这个平台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观众可以通过对某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代表性的电影的欣赏来了解某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文化特色,同时得力于电影媒体和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国的文化可以通过电影在短时间内在全球范围之内得到传播,对信息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今天,电影对于跨文化的传播和交际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贡献。
二、关于电影Freaky Friday的总体概述
美国影片Freaky Friday又名《辣妈辣妹》,有的也翻译成为《怪诞的星期五》,电影由导演迪斯尼于2003年翻拍的1976年的经典老片电影而来,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Mary Rogers的短篇小说。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单身母亲Tess Colman,从事着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事业和爱情都处于双丰收的阶段,正在和未婚夫计划筹办婚礼。Tess Colman的女儿Anna现在正处于高中的青春叛逆期,在家里和弟弟争吵不断,并且在学校里和好朋友Stacey以及老师MrBates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升级,处于一种炽热化的状态。女儿Anna的所有注意力和兴趣都在摇滚乐队上,可是得不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母女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在婚礼彩排的晚宴前,母女二人在唐人街中餐馆吃饭的时候再次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吵起来,这时候恰巧被餐馆老板Pei-Pei的母亲撞见,于是老太太打断了争吵的母女二人,并送给她们各自一块幸运饼干,母女二人打开饼干以后发现里面有一张小纸条:A journey will soon begins, its value reflect in anothers mind.When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lack, then selfless love change you back.刚开始母女二人并没有注意这小纸条上的句子,就在这个时候餐厅开始剧烈地摇晃,神奇的事情就在此时发生了。在第二天星期五的早上,母女二人发现身体被对调了,在这一天,她们都要按照对方不同的身份去应付本来应该很简单的生活,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在周六的婚礼来临之前把彼此的身体换回来。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一天的身体对换的生活体验,母女双方开始相互理解和欣赏对方,激化的矛盾也有所缓和。当她们都开始想方设法为对方考虑的时候,就像纸条上说的“selfless love”将母女的身份重新给调换了回来,电影的结局还是美国惯有的老套路——皆大欢喜。
三、电影Freaky Friday中反映出的美国文化
电影总是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在电影里面我们总是可以找到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代表。电影Freaky Friday作为一部描写现当代人家庭生活的喜剧,里面既有对女儿高中生活的描写,同时也有一些美国大众化的社会生活的刻画,同时从影片中的某些片段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出美国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生活理念。本文将从影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饮食和民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电影Freaky Friday中反映出的美国教育文化
在电影Freaky Friday中,Anna因为先后三次和英语老师Mr.Bates顶嘴,和好友Stacey在操场上的不愉快冲突,还有被恶意揭发在考场上作弊而被罚detention(课后留堂)。Detention是美国学校纪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的目的不单单只是为了惩罚学生,更重要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正常发展。
在电影Freaky Friday中,美国教育体制中的school board 在影片中也有所涉及,当换身以后的Anna发现Mr.Bates是因为当年在舞会上因为母亲的拒绝而故意报复自己的女儿以后,就理直气壮地告诉Mr.Bates,倘若以后还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她将会向学校的董事会检举他公报私仇的行为。美国是一个法制化的社会,对法律的遵守同样适合在学校这样的群体中,在美国,学校的董事会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起着监督的作用,是美国学校和家庭之间进行合作的重要纽带。学校董事会的成员也是经过家长公开选举出来的代表,代表了广大学生家庭的立场和观点,目的在于可以让学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环境。
(二)电影Freaky Friday中反映出的美国饮食文化
人类在长期的对食品加工和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饮食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区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饮食文化也因为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信仰和饮食习惯的不同而形式各异。饮食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同时和其他文化一样,共同构成了人类整体生活的大框架。在海外,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的饮食文化在美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众多的美国影视作品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
在电影Freaky Friday中的fortune cookies(幸运饼干),这样的视频也被翻译成为占卜饼等,很多人认为是起源于日本的,但是很多人还是坚信这是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代表。这种幸运饼干同样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Amy Tan著名的小说Joy Luck Club(《喜福会》)中。但是有意思的是,这种幸运饼在中国并没有,即便是在美国其他中餐馆中的chop suey在中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用料和做法在美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食品被美国改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食品。美国人会把幸运饼做成空心的,在中间塞进去小纸条,写上祝福的话语。比如在电影Freaky Friday中,母女两个人正是根据幸运饼中间小纸条上的字最终实现了彼此之间的selfless love,从而实现了身份的调换。
(三)电影Freaky Friday中反映出的美国民俗文化
社会民间生活的风俗文化生活的总称就是民俗文化,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是一个地区的人民世代传承的风俗。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地方色彩,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明显的体现,电影则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把大众的生活通过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并通过生动逼真的影像效果进行传递。
在电影Freaky Friday中,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美国的婚俗文化和婚姻状况方面,展示了特定的群体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审美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在电影Freaky Friday中,我们看到母女提到了“彩排晚宴”(rehearsal dinner)的事情,这按照北美人们的婚俗习惯,在新人举行婚礼的前一到二天的时候有一个彩排的前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参加婚礼的当天彼此双方的亲友都熟悉他们在婚礼上的任务和进程。在婚礼彩排结束以后,新人会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举办一个晚宴,除了婚礼双方的亲朋好友参加之外,还会邀请好朋友参加,在聚会中新人会借此机会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谢,在影片Freaky Friday中,Tess Colman和未婚夫一起举杯给各位参加晚宴的所有人敬酒表示感谢就体现出美国婚俗文化中的这一点。
四、结 语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文化的财富,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电影是一门影视艺术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化和电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一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现实生活进行最真实的艺术性的再现,电影作为一种最迅速和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自然而然地对于跨文化的传播和交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信息可以渗透到电影中的每一个表现的细节当中,如果将这些文化信息的线索进行串联,我们就可以窥视到某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的总体特征,所以,电影作品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传播的重要媒介手段,同时也是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影视作品载体。
[参考文献]
[1]康有金,郅锦.从美国电影大片看美国文化霸权[J].电影文学,2006(05).
[2]张琪.从美国主流电影看美国主流文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3]司彩玲.从电影《2012》解读美国文化与价值观[J].长城,2012(06).
[3]胡新颖.从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看美国文化及价值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1(11).
[4]马瑾.中西方饮食差异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外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5]郑兰.英文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文化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8).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29-02
目前,随着世界各地使用英语的人口不断增加,英语成为全球化的交流语言,而旅游业也在同时巩固了英语作为全球语的重要作用,旅游英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个国家想要全面发展旅游事业,就必须要有具备良好素质的英语导游,这样才可以使旅游英语的语言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更加广阔的社会效益。
1 旅游英语的特色
1.1 旅游英语包括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
作为旅游业来说,文化是当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通过旅游人们可以对当地的文化得出感悟。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旅游不仅仅是享受和观光当地的景观,更多的是感悟当地的民俗风情,被当地的独特的文化所吸引和影响。由此可见,在旅游英语中除了专业术语,还包括了一些具备文化底蕴的语言文字材料,旅游英语有深层的文化和浅层的文化。浅层的文化主要是指英语的词汇、语音和语法等一些基础的元素,主要是为了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材料做好铺垫,而深层文化则是对相关的旅游材料、旅游文章的一种理解和赏析,是对一种文化的品析过程。1.2 旅游英语具有维美的语言特征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消费,大多都是对旅游文化的一种消费。因此,在促进这种旅游文化的消费和对美感的享受上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因素,旅游英语在宣传本地文化的基础上,提炼了美学的有关元素,能够表达更加独特的文化内容。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开发与建设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文化古迹,独具自身特色的风土人情,手工艺品以及许多的美味佳肴,这种山水美景和历史文化经过巧妙的结合,就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旅游英语能够作为宣传中国文化和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重要媒介,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2 旅游英语翻译现状
由于我国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旅游资源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却很小,许多外国人都只是知道一些著名的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对中国其他的旅游地却不是很了解。由此可见,外国对我国的旅游业了解甚少,他们只是从一些媒体资料、文字或者是互联网上获取相应的信息。近两年来,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和著名的景点都出版了中英文的旅游介绍以及导游手册,在内容上都概括的比较详细。但是,在汉英翻译方面还是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才,在编撰的时候随意性太大,许多的旅游资料都是出自学生之手或者一些翻译公司。此外,在我国许多的旅游景点中,导游的英文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严重的造成导游在口头翻译的时候与原书面上的翻译存在较大的差别,甚至会出现错误,特别是对饭店、宾馆以及街道的翻译更是漏洞百出。因此,全面提高旅游英语的翻译水平,是现今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目标,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的掌握旅游英语翻译的方法。
3 旅游英语翻译的方法
3.1 增词法和注释法的适当运用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语言和信息的传递上必定会存在一定的障碍,特别是一些外国的游客所不熟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所以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应尽量减少读者在理解译文的时候的文化障碍,从而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文化交流目标。由于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原文读者在译文的时候所表达的事物,可能对译文读者来说相当的陌生。因此,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原文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多运用一些词汇、复合句或者从句来进行补充和注释,从而有效的缩短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文化差距。在这里的增词法和注释法就是以这个为目的来方便外国的游客理解,更加有利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例如在介绍“粽子”的时候,肯定会有涉及到屈原的有关内容,如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对屈原做任何的介绍,只是简要的带过,只会使游客无法理解,一头雾水。因此,如果译者在这个时候告诉游客,屈原是一个:famous Chinese scholar-statesman who livedsome three centuries before the birth of Christd.那么在这个时候,游客就会对“粽子”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端午也会理解更多。
3.2 注重对有关名称的翻译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常常会涉及一些地名、人名的翻译,然而译者在进行名称翻译的时候是较为困难的一个部分。例如杭州第一泉“虎跑泉”常被译成“Tiger Running Spring”,但这个地名的由来据传唐代元和十四年,有位叫性空的高僧云游至“虎跑寺”,但苦于无水,准备迁走。夜里忽然梦见神仙告之:“南岳有童子泉,当谴二虎移来”次日清晨,性空果然见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涌出,他就把这泉水起名为“虎跑泉”。由此可见,此处应译为“Tiger DugSpring”。
此外,旅游英语翻译所要面临的人群较多,且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外国游客明白当地的文化,还要让他们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不要让他们出现反感或者误解,因此,在英译时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如西湖藕粉,宜翻译成“lotus root paste,powder或pudding”,而不宜翻译成“lotus root starch”,因为在西方“starch”容易产生使人发胖的联想。
3.3 掌握中西文化的切合点
各国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一些旅游英语翻译的人员来说,必须充分了解外国的地理文化背景,并与本国的文化相结合,找出一个切合点。从文化因素角度来说,译者要对各国文化具有尊重意识,就要求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敏感性。由于各个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念、民族风俗、历史背景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而且也具备本国的文化。也许在一个国家中一种文化可能体现了一定美感价值,但是在另一个国家却会被象征成为罪恶。因此,译者因保持谨慎的心态,具有较高的文化敏感性。因此,作为译者,应该努力寻找一条中西文化的切合点,在表达上寻求中西文化的对等语,从而有效的避免简单使用同一语而掩盖本土文化的话语权的情况出现。
3.4 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要注意适当变通
目前,由于我国的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在英语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如将韭菜合子译成ChiveBox就会让人费解,何为“Chive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对应了“box”?可见译者在英语翻译菜单时对这种传统小吃本身还不够了解。在这个时候,应使用“dumpling”一词,其所指不仅限于“饺子”,还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可译为ShrimpDumpling,素菜锅贴可译为VegetableDump1ing。此类英译名现已广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状与饺子相似,体积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词也可适用。综合考虑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可译为FriedLeekDumplings。在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的时候,可采用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鱼SteamedMandarinFish、回锅肉Twice-cookedPork、炖牛肉StewedBeef。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旅游英语翻译能够更加符合旅游业的发展,把中国的文化引申到国际上去,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为我国的旅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辉.旅游英语翻译方法浅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王纯.旅游英语翻译浅谈[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3).
[3]傅凌.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和文化差异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4]王君.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J].外语学刊,2008,(5).
[5]魏三军,邓燕.对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18).
[6]韩晓英.从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