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一个知识激增和科技竞争的时代。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数学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时,通过实验学生已掌握了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时,它的体积是圆柱体的1/3这一规律后,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没有不等底等高的实验?如既不等底又不等高时,它们的体积又是什么关系呢?问题又引起了激烈的争辩。教师有意安排二者不等底等高,不等高但等底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验证了圆锥体与圆柱体在上述情况下,圆锥体积不都是圆柱体积的1/3。同时又有学生发现,圆锥与圆柱在等底高的情况下,它们的高和底怎样变化,才能使圆锥体积仍是圆柱的1/3?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础,可以使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
二、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环境。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活动相联系的。因此,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极为重要。从课堂环境来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近些年来,课堂讨论已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例如,在教学乘数在什么情况下,积大于(或小于)被乘数时,教师出示:36×,36×,36×2,×36。然后设疑:哪几题积大于被乘数,哪几题积小于被乘数,为什么?同学们立即进行探究。开始是独立思考,继而是小声讨论,后来气氛越来越激烈,各抒己见。有的提出:当乘数是整数时,乘得的积大于被乘数。有的说:当乘数是自然数时,乘得的积大于被乘数。也有的提出:当乘数大于1时,乘得的积都大于被乘数。在激烈地讨论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三、重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要创造,就要学会独立思考的善于探索。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十分宝贵的。我们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敢于思考、敢于钻研、敢于尝试实践,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例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一改以往的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大家很快就说出它的倒数。当第二个学生出时,教师说:“能不能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下,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数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甚至有特殊的数“1”、“0”等,且求倒数时的积极性特别高,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有时教师还需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并设法让学生钻上这个“空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例如在讲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用<”把,,,连接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一般的思维方式,将四个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如此就会变得十分繁难,很难得出结果。这时,我提醒同学们变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为此,我请同学们回头看一下后座同学抄写的题目,看到的结果是: 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感想,立即就有几位学生从受到启发,倒过来的现象使他们灵机一动——化为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设计这个回头一看,正是为了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瞬间的灵感,引导学生迈向创造性思维的境地。
五、练习中力求思维训练到位
练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练习中,要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思维材料,并引导学生善于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对于判断、要重视它的质的差异和量的规定,力求“保质保量”;对于推理,要重视符合逻辑,重视概念之间、规则之间的逻辑联系,每一判断、推理都应尽量要求学生说出概念上的依据,力求思维训练的到位。
例1 在教学了“三角形”之后,向学生提出下面一组条件的三角形。
①两条边长都是5厘米; ②三条边相等;
③一个角是90°; ④一个角是60°;
⑤一个角是45°; ⑥两个角都是45°。
让学生根据上述提供的条件,思考下表中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组合而成的图形,进行推理、判断,选定正确的答案填入表中。
供选择的答案是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E、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条件①②④⑥①、④①、⑤①、③③、⑤④、⑤
答案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应在兴趣 中培养思
维能力, 在思维培养中培养兴趣,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有人说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促使大脑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学习能力、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因素,发现并总结运用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不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既能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二: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是矛盾的,只有充分采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第三: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简单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位好老师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不同的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也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其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涉及到语文、科学、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再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个车间前3天生产零件1200个照这样计算,4天又生产,这一周共生产多少个零件?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求出后4天生产多少个零件,最后求出这一周生产多少个零件。综合算式是1200÷3×4+1200=2800(个)。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平均一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直接乘以一周的天数(3+4)就可以得出结果,算式是:1200÷3×(3+4)=2800(个)。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2400+400=2800(个)。其中,2400是1200乘以2得到的,表示生产6天的零件数,400是1200除以3得到的,表示平均1天生产的零件数;最后用6天生产的零件数加上1天生产的零件数,就是这一周7天生产的零件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激发兴趣,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造思维
“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宽松的思维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数学第七册“商不变规律”的教学中,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中来。我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叫“和尚分饼”。从前有座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群小和尚,老和尚化缘到很多相同的饼,他对那个身边的小和尚说:“给你6条个饼,平均分给2个和尚吃吧”,许多小和尚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小和尚大叫着说:“6个饼太少了,不够吃。” 老和尚说:“我给你12个饼,平均分给4只小和尚吃’。话音刚落,小和尚又叫又跳:“不够,不够。”老和尚又说:“那我给你24个饼,平均分给8个饼吃,怎么样?”小和尚得意地说:“够了,够了。”老和尚和其它小和尚都笑了起来,而小和尚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为什么都笑了呢?老和尚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小和尚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二、营造好思维状态,学生主动参与,学会教师的解题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多提供给学生一些具有开放性思维过程和思维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多向思维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六年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课堂教学中,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凭借想象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捏成一个长力・体或正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它的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大土豆的体积;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于是,学生就能运用种思维来得到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让数学走进生活,调动创造潜能,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策略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部分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思想,优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内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观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数学教师应当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将课堂适当地让出来,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摒弃单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数学课堂的可接受性,激活学生的探究因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首先用尺子去测量课高度桌有多少厘米,为学生讲解厘米的概念模型,在黑板上写下1米=100厘米,引导学生将课桌的高度以米的形式进行换算,继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去测量自己的臂展、自己的手掌,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真正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地位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教授,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天性活泼、思S敏捷,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应当巧妙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对症下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狭小的教室给学生偌大的学习空间,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释放天性、拓宽思路、开拓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小数”相关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PPT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一张色彩艳丽的图片进行情境导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巧妙联系,数学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指点,开个好头: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弥漫着数学的气息,生活中的数学随处可见,昨天我买了一盘糖果,在电子秤上显示为0.5 kg。此时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上次发烧到38.3°C,我好难受。也有的学生说:我上次测量我的身高为1.35米,今天我测了一下我长高了一点点……学生思维火花点燃了整个课堂,数学教师只需要给学生一个引线,适当提点就能收获思维的火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帮学生理解“取之生活,用于数学”的深刻内涵。
三、深度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学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系统的知识模型,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汇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课堂之上,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模式,在悬疑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口算乘法”这一章节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1)小明骑自行车1小时大约行40千米,列车1小时大约行400千米。
问:小明骑自行车出发三个小时行多少千米?列车三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进行小组评比,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帮助、扬长避短的优势,实现学生共同进步,数学教师时刻把握课堂的感情基调,给学生创建拓展思维的学习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新课程的浪潮冲击下,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新时代教学思想,采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那么,如何将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呢?下面我将从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问题,情景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创造一个轻松开心、有趣、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对活跃学生思维,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当今孩子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孩子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疑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孩子的创新技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加入待“解决问题”的排列之中,将孩子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孩子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示,从而加强提高创新技能。
二、培养信心,挖掘创造潜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创造性的发展的潜能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胆量,提升自信心,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无法用语言和动作等表述时,可以创设动画情境来展示动态,激发孩子的认知欲望。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制作动画片,创设问题情境:酷暑的夏天,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叫猪八戒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满头大汗地抱回了一个大西瓜。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起大眼睛,满脸不开心地说:西瓜是我找回来的,无论如何,1份太少了,我要吃2/8。悟空听了频频点头,立刻切了2/8给八戒。猪八戒开开心心地吃起西瓜……。不对!,有问题!猪八戒被骗了!1/4和2/8哪个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段生动形象的动画故事情境,调动了孩子积极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孩子敢于、善于质疑,激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鼓励激发的方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我们要始终相信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三、肯定大胆想象,挖掘创造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特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无穷无尽的,在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孩子敢于想象,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做到这一点,我们老师首先要解决孩子的思想负担,不要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约束他们。比如:老师问:3加5等于几,学生回答:等于8,则是不完整,应该说:3加5等于8。其实孩子的回答是清楚的、准确的,在这里主语承前省了,不会引起误解,作为口头答问,习惯这样了,有时由于老师的硬性规定,孩子的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抑制自己的习惯,再从脑子里提取出老师规定的格式,这样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相似的规定多了,就会让孩子产生前怕狼后怕虎,犹犹豫豫,不敢随便发表意见的不良习惯。
四、重视堂上练习,挖掘创造
摘要: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素质,也是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一、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基础,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数学科目本身就有很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包括大量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和相应的符号系统,通过逻辑推理,一些理论能够生成新的理论,一些判断能够生成新的判断,数学就是由这些理论和判断组成的。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思维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小学数学内容上较为简单,没有很深的推理论证。但是只要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判断推理,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数学的教学之中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更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多层次的,要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就要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培养,思维品质的培养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是复杂漫长的,教师要时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抓住思维品质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思维具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特点表现在思维的主体能够根据思维对象的变化,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原来的思维方式,使新思维能够更高效的解决问题。对小学数学来说,思维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数学的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根据题型的不同转化解题方法,转变解题思路,从而找到更适合的解题方法,主要表现在一题多解、变题练习、同解变形等解题方式。例如:200 千克海水能够制盐 2.5 千克,那么 50000 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来解。
2、思维具有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主要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能够引发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的训练。
3、思维具有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独立创造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不受到常规的解题模式限制,找出解题最简单的方法。例如:把 2.5.6 三个数字卡片进行组数,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组成的数就只有25.26.256.265.52.56 ,除了这些数,学生还可以发现“6”的特点,把“6”反过来当“9”用,这样就会组成更多的数,也是思维创造性的一种表现。
4、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主体通过独立思考,有敢于质疑的能力和较强的辨别力,能够发现自己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自觉纠正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思考中善于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独立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检验和推理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多多质疑,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5、思维具有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具有快速性和减缩性,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思考,产生清晰的思路,对问题作出快速的判断。数学计算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快速的计算,压缩计算过程,在经过大量的训练后,对于常见的数,学生能够口算出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传授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离不了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几种。
1、比较与分类。数学学科的理论性很强,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路都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上形成的,而有些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面上看很相似,实则有很大的区别,学习要区分开来才能掌握知识,这就需要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概念进行比较与分类,比如质数与互质数。
2、分析与综合。有些数学知识比较复杂,难以理解,学生需要把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或者把一个问题中的知识点和难点进行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这就是分析。而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根据它们的共性或者某些方面的特征结合起来,这就是对知识的综合,在解四则复合应用题时就会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3、判断与推理。判断是对某一个问题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推理则是从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引出新的判断。小学数学需要教给学生比较初级的判断推理方法,让学生在不断运用过程中提高数学素质,比如让学生用正反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抽象与概括。抽象与概括是建立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的,在形成概念时,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改造,发掘出事物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概念,比如对圆周率概念的学习。
总结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与传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通过学生的看、想、说、做等,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动机
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创新思维的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在探究性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发的。探究性问题可以诱发学习的动机,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美国教育学专家斯特林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而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教师想提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在自己创造的一个接一个问题中,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但同时必须注意,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由此,在备课时确立课堂探究性问题,要把握好问题的深浅程度和价值尺度。问题过于浅显,没有探究价值;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又不能偏难,没有可行性,我们形象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及,又不能怎么跳也摘不到。同时,问题一定要贴近生活,联系生活现象,这样所确立的问题既能关注学生的情感,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常数学课中的例题习题,都是按题目的条件、要求,进行思考论证和求解。但有时题目结论的获得也可能有其深刻的背景。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通过创设情境,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分析,揭示了问题本质,抽象出数学关系。这样做既培养了能力,学生的认识又远远超出书本中的结论,这正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四、在归纳与演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是由知识的结构、课程的标准编写的,但知识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在复习中,归纳旧知识,形成新知识的过程,这本身就包含着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课本每章学习之后,可引导学生根据每章后面的小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由于思考方向不同,相同的知识可能整理出不同的知识线索来。但每一个归纳整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归纳旧知识,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也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辨证的思考。在知识的演绎中,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问题,常常能进发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五、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石”,是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源泉、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概念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只有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沉浸在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个别事物观察和分析,发现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还可以通过类比概念的内涵外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的所有对象的和,它具有扩缩性,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若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类比、联想,扩大概念的外延,就能使学生掌握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让新学知识得到巩固。通过这样的教学,可启发学生思考、联想、类比、理解概念内容,拓宽解题视野,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的培养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从理论上来讲,培养创新思维的具体方法是无限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肯多下心思,就时时可找到并把握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数学;非逻辑性思维;培养方法
加拿大的科学哲学家M•邦格曾说过:“光凭逻辑是不能使一个人产生新思想的,正如光凭语法不能激起诗意,光凭和声理论不能产生交响乐一样。”俄国的阿斯摩斯也说:“纯粹逻辑始终只能把我们引向同义反复,它不会创造任何新的东西,本身不能提供任何科学的原理。”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都在人类思维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作用。逻辑思维则是理论系统化、逻辑化的必要方法,但是非逻辑思维是产生新思想、科学发现和创新的必由之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鼓励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的助推器。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学习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后,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剪剪、折折,利用电脑快速完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平移和旋转这部分内容学完后,让学生设计一条美丽的花边等等,使学生发挥创造性潜能,设计出具有独立个性的新作品,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二、由此及彼,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经验想起另一事物经验,或由想起的一个事物经验再想起另一事物经验,而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一定有逻辑联系,所有是非逻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推到过程时,学生就利用圆面积的推导方法,沿着底面直径剪开,将圆柱等分成若干份,再将其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r),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半径(r),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然后推导出圆柱的体积V=∏r²h。学生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行探索,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准确地理解并掌握了知识点。又如:在学习了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以后,我让学生根据出示的内容:“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2”,进行联想,说说从中还知道了哪些数量关系。学生通过大胆联想后的收获有:
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5;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5;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3;
女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2:5……
通过对学生联想训练,将新旧知识架起桥梁,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思维更加严谨、周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求异思维。
三、曲径通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采用探索、转化和变换、迁移、组合和分解等方法,从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但是小学生容易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导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错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进行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思维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简便计算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获得结果。“11÷0.25”,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得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11÷0.25=11÷0.5÷0.5=22÷0.5=44
11÷0.25=11÷0.5÷0.5=11×2÷0.5=×2=22×2=44
11÷0.25=11×4=44
11÷0.25=(10+1)÷0.25=10÷0.25+1÷0.25=40+4=44
又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探究公式之前,老师出示一个小圆柱体,提问:“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有多大吗?学生在小会儿讨论过后有了这些想法:
1.将圆柱浸没在画有水面刻度的玻璃杯中,用量筒测出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
2.将圆柱体熔铸成一个长方体,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该长方体体积就是圆柱体体积;
3.将圆柱沿着底面直径,垂直于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
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灵活的解题方法无异于交给学生一把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课堂上,教师不应只满足于一种解答是正确,而应激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中选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乐趣,使学生善于创新。
(二)集中思维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集中思维。集中思维是指对于一个思考对象,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从不同侧面将思维指向这一目标,以导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如:求得教师出示的圆柱体体积的方法,学生已经获得了三种,但在比较中发现,前两种方法“测水法”和“熔铸法”都有局限性,而只有第三种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得到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从而广泛使用于任何一个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又如:小学除法的练习题:
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推理、归纳,从而获得了其间所隐藏的规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若干倍(0除外),商就缩小(扩大)若干倍。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若干倍(0除外),商就扩大(缩小)若干倍。
然而,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须将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拓开思路,从不同角度探索不同方法,还需要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律,选择最佳答案。
四、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就是从另一角度出发,走第三条路,善于从其他离得较远的领域,利用局外信息来取得启示的思维方法。即善于变换思路,不要束缚于常规思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可以另辟蹊径。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练习题:
若按照常规思维,就是将围城右边图形的每一条线段测量出长度,再加起来就可以了。这样对于题目中出现的不是整厘米数,学生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但是我们引入了“转化”的策略,这样就可以将这个不规则的图形,通过线段的平移,转化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一下子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五、敢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出启发思维的方法。由于逆向思维善于与常规思维唱反调,所以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中的一个小游戏。(如图所示)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先生认为,人类思维可以分为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 感(顿悟)思维。并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什么是形象思维呢?所谓形象思维就是运用 头脑中积累起来的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我们以前知觉过的,而在头脑中再现的那些对象现象的映象。形象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形象思维同抽象思维一样,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理性认识。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按照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功能,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材料的综合活动。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使个体得到和谐发展。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充分感知,丰富表象,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
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1.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2.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模型,边看书本,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十二条棱及互相平行的棱长相等的特点;通过观察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和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模型的平放、侧放、直立三种形态,来说明长、宽、高相对说来是固定不变的,把知识讲“活”,这样学生在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可变静为动,化近为远,并以它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反映思维过程的演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