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 群体性突发事件 表现形式 预防与对策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纠纷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近几年来,发生在人民法院系统的一些突发事件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些发生在案件审判处置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机关的形象,甚至危害了人民法官、诉讼参与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人民法院的财产安全。这类群体性、突发性的事件性质恶劣且其发生呈逐年增多态势。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作为人民法院直接管辖的一支武装力量,他们肩负着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职责,同时他们也担负起处置法院系统内突然事件的重任。这些突发事件发生迅速并且无规律可循、不可预见,一旦不能立刻处置或者处置不当都会对人民法院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依法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人民法院审判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已经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结合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对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与类型
(一) 突发事件的特征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突发事件界定如下: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为了满足某种目的,多人参与,扩大事态、加剧冲突、使用暴力等手段扰乱、破环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突然性。突发事件一般是由一定的契机诱发的,它什么时候发生,以什么形式出现,事件的规模和影响程度是人们无法事先预测和掌握的,它具有不可预见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发生,人们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社会资源也没有做好充分的保障,往往会出现处置不当的结果,因此造成恶劣的影响。
2.破坏性。突发事件对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对公共生命构成威胁、造成公共财产损失、扰乱和破环公共秩序以及造成公众心理障碍等等。这些破环很多都是不可恢复的,一旦发生,就实实在在的存在,自始至终产生不良影响,有些破坏虽然可以逐渐消减,但是往往也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代价。因此必须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恰当的处置,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破环和不良后果。
3.紧迫性。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且突发事件的发展规模和影响深度都难以估计和预测,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必须立即行动,依法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第一时间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妥善处置,避免突发事件造成更加严重的和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二)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的突然事件相比,群体性突发事件采取集结力量的方式,它对社会影响面大、冲击力强,处置起来难度更大,也更容易产生遗留问题。群体性突发事件除了具有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逐年增多,而且规模不断的扩大,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2)涉及的行业人员众多。我国的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十分复杂,各行各业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矛盾,群体性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发生,参与人员身份复杂。(3)表现方式激烈。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是他们往往采取过激的方式,有时甚至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如果处置不当,矛盾会不断加剧,影响范围也随之扩大。
(三)人民法院系统内的突发性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
1.哄闹、冲击法庭。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刑事、行政、民事审判活动中,参与者主要利用旁听、参加庭审活动等机会在法庭上进行哄闹、辱骂或者围攻法官、公诉人、证人、以及对方当事人等,扰乱、破坏了正常的法庭秩序,影响了人民法院工作的有序进行。
2.暴力抗法。主要变现是判决的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人亲属为了逃避执行,在人民法院执行判决或裁定时,利用暴力手段,冲击执行现场、殴打工作人员、损毁执行材料、破坏执行车辆和器材、抢夺警械用具或者自伤、自残等一系列严重阻碍判决正常执行的违法行为。
3.劫夺人犯或暴力脱逃。是指在司法警察押解被告人或犯罪分子的过程中,不法分子为抢夺被告人或犯人,聚众对押解车辆进行非法拦截,暴力伤害押解人员,或者被告人使用暴力手段强行脱逃的行为。
4.枪击、爆炸类。主要是指参与者携带枪支弹药、爆炸物等进入法院机关、庭审现场、办公场所等进行枪击或者引爆,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情况。
5.集体上访类。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对人民法院的裁判结果不满,因此采取静坐、喊口号、拉横幅、堵大门等过激手段,达到获得群众围观、引起社会关注的目的,此类事件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置,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更为激烈的扰乱法院工作的行为。
三、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
坚定处置突发事件的信念。各级人民法院对于突发事件要有坚定的立场,要有处置暴力抗法者的决心,无论规模的大小和影响的好坏,都必须严格地坚持依法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严格按照各类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置,情节严重者,必须追究其刑事责任。基层法院要加强与司法警察和公安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坚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心。
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对司法警察的政治立场、擒拿格斗技能、驾驶能力甚至射击等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司法警察要有坚实地警务基础理论和相关法律知识,要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反复、多次的演习,不断提升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工作人员的反应能力、布控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能力。
改善司法警察所配置的装备。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不仅需要计谋、手段和措施,还必须要有精良的装备。当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面对突发事件行为人的各种暴力攻击时,司法警察需要有精良的抗暴警械。根据《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有资格配备和使用警械和武器,因此为了大力防范群体突发事件,司法警察必须配有网枪、防弹、防刺背心、手套,要有警棍、盾牌等警械装备,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司法警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科技优势。
四、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果应对措施得当、处置方式合理的话,可能会防止突发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损坏的发生。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本文认为司法警察常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如下所述。
(一) 制定各类群体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级司法警察管理部门要依据当地的具体执法环境,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来明确各类群体事件处置的目的要求、处置的原则和方法、处置的分工部署以及相关的联动机制等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模拟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处置演练。
(二)执行任务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为了预防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司法警察执行任务之前,需要科学系统的分析各种可能的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预计突发事件的规模、影响等因素来合理的布置警力,明确各个司法警察的分工。
(三)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工作
依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检查规则》的要求,执行任务的司法警察必须严格、细致和文明检查进入审判区人员的人身和随身物品,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有权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检测出的各类限制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危险物品进行处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检查的方法有检测设备检查和人工检查两种检查方式。
(四)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上文可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有六种,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这六种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应该有所差异。例如,对于哄闹和冲击法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值庭的司法警察可以警告并制止事件行为人,告知其行为将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若警告直至无效,可以按照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所制定的强制措施进行处置;对于暴力抗法事件,司法警察必须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束缚抗法者,收缴相应的危险品,谨防抗法者做出过激行为;出现劫夺人犯或暴力脱逃等恶性群体事件时,司法警察必须立即制服被告人,严密监控其他被告,将所有涉案人员进行分开押解或看管;对于集体上访事件,司法警察可以协同接访工作人员对上访人员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
[关键词]突发事件;铁路线路能力;行车组织
中图分类号:U292;U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158-01
引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污染的日渐严重和社会环境的日渐复杂,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突发事件都频频发生,以至于给铁路行车组织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对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展开研究,以便为铁路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1 铁路突发事件分类及特点
铁路突发事件的发生,将导致铁路的正常行车受到影响。此时,需要采取不同的行车组织原则和策略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理,以便使铁路的正常行车组织得到确保。而按照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可以将铁路突发事件分成三种,即一般性突发事件、严重突发事件和恶性突发事件。其中,一般性突发事件就是使铁路正常行车受到影响的持续时间较短,并且铁路能够尽快恢复线路能力的突发事件,一般只会给铁路带来较小的能力损失。而严重突发事件是无法通过调整运行图来消除对铁路运输秩序产生的影响的突发事件,具有持续时间长和给铁路带来较大能力损失的特点。此外,恶性突发事件就是需要使用应急联动机制,并且需要进行行车组织计划和行车组织策略调整才能消除对铁路运输秩序的影响的突发事件[1]。而该种突发事件具有持续时间长、造成的客流波动程度大和给铁路带来较大能力损失的特点。
2 不同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原则与策略
2.1一般性突发事件的行车组织
在一般性突发事件的条件下,由于事件给行车组织带来的影响的持续时间较短,同时客流波动程度也较小,所以铁路只会产生较小的局部线路能力损失。此时,铁路行车组织只需要进行运行计划的简单调整,就可以恢复铁路行车秩序。所以,一般性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所面对的问题就是通常的列车运行计划的调整问题,只需要采取传统的列车运行计划调整方式。具体来讲,就是需要进行运输组织模式、开行方案、运行计划、车底运用计划和成武计划的简单调整。其中,运输组织模式可以体现铁路网之间的不同列车的空间对应关系,不同列车使用的铁路线路等级出现了变化,运输组织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开行方案体现的列车与铁路线路的关系,需要根据客流量进行调整,以便使列车与铁路线路相协调。而运行计划是进行列车合理分配的基础,需要随着开行方案的变化而得到调整。车底运用计划是确定列车停车时刻、车站和检修类型等内容的计划,在列车周转出现变化时,需要进行该计划的调整[2]。此外,乘务计划是确定乘务人员出发时间和地点等内容的计划,会随着动车使用计划的调整而出现变动。
2.2严重突发事件的行车组织
在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的内容与传统列车运行计划调整有着较大的不同,需要遵循相应的行车组织原则,并采取相应的行车组织策略。
2.2.1组织原则
就目前来看,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需要定位在开行方案和运行计划的调整这两个层面,所以不仅需要遵循运行计划的调整原则,同时也要遵循开行方案的调整原则。具体来讲,就是需要尽量使具有等级高、晚点时间少和长途运行特点的列车按照原来的路线运行。同时,如果需要调整路径的列车的等级较高,还需要将其迂回到列车等级较低的路径上。而一旦列车迂回到其它路径上,虽然可以提前到站,但是却不能提前发车。同样的,重联的列车也可以提前到达车站,但是也不能提前发车。而在列车迂回的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列车跨越的铁路线数量。在采取调度策略时,需要先了解策略的采取会对旅客出行造成的影响,并且也需要了解策略实施需要承担的技术风险和需要拥有的设备条件。相比较而言,可以优先选择列车迂回和折返的策略,其次可以优先选择列车重联的策略,最后才能选择列车停运的策略。而在列车与列车之间,客运列车、本线列车和正点列车的等级较高,货运列车、跨线列车和晚点列车的等级较低。除此以外,拥有特殊要求的列车可以优先调度。此外,在大型枢纽内的重要站点,需要进行正点率的重新计算。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货运列车停运,并且同一个车站内的低等级列车可以被三列高级列车越行。
2.2.2组织策略
在行车组织策略方面,可以根据受影响线路能力损失和其他线路剩余能力进行列车运行线路的调整。同时,也可以进行动车组或机车的交路改变,并且使列车在合适的中间站折回,以便进行线路剩余能力和运资的利用。此外,如果两列列车具有站相似、编组较短或类型相同的特点,就可以进行列车重联。但是,如果采取重联和迂回策略后铁路线路的能力仍然不足,就需要进行一些低等级列车的取消。
完成开行方案的调整后,需要采取列车到发时刻的调整策略。首先,需要根据司机技术水平和线路允许速度等条件组织列车加速运行,以便使列车尽量恢复正点运行。其次,可以根据车站内设备布局情况和列车作业情况进行车站加速作业的组织。再者,在车站或区间,可以利用渡线使高等级列车和正点列车越行低等级列车和晚点列车[3]。此外,可以进行到发线使用和列车会让站或越行站的变更,从而提高车站接发车能力和避免列车晚点运行。
2.3恶性突发事件的行车组织
2.3.1组织原则
发生恶性突发事件后,铁路行车组织需要在应急机构的统一指挥进行进行行车组织计划的制定。在此基础上,需要根据等级进行列车路径的优先安排,等级从高到低的列车类型依次为:救援列车、救援物资列车和其他列车。而在计算铁路线路能力时,需要充分考虑开行消耗的救援列车和应急救援列车的线路能力。此外,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需要以快速疏散旅客为主要目标,并且不再进行经济成本的考虑。
2.3.2组织策略
恶性突发事件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铁路各部门需要有高度的配合意识,以便完成对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并进行统一的行动方案的制定,从而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铁路的疏通。首先,需要将滞留在大型枢纽站点的旅客尽快疏导,并且为旅客提供退票服务[4]。其次,需要进行客流波动的预测,并重新制定开行方案。再者,需要使编组较长的列车尽快开行,以便提升铁路的旅客运送能力。此外,需要重新制定列车交路,并且根据列车运行区段的延长或缩短情况进行开行方案的重新制定。
结论:总而言之,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铁路行车组织需要面对多变的环境和多样的对象,所以需要根据相应的原则进行行车方案和计划的调整,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尽快提升铁路的线路能力。因此,本文对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展开的研究,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董凯旋.探究突发事件如何做好铁路行车组织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5:46-47.
[2]胡颖升.突况下如何加强铁路行车组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6:39-40.
关键词:突发事件;铁路;行车组织
近几年,我国的铁路事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显著带动了煤炭的生产和消费,目前,在煤炭生产及运输环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和铁路运输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同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对铁路行车安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对煤炭铁路运输系统的生产能力和运行效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给铁路行车组织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不同的突发事件有着不同的持续时间和不一样的影响范围,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行车组织原则和方法,采取不同的行车组织流程。当前,突发事件条件下煤炭行业的铁路行车组织还缺少相应的理论做以指导,本文详细分析了铁路突发事件的实质、类型及特点,系统总结了突发事件条件下如何组织煤炭行业的铁路行车组织,以期为降低突发事件对煤炭行业铁路行车造成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一、突发事件与铁路突发事件的定义
所谓的突发事件是指发生比较突然,对社会造成或有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其进行处理的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煤炭行业铁路行车突发事件作为突发事件中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任何造成煤炭行业铁路行车组织计划变更或铁路行车策略发生变化的事件。
二、铁路突发事件的类型及特点
一般情况下,按照铁路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分为一般性铁路突发事件、严重铁路突发事件和恶性铁路突发事件3种类型。
(一)一般性铁路突发事件
是指对铁路运输秩序产生影响后能够通过调整运行图就可以处理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持续时间较短、造成较小程度的煤炭运量波动、导致局部线路能力较小损失的铁路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和(或)公共安全事件。
主要特点:一是持续时间比较短,突发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影响正常行车,对线路能力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快速恢复。二是对煤炭运量影响程度较小,突发事件引起的煤炭运量的增减不影响原计划列车的承载能力。在一般性铁路突发事件中,安全、快速的将煤炭运输到目的地变成了行车的重点,所以可以在此种情况下依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煤炭运量。三是线路能力产生了较少损失,因突发事件原因,列车在线路中的某个区段或几个区段不能按计划运行,但是采取处理措施,列车都能在合理的运营时间按原来的计划到达终点车站,不存在严重晚点问题。在此情况下,因突发事件列车还能够承担煤炭运量的增加,不需要增开新的列车;因为事件持续较短的时间,损失较小的线路能力,不需要调整列车数量,只需要调整列车计划运行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运输任务。
(二)严重铁路突发事件
是指对铁路运输秩序产生影响后,不能通过调整运行图来解决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持续时间较长、造成较小程度的煤炭运量波动、导致局部线路能力较大损失的铁路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和(或)公共安全事件。
主要特点:一是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突发事件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了铁路的正常行车,不能及时恢复所导致的线路能力损失。二是对煤炭运量波动程度影响比较小,突发事件导致的煤炭运量的增加不影响原计划列车的承载能力。三是线路能力产生了较大的损失,因突发事件的发生,导致线路中的很多区段必须限速,或者导致线路中某个或几个区段断路,改变了部分路网的结构,造成列车不能按计划运行,导致原有径路通过能力不足,难以使运输计划准时完成。在此情况下,因突发事件列车还能够承担煤炭运量的增加,不需要增开新的列车;但因为突发事件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导致线路能力有较大的损失,仅仅调整列车运行计划时间,不能按时完成运输任务;就需要对列车实施迁回、重联等调度措施,以减少列车在径路上的计划数量。
(三)恶性铁路突发事件
是指对铁路运输秩序产生影响后,必须重新调整行车组织策略和相应变更行车组织计划,同时还要依靠跨行业联动机制才能处理解决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 持续时间长、造成煤炭运量大程度的波动、导致大范围线路能力严重损失的铁路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和和(或者)公共安事件。
主要特点:一是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对铁路正常行车具有很长时间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所导致的线路能力损失。二是对煤炭运量波动程度影响很大,突发事件导致煤炭运量的增减严重影响了原有计划,导致或将要导致大量煤炭积压或停运。三是线路能力产生了大的损失,因突发事件的影响,在某一区域内的绝大部分多线路的多个区段实施限速措施,或在多个区域内的绝大部分线路发生了断路,改变了路网的大部分结构。在此情况下,运输能力和运量产生了显著的矛盾,仅仅调整列车运行路线也难以解决实际的困难。必须在跨行业应急联动的帮助下,对行车组织计划进行重新编制,改变原有的行车组织策略,才能解决运输能力不足和运量之间的矛盾。
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
所谓的铁路行车组织,主要是指对铁路运输相关的机务、工务、车辆、电务部门的科学协调,采用通信、线路、机车、车站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对货物的准确、安全、迅速的运送。如果具有充足的运力资源,在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就主要表现在运行计划和开行方案这两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按照突发事件程度不同的影响结果,将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分为一般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和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3种类型。
(一)一般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
所谓的一般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是指突发事件影响持续时间较短、煤炭运量较小程度的波动、局部线路损失较小能力的条件下,调整列车运行计划并开展实施的过程。在此种情况下,调整原来的列车运行计划就成为了铁路行车组织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上和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条件下出现的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在此就不再重复叙述。
(二)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
所谓的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是指突发事件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煤炭运量较小程度的波动、局部线路损失较大能力的条件下,调整列车开行方案和所对应的运行计划并开展实施的过程。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与严重突发事件的特点具有一致性,不同于传统的调整列车运行计划问题,主要定位于优化开行方案和调整运行计划。
发生严重突发事件后,必须对铁路线路是否连通进行首先的判断,假如发生断路问题,就需要对能否在短时间内修复进行进一步判断,然后依据修复时间的长短选择相应的铁路行车组织方式,有时对运行计划进行直接调整,或实施列车迂回策略对运行计划进行调整;假如线路处于连通状态,那么就要依据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行车的规则要求,首先对受影响的线路区段实施限速规定,然后对线路的通过能力进行计算,对线路能力损失比较大的区域规划迂回径路,同时采取列车迂回策略,在规划的迂回径路还是弥补不了损失的能力,就需要采取列车折返、重联或停运的策略,以便形成可靠的行车组织方案。
(三)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
所谓的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是指突发事件影响持续时间很长、煤炭运量很大程度的波动、大范围内线路能力严重损失的条件下,对行车组织策略进行调整同时相应变更行车组织计划并开展实施的过程。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与严重突发事件的特点基本一致,因为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通常会上升到国家级的层面上,必须成立相应的应急救援机构,在铁路外部资源的帮助下实施紧急救援,保证缩短旅客滞留时间,尽早恢复通车。
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包括多个环节,主要涉及紧急救援、预测旅客流量、编制开行方案、编制运行计划等主要内容。发生恶性突发事件后,必须对铁路线路是否通畅进行首先的判断,依据限速条件和实施紧急救援的要求对维修天窗进行设置,同时要对是否需要开行救援列车进行判断,然后对路网能力进行计算,计算开行救援列车的能力需要扣除其占用能力,生成有效的救援列车径路。在恶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大量货物停运,就需要预测运量究竟有多大,此时就要计算出具有必须马上运输出去的标准运输量,生成有效的列车径路,对列车开行的频率进行计算,编制停站方案,分配煤炭,依据列车开行方案对运行计划和乘务计划进行重新编制。
四、结束语
持续加强对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问题的研究力度,将不断丰富铁路运输组织理论和方法,为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赵钢,彭其渊.城际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06)
[2]李洪波.铁路双线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改进[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08)
[3]舒小东,荣伟,曾小旭.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技能研究[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10(01)
[4]陈利明.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方法[J].上海铁道科技.2006(02)
【关键词】体育赛事 应急预案 编制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了保证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事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对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进行辩识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设施(备)、装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应急预案应当明确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准备和策略等。
一、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为了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管理中出现的缺乏全局观念的行为和不合理的行为,使突发事件的应对与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明确行动的具体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各项工作安排。这就要求制定者不仅能够预见事发现场的各种可能情况,而且能够针对各种可能情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达到预定的目标。
(一)完善制度原则
所谓完善制度原则是通过制度的形式来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和强制性,即:将大型体育赛事的应急预案制度化。这也是应急预案的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强制性的内在要求。
(二)系统协同原则
系统协同原则是指为了保证应急反应系统的高效协同与快速反应,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与指挥中心,以统一指挥应急管理的全过程。
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资源需求与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是应急决策是应急决策必须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这就要求按照统一指挥的原则,统一资源的规划调配,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避免不同部门或局部之间因争夺资源而产生冲突,从而改变因过激反应造成资源使用浪费的现象。
要从全局出发,抓住关键环节、分清轻重缓急、避免分散指挥造成以各自为中心、只见局部不顾全局的局面。同时,要集中优势资源解决最紧急的问题。应急状态下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指挥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和决策。
对突发事件来说,统一的指挥系统针具有全权决策的权力。明确划分权利与责任,规定不同组织层次和部门、岗位其相应的工作与职责,不仅有利于明确分工、责权到位,还有利于事件的处理流程顺畅,环环相扣,同时也可避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逃避责任。
(三)事件分级原则
事件分级原则是指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与影响程度的差别,采取不同方式的处置办法和反应力度,同时在应急预案中明确界定不同层次、类型的指挥机构的动员权限。事件分级原则要求在应急管理预案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以及表现形式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应急指挥机构的不同级别层次和专业性能,并规定直接参与处理突发事件的人员队伍和需要动员的范围,制定应采取的技术手段和处理原则。
在应急管理预案中,把突发事件分级需要做两方面的预先评估:一是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潜在的突发事件的特征、影响范围与危害做出评估,并划分出相应的分类;二是客观分析各部门以及相应公共组织拥有的技术条件、资源与应急管理能力,然后对应对突发事件主体的能力与资格做出评估。
2004年12月14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救援预案》,该预案中将北京市所面对的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以下四个不同的等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IV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III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II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I级),并分别针对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制定了不同的处置预案。
(四)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是指赛事举办方应该向体育赛事的参与者提供可靠、真实的公共信息,这是其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之一。当处理突发事件时,实事求是也是应该成为体育赛事组织者公布事实的态度。
著名突发事件管理专家帕金森认为,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的失误传播会造成真空,导致黑白颠倒、不真实的流言横行,而此时“无可奉告”的答案更加助长了此类问题的产生。失实的消息不仅会引起公众的猜疑,还会导致不正确的报道,使公众认为社会组织采取了掩盖手段阻止信息传播,从而对社会产生抵抗情绪。由此可见,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是对传播进行有效的管理。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公开与如实公布既有利于赛事组织管理者公信力的建立,又有助于消除赛事参与主体的从众效应和恐慌情绪,在尊重民众知情权的同时,也便捷了突发事件的处理。
二、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
应急预案在深入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人员所需要的应急准备和所需要采取的应急行动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制定出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
(1)预测、辨识、评价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
(2)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
(3)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4)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施、设备、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援助和外部援助资源等;
(5)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
(6)现场恢复;
(7)其他,如:应急培训和演习的规定、法律法规的要求、预案的管理等。
(一)基本预案范式
(1)预案令
领导应根据国家、省(市)相应法律和规章的授权规定,签署预案令,并宣布应急预案生效。这主要是为了明确实施应急预案的合法性,保证应急预案的权威性。赛事领导在预案令中不仅要表明对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支持,还应督促各应急机构制定标准操作程序、完善内部应急响应机制、积极参与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更新以及预案的培训、演习等。
(2)方针与原则
3.应采用统一格式编制各项应急功能的标准操作程序;
4.应按照应急准备、初期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四阶段描述程序中规定的各项任务;
5.应与应急功能设置中有关各部门职责和任务的内容一致;
6.应规定相关部门执行程序时应保存的记录,包括保存样式和期限。
标准操作程序的描述应简单明了,一般包括目的与适用范围、职责、具体任务说明或步骤,负责人有关附件(检查表、附图表等)等,标准操作程序本身也应尽量采用检查表的形式,对每一步留有记录区逐项检查核对时做标记使用。
(四)支持附件
应急预案支持附件中应包括:
1.危险分析附件
危险分析附件由下列内容组成:突发事件灾害影响范围预测;突发事件危险面登记表与分布;重要防护目标一览表与分布;事故后果预测与评估模型;其他危险分析资料等。
2.通讯联络附件
通讯联络附件由下列内容组成:赛事组织内部所有应急机构、应急组织、应急设施联络方式;外部可利用应急机构的通讯联络方式和备用联络方式。
3.法律法规附件
法律法规附件应由下列内容组成:我国有关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南性材料;国际上有关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的公约、建议书和技术指南等。
4.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附件
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附件应由下列内容组成;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计划;应急人员培训考核大纲;其他有关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的工作安排。
三、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
(一)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大型体育赛事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委派负责筹建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成员在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或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应精心挑选。编制小组的规模取决于赛事的规模以及资源情况。小组通常由各部门、各层次人员代表构成,目的在于鼓励参与,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增加了参与者所能提供的总的时间与精力,增加了应急预案编制过程的透明度,也易于加快进度,为预案的编制过程集思广益,从某种意义上加强了应急管理中的预防工作。
把应急预案指派给具体部门或专家,对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内部其他成员的影响就是导致他们共同推卸责任的现象,从而大大降低了应急预案编制的意义。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赛事组织管理者需要来自各部门的消息,并在组织安排上应接近高级管理层。
小组成员的任命应由上级领导以书面形式任命,并且明确小组中的正副领导者。任命书向所有员工公示,这样做便于预案编制工作的展开及信息交流。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成员必须直接参与预案编制过程的各个阶段,应定期开会评价预案的进展情况。特别强调,应急预案小组的成员应该密切联系,精诚合作,众志成城。
(二)应对突发事件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
1.相关信息的收集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之后,首先小组应着手分析体育赛事可能面临的危险以及赛事应急实施能力。其次就是收集有关信息,如:大型体育赛事的有关计划与政策、已建立的应急预案及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然后分析风险,从而确定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是编写应急预案的关键环节,也是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熟悉赛事有关计划和政策
熟悉场地设施,了解赛事有关的方针与政策是分析应对突发事件实施能力的第一环节。因此,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在进行应急管理和编写应急预案之前,应该阅读和参考以下文件:体育场地设施平面图,疏散撤离计划,防火方案,治安程序,安全与卫生方案等文件。
3.符合外部组织要求
预案编制小组应加强与政府机构、公用事业机构和团体组织等部门联络与沟通,不仅要向他们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还应该掌握编制应急预案可利用的资源。在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小组要同以下机构保持联络:行政主管部门,地方体育局,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紧急医疗服务机关,电力机构等,并从以上机构获取有关的信息。
4.应急预案的评审
在进行修改或制定新的预案之前,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应该对已有的预案进行评审。相关预案评审的范围涉及已有的预案,以及政府相关应急预案等。
对突发事件相关预案的评审可以深刻理解过去处理突发事件管理的方法及思路。相关内容包括评价报告,自然灾害、防火预案、球场暴力、恐怖事件应急预案,以及所涉及的应急停车等类似活动的操作规程。对上述内容的评审和检查可以保证应急预案的连续性。预案编制小组在检查这些预案时,应特别注意应急预案的时效性。
同时,赛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还应清楚掌握以下几项内容,包括有政府和社团组织社会应急网络的运转,政府应急预案,从而使赛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能充分了解政府机构或社团是如何准备、应急和从突发事件中恢复的,这对及时、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有很大的帮助。
内部潜在风险的分析:内部潜在风险分析是评估事故或灾害发生时对赛事造成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通常可能会选择对最坏的情况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可以提供下列信息:发生事故或同时发生多种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对人造成的伤害类型(急性、延时或慢性的)和相关的高危人群;对财产造成的破坏类型(暂时、可修复或永久的)。
目前来说,准确判断事故或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现实的。因此,不需要将精力集中于精确的定量分析事故或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在描述发生事故或灾害的可能性时,可以用相对性的词汇(例如,低、中、高),但关键是要在现有资料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评估。
应急能力评估:通过风险分析可以对已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清楚了解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对应急行动的快速性和有效性具有直接影响。制定预案时应当在在现有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现实的应急策略。
赛事的应急资源主要包括应急人员、应急设备、应急组织对策及应急后援;应急能力包括人员的技术、经验和接受的培训等。
应急人员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小组、公共信息管理人员、疏散小组、消防人员和保安。应急设备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置、营救设备、灭火装置、通讯设备、医疗设备等。预案制定者通过对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所需的设备清单,进行具体的工作部署。
救援设备是应急救援工作重要的基础条件,为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应制定救援装备的配备标准。装备的日常保管工作十分重要,只有装备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就能立即投入使用。应急人员应根据各自承担的救援任务和救援要求选配救援装备。在选择装备时,要特别注意装备的实用性、功能性、耐用性和安全性。救援部门要制定应急救援装备的保管、使用制度和规定,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时进行检查。同时,要做好应急救援装备的调度使用工作,保证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的紧急调用。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建立在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分析结果、应急资源的需求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此外,在编制预案的准备期间,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已有的应急预案,避免应急预案的交叉重复,并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保持协调一致。
预案编制小组在设计应急预案编制的格式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合理性。应合理地组织预案的章节,便于读者能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2.逻辑性。保证应急预案每个章节及其组成部分在内容上的相互衔接。
3.一致性。保证应急预案的每个章节及其组成部分都采用相似的行文结构。
4.兼容性。应急预案应尽量采取与上级机构一致的格式,以便各级应级预案能更好地协调对应。
(四)应急预案的评审与
应急预案的评审:为确保应急预案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在实际情况中的适用性,预案编制单位或管理部门应依据我国有关应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有关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南性文件,组织开展预案评审工作。应急预案的评审可以分为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两类。
1.内部评审
内部评审是指在编制小组成员内部实施的评审。在预案初稿编写工作完成后,预案编制单位应内部组织编写成员对其进行评审,以保证预案内容完整、语言简洁流畅。
2.外部评审
外部评审是由上级机构、赛事同级机构实施的评审。确保预案被各阶层接受是外部评审的主要作用。根据评审人员的不同,又可分为上级评审和同级评审。
应急预案的: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经过各级评审并通过后,应由赛事组织领导签署,同时并报送上级有关部门和应急机构备案。
四、建议
(一)本文是根据大型体育赛事应急预案的一般编制而言,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相应改变。
(二)由于篇幅问题,本文的应急预案编制没有具体到应急事件分类中的某一类,如火灾、恐怖袭击等,各地可分开制订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模型建构 有丝分裂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并把它规定为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这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重视“模型”。在模型建构活动中,往往需要参与者进行观察或实验,需要进行归纳和演绎;需要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假设、模拟,将复杂的事物进行简化;需要将头脑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身体力行。通过亲身参与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在探索中体会到模型建构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模型方法内化为认知图式,获得认知水平上的提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通常会以课时紧、建构模型的活动费时等理由以动画课件直接呈现模型进行教学,而相当多的学生仍然云里雾里,因为他们心中只有结论,没有过程,不知模型中渗透着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这样的教学有效性不高,这与课改中倡导的提高教学有效性也是背道而驰的。
“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个重点知识,其中“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进行“有丝分裂”的教学时,充分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将难点的突破过程介绍给大家,请同仁们指教。
1 突破难点的步骤
1.1 建构物理模型
在学习完有丝分裂过程后,让学生用橡皮泥通过制作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物理模型,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
1.2 建构数学模型
由学生填写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和染色单体数量的变化的表格。最后通过画曲线图形式(数形转换)加深对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量变化的理解。
1.3 建构概念模型
由数学模型总结出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完成对有丝分裂本质的认识。
2 设计思路
2.1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材的地位:“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细胞周期概念、动植物的有丝分裂过程特征、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过程、无丝分裂的概念及特点,其中有丝分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有丝分裂是生命科学重要的基础性内容,为后续减数分裂、遗传和变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的情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有关“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知识易模糊、混淆,不能深刻理解,会直接影响必修2中减数分裂、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学习。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困惑点,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2.2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表述如下(以人教版必修1教材为例):
(1) 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模拟动画逐步展示高等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动态过程,着重讲清楚各个时期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
(2) 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在学习完有丝分裂过程后,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建构物理模型”方法,使学生通过用橡皮泥自己动手构建物理模型,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 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采用“建构数学模型”教学方式来优化课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与相互评价”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5) 对“有丝分裂特征和意义”采用“建构概念模型”教学方式来优化课堂,帮助学生完成对有丝分裂本质的认识。
3 模型建构活动的教学组织过程
3.1 活动要求
分组:每大组中前后桌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4人合作,模拟有丝分裂染色体动态变化过程。
模拟:在卡纸上模拟“前期细胞”“中期细胞”“后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同时填写好表格内容。
评价:请各位同学比较哪一个大组完成的物理模型最能体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前期、中期、后期的特点。
3.2 活动注意事项
假设某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对(告诉学生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是成对存在的)。
课前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好2种颜色的橡皮泥代表染色体,比A4纸大一些的卡纸(代表植物细胞)和毛线若干(代表纺锤丝)。
橡皮泥的准备:橡皮泥可以自制,也可以到文具店购买。
(1) 自制的方法:一杯半面粉,半杯盐,1/4杯植物油,大约1/4杯水,再加几滴食用颜料,混合在一起,揉捏至柔软。如果面团太湿则加少许面粉,反之加少许水。继续揉捏直至面团柔软并且颜色混合均匀。装进密封容器或塑料袋,放入冰箱冷藏。另外还可以加一些凡士林起防腐作用。
(2) 橡皮泥购买来后的处理:购买来的橡皮泥每盒中的有多种颜色,可以采用每4盒作为一个单位进行归并,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小组分到的橡皮泥只有两种颜色,以便活动的进行。
(3) 橡皮泥过干的处理: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加一些水,揉匀即可。
3.3 学生活动过程
材料的准备:用同种颜色的橡皮泥做出4条染色单体(染色体),其中两条长度约为6 cm,另两条长度约为4 cm。用另一种颜色的橡皮泥也做出的4条染色单体(染色体),其中两条长度约为6 cm,另两条长度约为4 cm。同时告诉学生同一种颜色的染色体表示来自同一个亲本,为今后学习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打下伏笔。
前期细胞的制作: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用同一种颜色的橡皮泥粘在一起,代表有丝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把做好的染色体放在前期细胞(用卡纸表示一个植物细胞)内,用毛线代表纺锤丝。
中期细胞的制作:把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
后期细胞的制作:把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并将染色体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尽量一次移动所有的染色体,像在活细胞中发生的那样。
尝试在卡纸上动态模拟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前期细胞”“中期细胞”“后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
完成实验记录表(表1)的填写(建构数学模型)。
将表格中的记录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学生通过讨论,绘制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曲线)。
3.4 归纳总结
学生成果展示后,先由学生进行互评,然后教师总结评价,从中明确数量变化曲线中各拐点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利用数量变化曲线做相关练习题。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群体性突发事件;萌芽;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44-2
我国转型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由部分公众参与,有一定组织和目的,采取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阻塞交通、集会、聚众闹事、群体上访等行为,并对政府稳定和社会管理造成影响,甚至使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局面陷入一定强度对峙状态的。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有预防作用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一定会有导火索,某件事经过导火索事件的刺激而爆发。这使得事件看似发生的很突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在导火索事件发生前,矛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量,而在导火索事件发生时,整个矛盾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突然爆发。思想政治工作的预防作用则是要在导火索事件发生前进行。这是巨大并艰难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政府官员、基层工作者,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要深入各类人民群众中,了解各领域的群众的思想以及他们遇到的困难,在能尽力帮忙解决的时候就不要拖;很难解决的时候要尽力跟群众做沟通,让他们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得到群众的谅解;无法解决的时候要跟群众说明情况,并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商讨其他可以妥协的办法。另一方面,在了解了群众的情况后,要如实的报告给上级,不可把事情说的太过严重或是无足轻重,这样会影响上级做判断和决定,这对是否会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如果与群众的沟通良好,并能在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的解决问题,那么就不会发生,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的预防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引导和平息的作用
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包含了人员参与、利益矛盾、行为样式以及事件场合等因素,加上工作人员的应付能力和制约力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事件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一方面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消失掉;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演变成更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所以,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便是尽全力将群体性突发事件加以引导和平息,来使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前,缺乏敏锐的觉察
任何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一定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都有矛盾酝酿和积累的过程。很多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刚开始是不引人注意的小问题,但由于长期不受重视,或者没有及时的解决这样的小问题,在日后涉及更多群众利益时,便转变成大问题,从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维护好社会稳定,就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比如说云南孟连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事前没有敏锐觉察,以至于小问题演变成大事件的案例。该事件表面上看起来是警民冲突,其实不然,实质上是橡胶胶农与橡胶企业的经济利益长期纠纷所引发的一起较为严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2、没有对群众做任何思想政治的工作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时,没有任何政府部门相关人员或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出面与相关群众进行沟通,没有了解矛盾的起因,没有通过沟通的方式试图解决。而是一开始就采用警察等强制性的手段进行控制。这样做也许会在当时控制住局面,但反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冲突。
(二)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严重忽视
思想政治工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真正发生突发事件时,思想政治教育却很容易被忽略。比如云南孟连事件,在橡胶企业与胶农发生冲突时,政府没有出面与胶农进行沟通,没有做任何思想政治工作,严重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直接采取了警力措施,反而导致问题更加严重。有些突发事件是完全可以通过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的。而云南孟连事件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不仅造成了伤亡,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忽视,影响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
2.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运用不当
比如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于群众进行沟通时,一听到群众有错误的观点,就加以堵塞、压制,让群众无法表达心中真正的想法;又或者对群众的不合理要求也一并应承,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再比如说谈话的语气以及用词,既不能低三下四,也不能高高在上,要和蔼可亲,让群众愿意与之交流;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说理教育时,一定要有理有据,使群众受到教育,既不能不加批判的扩散反面案例的观点和行为,也不能毫无根据的无限上纲。能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和平息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运用不当,后果将更加严重。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到群体性突发事件中
首先,加强预防意识,防止小问题变成大事件。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公安机关各部门的作用,定期不定期的深入基层展开各种调研,及时地发现矛盾冲突的隐患,尽早地发现苗头,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事件,使事件在萌芽阶段就得以解决。
[ 论文 关键词]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 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 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 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 科学 ,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wwW.133229.coM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 计算 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 网络 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 发展 。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 历史 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 发展 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 科学 总结 ,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 文献
[1] 马家奇. 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向松林(1987-),男,湖南湘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管理与创新。
摘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公共安全危机,其已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乃至社会稳定发展。本文以整体治理为视角,对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力图从整体性治理组织架构中的治理层级整合、治理功能整合、公私部门整合三要素来论述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构建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机制的新路径,以期为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治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整体治理;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社会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但机遇降临的同时我国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然环境逐年恶化、经济转型遇到阻碍、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明显、社会公平与正义受到质疑、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等,这一系列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容易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因此,运用整体治理相关理论,通过有效调节与整合,以便实现对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有效治理。
一、整体治理理论概述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提出
整体性治理理论自在英国诞生之日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学说逐渐被国内外相关学者从理论层面引向实践,其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也正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国内外对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理论探讨逐步转向实践领域的应用分析。
1.国外相关研究: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Perri 6)首倡整体性政府的概念,其在1997年和2002年分别出版的《整体政府》和《迈向整体性治理》两本书中,主张21世纪的政府应为整1体性政府、预防性政府、改变文化的政府及结果取向的政府,直到在其第三本著作中,希克斯才首次将整体性政府改为整体性治理。
2.国内相关研究:陈铮是国内最早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学者,他介绍了英国的行政改革由“竞争政府”转向“合作政府”的发展轨迹以及朝“整体政府”迈进的改革方向;竺乾威教授认为整体性治理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反思,主张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但强调整体性治理的实现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胡象明、唐波勇认为整体性治理的实现有赖于协调机制、整合机制和信任机制的培养和落实。
(二)整体治理下的整合理论概述
相比于传统公共行政采取的权威性整合以及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性整合,整体性整合作为整体治理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是针对新公共管理部门的不足而提出的解决途径,而治理层级整合、治理功能整合以及公私部门整合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直接体现出整体治理的好坏。
“政府组织层级关系是当前政府组织间关系的重要部分和国家机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着相互之间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关系,又包含着经济财政和干部人事等关系,同时还表现为国家与地方利益间关系及国家与地方权力间分配关系”[2]。治理层级整合作为整体治理理论的一个因子,其目标是脱离传统官僚制严格的上下级等级关系,构建一种相互平等的合作共同体关系。治理层级整合观念的淡化,会导致权力与责任碎片化、层级碎片化、部门碎片化以及服务的间断性等。因此,对政府组织层级关系进行有机整合、加强各层级间的协调与合作,打造整体性层级关系,以实现政府组织的整体性治理。
二、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的现状
自03年后,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这意味着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持续面临着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从自然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人口伤亡、经济损失严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已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如果处置适当,很可能会造成社会危机。
从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数量、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的情况来看,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造成的各项损失正逐年减少,这说明我国突发事件治理的主体――政府在对待突发公共事件和处理危机上具有很强的应急 治理能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已成功处理多起重大自然和社会领域的突发性事件,积累了大量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非常态社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国共包括中央、省、市、县、乡五个行政层级,行政审批和信息传递等的行政层级越多,时间周转和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其次,某些机构内部存在着功能重叠现象,如中国海洋局成立之前,中国海监、中国渔政、边防海警等部门共同履行着海上安全的职能,形成“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反而更加不利于统一有效的管理。
三、整体治理视角下构建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层级互动,实现治理层级的整合
自06年国务院颁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来,针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我国各级政府已逐渐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级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及合作。首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其次,加强协同与合作。政府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是政府改革走向整体性治理的技术支撑。
(二)倡导合作理念,培育合作意识,实现治理功能的整合
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几乎承担着所有的社会管理职能,加上我国自古就是“强政府,弱社会”的状态,所以,政府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合作意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由于政府职能部门专业化程度较高,同一机构内具有不同功能的部门之间应该打破专业限制,自觉树立合作的理念,增加同一机构内部的人员沟通与交流,或者让政府工作人员在各个部门间进行轮岗与锻炼。
(三)明确角色定位,理清双方责任,实现公私部门的整合
1.政府的角色定位。首先,政府是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重要主体,理应承担起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的责任,但这不意味着政府是万能的催化剂,政府在应对社会问题时也会存在“失灵”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借助私人组织的力量来弥补这一缺陷。其次,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政府应当为私人组织的参与提供政策,资金与其他支持,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性、不可预见性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单独完成社会治理。
2.私人组织的定位。首先,私人组织是在政府的允许与支持之下建立起来的,应积极承担政府的某些职能,弥补政府在应对重大社会问题方面的不足。其次,私人组织的发展与活动应当在政府规定的法定范围之内进行,不得背离政府的意愿,同时,私人组织也应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将现实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直接反馈给政府,间接地防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
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私人组织,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局限性,政府与私人组织应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共同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加强合作,努力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社会形态。(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Perri6.Dia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A].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C].New York:Palgrave,2002.
一、媒体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新闻媒体自2004年“非典”事件至2008年汶川地震事件,经历了对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转型,从旧有的政府统一调配信息资源、管控信息渠道、媒体缺乏与受众互动的单向信息传播单向模式,逐步发展为以新闻价值为信息选取原则、受众的信息需求为中心、媒体直接接触信息源的新闻报道模式,与政府实行的积极的信息公开相呼应。
但是近年来,新闻媒体矫枉过正,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出现了夸大事件危害程度、传播谣言流言、重视信息的时间性而忽视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保密等负面效应。由于媒体的过分报道,使得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时的社会参与程度骤然加重,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事发地政府的救灾过程和应急处置过程出现管理混乱、组织机构协调不力等情况。
可以说针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遵守怎样的报道原则是媒体业界和新闻学界越来越应予以重视的课题。从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把关人的性质以及其担负的社会责任来看,媒体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除了以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为基本原则之外,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正面报道为先的报道原则。
二、突发性与阶段性决定了媒体正面报道的必要性
1.突发性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性不仅符合新闻媒体选取报道信息时所依据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使得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通常给予长时间、全方位的报道,也符合了吸引人们关注新闻信息的基本条件,让人们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关注度高于一般新闻报道。因此这种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互相积极互动的传播模式,就让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态度很大程度影响甚至决定了社会舆论对该事件的态度。
正面报道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用正向思维去思考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将社会舆论的关注重点放在处理事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上,而不是散布造成社会恐慌和秩序混乱的负面情绪和虚假信息上,这样才能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资源。
2.阶段性与信息需求的关系
在事发之初的混乱阶段,也是媒体最容易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发生不当报道行为的时期。无论是事发地的一般群众、事件当事人、事发地政府还是其他地区的受众,都处于缺乏对事件的足够了解、缺乏可靠信息源、缺乏对信息权威的判断依据,这也是为什么重大突发事件通常会导致社会上蔓延着普遍的焦虑情绪。一旦政府与群众处在了紧张关系中,那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行动就会陷入僵局,最终损害了当事群众的利益。
为了避免这种严重的后果发生,在事发之初的混沌阶段,媒体除了要第一时间报道出事件之外,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报道风格和报道方向,要科学、理性地安抚社会上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帮助人们稳定这一时期的生活节奏,客观地评价事件规模和影响程度。
随着事件的发展,在事件基本稳定的事后处理阶段,媒体可以将报道的持续性和影响力相结合,逐步披露事件中发生的负面事件,在受众处于基本理性的氛围中时,引导舆论进行全面的事件回顾和反思,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政府职能部门对处置方案进行合理、准确的效果评估,提出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的完善社会管理机制的提议,总结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