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

第1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一、创设宽松,愉悦心理氛围,激发创造性思维

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儿童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在这里能够得到大伙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都得到了综合培养和发挥。

二、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创造性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主动思维训练法,它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千方百计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主动探索能力,从而养成大胆探索的习惯。

三、积极评价,鼓励创造性思维

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学生只有处于一种积极、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中,才能激发出主动的内部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评价还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秀生,平时教师肯定是宠爱有加,所以给他们的评价教师应该给予更高的要求,让他们觉得我是最好的同时,还要看到天外有天,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对于差生,教师要给予同样的关注和热忱,甚至是一些夸张的表扬,让他们觉得我每天都是进步的,我能跟得上大伙的步伐,一步步的消除自卑感。对于教师经常忽略的中等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得到的表扬和批评总是中等的,得到的关注也总是最少的,教师的评价则要让他们觉得我也能成为最好的,只是我还没有发挥我的潜力而已。

第2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中学Pro/E 专业性很强的工具软件 学生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8-01

Pro/E(Pro/Engineer操作软件)是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简称PTC)的重要产品。在目前的三维造型软件领域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作为当今世界机械CAD/CAE/CAM领域的新标准而得到业界的认可和推广,是现今最成功的CAD/CAM软件之一。目前Pro/E成为许多职业中学的模具、数控、产品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空间形象思维和三维形体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现代设计工具和软件思考、绘制、造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不感兴趣自然也不可能学好。另外,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不强,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往往不同步。

Pro/E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工具软件,它不需要很多理论知识的讲解,需要的是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学习。通过对课程的分析,教师可以将建模部分的教学过程按难度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教师提出简单的任务,演示讲解,并且也给出详细的步骤。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基本掌握Pro/E三维实体造型的基本操作,对常用的特征能够熟练地掌握,对一些简单零件也能够自主分析,完成三维模型的建立。

在第二阶段教学中在这个阶段教师不再提供建模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零件,确定零件涉及的特征类型,操作步骤。并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寻找可能的方法,进行建模的各种思维训练,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会了分析零件,互相学习,运用不同的方法造型,并且会最终确定最优方案。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Pro/E软件进行单体的零件造型。

这一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阶段,如果为了教学进度,往往只经过第一阶段就进入到下一教学任务,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下几个方面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障碍:

1.教师过于偏爱“求同型”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获取高分,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求同思维的训练,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详细的操作步骤,教学只停留在第一阶段。

2.学生对教师盲目迷信

学生对老师普遍怀有盲目崇拜心理,老师的话是不容怀疑和违背的。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从者,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

目前Pro/E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放心,讲得多;教师不放手,牵得多。不容学生有质疑问难、思考实践的余地,对学生出乎意料地提问不理不睬或不置可否,情急之时还要横加训斥。长此以往,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使学生的智慧与灵气磨灭殆尽!

在Pro/E教学中使用思维训练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我在Pro/E课程中使用的思维训练方法的实例举例和总结,以下几点作为训练学生思维的基础:

1.提倡独立思考

独特的见解,新颖的方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只有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如图1是一个简单的零件建模,给出了工程图和立体图,学生展开讨论,寻找可能的方法。

方法1(图2所示):从模型树可以看出该方法直接运用了两个拉伸:俯视图的上下拉伸和主视图的前后拉伸求并集。该方法步骤少,直接,但同学们不一定想到并集的结果;用的是“加”的思维。

2.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它不能凭空而产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因此,创造性思维必须植根于知识积累的土壤中。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创造。下面这种方法就考验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

方法2(图3所示):从模型树可以看出该方法先拉伸了整体,再运用一个平行混合切剪;该方法步骤少,直接,但混合命令不如拉伸命令常用,也不如拉伸命令用的熟练,同学们不易想到,用的是“减”的思维。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前提,只要学生敢问、敢疑,求异思维就有了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自学质疑的教学方法建模,让学生自我领悟。

方法3(图4所示):从模型树可以看出该方法先拉伸了整体,再运用多个拉伸去材料剪切;该方法步骤多,直观,但思维不够灵活,而且要拉伸命令用得很熟练,同学们容易想到,不易做到。往往用到拉伸命令,很多同学只记得给出拉伸的高度,而在本方法的五个拉伸命令中,最后一个拉伸用的是拉伸到某一个面,(求异思维,与其它四个不同)否则这个模型,做不出来。用是“减”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维,一个问题寻求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突破常规提出新解,另辟蹊径进行速解。

学会了基本零件的造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在这个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的作品。小组每个学生完成1~2个零件,然后将这些零件装配形成部件或者机构。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就学会了装配,并且学会了如何在工作中合作。将以上几种方法交叉组合,综合运用,互为补充,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力,提高Pro/E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的聪明智慧才能更有效地超常规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David S Kelley.孙江宏,王庆五译.工业设计巨匠――Pro/Engineer Wildfire 3.0机械设计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写作学理论写作思维研究高地 技巧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1-03新时期以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迎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写作学研究队伍之庞大、研究活动之活跃、研究气氛之浓厚、研究领域之广泛、思想观念之开放、学术观点之新颖、研究成果之丰硕等,可谓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写作学研究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写作学研究天生就注定是艰难的。写作学把所有写作活动,包括应用性、非应用性写作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本身已是一项异常复杂浩大的工程。而要在理论上把所有文体的写作都统摄起来,构建起能够涵盖所有写作活动的“大写作”理论,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窘。因为有两大写作门类即文学、新闻学早已自立门户,分别发展成为了范畴清晰、内涵丰富、理论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而写作学研究尤其是“大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又不能不涉及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这是写作学研究遇到的一大难题。

然而,写作学理论的构建并非没有价值和意义,也并非没有空间和前景。首先,写作活动是人类最古老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之一,也是创造和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面对历史如此悠久、内涵如此丰富的写作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上是不能无动于衷或留下空白的。其次,写作行为尤其是公文写作是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说的文章,是指当时流行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各种文体,即所谓“四科八体”。除了诗、赋属于文学体裁外,其他六种文体都是公文类或准公文类的日常应用文,这些文体各有要求和特点,正如曹丕所指出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首先指的是公文,其次是日常应用文,最后才是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他比曹丕说得更加明确。古代先贤们早就深刻地认识到公文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不会消失或减弱。再次,写作学研究的主要是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基本方法、表达技巧等问题,落脚点和核心是研究如何去“写”、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即使文学、新闻学已自立门户,但并不影响写作学从“写作”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从而探寻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基于上述理由,建立起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写作学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现作学理论的提出与初步构建,肇始于20世纪初叶,至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兴盛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观,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见解,各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人从国外引进和借鉴新理念新方法,有人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寻找策略,有人从其他学科甚至自然科学中搬来救兵活学活用,有人则试图把各种理论相互打通、融为一体。于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认识论、反映论、方法论、技巧论、哲学、美学、思维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被纷纷引入写作学研究领域。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旨归的教学方法也纷纷涌现,各显神通。经过二三十年的大破大立,过去那些静止而封闭的写作理论被彻底打破了,新的写作学理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薄、单调、僵化和乏味,虽然还称不上是丰肌劲骨、枝繁叶茂,至少已是生机蓬勃、活力充盈!

覃可霖是新时期以来投身于写作学研究与教学的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他不是一个被众多目光所关注的人物,却是一个在写作学研究领域不可被忽视的坚定的探索者。覃可霖为人笃诚谦和,作风扎实,处事低调,在写作学研究最为喧闹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概念、新方法、新旗号满天飞的时候,他不跟风,不凑热闹,不参与争论,甚至很少参加写作学界的研讨活动。他只是冷眼观察,潜心读书,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若干年后,当许多曾经热血沸腾地在写作学研究领域里纵横驰骋的才俊们纷纷转身他顾的时候,覃可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领地,仍然在写作学研究的天地里披荆斩棘,埋头耕耘。他在学术上可谓一生执着,心无旁骛,而正是这种坚持和沉稳,终使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学术成就。

覃可霖选择写作思维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思维是写作活动的总开关,是写作行为的“统帅”和“灵魂”,循着思维的路径可以更好地窥探写作的奥秘,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实际上,对写作行为起着‘统帅’、‘灵魂’作用的恰恰是‘思维’。思维直接影响着主题的酝酿、萌生、成熟及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动笔之始就已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并且影响着整个写作过程。”从思维的角度切入研究写作活动,这是一个富于创新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选择,但覃可霖没有畏惧和退缩。他犹如一位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的地质勘探师,他相信自己选择的勘探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选定的地方打出一口深井来。他成功了,他的深井打到了泉眼上,甘洌的清泉喷涌而出。他在写作思维学研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先后发表了《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论写作思维与语言的多变性》、《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一批论文,出版了《写作思维学》、《写作思维技巧》等多部专著。其中系列论文《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荣获广西社科研究最高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以自己的坚毅与执着,以自己的智慧和成果,站到了写作思维学研究的制高点上,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现在,他的又一部新专著《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摆到了读者面前。这是一部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集中体现其研究水平的理论著作,一部凝聚了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生命之作。纵览全书,有几个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一是系统性。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是写作思维论、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从原理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三大板块,三个层次,每个板块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密切联系、相互支撑,从而搭建起了较为系统的写作思维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作者指出:“写作离不开思维,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则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思维,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进行写作。写作思维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重要的条件,而写作技巧则是写作中的催化剂和油;如果说写作思维是自由的想象空间,那么写作技巧则是有规律可循的经验总结,两者并不脱离,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思维才可收放自由,两者相辅相成。”写作思维学内在逻辑关系的阐述与揭示,为写作思维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学理上的基础。

二是创新性。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类具体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大约二十多年前,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之后,这门学科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一直默默关注着写作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覃可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思维科学来研究写作活动,或许是揭开写作奥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写作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按钮。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覃可霖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坚定地认为“写作就是思维”。由此,他选择在一条人烟较少的学术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之旅。写作行为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与心理活动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融会贯通,是作者在研究中面临的一大课题。对此,覃可霖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充分的准备。“按照人类思维的本质来说,人的思维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思维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如意识、潜意识、灵感、想象等,也都与心理学中所运用的相同、相通。因此,人们常常把心理学看作是思维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钱学森教授又曾说,心理学应该属于思维科学范畴。但就实际运用看,思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常常也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而心理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也常常是思维科学所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二者是交叉、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仅就思维活动而言,思维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学也要研究,正是这样,我们把心理学置于科学的原则指导下,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这就更有利于在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写作学科,重新探讨写作学科的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是符合写作实际及其发展规律的。”覃可霖认为,要研究写作学科,就必然要研究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写作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行为实践以及写作教学中的具体活动等问题。因此,他把写作心理、写作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相关的学科理论借鉴过来,从而丰富了写作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写作学研究的领域。

三是深刻性。写作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自始至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写作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力为基础,有赖于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它是写作中获胜的‘法宝’之一。”把创造性思维置于写作活动中的关键位置,这样的认识和观点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深刻的。但写作中的思维活动又是异常活跃、微妙而又复杂的。“我们考察整个写作思维活动,发现在写作思维中并不是只有一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而是多种思维方式共同参与,互为作用的。在前期思维中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此,作者对写作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思维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和阐述,尤其是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阐述有颇多新颖独到之处。灵感是在写作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思维现象,古人对灵感这种神奇的现象早就有过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晋・陆机《文赋》)但因为灵感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现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容易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因此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触及也往往是浅尝辄止。“”期间,灵感更是被当成唯心主义而成为研究的。彻底打破这个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0年,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把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提了出来。次年初,钱学森再次明确提议,把灵感思维学同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作为基础科学来进行研究。自此,灵感受到知识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话题,探讨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在本书中,覃可霖对灵感思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概括出了灵感思维的五个表现特点即突发性、模糊性、跳跃性、综合性、意象性等,并对灵感思维赖以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显示作者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四是实用性。《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注重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性作用。书中“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两大部分,对指导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训练论部分,作者十分强调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作者依据人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精心总结和设计了一套写作训练方法。作者认为:人的思维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而写作教学要进行思维训练,也当相应的遵循这么一个由低往高的训练程序,即形象性思维训练、逻辑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各个层次的思维训练贯穿着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这是一种基于写作思维学理论的系统性较强的训练方法,也是指导性、实用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或许,这套训练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写作者,但至少为写作训练开启了某种新的思路,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启示。

覃可霖教授大半辈子都是在大学里从事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长期兼任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广西写作学会副会长、广西思维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近年来,除了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和笔耕不辍地著述之外,还担任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培养薪火相传的年轻的写作学人才。如今,可霖教授已届耳顺之年,很快就要退出教学第一线了。作为老朋友,我很乐意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写作学事业的同行的敬意!

第4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联想是由某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思维的关联性是联想训练方法的基础,丰富的关联性思维可以使人们的想象从熟悉的领域扩延到陌生的领域,以扩大联想的范围。很多事物看起来似乎遥不可及的,但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里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关联,这些跳跃于常理之外的联想,就是打破思维的定势寻找创意思路。经常性的采用“联想”训练法,可以增强想象力,为进一步的创造或创新奠定基础。联想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或特征进行直接的、相似的联想,也可以由某一事物联想到与其相反的另一事物,还可以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将相关联的多种元素组合起来,形成全新的创意结果。例如:在以“信心”为主题的公益海报课程训练中,有一个同学就是这样展开联想而获得这样一个创意链:信心—运动会—冠军—残奥会—残奥会蝶泳冠军—力量。在这个创意链中他选择了“信心、残奥会蝶泳冠军、力量”等关键词,最后的创意是,失去双臂也能游出残奥会世界蝶泳冠军,信心使人产生力量。按照这个思路,继续联想到信心使人创造奇迹,最终完成了一个系列创意的方案。通过学生丰富的联想,将几个关键词进行有意义的链接,最终达到了广告简洁、醒目、创新的基本要求。

二、灵感思维训练法

灵感思维训练法是创意思维中经常使用到的另一种思维训练形式。在广告创意活动中,灵感或是潜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想法在无意识中的突然闪现,或是由于受到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而使人突然有所领悟,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灵感既看不见也摸不到,所以不少学生抓不住灵感。灵感思维的发生不同于其它思维的发生,它的出现有着许多的偶然因素,而且不能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让灵感随时突现出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灵感思维的启迪、培养、开发,让学生了解把握灵感思维的突发性、短暂性、亢奋性、突破性等特征,及时的捕捉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不放弃任何的闪光点。例如,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某一主题,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暂时闲置片刻,在娱乐、散步甚至睡觉时毫无征兆地灵光一现,平时常置纸笔于身边或案头,一旦遇到好点子冒出,就应该迅速记下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广泛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积累,为灵感思维构建起一座庞大的信息库。只有博览、厚积,大量存储起信息,才有可能在灵感思维中被择取到所需的某个信息。

三、“头脑风暴”训练法

第5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加快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等,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合作与互动,拓展学生思维创新性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留时间给学生“静思维”,让他们默默思考,参与教学,对知识主动消化吸收,其效果往往不亚于口干舌燥的一味讲解,甚至也可以收到“轰动效应”。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先练边讲”的方式尝试教学,通过准备练习、尝试练习、学生操练、学生讨论等步骤,让学生以练习为主,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运用录像、幻灯片、电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呈现教材知识,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为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如我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周末我在服装店里的购物情境:Can I help you?Yes,please.What color do you want?How much is it/are they?I'm take it/them.这样,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和思维的独立性,又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实际问题而有的放矢,并能使教师从学生的各种解答中得到启发而及时改进,做到“教学相长”。

三、设疑、讨论与实践,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学中开展讨论,不仅符合学生实际的特点,有利于较好地贯彻教学平等的原则,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无拘无束地放开思路,各抒己见,平等地交流看法、探讨问题,达到统一认识、提高觉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能力,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开展讨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新目标英语下册 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中,练习What do you want to be?Why?通过联想想象进行操练复述,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教师可通过制作英文卡片、模拟情境表演、组织英语板报比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项听、说、读、写训练活动。

第6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语文素质的培养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训练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实践证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属。所以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时,更要以制订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教学的终点。因此,要统观全篇,以确定训练目标,要按照新课标对年级的要求,按作者的编写意图、本册教材的内容和课后作业提示与学生实际确定训练目标。训练目标的确立要准确、科学、鲜明、突出;确定训练目标时要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按新课标要求,系统把握好每项训练的“点”和训练的“度”,使训练要求到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确定四项训练目标:①读的训练,通过范读和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特点。②段的训练,重点讲解第2段,结合课后第2题理解作者如何按四季的顺序分别描述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根据段的特点进行分层的训练指导。③句子的训练,结合收尾两个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和课后第3题进行指导,学习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用准确的词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注重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训练来实现,每节阅读课都应以文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听、读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听、怎么读”的问题,老师要在听读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吸收说、写训练所需的营养。说、写训练旨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说、怎么写”的问题,要在说、写训练中指导学生恰当运用听、读训练中所获取的材料和方法,把握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设计训练方法,使之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1.训练方法要讲求科学性

训练方法、程序要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理解到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训练步骤。如在单元教学中,讲读课文是示范篇,担负着“揭示规律”的任务;读写例话是桥梁和纽带,担负着指导读和写的任务。只有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抓好重点训练项目,总结出方法规律,在二、三类课文的教学中才可能将以上知识巩固运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顺序组织教学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变序教学法比常规的顺序组织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7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1 塑造创新型的教师形象

1.1 首先必须树立创造是职业的一部分的观念,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凡才”都获得自我的突破和超越,学会创造性地生活、工作、学习并欣赏和享受生活。要把创造教育渗入自己的教学理念中,把创造力的培养当成最起码的职责和工作热情所在,才可能逐步实施创造教育。

1.2 许多教师在周而复始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不自觉地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而学生往往是最善于模仿的,教师的任何习惯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地去克服思维惰性和行为惰性,养成爱创造、以创造为生命的生活习惯。全面地感染学生,使学生消除课上、课下的障碍,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创造的习惯。

1.3 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必须让自己的心胸变得比天空还宽广,鼓励学生展开自由联想,尤其鼓励新奇、独特、与众不同甚至荒唐的想法,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一时的错误言行,并欣赏学生的真知灼见,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创造技法的训练。

2 坚持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2.1 民主教学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期待,可以产生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良好效应。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专制型”的班级中,处处谨小慎微,思想就会受到压抑,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就会遭到扼杀。为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的火花才会进发。

2.2 激励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言,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要把学生束缚在传统思维方式里,对后进生更应偏爱些,当他们不能回答问题时应耐心鼓励,多使用一些鼓励的话。

2.3 主体参与原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参与。

3 积极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1 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想象力是创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运用头脑中的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具体的做法有看图说话法,自由对话法,编故事法等等。

3.2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是创造思维的特征之一,是指对一个问题尽量提出多种可能性,从一点向四处发散,寻找多种答案。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索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由书中的一个点,发散出去,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若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会使得学生在受到某种触动时自然而然地把思考范围拓展开去,多向散射而使思维极具活力。

3.3 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竞赛法、串联法、比较法等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4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应该充分利用一些教学资源,比如教学图片、简笔画、录音资料、多媒体等,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和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一个新的层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又有智能的创造型人才,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 Hu Zhuanglin.Lingguistec:A Course Book[M].Beijing Uninversity

第8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上有所进步的人,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他们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科学技术上的创造性想象,又都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从小就注重孩子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普遍重视图和图样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通过它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两类。所谓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如观察、思维、语言、记忆能力等。所谓特殊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如表演、绘画、计算、设计能力等。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对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能力,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的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再现,重要的在于加工改造,没有加工改造,就谈不上想象,更谈不上创造发明。

制图中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有其独特的内涵,但就想象的心理过程来说,它与通常所说的想象能力是一致的,它也是对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实行加工改造,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及“创造想象”。所不同的就在于空间想象所采取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它要根据二维平面图形想象出三维空间形体。正是在这点上,空间想象能力有其独特的内涵。

空间思维能力又具有什么含义呢?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对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正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因此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坚持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过程,也就是由实物到投影图,由投影图到立体的双向过程。

应该指出,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空间想象能力是借助于“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则更多的借助于“推理”,当然在推理过程中也有想象。

在制图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呢?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适度运用直观教具留有抽象思维余地

要学习、掌握制图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高职校学生均在刚进校的十五、六岁年龄开始学习制图,而这时还没学过立体几何,因而他们初学时就感到难以理解,在多年的制图教学中发现学“点”时学生是最茫然的。由于制图中是用二维平面图形来反映三维空间形体,解决问题是在空间进行的,这更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认识,正确贯彻直观教学原则,适度运用直观教具。

如点的投影规律贯穿于整个画法几何的始终,是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建立空间概念、掌握投影规律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可以借助于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及墙面所构成的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加以说明,还要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的直观印象,加深对三维空间的认识,然后再利用直观教具论证点的投影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点的空间位置,准确地画出点的投影图,反之根据点的三面投影图又能正确地想象出点的空间位置,进而再将这些点放到简单的形体上进行投影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初步认识了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和三维空间上的实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即开始建立了空间概念。

当然运用直观教具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且借以培养和扩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教具一般用于初学阶段,初学时还可自制简易模型,帮助理解空间与平面的关系。但要有选择地运用直观教具,不能滥用直观教具。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空间想象作准备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能力。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观察力的完善具有很大意义,它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必备品质”。就制图教学而言,培养观察力的重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和结构等特征的知觉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了解三维空间几何关系,并能够通过各种形体确定组成形体的基本单元、数量、相对位置和组合形式,进而能够了解各类物体的形状和组成的规律性。同时还应使学生善于从物体视图中确定特征视图(绘三视图时应先画特征视图),并能从视图中分离出各个线框和图线的对应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掌握其投影规律,比如,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而有的人却看得比较深刻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有的人却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观察实物绘制投影图时也是一样,有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物体的结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以偏概全,一无所获。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进行图物对照观察时,更要求学生细心领会图形是如何反映物体的。如果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形体,使学生将观察的形象储存于脑海中,并记住一些典型实物及图形,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各自的形状特征,这样就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奠定了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将会影响想象力的高低,一个刚踏进高职校的初中生,知识面是有限的,这直接影响他的想象力。因此,作为制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局限于制图本身,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机械、建筑等知识,有步骤有选择地讲解一些企业生产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地将制图方面的新动态、新理论向学生进行介绍,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其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利用积存的空间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解决空间形体的构思和表达,也能够利用投影概念、空间几何关系及投影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设想、推理、判断来解决空间较为复杂的构思和表达。如在进行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看图搭积木,看图画立体草图,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的训练对学生特别具有挑战性,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方法。据一视图补画另两个视图的练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可能每题会得到十多种正确答案。

但教师在按照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常规性思维,必须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鼓励学生突破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所谓逻辑思维是凭借一般的现成的知识经验,按习以为常的方式解决思维任务的那种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根本特征。当然创造性思维必须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

第9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人曾指出,处于伟大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因而,教师要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过程条理、系统,教学方法多样、灵活,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图形创意是学生从造型基础训练向专业设计过渡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高的课程。①从思维训练的本质入手,掌握训练方法和内容,才能从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解决图形问题,才能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在创造能力。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看世界。笔是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了,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进行图形创意设计,学生可能会由笔联想到纸、墨水等事物,但是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笔的倾斜状态、倒置状态、垂直状态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可能就会使他们找到新的创意点,从而设计出更为有创造性的图形。通过这种基本元素的创意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创意手段。

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个性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个性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图形创意是一门通过图形的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形的基本语言表现事物及自我个性能力的课程。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些以培养学生个性的课程环节,及时地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我们从事物的功能性上进行图形创意实践。不管从哪种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只要能使图形体现“以意生象,以象生意”的思维过程,那么设计就是成功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评测学生的作业时,应该从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生互评等多个方面客观、全面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简单地寻求答案的一致性,并在作业中及时发现和鼓励显露学生创新意识和艺术才能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优势。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艺术设计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通过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进入创造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不断调整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根据图形创意这一课程动态、多元的特性,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活力。在图形创意课上,笔者还以“自我形象设计”为题,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图形设计,结果有的学生以简笔画的形式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还有的学生以线描的形式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让学生面对自己,不仅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寻求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还为他们创造性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而让艺术设计教学真正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础之上。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建立在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实践证明,知识结构越有条理,知识内容越丰富,就越能寻找兴奋点、兴趣点,产生创新灵感,取得创新成果。目前,泰山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课程安排还不尽合理,很多能够体现该专业特点并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课程,如中外设计史、设计美学、设计原理、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等理论课程都没有开设。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也缺乏互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视野,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因为知识的积累不仅是思索的过程,还是灵感培养、思维更新的过程。如图形创意就是一门使综合知识向艺术设计过渡的课程,注重学生交叉学科知识在图形设计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发现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图形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创新的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使艺术设计教育紧跟时展,就必须把教学重心定位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上。根据图形创意课程的实际特点,不断对其进行全面的探讨和优化,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的创新活动中不断激发才华,提高素质,才能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注释:

①潘鲁生.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②林家阳.图形创意[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