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心理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护理措施

第1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心胸外科; 围手术期;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6-0092-02

doi:10.14033/ki.cfmr.2015.16.051

手术治疗是目前外科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常会引起患者较为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一些不良的反应会影响麻醉及手术的进行,易导致一些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对患者手术后的康复也有一定的影响,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2]。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一系列焦虑、恐惧情绪,严重影响手术的开展。根据护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患者试试有效的临床护理,有助于改善医患之间关系,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对提高护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3]。心理护理体现了现代医学人文关怀的护理宗旨,使患者在进行手术前保持最良好的精神状态,不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为术后患者身体的快速恢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为研究心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胸外科患者140例,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胸外科患者140例,其中男74例,女66例,年龄14~72岁,平均(35.7±5.2)岁。140例患者中,21例患者接受过高等教育,49例患者接受过中等教育,67例患者接受过初等教育,3例患者为文盲。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等,并征得其同意的前提下将全部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接受文化程度、病情、心理状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2.1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患者在入院初期,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积极主动,热情地为患者讲解医院的环境设施,以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消除患者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避免其产生痛苦、不安的情绪,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快速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的距离,这对患者可以主动向护理人员说明自己的病情,发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沟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与患者进行沟通,要帮助患者营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还可以让患者体会和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并予以支持,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护理人员还应学会合理运用语言技巧与患者进行交流,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悉心照顾患者,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尽早解决[5]。

1.2.2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患者在手术之前会有很大的心理改变,对治疗产生怀疑态度,感情容易受伤,希望得到身边家人以及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尊重,以及渴望得到重视。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对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开导交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心情,在进行疏导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经历、患病情况等,采取合理的沟通方式,同时,可以考虑在手术之前,使患者服用一些具有镇定效果的药物,保证患者在手术前具有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1.2.3 开展心理护理健康宣教 由于患者和家属对手术治疗和麻醉技术等医疗知识的缺乏,导致患者对治疗方案缺乏信任感,胸外科手术位置特殊,使患者更加容易担心手术会带来疼痛、手术中出现出血情况、对身体器官造成的损害以及手术后的效果等,为了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和手术治疗对其疾病的积极意义,要主动向患者解释其病情和手术方案。在手术之前,患者应对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有一个简单初步的了解,医护人员可以在手术前一天到病房看望患者,帮助患者增加手术信心。

1.2.4 手术期间心理护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案越来越得到普及,但手术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特别是心胸外科手术,若手术不当会导致患者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严重时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在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对手术室环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向患者描述手术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需要患者配合做的工作,为患者送上关怀和温暖,在消除对手术的恐惧感的同时,增加手术成功的信心。在手术进行期间,医生或护理人员也应及时的向患者解释手术的作用、必要性以及安全性,希望患者可以充分配合工作。

1.2.5 手术后心理护理工作 由于患者的病情和进行的手术不同,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术后护理工作,尽量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感和不适,若患者出现任何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可以尽早痊愈出院。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手术期间的各项身体情况,主要通过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情绪变化及手术期间表现等,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及反应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病情都有所改善。试验组70例患者中,38例无不良心理反应,32例有不良心理反应;对照组患者中,13例无不良心理反应,57例有不良心理反应。试验组患者心理情况明显好于对照对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后以及在治疗期间,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进而达到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围手术期又被称为手术全期,从护理人员迎接患者进入病房开始,一直到患者经过治疗痊愈出院为止[6-8]。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可能性远高于试验组患者,这说明在围手术期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的。心理护理是整个护理的重要部分,在接受外科手术时,患者常会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对手术产生不必要的担心,进而出现不能不在手术期间积极的配合手术,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者病情的痊愈有着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成会.心理护理于胸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15(33):177-179.

[2]邓莹,王艳,孙红玲.心理护理在减轻胸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程度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230-231.

[3]申凌慧,胡海珍,赵鹏伟.胸外科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43-145.

[4]李莲英.胸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7(8):241-242.

[5]陈淳.心胸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创建[J].全科护理,2011,9(17):1561-1562.

[6]郑书芹,王学英.心理护理在胸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24):2926-2928.

[7]刘鑫.分级心理护理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9):2368-2370.

第2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外科手术;心理护理;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手术室护士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做好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轻松、舒适的环境里,在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照顾中渡过自己的手术时刻,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古今中外许多资料表明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对于身体的健康,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外科护士做好手术前及手术后的心理护理,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工作中遇到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而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手术前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病人人院后,环境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为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诊治主管的医生和护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针对病人对施行手术通常表现的焦虑及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不适应住院环境、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及手术必要性、缺乏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担心疾病预后、术后并发症及经济负担,也担心医护人员态度恶劣、动作粗鲁。因此要及时掌握这种心理,尽量把工作做在前面,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可靠。

此外,我们充分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手术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期望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讲述手术前、中和后的注意事项,还可邀病区中手术成功的同种疾病患者介绍其经验和体会,经常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引起情绪或心理变化的诱因,对症实施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

强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统,家属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劝解病人克服悲观情绪,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家属的鼓励有时能起到医护人员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克服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护士要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大概过程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2.手术中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去病房接患者到手术室时,态度要和蔼,动作要轻柔。病人进了手术室以后,对手术的恐惧以及环境的变化可能刺激患者心情紧张。

患者进人手术室后,要将患者安排在已经准备好的手术间内,由于患者对手术室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内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此刻患者十分重视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说话声音应轻柔和谐,态度亲切和蔼。外科术前准备中护理操作最多的是备皮、清洁灌肠,应告诉病人备皮、灌肠的目的,使病人消除羞涩的心理负担,同时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技术要熟练,避免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使病人能以稳定、乐观的心态接受手术。

手术室护士应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逐渐适应手术室的环境,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实施个体心理护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以便手术顺利进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术中要正确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情感,和病人聊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也要做个好听众,认真听病人的谈话,不要随意发言,当病人过度激动时应给予安慰,也可诱导继续谈些别的话题。在手术中医护人员要用心工作不要闲谈,不要谈易使病人误解的话,以免引起某些心源性疾病,使语言在心理护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术后的心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术后疼痛是造成外科病人术后痛苦的主要症状之一,往往使病人身心形成较大的压力。病人语言不多,通常以痛苦的面部表情及频繁的变换来反应疼痛状况。护士应创造适宜的环境,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分散其注意力,或采取必要的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等措施,解除疼痛所造成的身心压力,使之尽快康复。伤口尚未愈合,活动受限及预后效果是病人最关心的问题。护士与病人交谈时,可列举同种疾病康复的实例,给予精神安慰,配合饮食调理,使病人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对疾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病人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家人是否常来探望,单位领导及同事对自己所患疾病是否关心等。护士应与家属、单位配合,在其住院期间要经常探望,把愉快的信息告诉病人,帮助患者得到较多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安慰。耐心细致的做好康复指导。护士应详细做好病人出院前的卫生保健指导,根据病情建议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定期复查。对一些因手术致身体暴露部位的疤痕,应指导病人用衣着及服饰来掩盖,使病人恢复自信心。

第3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R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96-02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治疗时间长,费用昂贵,透析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以及疾病的不可逆等,均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总结2008年03月至2010年03月37例我院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特点并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和疏导,使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取得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提高了透析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2例,女15例,年龄46~68岁,平均55.4岁。急性肾功能衰竭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28例,其中初次血液透析10例,2次以上血液透析27例。

1.2 临床表现 3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及不同临床表现的心理问题,主要为恐惧、担忧、悲观、绝望、焦虑、抑郁、易激惹、渴望、期待等。

2 心理特征

2.1 恐惧、担忧心理 血液透析治疗需要通过体外循环来实现,患者对此治疗及可能出现的治疗反应缺乏了解,担心出现意外、出现生命危险,担心病弱的体质经不起有风险的治疗,事与愿违。病情重,担心治疗强度难以承受。

2.2 悲观、绝望心理 认为将来要依靠机器生存,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加之有些家属对患者态度冷漠而使患者产生无能感,对将来不抱希望,消极、悲观、失望,甚至绝望,常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拒绝治疗。

2.3 焦虑、抑郁 是透析病人较常见的心理症状 [1] ,患者因身患重病,对自身生存状况感到没希望、没未来。对血液透析目的、意义、透析成败缺乏了解,对所患的疾病缺乏足够认识以及透析费用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情抑郁、自我评价降低、自责、烦躁、失眠、食欲下降、性格孤僻、社交活动减少、情绪不稳。

2.4 易激惹 患者因需长期透析维持生命,求生欲望与病情的迁延不愈,治疗一段时间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死亡的恐惧等,往往对人态度强硬,语言尖刻,脾气暴躁,易激惹等。

2.5 渴望、期待心理 患者渴望能同正常人一样健康的生活,希望透析治疗病情好转后,能摆脱透析治疗,但由于透析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使患者信心减退,从而从渴望、期待心理转为悲观、失望。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自我及介绍治疗环境,主动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陌生感。进行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的宣教,做好心理疏导工作[2]。适当向患者解释病情,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治疗、护理步骤能了解、掌握,并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有思想准备,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对待血液透析治疗。

3.2 实施整体护理 根据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治疗。 有意识培养其坚强的特质。护理人员给患者讲解透析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并发症、紧急预案,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顺利接受治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3.3 加强沟通和交流 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及血液透析的正确认识,产生不同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恐惧、担忧心理 、悲观、绝望心理、焦虑、抑郁、易激惹、渴望、期待心理等,对这些患者给予加强沟通与交流。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多与其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加强和争取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与患者家属交谈,使其理解患者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情的转归,使亲属和亲友给予主动的情感支持,以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如易激惹者对其适度发泄给予理解和关注,悲观者劝其回顾过去生活中有价值片断,使其对治疗效果产生向往,恐惧者通过交流消除其恐惧心理。为患者争取得到家属、单位、社会的支持,尽可能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减轻患者因经济上的问题产生的心理负担。鼓励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重新回归社会,提高患者的生活兴趣和存在价值感[3],体现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态,保证透析质量。

4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障碍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总结我院37例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健康指导,将心理护理贯穿治疗过程的始终,解除或减轻了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和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所以,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乃至家属,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努力保护患者的心理健康,才能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合理治疗和愉快生活。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高了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丽叶.128例血液透析病人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52-153.

[2] 周郁秋主编. 护理心理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56-157.

第4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以手术切除作为治疗乳腺癌的手段,从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诸多因素对术后恢复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现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工作实践,就如何搞好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及心理指导谈点浅见。

1  临床资料及护理诊断

某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共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共7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58岁,平均42.5岁。住院时间15~20天,均在术前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66例术后恢复较好,未发生并发症,定期化疗和(或)放疗。2例死亡,5例未随诊。

患者手术前由于不了解病情而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术后又怕切口疼痛,术侧肢体不适。担心皮肤完整性损害,特别是年轻女性往往会因此而心情郁闷。

2  护理措施

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的康复效果。因此,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心理指导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要始终保持镇静、自信,给患者一种安全感。

2.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主要是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意义,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做咳嗽、排痰及床上的排便练习,提供多方面的生活护理等。如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1.1  术前准备  完善有关检查。术后患侧肢体不宜行静脉穿刺。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特别是腋窝处,需植皮者还应做好供皮区的准备。

2.1.2  心理支持  患者入院后,包括其家属因担心手术效果,都会表现出焦虑、沮丧的情绪,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给予帮助,对了解病情者要向其介绍有关乳腺癌的治疗进展及成活率方面的信息及有关疾病与手术知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疼痛者,要多给予安慰,提供精神上的支持,配合医生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物,改善患者不良的情绪,保证其休息与睡眠,使机体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血压平稳后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抬高患侧上肢,以利于呼吸和引流,避免或减轻术侧肢体水肿。注意伤口有无渗出,保持敷料干燥、整洁,注意患肢皮肤的颜色深度。做好负压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注意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术侧肢端血运。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  防止术后水肿和功能障碍  要向患者讲明术侧肢体水肿的可能,即由于手术时腋窝淋巴结清扫使淋巴液及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和术后胸部伤口加压包扎所致,使其配合。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以防发生功能障碍。活动上肢先由肘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肩部。术后1~3天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及屈腕、屈肘等锻炼。术后4~5天,可练习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功能,然后逐步练习将患肢的肘关节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颈后,进而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2.2.3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并做深呼吸运动,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部并发症  遵医嘱口服三苯氧胺(TAM)或来曲唑等药物。

2.2.4  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由于食欲不振致进食量减少,要及时向患者讲解因手术可能导致其营养失调,原因主要是癌性消耗、因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抑制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致食欲不振[1]。因此建议其增加热量,以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为主,促进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2]。

2.2.5  其他  同时,术后患者卧床期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主管护士应给予完全帮助、部分协助、支持教育等不同方式护理,满足其自理需要。

3  放化疗的护理

3.1  术后放化疗的前期思想工作  辅助化疗的目的是采用全身用药以消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或微小残余瘤灶,护士除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勤巡视、多交谈,宣教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乳腺癌的远期疗效。

3.2  控制放化疗不良反应  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常在用药后1~3天内出现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功能抑制等,这主要是由于心理上的因素引起的。对于化疗药物所导致的毒副作用,一定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之配合医生给予预防或及时对症处理以缓解症状,并嘱患者坚持化疗。因化疗会引起恶心、呕吐,可采取化疗前15min予恩丹西酮8mg静脉注射,止吐效果明显。

3.3  对于化疗过程中药物不慎渗出或出现静脉炎要迅速对症处理,防止皮肤坏死  要指导患者进低脂肪、高纤维、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类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生、冷、硬、不洁食物,并指导患者服用一些提升白细胞的药物,如利血生、强力升白片、鲨肝醇、维生素B4等。告知患者用药当日禁忌局部热敷,减少药物渗出刺激组织。

3.4  放射治疗期间出现的皮肤损伤及肺部放射性损伤,也常使患者出现畏惧心理  此时应细心讲解放疗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穿宽松纯棉内衣。出现皮损,可在破损区涂抹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使其干燥,促进创面愈合。大面积皮损时,要停止放疗并对症处理,合并感染时需抗感染,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以利愈合。保持居室通风,经常户外活动,提高抵抗力,防止并发放射性肺炎。

4  心理指导

4.1  心理类型及护理措施  由于疾病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加以手术、化疗对机体的打击,甚至毁损性破坏,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作为护理人员,要了解并掌握不同心理的产生时期,对症下药采取对策措施,见表1。

表1  不同心理的产生时期所采用的对策(略)

4.2  失眠的护理  失眠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症状,手术影响患者的形体美,多数患者情绪极其低落烦躁、自卑,甚至缺乏治疗信心,引起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切口愈合,增加感染机会,延长住院时间[3]。

4.2.1  失眠类型  在上述临床资料中,73例病患者中有42例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失眠,占57.5%,见表2。

表2  42例存在不同程度失眠及所占比例(略)

4.2.2  影响睡眠的因素  见表3。

表3  影响睡眠的因素(略)

第5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产妇;分娩期;心理特征;护理

临床研究表明:分娩能否顺利进行除了与产力、产道、胎儿3大因素有关外,还与产妇自身心理状态和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在产时对产妇进行积极、正确的心理护理,使其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与医务人员很好合作,对保证母婴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因素造成的难产是十分重要的。

1产妇分娩前心理特点

当前,绝大部分产妇在分娩前的心理特征主要如下几种类型。

1.1妊娠紧张心理 有些妇女怀孕后,怕自己胜任不了母亲角色,怕婴儿得不到优生,怕过不了妊娠反应"关";怕难产要做剖宫产手术;怕临产时的痛苦和"折磨";怕所生孩子的性别不称心如意而担忧。因此非常紧张。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孕妇在孕期要比平时容易发生精神异常。

1.2分娩恐惧心理 现在大多数孕妇都是第一次生孩子,医学上称为初产妇。初产妇由于缺乏检验,对分娩产生的恐惧心理是在所难免的。当他们在待产室待产,听到产房临产的产妇的叫喊声,心理恐惧的成分就更多了,她们怕分娩疼痛,怕不能顺产,还怕手术以后会带来痛苦或并发症。

1.3产前焦虑心理 孕妇产前焦虑会对母亲及胎儿造成直接的影响。据调查,产前严重焦虑的孕妇剖宫产及阴道助产比正常孕妇高一倍。严重焦虑的孕妇常伴有恶性妊娠呕吐,并可导致早产、流产。孕妇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分娩过程和胎儿状况,比如易造成产程延长,新生儿窒息,产后易发生围产期并发症等。焦虑还会使孕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引起胎儿宫内缺氧。焦虑还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导到致产时宫缩无力造成难产。由于焦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营养,生产时会造成滞产。

所以,在分娩前一定要调整好产妇的心态,具体措施下面将详尽说明。

2心理护理措施

2.1医护人员帮助

2.1.1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产妇,介绍入院须知和住院环境及注意事项。

2.1.2医护人员的某些言谈举止往往会加重产妇的紧张和恐惧,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针对产妇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适当讲究策略地给予回答。忠于产妇的利益,主动关心产妇的需求,以获取她们的信任,从而使产妇产生安全和信赖感。

2.1.3做好知识宣教工作,向产妇讲解有关正常分娩的知识,临产后可能出现的征象,宫缩与分娩的关系,告诉产妇宫缩时应配合呼吸及轻轻按摩腹部或腰骶部以减轻疼痛,宫缩好可促进产程的进展,以及分娩时如何配合,使她们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

2.2产妇自身调节 随着预产期的越来越接近,产妇很自然会对分娩有一种恐惧感,因为分娩是一项痛苦、困难并且让人筋疲力尽的任务。由于每个孕妇表现分娩的疼痛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现在产妇自身也要考虑的是该怎样表达这种痛。以下会从多个角度来介绍一些放松的技巧。

2.2.1视觉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所看到的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和行为,因此要尽量为自己创造一个放松的环境:柔和的光线、灯和烛光等都能够带来宁静、安全和温暖,同时这也能减少注意力分散的机会。 同时也可以将一些风景画放在屋里让你可以随时放松,而放一些宝宝的图片也能让你更加温馨。

2.2.2声音 音乐能够令有一种冲动去跳舞,或者更好地入睡。音乐疗法能够帮助产妇放松并且提高你的注意力。产妇可能会发现一些如海浪拍打的声音能够让自己注意到自己宫缩的频率,或者一些鸟叫的声音能够带动思绪飘到另外一个世界中。一旦找到一些能够让自己觉得放松的音乐的话,在怀孕以后的日子里面都可以多些播放,这样能够让在分娩的时候听到这种音乐后就产生自然的放松的意识。

2.2.3气味 某些气味具有放松和平静的功能。 如果决定要在医院里面分娩的话,就可以尽量将自己熟悉的气味带到医院里面,例如自己最喜欢的枕头和棉被,或者T-shirt等。还可以带一些薰衣草和玫瑰等精油来保持空气的清新,并且可以营造一个安静和放松的环境。在产房里面可能会经常使用茉莉和鼠尾草等香味,据说有帮助宫缩和缓解肌肉疼痛的功能。

2.3家人关心 丈夫从妻子预产期的至少前2 w开始,最好陪伴在妻子身边,以免妻子独自一人面对分娩。现在,许多医院都允许丈夫陪产。分娩对夫妻二人和未出世的宝宝来说都是人生的关键时刻,分娩的生理过程完全由妻子一个人来承担,所以在产前妻子是非常盼望丈夫的陪伴,丈夫确实应该走进产房陪伴妻子分娩。

参考文献:

[1]许建萍,王桂娣.实施产前教育对分娩方式影响的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3,12(5):955.

第6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肺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心理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17-01

肺心病在临床上称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因为肺部以及支气管发生病变,导致肺动脉出现高压,引发右心室肥大,从而发展成右心衰竭。肺心病在临床上的病程相对较长,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肺心病患者本身因为疾病,难免出现心理上的一些变化,包括悲观、焦虑、紧张、恐惧以及忧郁等心理状态,这些消极因素对患者的临床治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每位患者的病情、行为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并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1]。我院通过对收治的80例肺心病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7月份到2012年7月份收治的80例肺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5例,女性患者有35例,年龄范围为53岁到85岁,平均年龄为57岁,患者病程为3年到13年,平均时间为10年。所有患者均不存在语言障碍以及意识障碍。

1.2 方法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并采用90项症状清单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观察,90项症状清单中具备了关于精神疾病的症状说明,包括了悲观、焦虑、紧张、恐惧、忧郁等心理状态。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观察每位患者的病情、行为变化,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实施符合患者个体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于存在悲观以及忧郁的患者,大多数是因为反复的治疗,效果却不够理想。导致心理落差较大,从而产生悲观和忧郁的情绪。患者在这种情绪的主导下,本身也会觉得自身是个负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对于医护人员存在不信任的情绪,甚至对治疗护理工作产生抗拒行为。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言语以及行为方式进行观察,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进行发现和处理,护理人员还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并对患者提出的要求尽可能满足,从而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认识自身的价值,并尊重患者的感受,提高患者的信心。

对于存在焦虑情况的患者,大多数是因为患者的疾病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经济负担较大,加上患者自身对疾病缺乏一定的认识,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对于存在这类心理情况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分析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减少患者的内心负担和疑惑,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的依从性。

对于存在恐惧以及紧张的患者,大多数是因为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导致的。护理人员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维持亲切温柔的面容,从而提高自身的亲和力,从而让患者受到感染,愿意将内心的想法进行阐述。护理人员同时还需要对患者提出的疑惑和存在的错误观念进行疏导和解决,从而稳定患者的内心情绪,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情绪。

所有患者经过相应的心理护理后,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情况进行对比和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所有患者在经过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上,肺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主要是因为呼吸道受到感染导致的。肺心病的出现,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目前,肺心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相关研究显示,肺心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另外,肺心病的病程较长,预后效果较差,患者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难免存在悲观、焦虑、紧张、恐惧、忧郁等心理状态,这些消极心理情绪的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护理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2]。

对于肺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而言,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对患者的言语以及行为方式进行观察,并对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状态进行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收治的80例肺心病患者在经过调查问卷以及90项症状清单的调查,在临床上均存在悲观、焦虑、紧张、恐惧以及忧郁等心理状态,这些情绪对患者的预后以及治疗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些患者甚至产生的食欲下降以及偏执等现象。我院针对这些不同程度心理负面状态的患者进行分析,并制定了合理科学的心理护理策略,对患者进行了有效干预,干预后经过量表评分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均得到了明显好转,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何玉玲.老年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学,2009,16(8):105-106.

第7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1疏泄和安慰

主动热情关心病人,抽一定时间陪伴病人,倾听其诉说心中的焦虑,并表示理解和同情,消除其孤寂感,让其体会到他并不是孤立地承担痛苦。比如亲切谈心时,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表现出关心,理解并使用合适的语言、神态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如患者十分眷恋家人时可以让家人多陪伴,使家人及病人都获得安慰,安慰要恰到好处,既强调有希望的方面,又不能过于乐观。在暗示疾病疑难的同时,帮助病人分析疼痛的原因,解释与疼痛有关的生物心理学问题,多与病人交谈疾病以外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医护人员在病人面前应自始自终都要表现出冷静,沉稳大方,认真负责的态度,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2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指治疗者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利用治疗者的权威使患者接受治疗者的观念,从而解除心理压力和负担,使症状得以减轻。

3临终关怀

要经常巡视患者,及时解决患者的需要,以取得患者的信赖,并为其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单独环境,让其发泄自己的情绪。平时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听取其倾诉,并表示理解,还应注意维护病人的自尊。患者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精神放松都可以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对不同年龄、性格、文化水平、社会经历、病程长短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质量,最终达到帮助其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临终关怀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病人提供全面的心身照护,尽可能的减轻临终病人生理、精神、心理上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使他们安详地舒适地并尊严而无憾地度过人生最后旅程。

4家属的心理护理

关心、帮助和支持晚期癌症患者,使患者轻松愉快地度过最后的日子是患者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家属的心理状态对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与家属沟通,向家属详细介绍病情,提出指导性意见来稳定家属的心理状态。 允许家属在患者需要的时候及时探视患者,让他们在陪伴亲人时配合护士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5实行责任制护理

护士的态度应和蔼、亲切、动作应准确、迅速,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环境安静。重视心理护理,切不可在病人身旁谈论他的病情,要抓好基础护理技术操作,长期打点滴造成血管受损,输液难度增加,病人也害怕,因此、要求动作轻柔,争取一针见血,减少病人的痛苦。注意眼、耳、口腔和皮肤护理,经常保持衣服和床铺的清洁干燥,避免并发症,保暖防凉等。

6疼痛的护理

6.1应当教会患者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自我放松术、催眠术、听音乐等。若疼痛剧烈,上述方法无效时应及时报告。

6.2患者应避免进食过热、粗糙或酸性食物,以减少局部刺激而引发的疼痛。

6.3要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减轻疼痛。

7活动无耐力

7.1指导患者学会活动反应的自我监测,如活动中、活动后测血压、脉搏、呼吸。

7.2让患者充分理解休息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下床活动前或吃饭前,并将常用的物品放于病人容易取到的地方。

7.3以患者能耐受为标准,制定其活动计划、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活动场地的地面应干燥、没有障碍物,活动时应有专人陪护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第8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乳腺癌是影响女性健康的危险病症之一,由于乳腺癌病发因素复杂多样,具有病症多、治疗难等特点。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多数呈现异常心理状态,降低了配合医生治疗的依从性。随着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对乳腺癌患者不仅要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还要根据病人临床状态提供可行的护理服务。本次结合我院收录40例患者资料,对其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方案,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肿瘤科收录的4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对其临床心理状况及护理效果进行回故性分析。40例患者年龄范围42-60岁,平均年龄45±2.9岁;均为女性患者。检查双侧乳腺,患者病症表现为肿块、溢液、皮肤改变、乳晕异常等,多数患者存在多种症状并存的问题。

1.2方法

1.2.1心理观察:详细统计乳腺癌患者临床心理状态,及造成异常心理的因素,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措施。

1.2.2心理护理:持续1个月心理护理,回访调查患者心理情况,对比护理前后差异性(P

2结果

本次心理观察发现,乳腺癌患者心理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抑郁、自卑等,其它心理:怀疑、悲观、绝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护士采取医患沟通、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方式,本次治愈28例,显效10例,无效2例;2例患者经延长护理时间,心理状态均恢复正常。本次护理后总有效率95%,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说明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

表1:40例乳腺癌心理护理观察

紧张 恐惧 抑郁 自卑 其它

护理前 28 30 16 22 10

护理后 2 2 0 1 0

P值

3讨论

3.1乳腺癌患者心理观察

健康调查发现,女性是乳腺癌的主要发病群体,占99%,严重危害了女性健康水平。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等共同构成,乳腺腺上皮组织形成恶性肿瘤之后,则会对乳腺系统造成异常病症。现代医疗认为,除了对女性患者采取治疗方案外,还要重视女性患者心理状态问题,及时发现心理异常且采取护理方式,引导女性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多方面促进病症恢复。

3.12乳腺癌患者护理

3.2.1医患沟通:护士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配合护士展开一系列的护理功。例如,对于已得知病情的患者,应主动与病人沟通交谈,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安慰与鼓励患者,使病人对乳腺癌有正确的认识。

3.2.2心理疏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慎重、科学、耐心的解答,以沉着、冷静的态度疏导病人的不安情绪,排除不利于乳腺癌治疗的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定期疏导患者心理,使其掌握正确的治疗观念,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

3.2.3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掌握患者的病史、治疗手段和心理变化,用自己娴熟的护理技术取得病人的信赖,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药物知识,使患者对治疗方法得以理解和正确认识。通过医务人员耐心、细心给与患者精神支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第9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内科老年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6-02

1 内科老年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1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1.3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4 恐惧紧张。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1.6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2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措施

2.1 语言性沟通。

2.1.1 劝说开导。《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1.2 交心谈心。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2 非语言性沟通。

2.2.1 移情。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2.2 相制。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