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心理的辅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临终关怀;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性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临终关怀日益受到关注与需要。“生命需要尊严,当一个生命在走向结束的时候,尊严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给临终老人以关怀、帮助与支持,提高其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生命质量,是对其尊严的最好维护。
一、临终关怀的缘起及含义界定
“临终关怀”英文翻译为“Hospice Care”,其现代意义始于英国,由桑德博士(Dr.Saunders)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之后,加拿大、美国、法国、中国香港及台湾等60多个国家、地区相继开始了临终关怀服务。1988年7月,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在我国也开始了不断的探索与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临终关怀的定义是: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法,通过运用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治疗身体病痛以及心理和精神疾患来干预并缓解患者痛苦,并且以此来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江苏省老年学学会特约研究员刘鸿义在《试论老年人临终关怀》一文中指出,临终关怀是对那些现代医学治疗无望的病人实施缓解其极端痛苦、维护其至死尊严、增强其对临终时的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并帮助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立体化社会卫生服务,让临终者安宁的走完生命最后历程。
二、从社会工作角度对临终关怀的研究
国外有关临终关怀的文献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文献强调了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美国学者Mularski认为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应尊重病人价值,同时也为其家庭成员进行哀伤辅导。强调从事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必须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和法律知识储备,必须在进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沟通训练等的基础上方能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国内学者主要针对社会工作和临终关怀的关系、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和角色以及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三大方面进行研究。刘黄龙提出,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临终关怀有契合之处: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基础就在于人道主义,这种将人的尊严与权力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管健、常子奎在阐述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和角色时提出,社工可以向病人提供意见咨询和心理辅导、可以缓解病人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可以使临终患者没有痛苦、带着温暖离去。
三、临终关怀的内容研究
在桑德博士(Dr.Saunders)的最初的临终关怀中,她通过与病人谈心交流来评估他们的需求,了解到大部分临终患者在生命结束之前都希望得到一些能够减轻病痛的照料。等到临终关怀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学者们将研究内容从减轻病人的生理痛苦延伸到对其心理的照料,注重对临终患者心理的关注。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临终关怀服务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临终患者进行关怀,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与此同时,还要安排好临终者的遗愿、丧葬事宜等,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临终患者及其的生命质量。
国内关于临终关怀的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在很多文献中都能够发现会以比较明晰的条目展开,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一,加强死亡教育,刘鸿义认为,必须通过死亡教育转变临终患者对死亡的认识;二,临终心理关怀,刘鸿义指出临终关怀应该缩短否认期、愤怒期和抑郁期,促使其向有利阶段转化;三,临终生理关怀,其重要目标就在于解除病人的疼痛;四,临终生活关怀,通过关系其饮食情况、睡眠状况、个人卫生情况等临终关怀让患者生活在温暖与关爱之中;五,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临终者家属在患者临终阶段以及死亡之后的情绪、心理也同样需要支持和帮助。
四、发达国家――英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研究
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院就建成于英国伦敦,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不管是制度还是形式,英国的临终关怀事业都是相对规范和高效的。
一,服务对象及纳入标准的规范化:临终关怀服务对象是晚期病人(预期生命不超过六个月者)会有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二,服务内容全面:临终关怀服务由多方人员共同提供。其主要工作包括:控制病痛、缓解症状、减轻或消除病人心理消极情绪和心理负担、舒适护理等;三,临终关怀机构齐全,规模相对庞大:有独立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隶属普通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机构的临终关怀病房和家庭临终关怀病床。四,民众的参与程度高,英国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会以各种方式接触临终关怀事业。五,募集资金渠道多样,每年全国各种与临终关怀相关的慈善团体收到约1.1亿英镑的捐助,其中四分之三左右来源于社会各界临终关怀事业的支持者。六,专业人员定期培训,在各种临终关怀机构,除了具备专业知识的医师之外,注册护士以及护理人员都要定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
五、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通过整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临终关怀事业的文献、研究成果,看到了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希望能够给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说,我国政府在临终关怀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来支持并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起现有的临终关怀资源,目前的闲置浪费情况是较为严重的。另外,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推动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起、发展。
其次,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人才匮乏、专业设施也比较落后,这都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于现有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其专业培训,推进生死教育、临终关怀教育等。目前,国人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还比较浅,或者说临终关怀的普及度还比较低,应该通过宣传、介绍、专业介入来增强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同感,需求是推动其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最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最大的一个难题之一就是资金的支持运转。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支持,即便社会需求呼声再高也无济于事。而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支持,也需要发动社会的广大资源,只有调动多方、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才能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义庭.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S.An end-Of-life care case during my work.Social work with elderly.2010.
[3]M.R.Rajagopal(England).Palliative Care:an urgent need for most of wor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07,64(3).
[4]苏永刚,马聘,陈晓阳.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48-54
关键词:失独老人;心理问题;扶助对策
一、引言
失独老人是指失去唯一子女后不再生育或领养子女的老年人。他们当年积极响应独生子女政策,而如今却遭遇中年丧子,这些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在50岁左右,即将或已经步入老年,除了经济压力外,大多数的失独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失独老人最大的变化在于“心理”,所占比例为45.7%。多数的他们沉浸在失独阴影里,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心理状况堪忧,因此相较于物质扶助,政府对失独老人的心理扶助更是迫在眉睫。
二、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痛苦与绝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寄托,唯一子女的离世,摧毁了失独老人的希望和精神寄托。他们不仅要承受孤独,而且要经受丧子的折磨,往往沉浸在痛苦里不能自拔。孩子是传承的希望,当希望破灭,失独老人往往会失去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变得消极悲观,甚至厌世,陷入绝望的境地。加之传统的封建观念,给他们扣上“克子”、“不祥”等标签,使得他们受到周围人的排斥,缺乏社会关爱、社会无助感蔓延,这些都会加剧他们心理的痛苦与绝望。
(二)心理敏感与脆弱
根据安民兵的统计调查,失独老人在心理方面的变化中,“敏感”的比例最高,占 65.7%,其次是“脆弱”,占57.1%。这一数据表明多数的失独老人在心理层面都比较敏感和脆弱。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愿与人谈及有关子女的话题;不能看到与已逝子女相关的物或人,因为这些都会勾起他们的伤痛;他们不喜欢过节,因为看到别人家团圆,而联想到自身的处境,便会倍感孤独和不幸。
(三)心理抑郁与忧虑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曾经指出:失独家庭一般在心理上会经历“否认、憎恨、自责、抑郁和平复”几个阶段。大多数的失独老人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沟通,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参与社会活动,跟朋友和同事之间的生活往来也慢慢减少,长此以往的自我封闭容易造成心理抑郁。另外,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当唯一子女离世后,失独老人往往担忧自己的余后生活该如何继续。面对无人赡养照料的情况,部分失独老人甚至会出现恐惧的心理。
三、基于政府角度的扶助对策
作为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贡献者和牺牲者,无论是从责任方面,还是从道义方面,政府都理应积极构建和完善失独老人心理救助机制,帮助失独老人摆脱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为此,笔者认为政府的扶助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整合社会资源,为扶助失独老人提供条件
政府虽然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责任主体,但政府的资源和力量毕竟有限,因此有必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更有效地解决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提供条件。首先,政府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定期组织心理咨询活动。其次,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或志愿者,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参与到失独老人的心理救助活动中来。再次,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如财政部可为扶助工作提供财力支持、卫计委和民政部可以将失独老人和儿童福利院对接起来,让同样需要爱的老人和孩子多一点接触,填补精神上的空缺等等。
(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使失独老人重拾生活信心
社会支持是指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的统称。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往和相互支持的,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帮助失独老人摆脱心理困境。因此,政府应积极地构建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消除对失独老人的认知偏见;要加大宣传,营造出关爱、救助失独老人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继续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将失独老人联结在一起,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勇气。
失独老人心理敏感和脆弱,社会认同感低,他们往往倾向于寻找“同命人”。因此,除了继续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成立失独群体组织外,政府还应鼓励失独老人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建立自组织,如开通微博、论坛或建立QQ群、微信群,让他们互帮互助,相互宣泄情绪。
(三)组织开展社会活动,帮助失独老人回归社会
长期沉浸在丧子的痛苦中,会使得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如果心理上受到了创伤,最好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转移注意力,而不是刻意地回避不幸。因此,为鼓励失独老人多参与社会活动,转移注意力,政府可依托社区组织开展各项精神文化活动,例如,挖掘失独老人们的兴趣爱好,组建兴趣爱好班、开展丰富多样的友谊比赛、定期组织旅游、定期开展献爱心活动等等。且献爱心活动可以使他们在帮助其他人的过程中认同并提升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因此,鼓励失独老人多参与活动,不但有利于改善失独老人们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还有助于他们早日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
(四)制定落实各项养老措施,确保失独老人安享晚年
针对失独老人们担忧自己老后无人赡养的情况,政府应制定、完善和落实各项养老措施。具体地,政府可以依托社区成立失独老人服务中心,为想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独老人担保,简化入住程序;或者筹集资金为失独老人设立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他们集中起来养老,满足他们“抱团取暖”的心理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养老机构应该是集理疗护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家,因此,政府应该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衔接起来,更有效地解决失独老人们的养老问题和心理问题。
四、结语
让失独老人早日摆脱心理痛苦,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及生活,是责任型政府建设的题中之意。希望政府对此能够重视和行动起来,制定、完善并落实相关措施确保失独老人心有所慰,情有所寄。
【参考文献】
[1]安民兵.马斯洛需要理论视阈下的失独中老年人个案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1).
[2]金珑嘉.失独家庭现状及其养老问题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
[3]宋斯芮,张晓燕.浅谈我国失独家庭的困境及扶助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5(03).
[4]姚兆余,王诗露.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应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
突如其来的地震,夺走了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亲人,毁灭了我们曾经熟悉而美好的家园,使我们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但我们明白,时间无法倒流,逝去的人也已经无法归来。幸存者必须面对现实,坚强地活下去。前方的路还很长,家园等待我们去建设,很多人需要我们去关心,逝去的亲人们未完成的心愿等着我们去实现!他们的生命,将由我们来延续!所以,我们只有活得健康、活得快乐,才是对九泉之下亲人们的英灵的告慰。
本期刊物的特别主题,是我们精心编辑的抗震救灾、灾后援助特辑。希望这捐赠给灾区的5000册刊物,带着我们《人人健康》杂志社全体编辑的爱心,能给灾区人员一些切实的帮助。
亲爱的朋友们!虽然地震毁坏了我们的家园,却拉近了我们的心灵。大难中更显大爱!我们的心,始终和灾区人民连结在一起!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将携手迈步,共度难关,共同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向全人类说出我们共同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祝天下百姓人人健康、天天快乐!祝灾区百姓早日重建家园。
心理援助篇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不仅吞没了成千上万无辜的生命,也在幸存者心上投下巨大的心理阴影。
在抢救生命的揪心中,人们顾不上自身的伤痛。但当灾难过后,幸存者在抚摸自己伤口的同时,灾后的心理问题会浮出水面。
房子塌了可以重建,道路毁了可以再修,可亲人离去了却再也回不到身旁。幸存者埋葬了亲人,却无法埋掉内心的巨大忧伤。在给幸存者提供维持生存所急需的食物、帐篷、医疗等物资的援助外,如何从精神上、心理上给他们以及时有效的援助,已成为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
疾病预防篇
地震发生后,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历史上就有“大灾后必有大疫”的说法。因此,在震后救灾工作中,认真搞好卫生防疫非常重要。如何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在震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障灾区的公共卫生安全,是大家特别关心的问题。
外伤护理篇
一场大地震过后,会有许多人受到外伤。其中有的人会遭遇骨折、骨裂、甚至截肢、瘫痪,身心皆受到巨大的痛苦。如何及时、正确、有效地对外伤病人采取救治和手术前后的护理,使他们尽快康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了帮助灾区伤员尽早康复,我们特别和本刊专家顾问团的外科专家一道编辑了一些相关知识,希望能够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志愿者一些切实有效的帮助。
营养康复篇
地震带给人们的强烈精神刺激,可以使人情绪紧张、恐惧、寝食不安、免疫力下降,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胃溃疡、心肌梗死等症状。方便面、饼干等救灾食品的单一性,蔬菜、水果,蛋白质的缺失也会导致灾区人民营养不良。专家提醒说,大灾之后,一定要注意调整饮食,加强营养,这对于恢复健康、重建家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援助篇
专家说,地震幸存者心理危机的集中暴发期为3个月到一年,3个月后可能是高峰期。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和儿童。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救助和抚慰,可能会相伴终生。
汶川大地震,犹如一场可怕的梦魇,成为每个亲历者心中永远的痛。
从救财产,到救生命,再到救心灵,我国的救灾理念出现了很大进步。
中国的心理干预实践始于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当时有母亲得知孩子出事后,不停地在家里来回走,边走边哭边喊,没日没夜地走了100多个小时;还有人因为没去医院看女儿最后一面,内疚地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动,后来干脆打开煤气试图自杀。
这些情况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政府开始牵头实施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干预。专业心理辅导人士的身影开始在洛阳火灾、张北地震、大连空难等现场出现。
而此次灾难现场,又出现了数支心理干预小分队。
某种意义上说,强大的社会支持首先成为有效缓解受害者心理创伤的一剂良药。
总理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人民子弟兵和白衣天使奋战在灾区一线,都带给灾区百姓巨大的心理安慰。这些安慰还包括全社会捐款捐物献血,在人力物力方面予以的无私援助,以及媒体上、网络上的声援等都有助于给灾民提供精神支持,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
这是一场灾难,有很多伤害无法避免,我们的悲伤和恐惧,都是在这非正常灾难下的正常反应。我们需要的是相互支持、相互援助。
在此,我们要把“想哭就哭,找人说话”作为一条心理减灾的基本原则,送给灾难中重生的四川同胞。
哭不是脆弱,此时此刻的灾区人民需要的是支持,是倾听,是爱的援手,而不是坚强的榜样。
一位北川幸存者说自己一闭上眼睛,就是那些山崩地裂、泥石横流、房倒屋塌、血肉飞溅的画面,这画面反复在脑海里重现,导致整天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心悸、失眠、好不容易睡着了也会噩梦连连,甚至在梦中哭喊……
汶川大地震中,由于许多学校教学楼坍塌,学生成为伤亡人数最多的群体之一。灾难给儿童、青少年带来的创伤将比成人更严重地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专家说,这是一种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减灾”自助方法
灾难发生后,自我帮助,尽快恢复常态最重要。以下是一些自助的简便方法:
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
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一同分担悲痛;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如何帮助别人心理“减灾”
你可以对亲朋好友这样说――
这不是你的错。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
看到这些谁都会痛苦的。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你可以给亲朋好友发疏导短信――
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
面对灾难,免不了产生害怕、悲伤、生气、灰心等情绪,在适当的环境下,用哭泣、呐喊或向人倾诉的方法,可以疏解压力,避免陷入更深的痛苦。
您经历的危险和体会到的这些感受一定令您很痛苦,这是正常反应,但是这不是您的错。
虽然我们失去亲人,但是我们没有失去未来。
一瞬间的灾难夺不走一生的幸福。
但你要注意,不要说以下的话――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你还年轻,还能再有一个孩子,还能再找一个伴侣。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你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你还可以做以下的事情帮助别人――
用心倾听他的心声。
找个时间、地点,让他能安全、自在地表达出震灾后的内心感觉。
借着目光的注视与恰当的姿势、动作,表达出您愿意接纳他,听他说话的态度。
谈话时要专心,不要一边谈话一边忙其他事情,也尽可能不要被其他事打断。
要有耐心,给他足够的时间谈,尽量不打断他的话,让他体会到您的全心接纳。
适当地问他一些简短的问题,可以帮助您更了解他的问题或想法。
尽量使用开放式问句,例如: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可以说说看你的想法……、你觉得对你最困难的是……
注意对方言语和非语言信息(例如眼神、音调及肢体动作等)的表达。
此外,应尽可能帮助他一起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协助他弄清眼前问题的轻重缓急,先将心力及资源用在解决较重要的问题上;避免他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当的期待;协助他寻找资源或援助;协助他设定恢复正常生活的具体目标和立即可以做到的行动步骤;当他实际采取行动解决时,立即给予鼓励与肯定。
震后常见的心理问题
为安全焦虑而产生的恐惧感
在地震期间和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会很担心自己的基本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是否还会出现较大的余震,自己及亲人的健康、食物、水源、住宿是否有保障等等;失眠,做噩梦,易从梦中惊醒;遇事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恐惧等行为。创伤事件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
因亲情丧失而产生的孤独感
对于有亲人受伤或去世的幸存者,他们往往无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运,悲伤、无助、恐惧、感到生活的压力加大、情绪紊乱而又无处倾诉,产生极度的孤独感,整日沉默寡言、发呆、忧郁、自闭、绝望等等。严重者会出现精神崩溃、惊恐万状、哭闹不止、情绪冲动,有的甚至伤人或自杀。
震后余生出现的创伤后应激
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值3到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紧张焦虑,触景伤情、反应迟钝、麻木、缺乏自制力等,那些经历过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范围很广泛,既包括身体有创伤的人,又包括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他们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多种形式,需要灵活掌握和运用,以协助人们度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以下方法可做参考:
倾听与理解。以理解的心态接触重点人群,给予倾听和理解,并做适度回应,不要将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对方。
增强安全感。减少重点人群对当前和今后的不确定感,使其情绪稳定。
适度的情绪释放。运用语言及行为上的支持,帮助重点人群适当释放情绪,恢复心理平静。鼓励其宣泄,让他尽量哭出来或说出来;特别是对一些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人,应先使其安静下来,然后鼓励其宣泄,并引导他们转移关注点,例如,如何去帮助受伤的亲人更为重要。
释疑解惑。对于重点人群提出的问题给予关注、解释及确认,减轻疑惑。多采用接受性和包容性的语言,例如:“你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怕”等,一边安慰一边引导。对于丧失亲人者,要让他们面对、接受这一事实,这是干预成功的第一步。要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同时动员周围的人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提醒饮食起居等,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实际协助。给重点人群提供实际的帮助,协助重点人群调整和接受因灾难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尽可能地协助重点人群解决面临的困难。
重建支持系统。帮助重点人群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联系,获得帮助。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灾难后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知识,帮助重点人群积极应对,恢复正常生活。
联系其他服务部门。帮助重点人群联系可能得到的其他部门的服务。如积极的社会支持、良好的家庭支持等。还可让他们之间建立“互助组”,增加对彼此的关注,建立团队间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改变无助感和被动状态,增强自信心。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问答
――灾难发生后个体可能会遇到的16个困境
1.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灾后心理干预,不知道心理干预对我们有什么用?
一般而言,灾后干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干预,二为心理干预。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恢复,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伴随个体一生。
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
对于未成年人,由于对灾难事件无法进行完整的言语表达,也没有机会给予表达,形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更严重,更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2.我们自己没有遭遇严重的灾难,心理干预对我们而言是否就没有必要性?
灾难当事人是干预的重点,但不是说其他人员就不需要。研究表明,一位当事人可能会影响周围二三十人,产生间接的心理创伤。因此,受灾地区最好进行全面的心理干预,当然干预的程度可以有所区别。
3.灾难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到底有哪些?
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4.我家隔壁有两个人,他们家的亲人都去世了,按理说两个人应该都是处于非常难过的时期,但是其中一位却表现得很乐观,另外一位比较悲观,这是怎么回事?
一种情况可能是,每个人对危机反应的外在表现不一样,这个人虽然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乐观,但是他内心的创伤可能更严重,要给予同等的关照,千万不能忽略他。
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遇到灾难后,个体受到的心理创伤程度受到个体对灾难的认识和解释、个性特征、亲人和朋友给予的支持程度、适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这位持乐观态度的人较快地走出了心理阴影。
5.我身边有个人,每当想起灾难的事情就会很恐慌,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她?
首先,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她的身边,给她安全感。除了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让她感到身边有人在陪伴她,您也可以给她一些柔软的物体怀抱,如抱枕、布娃娃等。
当恐慌结束后,必须告诉她是因为刚才想起的事情引起了恐慌,其实她现在非常安全。如果这个人经常有这种恐慌情形出现,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6.她的亲人在这次灾难中遇难了,每当独处时她就会哭泣,我该怎么办?
不要劝阻她哭泣,陪在她的身边,让她尽情哭泣,您可以适时地递上面巾纸让她擦泪以示关心。其次,如果她跟您诉说遇难亲人的事情,您应该静静地听她讲述,不要劝阻。
7.灾难发生后,我自己也很痛苦,经常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不知道这种情绪状态会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亲人和老师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榜样,如果您自己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那么很可能这种情绪状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虽然他们没有将同样的情绪状态表达出来,但是他们的内心已受到了影响。
当然,许多成人也会遭受灾后的心理创伤,如果您自己无法走出心理阴影,建议您去寻找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更好的帮助孩子与其他人。
8.灾难发生后,他经常问起那次灾难过程中的事情,我要不要回避他的问题?
虽然谈论灾难过程中的事情会让人产生害怕、挫折、悲伤等消极情绪,但是不要试图回避这些事情,应该诚实地回答他提出来的每个问题。
有时候,他会不止一次地重复问同样的问题,您应该不厌其烦地给予认真的回答,不要敷衍他。
9.虽然灾难过去了,但是他问还会不会再来地震,如果再来地震怎么办,我该如何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您不能跟他说不会再有了,但是可以教他一些简单的防地震措施。如果有可能,可以一起进行防地震的模拟演练。要让他清楚,不是每次地震都具有那么强的危害性。
10.他会有意去寻找与创伤经验有关的事物,我要不要劝阻呢?
灾难发生后的前期,最好不要让他接触与创伤经验有关的事物。如果迫不得已,则要让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以问他这个事物让你想起什么,允许他进行表达和情绪宣泄。
虽然直面与创伤经验有关的事物有时也会有治疗效用,但是一定要审慎用之,要注意这些事物可能会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11.灾难发生后,她失眠、做噩梦,我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您可以在她入睡前陪伴她一会儿,跟她讲讲话,或放点轻松音乐。如果她一直无法入睡,则可以考虑陪她睡觉。
如果她做噩梦惊醒,要陪伴在她身边,帮助她再度入睡。早晨醒来后,告诉她做噩梦是正常的,不要过分担心。如果她持续6~8周做噩梦,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12.灾难发生后,我想搬家或全家出去旅游,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忘掉这次惨痛的经历吗?
虽然环境改变,但是心理的阴影还是存在,因此搬家或外出旅游对心理恢复的帮助不是特别大,待在原来的地方可能对心理恢复也有帮助。
13.灾难发生后,他经常诉说那次灾难的过程,我要不要制止他呢?
应该允许他说出那次灾难的过程,而且可以说得具体、详细些,我们要认真、耐心地倾听。时间长了,他可能会逐渐停止谈论这件事情。
14.我的亲人在这次灾难中残废了,我该如何面对事实?
首先要接受亲人残废的事实,给予同以前一样的关照,不要让他产生被歧视的感觉,要把他当做一位正常人。
鼓励他多与他人接触,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完事情要给予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如果您现在经常打骂、漠视他,甚至想舍弃他,建议您去寻找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15.碰到他的心理问题实在没有办法解决,该怎么办?
尽快向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求助,最好请当事人能亲自到场,给予心理咨询人员清晰的描述,以帮助心理咨询人员准确界定问题,提出科学的干预方案。
16.如果寻求心理帮助,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专业心理咨询人员?
您可以去行业协会寻找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如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协会等;您也可以寻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或去当地医院寻找心理科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外伤护理篇
专家说,在地震外伤中,骨盆骨折、四肢长骨骨折及截肢病人、开放性骨折病人可能是收治较多的,对这些病人的术后护理、家庭护理、营养护理、心理护理、康复功能锻炼等都很重要。
骨科术后护理要点
全麻未清醒者,应有专人守护。
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物吸入气管内,清醒后,可根据病情改变卧位,腰麻后应平卧6小时~12小时。
注意伤口有无渗血,敷料有无脱落。
保持输血、输液通畅。
四肢手术后,如用石膏或夹板固定要注意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手术后1天~2天内必要时给予止痛药,如杜冷丁,两天以后停止使用或减少使用次数,以免成瘾。
术后尿潴留的症状缓解时,可扶患者坐位或起立排尿。排尿困难时,可让患者听流水声以诱导排尿;下腰部热敷,针刺三阴交、关元;手术后6小时~12小时仍不能排尿时应给予导尿。
腹胀时可放置胃肠减压器或给予肛管排气,针刺足三里、天枢等穴位。
术后三天未排便者,给予缓泻剂或灌肠等。
神经吻合术后的患者应注意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指端是否有麻木感、感觉恢复等,注意避免再次损伤、烫伤等。
肌腱吻合术后3天,视病情嘱患者做轻度伸屈指肌腱活动,防粘连。
指导患者早期活动,术后3日开始进行手指功能锻炼,指掌关节伸屈与肩关节的上举外展与内收屈曲活动,肘关节屈伸活动(植皮者不宜早期活动)。功能锻炼时注意活动度,避免血管、神经、肌腱吻合口断裂。
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康复要点
胸、腰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功能锻炼对恢复患者信心、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功能锻炼指导如下:
伤后2天:挺胸。患者仰卧,用两肘支撑胸部,使腰背部悬空。
伤后1周:五点支撑法,即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支撑起全身,使背部尽量悬空后伸。
伤后2~3周:三点支撑法,即患者双臂置于胸前,以头部及双足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
伤后3~4周:四点支撑法,即以双手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
伤后5~6周:背伸法,即患者俯卧,抬头胸部离开床面,两上肢向背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
骨伤患者的家庭护理
环境适宜。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硬板床上铺适当厚度的床垫,患者平卧于床上,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畸形或进一步损伤。
营养护理。一些骨折病人怕给人添麻烦,便控制饮食,以减少小便次数。应向他们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大小便通畅。
褥疮的预防。褥疮是骨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地震外伤中,骨盆骨折、四肢长骨骨折及截肢病人、开放性骨折病人可能是收治较多的,所以要指导病人翻身,对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的部位,应给予气垫床、海绵垫或骶尾部加防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绵圈。
预防泌尿系感染。应嘱病人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排尿时感觉困难,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
预防消化系统并发症。宜进食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每日定时做腹部顺时针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及便秘,必要时可用缓泻剂。
防止骨延迟愈合。对年长者可按需要服用钙剂,进食含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功能锻炼。骨折术后早期可活动健康肢体和伤肢肌肉,3周后可做伤肢的关节运动。运动不可过量,慢慢增加次数,离床活动时要专人扶助,以防跌倒。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床上做上肢及扩胸运动,增加胸部活动及肺功能锻炼。
正确翻身。挺直腰背部再翻动,以绷紧背肌,使之形成天然内固定,不要上身和下身分别翻转。侧卧时,背后应用枕头将背部支撑,避免上、下身的卧位不一致,造成胸、腰部脊柱的扭转。
正确使用便盆。胸腰椎骨折后最好使用三截褥子或带洞木板床,不用翻动患者便可使用便盆,同时还可保持脊柱平直。
骨外伤的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目的是恢复局部肢体功能和全身健康,防止并发症,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
一般术后锻炼可分为三期:
初期:术后1~2周,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活动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
中期:从手术切口愈合、拆线到去除牵引或外固定用物一段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在初期锻炼的基础上及时增加运动量、强度、时间,并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锻炼。
后期:加强对症锻炼,并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鼓励患者早期床上运动,手拉吊环,抬高身体,增加肺活量及促进循环,防止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全身和局部兼顾。术后早期以休养为主,活动为次;待全身和局部慢慢好转后可增加活动。除患肢局部活动外,还要注意全身锻炼,如深呼吸,括约肌收缩,健康肢体活动等。
以恢复患肢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主。上肢锻炼以恢复手指的抓、捏、握等功能为中心,同时注意肩、肘、腕关节的屈伸旋转功能锻炼。下肢锻炼应以围绕负重、站立、行走为中心。
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主动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肉及关节的粘连和挛缩,软化疤痕。未被固定的关节要尽量活动,并逐渐达到正常活动度。
对于术后病人因疼痛或怕痛而对患肢活动产生恐惧感的病人,应向病人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并辅助其进行被动活动。家属要掌握为病人身体及肢体的被动活动的方法,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关节活动,预防并发症。
锻炼活动应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适度,幅度及次数应逐渐增加。
截肢的术后护理
手术后24小时内可于患肢下方垫枕头,减轻肿胀,24小时后即应移去枕头,以预防关节挛缩变形。适当使用弹性绷带包扎残肢,以预防肿胀。包扎时松紧应适宜,压力要平均,每天松开至少两次,以便清洁及观察皮肤状况,有无发红、破皮等。弹性绷带应每天清洗,并用手挤干摊平于阴凉处晾干。弹性绷带使用应持续半年或直到患肢成型适合装置义肢的形状。
手术后康复运动越早开始越好,情况允许可安装即时假肢或用气囊假肢作训练。康复运动每天至少2次,每项做15次,依个人情况逐渐增加。
以下肢为例,为了预防关节挛缩、变形而延迟义肢装配时间,应随时维持正确姿势――站立时骨盆应保持水平位置;患肢应尽量保持向内收及自然伸直姿势;同一坐姿或坐轮椅每次勿连续超过一小时。
禁忌姿势:不要将枕头放在膝关节下。坐轮椅时不弯曲残肢。平卧时不要弯曲残肢。不要将残肢垂放在床沿。不要将枕头放在两条大腿之间。脊椎不要弯曲。半坐卧时勿在臀部垫枕头,以免残肢翘起。
出现幻肢感和患肢痛怎么办:幻肢感和患肢痛即截除的肢体仍有存在的感觉并存在疼痛,手术后出现幻肢感与幻肢痛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通常在数周或装完义肢后会慢慢消失。术后直视患肢,待伤口许可后可开始轻拍患肢,每天1~2次,每次10~15分,并逐渐增加拍打次数和力量,以及弹性绷带的正确使用,皆可缓解幻肢感与幻肢痛。待伤口完全愈合稳定后4~6周,经医师许可即可进行永久性假肢装配。
截肢患者出院后应注意:患肢应正确摆放姿势,继续使用弹性绷带包扎患肢,并遵守包扎原则。注意截肢部位的卫生,应用湿毛巾擦拭、拍打痒处,避免自行涂擦药膏或用手抓拱挠。超过24小时不穿义肢时,应绑弹性绷带。避免体重过重。如体重改变或成长中的小孩可暂不装永久性义肢。义肢有损坏或不合适需随时修护。每天应检视截肢端是否有起水泡、破溃等情况。坚持康复运动。
骨外伤患者心理指导
外伤病人依手术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外伤疼,由于伤口出血,疼痛和突然受到刺激而产生恐惧和紧张不安;
矫形病人常担心术后的功能恢复程度;
破坏性手术,如截肢病人则为以后的生活质量或生命的长短担忧。
胸、腰椎骨折需要卧床休养很长时间,需要家人长期照顾,患者对生活及预后的忧虑会产生巨大心理压力。
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应耐心疏导,指导患者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
特别对于必须进行截肢手术的孩子,要告诉他们,这是保住生命的唯一方法。“截肢不可怕,你照样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如果不这样做你的生命就没了。”
还有那些失去亲人又肢体伤残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充满同情,除了给予心理安慰及安排义工陪伴外,还应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关爱。
以下的指导也必不可少:
骨外伤手术必要性及可能取得的效果,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
骨外伤术后恢复过程,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方法等。
致残手术之前,向病人讲清术后假肢的安装使用与功能及生活能力程度,介绍有关效果理想的病例,增强自信心。
疾病预防篇
地震后常见的疾病有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及食源性疾病等,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如何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在震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障灾区的公共卫生安全,是大家特别关心的问题。
地震后常见的疾病有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及食源性疾病等,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饮水和饮食卫生是预防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第一关
地震后,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的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供水设施遭到破坏,饮用的水源可能受到污染,这些都可能成为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
地震后可能引发包括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在内的肠道传染病,以及食源性疾病。
其中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它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霍乱流行迅速,且在流行期间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因此,在发生大地震时,首先要预防的疾病,就是霍乱。做好霍乱的预防要注意以下三点:
1.管理传染源:设置肠道门诊,及时发现隔离病人,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接触者需留观5天待连续3次大便阳性方可解除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做好自我卫生防护:远离疾病,最重要的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千万别“刚出虎口又入狼窝”。随着夏季的来临,天气变热,首先要注意生活饮用水免受污染。特别是在重灾区,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这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第一关。
4.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用消毒剂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应该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要创造条件喝开水,绝对不能喝生水。
如发现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理先进行床边隔离、对吐泻物消毒;如果吐泻严重者,可适量饮用盐开水。并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及时消毒餐饮器具。
专家提醒,儿童抵抗力弱,更易感染甲肝、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肠道传染病,因此,儿童饮食用具要经常消毒。
1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有发烧、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没有患病的儿童和接触者,可打甲肝疫苗预防。
感染性腹泻也是儿童灾后容易出现的。临床症状有发烧、腹泻、呕吐,大便性状可以是水样便、蛋花汤样便,或是粘液便等,严重者还常有脱水现象,须前往医院及时治疗。
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关键
为躲避余震,很多人露宿街头,要注意避免被蚊虫叮咬。蚊蝇是乙型脑炎、痢疾等传染病的传播者。要注意清扫卫生死角,要及时消除垃圾、污物、环境消毒、管理好粪便、垃圾。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有条件的可加放生石灰消毒,土层要夯实。疏通下水道,喷洒药物消灭蚊蝇,不给蚊蝇留下孳生的场所。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如果发现病人突然发高热、头痛、呕吐、脖子发硬等,就要想到可能得了脑炎,赶快找医生诊治。
苍蝇作为传染媒介易导致痢疾。苍蝇碰触过病人的大便,又碰触食物是可以传染的。痢疾的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左下腹压疼、发烧等症状。有的儿童抵抗力低弱,有可能形成中毒性痢疾,比较危险,需尽快治疗。
做好个人防护,夜间睡觉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
根据疫情监测动态,及时给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
防鼠灭鼠,圈养动物,预防人畜共患病
地震后,灾区的老鼠等动物也处在极度恐慌之中,已经死亡和从洞中跑出来的老鼠明显增多。老鼠能传播不少疾病,比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
要加强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具体预防办法如下:
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和杀虫、灭蚊为主的环境整治活动,降低蚊、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临时居所和救灾帐篷要搭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床铺应距离地面两尺以上,尽量不睡地铺。
救援作业地有污水的或在雨中的,救援人员应穿长筒胶靴;
食品放置安全,避免老鼠触及。
备好鼠疫疫苗、出血热疫苗和有关药物,以便应急使用。
伤口不要与土壤直接接触
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造成人员外伤,易引起破伤风等疾病发生。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等是经土壤传播的,所以要注意伤口清理,皮肤破损的人员须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给予有效抗炎对症治疗。预防破伤风不仅限于打针,处理伤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灾区有哪些不宜吃的食品
被水浸泡的食品,除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压在地下已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小时的熟食等都不能吃。
救灾地要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贮存、运输和分发进行卫生监督。救灾食品不得与汽油、杀虫剂、毒鼠剂以及其他毒物一起贮存,不得用同一车辆运输。食品仓库和堆放食品的地点要干燥、通风、清洁。挖掘出的食品应检验合格后再食用。
选择合格的水源并加以保护
强烈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人们不得不饮用河塘水,沟水、游泳池水以及雨水。
选择合格水源是当务之急。合格水源首选井水,水井应修井台、井栏、井盖,水井周围30m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
饮用水源要设专人保护,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饮水时先进行净化、消毒;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消毒生活饮用水。
打水应备有专用的取水桶,可根据情况选接自来水供水管线、打手压泵小口井等。
做好尸体挖掘、搬运和掩埋中的卫生防护
地震后,暴露的人畜尸体很快腐烂,散发尸臭,污染环境,处理尸体是抗震救灾的当务之急。为保障处理尸体工作的安全,必须做好卫生防护工作。
搞好卫生,修建简易防蝇厕所
震后因厕所倒塌,人们大小便无固定地点,垃圾与废墟分不清,蚊蝇孳生严重。所以震后应有计划地修建简易防蝇厕所,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并组织清洁队按时清掏,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卫生防疫人员要指导居民选择合适地点,利用就便材料,建应急公共厕所,要求做到坑深(1.5m深)、窄口(50cm宽)、加盖,四周挖排水沟,草帘。建临时垃圾坑及污水坑。定期喷洒杀虫剂。
在防震棚上遮阴,预防中暑
炎热夏季要指导居民在防震棚上遮阴,加强棚内空气对流,中午在防震棚周围洒水降温等,预防中暑。严寒冬季要在进出口搭建挡风墙,在防震棚的四壁涂泥,防止透风。棚内要搭安全坚固的取暖设施,防止发生感冒和冻伤。
保持卫生习惯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加强身体锻炼
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气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老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防止肺炎。夏季要准备些凉开水,吃一些咸菜,补充体内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盐分和水分,预防中暑。冬季应注意头部和手、脚的保暖,防止冻疮。
气性坏疽病系开放性伤口感染所致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当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加剧,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
气性坏疽病系开放性伤口感染所致,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伤后6小时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即使受伤已超过6小时,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
灾区现场消毒方法
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被单等耐湿、耐热物品的消毒。
操作方法:锅内的水将物品淹没,煮沸15~30分钟。也可用0.5%肥皂水,或1%碳酸钠溶液代替清水。
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污染的医疗用品等的消毒用浸泡方法。家具、物品表面的消毒用擦拭方法。
操作方法:消毒剂溶液应将物品全部浸没,导管类物品应使内部充满消毒剂溶液。家具、物品等用布浸消毒剂溶液往返擦拭。
适用范围:学校等公共场所
操作方法: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室内物品,用含氯消毒液全方位喷洒,地面撒石灰,空气清新后方可进入。严格对井水进行消毒,每天加2~3次漂白粉。维修损坏厕所,粪便漏出的,可用漂白粉按10:1比例消毒。
营养康复篇
在地震带给人们的强烈精神刺激下,不少人情绪紧张、恐惧,寝食不安,免疫力下降,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胃溃疡、心肌梗死等症状。专家提醒说,大灾之后,一定要注意调整饮食、加强营养,这对于恢复健康、重建家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腹泻患者营养食疗方
地震后因为精神紧张或是食物污染,容易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引起腹泻。长期腹泻会引起电解质紊乱,无机盐缺乏及营养不良、脱水等严重后果。此时,如果单纯饮用大量白开水,可能造成体内电解质进一步紊乱,最好喝一点咸稀粥。
婴幼儿腹泻宜保证足够水分,再给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总的原则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脂肪,宜进食母奶、牛奶、米汤、果汁等流质。
老年人在腹泻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禁食会导致低血糖,因此,腹泻时不但不能禁食,还应适当补充一些营养丰富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面糊、豆浆、细面条等。同时应鼓励老年病人多喝淡盐水、米汤和绿豆汤等。
由于地震后物质医疗条件受限,特推荐一则简便易行的食疗方:
焦米汤:先把一小碗大米用锅炒焦,再加3小碗水,煮半小时,可加些糖,如果没有,就直接服用,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如果是因吃了不洁食物引起的腹泻,可加生姜5片同煮,或者加蒜头5个同煮。还有一种更简易的方法是,如果煮饭后留下焦锅巴,直接加水煮后服用。
应激性溃疡食疗方
强震后往往会有一部分人受到惊吓,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从而导致大量胃酸分泌,同时惊吓可使胃蠕动功能减弱,长时间难以下咽食物,使胃黏膜在强胃酸刺激下而引起炎症,严重时可迅速出现溃疡,称为应激性溃疡。它是地震时受惊吓人群最容易发生的疾病之一,因此要加强预防。因此,专家建议,首先要保护好胃。
应激性溃疡多发生在受强烈刺激后1周左右,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多为隐痛、灼痛、钝痛或剧痛,局部有压痛。预防震后应激性溃疡,应努力使精神恢复正常,从紧张转变为松弛,尽量保证生活规律,饮食上不吃酸、凉、硬和有刺激的辛辣食物,忌食浓茶、咖啡、酒等。以下推荐一则食疗方:
鲜藕粥:鲜藕适量,粳米100g,红糖少许。将鲜藕洗净,切成薄片,粳米淘净。将粳米、藕片、红糖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食用。
抗疲劳营养食疗方
地震不仅使被拯救出来的伤员身心疲惫,而且也使昼夜不眠、奋力工作着的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们疲惫不堪。此时,更应尽量保证一日三餐和睡眠时间,适当补充身体必须的营养。
一般来说,碱性食物有较强的抗疲劳效果,新鲜蔬菜(紫甘蓝、花椰菜、芹菜、油麦菜、萝卜缨、小白菜)和水果、菌藻类、奶类等可以中和体内的“疲劳素”――乳酸,以缓解疲劳。及时补充镁元素,也可以为身体充电。另外,肉类、豆芽、豆类、芦笋、梨、桃子等富含天门冬氨酸的食物,也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促使体力恢复。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及时补充钙片和复合维生素片和功能性饮料。下面推荐一则常用的抗疲劳食疗方:
枣仁莲子粥:枣仁10g,莲子20g,枸杞20g,粳米和大米共100g。洗净加水共同煮粥,可适量加糖。
外伤患者饮食疗法
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受外伤,在此提醒,身有外伤的人不宜吃以下食物:
1.鱼、虾等海鲜类;
2.豆油、醋、辣椒、胡椒、花椒等调味品类;
3.火锅等油腻的食物;
4.羊肉、鸽子肉等;
5. 油炸类食品。
外伤患者饮食上宜吃的食物:
1.含钙多的食物,如瘦肉、豆制品等;
2.高蛋白食品,如乌鱼花生汤、乌骨鸡、瘦肉、 猪皮、肝、蛋黄等;
3.清淡的食品,如维生素含量较高的新鲜水果、蔬菜、豆制品、胡萝卜等。
术后患者的营养处方
手术后的人往往身体虚弱、胃口也不好,但身体又需要足够的营养来补充能量,伤口也需要养分来加速愈合。那么,他们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鸡肉、鱼肉、鸡蛋、豆类食品等,同时还要摄入一些淀粉类的物质,如面条、米饭、土豆等。蛋白质和淀粉是产生能量使皮肤、肌肉和骨头新生的重要物质,还能够帮助病人增强体质、刺激循环系统,使机体的修复功能得以正常运转。因此,即便简单到一碗面条、一片奶酪、一个三明治,只要保证每顿饭有上述两类食物,就会很有效。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也是很有益的东西。他们富含植物纤维,对防止手术后的便秘有好处。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和其他一些必需的营养物质,也对伤口的修复有很好的作 用。
如果胃口实在不好,可以尝试每天吃5餐。在两餐之间吃水果,哪怕只是半个苹果,或者在午饭或晚饭时增加一些蔬菜。下午还可以喝一些自制的汤,如韩国大酱汤、什锦蔬菜汤、蘑菇玉米汤等,以在两餐之间补充体力。病人还可以常备一些巧克力和坚果类食品,也能为身体提供能量。
此外,摄入矿物质――锌会加速伤口愈合。因此,应该每天补充1~3次的硫酸锌或葡萄糖酸锌,每次200~220mg。同时建议补充10ug的维生素D,尤其对于体内维生素D含量较低的老年人来说,也有利于伤口愈合。
灾区婴幼儿营养指导
婴幼儿是地震中的脆弱人群,恶劣的环境和不适当的喂养将增加其发生营养不良、疾病和死亡的危险。为了使灾区婴幼儿顺利渡过灾后困难时期,在保障营养和防病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坚持母乳喂养。
正确人工喂养。没有条件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选择适宜的母乳代用品,如婴儿奶粉,选择洁净的水源冲调奶粉,奶瓶使用前用开水冲烫。
及时为婴儿添加辅食。满6个月的婴儿,应尽量寻找适宜的食品,及时添加辅食。添加品种包括米粉、蛋、肉泥和菜泥。
注意合理营养。3岁以内的儿童应特别注意合理营养,每天应吃谷物(米、面食)、奶、蛋或肉食、蔬菜,尽量做到食物品种多样化。
合理使用营养素增补剂。1岁以上幼儿可以每天食用一片(或一小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素增补剂。
献血志愿者的营养补充
心系地震灾区的志愿者,在危难时刻纷纷献出自己的热血,令人敬佩和感动。献血后的人群也应及时补充营养。
献血后一两天内勿暴食暴饮,勿喝酒。在平常饮食的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蛋白质和水果。
献血志愿者应多补充促进造血功能的食品: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含蛋白质较多的:奶类、瘦肉(牛羊肉)、蛋类、豆制品等。
含铁较多的:鸡肝、猪肝、海蜇、虾、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紫菜蛋花汤铁和蛋白质都补充)、香菇、豌豆、大枣、桂圆等。
含叶酸较多的:猪肝、肾、牛肉等。
含维生素B12 较多的:动物肝脏、猪或羊肾、腐乳等。
献血后要注意不可以喝浓茶,因为茶会阻碍铁和叶酸的吸收。
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或维生素C片剂。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食品有绿叶蔬菜、番茄、菜花、青椒、柑橘、草莓、猕猴桃、西瓜、葡萄等。最好生食这些食品。
多喝鸡汤可预防感冒和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鸡肉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特别是其中所含的的半胱氨酸,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多吃大蒜、洋葱。大蒜具有杀菌杀毒功能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吃大蒜最好生食,因为其所含有的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的有效成分大蒜素,在加热过程中会失去功效。洋葱也是一种天然的杀菌杀毒食物,可以有效地抵抗病毒和细菌。
多吃含锌食物。对调节免疫功能十分重要。此外,它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抗感染。海产品、瘦肉、粗粮和豆类食品都富含锌。
多喝茶。茶富含抗氧化剂,可清除自由基。每天喝上一杯绿茶或红茶,能获得充足的抗氧化剂,既提神又保健。
食用菌类。能促进白细胞产生并能增强活力。常见食用菌类有:香菇、平菇、松菇、茶树菇、鸡腿菇、金针菇等。
地瓜:最快捷、最易使人接受的、获取胡萝卜素的食物首推地瓜,地瓜不仅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味道香甜可口,其所含的胡萝卜素也相当丰富,常吃地瓜,可谓一举多得。
地震后不宜多吃的食品
地震后,不少人会有头晕目眩等反应,有的人会靠食品来压惊,这并非上策,专家说,有些营养食品是不宜多吃的。
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中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有虚、实、寒、热之分,而食物也有寒、热、温、凉的区分,如辣椒、桂圆虽然营养丰富,但其性偏热,所以热性体质的人吃了会起反作用。
有些食品即使营养价值再高也不能长期吃,以防其不利成分蓄积甚至慢性中毒,如杏仁营养丰富,所含的苦杏仁苷经消化分解产生氢氰酸和苯甲醛对防治癌症有一定好处,但氢氰酸有抑制细胞呼吸作用,故杏仁不能大量长期食用。
大枣可健脾胃,增加食欲,但长期过多食之,反而生痰助热,引起食欲下降。
有些食品如河豚鱼肉嫩味美,但对卵巢、肝、血有剧毒;菠萝甜美,营养丰富,但所含的5-羟色胺,菠萝蛋白酶可引起头痛、腹痛、过敏反应等,若切片后放淡盐水中浸泡半小时左右则可达到预防过敏的目的。
防止出现再喂养综合征
再喂养综合征的定义,出现于1940年的二战时期集中营中,有人在摄入高糖饮食之后迅速出现水肿、呼吸困难和致死性心力衰竭。
再喂养综合征即是指机体经过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重新摄入营养物质后发生的以低磷血症为特征的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通常在营养治疗后几天内发生。
主要症状有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跳骤停、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发生麻痹、瘫痪、手足震颤、幻觉等;胃肠道则有时表现为腹泻、便秘、肝功能异常。
患者家属提高防范意识很关键,一方面别喂食过猛,另一方面对可能患此病的高危人群应该想到再喂养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性。
预防再喂养综合征的关键在于逐渐增加营养素摄入量,避免大吃大喝,包括口服及静脉途径。
震后心理减压的食品
大地震之后,不少人身心疲惫,心神焦虑,食欲减退。此时可在饮食上调整,用食物抚慰不安的心灵。
可适当吃点零食。零食虽然不是镇静剂,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却能调节情绪。特别吃些葡萄干、蜜饯、花生、巧克力等零食,能够化解紧张情绪,消除不安。
吃点甜食,多补充一些碳水化合物,对于改善焦虑、失眠、神经衰弱都有好处。莲子、藕粉、蜜枣、百合等都是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的食物,因此,在煮粥的时候放一些莲子,或者睡前用开水冲点藕粉喝,或者把红枣去核加水加冰糖煮烂吃,都有非常好的安神作用,对消除心理疲劳和过度紧张大有益处。水果中香蕉、草莓、龙眼、苹果、桑葚都具有安神效果。甜食是安定情绪很好的“药品”,上午10时左右和下午4时左右两个时段,是食用甜品的最佳时间。
吃易消化的食品。老年人在震后比年轻人从内心上更容易担忧,进而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多吃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品,诸如稀饭、青菜、馒头等主食,可以改善食欲。饮食偏清淡一些,则有助于消化,多吃清淡的菜肴,尽量少吃油炸食物。太甜、太咸、太刺激的食物也要少吃。
心理疾病的营养疗法
研究发现,有心理疾患者体内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肌醇、叶酸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均偏低。
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有:肉类、稻类、玉米、豆制品、动物肾脏、坚果(瓜子、花生)等。
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有:坚果、香蕉、玉米、鱼、动物肾脏肝脏、肉类、家禽以及豆制品等。
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有:瘦肉、家禽、鱼类和奶制品。
富含叶酸的食物有:西红柿、柑橘类水果、蔬菜、粗粮和豆类等。
富含肌醇的食物有:动物肝脏、啤酒酵母、牛脑和牛心、葡萄干、麦芽、花生等。
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氨基酸是: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褪黑素、S-腺苷甲硫氨酸、ω-3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等。
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牛奶、小米、香菇、海蟹、黑芝麻、黄豆、南瓜籽、葵花子、肉松、油豆腐、鸡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