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逻辑思维;数学;培养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思维的范围非常广泛。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性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的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是其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会独立分析事情的根本。试想如果我们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条理的去做事情,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会做的乱七八糟。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能有完整的思路,不被打乱。他们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常常比别人更优秀。
2.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复杂的但逻辑思维能力却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对其引起重视。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综合分析能力是逻辑思维的一部分。老师应该在教育孩子学习时,善于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分析问题所在。逻辑思维能力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所以我们就应该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等各种能力。我们应该进行学模式,学生养成找问题,好奇的习惯,同时注重将找到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
二、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
1.小学生的特点
逻辑思维能力归根结底为人们在平常生活对事物的了解,然后将其综合考虑的一种能力。小学生是身心发展的时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时间。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他们没有逻辑思维能力,老师的教学就会很困难。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感到困惑,枯燥,更好的学习。小W生的习惯等都没有养成,从小培养起来更容易,且这对他们以后都是有益的。如果小的时候不培养,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困难重重。
2.数学课堂的本质
数学课堂本质上是充满意义的课堂,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数学课堂太过于枯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不会利用已知的条件去寻求答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善于分析问题。将数学课堂回归到他本该有的面貌。学生分析能力提高,对数学充满兴趣,是我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终的目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用应用题进行辅助培养。应用题就是要对给的条件进行罗列,最后分析。
三、小学数学课堂培养的优势
1.学科优势
数学则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学科。数学学科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学科。这就对老师的教学目标提出了要求,老师应该让表面认识提高到形象思维上去。老师应该把公式等总结起来,让学生不仅记住它们,更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终合能力去探究它们。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极强的学科。不管是数学中的概念还是数学中的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们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所探讨出来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就潜移默化的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让他们这一学科学得很好。在这个学科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2.时间优势
小学是我们培养他们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征。小学生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会对其学习的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以应该从小培养。
不管怎么说,在小学的教育阶段,我们都应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 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且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也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相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姜学民.关于独创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零陵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1(01):23.
[2]苗逢春,陈琦.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训练的实验研究 (下)[J].学科教育,2011,9(22):89.
[3]杨冬菊,李云三,张云里,等.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8(02):75.
数学是小学中相对占有主导地位的一门学科,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思维性及实践性等性质。小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犹如未来的一本工具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推断的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任。然而,小学生的身体各项机能发育尚未完善,加之年龄较小、天性活泼、好动,认知力不足等,对外界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差。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发展学生正向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比较单一,比如2+3=5,很死板的一个等式,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可能比较抽象,不知道什么是加法,更不知道其内在的意义。于是,数学老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动、好奇、乐于模仿的心理,让其亲自动手操作,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概念、实物,可以让其与同桌合作交流,摆具体实物、学具等,发现左边2个,右边3个,把左右两边合在一起,就是2+3=5的结果。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小朋友最喜欢的动画片来创设教学情境:如小松鼠情境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地发现一共有几只小松鼠。有的学生用数的组成,3和2组成5;有的学生借助动画,进行操作,让小松鼠跑到一个篮子里,合起来有5只;有的学生用接着数的方法算出结果。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积极发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加深了其对数字的认识,培养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自己推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字有趣化、具体化,一目了然,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与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力、逻辑思维能力。
2.多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散发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的“开放性”就是一题多解,打破常规看问题。比如经典的“打鸟故事”,电线杆上有10只鸟,打死1只,还剩几只?如果按数学常理来说,答案应是9只。不过,有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理论联系实际,思维不能过于单一。有人说其他鸟被枪声吓跑了,答案是0只;有人说打死的鸟还挂在电杆上,答案是1只;有人说这群鸟耳聋,答案是9只;还有人说一枪射中两只鸟,显然答案又不一样。数学就是这么抽象的一门科学,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梳理、理解、记忆、掌握,并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整合,合理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理解。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一张长方形纸张,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通过孩子们的思维拓展,呈现出一题多解的答案:
还剩3个角、4个角、5个角,通过开放性习题的呈现,促进学生多向性、独特性、灵活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判断、推理,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散发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玩数字游戏,提高学生逆向的逻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生活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与常规思维相对立,是指不走寻常路,不用常规的思维看问题,而是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问题。逆向思维具有其良好的特性,可以开发人类大脑的潜能,有利于挖掘一些新颖、前所未有的东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问题利用逆向思维会迎刃而解,有时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四则运算法则后,在拓展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扑克牌数字,两个人玩二十四点游戏,同时交代游戏规则:十一及以上数字分别用1、2、3数字代替,扣除大王、二王两张牌,用加、减、乘、除(括号),把抽出的4个数灵活巧算成24,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先算出Y果者赢。二十四点游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思维感官,解题思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也都是正确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课,也开动了脑筋,从而提高学生的逆向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限时抢答,提高学生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老师每天可以利用抢答的方式,在上课前5分钟的时间内回顾和巩固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点,并对先答对者给予鼓励性评价语言或颁发小奖品(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如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说说得数是6的算式,比比看谁说得又多又正确,学生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地进行抢答,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得数是6的算式从脑门里都搬出来。这样设计的限时抢答,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竞争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敏捷性。
5.利用脑筋急转弯,强化学生异向的逻辑思维能力
脑筋急转弯就是指当思维遇到特殊的阻碍时,要很快地离开习惯的思路,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现在泛指一些不能用通常的思路来回答的智力问答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的时候将脑筋急转弯作为一个小插曲,或在作业的设计上来个脑筋急转弯,可极大地活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比如说将9个橙分给13个小朋友,怎么分才公平?答案是榨成汁。再比如一个人唱一首歌需要3分钟,全班同学一起唱需要几分钟?答案还是3分钟。脑筋急转弯不但可以开发智力,激活脑细胞,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强化学生异向的逻辑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6.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给学校教育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它不仅促进了教师与外界事物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思维想象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自己制作的精美课件,通过班班通平台,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些动画课件色彩鲜艳,直观形象,可极大地吸引小学生的眼球。
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乐园”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抢苹果”“青蛙过河”“打地鼠”等动画,组织学生进行闯关游戏,我先把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按“石头剪子布”的方法决定谁先走,答对了才能继续,答错了要往后退一格。在第一关中通过“抢苹果”动画,复习数的组成;第二关通过“青蛙过河”动画,巩固10以内数的计算,计算错误者,青蛙没办法跳到对岸;第三关通过“打地鼠”进行智力大比拼,目的是复习100以内数的排列问题,答错者地鼠会当头一棒……闯关游戏化静态为动态,化形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单明了,打破了以前传统的黑底白字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事实证明,将多媒体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可使枯燥单调的课堂变得声情并茂,能动善变,直观形象。总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7.结语
关键词:学习数学;数学兴趣;思维能力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用“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以“情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思维能力,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l]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素质;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美感素质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又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性格很脆弱、依赖性很强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的见解,在各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等。素质教育是一种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专业品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目的。本文主要论述在物理学科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实施物理素质教育。
一、在物理学科中应注意情感品质的培养
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冲动与好奇,是科学发现和探究的开端,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导着人类打开了一扇扇科学的大门,而学生则天生具有这种情感和品质。所有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快乐和喜悦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思维过程的基础上的,这种自身情感体验是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情感之一。人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还可以造就自己的客观、公正、科学、无私的情感,因为任何学习和科学研究都要求人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学习和研究物理这门学科的过程,本身蕴含着各种积极的情感,这也正是进一步培养情感品质的过程。
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等,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产生畏难心理。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老师不加以及时的正确引导,就会使学生长期处在一种恐惧、胆怯和过度焦虑之中,这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完全失去信心。
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其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和属性,以物理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步形成人格健康、价值观正确的有用之才。
二、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主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在人们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即: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则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就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高中生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开拓思维领域,非常需要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更加严密,具有公理化逻辑体系,对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高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已从初中时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并逐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思维逐步趋向成熟,可塑性逐步变小。因此,在高中初期阶段,教师应对这个问题有个清醒地认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其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
三、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和定律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注意观察发现的。比如,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引导学习方法。比如,油罐车后面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尾巴呢?在干燥的季节里,在黑暗中我们把化纤衣服脱下来,通常会看到火星闪烁,这究竟是什么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往往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四、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普遍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需要和渴望。成功时,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昂,干劲十足;失败时(特别是多次努力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兴趣全无,死气沉沉。实际上,有些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并不都是因为他们的智力问题,相比而言,非智力因素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促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设置成梯度和不同层次,开展内分层次教学,以适应学生不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可根据问题的内容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回答。在布置作业时,可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物理素质教育中,其目标并不是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是侧重于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培养、开发、形成的教育和指导,进一步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教育目标来看,学校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一种专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品格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毕业生实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对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全面的考验。从当前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且遗留问题众多,就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来说,物理教育教学中应注意和妥善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基础知识”和“创造力”的关系。基础知识是人们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最基本的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开发、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只有掌握“熟”才能运用“活”。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由于物理这门学科本身是一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还必须懂得一些唯物辩证法,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去分析物理过程,进而归纳和掌握物理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的理解就会变得更透彻、更深刻,应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多、越丰富,其创造力就越高。实际上,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力。
(二)“智商”与“情商”的关系。由于我国传统和国情所致,一般都非常推崇早期智力开发。如教幼儿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等。有一种错觉,以为给孩子加压加量是一种早期教育,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相挂钩。实际上,一味地加压加量的所谓“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囫囵吞枣”或“学多悟少”的负重。
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形式,但创造力与智力并不完全成正比。许多科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除了其高智商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情商。在学校教育中,如果不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忽视创造性的挖掘、开发和发展,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高分底能”。比如,在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我国中学生屡屡获奖,没听说美国中学生得什么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在世界上却是最多的,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呢?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刚跑过起跑线就踉踉跄跄、后劲不足呢?这里反映出我们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培养搞混淆了。因此,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开发,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创造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良好品质。使他们在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上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胡洪君.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浅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3).
[2]张建瑞.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现在阅读(教育版),2011,(16).
[3]陈功.物理素质教育与创造力的辩证关系[J].才智,2011,(15).
关键词:思维能力 小学英语 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88
1 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尽可能多的输出。”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时, “brainstorm”是一种很有效地教学方法。例如,在教译林版新教材三(下)unit4 Where's the bird?的热身部分时,老师对学生说:“Guess. What's in my hand? It's a bird.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is bird?”有的同学说“It's a yellow bird.” 有的说 “It's a small bird.”……通过大家的各自描述,我们对这只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bird ”这个单词也基本掌握了。
再譬如:“问路”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教这一话题时,老师会让学生看着地图回答这样的问题“How to get to the post office?”那么当学生给出答案后,老师应立即追问:“Any way else?”由于有各种不同的路线到邮局,所以老师要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给出各种答案,这样不仅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对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非常有用。
2 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相关理论表明,求知欲与好奇心密切相关,可以说,求知欲是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之火。教师在教学时,可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让他们带着疑问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譬如,在教“How many…”这一话题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这样的一个图形(如图所示):
[[\&\&\&\&]]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How many rectangles can you see?这时有很多学生举手回答,有的说四个,有的说五个,然后教师因势利导问学生,“Can you find more?”老师通过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思维。因此,陆续有学生说出六个,七个,直至全部找到九个。通过任务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带着疑问主动获取语言知识,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自觉和活跃,从而可以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3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英语课上提高学生英语的语言表达水平,可以更好地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譬如,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会常常听见六年级的学生在写英语小作文的时候诉苦说:“这道书面表达题不难,但我就是说不好。”其实,说不好又写不出,就是懂得不透彻,思路不清晰,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并能够经常对展开的外部语言进行深度的加工和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符合逻辑,那么,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必将得到迅速的提高。
4 利用情景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个没有创造思维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意义重大。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和强烈地表演欲望,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创设各种情景去表演,从而使其创造思维能够不断得到训练。例如,我们在进行四年级“What would you like?”拓展部分时,笔者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情景去表演。比如:有的组表演买东西的场景,有的表演野餐时分享食物的场景,还有的表演生日派对送礼物的场景。这样不仅温旧知固新知,还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多启发,多引导,从而不断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
5 结语
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赖于教师的精心启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这种舒适愉快的气氛下,使学生思想放松,展开多向思维,自由联想。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诗瑶.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0,(5).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思维能力;综合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207-01
从广义上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的基础,综合应用是实践活动的归宿。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在“实践活动”中就自然蕴涵“综合应用”。因此,研究“实践与综合应用”,就应该重点研究怎样为学生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
一、让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
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1、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苏霍姆林斯基语)。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地劝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都属于这种形式。又如在“认识物体”教学时,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鞋盒、牙膏盒、茶叶筒等自备学具,并进行“摸物体说特征”的游戏活动,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再引导学生将这些自备“学具”分分类,总结出物体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很好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还培养了数学美感。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可以是一二个片段,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3、能够培养孩子语感,有利于语文题目的实践解决。
4、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5、小学生经常阅读有利于时间规划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效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6、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
7、积累的好词佳句、文章构思方式、写作手法等,对写作文等有很大地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的义务教育学科安排中,初中阶段才有化学课,因此,对于读初中的很多孩子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化学课.一方面是新的课程,另一方面是因为化学课程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初中生感到学习化学很困难.尽管不少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认识了一些化学原理及化学现象,然而他们对化学课程的认识大多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大部分的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没有一个理性的概念,这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不利的.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有必要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一、培养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1.多做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直观思维能力
在初中学习阶段,有两门自然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那就是它们是以实验为教学、学习的基础.这两门学科一门是物理,另一门就是化学了.化学实验可以把化学现象更加直观地在学生的面前进行展示,给他们以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在观看、参与化学实验的时候,眼睛、鼻子、耳朵等不同的感觉器官都能够受到刺激,这样就很简单地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比较兴奋的状态,对课堂的兴趣更高,接受知识的速度更快.因此,我们的化学老师应该多和学生一起做化学实验,实现实验教学常态化.但是要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引导,不要让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单纯觉得做实验好玩的课堂,这样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了.教师的引导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积极参与实验,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多加思考,这样的作用就是能够培养、提升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能力.
2.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笔者通常选用如下的两种教学方式.首先是选择模型教学,将化学物质非常微观的结构以一个比较宏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模型指的是人们按照观察获取的事实,以及早已被论证的科学原理,探索分析我们要研究的化学对象的运动规律、性能及结构而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比如,我们在学习微观分子的构成的时候,通过使用宏观的模型进行展现,就能够给学生一种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观察体验,学生就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样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转换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选择多媒体教学,实现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直观化.我们在开展化学教学的时候选择化学教学,能够将微观过程进行一个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演示,这样即使学生的想象力及思维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微观过程,这种方式就刚好弥补这种不足.比如,我们在开展水的电解的教学的时候,根据课本原来的教程,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水的电解到底是怎么样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视频播放或者制作动画的方式来替代课堂演示,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就可以更快地将正负极分别产生什么气体的知识进行掌握.
3.教学过程条理化,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的化学课本各章节分散有很多的化学知识,通常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我们的初中化学老师要抓住初中生思维的起点,找准学生的思路和思维方向,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全面地、多方位地、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要抓好思维起点,我们可以讲某些现象当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的知识起点,再借助于生动的事例,以及形象的比喻,以一种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示分子的概念以及特征,学生更好理解.其次,理清思路.比如,在开展制取氧气教学的时候,学生不明白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的差别,很可能在做题的时候做错.开展讲解的时候,要先理清楚教材的主线,工业制法主要通过资料进行介绍,实验室制法主要是做实验介绍.实验室制法有三种,比如,我们通过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来介绍,先将实验制取步骤向学生说明,以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详细讲解催化剂的性质等.这样的教学过程有着非常清晰的学习思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不存在那么多的思维障碍了.
二、结束语
关键词:小学;数学;训练
数学课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意识逐渐减弱,有的孩子明明想说话,却很少开口,即使碰到困难更是不张口,还有的孩子习惯于用摇头、点头来表达意思,很少直接开口回答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发言环境,不让学生有心理压力,激发他们想说、敢说、有话可说,有机会可说,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益、有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只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发明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 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繁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与“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与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六。一”前夕我在区少年宫参与“五年级毕业咨询”,一位五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安排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 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993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和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 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资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和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身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只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检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局部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假如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