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伊班膦酸;骨密度;鲑鱼降钙素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54-02

绝经后骨质疏松属于中老年女性的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骨密度(BMD)下降和骨微结构的破坏,最终导致骨折危险性的增加[1]。中国目前妇女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这也使绝经后骨质疏松更加引起重视。因此,怎样在早期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改善绝经后妇女的生存质量,是医疗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该研究通过对目前常用的治疗绝经期后骨质疏松方法进行,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探讨和分析在不同时期的骨质疏松的科学治疗方案,从而达到遏制病情进展和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有效预防远期并发症的目的。现以2008年7月―2011年6月的141例骨疏松的约经期后妇女患者的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搜集从来该院治疗的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的绝经期后妇女病人共141例,并将其分成三组,其中A组病人共46例,平均年龄为54岁;B组病人共42例,平均年龄为52岁;C组病人共53例,平均年龄为55岁。全部病人经诊断均符合WHO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在入院前都没有进行过治疗。并且都排除了软骨病、恶性肿瘤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病人。

1.2 治疗方法

该研究对A、B、C三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对A组的46例病人给予600 mg钙尔奇D3片与0.25 μg的骨化三醇胶丸,口服次/d;对于B组的42例在钙尔奇D3与骨化三醇治疗基础之上再给予50 IU的鲑鱼降钙素,每隔1 d服用1次,直到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之后改成服用1次/周;C组病人53例在钙尔奇D3与骨化三醇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3 mg的伊班膦酸钠进行静脉滴注,每隔3个月使用1次。

1.3 评价指标

采用影像学评价进行骨密度(BMD)的测定,对于生活质量评价采用SF-36量表(即健康调查简表),一般在基线状态与12月时实施评分评价。疼痛评价VAS量表于基线状态在12个月时让病人自己进行评分。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运用SPSS15.0的统计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并使用均数±标准差(x±s)的方法开展描述统计。各研究组在治疗前后的对比均采用配对t检验,对于各组之间的治疗效果比较均运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

2 结果

该研究A组病人在经过治疗以后,骨密度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和基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与C组病人在经过治疗以后,在随访终点时,其骨密度和基线值进行比较有了明显的改善(P0.05);而B组病人与C组病人在治疗12个月时的疼痛有了明显的改善(P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属于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它的最大危险性是骨质的脆性增加,造成骨折的风险上升,特别是在绝经以后的妇女。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其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各种问题更加突出。WHO所推荐的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案措施主要包括补充钙质和活性维生素D3、降钙素、双膦酸盐和雷诺昔芬(即雌激素替代治疗)等,从国外相关研究表明,降钙素与双膦酸盐都可以降低病人骨折的发生率[3],但是多种药物联用却并没有能表现出协同的综合效应,此项研究主要研究和对比国内目前比较常用的3种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法。常规的方法是钙质进行和活性维生素D3的补充,并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伊班膦酸钠与鲑鱼降钙素,然后初步观察它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上述几种药物对于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病人的骨密度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效果和作用。通过该项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每天进行钙质与活性维生素D3的补充,做为进行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最经典方案,并且被大部分病人所接受[4]。但是经过随访发现,仅仅采用以上两类药物,骨痛和BMD虽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却无法让更多病人满意,并且在统计学上与基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很有必要在这个基础上,另外加用其它的抗骨质疏松类药物;而鲑鱼降钙素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骨密度,在临床观察的短期以内甚至使数天内就能达到止痛的效果,属于比较理想的治疗药物[5]。可是因为其依从性不是很高,所以有部分病人不能做到坚持用药而致使治疗中断;对于伊班膦酸钠,它可以减小破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骨质的吸收,不管是在止痛和增加BMD或者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并且其增加BMD的程度非常显著,每隔3个月进行1次注射,在临床上使用比较方便,可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鲑鱼降钙素一般通过对于骨与钙的平衡作用去影响甲状旁腺素发挥作用,进而实现减少骨钙的丢失,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刺激成骨细胞的形成。而鲑鱼降钙素和受体的亲和力明显要高于人工合成的降钙素,所以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作用。通过该研究我们发现,鲑鱼降钙素针对严重的骨质疏松病人能够迅速止痛,仅仅在数天内其疼痛就能得到明显缓解,这很可能是由于它能作用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降钙素的受体[6]。伊班膦酸钠属于第3代的双膦酸盐类抗骨吸收剂。骨羟磷灰石和双膦酸盐有着较强的亲合力,能够抑制骨内的羟磷灰石的溶解与形成,并发挥抗骨吸收的作用。且能够通过降低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减少活性促使其灭亡来发挥治疗效果。并且,伊班膦酸钠有效克服传统双膦酸盐类有可能导致肾损害的缺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应当联合使用药物,仅仅依靠补充钙剂与活性维生素D3无法有效地增加骨密度;药物鲑鱼降钙素的止痛效果非常迅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骨密度和提高生活质量;而伊班膦酸钠静脉注射由于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其增加骨密度的效果也非常好,并且疗效比较持久,所以属于当前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最为理想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曾广吾.抗骨质疏松治疗的研究进展[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1):22.

[2] 郭华平,郁嫣嫣,陈文华,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5):116.

[3] 张惠英,马立旭,冯秀娟.绝经后妇女营养状况与骨质疏松[J].中国妇幼保健,2010(6):153.

[4] 杨惠光,唐天驷,李忠泽,等.鲑鱼降钙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0):47.

[5] 贾冰,孙祖凤,张晓乐,等.伊班膦酸钠与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的比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59.

第2篇: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开放手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疗效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08-01

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老年人由于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不断退化,骨质比较疏松,在日常的活动中很容易发生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又分为很多种。本研究中,我院分别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对比分析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当中选取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两组,每组各40例。传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2.3±7.1)岁;微刨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9.3±7.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传统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患者全麻之后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对骨折进行复位,并根据损伤程度进行椎板减压,最后采用椎弓根钉棒进行系统固定。微创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患者局部麻醉之后,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下进行定位,插入导丝,钻入精细钻,插入球囊扩张器进行扩张,复位椎体。复位完成后将骨水泥从两侧注入椎体,待骨水泥凝固之后,移除工作通道,做好消毒处理,结束手术。

1.3评价标准

(1)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椎体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2)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以及脊柱功能均恢复正常;有效: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有所改善,脊柱功能所有恢复;无效:椎体各项指标没有任何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x±s)形式,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检验法,若两组之间数据资料P

2 结果

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微创组手术各项指标和传统组相比较,明显短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微创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传统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微创组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传统组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2例出现血肿、1例出现脑脊液漏,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脊柱是由很多的脊椎组成,当脊柱相应部位椎体前半部分受到上下位椎体、椎间盘挤压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是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是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脊柱压缩性骨折,多发生在中老年身上。

第3篇: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危害 骨折发生后,有1/3的骨折不愈合,从而造成慢性腰痛,久治不愈。只要脊柱发生一次骨折,那么其他椎体再次骨折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5倍。不论骨折是否愈合、疼痛与否,两或多个椎体骨折后,脊柱形态发生改变,会造成长期的慢性腰痛,严重地影响生活、日常活动和健康。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几乎相当于股骨颈骨折后所造成的影响。据有关资料介绍,因为年老而死亡的人群中,有30%患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调查显示,由于胸腰椎的严重变形、驼背,对原有肺部疾患的病人,每一节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就会减少生命预测值的9%。总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引起慢性腰痛、形态和姿势的改变、日常活动的减少和增加死亡率等,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和社会问题。

如何发现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根据前述特点,如果老年人患有急性或慢性腰痛或腰背痛,不论是否有受伤病史,都应该想到有椎体骨折的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拍片或CT检查,以排除椎体骨折;当普通拍片不能完全确定的时候,最好做磁共振检查,以明确诊断。

怎样防止或避免老年人发生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这种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外伤性椎体骨折,后者都有一个明显的受伤情况;而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是由于骨密度和骨强度的降低所引起,有些患者甚至没有外伤史。因此,防止或者避免老年人发生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下面的建议或许有所帮助。1)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并且要长期坚持治疗;2)为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提供无障碍设计的建筑、道路;3)洗澡时,由于地面湿滑,容易发生趔趄或者摔倒,应特别小心;4)坐车时避免剧烈颠簸,突然起步或突然刹车;5)老年人进行身体锻炼时,应该量力而行;6)减轻体重。总之一句话,要时刻牢记骨质疏松症容易发生骨折,要时刻小心,才有可能减少骨折的发生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因骨质疏松而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办法,包括非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治疗办法。

非手术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休息时间为6~12周;2、佩带特制的塑料支具,佩带时间一般为3个月;3、服用止痛药物;4、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服用钙制剂、针剂,女性患者可以采用激素替代疗法,男性病人可以采用激素补充疗法;5、饮食疗法和理疗等。经过这样系统的保守治疗,大约有2/3的病人腰背疼痛症状可以消失,大约1/3的患者存在慢性腰疼或腰背疼痛,需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 患有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老年人应选择椎体成型术或椎体后凸成型术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特点是慢性、全身性、逐渐发展的疾病,由于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而老年人群常常有心脏病、高血压、肺部疾病、肾脏疾病等其他系统的疾病,不能够耐受大的手术创伤。而上述两种手术创伤非常小,手术时间短,局部麻醉下就可以进行,对全身其他系统干扰小,因此大部分病人都可以耐受这项手术操作。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等,是目前常常用来治疗年轻人椎体骨折的办法,就不适合老年人,因为固定用的螺钉旋入疏松的椎体后,螺钉容易松脱或者拔出,起不到固定的效果。椎体成型术和椎体后凸成型术,是将骨水泥直接注射到骨折的椎体内部,从内部加强与固定骨折,骨水泥凝固后和周围的骨质紧密结合,所以没有固定物松脱,更没有螺钉拔出的危险。

常规的保守治疗方法 如卧床休息、腰围或者定制塑料背心固定、服用止痛药等方法,老年人也可以采用。但是长期卧床,会造成骨质更加疏松;塑料背心固定时间需要6~12周;长期服用止痛药对胃部刺激大,有引起胃部大出血的危险,更重要的是要坚持6~12周的保守治疗。但其中有1/3的骨折不愈合,只好再接受椎体成型术。

椎体成型术和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相对较少。采用椎体成型术治疗后,患者8~12小时就可以下床活动,90%~95%的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经过大宗病例的观察,手术后3个月及半年,无论疼痛情况、活动情况、生活质量均好于保守治疗的效果。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或者重要的治疗手段。

目前,这两项技术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即在术前根据病变椎体体积,科学地计算出恢复椎体强度所需注入骨水泥的量。这样,术中骨水泥用量比以前大幅减少,更为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可能的并发症,使这两项技术更加完善。这两项技术均具有明显的止疼效果,还可以治疗椎体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从而为肿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

相关链接

椎体成型术手术:医生在X光透视引导下,经过皮肤穿刺,将一个导管放置在病变椎体内;骨水泥是一种特制的多聚聚乙烯材料,使用前调制成半液体状态,用注射器通过预先放置的导管将它们注射到病变椎体内;半流体的骨水泥在椎体内沿着骨质缺损的缝隙扩散,5~10分钟后凝固成固体,从而将骨折的和疏松的椎体加强,起到稳定脊柱,治疗疼痛和增加功能活动,改善生活质量,等目的。

第4篇: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治疗仪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简称OP)是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1]。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增长及老年人口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症及其所引起的骨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备受老年病学者的关注。WHO已把骨质疏松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公众健康问题。人们对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双磷酸盐、雌激素替代疗法等所产生种种不良反应感到不满,不断寻求新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电磁场无毒副作用的显著优点而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采用骨密度治疗仪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样本选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太和县中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的64例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①对于64例患者中的36例患者治疗前后测定平均腰椎腰2~4(均值)、股骨颈、髋部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②对于64例患者中的54例患者治疗前测定平均腰椎腰2~4(均值)、股骨颈、髋部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并在治疗后3个月随访上述部位骨密度。③对于64例患者中伴有疼痛的43例患者通过专人询问,了解治疗前、后疼痛的改善情况。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血总AKP(碱性磷酸酶)、血清BGP(骨钙素)、PINP(I型原骨胶原氨基端前肽)、ICTP(I型胶原羧基端吡啶并啉交联肽)。⑤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血钙、血磷。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10月第三届全国骨质疏松研讨会制定的骨质疏松症综合诊断方法[2],结合2000 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3]。临床表现为: 全身无力或疼痛,疼痛进行性加重,可伴有关节肿胀和晨僵;X 线检查示: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呈纵行栅栏状排列,或有压缩性骨折,椎体呈鱼尾状、双凹状改变,椎间隙增宽; BMD 减低。同时检查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 以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3 排除标准

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排除由糖尿病、甲亢、血液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肾性疾病等疾患所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除外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仪器

PEMFs治疗仪器为江苏天马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TM―OTS―02骨质疏松治疗康复系统;骨密度测定:用美国NORLAN 生产的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

1.4.2 治疗方法

每例患者每天接受1次PEMFs治疗,20分钟/次,30次为1个疗程。强度5mT,频率50Hz;同时每日补充元素钙500mg和维生素D800U以上,从治疗开始至治疗后3个月。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8 年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骨密度检测较前有所提高, 主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有效:骨密度检查无明显增加或改变,主要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 骨密度检测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治疗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具有明显差异性。随访中发现患者依从性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具体见表1、2、3、4和表5。

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5

3 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原因,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大于形成,骨量减少,重建呈负平衡,骨的微观结构破坏,脆性增加,极易因压缩变形,而产生脊柱失稳,支撑作用减低,导致腰背疼痛及骨折的发生[4]。我国约有骨质疏松症患者8000~9000万。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60.72%,女性为90.47%,女性患病率尤为突出,随着年龄增长,患病几率上升,其终身患病危险度超过40%[5]。骨质疏松目前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西医主要采用雌激素、抗骨吸收药、促骨生成药、钙剂等治疗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有较大的副反应,且远期疗效不满意,有一定的局限性。自1977年bassett证实电刺激能促进骨组织生长,此后进行的不少脉冲电磁场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得出低频脉冲电磁场(PEMFs)通过磁电效应改变人体生物电与改善生物磁场这一原理,抑制破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影响骨的代谢和骨重建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利用磁场镇静止痛、抗炎消肿的治疗作用,迅速缓解患者腰背疼痛等临床症状。现代研究表明,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其主要效应有:(1)通过释放内啡肽和复合胺调整疼痛的敏感性;(2)通过对钾、钠元素的调整,再平衡细胞膜的功能;(3)对基本的新陈代谢过程的影响;(4)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和组织修复功能;(5)增加胶原质合成;(6)活血和促进骨骼生长。低频脉冲电磁场上述作用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疗的可能途径[6]。本研究表明,低频脉冲电磁场能促进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转换,使骨的形成作用大于骨吸收,从而增加骨量,改善骨密度;同时,本研究也表明,低频脉冲电磁场对缓解骨质疏松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远期疗效,特别是能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尚待观察。

目前虽然对于低频脉冲电磁场作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但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治疗骨质疏松方法,而且相对药物疗法来说。它具有见效快、维持时间长、无副作用等优点,并有显著增加骨密度的能力。但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所用的参数,诸如治疗强度、频率、脉冲、疗程等缺乏合理的标准,到目前还没有证明哪种参数配置为最佳配置,如何使治疗规范化,以求发挥最大的疗效,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随着电力事业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超低频磁场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外学者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观察指标、进行了大量的在体和离体实验研究,分别在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细胞间通讯等多个细胞水平层面开展研究,但迄今尚无定论。因此就目前的认识来说低频脉冲电磁场(PEMF)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骨质疏松症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傅祖植.骨质疏松症. 内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85.

[2] 刘忠厚.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筛选[J].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5,15(1):53-55.

[3]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第二稿) [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6(1):1-3.

[4] 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 1085.

第5篇: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骨质疏松症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73

2003年以来根据骨质疏松的临床特点,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能有效的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预防了老年人骨折的发生,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年龄50~90岁,平均70岁,女性多于男性,疗程长。诱因:吸烟、嗜酒、长期卧床、有慢性心肺等基础疾病史,以及骨折。主要临床症状骨痛,肌无力,发生骨折、驼背等。

诊断标准,以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和《中医伤科学》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确诊均依赖于X线照片或骨密度的测量。

治疗方法:杜仲20g,牛膝20g,锁阳10g,苏木10g,地龙10g,狗脊20g,泽兰10g,当归20g,黄芪20g,丹参20g,赤芍15g,鹿角10g,龟板15g,熟地20g,干姜10g,陈皮6g,临证辨证加减,用法日1剂,每剂煎2遍分早晚2次服,配合阿法骨化醇0.25,2次/日,葡萄糖酸钙0.5g,2次/日,顽固性疼痛时加用降钙素制剂。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骨痛消失,门诊随访无复发;②好转:在服药情况下症状缓解,骨痛减轻。

结 果

总有效率93%。

例1:患者,女,70岁,2008年7月门诊,腰背痛,乏力,驼背反复发作数年,X线片显示腰椎骨骨小梁稀疏,椎体内骨小梁呈栅栏状排列,椎体呈楔型,皮质骨变薄,诊断骨质疏松症,用上述治疗方法,治疗1个月骨痛消失。巩固治疗3个月后门诊随症无复发,极大提高她的生活质量。

第6篇: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西医;中西医;骨质疏松;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87-01

骨质疏松是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的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患者的全身骨量少以及骨组织显微结构被破坏,骨基质和骨矿成分比例明显变小,患者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此类疾病多见于绝经后的妇女以及老年群体[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病患者有增加的趋势,需加强该类疾病的防治。骨质疏松作为一种代谢性的骨病,它并不是单纯的缺少钙元素,不能只靠简单的补钙来治疗,而需要通过综合性的治疗,调节骨代谢,促进骨细胞增殖,形成新骨等措施来治疗。目前,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尚未达到满意的效果,近年来中医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将探讨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根据我国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1]进行分类,基本正常:骨量丢失率在1%~12%之间,丢失在1 SD内;骨量减少:患者的骨量丢失率在13%~24%之间,丢失1~2 SD之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量丢失率≥25%,丢失≥2 SD。

1.2一般资料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40~77岁,平均(54.1±10.6)岁;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疗法治疗,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38~75岁,平均(53.8±10.2)岁;两组骨质疏松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口服乐力,1粒/次,1次/d;阿法 D3,1粒/次,1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疗法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其配方是: 麻黄10g,熟地30g, 细辛10g,补骨脂20g,枸杞子15g,骨碎补15g,羊藿20g,制附子45g。如有血虚者,则补加丹参;如有气虚者,则补加黄芪;如有阴虚者,补加黄柏;如有脾虚者,补加白术和干姜。水煎服,1剂/d。

1.4疗效评定[2]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评定治疗的疗效。显效:患者的腰痛、背痛症状显著改善,积分下降大于2/3,检测患者的骨密度(BMD),治疗后的BMD值升高≥0.06g/cm2;有效:患者的腰痛、背痛症状有明显的改善,积分下降1/3到2/3间,治疗后的BMD值升高

1.5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当P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疾病,我国的人口特点使骨质疏松疾病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影响[2-3]:①遗传因素: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发现与骨质疏松发生有相关性的基因有Ⅰ型胶原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以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等;②激素因素:患者常见缺乏降钙素、雌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活性维生素D等,其中雌激素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各激素分泌过少,最终造成骨量减少。③营养因素:患者因营养缺乏,造成血钙水平下降,影响骨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推广和应用,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认为骨质增生症的发生主要与肾虚精亏以及邪滞经络有关,因此可通过补肾祛邪进行治疗。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①调节内分泌平衡:如羊藿等的中药调节女性降钙素、雌二醇等激素;②调节微量元素的平衡:如许多中药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它能促进钙吸收;③调节细胞的活性:许多中药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增殖。

总的来说,通过常规西医治疗,配合中医的补肾祛邪,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骨质疏松的有效治疗率。

参考文献

[1]邓振阳.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49.

[2]朱慧锋,王珠美,王维佳.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1863-1864.

[3]巫波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 (11):34.

第7篇: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脊椎压缩性骨折;中西医结合;骨质疏松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逐渐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几率也随之上升[1],而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脊椎压缩性骨折。笔者针对骨质疏松造成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因骨质疏松而导致脊椎压缩性骨折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加治疗,并签署同意书。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结合组。参照组患者为36例,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为17例;年龄范围52~87岁,平均年龄为(65±2.4)岁;有12例患者为骨质疏松Ⅰ级,有11例患者为骨质疏松Ⅱ级,有13例患者为骨质疏松Ⅲ级。结合组患者为36例,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20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为(62.4±3.3)岁;有14例患者为骨质疏松Ⅰ级,有10例患者为骨质疏松Ⅱ级,有12例患者为骨质疏松Ⅲ级。两组患者从上述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参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手术进行治疗[2],患者选取俯卧位,对其手术的部位进行细致的消毒,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一般在胸腰段采用经椎弓根入路,中胸椎采用椎弓根入路,由骨折的部位决定探针的位置,利用钻头将针道扩大,扩大到可以使膨胀气囊通过后停下,将气囊插入,随后调制骨水泥,将调制好的骨水泥吸入注射器中,排出气泡,在严格的监视下将其注入椎体中,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与渗漏情况。

1.2.2结合组结合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加用中药熏蒸的方法进行治疗。中药方为:透骨草30g、伸筋草15g、牛藤15g、红花15g、桃仁15g、泽兰10g、乳香10g、细辛10g、没药10g、川椒10g等。将上述药物熬成气体,然后对患者的疼痛部位进行熏蒸,每剂药物可熏蒸3~4次,1次/d,时间为30~40min/次,12d为1个疗程。

1.3疗效判定疗效判定结果根据平林测法评价分为优、良、差。其中优:JOA(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的改善情况在75%以上。良:JOA(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的改善情况在25%以上。差:JOA(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的改善情况小于25%。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分析处理,计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合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参照组,其中结合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4.44%,参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69.44%,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2.2基本功能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结合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指骨微结构[3]、低骨量破坏,最后导致患者骨质变脆或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的患者由于丢失骨量,致使小梁骨变薄,厚度与吸收的程度出现不均匀,使小梁骨的表面不光滑,形成了吸收的陷窝,由于椎体需承担一定的重量,骨质疏松易导致椎体病理性压缩性骨折。目前治疗方法繁多,但效果大不相同,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次实验的药方中,细辛在治疗中作为君药有散寒止痛、祛风胜湿、温通经络等功效,具有极强的止痛功效。配方中的没药、乳香、红花具有祛瘀活血的功效。木瓜、透骨草、伸筋草可以起到温通经脉及舒筋活血的作用,作为辅助药物。与高粱酒与醋进行配伍起到了温通经脉、活血祛瘀与散结止痛等功效。

研究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结合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单纯实施手术治疗的参照组患者,结合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4.44%,参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69.44%,两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

参考文献:

[1]李千一.骨质疏松易造成脊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12(3):6-7.

第8篇: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147例,年龄 57-94 岁,其中 175例诊断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6例诊断为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入院时都给予骨密度测定,结果诊断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本组病例除有47例合并高血压外,其他无严重并发症。84例采用手术治疗,91例采用保守治疗,38例均采用经皮球囊椎体成形术,均给予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与护理干预。

1.2治疗方法除骨折治疗外,采取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一般会在一个骨代谢循环后,视病情的变化来进行调整,注意将抑制骨代谢和促进钙吸收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50IU,1次?Md,10-14日,口服钙剂,选用钙尔奇D600.

1.3护理措施

1.3.1生活护理

1.3.1.1对椎体骨折,须绝对卧床休息,卧硬板床,腰部加垫,协助患者平板样翻身,协助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将常用物品放在患者易于取放的地方。

1.3..1.2对肢体骨折,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减轻疼痛,患肢制动,其它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骨折恢复。协助满足患者部分生活需要。

1.3.2疼痛护理

1.3.2.1 教会患者学会缓解疼痛的放松技术,如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转移注意力等方法。

1.3.2.2遵医嘱给予镇痛剂,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或采用按摩、理疗等方法减轻疼痛。

1.3.2.3遵医嘱给予钙剂、降钙素及 补充维生素D,或采用激素替代疗法。

1.3.2.4症状绥解时须保持适量、适度的运动,防止骨量进一步丢失,加重骨质疏松,从而疼痛症状加重。

1.3.3饮食护理

1.3.3.1伤后1-2周为炎症消退期,饮食宜活血祛瘀、清淡易消化之品,如田七田鸡汤,田七瘦肉汤,食疗方: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忌辛辣刺激之品,

1.3.3.2伤后3-5周为骨痂形成期,饮食宜接筋续骨,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用于增加全身营养,满足骨痂生长的需求。如排骨汤、炖水鱼汤、乳制品等,还应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C钙及蛋白质。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芝麻、海带等。补钙的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减少尿盐排出,多进食动物肝脏、蛋黄等,另外应每天接受光照30min.。蛋白质摄入不足,也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不易愈合,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物,如肉类、奶类、蛋类、豆类。食疗方: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及牛排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两周。

1.3.3.3伤后6-8周为骨痂成熟期。饮食宜滋补肝肾,强壮筋骨之品,如杜仲猪骨汤、水鱼汤、冬虫草炖鸡、枸杞骨碎补炖牛排汤等,由于骨折后需卧床,宜出现便秘。因此饮食配以粗纤维食物及水果,同时钾能防止钙流失,特别是对尿钙有吸收和排泄有重要作用。多进食香蕉、橙子、李子、葡萄干等水果和西红柿、土豆、菠菜等蔬菜以及紫菜等海藻类食物。

1.3.4健康教育

1.3.4.1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骨质疏松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药物不良反应。通过疾病教育来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提高防护知识。

1.3.4.2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适应症。特别强调鲑鱼降钙素是一类生物制剂,在应用之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给予皮试,说明皮试的目的和操作方法。用药同时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头晕和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注射型唑来膦酸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骨转移的一线药物,可以有效地对破骨细胞活性进行抑制,缓解骨质疏松带来的疼痛。向患者讲解唑来膦的治疗效果、药理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心中有数,并积极配合治疗。

1.3.4.3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腰椎骨折教会患者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腰椎前屈,特别注意离床起身和弯腰提物等动作,外出最好使用助步器,戴腰围不宜超过6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侧卧患肢,避免下蹲、坐低蹬,术后1个月内扶拐行走,需有人陪伴,防止跌倒,避免再次出现骨折。

1.3.5功能锻炼

1.3.5.1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手术后患者,术后麻醉过后进行足背屈伸、趾踝关节活动,第2天开始进行患肢股四头肌收缩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第2-3天开始用CPN机进行屈伸膝、髋关节锻炼。用间歇性充气气压泵进行机械物理治疗,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全髋置换术后一周练习半坐卧位,二周后坐床边,练习髋关节的屈伸,术后3-4周渐离床活动,扶拐不负重行走,避免意外。

1.3.5.2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①指导绝对卧床休息,卧硬板床4-6周;②伤后卧床1-2周内试行五点支撑法锻炼:以头、两肘及两足支撑,抬起腹部即“五点式”支撑背伸肌锻炼。③伤后2-3内可试行三点支撑法锻炼:用头及两足支撑“三点式”支撑背伸肌锻炼。④伤后3-4周可行飞燕式锻炼:俯卧位背伸,方法将上肢放在腰背部,背伸肌用力使头和下肢都能翘起离开床面,如燕子起飞,故日“飞燕式”锻炼,每日反复做几次,每次5-10分钟。⑤伤后6-8周后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

1.3.5.3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指导患者平卧6h后协助患者轴线翻身,术后3d指导患者戴腰围坐起,2周内应以轻柔的锻炼为主,术后5d指导患者行腰背肌锻炼。

1..3.3结果通过对 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综合整体的护理,统计分析: 例患者通过住院治疗及完善的护理均好转出院,对他们进行随防1-6个月,无一例发生骨质疏松性再骨折。

第9篇: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6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081-01

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女性生活水平和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女性在进入中年后,内分泌逐渐紊乱失调,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致使骨密度减少,骨强度降低。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骨质疏松症常引起腰背及全身骨骼疼痛、牙齿松脱、驼背、身材变矮。常有原因不明的骨折或因轻微外伤引起骨折。因此而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VitD3形成不足、继发性甲状旁腺激素不足。骨是处于不断更新之中的活组织,这一过程称为骨重建(动态平衡过程),骨重建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调节,其中激素调控、营养及生活习惯、遗传、免疫机能、运动锻炼等因素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同中医所讲肾气亏虚,阴阳失衡理论一致。

目前尚无一种治疗方法能彻底有效地逆转已丢失的骨量,及早预防显得更为重要。中医依据骨质疏松的容易疲劳、腰背疼痛和骨折的临床主证,认为病机属中医的“肾虚腰痛”“骨痿” “骨痹”等范畴。本病的根本原因是正虚,病位在骨,与肾、肝、脾胃等脏腑有关。骨质疏松症属于祖国医学中“骨痿”“骨痹”的范畴。中医认为“肾主骨” “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含也。“《素问・痿论篇》”肾气弱则腰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即骨的生长发育与肾精的盛衰关系密切,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骨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若肾精虚弱[1],骨骼失养而致痿弱无力。因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所藏之先天精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若脾失健运,脾精不足,肾精亏虚而骨骼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必然导致骨质疏松。血瘀为其促进因素。根据中医学“肾主骨”的理论,补肾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绝经期女性,由于肾气衰弱,天癸枯竭,肾精亏少,精不生髓,髓不充骨,骨髓空虚,骨骼失养,除了丧失生殖功能外,脏腑功能亦相对减弱。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主生殖,与西医内分泌系统,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腺垂体、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及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轴不同环节有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紊乱因素参与下的骨代谢疾病。骨代谢的调控过程以神经内分泌轴的功能形式存在,这可能是中医肾主骨的病理生理基础。临床研究已证明,以补肾为主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肯定的疗效,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于多个环节、多个层面,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抑制破骨,加强成骨,具有延缓和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往往病人在骨指标尚无明显改善前,临床的腰腿疼痛、腰膝酸软等骨质疏松症状已明显改善或消失。在治疗上应以补肾法为主,兼顾肝、脾等脏,并应根据其病机特点及患者体质特点适当变通。但中药制剂多较粗造,有效成分尚未提取,不利于病人长期服用,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中医临床多以补肾的中药为基础而组方的,再根据各自的症候特点,辨证分析,酌加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其理论依据为“肾主骨”,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肾主骨”主要表现在肾的羟化酶系统,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以及降钙素等对骨的调节功能,有研究显示,肾虚症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而肾虚患者的骨矿含量(BMC)较非肾虚者低,补肾的中药可提高动物性腺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可缓解卵巢,子宫,等性腺组织的衰老趋势,提高老年人性激素水平从而预防骨骼的退行性变化[3]。中医的辨证治疗(1)肾阴不足者治宜滋补肾阴,益精养骨,方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加减;(2)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者,治宜滋阴降火,左归丸与知柏地黄丸加减,若寒甚者加肉苁蓉,羊藿,仙茅;若肾虚风寒湿邪痹阻者,左归丸与独活寄生汤加减:若脾胃气虚者,治宜健脾益气,填精益髓,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3)气血两虚者,治宜气血双补,养髓壮骨,方用八珍汤加减;(4)脾胃气血俱虚者,治宜补气血,强腰膝,壮筋骨,方用八珍汤加龟板,鹿角胶或上方与独活寄生汤加减,并且根据有无肝肾阴虚及气血虚弱的轻重以养阴,益气养血,扶正的同时,进行驱邪的治疗,如温化寒湿,养阴清热,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例证:李煜明[4]用补肾活血剂治疗骨质疏松症:羊藿15g,当归15g,丹参30g,红花12g,川芎10g,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服6日停药一日,连用6个月,治疗前骨密度0.502±0.047,治疗后0.585 ±0.0090。

临床研究发现,直接应用性激素治疗效果更显著,但补肾中药在改善症状方面疗效也显著且副作用小,并兼有维持骨量的作用。对应用性激素替代治疗有禁忌或顾虑及不能耐受性激素替代治疗副作用的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的复杂病证,将中医整体调整治疗和西医对因治疗相结合,将有助于提高疗效。治疗目的首先缓解病痛治标;再则抑制骨吸收过快;降低骨折率;最后促进新的生理性骨质形成;改善骨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常规模式:基础治疗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3。增加营养食补(多食奶豆制品、虾皮紫菜、蛋白质类及富含钙磷食品)。止痛:临床接诊的病人多有骨痛,以腰背酸痛为主,位置固定,夜间或清晨明显,严重的疼痛常持续数周后,变为慢性疼痛。对严重的疼痛,没有性激素替代治疗禁忌的首选:降钙素+雌激素+消炎止痛药;有性激素替代治疗禁忌的首选:降钙素+双膦酸盐类+消炎止痛药。不能使用这些药物者,可用中药补肾壮骨,养血活血止痛。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可加骨碎补、莪术、鸡血藤等。慢性痛时重用补肾药,如杜仲、续断、桑寄生等,常用成药有仙灵骨葆、天麻壮骨丸、右归丸等。

抑制骨吸收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之间存在互补性,治疗本病的中西药物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还可先用西药控制症状,继以中药维持,以实现安全有效、价廉方便的医疗目的。特别是出现有性激素替代治疗禁忌或不愿接受激素治疗者,补钙出现明显腹胀、便秘,维生素D3引起高钙血症、高钙尿症,甚至有肾功能损害与肾结石,双膦酸盐出现明显胃肠道等副作用时更应考虑结合中医治疗。

本病是以“虚”为本,以“瘀”为标,“多虚多瘀”为主要病机。临床治疗以补肾为主,健脾为辅,佐以活血。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借助肾阳温煦,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中医脾胃包括了西医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消化系统的衰老不利于钙和维生素D,等的吸收,健脾补气改善消化功能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之一。“久病多瘀”,肾虚血瘀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机制,临床研究证实补肾活血法是有效治疗方法。这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性改变为骨小梁变细,数目减少,常发生显微骨折,导致骨内瘀血,以及衰老时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当辨证为由虚致瘀,本病的病机实质亦为本虚标实。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能够影响骨代谢的中草药,可以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如二仙汤有类似性激素作用。巴戟天能调节性腺轴,有利于维持和提高本病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从而纠正过高的骨转换率。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能改善胃肠道的功能,有利于钙的吸收。羊藿能够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类似降钙素效应,同时又促进成骨细胞功能,特别是使钙化骨形成增加。羊藿苷和羊藿次苷II均可显著增强RBMSCs的ALP活性,促进钙盐沉积和骨钙素的分泌,通过口服途径给药,其代谢物可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6]。骨碎补能提高血钙、血磷水平,改善软骨细胞功能,推迟骨细胞退行性变。牡蛎与胃酸作用后能生成可溶性钙盐,促进血钙水平的提高。异补骨脂素能促进ROB分化成熟,为中药补骨脂抗骨质疏松的有效成分[7]。

此外,除药物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外,在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运动锻炼方面,中医和西医见解也是基本一致的,中医的养生保健可以同西医的运动医学相互借鉴。确定合理评价方法,总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难治病,确定对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疗效的合理评价方法非常必要,在西医对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认识基础上,加入传统中医医学理论辨证论治特点,找准切入点将中医宏观理论与西医医学微观认证协同统一起来,相须相用而在对此病防治方面有所创新突破,也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前瞻性及临床远期疗效的研究观察,才有希望筛选出防治骨质疏松症更加安全有效、价廉、方便、疗程短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颖,刘静兰.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02.

[2] 黄云泽.退行性骨质疏松的成因及危险因素[J].中国骨伤,1993,6(3):148.

[3] 方朝晖.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评论[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0.

[4] 李煜明.补肾活血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6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1):56.

[5] 韩麦鲜,杜良杰.综合疗法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4,16(8):1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