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反思性教学范文

反思性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反思性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反思性教学

第1篇:反思性教学范文

何为素质?理论上说,其内涵有三:一是指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指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基于“素质”一词三方面含义的诠释,拙文所提及的教师素质重点是指教师完成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即: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艺术,相对稳定的文化知识功底,理解把握处理学科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和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等等。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数实践,结合教师培训的实际,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素质在体现课改理念要求,执行课程标准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加以着力提高。

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形式。就其基本途径而言,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笔者认为:反思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载体。

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说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使教师尽快适应课改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业务培训部门应该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和辅导。而培训后的实践表明,这些培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通常觉得把所谓的先进性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就以为教师熟记了这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明显提高,就能在日常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把这些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其实不然,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培训,如果忽视教师主体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就很难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实施的教育。这个教育过程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把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教育伴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提高。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地反思,那么,不管其教令多长,经验多丰富,他的素质只会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的教师更是如此。

所以说,要想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应该提倡如何搞好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促进自我教育。换言之,只有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一般说来,教师素质是指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知识功底,理论水平,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备课、讲课、辅导能力,教学技能,等等。而在这些素质中,教学理论水平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

如前所述,在以往的教师素质提高培训中,培训者误认为对教师通过教学理论的专题培训,就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或改善。倘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培训上不走出这个误区,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走出这个培训误区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就是反思性教学实践。这是因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加以审视和分析,从而再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改进,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实效性,而这个过程就是教学理论的转化过程。例如:新课改理念提倡的教学中“要张扬个性化行为”这一要求。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在课堂上怎敢提出自己的学习建议。有的只能是服从或听从教师的说教,否则,轻者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重者扰乱教学秩序,肯定会受到批评。而新的课改理念对此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尤其是阅读教学,更为张扬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

不能否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的课改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意识已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影响,教学中对新理念意义的体现和发现还存在着不足,表现突出的是,一些教师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烂熟于心,但观察其具体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相去甚远。因而,也就有了“穿新鞋走老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等一些个人认为较正确而普遍的评价与说法。所以说,利用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观摩讨论,使教师看到或感到“说”与“做”之间的不一致,使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认识,增强内化效果,并在转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变

大量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学术上有一定研究成就的学者型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而以经验型居多。就教师素质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的只是从事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以及一般的教学技能或教学经验,缺乏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于是乎,教师的素质就显然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更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从理性的角度考虑,反思性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化。

四、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教师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

新的历史时期,课程改革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样教”;“知道教什么,知道应该怎样教,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把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循环往复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堪称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成功典范,他的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总结。

第2篇:反思性教学范文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 兴起 概念 反思智慧

反思性教学作为近年来教育界备受重视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培养理论,也是许多中小学探索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主题。然而到底何为“反思性教学”,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呢?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理论上的不明确势必制约教学实践的探索。为此,我们试图从反思性教学的兴起、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及反思性教学的反思智慧三个方面审视反思性教学,以期为实践探索提供裨益。

一、反思性教学的兴起

反思性教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之后迅速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可以说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方向。反思性教学为什么会在这么短时期内得以迅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认知心理学的勃兴。20世纪7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得到蓬勃发展,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相比,认知心理学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即研究活动过程中人的心智而非行为,这一取向使得人们在从事教师研究时开始关注教师的内部思维而不是外显行为,如杜威的“教学五步法”(即思维五步法)。同时,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强调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有价值的世界观,这激发了一些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其二,蓬勃发展的教师教育运动和教师专业化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轫于北美大陆的以反思为特征的讨论几乎响彻整个国际教育界,据相关文献记载,诸如“反思型实践”、“反思型教学”、“教师即研究者”、“研究为本”、“探究取向”这样的叙词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不难发现,教育研究者在试图解决以何种方式培养学者型教师的难题,甚至尝试求证教师反思和相关的行动过程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尽管这些教育家各执一词,没有统一标准,但透过这次以反思性实践为口号的教师教育运动可以洞悉国际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走向。而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旨趣,注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质上与“反思性教学”的理念是一致的。其三,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呼声。伴随世界性教育改革和实践的兴起,反思性教学为追求教学合理性和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

随着世界范围内反思型文化的兴起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展开,反思能力成为培养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指标。新课改批判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教学应该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理念下完成,这与反思性教学的兴起具有内在一致性。诚如有学者所言:“教学的过程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教师而言,是在复杂语境中展开实践性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要求高层次的思考、判断和选择的决策过程。”①教育反思是个体对自身观念、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但是,反思如果只是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的认识而不是科学层面的教育实践,那么这样的教学反思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教育者在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智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层次意义,并随时调整教学行为。

从反思性教学兴起的原因看,反思性教学是教学研究者追求教学合理性,将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地做出的研究与尝试。在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学者对教学探究的视阈是不同的,但不管是出于何种解释,反思性教学都是为了改变教学困境,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次积极尝试。

二、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明确了反思性教学兴起的背景,有助于重新辨析反思性教学的内涵。然而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国内外并没有达成共识。要弄懂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必须首先明确“反思”与“教学”的概念。“反思”一词,原为唯心主义哲学概念,是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思索,后指对某些事物或过程的再回顾和再认识。“教学”的概念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著作里大多的解释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这是一种静态的表达方式,事实上教学的概念随着教育的发展悄悄发生变革,成为一种动态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关注教学中知识的顺序、学习的连续性和内容的筛选,关注的是学科基本知识和教师的讲授,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强调教育、学识、形成、经验及发展个体的个性,不仅注重“双基”的培养,而且注重个性的发展,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显然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功能更宽泛。明确了“反思”与“教学”的内涵,对“反思性教学”概念的理解就容易一些。

在西方,首次将反思与教学融于一体的先驱人物是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就提到“什么是思维”,他指出:“思维就是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联结……思维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观察事物的过程和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在《我们怎样思维》这本书中,他又提到思维最好的方式就是“反思性思维”,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还指出“思维就是探究、调查、深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思维就是疑问”。在杜威看来,思维源于疑惑,但并不是所有思维都是反思性的,只有人们对困惑主动辩难解疑,他的思维才具反思性。诚如“反思要对经验进行批判的、多种的、公开的考察,将我们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联系起来,建构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都联系起来的网络,反思退后一步从其他联系和方案的角度考察过去的经验,它是对所采取的行为的重新建构,它是对得到的意义的重新考察”②。反思是个体为了发展,自觉地将活动过程作为认识的对象,并深度分析和总结,对其修正和完善,以达到最优化状态。反思性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有反思的教学,熊武川教授将它定义为“它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③。也就是说,从事反思性实践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什么”的专业性学科知识和“如何教”的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解释复杂教学现象和解决教学疑难等深层次能力,这是一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三、反思性教学的反思智慧

对于教师而言,反思性教学不是对教育中出现问题时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诊断,而是体现在对实践过程系统、分层的思考。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如何提升自己的反思智慧,需要进一步探讨。对于反思性教学,教师教育反思智慧必须把握三个反思维度。

其一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反思。教育目的是把人培养为什么规格的问题,它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制约并调节整个教育过程。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有调控和制约作用。反思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弄清楚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真实含义,简而言之,即教育目的是符合个体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是促进个体完善还是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从二者的内在性价值取向看,他们都是受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感染,都是要培养有理性的人,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二者的外在性价值取向上,这两个的价值取向是完全相对的,一个指个体的完善,一个指社会的发展。事实上,随着社会对个体自主性的重视,二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教育关注个体的发展不仅是自我完善的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明确个体的发展实际上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甚至是快速持续发展的,相反,如果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不明确,或陷入“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就会影响教育实践的效果。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涉及教学的教育性问题。新课改强调教学中师生新的主体间关系、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目标及新的评价方式等内容,归根结底在于教学教育性价值取向的问题。

其二是教育理念的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建构。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和教育信念等,教育理念决定教学实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持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反过来,教学实践会促进教育理念的完善。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教学应该在对话、合作、交往、探究、创新的理念基础上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完善,重点在于教学主体的合理性问题,实质上就是教育理念是否突出人的价值追求。

其三是教学体系的反思。教学体系是集知识基本结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于一体的体系结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主体对教学体系诸因素具有调节和支配作用。教师作为一名“监控者”,必须具备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见的问题诸如教学材料及教学工具的选取是否合适,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存在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师生的主体间关系是否合理,等等。只有成功地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顺利调节和纠正实践过程,使教学结果达到最优化。优秀的教师往往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及时引导,从而使教学情境的创设紧密联系学生心理变化之所需,激发学生的体验与理解④。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尝试“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习惯,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形成对学生需要的敏感性。

注释:

①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5.

②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2.

③熊武川.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15.

④张俊列.对“有效教学”“有效性”的理性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3(1).

参考文献:

[1]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熊武川.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4]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7]刘耀明.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J].北京教育,2003(10).

第3篇:反思性教学范文

什么是反思性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呢?这就促使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1、概念

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的师范领域出现的,在我国尚属较新领域,近年来对之系统研究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学》一书中,他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我们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对教学经验进行回顾与重新认识,以至产生新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方案与行为的活动过程。通俗地说,反思性教学,即“教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教学”二者有机的统一。

2、类型

根据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反思性教学实践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1)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课前反思)――学什么

比如:《力的合成》一课,原来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后来备课时就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成功的,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2)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课中反思)――怎么学

课中有效的反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课,当讲到用打点计时器测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打好纸带后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加速度时,原来认为学生基础较差,只设计了一种方法,请一位学生回答,结果他却说出了另外一种出人意料的方法。后来,我经过很短暂的反思后,立刻表扬了他,并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它方法?如果有,哪一种最好?这时,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结果学生们想出了四种方法,通过比较,确定出一种最好的方法,计算出了自由落体加速度。这样,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复习了前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课后反思)――学会没有

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当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哪些教学环节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进行?为什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再教这个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作怎样的更改?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要真正实施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必须养成在教学中自觉反思的习惯,知晓在教学中究竟应该“反思什么”,并懂得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

1、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养成了反思习惯的教师,心理上有一道“警戒线”,它会随时提醒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或遇到特定刺激(如困难、问题等)便自然进入反思状态。

2、知晓反思的内容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教学技术,如选择了哪些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2)教学理念,如教学的人性假定、目的预设、价值观及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等;(3)教学伦理,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害于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是否符合学生主体性原则等。

3、掌握反思的策略

(1)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可记下对以下一些问题的回答:在这段时间的教学生活中,我感到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的时刻――这一时刻我对自己说:这是做一个教师的本来面目吗?我在教学中所做的事情,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哪些我将做得更好?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教学后记可以一周一回顾,也可一触即记。

(2)教学录像。录像反思策略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

(3)同伴观察。即有目的地邀请同伴观察,听同伴真实客观的评判,做出反思。

第4篇:反思性教学范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自我反思;集体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85-02

由于办学时间短,现阶段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师资建设和促进教师发展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队伍过度年轻化,师资结构不合理。要实现自身的教学发展,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自我发展意识和动力,而反思性教学就是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最佳途径。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的思考和探索研究能力,鼓励教师采取积极的教学态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注重教师间的合作,注重师生间的对话,进而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反思性教学可以很多形式和手段来实现。笔者认为,针对独立学院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式来进行反思性教学。

一、自我反思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不能仅仅依靠外在条件来帮助自己达到发展的目的。教师自身要有问题意识,不断检视自己教学的合理性,并且敢于正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想办法积极改进。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与发扬。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自我反思。

1.学习教学理论。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新上岗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更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教育研究者H.G.Widdowson在他的著作《语言教学面面观》中指出,“教学的成功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1]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一直保持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用其指导我们的教学。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阅读教研论文。教研论文是教师们自己的理论学习或者教学总结。通过阅读他人的经验总结,我们可以慢慢学会如何把教学理论和具体课程相结合,和学生实情相结合,在理论指导下尝试新的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效果最大化,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2.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教育领域里被国外学者及教师所广泛关注、深入研究且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长足发展的一种手段。写教学日记的最佳时间是在课后立刻写。内容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需要而定。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教学日记至少应该包括教学过程、教学亮点及教学遗憾这三个部分。教学过程主要记载自己的实际授课流程;教学亮点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良好和学生反应热烈的部分,同时也包括教师临场发挥的小火花;教学遗憾主要记载自己觉得需要改善的地方。与此同时,要想教学日记真正发挥作用,为教学实践服务,还必须对教学日记进行分析。所以,我们应该在记日记的同时认真阅读日记,分析、研究日记,并努力改进教学中的缺憾,以提高教学效果。

3.撰写教研论文。我们在学习教学理论和写教学日记的基础之上,可以尝试撰写教研论文。教研论文是教研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是教师就教学工作中的某些问题所撰写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研论文的方式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因此,撰写教研论文的过程也是自己再学习、思考与提高的过程。而且,撰写论文可以锻炼教师的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写论文,我们可以与他人共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得,达到教师间的共同进步。

二、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或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强调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正如卢真金教授所说,“反思性教学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好的反思性教学既是自我批判的又是合作式的”。[2]由于教师的自我反思有时候难免主观、狭隘和不够深入,所以,集体反思是反思性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反思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启发自己的思维,引导我们深层多维地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

1.同伴互助。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在授课理念和方式上也有所差别。比如说,有的教师善于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等等。别人的成功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寻求同事作为互助帮手。互为帮手的教师可以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在课后及时进行讨论,帮助对方找到教学的优缺点,并且尽可能给对方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教学研讨会。因为专业设置的需要,每个系都有一个或者多个教研组。我们可以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努力营造一种真诚、开放、相互信任的研讨氛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同一个教研组或者不同教研组的教师可以聚集在一起就某个主题进行研讨,做到真正的集思广益,共同进步。教学研讨会的内容可以多元化,比如,教师们可以提出各自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或者,教学研讨会也可以针对某种新的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方法,讨论如何将理论与方法结合到各自的教学里。再有,教师们可以在教学研讨会上相互分享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可行的具体做法,还可以讨论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以及各自的教学教研成果。

3.讲课比赛。在日常工作中,许多教师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习惯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反思自身教学的合理及有效性,而参加讲课比赛就是一个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学的有效途径。为了能够在讲课比赛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参赛教师需要认真钻研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用语。在传达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自己的教学仪态。而为了能够有最佳表现,参赛教师一般都会在赛前反复演练讲课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益求精,以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对于参赛教师来说,赛前的准备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而对于观摩讲课比赛的教师而言,在向优秀教师学习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教学。这同样是一个珍贵的学习过程。

4.师生互助。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中互相对应的主体,学生是教师教学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按照教学论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教材的选择、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为基础。所以在教学内外,教师都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继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效性,最终让自己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总之,作为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要想获得教学发展,我们必须始终把反思性教学贯穿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养成反思的习惯。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自我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相互学习、相互批判,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积累经验,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最终达到个体互相促进、团体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反思性教学范文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 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造性。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3.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由此可见反思性教学对促进教师成长、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实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几年来,我们对目前我国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考虑教师因素多,考虑学生因素少;②理论探讨多,实践探讨少;③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学多,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反思性教学少;④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张皮”现象严重。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究,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后再回到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反思,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反思中互动,不断提高教与学的水平。同时,通过对反思的尝试与实践,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理论回归实践。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反思的主要内容

(1)反思教学观与数学教学观

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的数学观,还是动态的、辨证的模式论的数学观;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数学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反思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3)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它包括两个方面: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

(4)反思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学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2、反思的基本途径

(1)写教学反思

教育学家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后,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记教学中的得失,并对得失进行剖析探索,找到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记“智慧的火花”,包括教学机智与灵感、学生创新的见解、好的思想方法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教材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以后的课堂教学得到补充和完善;记再教设计,通过反思,对教学的得失有清晰的理性认识,并写出简要的再设计,为再教时提供重要的参考。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教师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是研究课程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课例,找到之所以成功的教育理论的支撑点,重新运用到新的课例;失败的案例研究则为他人提供前车之鉴,或者证实某个教育理论的局限性。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出现滑坡。”案例分析的质量,取决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师对自己遇到过的教育事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检讨与思考,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功底,其中理论功底尤为重要,因为缺少理论支撑的反思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这样的案例研究以自己的单个案例研究为主。另一种是教学叙事,利用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教师在课前把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供老师们集体讨论,通过讨论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缺陷,加以分析并修改,使之成为一个较好的案例。

(3)说课评课

反思性的说课应结合课堂教学情境,以教育理论做为支点,理性地分析教学活动;应分析自己的设想在教学中的体现情况,检验教学设计;应回顾教学组织,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技巧,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进行总结,找到自己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应展示教学中成功与失败之处,并加以理论分析与说明;还应分析教学效果,探讨成绩形成的原因。

反思的评课不仅仅是由评课者将自己的意见简单地传达给执教者,而应是评课者、执教者、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是质疑――释疑式,即有评课者提出问题,执教者解释与说明,评课者进行补充说明或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这种方式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教学理论为依据,寻找教学的最优化;也可以是中心问题分析式,即根据研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内容,共同讨论同一问题,针对该问题各抒己见,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

(4)师生交流

第6篇:反思性教学范文

关键词:反思反思性教学教学能力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又称反思性实践(reflec-fivepractice),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师范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它是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

1.1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思潮或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倡导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图从不同方面对其概念进行诊释,但多将界定重点放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现在较能得到认同的是我国学者熊川武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他将反思性教学界定为:反思性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一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一界定说明了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既是教授者又是学习者,同时又突显了教师反思的重要性。

1.2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是一种可重复的反思。它旨在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它是一个螺旋式的提高过程。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一种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的过程。

(3)反思性教学是既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又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的实践活动,是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实践过程。

(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它让教师感到自己有责任让每位学生成功,而且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途径—反思

2.1教学反思的方式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能力发展的途径。指出,从业者结合亲身经历中的疑惑,通过一系列的反思、研究活动来寻求解决疑惑的方法,是从业者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包括以下步骤。

2.1.1课后小结养成每节课都要进行小结的习惯。小结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反思过程,首先要反思学生,如学生的反应如何、接受程度怎样等,然后要反思教学,如与学生互动如何,教法运用是否得当,是否突出了重点、难点,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等,以便为下次课积累经验,改正不足,发扬优点。

2.1.2听课与集体备课观察和分析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课堂管理措施、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师生关系、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等。通过听课,取长补短,学习长处、反思不足。并在课后彼此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讨论不同讲授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反思上一年在教授本节内容时出现的问题,积极改正。

2.1.3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比听课更全面的一种评价方式,要求评价者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要对被评价者的教学文件作出评判,即教学文件准备的各个环节是否得当等。这是一个反思、分析、综合和实践循环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1.4学生评教在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反思性教学的实践

反思性教学以科学反思为基础,是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相结合的教学,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是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实施反思性教学。

3.1调查研究,了解学生需要

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还是学生,如果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凭主观臆断实施教学,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针对进人临床实习的学生,带教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人科实习计划,再根据学生希望获取什么知识来制订相应的实习教学计划。

3.2区分个体,结合集体讲课与个别指导

我们知道,虽是同类事物,但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之分。比如由于《护理技能操作教程》相对规范、细化,护生进科实习后,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医学生则不能。因此,在给医学生讲授技能辅导课时,应备齐所需用物,认真备课、示教,先以大班形式教学,再以小组形式教学,必要时一对一进行个别答疑。

3.3勤实践、多提问,返学为敬

学生牢固掌握了课堂所学知识不等于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比如,要求护生学会初步分诊、询问病史,将跟随医生诊病、跟随教师模拟操作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可以指定某护生边操作边讲解,其他护生找出不足之处,最后带教教师给予指导,使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转换成技能、技巧,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4定期祖织麦流活动,进行反思性总结

第7篇:反思性教学范文

一、反思――痛并快乐着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考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和不懈地仔细考虑”,通常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的人往往望而却步。我们都知道,反思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小组的形式进行。个人的反思多像是自己教育随笔一样,自己对自己的反思;小组的,可以是教研组业务学习时对某位教师教育活动的剖析与研讨。诚然,每个教师在他(她)的职业成长生涯里都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然而初为人师的时候,我们可能一度对反思产生憎恶心态,为何非要自己挑自己的毛病?为何那么多教师围攻我,如此咄咄逼人?难道自己真的存在这么多的缺点?在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就真的有那么多的“刺”可挑?殊不知,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虽然坎坷,却是一条捷径。记得我教学《画里少了什么》一课时,在顺利学完课文后,为了让学生们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画海底世界”的活动。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殊不知,活动仅仅让特长生大显身手,而每个小组都有无所事事看热闹的学生。尤其在草草的活动后(由于时间有限)我指名让学生说说活动的体会时,却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好。课后我对自己组织的活动进行了反思,总结出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行,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事顿时就措手不及了,太呆板,心里只有一份教案……随即,教研组成员对我的这次活动也展开了讨论,就这一问题大家谈了很多。A教师说:“活动应该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服务,而不应只是一个空架子。活动初衷很好,但要注意不要过于形式化。”B教师说:“教案只能起一种指导活动组织的作用,活动中我们要大胆地抛开原有的教案,去尊重学生,满足学生。”C教师说:“如果活动前让学生谈谈如何分工合作,也许学生们都会有动起来的机会。如果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活动也有必要用一个课时进行。”在大家的评议中,我的一点反思显得那么微小,一个小小的问题却有这么多的讲究!尽管收到了那么多毫不留情的“批判”,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丰富了我的头脑!今后在教育实践中,再遇到类似情况,我就会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使它不再成为问题。

“没有反思,便没有感悟;没有感悟,便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在我脑海时常响起,然而在经过课改实践后,我才意识到它的真谛。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的地位,如今的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通过反思、研究,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可帮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

二、反思――需要自觉

“思之不慎,行而失当”。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认识反思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强教学的责任感。我们经常要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再次,要形成习惯性的反思行为,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情境进行反思,教师只有有了反思的习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有疑点就进入反思的状态。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自我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思考,审视、判断、总结,才能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过程,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使自己不断获得专业成长走向成熟。在一次“游什川体验农家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正与学生们一同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尽情放松时,不经意听到一句“老师你吃橘子”的话语让我备感欣慰。这句话是出自成绩不理想、不爱写作、令我平时比较头痛的某位学生之口,这的确让我有些震惊。我高兴激动的同时,也忽然觉得自己平时“站得太直”,仔细想一想要是不谈学习,他还算是一个爱劳动、有礼貌、团结同学的学生,的确也有他的可爱之处。看着那橙色的橘子我越发自责,如果平时自己调整心态,放平姿态看学生,就会发现他身上有许多的闪光点,也许会给他更多的爱,让他更自信。我把自己经历后的反思写了下来,把教育反思文本化,使反思更有效。

在反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两个变化:由单纯的教师变为研究者,由“传道”“授业”“解惑”者为“学习者”,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反思教学作为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既不同于个人经验的无意识积累,也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它是从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所以很容易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关注,这必然要求教师要更自觉更理性地去研究自己的实践,解释自己的实践,促进自己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在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三、反思――关键要得法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教学前的反思:我为什么要进行今天的教学活动?怎样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学生当时的反应是什么?他们当时需要什么?问题是什么?我该如何及时调整,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活动之后的反思,在行动结束之后进行批判性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如我怎么上课才会更好?为什么?这一系列的反思会促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8篇:反思性教学范文

一、情境要有境有问

案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导入片段

课堂中,教师先以幻灯片来展示不同的儿童的童年生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结果,学生们兴趣高涨,待学生说完,课堂时间已花10分钟有余,此时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分析:从表面上看,教师借助多媒体来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入话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探讨,让学生有话可说。但问题在于,创设的情境所占用的时间较长,过渡中没有让学生较好地把生活和文本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导入的不成功。

反思: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提倡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要注意,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应该包含“境”和“问”两个要素,情境是为了让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记忆,但是基于课堂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而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能让学生从生活过渡到文本学习中。因此,在情境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策: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几张童年的图片来引入,接着过渡到对学生童年生活的回忆,(以举手后点名形式进行,以便控制时间)然后提问过渡“同学们的童年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那么,鲁迅的童年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和你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

二、问题要有问有答

案例:《变色龙》中对奥楚蔑洛夫对话的分析教学片段

教师以《动物世界》(蜥蜴)视频导入,提问“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这就像我们课文中的谁一样?”(组织学生回答)过渡:奥楚蔑洛夫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请同学们找出奥楚蔑洛夫变的相关语句,然后讨论。(学生找语句,讨论)提问“奥楚蔑洛夫有什么样的性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奉承、欺软怕硬、顺其自然、看风使舵)

分析:在该案例中,教师以《动物世界》视频来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但问题过渡有些突兀。在组织学生对奥楚蔑洛夫对话的分析和讨论中,问题不够明确。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没有让学生较好地组织交流、展示反馈。

反思: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借助问题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合作探究。而问题的提出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而及时做出反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中不能提出问题后就将课堂甩给学生,不能从“满堂灌”而走入“满堂问”的极端。

对策:在该课时中,目标是要引导学生从奥楚蔑洛夫的对话中分析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学中从奥楚蔑洛夫对话的背景提问,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相应的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再精讲,效果将更好。提问“奥楚蔑洛夫的第三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提出问题后教师先明确,在巡警说了自己“拿得准”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这句话之后,奥楚蔑洛夫说了这番话。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一听巡警说:‘拿得准’狗不是将军家的,他马上就摇身一变,舌头一转,改变了说法:‘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而得出翻手云覆手雨,恬不知耻的性格特点,围绕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夸赞不已,媚态可掬而分析阿谀奉承,奴颜媚骨的性格特点。这样,奥楚蔑洛夫恬不知耻、阿谀奉承的形象就明确了,教师再点拨板书,学生的印象也就会更深刻。

三、要先自主学习后合作

案例:《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片断

上课后教师先导入:《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几个思考题,请大家讨论后总结。然后提出问题“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组织讨论,然后展示汇报,教师总结。

分析:在该案例中,教师的导入过于平淡,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传统教学中的“单刀直入式”的导入,导入后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虽然在应用新课改理念,但没有深入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追求形式化。

反思:在新课改下,合作探究学习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新课改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自主学习,合作中学生讨论也就失去了基础。要保证合作探究的有效性,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第9篇:反思性教学范文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广州市天河中学 叶小莹

内容摘要:教学路上,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反思个中成败得失,才能把课上得更好,努力得让自己迈向更新的领域。

关键词: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教法。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不足,从中找出最佳策略,改进自己的教学。2008学年第二学期我区初二中心组和学校举行同时进行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教学研讨课,由五位老师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特点上了一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对本节课有较深的认识,现将本人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反思。

一、基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反思

崔允漷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一)目标分析与制定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四边形》19.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内容。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重点。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多边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它不仅是对这些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小学就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对四边形,尤其是特殊的四边形进行识别,但对于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得出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的猜想。然后通过证明“对边相等”,必须添加辅助线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一方面引入了对角线,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数学思想。因此本节课要注意突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使证明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的自然延续,把实验几何和论证几何有机结合。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操作、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体现目标的设计与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分成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探索性质、归纳性质、例题学习、课堂练习、自我反馈共6个环节。这里介绍一下环节二“探索性质”。

环节二、探索性质

1、已知m∥n,请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请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前面,结合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实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强化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义的理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里,让学生运用定义,画平行四边形,为后面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作准备。设计的初稿是让学生随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但是考虑到让学生随意画,可能会花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先给一组平行线,让学生在这一基础上画平行四边形。

2、阅读课本第83页第2自然段,然后进行填空

这里让学生学会自学,从教材中找出基本知识。在教学时,笔者没有讲述“对边”、“对角”的定义,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对边”“对角”,淡化概念。

3、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它的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度量一下,与你的猜想一致吗?

学生动手度量刚才画出的平行四边形的边的长度、角的度数,猜想边、角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度量后,得出猜想,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即时操作功能,演示平行四边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几何画板,让学生观察不断在变化的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测量数据得出性质。

4、归纳性质

5、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证明上述结论

已知: ABCD中,求证:AB=CD,BC=AD

思考:(1)如何证明“∠A=∠C,∠B=∠D”及“∠A+∠B=180°”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命题、定理的相关知识,知道一个命题要经过推理证实是正确的,才能称之为定理。因此,要对刚才的猜想进行几何论证。引导学生观察命题的结论是证明线段相等,提示已学过“线段相等”的证明方法有哪些?(等角对等边、中点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角平分线定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根据题设,确定证明方法,学生选定需要利用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然后笔者设问:“证明全等条件够吗?”,学生回答“不够”,接着设问:“条件不够时,怎么办?” ,学生很自然回答“添加辅助线”,接着设问“怎样添加辅助线?”,因为要在平行四边形中构造两个三角形,所以学生想到连结AC或者BD,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并且辅助线AC或BD本身就可以是一组公共边,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得到对边平行,平行可以得到内错角相等,这样,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就凑齐了。

分析完思路后,学生自行完成证明过程。课堂上,笔者展示了书写正确的学生的学习卷,从而规范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同时,指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也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个工具。

对于性质2的证明是引导学生利用刚才证明的全等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对角相等”或者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辅助线能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这一命题;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2可以推出“邻角互补”,证明过程课后补充。

在此,笔者提醒学生刚才添加辅助线,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三角形的问题,这条辅助线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引出下面的活动。

6、引出对角线,探索性质3并证明。

学生明确了对角线的定义后,通过度量猜想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有些学生很自然猜想对角线相等,但是经过度量,发现两条对角线不总是相等的。于是有些学生就卡住了。这时,笔者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旋转其中一个,让学生观察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同时,旋转后,两个原本重合的平行四边形还会重合,让学生巩固前面两个性质,同时发现新性质。虽然学生还没学习图形的旋转和中心对称的知识,但是操作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但此处教学时,要向学生讲清线段互相平分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三)基于教学目标的反思

课后,听课的老师提出,学生在小学学段不仅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还对平行四边形进行了度量,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所以,这节课不需要花时间再去度量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

查阅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发现在教材中引导学生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同时在课后练习中让学生通过度量的方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如右图)。

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进行备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学习,因此,本节课,应该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方面,着重探索对角线互相平分、邻角互补这两个性质,并正确进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

同一节课,113中的严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东圃的李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特点,有利于中下学生的学习。汇景的张老师这节课的重点与难度的尺度把握得很好,例题与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同校的周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讨,通过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逻辑论证,规范证明的书写格式。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反思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一)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几个进行了整合在一个课时学完。

策略二:注重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观察度量、逻辑推理等手段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课堂上,学生先在学案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用画图工具进行度量它的边、角、对角线,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拆分平行四边形边、角,进行度量,更直观的得出猜想。然后师生共同证明这个猜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课堂教学策略反思

汇景的张老师和东圃的李老师都是让学生度量学案中印好的平行四边形,这样的确节省了时间,但是学生会否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具备这些性质呢?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就有了随意性,学生之间画的平行四边形也不尽相同,而且,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平行四边形的动态变化,学生观察边、角等测量数据在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律,体现了从特殊一般的过程。

113中的严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出平行四边形,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使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汇景的张老师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通过猜想、测量、证明等多种方法得到新知识,将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与此同时渗透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及“转化”的数学思想。

但是以上这三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只是性质1和性质2,还没涉及到对角线。笔者是对这三个性质进行了整合,让学生有比较地学习。

笔者只是把课本的例题、习题进行了整合,按照直接运用性质、间接运用性质、提升等分了三个题组,但是总体难度不大,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的确有吃不饱的情况。相比之下,同校的周老师的设计就显得更有深度。正如,教研员刘老师说的:“证明是为了‘不量’!”周老师的课上,从证明命题“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 , 求证:(1) , ;(2) , ”然后到归纳性质,再到例题讲解,最后巩固练习,扎扎实实的在培养学生能力,开拓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素质上下苦功,朴实无华。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段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之间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应该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这两个性质上由教师在教学平台中演示,或者让学生代表在教学平台中演示即可,不需全班都进行度量,这样可以省下时间完成其他环节。

性质的证明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在课堂上,可以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证明,然后让学生代表来讲思路,再给出规范化的书写过程。教师利用巡视学生证明,找出一些典型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数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师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课前的课件制作

这节课是一堂几何学习的新课,笔者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和几何画板来制作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制作和修改课件十分方便,而且有丰富的资源库;同时课堂上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平台进行教学,在操作方面比以往的教学平台有更明显的优势。几何画板,在于几何图形的动态化和“形”与“数”的同步化,能提供一个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二)课堂上的多媒体应用

课堂上,学生对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度量,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些平行四边形,都是静态的。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即时操作,验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平行四边形“动”起来。拖动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复制∠C,旋转、拖动到∠A,让学生观察两个角是否重合,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拖动复制的∠C,看∠C和∠B能否组成一个平角,验证“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旋转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另外,观察两个旋转前后都重合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使学生巩固学习的性质。

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各角度数、对角线的长度,让学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产生感性的认识,又一次让平行四边形“动”起来。

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几何画板的有机结合,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坏境中学习。

四、基于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执教的班级学生素质较高,然而,在课前的设计预设练习中考虑不足,所设计的练习显然不能满足这一层次学生的训练度,正如听课老师所说:练习难度还可以提高、练习量可以加大;为此,课后将设计的做以下修改:

环节二中删去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部分,改为学生代表在教学平台中演示平行四边形的度量情况代替全班度量。

环节四删去例1,保留例2,增设一个难度较大的例题。

例2、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

求证:

环节五原题组A改为学生归纳出性质后,马上出给学生完成的随堂小练笔;

原题组B改成题组A;原题组C改成“课后作业”;

增加题组B

如图, ABCD中,AB=8㎝,BC=6㎝,∠A=30°,点P从点A 出发沿AB以每秒1厘米

的速度向点B移动。

(1)当P点运动了几秒时,PBC为等腰三角形;

(2)设PBC的面积为y,请写出y关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一点P,使SPBC= S ABCD?

增加题组C

如图所示,在 ABCD中, ,垂足为E, ,

垂足为F, ,且 ,

求 ABCD的周长

这样一来,就能解决好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了。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只有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反思实践,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再探数学听课与评课》,沈斌,《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08年第10期,ISSN 167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