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经济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产业经济;公共政策;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时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进行积极配合,推动这一进程的发展。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调和作用,扮演重要角色,为此,要理清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的和谐,在根本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一、对产业经济的概述
对于产业经济而言,其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讲,产业经济涉及各个行业,从生产到流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立足狭义范畴,产业经济中,工业占据重要地位,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很多时候产业经济更倾向于工业部门。在产业经济学中,研究的角度是广义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在当前的产业经济学中,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其次是以技术和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再次,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即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彰显应用性,产业的目的是满足产业分析的需求而产生的。
二、对公共政策的概述
对于公共政策而言主要是指政府发挥公共职能,推动经济系统与人、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本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公共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公共问题,目的是实现公共目标的达成,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由此可见,公共政策就是一种的决策,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政策的一种。其次,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较为突出。再次,公共政策是政治过程的体现,不断进行优化和选择的结果。它主要立足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可以以积极和消极两种形式呈现。公共政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能够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前提。
三、对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关系的分析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发展的。是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关系到社会的进程。公共政策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政治、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在纵向上分析,其主要是政策、基本政策以及具体举措等,而横向分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关键和转型的时期,要推动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就促使公共政策而面临诸多调整,因此,要立足不同的产业,对公共政策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为促进各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四、如何运用公共政策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一)重视借助公共政策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规划和调整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也就是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投入中,各自元素比例发生变化,脑力投入比重加大,这也是产业经济发生变化的重要方面,知识因素的比重增大。因此,在公共政策中,要注重对产业政策的调整,逐步减少第一产业对自然和劳动力的需求和依赖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重视软产品的发展,避免利用其对传统制造业的改变,促使传统制造业的层次提升。要发展计算机产业,加大计算机服务,尤其是发展信息咨询业的相关技术行业,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重视财政政策的变革
在各个产业经济的发展中,财政政策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家和地区给予的优惠财政政策,制定的相关补偿制度,对产业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财政政策中,主要包含一些教育经费、基础投资、产业扶持等。在这种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不同的产业会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获取其相应的财政优惠,获取强大的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
(三)发挥税收政策杠杆作用
对不同的产业类型,国家结合宏观调控,对税收政策进行差异化管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对高校技术产业的税收倾斜,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强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扩大投资领域。
(四)发挥公共政策中的金融手段的作用
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金融政策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产业,融资问题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融资方式,需要进行方式的拓展,强调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要积极发展内源融资和财政投资,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扩展外源融资方式,尤其是银行、证券以及外资等。
(五)积极发挥政府对产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发挥了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政府的调控也不容忽视。首先,要重视对社会分工的细化。这主要是因为诸多高科技产业需要加大技术投入,私人企业很难全面满足需要。同时,智力因素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形资产的投入增加,加大了对企业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整个社会面临结构和利益分配到的调整。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引导,推动市场进程,发挥其灵活性的特征,集中进行模式的确定,借助宏观政策的调控,发挥更加有效的调控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经济呈现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各个产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公共政策的制定,结合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兼顾国情,更好地发现公共政策的作用,在根本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彤,李涵,宋瑞超.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下的产业现状与展望――“2014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双年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4,06:185-188+192.
[2]龚强,李涵,张彤.经济转型下的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2012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2,06:156-159.
摘要:哈尔滨市政府在2009年提出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强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显得越发重要。从公共政策学的视角出发,对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太小;县域工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集群规模小;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等。基于以上分析,从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选择并培育合适的主导产业、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052-03
哈尔滨市的县域人口占全市的64.25%,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6.03%,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哈尔滨的发展战略是“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其中 “强县”的目标是:2010―2015年,哈尔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
一、哈尔滨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市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情况
近年来,哈尔滨市县域内农业产值总体上看稳步提高,农业经济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2008年农业总产值为4 286 848万元,增速为7.3%;2009年农业总产值为4 588 523万元,增速为5.3%。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图1可以看出,哈尔滨市县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 943.2元,上升到2009年的6 775.5元,六年间增长3 832.3元,增长130.21%,平均每年增长约为21.7%。
近些年来,哈尔滨市县域农业结构的发展一直比较平稳。哈尔滨市县域农业五部门中,种植业和牧业是两个具有绝对优势的部门,2009年二者分别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54.0%和38.5%,合计占到农业总产值的92.5%以上,远远高于其他三个部门。可见,哈尔滨市县域第一产业是以种植业和牧业这两项传统产业为主,林业、渔业和农林渔牧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较小,三者的贡献也相对较小。
(二)哈尔滨市县域经济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9年我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为42.9%,居三次产业产值的首位。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与工业实力强大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2009年哈尔滨市县域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8.23%,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哈尔滨市县域内工业企业类型较多,涉及领域主要包括建材、采掘、电力、食品加工、制造等行业。据统计,2009年哈尔滨市县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400家,产值为2 545.6万元。截至2008年末,哈尔滨市县域内第二产业实现产值为2 350 455万元,比上年增加约13.15%。从2006年到2008年,各县第二产业产值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见图2),但是,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而且几年间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小幅下滑,说明各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实力不强,工业还需大力发展。
(三)哈尔滨市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服务业。哈尔滨市县域内的服务业经营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业到现代的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几年哈尔滨市辖各县服务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强。第二,金融业。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的支持,县域内金融资源配置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变动,将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质和量。县域经济离开了金融的支持,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必须首先在金融支持上实现突破。2008年,各县金融业保持了稳定发展,各项指标增速基本与上年持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 084 434万元,同比增长22.93%。第三,保险业。2008年各县保险业也保持了较快发展,年末实现各类保险业务收入100 136万元,同比增长55.67%,说明人们的保险意识不断加强,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二、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2009年,哈尔滨市辖各县中,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最高的是双城市,达到2 264 174万元,占各县总和的24.8%,是生产总值最低的方正县的8.07倍。农民纯收入最高的是尚志市,8 622元,是纯收入最低延寿县的1.46倍。而2008年,生产总值最高的县是最低县的8.42倍,农民纯收入最高县是最低县的1.56倍。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年我市县域内GDP总和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4.7:25.2:30.8,呈现“三、二、一”的格局。尽管第三产业产值已经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虽然相对最高,但由于起步较晚、再加上规模较小,还不足以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多数县,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绝大部分县域经济还是靠大农业来带动,面临着许多压力与挑战。县域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仍以传统工业为主,小企业居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与城市工业相对接的渠道也不十分畅通。
第三,产业集群优势不够明显。哈尔滨市县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较缓慢。园区对项目的依托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虽然重视招商,但融资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不够宽松,还存在着项目“引不来,落不下”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尚志经济开发区自2003年辟建以来,累计创造产值112.77亿元,宾西经济开发区面积仅有60平方公里,2002―2008七年的累积产值仅为94.5亿元,方正经济开发区累积产值为13.5亿元,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三、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在理性定位上存在着“缺位”与“错位”问题。政府的“缺位”是指政府在某种公共服务上权力有余而能力不足,即政府的公共产品的输出不足,主要体现在政府真正服务社会的能力缺失。政府角色出现“错位”现象,是指政府过多地直接介入经济生活,政企不分,政府兼具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功能,包揽企业的管理与运作,而不是为经济生活保驾护航。个别地方政府、本位主义仍然存在,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收费项目多,审批程序复杂,管理有余服务不足,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健全。哈尔滨市县域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农业人口占到了全县人口总数的7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在部分初步建立了自己特色产业的乡镇,人们才开始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和计划生产。各县从业人口中仅有不到26%的人从事交通运输、商饮服务及其它第三产业。此外,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也极其严重,使经济的发展僵化、缺乏活力。可以说,各县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任重道远。市场制约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症结,解决这一问题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最后,财政收入水平低。哈尔滨市辖各县政府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水平偏低,2008年各县平均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8.42亿元,而同时期全国百强县平均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589元,而百强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7 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5 961元,而全国百强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8 470元,仅是后者的70%,与百强县差距较大。陷入了一种“收入水平低-发展缓慢”的恶性循环。
四、促进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
(一)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政策,坚持“三化”互动的协调发展方向。就是以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城镇化为支撑,这是加快哈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
首先,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一定要找准自身优势,形成特色农业产业,才能获得发展赢得市场。哈尔滨市县域内己有一些特色产品,但品牌的竞争力不强,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广己确立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例如,巴彦县拥有老蕨菜、刺嫩芽、等天然食用菌多达40多种,黄芩、柴胡等野生药材120多种。而宾县则以大豆、玉米、 “三莓”等农产品加工为重点。这些具有特色品牌的农业产品,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其次,重点培育县域工业。第一,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目前,工业集中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点。工业集中区总体上要突出工业化,突出发展现代制造业,具体发展的重点和模式根据区位功能和区情条件来确定,重在突出自身特色。第二,培养主导性骨干企业。哈尔滨市各县现总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分别从事采掘、发电和食品加工业。这些企业的发展都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当地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企业做强做大。第三,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一要多方面收集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等各方面的信息,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降低风险。二是要其提供企业管理、营销战略、财会和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三是为企业与各类科研机构牵线搭桥,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后,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一,发展特色旅游业。哈尔滨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中既包括“红色旅游”的双城“四野”指挥部遗址,还包括“亚洲第一雪场”的尚志亚布力滑雪场,此外,巴彦、依兰等地的自然资源也是别具特色。各县可以依托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第二,突出现代商贸物流业。各县应依托其特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加大交通运输业投入力度,建立合理、发达的交通体系,为经济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其次,要大力吸引各类商业资本,以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的税收和社会就业岗位。最后,还要积极培育和引进物流企专业的企业,鼓励工商业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与主业分离,促进物流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首先,加大财政政策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现阶段推进“强县”的战略中,要加大对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力度。这类项目要覆盖乡镇和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主要包括县域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人畜安全饮水、农村污染治理、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等。其次,向不发达县域倾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要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在促进发达县市增强创新优势的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县扶持的力度,促其跨越式发展。可以考虑成立欠发达县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对符合鼓励发展要求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同时,对国家和省里一些支持经济发展的基金的使用、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等要更多地向欠发达县倾斜。建议以全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基本衡量尺度,欠发达程度越大,对其转移支付的力度就要越大,以尽快增强欠发达县的造血功能。最后,税收优惠政策。对各县的高新技术企业、新能源企业、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及能够解决富余劳动力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使其能够将资金投入到再生产。
(三)实施宽松的金融政策
首先,保障金融企业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性金融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国家限定的经营对象为主要对象,为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资金通融的金融。要发展县域经济,除了要保障政策性金融外,还要鼓励各商业银行和广大农村信用社积极向省、市争取信贷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量,支持金融机构在县(市、区)发展分支机构,以此来保障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其次,完善担保体系。鼓励县(市、区)政府、企业和民间经济组织按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担保机构,鼓励县(市、区)采取措施,引进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地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立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采取政策性、商业性的多种担保方式,大力推进产品配套企业间的信用担保。
参考文献:
[1] 孙起生.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浅析――基于山东省乐陵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12):68-69.
[2] 赵新宇,郭欣.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税务与经济,2009,(4):51-55.
攻击行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经常发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冲动,如自伤、伤人、毁物等,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危害他人[1]。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危害的严重性和难预料性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James等[2]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而急性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病情较重或存在较多攻击危险行为,且其攻击行为难以预料,给医护人员的安全及病区管理造成很大困难。本文对2011年 1~12月住我院精神科的14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加强预测与防范措施,制订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了攻击行为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在17—62岁,均为男性,排除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及人格障碍等患者。年龄分布:≤3O岁的79例, 31—39岁36例,40-49岁18例 ,≥50岁9例,平均年龄(29.12士1.17)岁。婚姻状况:已婚57例,未婚73例,其他12例。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41例,中学或中专65例,大专以上36例。职业:无业27例,打工人员34例,务农45例,职员27例,学生9例。诊断分型:偏执型77例,未定型41例,青春型18例,单纯型6例。
1.2行为特征
1.2.1原因分析:受幻觉、妄想支配58例 (40.8%),不协调性兴奋、易激惹33例 (23.2%),无自知力拒绝住院治疗19例 (13.4%),敌对猜疑32例(22.5%)。
1.2.2攻击对象:伤人87例,毁物55例,自伤13例,言语攻击19例,伤人合并毁物32例。
1.2.3攻击时间:攻击行为发生在 8AM~4PM 的为83例.占发生总人数的58.4% ;4PM~12MN 的为25例,占发生总人数的 17.6% ;12MN~8AM 的为34例,占发生总人数的23.9%,攻击行为发生在 8:0O~16:00者居多。
3 护理干预
3.1病情评估 对新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详细了解病情,全面收集资料,全面准确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发病诱因、个性特征、自控能力及有无攻击行为史等,做到心中有数。不少研究把既往攻击史作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预测因子[3]。根据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评估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并根据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将患者分类,重点监护易发生攻击行为的患者,应将其安置在工作人员视线内活动,严密观察病情,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3.2预见性护理 在住院期间根据每例患者的言语、行为及精神病表现、探视情况及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预见其可能发生的情绪波动、冲动行为等,实施以实证护理为框架的预见性护理。工作人员要善于观察患者的言语、表情、动作和行为,早期发现患者的思想变化,预防攻击和冲动行为。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防止自杀、伤人、毁物等。
3.3安全管理 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疾病本身的特征,病情时常反复。因此,要执行病房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消除病房不安全因素。对兴奋、躁动患者应分开管理,可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独立的环境中,避免其他病友吵闹而激惹患者,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 ,确保患者和护理人员自身安全。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有利于病情稳定,促进康 接受治疗和护理,防止攻击行为的发生。
3.4特殊症状护理 对受幻听支配,尽量避免直接涉及病理体验,更不要与其争辩妄想内容,应设法了解病人心理感受,耐心倾听病人主诉,并诱导他们参加娱乐活动,分散其注意力。对不协调性兴奋、易激惹的病人,语言应温和体贴,教会病人控制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听音乐等,鼓励病人以非暴力行为宣泄激动情绪,并解释危险行为将造成的严重后果。对无自知力、拒绝住院患者,应多作解释,说明住院治疗的重要性,尽可能满足病人合理要求,使其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对焦虑、抑郁病人,护理人员不要提出过多要求,应该多陪伴在病人身旁,使其在安静环境中接受治疗。
3.5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多与病人接触交谈,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充分掌握病人的精神症状,针对病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态度要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对不能满足的要求要耐心解释,取得患者的谅解,不能用简单生硬的语言刺激患者,避免与患者辩论或争吵,尽量站在患者的立场上理解和同情患者,以免患者产生敌对心理而发生攻击行为。
4讨论
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紊乱,行为常受其精神症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患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明显削弱或丧失,同时又缺乏自知力,不安心住院,因此更易发生攻击行为。根据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加强预测与防范措施,制订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了攻击行为的发生,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86—600
关键词: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11-02
一、政府绩效评估与公民参与
(一)政府绩效评估及公民参与的基本内涵
公民参与,通常又称公共参与、公众参与,是指公民以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等方式作为主体,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或者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1]。公民参与的主体是公民,是一种旨在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公民参与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通过政府各部门及相关单位与公民之间进行双向交流,使公民成为政府行政的主体之一,参加决策过程,有效化解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冲突。
政府绩效评估,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职能履行、工作效率、公共责任和公民满意度等方面加以分析与评价[2]。政府绩效评估的过程涉及不同的环节、范围或广度,是一个公民广泛参与的动态过程。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政府的服务对象,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具有必然性。
(二)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功能
公民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步的中具体体现,在我国各级政府的绩效评估活动中,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对于公民个人和政府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有利于公民权的实现。评估过程中,公民有意识提出自己的愿望和诉求,促使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更符合公民利益。通过积极地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民利,享受真正的主人翁地位。政府可以依据公民的意见及时发现政策偏差并及时纠正,从而使政策更加科学有效,符合公民利益。
其次,有利于增强政府合法性及民主执政理念。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可以增强评估过程的透明度,增强广大群众对政府的认可度,同时政府的权威性、合法性和可信任性也得到进一步增强。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国家的一个合法性基础[3],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也是公民行使自己民利的过程,可以凸显民主执政理念。
再次,可以促进绩效及目标实施。公民作为政府服务的对象参与评估,可以督促政府更好地实现其施政目标,使评估主体丰富化,可以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此外,通过对公民评估政府绩效结果的反馈,就能找到政府的服务与公民需求之间的实际差距,为政府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政府绩效的不断提高、目标的有效实施。
最后,可以促进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为政府绩效评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以公民公正客观的角度参与评估过程,使多了一份监督与保障,可以使评估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地监督,提高了政府收集信息和回应公民需求的能力,保障绩效评估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使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增强,避免绩效评估流于形式。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困境分析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仍面临严峻的困境,这些因素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主体困境
1.公民的参与意识较低
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所提倡的“恪守庶民不预政务”的观念在今天仍有消极影响,它使得公民无意或者根本不愿意参与政治活动。由于长期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民普遍畏官,民主意识薄弱,即便某些公民有表达自己意愿或建议的想法,也会被政府悄然扼杀。而且,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意识的提高还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当前我国仍有一些地区人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还很低。加之,长期以来对公民参与意识的严重忽略,也使得公民参与意识较低。
2.公民的参与能力不强
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的能力还不强,由于缺少对参与资格和参与程序的清楚了解,以及对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短期内独立自主的人格形成很难。此外,由于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评估技术和知识。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要具有专业的评估知识,而一般公民因受其自身文化素质及对政府各项行为理解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在开展评估工作实际中公民参与的能力与参与要求不符,评估主要依赖主观判断,致使公民不能成为专业的评估主体。
3.公民参与的程度不高
我国政务公开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工作中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这使公民很难获得充分的信息资源,致使公民认为政府工作太过神秘,降低了公民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偏远地区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了那些公民参与评估的广度和深度,对某些公民来说提高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公民没有精力参与评估,从而放弃了参与评估的权利与机会。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搭便车”的心理和现象,进一步降低了公民的参与热情。
(二)制度及机制困境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对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总结和肯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经济成分在不断下降,特别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比如,从不同所有制工业资产的比重变化来看,1998年,国有资产占比达77%,2002年降为69%,2007年为51%,到2012年时,不足一半,为49%。而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又需要国有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如何在国有经济成分下降的情况下,提升国有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11年,熊彼得就指出金融中介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后来,King和Levine(1993)以80个国家1960年~1989年为样本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较为显着和稳健的正向关系。Rousseau和Wachtel(1998)对工业化时期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促进作用。我国在上世纪末以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探讨也比较多,谈儒勇(1999),周立、王子明(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赵振全、薛丰慧(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着。但王晋斌(2007)的研究则并未证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武志(2010)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提出的新假说认为金融发展的内在质是由经济增长所引致。从这些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在逐渐深入,但这些文献重点在于从宏观上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上,而对不同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没有深入。金融危机以来,国有经济的重要性凸现,并得到认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需要国有经济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有经济的作用影响深远。国有工业经济作为我国公有经济的核心,在国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利用1999年~2011年西部十二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国有工业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1.国有工业经济发展变量。GDP是研究宏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本文采用地区国有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本文将采用原始数据的对数形式予以代替。
2.金融变量。金融变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非常多,常见的有金融相关比率(FIR)、麦氏指标M2/GDP。由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大,而且金融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本文采用贷款余额占GDP之比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用FINit表示。二是金融支持水平。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企业为了扩展经营规模,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被长期占用的资金,因此要通过长期负债来筹集资金。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将贷款大部分贷给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本文以长期负债占固定资产净值之比作为地区金融支持水平的测量指标,用SUPit表示。
3.控制变量。影响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对一些主要变量进行控制来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首先,生产的发展,既要有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要有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本文以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物质资本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MCit表示,以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来反映人力资本的影响,用HCit表示。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巨大,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额来反映政府行为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GOVit表示。对三组控制变量的数据取对数,以消除观测数据的异方差。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将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所有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1999年~2012年的统计年鉴,部分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金融统计年鉴》。
三、模型选择与计量方法
本文选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面板数据模型根据系数向量和常数项是否为常数,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一般通过构造F统计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来予以判断。
查F分布表,在给定5%的显着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由于F2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须先判断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以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面板单位根检验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特征,可以精确的判断单位根的存在情况。
除金融发展变量FIN在Fisher-ADF检验时处于10%的置信水平,其他变量均在5%的置信水平的前提下拒绝原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序列中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有变量在水平状态下是平稳的。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从模型估计结果中看,模型的R2值为0.893320,检验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着性检验,表明模型估计效果整体上较好,因此,本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情况。 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N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越好。因为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提高社会和企业的投资水平,帮助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可能主要得益于宏观环境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银行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公用事业建设的支持,在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城市供排水、城乡通讯工程改造、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得到全面加强。同时,银行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农业和经济林业,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企业,加大对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等项目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贷款投入。由此,伴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资金的投入,使得西部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资产的“量”上得以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国有工业经济也随之增长。但是,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按照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资源配置,重点将资源配置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结构单一,信贷规模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解释变量金融支持水平SUP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显着性水平比较高,系数也较大,表明金融支持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更显着。因为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工业企业大量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没有银行的支持,难以进行。由于西部地区的客观情况,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科技、人才、经营理念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银行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
从控制变量上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系数为正,但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推动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物质资本的影响较大,而人力资本的系数偏小,影响并不显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贡献小,这与西部地区目前人力资本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理念落后是比较符合的。从系数上看,财政支持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本来西部大开发中,特别是初期,西部的发展是一种“强财政、弱金融”的局面,财政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出现负相关,可能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国家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减弱有关。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问题进行研究,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金融信贷的直接支持作用,因此,在提升国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过程中,本文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从多个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源自资本驱动,物质资本的投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作用明显,金融支持水平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后,资金有外流倾向,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增强投资信心。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要意识到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商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商业西部地区也能够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上取得双赢。
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9月12~13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召开货币政策例会,并于会后宣布推出新的资产购买计划(即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QE3),将按照每个月40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对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购买,并将所持机构债和机构MBS的到期本金收入再次投资于机构MBS。同时,美联储将继续执行计划于年底前到期的6670亿美元“扭转操作”。今年6月,美联储已将该操作的期限延长半年,并新增2670亿美元规模,目的是通过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压低长期利率。QE3和“扭转操作”将使美联储年底前每月新增长期债券持有850亿美元。此外,美联储还将0~0.25%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政策利率)区间的预测维持时间,从此前的2014年末推迟至2015年中,进一步压低长期利率预期。
相比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没有规模和时间限制,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FOMC表示,如果劳动市场没有实质改善,将在价格稳定的背景下持续购买机构MBS,甚至动用其他合适的政策工具,直至劳动市场出现实质改善。该声明几近于承诺无限购买机构MBS,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作用十分明显。
以就业市场“实质改善”为政策目标。据美联储预测,2012年失业率仍将处于8.0~8.2%的高位,2013年将降低至7.6~7.9%,2014年才能降至7%以下,即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水平。因此,QE3可能至少要维持到2013年以后才会退出。也有分析认为,“实质改善”必须扭转劳动力持续退出市场问题,因此实际新增就业岗位才是决定美联储政策走向的关键。
以刺激房地产市场为主要途径。QE3完全针对MBS,对房市的支撑意图十分明确。二季度以来,美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一定改善迹象,但仍然处于低位,阻碍了经济复苏步伐。房地产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复苏有利于促进相关投资,房价上涨将增加购房者的财富和消费能力,从多方面带动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
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体现了美联储对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也反映了货币当局在多重风险中的无奈。在总统大选即将到来、“财政悬崖”将于2013年初出现和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背景下,不确定性的上升使私人部门对经济前景预期下降,阻碍了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使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减弱。二季度,美GDP增速由一季度的2.0%进一步下降至1.7%。8月PSI指数由前月的49.8降至49.6,连续3个月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随着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失业率也出现反弹,7月重新达到8.3%,8月虽有所降低,但主要原因可能是劳动参与率的下降(8月劳动参与率已降至63.5%,为198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不是新增就业岗位。
由于美国联邦财政支出面临大幅削减,财政政策短期内难以有所作为,只能依赖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然而,在政策利率已接近于零的情况下,美联储除延长利率预期时间外,也只能继续推行曾给金融市场带来过一定积极作用的量化宽松政策。事实上,上述三大风险点均不在美联储的控制范围内,美联储对量化宽松对经济的真实效用也没有把握。如果银行体系放贷意愿不高,或私人部门因修复资产负债表而对信贷需求低迷,则新注入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刺激将较为有限,量化宽松最大的效果可能仅仅是促进市场信心的短期提升。
欧央行出台新购债计划——买断式货币交易
7月5日,欧央行将主要再融资利率(政策利率)、隔夜存款利率和隔夜贷款利率同时降低0.25个百分点至0.75%、0%和1.5%。此次降息使欧央行政策利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此外,隔夜存款利率下调至0%也属首次,主要目的是降低银行将资金长期滞留在欧央行隔夜存款账户的激励。
9月6日,欧央行宣布推出买断式货币交易计划(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 OMT),将适时在二级市场购买债券,以改善欧元区内货币政策传导,使部分重债国过高的债收益率回归基本面,消除市场对欧元“可逆”的担忧。OMT将以受援国申请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欧洲稳定机制(EFSF/ESM)的救助计划为前提,欧央行将在该前提满足后,视货币政策需要启动OMT。欧央行在OMT下买入的债券为1~3年期(包括剩余期限1~3年)的债券,不享受优先受偿权,不设置规模上限和收益率目标。为防止引发通胀,欧央行还将全额对冲因OMT而新增的流动性。同时,欧央行还放宽对OMT受援国和正接受“三驾马车”救助的国家的抵押品要求。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宏观经济
前言: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而正确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使宏观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特点。当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局限于动态结构的状态下,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非常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对三者进行科学的协调,是很多经济研究领域重视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取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关系
(一)三者研究具备较强的联系程度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运行摆脱了改革开放初期以“高增长、高通货膨胀、高波动”为特征的大起大落局面,进入“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平稳化”的轨道,无论从水平还是波动幅度来衡量,我国通货膨胀处于由高向低转变的态势。但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持续性或者惯性仍然较高。长期形成的通货膨胀持续性特征,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能源约束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通胀环境,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构成一定挑战。随着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货币政策必须进行调整,可以根据中介目标的状态,对信贷机制实施良好的控制,使通货膨胀问题的处理能够具备更强的现代性特点。对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根据货币供应体系的基本模式进行推进,使宏观经济的管理可以更好的利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要根据经济数据的波动情况,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判断,使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要按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过程,对经济发展的横轴进行判断,以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根据横轴的状态进行调节。可以按照信贷量的具体情况,对宏观经济稳定性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可以在通货膨胀问题的演变过程中,对相关经济数据的峰值情况进行统计,使货币的供应可以同研究方案实现统一。如果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经济危机方面的理论进行支持,则可以按照正规金融活动的模式,对通货膨胀的构成要素实施判断,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使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
(二)货币政策工具对调整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在分析货币政策工具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信贷冲击的模式对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科学性进行判断,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能够更具针对性。可以对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因素实施了解,使货币政策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发展方案的制定。在分析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会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状态的首要因素,如果能够正确的实施货币政策的调节,将使得宏观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证经济政策的平稳性。货币政策的研究还能够使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受到影响,如果货币政策在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对信贷投放状态进行研究,则可以使宏观经济以较为缓慢的形式变换到正常的状态,使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模式能够更加健康。
二、处理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经济稳定关系的建议
(一)提升对通货膨胀基础性因素的研究
在进行通货膨胀预期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因素实施了解,可以按照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三类主要因素的协调关系进行明确,使未来的宏观经济调整工作能够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可以按照央行机构的指示情况,对外汇体制改革环节实施了解,使外汇体制改革可以更好的适应利率的变化情况,如果能够对现有的市场模式做出正确的调整,可以按照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要素,对经济的调控技能实施了解,使通货膨胀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转变。要根据复杂状态下的宏观经济调节基础,对经济波动状态实施有效的研究,通过通货膨胀的影响深度,进行宏观经济复杂性的控制,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利用外汇资源进行稳定性修补。要根据当前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性能进行研究,如果能够保证对通货膨胀问题实施有效的控制,则需要根据货币紧缩的状态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方案的更正,使宏观经济可以在更小的波动周期内实现影响力的提升。
(二)加强对货币政策合理性的分析研究
在进行货币政策工具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货币投放的需要,对宏观经济的具体投放规模进行研究,使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可以符合货币投放的时机。要根据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过程中的收缩状态,对影响货币投放风险的因素进行控制,使货币的投放具备更强的准确性。要根据货币当前的汇率情况,对货币运行过程中的供给状态进行研究,以便货币能够更好的通过浮动政策的调节实现汇率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出口途径分析,通过固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状况,对货币的供给机制进行调整,以便货币的运转数量可以更好的实现调整。在进行信贷投放研究的过程中,要按照信贷投放的具体机制,对提升信贷投放质量的因素实施了解,以便信贷的投放环节可以更好的适应货币供给的需要,促进货币政策供给科学性的提高。
结论:通货膨胀问题很容易导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实施货币政策工具选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选用的正规性,则可以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进行维护,深入的研究通货膨胀问题与经济稳定性的关系,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津燕.后危机背景下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考[J].大江周刊:论坛,2010(03).
[2]王超.强化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短期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10(70).
据调查,农民工和城市工人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全国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921元,只相当于城市工人平均月工资1346元的68.4%,而且80%的农民工月工资在千元以下,甚至有27%的农民工月工资在500元及以下。农民工在平均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工人的情况下,平均劳动时间却大大高于城市工人。他们平均每周工作56.6小时,比城市工人每周平均47.9小时的劳动时间要多8个小时。
农民工与城市工人的收入差距通常被认为是因户籍差异而造成的同工不同酬。然而,调查发现,这一收入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在人力资本上存在差异造成的。从受教育情况看,83.4%的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而在城市工人中,约70%都具有高中以上的教育水平。从所从事工作的技术水平来看,农民工中从事体力和半体力劳动的比例高达83.3%,而城市工人有近一半人(49.2%)从事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分析进一步证明:当引入人力资本、工作状况、就业地点等因素来考察农民工和城市工人的收入差异时,农民工身份因素对收入的影响消失了。受教育年数较多、能从事专业技能工作、就业于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市区的农民工和城镇工人,都会得到较高的工资。
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工人,拥有养老保险的占16.3%,拥有失业保险的占6.2%,能够报销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的占28.4%
农民工和城市工人的待遇差异主要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如在养老保险方面,农民工拥有养老保险的占16.3%,城市工人占67.3%;在失业保险方面,农民工拥有失业保险的占6.2%,城市工人占44.5%;在医疗保险方面,农民工能报销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的占28.4%,城市工人占66.3%。分析证明,即使在同样的人力资本、工作状况、就业地点的条件下,农民工和城市工人拥有的社会保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市工人享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费报销的机会分别是农民工的2.99倍、3.22倍和1.62倍。
三、农民工呈现出积极的社会态度,他们的安全感、公平感、满意度等均高于城市工人
第一,在社会安全感方面,农民工的社会安全感明显高于城市工人。调查显示,农民工和城市工人相比,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医疗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隐私安全等6个方面,农民工的安全感均明显高于城市工人。
第二,在社会公平感方面,农民工的总体感受也明显高于城市工人。在14个社会领域的社会公平感评价中,农民工的公平感明显高于城市工人的有11个领域,包括义务教育、政治权利、财政税收政策、每个人的发展机会、就业机会、财富及收入分配地区/行业待遇等领域,只有在司法执法、社会保障、城乡待遇3个领域,农民工的公平感低于城市工人。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就业、收入分配、发展有关的社会领域,农民工的公平感大大高于城市工人,均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而人们通常认为,这些领域恰恰是农民工受到社会歧视之所在。
第三,在对地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农民工总体上也同样高于城市工人。农民工对地方政府10个方面的总体满意度为68.65%,高出城市工人4.2个百分点。特别是对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维护社会治安、实现社会公正、依法办事等方面,农民工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城市工人。
第四,农民工在社会群体间利益冲突的感知方面,远不如城市工人强烈。农民工回答“有严重冲突”和“有较大冲突”的比例只有18.63%,仅为城市工人的一半;认为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绝对会激化”和“可能会激化”的比例为38.79%,也比城市工人低16个百分点。
四、农民工具有积极社会态度的原因
第一,与农民工对自身境遇的归因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待遇低下,但他们认为这是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所致,而非社会性因素造成的后果。面对这种境遇,要提升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勉努力和知识技能的提高。因此,即便农民工为社会公众视为“弱势群体”,但他们自身还是认为存在着“个人发展”和“工作与就业”的机会公平,他们并未将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归因于社会的不公正。
第二,与农民工的生活期望与权利意识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生活需求层次较低,期望也低,因而更容易得到满足,所以他们的社会安全感、公平感、满意感、信任感等社会评价也就更加积极。相关分析表明,上述社会评价越高、教育程度越低的人,对当前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的感受就越弱,就越不容易认为社会利益冲突有强化的趋势,而农民工正是这样的对社会评价较高的群体。另一方面,农民工也缺乏自我权利意识和社会参与性。比如,根据调查结果,在民主意识方面,和城市工人相比,农民工表现出较低的社会参与性,较高的权威服从。相关分析也表明,民利意识越低的人,对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的严重性就越不敏感。
第三,与农民工的比较参照体系有关。农民工更容易与家乡的农民相比较,与自己的过去生活相比较。换句话说,农民工的利益曲线是向上走的,更容易产生比较积极的社会态度,对未来的发展也抱有更加乐观的态度。调查显示,农民工对过去5年生活水平变化的评价和对未来的生活水平的期望,都比城市工人积极。有72.3%的农民工认为过去5年的生活水平有所上升,有62.7%的农民工认为未来的生活水平会有所上升,都比城市工人高出约10个百分点。
五、关于农民工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最重要渠道,是改善农民工的受教育状况、加强职业培训以及提高工作技能。政府对农民工的财政投入应当更加集中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本提升,以此来提高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地位,而不是仅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否则,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局面会进一步加剧。
第二,农民工与城市工人的非市场化差异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方面。户籍体制的改革如果不与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相联系,它对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则是有限的。当前应当抓紧建立适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保障体制,消除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机会不平等。
第三,促进和保护农民工的积极社会态度,取消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体制,加强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工会、妇联、共青团都应当把农民工工作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劳动保障部门应密切监测农民工的利益曲线变化,通过各种措施保证农民工的收益能够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 超龄农民工养老困境研究:基于福利三角理论的社会政策分析 超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法律研究 浅谈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困境研究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述评 农民工身份困境及社会后果研究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 对农民工养老保险运作困境的反思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困境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困境与选择 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困境与出路 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基于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续问题研究 河南省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其对策初探 第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困境:老了之后该返乡还是留城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发展研究 成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转型中的基本养老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R mon goals but different roles: The State’s contribution to the welfare mix[M]∥R ROSE,R SHIRATORI.The welfare state east and we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5.
[3]彭华民.福利三角: 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J].社会学研究,2006 (4):157-168.
[4]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39.
[5]张务农.福利三角框架下的高等教育福利制度研究[J].东南学术,2014(3):138-143.
[6]王永杰.福利三角结构视野下的中国法律援助制度[J].社会科学,2007(6):124-129.
[7]韩央迪.消解与重构:福利三角视野下中国城乡社会保障的衔接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6-144.
[8]李雯霞.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支持困境――对某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实证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3:5.
[9]吴立保,陈秀梅,张永宏.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福利排斥:福利三角模型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3(5):104-106.
[10]孙中伟,王滂,梁立宾.从“劳动权”到“市民权”:“福利三角”视角下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意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8-117.
[11]张磊.农村老年福利多元供给研究――以渝东南Q村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3: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年8月29日主席令第73号公布)[EB/OL].[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