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字的演变范文

汉字的演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的演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字的演变

第1篇:汉字的演变范文

关键词:汉字;设计;融合

一、汉字的发展历史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而发展至今,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文字体系,而在今后,它仍会伴随着人们的文化观念、视觉因素以及审美要求等诸多方面因素的某一个或多个的变化而继续演化发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汉字在形成渊源上有很强的象形因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举荐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字体构成,几乎可以说,汉字是物象符号化、语言图像化的典范。而每一个汉字的造型也都是在几千的发展中提炼出来的最恰当的那个“形体”,也可以说是被大众所最为接受、最能准确地表达其意思的那个造型。在五千多年的演进历程中,汉字字形不断变化,形与意相互结合,随着人们的文化观念、视觉心理、应用及审美的需求而不断的发展,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高度符号化、图像化的方块字。[3]P214

所以我也可以这样说,尽管在于文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汉字一直被研究,其实我们若把其神秘面纱简化分析,汉字实际上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平面设计”。说它是“平面设计是因为汉字是出点画构成的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是供书写或类似方式处理的视觉信息符号。

二、现代艺术的概念

现代艺术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包含万物的范畴,所包含的范围之广,涉及学科数目之多都是空前的,它所包含建筑艺术、环境艺术、平面设计、新媒体艺术等领域。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经过不断积累而认识到美之后,造物活动与美的创造就始终紧密联系着。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也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1]p70由此我认为审美观念、造物行为和技术因素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并相互发生良性作用时才会形成设计艺术,一种有价值的设计。

三、汉字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1.汉字的视觉作用

而汉字这样的“平面设计”在过去的历史里的范畴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应该就是以汉字为装饰对象的图形艺术和书法艺术了,从它们的形式美感到欣赏价值,都是文字艺术上的典范,同时随着现代人的创作和对美的追求,这些又在继续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文字艺术在当代的设计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一个地位,不单单如此,优秀的文字设计在现代设计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汉字的构成形式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有着其他设计元素、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效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在现代迅猛发展的社会文化形态、经济活动方式、科学技术条件、大众传播媒介的推动下,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从世界其他国家吸取精华,并将之融合到强烈的民族个性之中,凭借其独特的表情获得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作为高度符号、色彩的视觉元素,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手段。

2.汉字的演变历史对当今设计的影响

要说到汉字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影响,我想我们应从汉字的演变历史说起,因为汉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对现代设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宏观上来看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从它的现实作用上来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又可以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或许你会认为就当中的“形”字是对当代艺术设计有着影响的,其实不然,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文现代设计中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

例如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等等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这也是告诉我们文字中含有声音的艺术,有人说声音的艺术就是音乐,我不敢妄自否定这样的观点,但现在我至少能得出声音的艺术在文字中同样存在。进而让我们想到当代艺术设计中融入“声”的元素的优秀作品。

再说到“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动物、祖先……”等图象。[3]P216

“形”对现代设计的影响那或许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管是什么领域的设计师都是在追求形式的美感,汉字造型本身所具有的装饰意味在当下设计中“中国风”的推进下显得十分突出。汉字图形装饰特点主要是受民间造型艺术、传统吉祥图案等内容审美影响,为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广泛的优秀素材。从现代大量的成功力作中,我们不难看出“民艺”的踪影。例如,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造型等等。

“象”则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 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在很多人脑中总认为“象形”是我们祖先创造文字的最初的方法,而现代设计中的象形手法也是被我们大量运用的,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应用于LOGO的设计上,比如联通的LOGO,变是采“盘长”之形,然后又附之于连结、联通之意,可谓精彩。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然而“数”的概念在现代设计中可能最多的就是表现在空间设计上,空间设计讲求的从大范围的有到小范围的填充,始终在追求整体的统一与和谐。[2]p69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理”在我的理解上就是讲求一个设计的“提炼”,我想最明显就是我们的设计策划上,设计策划是啊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设计体系的创意、执行过程等许多大个概念及细枝末节的最重要的依据。一个好的设计永远都是有非常具有创意和生命力的策划所主导的。当今社会被经常作为话题的应该就是地产业了,它的政治、经济因素我们撇开不谈,就说一些优秀的地产推广,在这样一些成功的推广中,你会发现它的所有的操盘手段、营销模式、广告策略等都是一跟主线出来的,那就是前期的策划,那样的策划是极其凝练的,但随之而来一大揽子的设计,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理”。

四、结语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语言,其发展演变和造型构成确实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演化与当下我们的艺术设计的关系,其实与其说“关系”,倒不如说是对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促进与推动。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延续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无尽的智慧,是先人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汉字之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更为完整的体会和运用。

注释:

[1]诸葛铠著.《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第2篇:汉字的演变范文

关键词:形体 演变 部首 定型

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过程十分复杂,但由起初的象形变为现在的符号化,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许多形体相似的构件被类化,进一步被定型为部首偏旁。“字形之学不在于以古字为正字来纠正后代的‘讹误’,而在于发现演变的原因,归纳演变的规律,掌握字形演变的方向。”[1]这是唐兰对字形演变所持的态度,强调了演变规律的重要。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部首分类法,部首便成为区分汉字的重要方法。“艹”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首,然而结合文字形体演变的进程分析,就会发现这个部首的来源并不单一,有些甚至与我们对“草”字头的叫法相去甚远,但最终都被定型为部首“艹”。

一、部首的产生及功能

(一)部首的产生和发展

东汉学者许慎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全书分十五卷,列五百四十部,收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根据小篆的字形特点,对这些字进行归类,即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并命名为“部”,各部第一个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叫作部首。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2]这也表明,许慎归纳的五百四十个部首有着严密的体系,部首与部首之间具有形体上的联系,而且部首之间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连贯性,甚至部首的先后排列都有着“始一终亥”道家哲学逻辑的考量。

然而《说文》中的540部首有许多重复混杂,整个体系并不十分科学。例如“玉”和“珏”分列二部,但从字义上看“二玉相合为一珏”,“珏”字是由两个“玉”字组合而成,应归为同一部;其他的还有分列“口”“吅”“哭”三部,“木”“林”二部等等。在我们现在看来,《说文》中的540部有很多是可以合并的。此外,《说文》将“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为第一部,将“亥”(……亥而生子复从一起……)列为第五百四十部,这是受当时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影响,并未严格按照笔画的多少繁简来分部编排。

尽管《说文》的部首存在缺陷,但它对后世学者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世编排的一些字书辞典,如《字林》《玉篇》《字通》《字汇》《康熙字典》《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甲骨文字典》《甲骨文诂林》《金文编》《古文字类编》等都是在借鉴《说文》部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纵观字典辞书部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由表意部首向形体部首的演变,部首数量不断减少,并最终定型。2009年,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汉字部首表》规定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汉字部首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二)部首的功能

众所周知,小篆上承甲金文字、下传隶楷,是连接古今文字的桥梁。在字形上,小篆由金文简化改造而来,保留了很多金文的字形特点;从小篆转化而来的隶书则在笔法上吸收了小篆的一些构形特征。《说文》以小篆编排,尤其是以兼顾字形与字意为基础的部首分类法,统摄九千多个汉字,开创了汉字分类和辨识的新举措。因此,可以肯定最初的部首分类为文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来源,这些部首体现了较强的文字学原则,具有表形与表意的双重功能。

随着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加、字形不断衍化,部首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一方面,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形体类似的部首被合并,某些部首的统摄功能增强,归于该部的字不断变多。另一方面,一些部首的表形与表意功能被削弱,部首不能完全代表该部所有字的形符,同时也不能充当该部所有字的义符。然而,隶变以后,汉字在形体上的演变程度不断减小,音近字不断增多,部首在区分汉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由于文化传承需要,字书辞典大量出现,许多人在指称单字时都带上部首名目,部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知。很明显,此时的部首体现了较浓的检字法原则,具有检索和区分汉字的功能。

在《说文》产生以前,中国古代并没有系统的以部首编排的字书,《说文》开创了部首排字的先河,段玉裁则称其为“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由“据形系联、兼顾形意”发展到“归类检索、指称区分”,部首的功能并不是固定的,它与汉字形体演变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汉字形体演变中的部首“艹”

(一)部首“艹”的形象定型

为“艸”的小篆字形,是《说文》中艸部字的偏旁;在楷书字形中,被简化为“”,很明显,楷书字形的线条更为平直,书写起来也更为快捷。上世纪50年代的汉字简化工作,有进一步将“”变为了“艹”,由原来的四笔简化为三笔,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字典里普遍看到的“草”字头,即已经固定为三画的偏旁部首“艹”。

《说文》:“艸,百芔也,从二屮。凡艸之属皆从艸。”而在艸部之前还有一个屮部,许慎据“屮”字的小篆字形,推断出“屮”是草木初生之形。其实,“屮”字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屮的甲骨文字形为(粹一九三)或(佚八四),小篆字形为。由此可见“屮”字甲骨文与小篆字形极为相似,都有很强的摹写表象功能。因此,才会出现有两“屮”的艸(表示各种草木),三“屮”的芔(草木的总名称),四“屮”的茻(义为“许多草”),最终古人选取了既能完整表达各种草木形象而又书写方便的“艸”为部首。

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许慎完成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经过一千九百多年的时代变迁,才完成从“艸”到“艹”的过渡定型。这一过程中,隶变的“艹”象形意味淡化,在承袭“草木属性”的同时,逐渐变为符号化的形旁,但是“艹”又不能作为部首“艹”下所有字的义符。

(二)以意构建的部首“艹”

艸部共收445字,毫无疑问,所有字的小篆构形中均含有“艸”这一构件,艸部字几乎都是对草木植物的属性和类别进行指称和区分,是意义上的构建。例如:“蔡,艸也,从艸祭声”“茁,艸初生出地皃”“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芟,刈艸也”等。此外,廌部的“薦”(薦,兽之所食艸)、水部的“萍”(苹也,水艸也)等字也是用以表达植物类别。蓐部的部首“蓐”,華部的部首“華”也都与艸有着密切联系,《说文》:“蓐,陈艸复生也,从艸辱声。一曰:蔟也”、“華,荣也。从艸从蕐”。这些字数量众多,就目前的字义来看,也大多与草木保持直接联系,在部首“艹”的构建中占有很大比例。

还有一些字是通过间接方式来构建部首“艹”。《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莫字,字形主要为(甲二〇三四)、(乙八七九五)、(粹二)、(京津四三〇〇)等,与小篆字形几乎没有差别。徐中舒认为,“甲骨文从茻,字形多有繁简增省,或从隹,象鸟归林以会日暮之意。释义:一、日且冥也,日将落之时也。”③“莫”的这个字义在卜辞中较为常见,但现代汉语中的“莫”字则变为了一个否定词,“甲骨文的莫字作日已隐没入林中之意。透过林隙的光线已甚微弱。莫后来被借用为否定词,故又加日而成暮字。”[4]据以上分析可知,表达日落黄昏的“暮”其实是硬性加个“日”字才生成的,而本字却是我们已经不太熟悉的“莫”。由到“莫”的演变过程中,“茻”先是变成了“艸”,再变为“艹”,虽然这一信息并没有完整的传递下来,但从“艹”和“日”等构件出发,还是能还原出这个非草木类汉字曾经与草木的联系,而“艹”是必不可少的纽带。

《说文》:“莽,南昌谓犬善逐兔艸中为莽,从犬从茻,茻亦声。”段玉裁认为“此字犬在茻中,故称南昌方言,说其会意之恉也。引申为鹵莽。”由于二人均未接触到甲骨文,对字形以及字的本意都有些误解,其实“莽”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莽的甲骨文字形为(存一·一四四零)或(存二·四九五),徐中舒认为:“从林从犬,林或作森。甲骨文从艸、林、茻、森每可通,故此字当释莽,象犬在林莽中形。”[5]由此可知,“莽”字可能不是许慎和段玉裁所理解的南昌方言,况且“茻”在此处不为特指意义的草丛,只是泛指一般意义的林莽。从甲骨文的字形分析,“莽”字描绘的是殷商先民的社会生活场景,他们可能在纵犬逐兔,也可能在观察林中疯跑的莽犬。总之,这幅生活场景所表达的内容与草木植物有着密切关联,但“莽”字的的确确是一个非草木类汉字,仅仅因那只莽犬穿林而过便与“艹”牢不可分。

(三)以形构建的部首“艹”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汉字也在同步进行着演变,这就促使人们对文字重新理解认识,并进一步对文字进行改造,从而导致了以形解字现象的产生。在汉字形体发生改变后,以形解字的方法并不十分可靠,对形体的理解往往加入很多主观内容。在部首“艹”的构建中也存在此类现象。

《说文》:“萬,蟲也。从禸,象形。”在许慎看来,“从禸”是指虫子的尾部,而剩余的部分则像虫子头部之形状。段玉裁则认为“……谓蟲名也,假借为十千数名,而十千无正字,遂久假不归,学者昧其本义矣。唐人十千作万,故《广韵》‘万’与‘萬’别……与虫部蠆同,象形。”[6]显然,二人均认识到“萬”是象形字。“甲骨文作、,金文作、、。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卜辞及古金文均象蝎。’”[7]通过对萬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分析就很容易发现:人们将甲骨文中蝎子的一对螯钳异化成小篆形体的“”,后来就慢慢变为楷体的“艹”,最终被人们定格。著名话剧作家先生原名萬家宝,为笔名,由“萬”拆分为“艹”和“禺”两部分,而“艹”取谐音变为“曹”,于是便组成笔名。可见,人们在认识“萬”字的时候,已经将“艹”作为习惯性的符号指称。

此外,被异化为“艹”的各种古文字构件还有很多,如不细细推敲就难以还原其本来面目。《说文》:“??,羊角也,象形。”段玉裁进一步指出“羊角也。玉篇曰。????,?角皃。廣韵曰。????,羊角開皃。”意为羊角形状的“??”常常被用作造字构件,如萑部:“萑,鴟属。从隹从??,有毛角。所鸣,其民有旤。凡萑之属皆从萑。读若和。”《说文》??部:“目不正也。从??从目。凡??之属皆从??”,而随后的“瞢”字则将上半部分的字形变为了“艹”,“瞢,目不明也,从??从?。?,目数摇也。”可见,很多字中的“卝”都因为同“艹”的形象十分接近,最终被归为“艹”部字。

以形构建部首“艹”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集中表现在汉字形体日趋稳定的发展时期,尤其是一些象形字在形体转换中很容易发生异化现象。但是,这些字从字意上看与“艹”的草木属性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仅仅是把“艹”作为书写构件和检索部首来使用。虽然以形构建部首“艹”的字不是太多,但需要人们在以“草字头”进行区分归类的同时注意其本意。

三、部首定型的规律及思考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产生以来一直在结构形体、语音和字义上发生变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从最初“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文字逐步发展成为形、音、义兼备的成熟文字体系。为了书写和表达的简便,越来越多的汉字被归于不同的部首下。在“艹”的演变过程中,会意字、形声字数量不断增多,汉字构形不断简化。由于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归在“艹”为偏旁部首下的字越来越多,而人们也渐渐习惯于以“草字头”来称呼部首“艹”,进而来指称和辨识某些汉字。一方面,这种演变为汉字的书写记忆提供了方便,便于文字的普及和学习;另一方面,这也导致很多汉字本意湮没,甚至造成对一些汉字的误解。

“从甲骨文到秦篆历代古文字大量形体的实际面貌,隶变以后汉字形体演变的复杂事实,都对传统‘六书’提出了挑战,进一步说明了‘六书’仅对秦代规范的小篆是适合的,但是它无法覆盖历代的汉字构形。”[8]因此,汉字构形学对部首在内的汉字构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先,从部首演变过程来看,最初的部首功能是定位于“据形系联”上,同时也兼具表意功能,这一规律在《说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随着汉字的增多以及使用习惯的作用,人们一直在对汉字进行改造,于是部首便成为了一种书写构件,这也使部首真正具有了统摄功能,相对《说文》的部首系统是一种进步。与此同时,为了书写和表达的简便,部首构形中的异化现象产生。最后,当汉字形体较为固定时,部首的作用便越发重要,它已经成为了人们对汉字进行归类区分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不再考虑单字与部首表意的关系,部首在此时定型,几乎不再变化。总之,部首的定型是在汉字形体演变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转变,即从兼顾形与意的文字学原则到以归类检索的检字法原则。

汉字发展到今天已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破译汉字的原初构造,在汉字文化兴起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急迫。因此,笔者认为在学习汉字时,要意识到汉字象形的原始属性,这如同汉字生息绵延的固定基因。时至今日,这一属性便浓缩到了常用的偏旁部首中去了,对偏旁部首重新认识和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探源汉字的历史,还能掌握汉字的现在,也是理解汉字背后所隐含着的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730.

[2]许慎.说文解字[K].北京:中华书局,1963:319.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

社,2006:61~62.

[4]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87.

[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

社,2006:64.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39.

[7]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214.

第3篇:汉字的演变范文

1、甲骨文阶段 ,“我”字在甲骨文阶段是殷商及其前期相当一个阶段群体活动生活的反映和总结, “二戈向背”是指两般武器“长柄和三齿的锋刀相背”,在生产力极度低下,人类仅依赖捕鱼捉蟹或攀枝附叶寻找山果等简单生存方式向狩猎过渡时,“我”的身体和思想,对内持戈排敌,力图生存;对外舞刀克异,排除精神宿敌。

2、随着人际关系相对稳定和部落间争斗减少,晚期甲骨文中的“我”字左戈简化了齿形。但仍不排斥对外克敌。

3、随着种植业为主逐渐代替狩猎时,左戈利齿状被写成了“禾”,整个字形由甲骨文的独体字变成了“禾”、“戈”合一的合体字。这时“我”字的兵器功能少了一半,形成一半是维系生存的“种植”,一半是防御或进攻。

第4篇:汉字的演变范文

“八”当“分”的本义后来已完全消失,现在仅当数字使用,已与原字的本义没有任何联系了。“八”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八”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分”有关,如“小”、“分”、“半”等字。

这是分开的“分”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字形①,上面左右是个“八”字,当中是一把“刀”,表示用刀把一个东西割开就要“分”。金文的字形②与甲骨文相像。小篆的字形③与甲骨文和金文完全一致。④是楷书的字形。“分”字的本义是“分开”,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可为三十六郡。”从“分开”引申出“分辨”之意,如“五谷不分”。又引申出“一半”的意思,如“人生百年,昼夜各分”。这就是说“人活一百岁,白天与晚上各占一半。在古语中“分”字还有“格外”或“特别”之义,如:月到中秋分外明,粗茶淡饭分外香。这两句中的“分”字要,生意了,应读为fèn。

上古时“少”与“小”通用。①为甲骨文的字形,仅随手的四个小点,表示不多。②是金文的字形,把“小”的下边改为一撇(指事符号)仍表示不多的意思。③是小篆的字形。④是楷书的字形。《说文》:“少,不多也。”这个“不多”不正是“少”吗?由“不多”义又引申为“稍微”,如《战国策》:“太后之色少解。”也就是说:太后的怒气稍微缓和了一些。在此,提醒小朋友的注意,“少”字是一个多音多义词,在读“青少年”一词时,这个“少”字应该读shào(哨)。

这个“小”字也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①当中是一块细长之物,其两侧是一个“八”字,就是分的意思。一物分成二物,当然就此原物小了。②是金文的字形,其义仍同甲骨文。我们再看③小篆的字形,又接近甲骨文原义了,其“分”的字义更加明显。④为楷书的字形

第5篇:汉字的演变范文

用马字的地方很多,如“马上就到”、“马到成功”、“万马奔腾”、“千军万马”等,还有成语“马首是瞻”。“瞻”是“看”的意思,因此有人把这句成语理解为“只看马头”,这是不对的。这句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在这里的意思是说:鸡一叫就要把出征的战车架好,把水井堵上,把炉灶拆掉,就看我的马冲向何方,我的马头朝向那里,那里就是你行动的方向。现在就用“唯……马首是瞻”来比喻服从某一个人的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一个人。

“马”字同时也是一个偏旁部首字,凡是由“马”组成的字大都与马或牲畜有关,如“驴”、“骡”、“驾”、“驭”等。马也是姓氏。

“驭”是一个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上部表示一匹马,与甲骨文“马”字很相似,不同的是在下部有一只手,表示用手驾驭马车。②是金文的字形。左边是匹马,右边是一只执马鞭的手,更形象地表示了驾驭之意。③是小篆的字形。左边仍为马,右边为手,这里仅有手形,而无马鞭了,表示以手驭马之意,又回溯到甲骨文之意。④和⑤分别是是楷书繁体字和简化字字形。

“驭”字的本义是驾驭马车。由“驾驭”之义引申为控制。

“幺”字是个象形字,读作yāo。①是甲骨文的字形,像一束丝的样子。②是小篆的写法,与甲骨文相似。③是楷书字形。许慎《说文》:“幺,小也。”“幺”字的本义为“小”。如《尔雅》注称最后出生的小猪为“幺豚”。“幺钱”指汉代直径七分重三铢的小铜钱。《日知录》中“谓一为幺”。因为“一”是除零之外最小的整数,所以至今人们还把最小的称为“幺”。在山东有些地方把最后出生的小孩子或小动物为“小幺郎”,而在湘西和四川一带称幼子为“幺儿”。“幺”是个部首字,凡由“幺”所组成的字多有“小”义,如“幼”、“幽(为浑暗而狭小义)”等。

“纟”字最初的写法其实是“糸”,现在简化成“纟”,也就是“绞丝”旁。①是甲骨文的字形。表示一小把丝拧在了一起,防止乱了。②是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字形,更简单了。④是楷书字形。⑤是楷书简化字形。

“糸”字也就是我们口头语讲的“绞丝旁”。其实,这个“纟”字不读sī(司),而应读为mì(密),这个字的本义是“细丝”。宋代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可见这种丝是极细的。

“糸”字是个部首字,凡由“糸”所组成的字大都与“丝”或“织”有关,如“纱”、“纶”、“纤”、“经”等等。

“丝”字是个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表示两把丝扭在一起。②是金文字形。③是小篆字形。④是楷书繁体字的写法。⑤是楷书简化字的写法。

“丝”本意是指“蚕丝”。如我们十分熟悉的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因为很细小,所以又为一种计算长度、容量、重量的微小单位,如一丝为千分之一分。后来引申用来形容细微之极,如丝毫不差、一丝不苟等。“丝”在古代为八音之一,往往指弦乐器,如丝桐、胡琴、琵琶等。

第6篇:汉字的演变范文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8—0009—09

汉高祖曾有诏云: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传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该诏书的颁布主要是为了处理汉高祖之父的称号问题,但却明确诏告了“家天下”的政权性质与父子相继的皇位继承原则,这不仅是“尊太公日太上皇”的根据,亦成为“皇太子”一职设置的法理来源。围绕着皇位继承,自西汉起便设置了一系列太子官属,其中太子舍人是最具特殊性的一个职官,据《后汉书·百官四》云:“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属皆罢,唯舍人不省,领属少府。”太子舍人是太子官属中唯一的常设官,与太子的废立无关,而且领属不定,无太子时,领属于少府。魏晋迄于南朝,受朝廷官僚体系整体发展的影响,太子舍人一职的员额、品秩、职掌、地位、领属、转迁也发生重大变化。不仅如此,太子舍人还分化出中舍人、通事守舍人等新职官。两晋南朝太子舍人的演变、分化,与东宫这一阶段中书、门下机构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即以汉晋南朝太子舍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太子舍人的职能演变、职官分化的研究,探讨舍人在东宫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有助于揭示汉晋南朝东宫中枢机构的变迁,增长对这一时期皇权政治与官僚制度之变化的认识。

一、从私属到官属:两汉太子舍人的变化

《汉书》卷二《惠帝纪》载:“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日皇太后。赐民爵一级。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外郎满六岁二级。中郎不满一岁一级。外郎不满二岁赐钱万。宦官尚食比郎中。谒者、执檐、执戟、武士、驺比外郎。太子御骖乘赐爵五大夫,舍人满五岁二级。”颜师古注日:“武士、驺以上,皆旧侍从天子之人也。舍人以上,太子之官属。”汉惠帝初继位,所赐爵者将旧侍从天子之人与太子官属并提,文中所言“太子舍人”当是刘盈为太子时的官属,可知西汉立太子之初,便设有太子舍人。

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西汉太子舍人为太子太傅、少傅属官。同为东汉初人所作的《汉官旧仪》云:“(太子舍人)如郎中,秩比二百石,无员,多至四百人。”然《通典》卷36《职官十八》所整理的“西汉官秩差次”、出土文献西汉初年所定《二年律令·秩律》中均无太子舍人官秩的记载。阎步克推断汉初除作为行政吏员的“吏”以外,还存在一个被称为“宦皇帝者”的侍臣系统,其与“吏”的区别便是“吏”有禄秩,而“宦皇帝者”无禄秩,太子舍人便属于“宦皇帝者”。

就“舍人”之称谓而言,《周礼·地官·司徒》载:“舍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云:“舍犹宫也,主平宫中用谷者也。”即在《周礼》的职官设计中,“舍人”是主宫中用谷的一种职官。然而,“舍人”之名不见于《春秋左传》,《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伍子胥死前曾有言告于其舍人,这是春秋晚期的事。在《史记》中,“舍人”频见的时代主要是战国中期以后,如蔺相如、李斯曾做过舍人,苏秦、张仪、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吕不韦、缪毒等也养士以为舍人。刘邦起事时,身边骨干不少以“舍人”为称,如“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食其以舍人侍吕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中刘邦功臣“以舍人从起(某地)”者凡22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这些“舍人”都不是《周礼》所说的职官。《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为舍人”,集解文颖日:“主厩内小吏官名,或云待从宾客谓之舍人也。”前半句当是引自《周礼》,可能注解者也觉得此说与史实难合,故以“侍从宾客”来界定“舍人”。《汉书·高帝纪上》“其舍人陈恢日”句,颜师古注解:“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后遂以为私属官号。”

第7篇:汉字的演变范文

关键词:汉字结构类型;含义;演变性;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G642

一、汉字结构类型与汉字构形法、汉字基本类型

1.汉字结构类型与汉字构形法

在传统的汉字构形研究中,常常把汉字构形法和汉字结构类型相混淆,其实,构形方法和结构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形法是对个体汉字在构形过程中,运用何种构件、数目多少、拼合方式以及构件摆放的位置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结构类型是按照不同的结构方法对汉字所作的形体结构类型上的分类,其所依据的标准是汉字的结构方式也就是构形方法,通过这种形体结构类别上的分类进一步对构形方法进行整理和完善方面的指导,从而使之更为符合汉字的构形实际。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在汉字构形方法的研究中,根据某一相同之构形方法而产生之字,是为某一结构类型之实、之成员、之内容;在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中,某一构成方法为划分或确定某一结构类型之根据。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汉字构形方法和汉字结构类型这两个方面,汉字构形方法是第一性的,是基础性的,而结构类型是第二性的,是依赖于构形方法而产生的;甚至还可以说,对于构形方法的研究越深刻、越精细,而对于结构类型的研究和划分也就越容易、越科学、越明确。

2.汉字结构类型和汉字基本类型

从传统六书观念上讲,不少学者认为传统六书为汉字形体之六种结构类型,也有认为前四书为结构类型。这种认识,毫无疑问,有其含混处,正是这种含混才带来长达1900余年的关于六书为造字法和体用二分以及其他各种认识的分歧。

二、汉字结构类型的特性

1.汉字结构类型具有演变性

汉字结构类型所具有的演变性,是由汉字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其带有浓重的图画性痕迹的象形字是文字起源的主要途径;又由于象形字是勾勒个体实物的图形性的文字,故其在形体结构上具有整体性,即文字学意义上的不可分拆性,这就是古代文字学家所称之“文”。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面符号体系。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再生性的演变,才使汉字形体结构显得多姿多态,并进而产生出数以万计的汉字形体,满足着记录汉语和人们交际表达的需要。如果仅以传统六书之中关涉形体结构类型的几书作以描述,这种再生性的演变自其基本者“象形”一法为其始点,在象形符号上附加表示抽象意义的点画则为“指事”,“会意”、“形声”则是两个以上象形符号的组合。而其有序性的演变,由其结构类型之组构部件上看,则是由初期表形字的无定性形体的结构类型,到有定性形体的结构类型;由其结构类型之组构部件数目上看,则是由单体的或单体为主体的形体结构类型,逐渐发展演变为复体为主体的形体结构类型;这种有序性的演变,还表现在由各种结构类型所构成的整个汉字系统,其基本因子是象形之“文”;即使是为汉字主体的合体之字“,而无论其中哪一种类,皆以二文相合为其基本格局”

2.汉字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

汉字形体结构类型所具有的规范性,是由汉字始终坚持表意性以形声结构类型为主体而又有着日渐严密的构形系统的性质所决定的。从总体上看,汉字的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即不可随意更改性。这种规范性的决定因素有二,一是组成汉字形体的构件,一是组构汉字形体的方法即构形方法(又称结构模式)。象形字是早期汉字,最初采用绘画的手法,按照物体描绘而成,此从整体上看是为完整的图形,从微观上看,既无点画的姿态,又无笔画的限制。由此可见,其构件也是单字之整体。由于其勾勒具体物形的要求,构件具有图画性(或用线条勾画出的图形),构件的具体形貌又决定造制单字采用独体的结构方法,为此而产生独体的结构类型的汉字;汉字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大量的创制其形体,其创制之法就选择了象形这种独体文作为构字字元,采用二体相合的构形方法而“形声相益,则为之字”(虽有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二者为主的不同,但二体相合的本质是相同的),这就产生出或会意或形声的汉字结构类型,其中又以半形半声的所谓意音相合为主流;正是汉字始终维持着这种以意音相合(或形音相合)的基本结构制度,一直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演变,是汉字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的根本原因。

3.汉字的字形结构对称性

着重探讨汉字的字形识别规律与识字教学,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即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对称性特点。对称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同样存在于汉字的字形结构之中。从广义的对称而言析,包括了汉字结构上平衡对称和局部对称,如黄、杜等字。据统计,在特别常用的42个汉字中,有11个是属于丽边对称的。高尚仁指出:对称性是最常见的视空知觉的基本现象,这类特征出现在汉字中的例子不胜枚举。汉字的字形包括3个层次:一是基本要素,即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有5种。常见笔画有28种。二是构字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和独体字。常用偏旁有140个,《新华词典》中的偏旁部首有189个,独体字有数百个。三是结构方式,即基本要素和构字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整体及其组成汉字的结构顺序。结构对称性是汉字的字形结构方式之一,具有特殊性。所谓汉字的结构对称特点,主耍是指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几何学上的对称意义,它的构形笔画或几部件以某个线(面)为轴相互折叠后或平移后可以左右或上下重叠(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具有冗余信息或重复的视觉信息,因此而区别于其它非结构对称汉字。

参考文献:

[1] 李圃等: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

[2] 刘志基1汉字体态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

[3] 周有光1比较文字学初探[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8

第8篇:汉字的演变范文

1、汉字的一般常识

(1)汉字的造字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2)汉字的形体及其演变

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

形体, 构成汉字形体的最小单位是笔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是由点和成演变而成的八种笔画:点、竖、撇、捺、提、折、钩。

汉字产生都是几千年,形体在不断地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行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

2、正确书写汉字

(1)注意字休的规范化

(2)不写错别字

3、熟悉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和笔顺的知识, 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4、汉字中形声字形旁与声旁的六种配合方式

(1)左形右声 (2)右形左声 (3)上形下声

(4)下形上声

第9篇:汉字的演变范文

汉字的构形理据,指的是汉字采用某种形体结构的理由和根据,构形“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在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只有形体属于文字本身,汉字的音义来源于汉语。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表意文字,汉字的构形理据探寻的是汉字字形与它所代表的词或语素的联系。

文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汉字始于象形,其特点是直接描摹客观事物的形体,字形是词所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简略轮廓和线条,汉字构形物象性强,个体特征鲜明。建立在物象基础之上的文字符号直接与该事物联系起来,间接表示与该事物关联的某词某义,王贵元先生说:“通过对商代文字构形的分析,可以发现早期汉字是字形直接表示事物、间接表示词的音义。”在这一阶段,汉字的构形理据主要体现在形体本身的象形性和形体之间的组合,汉字构形的理据是物象。

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构形的理据转化为词的音义,通过会意、音义结构体现出来,声符和意符参与整个字的构成,声符和意符的功能在参与整个字的构成中体现出来,形声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汉字构形的系统系增强。形声构形方式的产生,并逐步发展成主要的结构方式,为汉字的进一步抽象和简化提供了条件。

1 物象构形阶段汉字的构形情况

物象构形阶段的汉字采用按物绘形的方法构形,物象性强,个性特征明显,其形体与构形系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基础构件表形,构件数量多,变体数量也多。象形文字的构件具有浓厚的象物性,依物象之形表意,构件的形体、位置,因物象而异,形体呈现多样性。基础构件规范性差,没有定形、定量,基础构件数量就多。赵诚先生说:“根据汉字发展的大势看,愈古老的系统,形体差别愈丰富,分类愈多,特殊而例外的现象愈复杂。与此相应,规范性就要弱得多。”

(2)构件组合关系的平面性,字形结构的象形性。以物象为基础绘制的字形各组成构件都处在同一平面上,成图形性平面结构,各构件分不出组合的先后层次,同处在同一平面上。构件的组合是根据具体物象的实际位置关系来体现构意的,字形结构的象形性很浓。

以物象为基础的汉字,图画色彩浓,具象性强,构形的随意性强,构形的系统性差。王贵元先生说:“物象的画面性和饱满完整性与字形的线条性和择要性是造成同一物象多种字形的根本原因,所以,是字形表现的对象决定着构形系统的面貌。在字形以物象为表象的时代,其构形系统必然呈现象形和一物多形之态,也就是说,象形和一物多形的构形系统状态就是其成熟的状态。”

2 音义构形阶段汉字的构形情况

(1)基础构件音义符号化,构件形体固定化。音义构形阶段,汉字构形的理据为词的音义,这时构件形体表示的是音和义,就是构件独立成字时,所记录的词的音和义,构件成为词的音义的载体,这些构件就成了意符和声符,构件大多来源于原初的象形字。构件以自己独立成字时的音和义参与构形,而不是物象,构件的直观物象性就逐渐淡化了,在书写便利的驱动下,形体与原来的客观物象越拉越远,汉字形体逐渐演化,形体的符号性逐渐增强,隶变之后,象形性消失了,构件就完全成了音义符号――声符、意符。

到了音义构形阶段,构件是原初独立成字的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以它们独立成字时所记录的词的音义来参与构形、体现构意。而在物象为基础的构形阶段,一物多形十分普遍,构件的写法不固定,变体数量多,构件的形体往往随着所构之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到了音义构形阶段,这些作为音义构件的象形文字的形体逐渐固定下来。构件形体的固定化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王贵元先生称之为定形、定量、定位和定向。定形指的是同物象形体的单一化、固定化,定量指的是单字形体构件及其数量固定化,定位指的是构件在被构字中上下左右等位置的固定,定向指的是构件在被构字中方向的固定。

构件形体固定化的过程,就是构件形体象形性消失的过程,隶变之后,部分构件成了固定的部首。

(2)会义、音义组合的层次性,形声成为主要的构形方式。会义组合指的是意符和意符的组合,音义指的是声符和意符的组合,构件以所记录的词的音义来参与构意,表形构件变成了音义化符号,图形式的平面组合结构方式,逐渐变为层次组合的结构方式。随着基础构件固定化的过程,构件的符号化增强,基础构件相对减少,构件构字的频率逐渐提高,层次组合方式的出现,所需要的构件数量相对减少。

音义结合的形声字,声符与所记录的词的读音联系起来,意符与所记录的词的意义联系起来,既实现了构形的理据性,延续了汉字表意的特点,明确了汉字是汉语的词的符号,增强了汉字记录汉语的明晰性,又简化了汉字的构形方式,实现了造字的便捷,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形声结构产生以后,汉字的孳乳分化,选择了形声化的方向,形声字的数量急剧增加,它在整个汉字系统中的比重也相应加大,形声字逐渐成为汉字主体。据统计,甲骨文中的形声字约占20%,到了金文就增长到了50%以上,到了《说文解字》所收的小篆中,形声字已占到了80%以上,到了《康熙字典》,形声字约占90%,形声逐渐成为主要的构形方式。

二 构形理据的消失与汉字形体结构的记号化

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些构件已经不能体现构形理据了,就演变成了记号,有些汉字形体的构形理据只是部分消失,形成了半记号字,有些汉字形体的构形理据全部消失,就成了记号字。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因某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形体失去了构形理据,遂成了记号字、半记号字,汉字形体结构的发展呈现出记号化的趋势。

1 物象构形理据的消失而导致汉字形体的记号化

原初汉字是象形的,构形理据为物象,随着汉字形体的演变,尤其是隶变之后,汉字形体由“随体诘诎”的线条变成了“平直方折”的笔画,汉字不再象形,形义联系淡化,这些象形字就成为了记号字。例如:日、月、水、木、刀、弓、车、舟……,这些字现在已看不出物象了,象物性丧失,变成了记号字。

2 音义构形理据的消失而导致汉字形体的记号化

汉字的构形理据转换为词的音义后,汉字以会义、音义结构为主,但随着词的音义的发展,或者汉字形体的简化、讹变等原因,构形理据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形成了记号字、半记号字。

(1)字形变化而导致构形理据的消失。随着形体的演变,尤其是隶变,汉字形体在线条化、笔画化过程中,许多形声字、会意字的构件发生变化,而导致构件理据完全消失或部分消失而成为记号字、半记号字。如:《说文》:“更,改也。从攴,丙声。”“更”,原本是一个形声字,隶变之后,构件粘连而失去理据成为记号字。《说文》:“春,从?从日,屯声”。“春”,原本是一个形声字,隶变之后,保留了构件“日”,具有表义功能,构件“?”和“屯”粘连成为记号,“春”成为半记号字。《说文》:“年,谷熟也。从禾,千声。”“年”,原来是一个形声字,隶变之后,构件粘连而成为了记号字。汉字简化也导致了汉字构形理据的消失而形成了记号字、半记号字。简化,或直接减省繁体字的某些笔画、构件,或通过简单的符号代替原来的声符、意符等方法,简化了大批的汉字,亦形成了不少的记号字、半记号字。如:“鸡”,原为从鸟奚声的形声字,经过简化,声符“奚”变为记号“又”,“鸟”仍为意符,整个字变成了半记号字。“?”,小篆由“聿”和“者”构成的形声字,“聿”是意符,“者”是音符,隶变之后,“者”简省为“曰”而成为一个记号,“?”成为一个半记号字,“?”通过草书楷化而又简化成“书”,“书”就是一个记号字了。

(2)语音变化而导致构形理据的消失。对于形声字来说,字音的理据来源于声符的读音,随着语音的演变,汉字所记录的词的读音和声符的读音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总是同步的,就使得许多形声字的声符失去了表音功能而成为记号。如:“辈”,从“非”得声,“辈”和“非”上古都属于帮母,随着语音的演变,“帮”组声母分轻唇、重唇,“辈”为重唇,“非”为轻唇,“非”作为声符就失去表音功能而成为记号;《说文》:“刻,镂也。从刀,亥声。”现在,声符“亥”已失去了表音功能,“刻”成了半记号字;《说文》:“溺,从水,弱声。”声符“弱”已失去了表音功能,“溺”成了半记号字。

三 理据重构与汉字的形体结构变化

在汉字发展和使用过程中,汉字构形理据不可避免地不断弱化甚至丧失,但汉字是据意构形的,追求形义的统一贯穿于汉字发展的全过程,构形理据的弱化、丧失的同时,也就伴随着理据的重构,推动着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化,于此产生了大量的古今字、异体字等。

1 词义理据的重构

(1)意符的增加。物象构形理据的消失,导致汉字形体的记号化,而一少部分早期的物象字增加了意符或声符,改造成了形声字,使形义关系得到重新统一,实现了理据重构。“果”,原为象形字,上部为物象之形,随着形体的演变,失去了物象之形,于是新增意符“艹”而成形声字“?”,后又求书写的便利简化为“果”。“云”,原为象形字,后加意符“雨”成为形声字“?”。“止”表脚趾意,原为象形字,后加意符“足”而成为形声字“趾”。

词义的引申,导致字形与所记录的词义之间的联系变得疏远,构形理据弱化,增加新的意符,重构理据,后加意符而成的形声字有一部分为亦声字。“取”加意符“女”而成“娶”,“竟”加意符“土”而成“境”,“介”加意符“田”而成“界”,“慈”加意符而成“?”。

文字假借,导致字形与所记录的词义之间的联系丧失,增加意符,重构理据。“吴公”、“仓庚”等,加意符而成“蜈蚣”、“仓庚”;“辟”加意符而成“僻”、“避”、“壁”等。

(2)意符的换用。由于文字的假借或词义的引申,字形与所记录的词义之间关系疏远甚至丧失,更换意符,重构理据。“没”更换意符而成“殁”,“佩”更换意符而成“?”,“振”换意符而成“赈”。

2 词音理据的重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