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范文

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

第1篇: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健康教育; 骨密度; 干预

骨质疏松是全身性骨骼退化,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降低(尤其是微结构破坏),导致骨物理强度明显减弱,骨折危险性显著增高[1]。这种隐匿性病变,有骨痛症状者不足60%,又常常与退化性骨关节炎的疼痛发生混淆,容易被忽视。骨质疏松所引起的脆性骨折是老年人最主要的骨折原因,亦往往是骨质疏松患者首次就诊的原因[2-3]。老年骨质疏性骨折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疾病,随之而来的医疗费用的上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骨质疏松性骨折目前尚无绝对有效、安全的方法使疏松后的骨骼完全恢复正常,尽早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增加骨量是减少骨折危险性的主要措施[4]。本文将2012年6月-12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观察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12月本社区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居民1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平均年龄68.02岁;女92例,平均年龄62.43岁。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均为中度疼痛,观察时间为半年。所有入选者均无继发引起骨质疏松的疾病。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研究前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逐步筛选,服务团队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跟踪随访,因受试者需长期接受随访和干预,所以要求受试者依从性高、稳定,以自愿配合为原则,以平时生活、饮食、治疗为参考。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每组35例,采用不同方式干预。第1组为饮食指导;第2组为生活方式指导;第3组为药物指导;第4组为综合方法(综合前三组的干预方法)。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第1组 进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饮食指导。(1)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5]。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属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健康人每天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应遵守1:4的比例。恰玛古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能迅速排除人体体液偏酸性物质,能维持血液中钙浓度的稳定,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是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2)食用含钙高,低盐,适量蛋白质,足量的Vit C和Vit K的饮食,每天坚持喝250 mL的牛奶[6]。多食用乳制品、海产品、豆制品,如虾、鱼、虾皮、牛奶、海带、绿叶蔬菜等。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元素,因此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相当重要,如鱼肝油、蛋黄等。吃菜不应挑食,应该吃清淡膳食、低盐,注意营养要丰富。(3)少吃腌制品,饮食中的草酸盐会干扰肠钙吸收,少吃含草酸盐过多的食品如菠菜(菠菜含钙量虽高,但钙与草酸结合而不能被吸收)、莴苣、苋菜、红薯、大黄、咖啡等。

1.2.2 第2组 进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方式指导。运动时,全身和骨骼的血液循环可明显恢复,肌肉的收缩和扩张对骨骼有刺激作用,促进骨形成,减少骨量的流失,可减慢骨质疏松的进展。适度的负重运动能增加骨量,改善骨的质量[7-9]。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晒太阳1 h,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对骨质疏松症比较有意义的锻炼方法是慢步行走、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游泳锻炼。晒太阳与运动锻炼先是时间短一些,然后慢慢增加,延长锻炼时间。日光可促进皮肤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3促进肠道内钙的吸收,促进骨细胞成熟,增加骨量。还增加阻力训练(握拳、上举、抬膝)每周至少2 d。

1.2.3 第3组 相应的药物指导。用药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补钙药物,教会老人明确各种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及观察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书面的形式,把药名、用法、剂量、时间、副作用等内容写成用药说明交给患者,以便于老人记忆,并告知家属,以督促老人服药。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 mg(元素钙量),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 mg[10-11]。一般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 mg,故平均每日应额外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 mg。

1.2.4 第4组 综合方法。综合上述3种方法,进行饮食结构调整、运动方式调整、用药治疗,每天坚持一系列方法。

1.3 评价标准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以种族、性别、地区的峰值骨量(均值为M)为依据:>M-1SD正常;M-1SD~2SD骨量减少;M-2SD骨质疏松症(根据诊治的要求分为轻、中级);M-2SD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T值≥-1.0为正常,-2.5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三种干预护理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人类生活方式、环境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以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12-13]。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病率增高,居民对此病的认识度也慢慢的提高,但是很多居民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不全面,造成预防效果不明显,骨质疏松症状没有很大改观[13]。本社康中心每年健康讲座12次以上,义诊6次以上,主要针对社区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可以预防、治疗、和延长生命等健康教育宣传,对骨质疏松患者方面都进行多次不同方式进行教育[14]。由于骨质疏松病程长,还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骨折造成很多不便,困扰着很多居民[15]。多年的宣传并没有完全起到全方面的教育。本文所应用的三种干预护理都具有很好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居民的自身参与,才能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以及治疗,必将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红月.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26-27.

[2]党莉.综合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腰背痛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7):664-665.

[3]张岩.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195-197.

[4]王宁.全程护理对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ODI值及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6):6-7.

[5]贺赛美,包玲君,陈巧儿,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3):32-33.

[6]王增英,吴伏娜,钟紫茹,等.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相关因素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0):878-880.

[7]陈立英,史丽丽.骨质疏松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8):1784-1785.

[8]李晓兰,王慧文.疼痛护理方案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腰背痛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24):32-34.

[9]谢冬梅,张雪梅,岳冀蓉,等.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护理[J].四川医学,2010,31(4):545-546.

[10]刘建芳,周旭文,孙晓芬,等.围绝经期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患者的护理[J].护理杂志,2011,28(12):75-76.

[11]钟小梅.浅谈骨质疏松症的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606.

[12]曹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834.

[13]朱明玉.优质护理在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497-2499.

[14]蔡娟,李春梅,张强,等.慢性肝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7):2054-2056.

第2篇: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社区;居民;骨折;骨质疏松

[中图分类号] R580;R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3-0007-03

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据统计,全球骨质疏松的患者大约有2亿。研究显示,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会出现骨质疏松。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随着时间推移,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骨质疏松可导致疼痛、骨折、骨骼变形等,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2]。本研究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认知程度,为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7~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多个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917份,回收率91.7%。其中有效问卷833份,有效率为90.51%。所选择的调查对象为社区居民、年龄超过18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能够顺利完成调查,无认知障碍等。

1.2 调查方法

采用骨质疏松知识评价问卷[3]进行调查。第一部分为指导语以及卷首语,第二部分为主要调查对象的一般社会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第三部分是主体部分,有7个判断题和21个选择题。选择题有4个选项,所有题型均有“不知道”选项,正确选项得1分,错选、漏选、选“不知道”为0分。最高分28分。

1.3 质量控制

所有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调查时由居委会人员陪同上门拜访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并定期收回调查问卷。无效问卷标准:问题应答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见表1。

2.2 骨质疏松知识得分情况

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及骨折认知的相关知识得分情况中,预防跌倒的答对率最高,其次为骨骼与运动和日常饮食,对诊断和治疗知识的答对率最低。见表2和图1。

2.3 不同一般资料总分差异

女性、年龄小、文化程度较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总分、危险因素、诊断与治疗的得分较高。见表3和图2~5。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病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特点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下降,而钙盐和基质呈正常比例[4]。骨质吸收增多是多数骨质疏松骨组织减少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有研究显示,女性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初潮年龄、首胎年龄、分娩次数、体重身高比、绝经时间、缺乏锻炼;男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饮酒、吸烟、体重身高比、缺乏锻炼[5]。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较高,有研究显示,美国每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高达150万次,其中椎体骨折最常见,其次为腕部骨折和髋部骨折,达30万次。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且增加了住院率、手术率,增加了护理、残疾等带来的高昂的医疗和护理费用,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6-8]。骨折导致长期疼痛、活动障碍、患者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

骨质疏松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随着时间延长,钙不断流失,一般出现症状时,骨钙丢失常常已超过50%,治疗效果较差。骨质疏松的患者半数以上患有疼痛,其他常见症状有骨骼变形、骨折。脊椎、腕部、髋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部位。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多为压缩性、楔形骨折[9,10]。骨质疏松性骨折明显增加老年人的致残率及病死率[1,11,12]。有调查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后1年内31%的男性和17%的女性死亡。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严重的是髋部骨折,多需要外科手术,术后25%~3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只有少数患者能够完全恢复到骨折前的功能水平。髋部骨折后1年内有20%的患者死亡,20%的患者再次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通过控制饮食、改变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合理体育锻炼等得到预防和改善[13,14]。本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以及骨折的认知程度,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在本次调查中,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知识得分的总分较低,平均只有17.9分。在各项目中,预防跌倒的答对率最高,其次为骨骼与运动和日常饮食,说明社区居民对这几个方面的相关知识认知程度较好,诊断和治疗的答对率最低,说明人们对这方面的认知程度较低。考虑诊断和治疗属于专业方面的知识,普通人接触较少,在生活以及日常信息渠道得到的相关知识较少。而其他方面,在日常信息渠道上均能得到相关的知识,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保健也越来越重视,平时也会主动获取一些相关的知识。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在骨质疏松认知总分、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得分情况存在差异,女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关注健康以及保健知识有关。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在骨质疏松总分、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的得分方面存在差异。青年人在这三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老年人,而在诊断和治疗以及认知总分上得分高于中年人。一方面,青年人的学历普遍较高,平时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更多,而且学历高者其接受能力也较强,并且也更注意主动去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老年人本身记忆力以及认知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影响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在骨质疏松总体认知、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的得分差异显著。学历越高,则得分也越高。高学历的人学习能力以及遇到问题主动寻求答案的能力更强,并且接受能力较强,获得相关知识的渠道也更多,因此就更容易获取相关的知识。研究生的得分没有显著高于本科的受访者,这可能是研究生学科专业强,对其他知识的关注度可能相对较低。不同职业的被调查者在骨质疏松认知总分、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的得分也存在差异。其中专业人员的得分最高,这是因为专业人员中包括医生职业,医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自然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预防保健等了解程度高于其他职业。并且医生职业者普遍学历较高,多为本科或研究生。其他教师、公务员、学生均分也较高。一方面这类职业人群与社会的接触较多,在社会上获得相关知识的渠道较多。另一方面,教师、公务员、学生也属于学历较高的人群,这也是其得分较高的一个原因。本研究中军人的得分较低,但在本次研究中军人的人数较少,需要增加例数才能确定其准确情况。工人、其他职业等学历偏低,这类人群学习的积极性也较低,因此其得分较低。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认知程度较低,其中对预防跌倒的认知较好,而对诊断和治疗方面知识的了解较差。女性、学历高、青年人在骨质疏松认知总分、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得分较高。

[参考文献]

[1] 孙强,梁庆晨.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J]. 医学综述,2013,19(5):895-897.

[2] 马芳远,高青房,朱秀华.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1):48-49.

[3] 宋佳明,程志安,郭新峰,等. 骨质疏松知识评价问卷的信度、效度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5):356-359.

[4] 冯乃清,路慎国. 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指导[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3):220-221.

[5] 张德宏,李晶.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防治原则探析[J]. 西部中医药,2013,26(3):90-92.

[6] 陈晓依,刘峰,陈红方,等. 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486-489.

[7] 徐文婧.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术后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4(2):317-319.

[8] 吴丽华,叶学丽,田庆显. 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20-122.

[9] 王栋琪,汪兵,贺宝荣.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对比研究[J]. 脊柱外科杂志,2013,11(1):8-12.

[10] 刘伯昊,黎泽森,李美军,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57-358,361.

[11] 陈峰,白卫东,孙云伟,等. 广州市萝岗区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14.

[12] 王翔宇,郭亮兵.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12,39(21):36-38.

[13] 吴敏,庄建华,王尧杰,等. 社区干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的效果评价[J]. 浙江临床医学,2013,(3):394-395.

第3篇: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骨质疏松;预防;症状;诊疗难点

随着老年人口的明显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位居全球常见病的第6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该病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由于合并脑卒中等躯体疾病往往患者行走不便,易摔倒,很容易出现骨折。老年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具有外伤力小、死亡率高、愈合率低、愈合慢、致畸率高等特点。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及组织愈合能力差导致骨折后预后慢且差,再加上骨折的刺激及患者长期卧床易并发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及患肢深静脉炎等[1]。因此,对于如何改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骨质疏松症尽管早在上一世纪就被提出,但对其病因病机的明确认识也是近几年分子生物学超微结构深入研究的结果,其研究结果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治上,尚未看到特别的效果。由于骨质疏松起病的隐匿性,治疗起效的缓慢性和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对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如何预防、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系列难题。

1 骨质疏松症预防难

1.1 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坚持适当的运动,多从事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适量的日光照射可促进体内活性维生素D3的形成,有利于维生素D的转化和钙质的吸收,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元素,使骨矿含量增加。因此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相当重要,如蛋黄、鱼肝油等。中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能锻炼,如老人体操、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量循序渐进,以无不适为宜,使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全身骨骼肌收缩,增加其骨内血流量,有利于促进骨形成,减少骨量丢失,指导患者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以减少骨钙的溶出,导致骨矿含量减少[2];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把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

1.2 减缓骨量丢失

对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妇女,在绝经后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如防止摔倒、服用维生素D、钙剂等,对于绝经后期妇女,可予补肾中药或中成药,可起到雌激素替代治疗作用,缓解因雌激素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不适及骨量的快速丢失;对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旁亢、甲亢、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

2 制定适合国人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难

国内现在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WHO标准,由于地区、种族及饮食习惯的不同,其标准可能只适用于西方人而不适合于国人,有效诊断骨质疏松是治疗及判断疗效的前提。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骨密度的测定应成为最直接、最明确以及最终的判定手段,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推广性能先进、价值昂贵的双能骨密度仪尚有困难,因此,制定适合我们自己的诊断标准很有必要。

2.1 生理年龄预诊法

根据中医学“肾主骨”理论及骨骼生长发育衰老规律,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生理年龄预诊法,可以从患者的生理年龄及个体状况对骨质疏松症做出初步诊断。

2.2 综合诊断法

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2000年制定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 :必须具备全身疼痛,多以腰背部疼痛为明显,轻微外伤可致骨折;或脊柱后凸畸形;或骨密度减少两个标准差(2SD)以上[3],认为是适合国人的诊断方法。

3 骨质疏松症止痛难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多因骨转换过快或骨折所致,以腰背痛最为多见。有限而快速的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以及进一步的治疗具有现实的意义。采用局部和整体兼顾的综合治疗措施,必要时可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服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加用桃仁、红花、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三七、蜈蚣、乌梢蛇等活血、通络、止痛之品,临床研究发现此类药大多数有镇静、镇痛、催眠作用;威灵仙、防己、秦艽、乌梢蛇、独活等祛风通络类有抗炎、镇痛作用,能够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全身或局部骨与关节疼痛。土鳖虫、苏木、自然铜、骨碎补、续断、丹参等能够促进骨痂生长,骨折愈合作用。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灵活运用,有效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中医的推拿手法、理疗、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都有效,但以降钙素的起效较快,鲑鱼降钙素有鼻吸剂,使用简单、方便,其他如扶他林、芬必得等止痛药亦可以选择使用[4]。

4 骨质疏松骨折治疗难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骨折发生时将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骨折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又会进一步加速骨丢失,严重者会并发危及生命的重症合并症。对骨质疏松的患者,首先做好心理上的治疗,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同时,外固定采用夹板或石膏托为主,这有利于复位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质疏松,需长期牵引的骨折病人,条件许可的尽快作内固定治疗,减少卧床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指导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预防内科并发症及减少骨质疏松。

对于骨质疏松症预防重于治疗,只要针对其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病情就会得到大大的缓解或恢复体能,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难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5 讨论

骨质疏松症病理过程是进行性且不可逆的,一旦发生便不能再恢复正常结构,发病机制是骨形成速度小于骨吸收速度,骨形成减少,骨量降低,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不能控制其发生和痊愈,只能从提高骨量峰值及减缓骨量丢失方面来减少发生几率和缩短进程,缓解症状。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骼的系统性、代谢性骨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概括为内分泌因素、营养因素、物理因素、遗传因素的异常,以及与某些药物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因素导致骨质疏松症的机理可为骨合成作用减少,分解增多,老年人肠对钙的吸收减少;肾脏对钙的排泄增多,回吸收减少;或是引起破骨细胞数量增多且其活性增强,溶骨过程占优势,或是引起骨细胞的活性减弱,骨基质形成减少。另外因各种原因导致肌肉活动减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结果骨母细胞活动减少也可引起骨质疏松。而老年妇女在绝经期后因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骨中矿物质含量丢失而更容易并发骨质疏松症并较男性为多的首要原因[5]。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骨基质和骨矿物质含量减少,由于骨量减少,钙化过程基本正常,使骨变脆而易发生骨折。

参考文献

[1]宁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03:33

[2]王启群.关于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及康复指导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第九卷第一期中,2011.12:93.

[3]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4]邓晋丰等主编.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 422-424.

[5]李新建.筋伤内伤与骨病临床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0:390-391.

第4篇: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范文

老年人骨折中有1/3属于髋骨骨折

两成髋骨骨折患者最后将死于并发症

现状堪忧

发病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尚无确切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据有关文献报告,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国家,50~69岁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0%~28%,70~79岁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达到40%,80岁以上妇女患病率高达80%。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要低于同年龄段女性。我国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约为30%~35%,男性约为10%。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预测,我国约有8800万骨质疏松患者,每年医疗费用按最保守的估计约需15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骨质疏松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政府已将骨质疏松与糖尿病、老年性痴呆一起列为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性疾病,及早防治骨质疏松已成为医学界迫在眉睫的任务。

危害--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重危害

骨质疏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造成腰酸背痛、身高变矮和驼背,影响生活质量。此外,更严重的是导致骨折。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主要发生在四个部位:脊柱、腕骨、踝骨和髋骨。如脊柱压缩性骨折,严重时可造成截瘫;腕部和踝部骨折,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髋部骨折导致下肢运动障碍,许多患者加入残废队伍,50%的患者需全天候生活护理,20%的患者需常年照顾。此外,尚有15%~20% 的患者会因各种并发症,如静脉栓塞、感染等死亡。存活者中,有50% 致残,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除了躯体方面的问题,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还同时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独立自由行动,引起焦虑、抑郁和自尊心的丧失,使患者的情绪和社交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少人从此变得郁郁寡欢。

美国一项对45~69岁妇女的研究证实,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多存在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患者面对不能走动、将来可能发生骨折和疼痛,以及髋部骨折可能出现危害大的并发症,如衰弱、丧失独立性和死亡等,其恐惧心理大大加剧。她们渴望减缓病情,保持独立性和活动能力,同时拥有健康的外表、强健的骨骼和内心的平静。

据调查,亚洲是骨质疏松的高发地区,全世界有1/3的髋部骨折发生在亚洲,预计到2050年,亚洲发生的髋部骨折将增至全世界的一半以上。美国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每年约发生51万例心脏病,23万例卒中,18万例乳腺癌,150万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由此可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最高,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已成为绝经后妇女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

病因--各不相同,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后天性因素诱发,包括物理和力学因素,如长期卧床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疾病等;肾病、类风湿、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肿瘤病变等;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特发性骨质疏松:指男性发病年龄小于50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骨质疏松,无潜在疾病,发病原因不明。

患者的就诊情况--患病数是就诊数的900倍

骨质流失是历经数十年的过程,一般人从30岁开始,每年大约流失 1%,女性于更年期后达到高峰。女性在绝经后的5年内骨质丢失最快,约为骨峰值的1/3。男性在70岁以后骨量丢失最快。然而,长期以来,医学界不同专业对骨代谢和骨质疏松的认识不尽一致,对病人的解释和处理不同,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骨质疏松认识混乱。不少女性认为,骨质疏松是随着绝经、年龄老化而逐渐发生的一种正常的人体退行性病变,腰酸背痛、驼背弯腰、手脚不灵是老年人必然发生的生理现象。于是,许多老年患者在骨质疏松已发展到相当严重时,也不及时求治,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耽误了治疗的时机,最重要的是有可能导致致命性骨折。美国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在几种常见病中,骨质疏松的估计患病人数与接受治疗人数之比非常悬殊(见左下表),说明此病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需在群众中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全民防范

骨质疏松的危害是潜移默化的,很容易被忽视,但它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共同的敌人。只有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防为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这一疾病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可从以下三点抓起:

提升骨峰值

什么是骨峰值?每个人一生中骨密度最高的骨密度值就是骨峰值。骨峰值一般出现在30~40岁,受出生后营养、发育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骨峰值有高低之分。一般骨峰值持续数年后,骨量将逐渐下降。一个骨峰值高的人,其骨内钙含量高,年长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相对较少;即使发生骨质疏松,程度也轻,发生的时间也会延迟。为日后骨量丢失获得一个较多的骨量储备,必然会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所以,应尽可能增高骨峰值。

提高骨峰值要从为胎儿提供各种营养素的准妈妈做起。孕前准备、孕期和哺乳期合理补充各类营养素,包括一定量的钙剂,就可以为宝宝将来的骨峰值作准备。摄入足够的钙和营养,并让孩子在一生中重视体育锻炼,这样,孩子成人后就会有一个高骨峰值以受一生。

一生补钙

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得到足够的钙质以保证身体发育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钙的供给量正常,可保证钙的释放与吸收的平衡。如长期钙供给不足,骨内的钙会被动使用以维持体内钙代谢的需要。因此,一生中的任何阶段都要注意钙的补充,以解决日常饮食中钙含量的不足。

孕妇或乳母除了要保证自身钙代谢的平衡外,还要保证胎儿、幼儿钙代谢的需要,每日需补钙400~600毫克。儿童在发育生长期,如3~10岁时,每日需补钙800毫克;10岁以后,可增至1000~1200毫克;成年后,由于骨的发育已经完成,一般每日补钙 600~800毫克即能维持钙的释放与吸收的平衡。老年期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肠内吸收钙的能力下降,骨钙丢失速度增快,每日需补钙800毫克,才能减少钙的代谢负平衡。补钙时,注意饮食搭配很重要,有些含草酸多的蔬菜(如菠菜、甜菜等)或高脂肪食物与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豆腐等)同食,会形成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草酸钙或脂肪酸钙,需注意避免。

第5篇: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骨质疏松;骨密度;跌倒;骨折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1]。主要见于老年人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 [2]。。近年来,我国正逐步向老龄化社会过渡,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已接近1亿,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跌倒、骨折及骨折致残的风险增加,重视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是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一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04例,患者均经过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tiometry,DXA)测定(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且排除不良影响因素,纳入研究前三个月未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各52例,其中研究组男22例,女30例。年龄61-85岁,平均(77.3±3.2)岁。观察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62-84岁,平均(78.9±3.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均采用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口服碳酸钙D3片,600mg/d,口服阿伦膦酸盐(福善美)10mg/d或70mg/w。除上述治疗外,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防跌倒护理:据相关文献报道,骨质疏松性骨折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左右[3],骨折发生后将有80%致残,导致患者被迫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继发性引起栓塞性疾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生理、心理上的伤害,甚至造成自残。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发生于60-79岁的老年人,其发病特点具有外伤力小、死亡率高、愈合率低、致畸率高及治疗费用高的特点[4]。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在护理干预中加强“四防知识”的宣教,即防摔、防碰、防绊、防颠。指导老年患者鞋子要防滑、耐磨;避免雨天、下雪天外出;不干重体力活不提重物;乘坐公交车要扶稳,不坐后排;跨越台阶应小心,防止倒、碰伤。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严格遵循起床三步法;对于有一定运动能力的老年患者,实施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平衡性的训练计划,降低跌倒几率。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创造安全的病房及居家环境,例如地面保持干燥、防滑,增设防滑警示牌以及防滑垫,多安置扶手等。在老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增设多样化的辅助措施,确保其方便借力,同时提供性能好的各种医疗行走辅助器械。加强巡视,以防意外发生,对于使用利尿剂或镇静剂的患者,要密切注意因药物作用而导致的意外跌倒。

1.2.2心理护理: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个长期过程,多数老年患者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悲观、焦虑心理,由于老年患者机能衰退对周围事物反应迟缓,心理压力大,所以护理人员要具有耐心,掌握病人心理,积极干预,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舒解病人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使护理效果最大化。同时,指导家属尽量陪伴及照顾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树立信心,正确对待疾病。

1.2..3饮食指导: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补充足够维生素A、维生素C及含铁的食物,以利于钙的吸收。鼓励患者少量多餐,合理饮食,丰富饮食搭配,增强营养。注意从饮食中补充钙,含钙丰富的食物有乳制品、鱼虾、豆类等。牛奶不仅含有丰富的钙,也含有相应比例的磷,有条件的患者每日喝牛奶500mL,对骨骼生长十分有益[5-6]。因此老年人因坚持喝牛奶,但要避免牛奶与菠菜同食,因菠菜内含草酸,可与牛奶中的钙形成不易吸收的草酸钙,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同时,应注意在烹饪过程中尽量减少钙的丢失,烹饪时间不易过长,以减少维生素C的破坏和丢失。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内脏等,人体内维生素D来源于日光照射,故要保证老年患者有一定时间接触日光。

1.2.4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钙剂需长期服用才能达到疗效,服用钙剂时要增加饮水量,预防泌尿系结石;服用维生素D时,不可和绿叶蔬菜同食,以免减少钙的吸收;服用阿伦磷酸钠必须清晨空腹,同时饮清水300ml吞服,至少在半小时内不能进食或喝饮料,也不能平卧,以减轻对食道的刺激。服用二磷酸盐期间不加钙剂和维生素D。目前,治疗药物还有雌激素、降钙素、唑来膦酸(密固达)等,静脉滴注密固达后48小时内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反应(体温37.5-39.5℃),应告知患者为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消除顾虑,指导患者多饮水至少1500ml/天,促进药物代谢,经48-72小时体温可恢复正常,必要时遵医嘱予降温处理。讲解药物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可让患者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同时通过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1.2.5生活方式指导:加强卫生宣传,普及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提高个人的防病意识,是做好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量丢失的速率和程度,延缓和减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病情。减少长期高蛋白饮食,避免抽烟、酗酒、饮用过多的咖啡及吃太咸的食物。因香烟中含尼古丁和咖啡因,可加速钙的排出,酒能干扰维生素代谢及机体对钙的吸收。让老年人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并主动戒绝,有利于疾病康复。

1.2.6运动指导:据了解,较多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因疼痛和害怕跌倒、骨折不敢运动。而适当运动机械负荷可以提高骨转换率,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和保持骨量;规律的运动还有助于锻炼全身肌肉和关节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对于预防跌倒、减少骨折有重要意义。并且阳光照射可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产生而有利于钙的吸收。因此,应鼓励并指导老人户外运动,运动形式可以因地制宜采取远足、爬楼梯、保健操及重力训练等,强度要求适宜,即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最大心率的60%-80%,或出现出汗、轻度疲乏、肌肉酸胀感等,休息后可恢复。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避免有危险的剧烈运动。

1.2.7疼痛护理:疼痛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症状,以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护理为主导方案。产生剧烈疼痛时应卧床休息,采取正确的卧位,保持肢体功能位,全身肌肉放松。仰卧时应在双下肢下垫一软枕;侧卧位时应使腰椎在同一水平线上,可在腰后垫一枕头;俯卧位时则床垫要平,以免腰部过度后伸。对于合并骨折的病人,应按照骨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卧位方法,疼痛减轻后应戴柔软的背部支架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肢体过度负重。对于夜间疼痛可采取红外线照射理疗、局部湿热敷、中药制剂外喷,按摩患处等综合方法缓解疼痛。同时指导老人进行各种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慢节律呼吸,使老人从疼痛状态中解脱出来。疼痛剧烈不能忍受者,可遵医嘱服用减轻肌肉痉挛的止痛药。

1.3 观察指标

采用电话随访和家庭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督导患者坚持服药和功能锻炼,选择合适的健教方式,直至患者遵医用药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随访时间为1年。时间安排如下: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上门访视1次,电话随访1次;第2-5个月:每两周上门访视1次,电话随访1次;第6-12个月:每月上门访视1次,电话随访1次。记录病人干预前后骨密度值的变化及跌倒、骨折的发生率。骨密度(BMD)测定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患者腰椎(L2-L4)骨密度。BMD小于正常同性峰值骨量2.0标准差为骨质疏松[7]。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tiometry,DXA)测定是迄今为止唯一被WHO批准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的方法,它能提供与临床相关的骨骼部位非常准确的测量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骨密度干预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骨密度值显著高于观察组;跌倒、骨折率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P

3 结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常见病,WHO将之列为三大老年病之一。据调查[8],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22.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极大影响了老年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活动减少、日晒不足、微量元素及维生素D缺乏都是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研究组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随访1年,研究组骨密度值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P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增长有重要影响,可提高骨质量,减少跌倒及骨折的发生率,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

[2] 罗德军,周旭,董锡亮,等.跌倒致老年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19.

[3] 黄公怡.骨质疏松性骨折[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2):79.

[4] 程继武,肖德明.髋部OP骨折的危险性预测[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4,3(1):13.

[5] 任志宏,王永刚,刘莹,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经济负担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2,9(9):19.

[6] 吴非同,胡传来,方炎福,等.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4(5B):1.

第6篇: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群组看病 骨质疏松 老年人 骨生化代谢指标 OSTA指数

[Astract]Objective :Explore effect in Group medical visits to high risk elderly crowd with Osteoporosis .

Methods:Through OSTA index computed ,were scrcened 86 with high risk eldely croud with osteoporiosis and collected basic information and score in both OSES and OKT. The left femoral neck bone mineral density was detected by dual-energy instrument .Meanwhile, biochemical marks of bone metabolism(PINP、PTH,25-OHVitD3、β-CTX)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 the serum BUN、Cr、Ca2+、P3+were detected by biochemical analyzer . Group medical visits include:health education、condition monitoring、group work and prescription. Two group conduct above items assessment again after one year. Result : Blood calcium、phosphorus and LFN BMD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fter intervention in two groups(P>0.05). After intervention 25-OH VitD3、Score in OKT and OSE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matched group and before intervention intra-group(P

[Key words]: Group Visits Osteoporosis Aged biochemical of bone metabolism marks

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密度低下与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防治骨质疏松的关键是早期发现高危人群,给予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降低骨折发生率[1]。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ment tool for Asians, OSTA)是国内用于OP危险性筛查应用最为普遍的工具之一。由于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以及治疗目的、知识的认识不足,造成不依从治疗的情况非常普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将群组管理模式运用于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有国内研究表明,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2-4]。本研究为探讨社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干预的有效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研究日期从2015.8 -2016.7止。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于本社区11216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打浦桥街道所辖的17个居委,按东、西、南、北进行分层,随后从各层中分别抽取3个居委,共12个居委,在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在12个居委会中抽取3106名65岁以上老年人,安排体检工作,最终有2912人参加健康体检。受检率为93.75%,通过OSTA计算。共筛查出236名骨质疏松高危的老年人群,对上述人群进行骨密度、骨生化、转换指标检测并用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5]和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6]进行基线调查,随后用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86人,分为干预组(n=43名)和对照组(n=43名),在干预12个月后,对二组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及上述相关指标的检查、分析评价。

入组标准:

1.居住在本社区年龄65岁以上,OSTA指数

2.否认心、肝、脑等脏器严重慢性疾病,精神正常,生活自理,能配合体检工作。

3.近6个月接受骨质疏松的治疗,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继发性OP患者,已经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者,近6个月内新发的骨折。

1.2 研究方法:

1.2.1 本研究有家庭医生团队负责对上述86名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进行体检,体检内容包括体格检查,(测身高,体重等),血生化指标检查: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钙(Ca2+)、磷(P3+)及骨生化、代谢指标[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VitD3)、甲状旁腺激素(PTH)、I型原胶原分子的N-端前肽(PINP),β- I型胶原C端肽(β-CTX)]。采集每例受检者EDTA抗凝血样5-7ml,应用脲酶法检测BUN及酶法检测Cr,使用比色法检测血Ca2+及速率法检测血P3+。上述指标使用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检测,应用电光学发光法检测25-(OH)VitD3、PTH、PINP及β-CTX。使用Roche.e41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所有试剂购于上海罗氏生化试剂有限公司。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采用年龄、体重及血肌酐浓度进行计算[7]。

1.2.2 同时安排上述每例受检者进行骨密度(BMD)测定,为美国G.E公司的DPX.BR.ave型DXA,测量腰椎、股骨颈2个部位骨密度,选择左股骨颈骨密度(LFN BMD)作为本次研究数据,根据WHO推荐的诊断标准:T值小于等于-2.5为骨质疏松。

1.2.3 采用2011年出版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推荐的计算方法,OSTA指数

1.2.4 骨质疏松自我效能量表(OSES Osteoporosis self C Efficacy scale)是一个多维度多级评价的调查表,由二个分量表组成,即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和食钙自我效能量表,其中锻炼自我效能量表由9项条目构成,食钙自我效能量表由10项条目组成,计分方法采用5分制法,各项分数的累积即为总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骨质疏松知识问卷(Osteoporos’s knowledge Tests OkT),由3部分组成,OP危险因素(1-11题),运动知识(12-18题)和钙知识(19-26题).其中OP危险因素可以和运动知识组合为运动知识分量表,计分:答对为1分,答错位0分,问卷总分范围0-26分。

1.2.5 干预措施:将43名干预组骨质疏松高危老年人分为2组,建立对应的2个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由一位家庭医生、助理、1位全科护士及康复师负责一组病人进行群组干预规范管理。时间频率为每月1次,在社区以“小组围坐式”实施群组干预看病。每次干预活动约持续90min,包括群组健康教育及个体化的技能指导,病情监测,小组活动及处方开药4个模块的内容。干预药物为阿仑膦酸钠(福善美,默沙东 70mg/次 qw 口服)加碳酸钙D3片(每片含钙 0.5g与维生素D3 5ug BID 口服)。

群M健康教育采用医生、助理相配合的集体学习讨论(头脑风暴法)。提供病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通过创造性的言论提供更好的建议,教会成员自我管理的一般技能,对照组的老年人接受常规骨质疏松的管理(发放宣传资料及日常饮食)。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for window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_(_差)±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结果

2.1 二组干预前基本资料 干预组43例,女34例,男9例,对照组43例,女33例,男10例,二组之间性别构成比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χ2=0.07,P>0.05)。二组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BUN、Cr、Ccr、OSTA指数、OkT、OSES、骨生化及转换指标,LFN BMD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OSES、OkT的变化 干预组干预前、后的运动知识,钙知识、锻炼及食钙自我效能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干预后二组在上述4个方面亦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2。

2.3 二组骨生化、转换相关指标变化 干预组干预前后除血Ca2+、P3+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LFN BMD、PINP、β-CTX、PTH、25-OHVitD3均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干预后除LFN BMD、血Ca2+、P3+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骨生化,转换指标在干预后二组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

3. 讨论

OP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疾病。据调查,中国>60岁人群的OP总患病率为22.6%,男性为15%,女性为28.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8],骨质疏松虽然作为老年常见的慢性病,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尚未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项目之中。

群组看病将自我管理支持和看病结合在一起,一次性满足慢性病患者的多层次的需求,过程中利用同伴的支持和激励,从而在积极的患者和准备好的团队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互动,其也被认为是未来家庭医学模型的一个之一。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模式,其设计可因实施的人群,特定的团队和组织,不同的医疗服务系统特定而异,形式灵活[9]。根据国内外的原有经验,群组看病模式是一全新的慢性非传染性慢性病的管理模式,时至今日已经取得很好成效[4,9]。群组看病模式在国外一些慢性病管理中(如:糖尿病、心衰、COPD、高血压)开展实施。

本研究中通过对骨质疏松高危老年人进行群组干预管理,干预后干预组在运动知识,钙知识,以及锻炼自我效能,食钙自我效能四个方面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t=12.48、10.84、10.31、13.81,P

新一代骨代谢生化指标由于具有及时敏感,特异性等优点,可以早期反映骨的转换水平,预测骨折发生的风险性,监测药物疗效,已经应用于临床,但是目前仍不能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10]。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首选PINP和β-CTX这二个骨转换生化标志物[11]。群组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PINP、β-CTX、25-OHVitD3、PTH均存在差异(P0.05),但干预组组内分析显示与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P

本研究中同时补充基础活性维生素D3及钙剂后,干预后干预组的25-OHVitD3水平较前升高,而PTH水平下降,在以往的研究中提示25-OHVitD3与骨密度呈一定的相关性 [16-17]。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指出,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对骨骼健康,保持肌力,改善身体稳定性,降低骨折风险有益。

本研究中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25-OHVitD3平均水平为15±4.36ng/mL,与国内上海等地区关于25-OHVitD3的流行病学调查一致,提示老年骨质疏松高危人群中25-OHVitD3水平下降[18]。故在今后防治工作中应该补充及监测25-OHVitD3 的水平。

目前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基础研究,三级医疗体制中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症、骨折等方面,缺乏社区层面管理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标准,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群组干预管理治疗社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是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提高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补充钙知识、运动以及锻炼的自我效能,同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药物(阿仑膦酸钠)加上基础治疗(活性维生素D3+钙片),可以改善骨生化代谢指标的变化。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生不仅要控制患者的病情,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群组干预管理对患者从社会、心理、生理、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各方面实施综合性干预管理。

参考文献:

[1]楼慧玲. 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在骨质疏松症筛查中的作用[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9 (4): 155-160.

[2]朱兰.群组干预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影响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 2014,7(2):131-134.

[3]余峰.团队管理群组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效果评估[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5):230-233.

[4]王晓莉.群组看病模式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5(8):8-11[0].

[5]胡蓉芳.“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汉化版的测试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1):696-698.

[6]陈玉平. 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测定[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3):339-341.

[7]陈文彬,潘祥林,康熙雄,等.诊断学(第7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51.

[8]宋轶萱.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J].医学综述,2008,14(3):400-402.

[9]李丽平.组看病模式: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创新[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6):750-753.

[10]肖恩.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3):212-216.

[11][0]陶天遵.原发性骨质疏症的治疗与预防[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5):377-384.

[12]李玉洁.2014年骨质疏松领域进展回顾―美国骨矿研究学会(ASBMR)年会精粹(2014,休斯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21(4):379-394.

[13]张萌萌.中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11):1263-1272.

[14]孟迅吾.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7):504-506.

[15]李毅中.骨转换标注物监测双膦酸钠盐治疗反应[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10):1175-1215.

[16]杜伟.[0]骨代谢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8(12):36-40.[0]

第7篇: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疏康;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c)-0156-02

[Abstract] Objective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Chinese medicine bone acbel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Methods From 78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9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 bone acbel treatment.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hip bone mineral density, serum ALP content.Results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hip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erum ALP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respectively (0.76 ±0.07) g/cm squared, (0.62±0.06) g/cm squared,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serum ALP content is (58.2±23.4) U/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4.3±27.3) U/L. M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P

[Key words]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Gushukang; Clinical efficacy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疾病,尤其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为多见。绝经后妇女长时期刺激素缺乏,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引起骨量减少,使骨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诱发骨折危险,影响绝经后妇女的正常生活[1]。该研究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以该院收治的7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应用骨舒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所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WTO关于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标准。主要临场症状为:患者出现腰背疼痛、疲劳乏力及下肢麻木等症状。患者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2.3±3.7)岁,绝经年限4~16年,平均年限(5.1±2.7)年。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选患者均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患者绝经1年以上时间,且均自愿参与该研究;排除继发性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有肝脏、脾胃等疾病史患者和妇科恶性肿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患者口服阿法迪三,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服用骨舒康(熟地黄、丹参、黄芪等),2次/d,服用1袋/次。均以3个月为1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两个疗程后髋部骨密度和血清ALP含量。

1.4 观察和评价指标

对患者骨密度的测定,在治疗前和治疗180 d后,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仪扫描,再用附加的骨密度分析软件自动分析,测量患者髋骨部骨密度;对患者ALP含量的测定,采用硝基磷酸动力学方法,并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加以分析。

1.5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所记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两个疗程后髋部骨密度比较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密度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P含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L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ALP含量分别为(58.2±23.4)U/L、(74.3±27.3)U/L,观察组要比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绝经后中老年妇女易发骨质疏松症,其病因较为复杂,医学研究发现,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水平下降严重,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直接联系,体内钙磷激素失衡和内分泌失调等也是骨质疏松的主要病因[2-3]。中医研究认为,骨质疏松是肾虚的主要表现,肾是先天之本,生精生髓,肾精若充足则骨髓坚韧强壮,肾精亏损不足时,则易引发骨质疏松[5]。因此,中医治疗强调补充肾精,增加骨量,从而减少骨折发生几率。

该组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髋部骨密度及血清ALP无明显差异,治疗180 d后,观察组患者骨密度为(0.76±0.07)g/cm,较对照组患者高,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ALP含量分别为(58.2±23.4)U/L、(74.3±27.3)U/L,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骨舒康在临床应用中,能有效调节绝经后妇女的内分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并能提高患者的ALP含量及骨密度,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症,且无明显副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 刘焯敏.营养干预结合常规治疗对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4,45(2):12-14.

[2] 衣蕾,刘勤社,常巧云,等.活血胶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34-36.

[3] 陶苏红.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干预[J].哈尔滨医药,2011,6(22):480.

[4] 白洁,白孟海,刘茗露,等.中药骨疏康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1):22-24.

[5] 余兴华.骨疏康颗粒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0,29(12):953-955.

[6] 唐新桥,蒋锐中,梁培雄.骨疏康治疗骨折后骨质疏松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3):88-89.

[7] 费炳红,张随山,夏磊.骨疏康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8):46-47.

第8篇: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骨质疏松;疼痛;健康教育;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R58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114—03

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在围术期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及护理措施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将健康教育知识贯穿在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使患者由被治疗转变为主动合作、参与配合,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1]。我科自2009年开始引进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用于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疼痛,同时在围术期对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及护理策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胸腰椎骨质疏松患者27 例,其中男9 例,女18 例;年龄56~82 岁,平均66 岁;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2]为依据。排除胸、腰椎肿瘤、结核、感染等;年龄≥60岁;心肺功能可以耐受射频热凝手术。所有病例术前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全部病例经骨密度测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27例患者均接受了射频热凝治疗。

1.2 射频热凝治疗方法[3,4]

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根据患者的疼痛区域在DSA下定位其支配神经所在的椎板外凹切迹。体表定好穿刺点,用前端5 mm的8号绝缘射频套管针稍朝内(约5°角)刺入至同侧椎板,注入局麻药0.5 mL,轻柔将针向外探插,将针尖沿椎板外侧缘滑过。退针芯放入射频电极,开启神经电刺激(2 Hz,1.0 V),观察脊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肌肉抽搐程度,调节针尖方向并缓慢将针尖向深部推进,当电压降低至0.5~0.7 V仍可看见肌肉抽搐时,改用频率为50 Hz、电压为0.5~0.7 V的神经电刺激,诱发异感的部位与患病部位一致时,表示针尖正确位于脊神经后支旁。此时注射质量浓度为0.069 mol/L的利多卡因3 mL,患者疼痛立即缓解,证明定位准确。如果异感部位与患病部位不一致,应改作上一节段或下一节段的操作。穿刺成功后予70 ℃ 60 s射频热凝3个周期,75℃ 60 s射频热凝3个周期,术毕。

1.3 视觉模拟评分(VAS) 疼痛评分和Schober试验

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5]和Schober试验(嘱患者取直立位,在其背部正中线平双侧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向上垂直距离10 cm和向下5 cm处各作一标记,然后嘱患者尽量前屈(保持双膝直立位),同时测量两标记间增加的距离,正常时腰椎运动两点之间距离增加至少5 cm)并加以记录,以此来判断手术的效果,同时记录副反应(有无神经根损伤、背部局部皮肤感觉功能缺失等)。观察记录的时间点为治疗后2 h、1 d并随访3个月。

1.4 健康教育干预

1.4.1 术前健康教育干预 ①心理干预:该手术是新型的疼痛微创手术,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知识了解较少,对术后的止痛效果持怀疑态度,存在一定的紧张、恐惧感。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射频热凝术较传统疗法的优势,告知患者及家属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大大减少了老年患者由于卧床引起的并发症等优点,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②全面评估 术前常规行心肺肝肾功能测定,血常规、凝血,脊柱正侧位片,完善CT、MRI 检查。本组患者半数以上伴有内科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疾病特点指导患者主动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如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纠正心律失常、吸氧等。③练习 手术采用俯卧位,由于患者日常生活中很少采用此,术前应指导患者俯卧位练习。具体的练习方法为:患者俯卧,双肩、耻骨联合及髂前上棘等处垫软垫,尽可能减少对胸腹部、生殖器官() 和的压迫,开始时每次训练20 min,循序渐进,增至每次1 h 以上。④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进行清洁、术区备皮、手术当日清淡饮食、局部麻醉无需禁食水。

1.4.2 术后健康教育干预 ① 干预:术后卧硬板床,平卧位4~6 h,6 h 后可翻身,卧床24 h 后鼓励患者佩戴腰围下床。②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同时注意穿刺点有无红肿及渗出,腰痛较术前有无明显减轻。有无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等。术后患者常出现腰腿发热感,护士应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及时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的顾虑,经对症治疗后均能缓解。本组少数患者穿刺部位疼痛较明显,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予少量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应用后症状缓解。③功能锻炼指导:术后6 h即开始鼓励病人床上深呼吸及开始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肌力的练习。术后 24 h 可以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先在床边站立数分钟,感觉无头晕等不适症状再慢慢行走,初次行走要有人陪伴,还应告诫患者需穿胶底防滑鞋,避免弓背坐立或长时间坐立。④补钙:术前骨密度检查示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所以此类病人需要终生抗骨质疏松治疗。临床上常用密盖息作为补钙的首选药。为了防止骨质进行性丢失,患者必须根据需要给予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6]。⑤饮食干预:嘱患者进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同时注意适当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若出现腹内胀气等情况,可酌情延迟进食时间至6~8 h。⑥出院指导:射频热凝的一大优势就是患者可以早期活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嘱患者出院后休息2 周,坚持卧硬板床,继续练习直腿抬高及腰背肌功能锻炼3~6个月以上。3 个月内在活动时佩带腰围保护,3个月内避免负重、转体动作。康复后可以选择快步行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患者术后1 个月、3 个月复查,并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继续加强腰背肌的练习。术后3 个月应用VAS对患者疼痛再次进行评价。术后随访发现止痛效果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时点间进行方差分析;P <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 疼痛评分和Schober试验的变化情况

见表1。全部患者术后无副反应发生。由表1可知,腰背疼痛VAS 评分术后2 h、1 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Schober试验术后2 h、1 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术后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饮食方面等,满分100分,得分>90分为优,80~90分为良,60~80分为中,得分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之一。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疼痛常为胸、腰背部慢性、局限性的剧烈疼痛,大多在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后发生,是一种难治性疼痛[1]。近年来兴起的射频热凝技术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疗效差、创伤大的缺点,其微创、耐受性好,控制疼痛的有效率高[2]。但该手术是经皮脊柱手术,且病人年龄偏大,因此要做围术期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才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基础和保证。护士是保证疼痛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成员,减轻患者疼痛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患者术前实施心理干预、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进行练习,术前准备,术后通过实施干预、病情观察、功能锻炼指导、补钙、饮食干预、出院指导等围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显示,27例患者腰背疼痛VAS 评分术后2 h、1 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Schober试验术后2 h、1 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表,从疾病相关知识、术后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饮食方面等进行健康教育效果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例患者中,健康教育效果优6例,良13例,中7例,差1例,总有效率96.3%。与邓珍良等报道[7]的观点基本一致。

综上,及时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及有效的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干预及护理指导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基础和保证,且明显减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患者的疼痛。

[参考文献]

[1] 潘琦,王晓霞,金世鑫. 骨质疏松症治疗现状:2009[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 (1):5—7.

[2]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1—3.

[3] 张学学, 张达颖,翁泽林,等. 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J].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9): 992—993.

[4] Van Wijk RM,Geurts JW,Wynne HJ,et al. 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 of lumbar facet j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ham lesion—controlled trial[J]. Clin J Pain,2005,21(2):335—344.

[5] 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会. 视觉模拟评分法[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11(9):483.

[6] 钟杰琴,戴惠芬. 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护理体会[J]. 湖南中医杂志,2004,20 (5):44—45.

第9篇: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唑来膦酸钠;骨质疏松;骨密度

【中途分类号】R5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99-0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的骨病,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常表现为疼痛、驼背、变矮、脆性骨折和呼吸受限等症状。脆性骨折发病率高,且对健康影响大,约一半髋部骨折患者需借助行器行走,1/4以上患者需家庭护理。有学者报道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与同龄对照组相比,其死亡率增加23%。以钙剂、维生素D 、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或降钙素)构成“三联”药物治疗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治疗方案。唑来膦酸钠,是一种经静脉给药的双磷酸盐类,不受限制,患者依从性好[1],本研究探讨唑来膦酸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在2010年2月~2012年4月期间门诊和住院病人中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0例,年龄60~81岁,平均68.3岁;对照组55例中,男性23例,女性32例,年龄60~83岁,平均67.5岁。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标准:1 腰背部疼痛,轻度外伤可发生脆性骨折;2骨密度仪测定存在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采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3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其他影响钙磷代谢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二组临床基础资料,如年龄、性别、症状、骨密度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案

研究组:应用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唑来膦酸钠,冻干粉针剂(每支5mg)。使用方法:每年应用一次,以5mg唑来膦酸溶于100ml溶液恒定速度滴注,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不与任何含钙或其他药物混合或同时静脉给药。同时服用骨化三醇,每粒0.25ug,每次1粒,1次/日;钙尔奇D片600mg/片,每次1片,2次/日,疗程为1 年。对照组:服用骨化三醇,每粒0.25ug,每次1粒,1次/日;钙尔奇D片600mg/片,每次1片,2次/日,疗程为1 年。用药期间不使用激素、镇痛剂以及其他影响缓解疼痛和骨代谢的药物。

1.3 疗效观察

(一)疼痛症状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0分为无痛;1~3分为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为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为有渐强烈的疼痛,难以忍受。治疗前后对比评分减小为有效,不变或者增加为无效。

(二)BMD测定及血钙、磷、AKP变化情况 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BMD、血钙、磷、AKP,并在试验过程中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用Χ2检验。BMD和骨生化指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及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验。以P

2 结果

试验过程中,治疗组60人,有2人中途停药,1人更改治疗方案,符合试验要求57人;对照组60人,1人中途停药,5人更改治疗方案,1人因心血管事件死亡,符合试验要求53人。

2.1 治疗后骨痛等症状改善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均有明显的腰背痛、变换痛及活动不便等主诉。治疗组2周左右患者症状明显缓解(P

2.2 治疗前后BMD测定情况

2.3 2组治疗前后血钙、磷和AKP的变化

2.4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57例患者中出现胸闷、心悸3例,发热、肌肉酸困类似感冒样症状6例。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