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法治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治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治思维的培养

第1篇: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律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培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毕业后要完全胜任工作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要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充分提高,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笔者基于对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试图探讨法律思维方式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

法律思维方式之辨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涉法性问题的思维方式。作为法律实践活动方式的观念形态,法律思维方式是伴随法律职业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独特性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的固化和凝结。不同于经济思维方式偏重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政治思维方式偏重于不同利弊的权衡和道德思维方式偏重于善与恶的评价,法律思维方式则偏重于合法性的分析。作为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合法性强调要以法律为准绳来思考与处理涉法性问题,面对任何涉法性社会矛盾和纠纷,基本任务在于做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并依照法律,以权利与义务分析为线索,最终做出权利安排和义务界定。合法性是对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最高抽象,把握了合法性,也就从根本上把法律思维方式与其他非法律思维方式区分开来。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判断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法治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等,也离不开全民法治观念的确立。“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尔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鉴于此,“法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处理涉法性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法治得以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思维方式基础,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基本资质的内在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思维方式仅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所独占。从思维主体的角度来说,法律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官的思维方式;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广义的法律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作为广义法律思维方式的思维主体,社会大众是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的一般社会成员,他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未经专门职业训练而逐渐养成的一种法律价值观和法律判断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法律思维方式既是专业的,又是大众的。法治的实现需要经专门职业化训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也离不开未经专门职业化训练而具有一定法律思维能力的普通社会大众。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自觉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这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互助共生

在现代社会,法律和道德共同构成两大基本的行为规范,两者共同为社会的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在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既是人们思考和认识法律问题的前提,又是人们思考和认识的对象。没有法律,也就无所谓法律思维方式。什么是法律?按照法学理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内容丰富,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基本构成要素。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任何职业活动都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其发展也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这样,职业道德规范也就应运而生。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发展的产物,它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自觉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遵守职业纪律,展现职业作风。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按职业道德标准行事,是各行业从业者应具备的一种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作为职业生活的两种基本行为控制方式,法律和职业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助共生。一方面,遵纪守法常常构成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是法律的灵魂,法律规范中的一些条文也是道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职业道德所提倡的内容会在一些法律规范中出现,同时,法律制裁的威力也有助于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当某一行为冲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做出了严重危害他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时,为了维护用人单位及社会的正常秩序,就要动用法律手段对这一行为进行强制制裁和惩罚。

法律思维方式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保障

尽管人们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但在基本范围内也存在着深刻的共识,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成为各行业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必须在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积极探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契合职业化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

按照一般德育理论,道德的培养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这样,帮助高职学生深刻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含义,是培养其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互助共生,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和惩罚。因此,努力挖掘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的法律意义,必将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法律思维方式的保障。

敬业是一切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基础,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敬业就是要尊重、尊崇自己的职业岗位,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尽职尽责,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义务感。职业与责任如影随形,一个敬业的从业者,必须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其中包括道义责任,也包括法律责任。具体来说,一方面,从业者要做好分内的事情,如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则应承担相应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履行职责,是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责任的本质要求。如果遇事临阵退逃,不仅谈不上敬业,还可能违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是职场从业者的道德底线。诚信的本质内涵是尊重实情、有约必履、有诺必践、言行一致、赢得信任。在职业生活中,诚信要求从业者尊重事实、真诚不欺、讲求信用。其实,诚信也是我国现行法律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指导和统领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帝王规则”。显然,在诚信成为法律规范的时候,违反它所承受的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可以是财产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罚。

第2篇: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即思维的广阔性,从所认识的对象的广泛联系出发,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来认识事物。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 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从宏观上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采用系统的方法,把所学知识以”本”为单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把所学某本书的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形成网络.具体做法:-------让学生先研究一本书的总目录,形成网络的第1个界面,即总网;再分课研究,把每一课书的知识按其内在逻辑形成一个个分网络.

    例如:以<哲学上册>为例------总网:

    辨证唯物论--------物质---------意识-----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辩证法---------联系 发展 矛盾

    (2)运用联系的方法,把每一课和各课之间的相关知识进行清理,形成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要全面地把握实际2.要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实际,通过这么一联,就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联系起来了,这是分网中的横向联系

    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

    发展------从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三个方面

    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次矛盾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这是分网中的纵向联系

    通过这两个层面的结网,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二.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知识,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和思维的发散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

    二是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不过,有时故意打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这也是发散思维的需要.

    例如:经济学的复习就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来进行思维的发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应该怎么办? 加入WTO以后,我国应该如何应对?面对国际的倾销,我国怎么办?如何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我国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围绕这些问题,就可以把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串联,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复的进行训练,学生的思维自然就会多维.

第3篇: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激趣阶段思维培养

包括“铺垫激趣,导入新知”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复习铺垫,包括知识方面和思维方面。知识铺垫要做到: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如我在教圆柱表面积时,首先使学生回顾长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再通过实物演示,将圆的面积展开,观察其特点,明确圆柱表面展开后得到两个相等的圆和一个长方形(侧面)。通过演示观察,学生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就是圆柱的高。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其二是导入新知。即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激发性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巧妙导入新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上进心强,喜欢表现自己。这一阶段从开始的复习铺垫到设疑激趣、导入新知,进而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新知的活动,激励学生质疑释疑,使思维积极地活跃起来。

二、启思阶段的思维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就谈不上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知识构建。这包括:“引导参与,探究新知”和“质疑释疑,理解新知”两个环节。

“引导参与,探究新知”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这里要着力于发展两个过程:一要展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即将课本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学生动态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未知的领域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结论时,曾经付出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二是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即引导学生开展思维,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特别是要注意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如:1.我在教学环形面积时首先出示环形图,告诉学生什么是环形。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探索,从而发现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如果外圆半径用R表示,内圆半径用r 表示,你能进一步推导出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得出结论:S环=π(R2―r2)。这样的启思,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2.根据“幼儿园买来120张彩色电光纸,比买来的白纸少2/5。”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经过分组讨论交流后,孩子们提出了如下问题:买来白纸多少张?这两种纸一共买来多少张?买来的彩色纸和白色纸的比是多少?等等很多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回顾已学过的知识,试试看,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学生们的思维再次被调动起来,进入了积极思维过程。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后,得到了多种解法。又通过对比,选出了最优解法。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

三、巧练阶段的思维培养

巧练包括“巩固练习,运用新知”,主要通过练习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方面,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即从基础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申到思考题,让然学生在基础题中得到巩固,在变式题中得到加深并能灵活运用,在综合题中得到沟通,把内化了的知识随时归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在思考题中得到深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如:在学习了正反比例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习题1,幼儿园买来一些苹果,按3:4的比例分给一班和二班,一班分了60个,买来苹果共多少个?习题2,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32个,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5%,实际完成这批零件用了12天,原计划多少天完成?习题3,两个圆A、B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的面试是A的1/4,是B的1/6,已知A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那么,B的面积比A的面积大多少平面厘米?

第4篇: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所谓“三段式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的时间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和具体的目的、要求。如教“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基本状况”分成这样三段:

第一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新课内容,为听课做好准备,创造储存信息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传输信息做好准备。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状况出现哪些变化?

2.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是否消除了阶级对立?

3.判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否消除阶级对立的根据是什么?

4.如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中“变化”与“没有根本变化”的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还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为教师的第二阶段精讲做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新课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实际和阅读新课时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讲清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生自学本框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一框内容主要讲了两个关键问题。

1.重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中的“基本”两个字。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外,还存在城乡小私有者和自由职业者。如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律师、医务人员等。

2.根据关于划分阶级标准的观点,对战后无产阶级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逐点分析。使学生弄清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只是属于无产阶级内部结构及生活状况等现象的变化,而无产阶级由于它对生活资料占有关系没有根本改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资产阶级仍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丧失生产资料,它们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变化”的只是现象,本质上“没有根本改变”,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懂得“变”与“不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通过教师的分析,对内容繁、头绪多的问题层层分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由现象到本质,点明问题的症结,进一步拨动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听完教师分析后,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复习巩固。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评析。我们在讲完这一框主要问题之后,曾引用了当代资产阶级学者的一些观点,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

如资产阶级学者宣扬的:“资本家财产的来源和增加,是由于节约和对于劳役所得作出的牺牲性储蓄,再加上大胆的、富有想象力的和聪明的投资。”因为对资本家的财产来源和增加的问题,不少同学有模糊认识,让学生自行讨论、争辩。

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积极组织和引导,使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政治是非问题的能力及批判错误观点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普遍反应较好,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多种思维能力。让他们自己引证事例、讨论争辩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5篇: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1换词理解,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凭借和依托。教学中,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也是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的一个途径。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草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一句,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赶”的含义,可以进行换词比较:这个“赶”字在这里用得好不好?“赶”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如果把“赶”字换成“盖”、“追”、“接”字,行不行?为什么?这样换词比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大家都积极思考,寻找准确的答案。经过比较分析,认识到:“赶”字换成“盖”,就失去了草浪翻腾涌动的气势;把“赶”字换成“追”字,草浪又失去了连天接地的辽阔;把“赶”字换成“接”,草浪也失去了一浪赶一浪的起伏状态。这里用“赶”字正好表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赶”字的含义的理解就准确了,也训练了思维的准确性。

2设疑理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教师如能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向深层理解词句,既能对词句深刻理解,又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凡卡》,讲凡卡在圣诞节前夜写信给爷爷,希望爷爷把他带回家过“快乐的日子”,而不再挨打受骂。但他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他信封的地址写得不详,有没有贴上邮票,爷爷是不会收到他的信的。教师可在学生的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设疑: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他的愿望能实现吗?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学生思考后明白: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想过“快乐的日子”的愿望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爷爷是在地主家守夜的,也自身难保,哪有能力带回家过“快乐的日子”?像凡卡这样的穷孩子,要过好日子,就必须那吃人的社会制度。这就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中心,思想认识也就深刻了。

3求易理解,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求易,就是对同一问题寻求多种不同的答案。求易理解,既能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独特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变通性。《月光曲》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我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丰富含义,激发思维的变通性设计了“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的各种可能原因。学生思考后回答:①贝多芬默认了;②贝多芬谦虚;③贝多芬怕让人知道了,会有很多人来看;④贝多芬酝酿《月光曲》进入了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⑥贝多芬遇上了盲姑娘这个知音,他很激动,忘了回答;⑦是课文省略,下文的“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就是回答。学生的这七种不同见解,它们作为单一存在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就使学生的思维从求易中达到了变通,又从变通中开拓了新意,既深刻地理解了句子,又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4联想理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练习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可让学生展开联想词句。如教《狐狸和乌鸦》一文的结尾句“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时,我这样激发学生想象:狐狸叼起那片肉又怎样?这一问,学生的想象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狐狸叼起跑进洞里,小狐狸看到肉高兴的笑起来:妈妈真好!妈妈真好!有的说:乌鸦看见窝里的孩子哇哇叫着:我饿!我饿!就哭得很伤心。有个学生则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说:乌鸦也知道狐狸疑心大,它心生一计,哈哈大笑起来说:那片肉有毒。狐狸放下嘴里那片肉正在发呆,乌鸦飞下来把肉叼回来。这个学生的想象集既合情理,又具有创造性。在教材关键处启发想象,让学生联想,这种阅读教学,使学生既能主动理解、接受教材中有关词句段篇的只识,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第6篇: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维直觉思维数学直觉思维激发和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思维对象(实体或虚拟)的夲质属性及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依据人脑中思维意识参与主体及呈现方式的不同,人们把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人脑中显意识参与的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的推理性活动,直觉思维是人脑中潜意识参与的不经过逻辑的、有意识的推理而认识思维对象的活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组成了思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现代脑科学告诉人们,人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脑是新皮质,是辅助的,控制知识、理解、计算、判断和逻辑推理,是显意识脑,语言脑,主理性,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特点;右脑是旧皮质,是主要的,控制图像化机能,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超高速大量记忆,是本能脑,潜意识脑,祖先脑,音乐脑,主感性,具有不连续性、弥散、整体性等特点。深层次的思考,深层次的创意,深层次的记忆,永久性的记忆靠右脑。左右脑的使用是相互补充,协同工作的,但开发右脑比开发左脑重要,多用右脑,事半功倍。

从人脑的功能来看,逻辑思维来源于左脑,是可"言传"的理性思维,直觉思维来源于右脑,是能"意会"的感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直觉是头等重要的"。正是基于直觉,阿基米德在浴室洗澡时发现了鉴别真假王冠的方法,爱迪生看到了用棉纱织成的围脖而灵机一动,最终发明了灯泡,牛顿夜晚在萍果树下沉思时,看到萍果掉落地上受到启迪,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门捷列夫在梦境中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等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直觉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而后与显意识沟通,于是一下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而对加工的具体过程,我们则没有意识到"。前苏联科学家 ?楄 德洛夫更明确地说:"没有任何一个创造能离开直觉活动"。

直觉思维具有简约性、自信力、创造性、自由性、跳跃性、灵活性、自发性、突然性、不可靠性,是科学发现赖以生存的东西,被科学家和 发明者所善用。

直觉不同于直观,也不是感官对象作用于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躯体感觉 。直觉是一种灵觉。生活中习练自行车时平衡感觉的悄然获得,足球颠球技巧的瞬间掌握,久久思索数学问题无果后半夜突然而至的灵觉,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激情授课时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数学原初概念的发现,数学推理的每一步,无一不渗透着直觉的身影。

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属心智活动,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一种直觉,一种灵感,一种来源于心灵深处的特有感觉,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活动,由潜意识参与,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由思维主体自觉领悟数学问题本质的活动。它以思维的无意识、抽象性却又迅捷、敏锐,在一瞬间能对数学问题作出快速判断、合理猜测或突然领悟,准确把握数学对象某方面的整体夲质,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超前的予见性,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之道具有引路、指引方向、点亮心灯,有所启迪而豁然开窍,如朦胧中醒醐灌顶,疲惫中灵机一动,来有觉,去无影,有别于逻辑思维而又远远高于逻辑思维的隐性思维,为老师和学生隨处可遇而常不相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已认识到数学直觉思维隨处可见,而又对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开拓性人才具有不可多得的独特作用而引起重视。

布鲁纳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直觉这种天赋"。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学习是"读而知之",也是"思而知之","思"就是由疑而问,由问而觉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是由数学思维对象信息的呈现、接受、酝酿加工、反馈、输出组成的全维过程,其夲质就是在头脑中建立关于这个知识的内部网络图式,是由显意识和潜意识共同参与,却显化为逻辑思维或数学直觉。数学直觉是对数学对象及其夲质属性的直接感悟 ,数学理解就是对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的感悟。感悟是一种由感而悟的觉受。是把学习的外在营养面包转化成内在知识精华的过程,是人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感悟就是创新。数学直接感悟是把人脑中潜意识对数学对象的认知通过显意识放大后的自然呈现,是左右脑在一定的思维场中对数学问题直觉的自然沟通,是潜意识对数学思维对象的自然感应。创新式的教育就是要促使学生感悟,形成真正的有效学习。生夲教育"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育主张和教育要"得意忘形"的见解,正是重视感悟的生动写照,是最优化的教学。理解会直接影响迁移,而迁移直接影响类比和联想,因此,只有基于理解的数学学习才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提升。

理解水平与学习能力水平密切相关,离不开人脑中已有知识建构的强弱。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水平的策略来看,把"数学"与"生活实际、求真做人"紧密结合,使"做人、做事、学习"三合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在数学中了解生活,在做人中培养能力",不失为一种简易而行之有效的捷径,这不仅接通了数学知识和学习能力生发的活水源头,增大了数学学习的有效时间,也激发了初中生数学直觉思维生发的活水源头,提升了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认识客观世界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意识的情趣浓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科学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水平。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填鸭式"死记硬背的师本教育,其症结在于扼杀了"右脑的潜能",是左脑教育,强化的是掌握语言、逻辑分析、数字处理的左脑,闭置着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其结果是隨着学历的提高,右脑能力下降。"创新、情商、识人、系统都来自右脑的直觉、灵感、顿悟、感觉,因此 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在于心智模式的建立,智慧的提升,右脑的开发。人的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内心的修炼和对世界的了悟"。走向觉悟的数学,在做人中修心正已,认识生命,开启智慧,是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捷径。

参考文献

[1]初中生潜能挖掘/智慧开发——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包丰顺;

第7篇: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P130例3。这道例题讲的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测混合运算,教材编排是由3.6÷1.2+0.5×5逐步过渡到(1) 3.6÷(1.2+0.5)×5和(2) 3.6÷[(1.2+0.5)×5]。教材中对例题的讲解很精炼、很清楚,最后用黑体字概括出了运算顺序,而且其中还穿插了取商的近似值的知识。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改进,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学例题即可掌握,或者是象传统的教法那样,教师在上面讲解,板书全过程,学生在下面听,被动地接受,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教者能较深刻地理解教材象这样编的寓意,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教学中,在较好地实施学法指导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教学中他是这样做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P130,我们来学习和研究例3。请同学们从第一行一直看到倒数第三行,连续看三遍,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看谁发言最积极。 (这里的"学习、"研究"和"讨论",表明教者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约5分钟后。

师:请问同学们,从刚才看的内容中,你学到了什么? (一个"你学到了什么"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导得有方。)

生:我学到了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课本上的黑体字)

师:对。这就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及时加以肯定,就能消除学生的模糊印象)

生:我学到了,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必须添括号。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深入了一层。

生:我认为,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师:你把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换了一种说法。 (学生能换一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但掌握了,而且还理解了。 (这一很平常的肯定,不但鼓励了学生,而且为教学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设置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生:老师,我还学到了在混合运算中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师:那么,怎样理解"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呢? (这一问,既指导了学习方法,又再次激活学生思维,这就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生:我认为,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保留两位小数,另一种是商出现循环小数时保留两位小数。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不错。

生: (好多学生举手)还有,这里指的是除法,而不是乘法。

师:这一补充,就全面了。

生:老师,这里说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指的是多少呢? (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蹦出来了)

师: (一愣)这位同学不错,肯动脑筋。这里的"较多"应该指的是三位和三位以上的小数。 (这个问题可能出乎教者的意料之外)

沉默了一会儿。 (学生在认真地看课本)

师:是不是再没有了呢?

生:我想补充一点,取近似值时应写约等号。

师:对,这一点也很重要。

又沉默了一会儿。

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这里(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不一样。" (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是教师导的结果)

师: (非常高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 (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

生: (恍然大悟似地)我知道了,这说明,在哪一步取近似值,就在哪一步写约等号。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时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师:很好!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学得很认真。今后在计算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

师:除了刚才说的那些,我们还能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今后看课本,要认真地看,认真的想,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生:我们在列综合算式解文字题或应用题时,不能用错了括号。 (学生能从这里概括出学习方法,没有教者长期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

以上是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段。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算得上一堂较成功的开放型的课。

还是这位老师在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复习课时,有两个片段做得很好。一开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

(问得好。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变"接收式"为"探究式"并很自然地指导了学习方法。)

生:我们应复习怎样求这些多边形的面积。

生:我们还应复习三角形、平行四形和梯形各有哪些特点。

生:不对,这是以前学的内容。我认为今天我们应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许多同学都同意他的看法。 (学生的争论本身就说明,教者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新课时就进行了学法渗透)

师:我也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要补充一点,我们还应共同探讨一下,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内,教者就轻而易举地让每个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前的不稳定状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教者就让学生自己先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制的学具,拼一拼,画一画,同桌相互讨论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突出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即转化思想。

当教程进行到约30分时: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现在我想出道题考考同学们。题目是:"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 (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妙!刚才学生的思维已经历过几次,大脑渐渐了要进入疲劳状态,教者抓住有利时机,把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提出来,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争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地画图、列式。

生:我画出了三个图形。

师:是什么图形?怎样列式求面积?你能画在黑板上吗?

这个学生迅速将他画的三个图都画在黑板上:

生:老师,他画得不全面,还可以画成长方形,也可以列式为1×12,2×6,3×4。

师:很好,你们画的都是对的。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

生:除了画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外,

还可以画出三角形,如:12×2÷2,6×4÷2等等,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

师:很好!这位同学也肯动脑筋。

生:老师,我还能画出梯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

师: (故作惊讶)什么?你能画出梯形?能不能画给同学们看看?

生:能。

他迅速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梯形,并列出求面积的算式:(4+2)7×4÷2(9+3)×2÷2这时,教者面带笑容地问:你们都同意他的画法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教者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画法,并指出还可以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和梯形。至此,这节课圆满结束。

(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从另一个角度复习了本节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层次教学的原则,能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能从中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这正如一位哲人曾说过的: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

从以上两节课中,我们至少可以受到如下几点启发:

1. 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因素,是我们实施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死套教材,照本宣科,固然不行,超越教材范围,一味追求"新意",同样不可取;

2. 我们常说,授之学生以鱼,不如授之学生以渔,那么如何"授渔"呢?这两节课为我们作出了范例。这里,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①巧妙设问。如"看谁发言最积极"、"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等等,通过这些提问,既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者好因势利导,从而突出了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②求精不求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个问题,或学习某一个知识,要一探到底,究追不舍,如第二节课中最后一个问题,就蕴含着很丰富的方法内容。③"导"与"促"相得益彰。如第一节课,当学生主动发现(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益不一样时,老师并没有立即指出这是为什么,而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当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时,其高兴的劲头是无法形容的;

3.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搞数学教学研究,其核心内容也应该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应该贯穿在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节课学生的出色表现,绝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教者长期坚持训练并不断改进训练方法的结果;

4. 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彻底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真正从"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迅速过渡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上来;

第8篇: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依法治国;党校教育;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12

随着我国党校教育的深入开展,领导干部的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党的十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了建设法治强国的目标。随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领导干部对法治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要求领导干部在执政理念和方式及行为准则上更加贴近依法治国的要求。现阶段,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去解决问题、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等。随着时展,党校法治教育不能照搬以往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应该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党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为前提

领导干部在形成法治思维和法律方式之前一定要先形成法律理念,因为理念对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法律理念是指在依法治国前提下的与此相关的观念、信念、价值观的总和,它对立法、守法、用法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和领导干部,培养其法律理念是进行依法治国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要形成强大的法律信仰,要使公民从内心对法律的效力和解决问题的效果产生信仰,尊重法律,切实地将法律当做法治国家的灵魂和支撑。法律信仰是形成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的重要前提,是领导干部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形成法治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

近些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政治与经济健康的发展,但是各级政府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时候与人民的期待和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还存在着差距。极少数领导干部经常无视法律的存在,坚持个人主义和特权主义,利用非法律手段参与政治和经济事务的管理,甚至干涉正常的司法活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诋毁了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领导干部没有形成法律信仰,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效力和功能价值。因此,党校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领导干部形成法律信仰,能够是领导干部通过法治思维充分发挥其执政作用。在党校法治教育中要帮助领导干部树立起以人为本、以法为尊的价值观念,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能够自觉运用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当做行为规范,能够运用法律头脑和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前进,自觉拥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权威,做遵守法律的领头人。

二、党校法治教育要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为基础

领导干部法律思维形成的标志是指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能够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国家的尊严、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能够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标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够不断地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深刻把握执政规律,在执政能力能够做到高级自觉性。同时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结合的强弱直接影响党的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党校的法治教育中,法治思维具有一定的特征:首先,法治思维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众人的意志和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规则性思维强调了普遍性要优于特殊性,同样的法治思维要求运用法律规则来处理事务,要求众人服从明确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底线。其次,法治思维要求执行者具有权利义务思维,要求执行者要站在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法治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要求处理事务的过程中要符合公开透明的规则和程序,以保证在程序规则上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护公平正义。

领导干部通过党校法治教育的培训,能够做到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和进一步培养法律思维的能力。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说通过党校的法治教育学校首先要做到依法行政,自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拥护法律制度的权威,保证做到公平正义。另外,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和行为规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坚决守法护法,不搞特权和专制。最后,领导干部要带头普法学法,努力弘扬我国的法治建设。

三、党校法治教育要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为内容

党校法治教育要明确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结合起来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法制性的平台,党校的法治教育在扩展其广度的同时还有赋予法治教育的内涵,从而进行深度地法治推广。党校法治教育要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为内容,一是注重党校法治教育的总体设计,注重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确定工作制度保障,形成法治教育的常态化,同时要形成失效理念,避免培训的形式化和过程化。二是优化党校法治教育的内容,注重其时代性的提高,着重介绍当前的相关法治领域的发展趋势,扩充领导干部的发散式思维。三是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针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要注重导向型、参与型和渗透型课程的设计。四是强化党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党校专制法学教师的作用,加大教师的政治意识和发展意识的培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建设专门的法律顾问团,发挥将其作为领导干部助手的作用。

总之,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是必然性的要求。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得到社会重视和推行的潮流中,我国党校法治教育应该要与时俱进,通过法治教育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促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有效结合。因此,我国党校的法治教育必须严抓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师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设法治强国。

参考文献:

[1] 赵越.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高探析[J].沈阳干部学刊,2013(4):37-38.

[2] 曹丰汉.党校如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作用[J].福州党校学报,2015(4):72-75.

第9篇: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是对领导干部治国理政能力提出的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将这一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过程里。

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

法治思维不同于人治思维等,它是指公共权力的掌有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和法律规范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法治思维决定、支配着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体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指明了具体的路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新时期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这是领导干部在我国政治体制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我国。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主要掌控者,如果其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限制,就可能会导致、权钱交易、权力滥用等情况的发生。而限制公权力最有效的手段不是领导一句话,也不是某一个政策、制度,而是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治方式,而要运用这一方式。前提必须具备法治思维。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是形势所需

一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到党的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分说明党的法治思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历史实践证明,执政者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说,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正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二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需要。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多数遗留下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已经触及深层次矛盾,运用法治方式解决矛盾,会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三是依法决策的需要。行政决策是政府工作的中心环节,但现实中有些领导习惯依靠长官意志及行政命令管理事务,在决策中搞部门利益至上、地方保护主义等,损害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的统一。只有依法决策,才能防止重大决策失误,才能防止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四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年来,针对各类不断涌现的严峻形势。中央提出了“稳定是第_『责任”的要求。为此,不少地方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及“花钱买太平”的维稳逻辑,这种从短期利益考虑的维稳方式促生了地方政府诸多非理,也助长了一些民众“不闹不解决”的预期,一些地方维稳工作出现了诸如将稳定问题扩大化,稳定突破法治等情况。此种背景下,强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当前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应抓好的几项工作

1.加强干部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干部培训是推动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必由之路。一是培训机构上,强化党校的法治教育功能。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党校教育是第一位的,其核心是政治、党性、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其中,能力培训就包括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在培训形式上,引入案例式、研究式。体验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时政热点、焦点案例等材料为载体,强化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动态信息交流,引导学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用法律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训内容上,增加法学课程在干部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对法律知识、法律原则及法治精神的内容合理配置,适当增加执法、司法实务内容,还要增加未来法治建设重点、难点及我国法治状况的内容。

2.改善法治环境,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影响和促进领导者的法治思维

法洽思维增强了,自然会改善法治环境;而法治环境改善了,又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公权力执掌者的法治思维,二者是辩证的、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是健全、完善法律及制度、机制、程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但也有不健全的地方,如还有很多法律如行政程序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需要及时出台,还有《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需要及时修订,一些党内法规还需要尽快完善。二是做好政府的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创新、政务公开、行政监督和问责等项工作。三是做好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解决社会矛盾、争议、纠纷的机制,包括健全完善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各项相关制度。四是营造好依法办事的舆论环境。目前,关于公权力滥用方面舆论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私权利滥用报道较少。有时还不能正确引导民众依法表达诉求、意见,有些甚至片面、歪曲报道,激化社会矛盾。应加大对记者、新闻工作者的法治教育力度,多宣传社会正能量,提高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