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科学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

第1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理性 科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8-01

所谓科学思维力,就是指孩子科学思维的逻辑性、敏感性、周密性和条理性。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只对感性材料本身特别感兴趣,常常会因为一味地操作材料而忘记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因漫无目的的操作而使探究无功而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目标明确,条理清楚,思维周密,提高探究的效率呢?下面谈谈作为一个基层教师的我关于这方面的学习思考。

一、动脑后动手――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科学探究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我们强调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采用“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动手”只是一种手段,“动脑”才是目的。而且,动手也并不一定会“自动地”促进“动脑”。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在《摆》一课中让学生花20分钟的时间做一个15次/10秒的摆,这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有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路老师的终极目标,提出这样的一个活动要求,目的在于引起了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不就是对摆本质了解的时候吗?

二、倾听后挑刺――提升思维严密性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涉及到自变量、应变量、控制变量方面的一些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学生甚至老师最难把握的便是控制变量范围的确定,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控制变量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稍有不慎,便会遗漏,致使实验失败。然而这也为我们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供了一个机会,其中一大策略就是多让学生表达和倾听,学生的表达往往反映了他的内在思维过程,对学生表达的指导,让学生对他人表达的“挑刺”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锻炼过程,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冷热和温度》时,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手心温度。结果,一位学生汇报为39℃,老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到底是学生在谎报还是确实如此呢?教师问学生是怎么测量的,学生就演示了一遍,原来他是用双手搓温度计的方式使温度上升到了39℃,学生的汇报显然是真实的。但教师却并未就此而罢休,反而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才为什么会对他的汇报产生怀疑吗?”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最后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讨论的过程,虽然最终实验证明学生汇报是科学的,但这中间教师的行为真的是一种“多虑”吗?学生所收获的只是一个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只有37℃这样一个常识吗?若教师不从心底关注学生的表达,又怎能发现这其中的“不科学”,发现这其中蕴涵着的教育资源呢?

所以,在科学课的交流中,我们也应像语文老师那样关注学生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并在表达和倾听中让学生思维严密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做到三思而后行。

三、反思后质疑――增强思维批判性

增强学生思维批判性的的最关键一点就是要向权威发起挑战,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比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当有学生指着那从溶液中烧出来的白色粉末状物体说是盐时,老师往往用先在水中加盐再烧的方式验证前一次实验中得到的白色粉末状物体是盐。这样的验证真的可以说明这是盐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若在此时能问一句“你凭什么知道这就是盐?白色的物体只有盐吗?”从而引导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自身批判。“一节没结论的科学课恰恰是一堂最具科学的课”。在“平面镜成像”的活动中,教材上明确指出物与像等大。可以说这是科学真理,是不容质疑的科学真理,然而在注重证据的科学课堂上有学生却质问老师:物与像的等距是怎么测出来的?这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傻了眼。接下去老师该怎么做呢?是一锤定音式的逼学生记住结论还是鼓励学生想办法去证明,将这原已成为真理的定论变成悬而未决的猜想?我想从为学生一生发展的眼光来看的话,选择后者远比选择前者的意义来得深、来得广。

第2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堂;培养;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46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发出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可能会发出转换作用”。即根据已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横向拓展、逆向深入、迁移转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针对教学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以八年级科学空气与生命单元第1节《空气与氧气》的教学过程设计落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设计课堂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发散,活跃课堂气氛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实践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更能突出学生主体,也能符合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思考和讨论,会呈现不同的问题答案,这样就引起学生思维的发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下面是对空气的成分教学环节中设计的课堂问题。

引入新课时问:你对空气知道多少?

生: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有些物质在空气中能燃烧?……

问:空气究竟有什么?

生:有二氧化碳、水、氧气。

……

问:怎么证明水蒸汽的存在?

生: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在学生描述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加以更正)

又如:证明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的实验时,直接引用了课本的实验设计,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很显然,实验是失败的。接着,学生出现一片的“唏嘘”声,学生感到很失望。此时,教师因势利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结果呢?学生说:可能二氧化碳太少了。再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发散,问:还有其他办法解决吗?若是实验装置有缺陷,你有什么方法改进实验器材呢?

这些都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对更多的知识进行联想,同时对感性知识与课堂知识进行开门联接,也促进学生能主动去思考,能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解决不只一条途径或不只一种方法,从中进行筛选,选出更好的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改进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突破实验难点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受时间、条件等的限制,科学教材演示实验很多,但学生的实验很少。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关系到学生对这节内容掌握得好与不好。做测定空气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时,采用课本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容易漏气,同时从红磷点燃后塞到集气瓶一段时间内会漏出五氧化二磷,它有毒,会刺激人的呼吸道。所以改进了演示实验装置,引起学生好奇心,也触动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改进装置的想法: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涉及到集气瓶、红磷器材和氧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点燃等科学量。实验原理是通过燃烧红磷,消耗空气内的氧气,瓶内气压减小,瓶内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水被压进集气瓶里,压进水的量与空气中氧气体积相等。也就是说:瓶子的体积不变,瓶内气压减小,减小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体积。改进实验装置的方法:用一个带活塞的玻璃筒替代原装置中的集气瓶,白磷替代红磷直接放在玻璃筒,火柴引燃改用用开水烫。实验装置改掉后,通过白磷自燃消耗掉玻璃筒内的氧气,空气体积也减小,温度冷却后,玻璃筒气压减小,玻璃筒内的活塞向内移。也就是说:玻璃筒内空气体积减小,玻璃筒内气压不变,减小的体积等于消耗掉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现象也很明显,成功地避免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同时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索精神,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成功突破实验难点。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对演示实验的改进,能由一点到面扩展到众多的线和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布置多角度课堂作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解题能力

课堂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它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独立运用知识和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业设计不能形式呆板、内容枯燥、题型单调等,这样学生会感受到疲劳和压抑,技能反而得不到发展,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发展。若能对同一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变换,得到不同新的题目,让学生重新考虑,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下面是精心设计的课堂作业。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氧气含量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为了巩固记忆,要求学生填好实验记录:

1. 燃烧的现象是 。

2. 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

对这个题目课堂上也可进行题型变换为如下情况:

1. 在一个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使空气中增加新的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

A. 红磷 B. 木炭 C. 硫 D. 细铁丝

通过这样变换,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题型都是围绕同一知识点的,同一知识点可以出不同的题目。

第3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科幻画是我们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科幻画活动是青少年喜欢参加的一项有益的科普活动,围绕其展开的讨论也热议纷纷,然而科幻画最具特色的地方在哪里呢?是在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科幻绘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仁不让地成为重中之重。

二、在科幻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具体措施

任何创意都不是灵光一闪、凭空而来,它需要一种“源头”。每一个成熟的创意构想都是将学生的创意潜力深刻挖掘出来的一个过程。

(一)紧扣命题,循序引导

要想有好的创意先要听听学生心中的想法。这个过程就是用开放性大视角集思广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甚至允许不合理的荒谬想法的出现,前提是要体现个性。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谈一谈自己想设计什么,对学生提供的创意分析延伸。如,在一次以《植物?害虫》为主题的科幻绘画创作中,学生问:“老师,《吃害虫的机器》这个题目好吗?”

教师:“从题面上看不具有科技探索价值。这个创意如何挖掘才能紧扣科学幻想的主题?害虫为什么吃植物?”

学生:“害虫需要吃植物才能生存啊!”

教师:“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害虫不吃植物?”

学生:“植物自己保护自己!”

教师:“这些植物怎么保护自己呢?”

学生:“可以改变植物叶子的味道,让害虫不愿意吃……,但是对植物的果实没有影响。”

教师:“我们可以确定题目为:《新型植物“营养剂”》”。

谈话引导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轻松的氛围里帮助学生完成创意的分析、修正、延伸直至确立。本环节注重的是交流引导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以正确便捷的思路来修正、调整自己的创意。

(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了解科幻画的相关知识,需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引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有大部分人都是从这两种思维中获益的。这两种思维的拓展有利于创造新的事物,例如:就工厂的污水排放,直接想到的是河流水质受到污染,鱼虾遭殃。如果继续联想下去,就可以想到,饮用该河水的人将危害健康,产生一些疑难怪病,受污染的水蒸发上天,形成酸雨又将危害一切地球上的动植物,也可以想到地球生态遭人为破坏。教师可借用一些这样的事例引领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

就逆向思维也有很多事例。如人类在地面上建的楼房越来越高,如果逆反方向联想,可不可以往地下修建或由陆地向海底修建等一系列反向联想,往往可以出其不意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细化对象,确立目标

选择什么样的创作对象来进行创新设计呢?这是许多学生备受困扰的问题。要想创新,需要了解创作的对象,对它进行细化,看看会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发现能够进行创新的目标范围更广了,创意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了。这种细化深挖的分析方式扩大了学生的创意视野,促使学生创意角度多元化。在这个细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具体案例,激发构思

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们愿意着手于当今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联想创作,这些热点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意灵感。列举近期热点时事分析:雾霾――《雾霾净化器》、地震――《软性建筑材料》、台风――《台风能量分解转化仪》。可以培养学生奉献于社会的责任感。富有时代感的热点时事带来的创意灵感,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情,积极探究,形成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达到开放式教学的效果。

(五)立足实际,解决困难

从实际出发,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可以设计哪些科技产品来改变现状。如,北方的冰雪天气比较多,雪后的路面有积雪和冰,人们这时外出通常会乘坐公交车和私家车,但是路面比较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那么,就可以设计一种可以快速融雪不结冰的方法。学生的科幻作品《红外线电热网》就这样诞生了,这样可以贴近学生生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用绘画的方式来创意新生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会艺术创作帮助自己解决实际困难带来的快乐情绪。

(六)拓展内容,延伸触角

第4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生物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的教育不应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向创造教育迈进,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新形势下对教育的要求。生物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学科,生物教学要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师系统讲授、学生系统听讲的形式,而应突出知识的发生、形成和结果,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使知识成为学生思维的结果,由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绘图列表

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加工成形象直观的图表,可以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简单化,达到降低学习难度,帮助记忆的目的。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区分这两种细胞分裂方式,正确计算其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讲清、讲透这两种细胞分裂的过程特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然后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将其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变化过程以图解形式表达出来,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联系实际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学科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科学为人类服务。如何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与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不开的。例如,在学习“顶端优势”的知识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果树该怎样修剪?常见的水杉能打顶吗?行道树又该如何修剪?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得出“有时应打破顶端优势,有时应利用顶端优势”的结论

二、充分利用生物实验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物实验课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多重教学法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性、流畅性和灵活性

实验课中强化问题意识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验证性实验也体现探究性。如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疑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叶夹只遮盖叶片的一部分?为什么移到光下要几小时不是30分钟?酒精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隔水加热?为什么要加碘?然后由学生来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再由老师来解答。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2.提高实验分组开出率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于生物来说,观察、活动、实习、调查、实验等方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最好渠道。教师要尽量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去体验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至于演示实验,能作为分组实验的让他们去做更好。因为作为演示实验,学生只能看着教师做,自己不能亲自动手,最终也只能验证理论知识,其他不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分组实验相比,效果要差得多。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分组实验开出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实践。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现代化的多媒体引入课堂,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时展所趋,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飞跃。而且,这种多媒体教学,能创造思考的情境,制造良好的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能把一些静态物景动态化, 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能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趣味化。这不仅极大地刺激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想象力,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钻研精神,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自主自觉地学习。

四、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学习了《体温调节》一节内容后,我告诉学生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而当环境温度为23℃左右时人体感觉最舒服,且精神饱满,如果你们用23除以37就会发现它的数值接近0.618,你们知道这个数值是什么呀?生答:黄金分割。对。实验表明,人体处于这种温度下,机体内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比如各种酶的代谢、人体的消化功能。人体抗御疾病的免疫功能等都很好。这样的温度符合人生存所需温度的黄金分割, 这里面包含了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涉及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感觉到生命神奇的同时也体会到数学之美。学习了IAA促生长的双重性(低浓度促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后,我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辩证的哲学思想。学习了近亲婚配可导致产生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联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以及陆游和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思考当今社会背景下的新爱情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有把培养创造性思维落实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努力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才能真正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齐志广,柏峰,周春江.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生物学报. 2002.8

第5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新思维

美术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前应当深刻意识到美术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了解做好美术教学工作的必要性。因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很有必要的。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下面一些方法。

一、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

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

2.丰富想象,拓宽学生创新性思维

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受把握完整形式或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形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幻想,每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带动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联想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1.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他们,让他们不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描照抹。对美的存在视而不见、头脑失去独立思考的功能,是不会有创造意识的。

2.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只要有意去做,内容比比皆是。

三、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一些概念语句上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句解释让学生明白概念中的意思。例如:学生很容易理解“相同的符号可以表现不同的形象”,对于“不同的符号可以表现相同的形象”却不甚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转变教学理念,敢于“挑战”教材的权威性。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教材中所有的图例都用不同的符号取代原来的符号,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开导学生,指出在尝试用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同的形象时,除了能够获得同一事物的不同造型外,对于获取与之相类似物象的形象也是很有帮助的,甚至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形象,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会发现创作其实很简单。学生只需要在某一主题下进行形体的重新组合,加上自己的美术构想,就可以从多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合理性

对学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可以促使和提高创新性思维。教师应摒弃一切旧的,与时展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淡化评估模式的单一性、支配性、权威性。人们曾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科学”。谁听话,谁守纪律,谁的作业洁净规矩,还有标准化测量,这些标准化固然有其可依据处,但学生的创造性在评估体系的哪个位置?没有,这是个很大的弊端,创新性思维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会开会结果。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取消只有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

2.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培养;思维能力;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学实践证明,把科学的思维方式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到一种思维技巧,或接受一次科学思维训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当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的时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兴趣,如果学生自己都不爱学,还谈什么教学。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向学生提各种有价值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去思考,从思考中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首先,采取民主教学的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好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要看不起学生,不要高人一等。使教师的“教’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第二。采取有效地、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系统性比较强,通常前后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可以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

例如,在讲等比数例前n项求和时,可以引进有趣的历史实例。曾经有一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该发明者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64个格子上依次放2,4,8,16粒小麦,国王觉得这非常简单,派人扛来了很多小麦,结果仍然不够,当时就傻了。学生们听到这个故事也会感到很惊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通过引进这样的实例,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地探索等比数例的求和方法,可想而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不断地提高。

二、注重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索取知识是学生自身思维方式得到开发与转变的关键,在这里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利用问题的因果关系主动处理好该问题,这是学生自身思维方式拓展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出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这样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就会将知识点自行进行相互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种探究式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应该做好笔记、批注,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完成课后练习,并针对典型习题的解答过程做好题目类型的归类、解题方法和习题类型的总结和章节知识的归纳。在归纳总结中,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这样在不断归纳和总结中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使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张系统的网络图,做到胸有成竹。

四、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优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解题的思考和探索过程、规律的小结和提炼过程,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的习惯,进而提高准确阐述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一般来说,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体现的有效载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成分,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在概念的数学中,特别是较难理解的概念,应充分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便是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减少学习上的困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其次,体现在公式定理的探索发现过程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将定理、公式按教科书那样推导或证明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听课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一味死记硬背,机械套用,那将根本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展现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及证明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测,去证明。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结论,理解深刻,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不易遗忘。

五、重视数学情境问题展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诚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之中有情境,情境之中有问题。所以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根据主体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所以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根据主体对知识的认知过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满足以下特征。体现挑战性,满足体验性。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同时问题要能给学生提供深刻的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学生拥有操作、探究的机会;学生有能够感受、体验数学的机会;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六、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十分严谨而又受时间或空间界定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在思维过程中,务必遵循客观规律或某种原理,思维联想的范围只能在某一框架中,因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因为数学是一门自然料学,它研究和反映的是自然界的某种规律,它讨论的是在某种条件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例如:已知:|x+3|+(y-2)2=0,求x,y的值:在解题之前就应联想到商非负数之和为零,则只有两数同时为零,从而求出:x=-3,y=2;同时,在初中几何证明题中,逻辑思维的反映更为突出,证明某一结论时,总是得根据已知条件,按照几何原理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从而证明结论的成立。当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解决数学的分析、推理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写作、语言表述等多方能力的提高和规范,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摆脱某种局限,由已知的某个结论为起点产生联想,向某一深度和广度展开想像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多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摆脱在分析问题时所受的某种现象的束缚,从一个知识点向它的周围产生辐射,进行抽象的思维搜索:去发现所需的条件和结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初中几何中要证明某一“比例式”成立的结论时,则必去寻求产生“比例式”的条件,此时,就得引导学生撤开与此结论相关联的思维网,联想到,只有在“有一组平行线、相似三角形,或一些基本图形”等一切能产生比例线段的条件下,才能对照已知条件,从而确定证明结论的推理过程。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发展,善于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助于学生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实质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性思维品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就是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介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以名人为榜样,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应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思维活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教学能在学习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进行。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四、挖掘思想方法,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它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训练创新思维.在讲课时,不应照本宣科,对于教材上的内容,有些例题可要求学生先不看解答,自己先做,后对照解答,做作业时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力求一题多解,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利用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训练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竞赛中常用的“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将m个苹果按照任意的方式放在n个抽屉里,且m>n(m,n均为自然数,且不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的苹果数为2个或2个以上。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式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从反面考虑问题,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3)利用训练联想思维,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联想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想象,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例如:(课本第l8页华东师大版)请以给定的图形“00=”(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五、设计具体课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而现在的数学教学现状,多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单向灌输、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缺少独立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和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给学生的思考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创新”的机会,学生独立思考是促使他们创新的重要条件。

六、通过反复训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1.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 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2.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学生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后。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意识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⑴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⑵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⑶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⑷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1.运用比较辨别,启迪学生思维想象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数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又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 。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李教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A商场:全场九折。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李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去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因此李老师如果去A商场购电脑,那么李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

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李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李老师如果再买其它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因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李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因此,李老师去C商场购电脑花钱最少。

2.培养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大门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独特的、富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门。

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这道题大部分同学都只想到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20×20×10÷(40×25)=4(厘米)。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的这一种情况,同学们却忽略了。这时我向学生进行了演示:我将一块铁块按未曾全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进行了演示,并启发学生除了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还要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即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结论,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该为:

40×25×10÷(40×25-20×10)-10=2.5(厘米)。

或者用方程进行求解。设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

解得:X=2.5(厘米)

第9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课堂;学生;开放性思维

所谓开放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它与把事物彼此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封闭起来,使思维具有保守性、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根本对立的。开放性思维本质上具有反教条和实事求是的特征。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创造性应当是人类思维的本性,是人类思维得以发展和进化的内在活力和内在根据。

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广大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进行着各种积极的实践探索。开放式教学,就是有效实践教学策略中的一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多向思维的能力,能使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显得很有必要。那么,通过那些途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多向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脱离常规,寻求不同,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创造出不同思维结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时,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跳出常规思维框架,以新颖、独到、奇异的思维方式,找到解决的突破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数学生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通常都会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但传统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又会行不通。导致学生问题积累越来越多,理论知识也不能熟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很难,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也能将其他学过的知识都带动起来,从而很好实现教师想达到的教学目的。

1 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用以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1.1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逆向思维是开放性思维的重要组成之一,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许多问题只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则很容易解决问题。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学生从以往解题思路的反向来思考和解决所遇到的相关问题。逆向思维脱离原先的思维模式,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解放。产生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可将课本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案例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好理解实例,从而逐渐形成逆向、反向思维的能力。

1.2 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

开放性思维意在让学生面对同一难题时,要全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不能将思维局限在一个定向模式当中,力争从多方面来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教学工具可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成比较形象、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然后在形象思维上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问题,逐渐让学生养成多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来促进学生培养开放性思维

多数教师在常年的教学当中,形成了面对固定问题,采取相同的解题思路。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思维,面对同一问题,教师应当突破原先的固定思维模式。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并在实际教学当中以此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当注意,摒弃多年来的固定思维模式,从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出发,与学生共同探索新的结题思维,将开放性思维真正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3 多多利用课本中的实际案例

在教学课本当中其实不乏教学价值较高的教学案例,部分老师认为课本中所举习题过于简单,从而忽视其教学价值,未能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其实不然。课本中出现的教学案例,其实很多都是经过专家认真挑选和设计的例题,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课本中所举案例,应当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本中所举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本中的案例来帮助学生产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4 让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也有一部分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出不同的解题办法。但是因为没有表现机会,导致其开放性思维不能体现出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在面对具有多解题思路的例题时,让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利用不同办法来进行解题,并安排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代表进行讲解,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思考当中。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之间有充分交流的机会,也能起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

其实,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很多学生想象力丰富,创造意识也特别强烈。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学生成长的阶段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的能力,促使学生从全方面来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是必要且符合当前教学目的的,但如何正确科学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仍然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课题,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同仁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多多积累经验,并及时交流为这一课题做出自己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