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思维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训练方法

第1篇: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一、培养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根据小孩的天性,只要他对数学产生兴趣,他就会很积极地去研究它、探讨它,并且会越来越喜欢它。

记得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4+4+4+4+4=(),3+3+3=(),2+2+2+2()。师生一起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我用乘法口诀很快就做出了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一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这时,我看目的达到了,马上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原来是因为老师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里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激发他们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深厚兴趣。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二、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数学是练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多变的练习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1、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问:(1)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题多变。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1)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2) 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3)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一题多解。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课标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开放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比如设计条件型开放题,就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例如:学完了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们可以把直接判断某数是否是3的倍数改成填空题,并且循序渐进的将它设计得开放一些①123(),②12()3,③1()23,④12()()……此外还可以设计策略型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设计结论型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提倡多向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能力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多向探究,求新立异,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培养创造思维的形成。

例如,引导概括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时,有学生将圆柱的侧面上沿着高剪开展开后出现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为圆柱的高。有的学生在圆柱侧面上斜剪开,展开后出现的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底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高是圆柱的高。这两种情况总结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表=2S底面+Ch。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将圆柱体的底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底面拼成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两个底面合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又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半径,从而得出两底面积的和为cr,而圆柱的侧面积是ch,因此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S=c(h+r)。

四、一线串珠,自始至终培养学生思维。

第2篇: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的了解与认识到对学生逆向思维进行训练与培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方法进行拓宽,不断地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通过这些工作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通过对以往经验与自身感受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出了几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

1利用数学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数学教学开展的依据和基础,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数学概念,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将难以开展。因此,教师应当对数学概念进行准确、科学的理解与认知,并通过对数学概念进行利用,来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如此,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入和透彻,使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优良学习习惯得以树立,还能够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水平得到训练和提高,可谓一举多得[1]。我们都知道,在数学概念中充斥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等因素,让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思考,可以使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加深对“原因”和“目的”之间关系的理解。举例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方程的解”这一概念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一个角度就是说让方程等号两边最终数值相等的值就是方程的解,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方程的解能够让等号两边式子的结果相同。学生在能够清楚的了解到所求数字的概念与含义的同时,还从不同的方面对方程的解有了全新的认识。

2利用数学公式与法则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行训练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数学公式与法则时只是对其进行单纯的记忆与背诵。但在如今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教师更加注重让学生对数学公式和数学法则进行理解,而学生通过对数学公式与法则进行深入的理解,就能够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应用,这就使学生在对其进行记忆时更加容易[2]。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记不住某些数学公式或法则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存在着学生明明记住了公式,但却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实际应用的现象。这种时候,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透彻的理解数学公式与法则并灵活的使用。举例说明,在教授学生“圆柱的表面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就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对圆柱的定义进行讲解;其次,对侧面进行说明;最后,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式进行讲解。但是,为了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教师可以将教学步骤稍作改动:首先,让学生准备好一张长方形的纸,并让学生将其卷起,对接上两个宽边后,其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圆柱体;其次,可以据此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圆柱的侧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跟圆柱有什么关系?等,通过这些实际操作与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其所形成圆柱体的侧面积是相等的,再通过进一步的问题设置与思考,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方形对接边的长度就是圆柱体的高,而另一边的长度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最后,教师就可以提出具体的数学定义,让学生对圆柱体有一个具体、全面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过程逻辑性极强,其能够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的相关知识深深地记在脑海之中;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总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公式与法则的理解加深,还能够使学生将其真正的应用到实际中去;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渠道和思维方式也被拓宽,学生能够运用更多的方法来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能力是一种可以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当中的能力,可以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拓宽,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对自身的思维掌控性增强。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不仅仅可以利用逆向思维去加深学生对于概念、公式、法则的记忆,还可以利用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虽然教师注重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但总体来说,教师还是占据着较大的主导地位,学生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来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这种情况就导致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到逆向思维能力的本质。而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应用逆向思维,学生就可以真正的掌握到逆向思维的精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组之中都要有逆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使全体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4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知识在人们的认知里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就会?l现,数学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学生逆向思维训练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数学,其才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学习才能够起到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对学生的感官或情感进行刺激,使数学教学课堂变得活泼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在这种氛围下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4篇: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一、让学生充分说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角度,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一题多解是训练思维的好办法。让学生充分说解题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说解题过程,训练说话的灵活性。如:计算“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这样一道题“小明买了40张彩色纸,做花用去2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这道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后,让他们说自己的解答思路。有的说:“原来40张,做纸花用去21张,求还剩多少张,做小旗用去9张,剩多少张?所以列式(1)40-21=19(张),(2)19-9=10(张)。”也有同学说:“先把做花和小旗的张数合起来,求出总数后,再用总张数减去。列式(1)21+9=30(张),(2)40-30=10(张)。通过学生说过程,不仅使学生有条理的叙述了思考过程,有效地训练了说话的层次性,条理性,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应变性与灵活性。

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选择一些探索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把问题放给学生,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来完成。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在演示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摆出长方形的周长,再让学生一个个的边去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以上的过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即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内容。学生做完后,教师出示一个问题: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这时学生的发言是激烈的,都有自己的思维方法。有的列8+4+8+4=24,有的列8×2+4×2=24,有的列(8+4)×2=24。之后再让学生比较更好的办法。充分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第5篇: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以下是我根据本县MS-EEPO有效教育改革实验实施一年多来的经验,介绍几种在初中数学课中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扩张的方法,与同行们一起切磋.

一、以任意素材扩张学生思维

具体做法是:教师出示任意一个素材,让学生以素材为发散点,经过扩张交互再扩张再交互再次扩张来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思维向度扩张得越多越好.如,以“四边形”为载体,本人通过以下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

1.由“四边形”你想到什么?用微型卡1分钟时间独立写(或画)出来.

2.4人小组交互后补充自己的学习卡.

3.1~3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

4.组建团队(8人),把本团队的成果用喜欢的方式在大卡上表达呈现并展示在恰当的地方.

5.大动,各学生自由浏览其他所有团队的成果并做好记录后补充完善本团队成果.

6.团队发言人呈现讲解本团队的成果,教师点评.

由于充分优化了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梯度形态下的交互,从个人思考直到全班交流,使得本节课学生的思维向度从5~11个扩张到了30~37个.

二、在自主命题中扩张学生思维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做法很少,而MS-EEPO有效教育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落实,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拓展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自主命题互相检测,不仅能使关键知识点的强化次数不断攀升,不断变换形式、题目,消除强化疲劳,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训练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如,本人在一次研讨活动中讲授《有理数的乘法》一课,在引导学生利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完成多向度平台练习后,再搭建一个倒置性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独立设计3~5道题目写在微型卡上,并在背后写上答案.根据各自思维的不同深度,学生设计出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并进行计算.第二步,同桌互相交换题目做,这时候思维向度少的达到六个,多的达到十个.第三步,组成六人组互相交换学习卡进行交流.小组推进到大组后,思维向度又得到大幅度的递增,这时候有的组向度已多达到三十多个.在其中一组进行成果汇报时,呈现的成果中包含了两数相乘的七种类型,所列举的有理数包含了正负整数、分数、小数,成果比教师想的还要全还要细,那么多的不同向度的题目教师是无法那么完整地提供给学生的.

三、在探究新知中扩张学生思维

一位教师在《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研讨课中,引导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性质这一环节时操作得较成功:

1.学生独自在学习卡上写出任意三个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2.四人小组互换学习卡进行交流,选出本组最喜欢的一个式子来画函数图像.

3.各组根据画出来的图像,思考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一一把这些结论写出来.

4.各组浏览邻近三组的成果.

5.选两三个组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组有不同发现的最后补充.

6.师精讲点评.

四、用一题多解来扩张学生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中,有不少具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以这些发散性题目为素材,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让学生的思维向度得以不断拓宽.

一位教师在一节练习课上成功引导学生利用单元组的力量,通过一题多解来发散他们的思维.他是这么设计的:

1.全班回答.如右图,搭1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木棒?搭2个、3个这样的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木棒?

2.独立思考.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木棒?并把解题方法写在微型卡上.

3.两人组交流讨论有几种方法.

4.快速检测学生各想到几种解法.(大部分学生想到一种方法,少部分一种都想不会)

5.四人组交流讨论有几种方法,并把本组所有方法汇总在小卡上.

6.快速检测学生各得到几种解法.(通过四人组交流后,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解法,多的有三四种)

7.邻近的两个四人组组成一个团队,交流讨论并把本团队所有的解法汇总在中卡上.

8.一团队讲台前汇报本组的所有解法后,有不同解法的团队补充.

第6篇: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一、“推断-计算类”遗传学题型解法

该类试题又可细分为表格推断型、图解推断型和文字推断型。试题设问呈现阶梯式,每个小问由易到难逐渐递进,前一小题的作答往往为后一小题的解决奠定思维基础。题干常以模式生物(人、动物、植物等)为依托,描述其表现型及比例或者揭示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要求考生有效提取关键信息来定位基因所处位置,推断特定雌性或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或种类,进而运用数学原理(加法定律、乘法定律)求解不同个体表现型在一定范围内所占比例。

【思维建模】以表格、图解或文字形式出现的三类题型,其解题思维有律可循。其思维过程大致为:根据题干文字或图表信息确定亲子代关系根据亲子代关系判定遗传方式依据对应个体的表现型书写基因型依据设问要求进行概率求解。解题的重心要放在有效信息的获取和严谨的逻辑关系递推上,注意知识的迁移运用,在计算概率时一定要审清题意,确定求解范围之后再进行计算。

1.表格推断型

【命题立意】试题以“果蝇眼色的遗传学实验”为背景,通过表格呈示实验过程,突出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推理和计算的能力。

二、“假设-推理类”遗传学题型解法

该类试题主要以实验设计为依托,以纯文字或配以图解的形式呈现信息,描述多对基因对多对性状或一对性状的控制。这类试题综合性很强,可分为半开放推理型和全开放推理型两类试题。前者往往通过图示或部分实验步骤作为提示来减小难度,常以符号、数字或简单明晰的陈述性句式作答;而后者的实验思路和步骤都是未知的,因此需要考生更具条理化、严谨性的逻辑表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情景新颖、题干中隐含信息量大,需要适当的挖掘与整合,需要具有细致、严谨和灵活的思维品质。

【思维建模】这两类题型的分析思路和求解策略有章可循,都是对假说-演绎法的灵活运用。其思维过程大致为:根据题目要求,找准实验目的依据实验目的,提出各种假设根据各种假设,写出基因型通过杂交推理,演绎各种假设对应的不同结果。其中,假设的提出需要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示,并力求思维的严密性,避免以偏概全,同时,图示或括号中的信息提示往往需要准确利用,这对问题的解决必不可少,不要忽略。

1.半开放式推理型

【命题立意】试题以“植物不同基因对不同性状的控制”为情景,综合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及假说-演绎法在分析设计实验中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解析】本题是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思维突破的典型实例,可先从关键信息入手确定假设。题中给出“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那么从图示可知,应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植株,其表现型及对应基因型有四种类型:a.窄叶白花植株(mr);b.窄叶红花植株(mR);c.宽叶白花植株(Mr);d.宽叶红花植株(MR)。且题中又有隐含的关键信息“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而且“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也就是说,供选植株的类型分别同该宽叶红花突变体(图甲、乙、丙中的一种)进行杂交,根据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即可推知符合图中所示的该种情况,就为供选方案;反之,则不符合题目要求。从供选植株的类型上看,可有以下四种方案进行比较。

①该实验的思路。

②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命题立意】试题以“植物花色的多基因控制”为情景,设置多重信息,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考生从复杂信息情景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规避错误的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和设计杂交实验的能力。

【解析】依据题意,“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可用基因突变予以解释。但有两种可能的情况:(1)该突变基因可能是突变为原来就已经出现过的5个白花品系中的某一对隐性基因,或者说是相当于原先5个品系中的5对突变的隐性基因之一;(2)也可能是一种该紫花品系中另外的一对新的等位基因的突变,这次的突变与原先5个品系中的5对突变来说相当于是第6对隐性突变,是一个全新的突变。那么,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分析呢?

无非是选择两种方案,一是选择该白花植物的后代与显性纯合子紫花品系杂交;二是选择该白花植物后代与上述5个白花品系杂交。如何选择杂交对象呢?若选择该白花植物的后代与显性纯合子紫花品系杂交,后代则只有1种全为紫花,不足以说明基因突变是原5个品系之一的突变,还是另外新基因的突变。因此,只有选择上述5个白花品系与白花植物后代杂交,即方案二。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假设一:若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通过演绎推理可知,该白花植株一定与前5个白花品系之一具有相同的隐性纯合基因,那么,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则在5个杂交组合中,会有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这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5个白花品系之一。

第7篇: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多角度;批注阅读;多维度;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57-1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吸收”的好坏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中的习得。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从思维方法的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训练,为学生搭建起“吸收”与“倾吐”之间的桥梁。

一、利用求异法训练批注式阅读,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1.质疑式批注。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学会质疑,就是对文本内容、观点、表达方式的真实性、合理性产生疑问,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在教学六上《船长》这课时,有学生在文章结尾处作批注:“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逃生,可是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船一起沉入大海呢?”学生的质疑一下子触动了文章的要领:为什么说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教者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也不得其要领。此时正好到达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教师出示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西方,有一个古老的航海传统,即“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选择与船共存亡,正是他忠于职守的表现。学生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船长崇高形象的理解。

2.否定式批注。

否定式批注,就是允许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与文本相对立的观点并进行批注。在方法上,这就比质疑更进了一步――不只是“有疑”,而是直接否定,并提出自己相反的见解。学生敢于批注与文本相反的观点、感受,是一种创新精神和探究品质的体现,是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飞跃。

在六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中,有学生在“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旁批注道:“肖邦此时此刻离开波兰,不是爱国的表现,而是懦夫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否定性的观点后,引起了一场争论,自然有不少学生反对。教者认识到,语文教学并不是“照‘教参’宣科”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思维方向的多元化。学音乐的孩子提出《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无不包含着肖邦的爱国之情,写道:“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抗争。”这样,经过多次交流、碰撞,教学重、难点得到了圆满解决。

二、利用求同法训练批注式阅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化

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求同思维角度的批注训练实质上是让阅读主体以目标文本为契机,以所求之“同”为依据,对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进行选择、比较和归类的潜在过程。

1.引用式批注。

引用式批注训练,意在培养学生从目标文本某一方面的相似点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文本迁移到文外,由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文本,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对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并系统化。

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有学生在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旁批注道:“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欣喜若狂的心情。”这位同学一读完自己的批注,全班为之拍案叫绝。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不需要教师再去多做灌输讲解了。

2.鉴赏式批注。

鉴赏式批注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赞同的心理,品析自己喜欢的精美词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及时记录下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六上教学中,学生了解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因此,在《爱之链》的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了几处环境描写进行了批注。比如,在文章开头关于冬天的环境描写旁学生批注道:“作者写环境的寒冷与凄凉,为下文乔伊无私地帮助老太太作铺垫,突出了乔伊虽身处逆境,却仍然诚心诚意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进而,教师抓住留白让学生在文末进行批注,续写一段环境描写。学生语言感受更敏锐了,手法的理解更深刻了,运用更得心应手了。

通过思维的不同角度进行训练,将批注式阅读教学系统化,调动学生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自主地沉浸到文本所构建的意境中,个性化地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真正做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角度的对话,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8篇: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否则就会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放缓或中断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必须创设全程教学情景,把训练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持续性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明确各年级都必须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持之以恒。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能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接着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再教学数的组成就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循序渐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准确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里,思维能力与数学知识得以并举,教与学得以相辅相成。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不断拓开思维之路,增强思维意识,那么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字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思维误区里。由此长往则将,难以纠正。

2 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持续性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或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提出习题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我让他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我又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我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展思路,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违背思维训练要求,收获不到应有效果。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中断思维训练或割裂思维空间代替教学全程持续发展思维的任务。

3 把培养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持续性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第9篇: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训练 问题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树立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核心的思想,并以此为主轴来协调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既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又是小学语文发展的必然。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语言文字练习等同对待,混为一谈,把语言文字训练变成语言文字的练习;有的教师把“语言文字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在有意无意中对立起来,为了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千方百计回避课文内容。为了避“内容分析”之嫌,这也不敢讲,那也不敢谈,课堂上干脆就一黑板接一黑板,不让学生喘一口气地完成各种形式的练习题。这种各式花样翻新的练习令人眼花缭乱,训练是充实了,但一堂课下来,教师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没有进行情感的熏陶,更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语文课变成了纯形式的语言文字练习课,使阅读教学由“架空分析”演变成了“架空训练”,由一个误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偏颇,导致阅读教学的畸型发展。有的教师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片面理解为“只抓语言文字训练”,模糊了阅读课与练习课的区别,甚至把内容理解情感熏陶一概排斥在语言文字训练之外。试想连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不甚了解,思想感情上不能与作者沟通从而吸取教益,这怎能算读懂了课文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因此,正确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兼顾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情感体验等,几者有机渗透,才能提及语言文字训练的整体效益。

其次是没有树立正确的“训练”观念,使语言文字训练落不到实处。有的教师认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让学生多做多练,练得越多获得的知识越多,全然不顾方法的传授,这实在是一种无的放矢的行为。其实“语言文字训练”的“训练”包括“训”与“练”两个方面的内容。“训”就是“教导、教诲”之意,主要是指教师的活动,包括教师的讲、读、点、拨、指导等;而“练”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动脑、动手、动口的实际操作活动。因此,“训练”必须兼有两者。

三、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对策

1.明确训练目标。阅读教学要统观全篇,确定训练目标,要按照课标对年级的要求,按作者的编写意图、本册教材的内容和课后作业的提示与学生的实际,训练目标的确立要准确、科学、鲜明、突出。确定训练目标时,要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按“大纲”要求、教材系统把握好每项训练“点”和训练“度”,使训练要求到位。要围绕目标的实现,设计精巧、有梯度的训练环节,分步实施、层层逼近教学目标,而且各项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训练方法要科学。训练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注意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由理解进而到积累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捞铁牛》一课第四段的内容涉及到水的浮力知识比较难,教学时,我通过实物演示、电教媒体等帮助学生感知,加深理解。

3.整体着眼训练要有层次。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改变一问一答式的提问,要从整体着眼,设计好训练层次,围绕带动全文的大问题向部分辐射。我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一是抓住中心句读懂全篇文章,这课的结尾句正是全篇的中心句,即“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然后指出重点:葡萄沟这样好,为什么?接着让学生逐段理解,第一段认识“出产水果多”,第二段“葡萄好,老乡好”,第三段认识“葡萄干好”,从而体会是个好地方。二是抓重点句,让学生读懂重点段《葡萄沟》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要求学生理解的重点内容,我从二、三、四句使学生了解葡萄“长得好”、“又多又美丽”、“甜”体会人们为什么喜爱葡萄。三是抓重点词,读重点句子。最后训练写段,仿照课文写一段话“――真是个好地方”,这是训练的第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