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罗辑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1 教法
1.1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其自觉、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1.2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实质就是前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的类型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即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内化”(即与原有知识有机结合),大量的知识和材料都要靠此获得。
从这一点来看,班级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没有改变。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各人不同。但从着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看,似应更重视每学期一部分“结构”建立开始的绪言课,结束时的复习课。以及对实验课和习题课有关思维方法和物理方法的指导。以达到与教材处理的原则一致。
1.3 因材施教,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一些优秀学生,使他们不受思维定式的约束。大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强调直觉思维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得到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觉思维: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同时,我们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则应加强课外辅导,消除他们心理上,思维上的障碍,以适应面对大多数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
2 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是仍需研究的,在此只提出一点线索
2.1 思维的智力品质研究是有客观指标的。我国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改试验,即运用这一套指标。详情请见《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
2.2 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因此也是可以量化的。现代系统科学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定为“组块”,多大是一个组块,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数字、字、词、符号、成语、短语等都可以是一个组块。它的存贮时间需要0.5秒,而转化为长时记忆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学科,首先要懂得物理语言,大脑中要有一套物理符号系统,即在长时记忆中要存贮一定数量的组块(信息)。仅有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把组块组成若干程序,形成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和动作。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就是一个产生式。如:一个公式,一个定理就是一个产生式。组块必须按产生式组合才有意义,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普通教科书一章所传授的知识约有十几个产生式。掌握一间课程等于掌握几百个产生式。而获得物理学科那样的专业能力,就得掌握几千或几万个产生式。从时间上讲,一天学习5小时,1小时可以学习4~20组块,1个产生式。这就是相当于一课时的信息量。依此类推,如果能仔细地将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组块和产生式统计出来,实行控制是有可能的。
去年9月,有人爆料称,陈坤的微信公众平台一天净收入高达700万元,引起了外界的一片哗然,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明星微信收费这件事,不仅引发了网友们的纷纷质疑,连央视也站出来,专门花了七分多钟的时间,来评论“陈坤微信门”事件,从税收、经营合法性、社会责任三方面对“陈坤微信门”事件提出了质疑。据说陈坤用微信账号来试验会员准入制,已吸引了700万粉丝的加入。看来国内也正在验证“一千个铁杆粉丝”理论的正确性。
“一千个铁杆粉丝”的理论来源于《失控》一书的作者,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凯文・凯利在个人博客上写了篇影响较大的同名文章,这个理论的出发原点是:除了创造出轰动的作品,艺术家还能靠什么逃离长尾呢?“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演员、动画师、设计师或者作家等,换而言之,也就是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要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这里的铁杆粉丝是指,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们都愿意付费购买。凯文・凯利认为,这个理论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把一般粉丝转化为铁杆粉丝,而他认为方法唯有艺术家与一般粉丝保持足够多的“直接沟通”。他还认为,互联网上多样化的途径能让艺术家与粉丝保持足够多的直接沟通,使这些粉丝转成铁杆粉丝,并成为艺术家的经济来源。
当然,陈坤并非第一个试水微信“会员制”的人,“罗辑思维”才是。罗振宇在介绍自己的微信会员制时说:“我的‘罗辑思维’就是抛弃大众思维的方式,就是村口一老头每天下午两点准点讲故事,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听就来听。至于挣不挣钱不见得,至于我靠什么挣钱,可能性太大。我随便说,比如说我可以收会员费,走老路了吧。错了,我所有值钱的全部都免费,我的会员费,比如说一年收你200块钱,是干什么?是你可以骂我。我所有内容都是免费的,我马上上线的APP,这期说得不好,你加入会员才有资格说。我推出这样的会员,打嘴巴,5块钱打一次,拿皮鞭抽12块,放抽水马桶里冲走20块;你要是想表扬我,讲得不错,点根烟5块,喝杯咖啡20块。不是过去把价值截流,说白了,我卖的是游戏道具。”
其实细看入会享受待遇,这会员费等于白送罗振宇手上,但这也无法阻挡那些铁杆粉丝交钱的热情。“罗辑思维”发起会员的入会费200元,一共5000名,铁杆会员1200元,一共500个,光在淘宝购买的人数已经超过1200人。几乎每隔一秒刷新都会有一个成交,以秒计算!这无疑又是一场类似小米的凶猛的饥饿营销。整整160万!半天内就唾手可得。这就是真正的互联网部落化小而美时代,我们为某个自己所爱的东西汇聚在一起添砖加瓦,没有对错。
现状分析
一、公众平台问世,媒体人尝鲜微信自媒体。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这一跨平台的通讯工具。一年之后,一个名为公众平台,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的合作推广业务的应用问世。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其精准到达的特性和用户的广泛性,吸引了很多企业的关注。诸多媒体人从微博等其他平台迁移,在微信上做起了自媒体。
2012年年底,罗振宇放弃央视《对话》《中国房产报道》《商务电视》《经济与法》等节目制片人的职务,与申音合作,推出《罗辑思维》这档知识型视频脱口秀节目,同时启动同名微信公共账号,每天早晨推送一条60秒的语音,用户输入关键词后便可获得图文并茂的推送文章。罗振宇以“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精神用轻松的话语探讨严肃的话题,仅仅用了19期,《罗辑思维》视频就在优酷上获得累计超过1000万次的点击,并赢得了超过10万的微信粉丝。
许多媒体人见状纷纷加入到微信自媒体运营队伍中。“80后”概念制造者程苓峰和《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曾航,分别开设了诸如“云科技”(2013年6月更名为“孕峰”)、“移动观察”之类的账号,一时间,仅是财经媒体圈的账号就已达到30多个。此外,“鬼脚七”和“小道消息”一类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和创业者也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平台账号。他们善于表达,以自己对行业的独特见解和特有的写作风格,吸引了大批粉丝的持续围观。
二、公众平台升级,订阅号折叠,微信自媒体信息传播受威胁。腾讯于2013 年 8 月 ,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升级,将微信公众平台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类型。订阅号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每天可以推送一条消息,信息存放于订阅号文件夹中;服务号三个月内仅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用户将收到即时的消息提醒。由之前的每天三条消息推送变成每天一条甚至每月一条,微信自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打折扣。
2013年12月3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5.0 for Windows Phone,并且兑现了之前的承诺:订阅账号折叠,统一收藏在订阅目录内。对于用户而言,订阅号的折叠避免了被订阅信息刷屏的烦恼,减少了不必要的打扰,并且查看订阅内容也变得更加方便。但对公众账号来讲,则是一次不小的震动。公众账号被置于二级菜单后,订阅者的开启次数明显下降,有的公众账号即使推送到上百条也无人问津,这在自媒体中形成了恐慌,微信自媒体信息传播受到了威胁。
三、内容管理加强,诸多公众号被封,自媒体发展趋于有序化。自2013年年底,微信团队公布《微信公众平台关于诱导分享行为的公告》,并在公告中声明“微信公众平台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健康、绿色的生态平台环境,我们坚决打击各类违反《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的内容和行为。”
在继2014年3月13日“旁观中国”“罗昌平”“雪夜闭门”“荐读”等30多个公众账号被封,4月16日102位自媒体人的两百余账号被封之后,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了被网民称为“微信十条”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其中要求通信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通信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等规定,在微信服务商、媒体公众号者、自媒体内容生产者,以及广大用户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这标志着加强对微信的管理已经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关注视野,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乱相将得以遏制,呈现出有序化的趋势。
通过对微信自媒体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微信自媒体虽然上升势头迅猛,受众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问题颇多,影响着其今后的发展突破。
一、同质化严重,用户关注度下降。对于媒介产品来说,突出个性、进行市场细分、寻求差异化经营无疑是致胜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公众账号面临着低水平的同质化问题。内容上,复制别人的文章后稍加修改再或者直接转载原文成为了公众账号推送的普遍方式;形式上,单一的图文组合的推送方式为大多数公众账号所采纳,而微信平台特有的语音功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再小的品牌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缺乏独到的见解,毫无个性可言,久而久之,用户自然会减少关注。
二、内容制作不精良,缺乏标签和分类。“往期回顾”“历史消息”“更多阅读”是在微信公众账号推送中比较常见的几项内容,微信公众账号在建立了一段时间之后,维持内容的质量会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公众账号拥有者会采取这一类的折中手段。高度重合的内容不仅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对订阅用户的不尊重。①微信仅有“生产――发送”这一单一模式,没有内容就不会有受众的反应。无内容,不互动,一旦缺乏新鲜的、有个性的内容,用户粘性就会降低。此外,公众账号推送的内容大多以时间为顺序,纷繁复杂,没有统一进行归类,更没有设置恰当的标签,当用户查找内容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三、盈利模式有限,可推广性不强。目前微信公众账号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广告模式,即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渠道有偿广告信息的盈利方式;第二种是以内容付费模式,也就是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渠道数字内容产品并收取费用的盈利方式;第三种是用户赞助模式,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来信息、发展用户,并从用户方获取赞助收入;最后一种是会员服务模式,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来开展会员运营,提供会员权益相关产品并通过销售获取收入。②
现在的广告模式和会员模式在博客兴起的时候就出现过,但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广告模式的运营需要公众账号进行明确的受众定位。“孕峰”是运营广告模式比较成功的一个代表,基于互联网的人脉和文化,“孕峰”的订阅用户主要是互联网领域中的中高层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订阅用户的精准性和高质量性吸引了电子商务、APP推广、游戏等领域的广告商,以“孕峰”为代表的广告模式是普通的微信公众账号难以复制和模仿的。内容付费模式对推送内容和服务有较苛刻的要求,只有对内容的品质和服务的质量做出一番考量之后,用户才会做出订阅的决定。此外,国内用户的付费观念尚不成熟,付费模式为用户接受的程度不会很高。至于用户赞助模式,就需要安全、便捷的支付系统来支撑了。微信的支付安全系统由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联提供支持,这为用户赞助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会员服务模式使用者一般以明星等公众人物居多,明星光环效应是会员模式运营成功的一大法宝,对于普通的公众账号来讲,适用性不强。
四、后台管理系统薄弱,搜集分析数据的能力不强。微信公众账号的后台管理系统不仅功能薄弱,而且很不稳定。一条信息从制作完成到在订户手机端上出现,有时会有长达数个小时的时滞。③此外,虽然历经几次改版后,目前的微信平台已能获得一些基本的用户个人信息,但对于哪些内容被二次转发,转发高峰期和低谷期等这些关键的数据,微信平台依然没法搜集到并进行分析处理。
五、版权无法得到保障。通常,有的作者花两三个小时写的文章推送出去后不久,就可以在其他公众账号中找到,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名字更换了一下。如此一来,不仅让用户产生了审美疲劳,而且打击了原创作者的积极性。保护版权,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经济的促进。
应对策略
一、深耕细作,内容为王。独家、新奇、全面有深度是公众平台内容制作应该追求的目标。业界有句老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能够提供独创的内容,拥有独到、专业的见解,无形之中也就赢得了一大批用户的芳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就有机会将用户的眼球吸引到你的平台中去。身处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用户每天一打开微信,成千上万的推送内容就奔涌而来,但是对用户有用的,让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依然稀缺。截至2013年底,微信的公众账号已达200多万,要想在如此之多的公众号中脱颖而出,就得严把质量关,全面且有深度的信息是碎片化时代的用户所渴求的。
二、用户本位,提升社交互动效果。无论在业界还是在学界,都有不少人把微信划归为“新媒体”,但就其本质而言,微信的社交属性远远大于媒体属性,因此,社交关系中产生的情感联系是微信自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一切平台运营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维系公众账号与用户情感联系基础上的。
以用户为中心,提升平台的社交互动效果是加强公众号拥有者和用户情感联系的重要途径。首先,充分考虑用户在平台使用中的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比如,对推送内容进行分类,设置标签,为方便用户在进行内容查询时提供便利;微信公众平台需要通过一定的广告商提供资金,广告商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而用户则希望躲开广告商的狂轰滥炸,当公众号拥有者遇到诸如此类的矛盾时,要以用户为重,协调好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的关系。
其次,策划并开展有代表性的线上、线下活动,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罗辑思维”通过整合包括网易“云笔记”在内的品牌合作,开展一些如“乐视超级电视”的策划活动,同时也邀请粉丝参加线下的节目录制活动,与用户进行了有效地互动,从而获得了用户对其在经济上的支持。
三、细分用户,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经营。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同一化的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追求差异、彰显个性,是新一代用户的特点。每位用户都希望能够享受到一对一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用户虽然各有不同,但不同的用户也有相似性,微信公众账号在经营过程中,要进行用户细分,找到有相似价值的目标用户。一方面,可以据此向用户推出有针对性的异质产品,并通过设置标签的方式,为用户查找内容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精准的用户定位也可为微信公众号赢得广告商的青睐,从而开拓经济来源。
当然,用户细分是基于平台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大数据时代,对有价值信息的深挖是取胜的关键,只有获得用户的信息,了解用户的偏好,才能有针对性地生产内容、进行推送。
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曾给媒体人带来了短暂的自媒体的春天,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微信自媒体在发展中遇到困境也是无法避免的。以用户为中心,对内容精耕细作,进行用户细分和差异化经营,相信微信自媒体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姜 月:《微信――口袋里的社交阅读聚合平台》,《传媒》,2014(3)。
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物质文明的发展,亚当・斯密的作用可谓相当大,他的很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专业化”理论,以及把人从“赚钱”的罪恶感中解放出来。
在此之后,整个世界一片欣欣向荣,人类物质文明因为效率的提高和欲望的释放而迅速发展。“专业化”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以及人类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过于“专业化”很有可能会成为个人发展的阻碍,相反,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会增强我们的适应性和反脆弱性。
理解“专业化”
从某种角度来说,“专业”是人类探索和认知宇宙过程中的产物。在欧洲文明之初,也就是古希腊时代,这个世界还没有“专业”的概念。那时候,人类最核心的知识是数学和逻辑,它们是古希腊哲学家们认知世界的主要工具。柏拉图就把数学,特别是几何,作为他创办学园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
后来,随着人类知识的增加,将已有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变得十分必要。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将事物进行系统分类的人。工业革命之后,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开始蓬勃发展,为人类知识体系增添了无数新的分支,人类也开始系统地把过去发现的宇宙自然规律运用到物质文明建设当中。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专业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之后的必然结果。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伴随着另一个现象,即单独个体对于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机械化和碎片化,这源于“专业化”通常要求我们掌握的是一些实用的、细小具体的应用类知识。
全才的变化逻辑
“专业化”在工业时代和资本经济时代很有必要,它的优势也显而易见。然而,如今的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和创造力的时代。这个时代有着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明显特征,这些特征将导致“专才”的优势逐渐消失,与此同时,“全才”的优势会慢慢显现。
1. 效率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关键。
“专业化”背后的逻辑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在“效率至上”的工业时代和资本经济时代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效率的追求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效率的定义为“在进行某任务时,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比值”,比值越高,效率就越高。因此,“追求效率”的关键前提就是,时间、精力以及金钱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这种前提条件在过去是成立的,因为那时商业环境相对稳定,企业运营和管理规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然而,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变化太快。这直接导致过去很多方法和规则不再适用,经验的价值在慢慢降低,社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几乎所有企业,不论大小,都在谈论创新、转型和改变,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通过快速试错的方式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样的环境中,投入与产出不再成正比,努力和成功也似乎没有了直接关系,多少没日没夜拼搏奋斗的公司,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因此,效率不再是这个时代的关键,比速度更重要的是正确的选择和方向。
2. “专业化”导致碎片化的世界观,无法正确把握发展规律。
每天我们都要为了公司或者个人的发展做无数的选择。做出符合未来趋势的正确选择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大量信息和选择的时代,因为绝大部分信息都是无效的,没有实际价值,但它们的存在却不断消耗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让人变得迷失和焦虑,看不清方向。
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有着深入和全面的了解,然而大多数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专业化”把原本完整的东西分割成独立的碎片,导致了我们机械化和碎片化的世界观,无法从统一的、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人才,其实很像盲人摸象故事里的盲人,仅仅只了解到复杂整体中很小的一部分,就盲目地以此去判断整体发展规律,当然无法准确地把握未来方向。
事实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相通的,它们只不过是在描述不同层面的规则而已。例如,原子层面的规则叫做物理学;原子组成了分子,分子层面的规则是化学;化学再往上,无机物质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又演变成了原始生命,于是便有了生物层面的规则,即生物学;再往后便是人类学和社会学。因此,一个人的知识越全面,对世界的认知就越完整,便越接近于真实的状态,对于规律的把握也就越精准。这样的人才能走在时代的前端,并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拥有更高的成功几率。我想,“罗辑思维”的成功很大程度得归功于罗振宇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3. “通过增加自身的复杂性来应对变化”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基因的重要对策之一就是通过增加自身的复杂程度,即通过存储更多信息,来适应环境,因此,这个世界才会最终进化出像动物和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同样道理,人进化出大脑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学习来增加自身复杂性,实现自我进化,从而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正是因为这种超强的学习能力,人类才走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并反过来开始改造自然。
从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中,我们不难获得关于自身发展策略的启发――只有不断增加自身的复杂性,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复杂性就体现为更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更多元的技能。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很多年轻人已经感受到快速变化带来的压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马不停蹄地进行大量学习,力图使自己从单一的“专业化”人才转化成“全才”。这绝对是非常明智的、与时俱进的自我发展策略。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还相对稳定,就不去努力进行全面自我提高。对比过去30年中每10年的变化,就会发现整个世界的变化速度在呈指数级增长。因此,未来的变化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很多我们现在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很有可能说发生就发生。实际上,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只是我们对这些量变不敏感罢了,非要等到质变的时候才开始准备,那就晚了。
4. “全才”将拥有更强的幸福感。
人类的天性就是喜欢多元环境和新鲜事物,生活的乐趣之一就是通过发展多重技能来应对不同挑战。然而,“专业化”却把原本应该多元的人生变成了一道单选题:你只能选择一种专业,一种职业,然后就得以这种方式过一辈子。一旦你有多个兴趣,想尝试不同的事情,就会有人跳出来告诉你,要专注。
庆幸的是,时代已经变了,如今我们可以大方地释放自己的天性,摆脱单一的标签,去追求更多元的“职业身份”。这不仅能增加我们的生活乐趣,还能让我们拥有额外的收入来源。
除此之外,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能让人变得更加理性和独立。事实上,准确的自我认知和更强的自我掌控能力也能极大地增加个人幸福感。人在不确定的时候,总是会以别人或者大众的行为作为判断标准,这是我们迷失自我的主要原因。只有当一个人明白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时,才不会一味地模仿和追随,而是主动向内思考,做出既符合自己内心又符合未来趋势的选择。我一直坚信全面知识结构带来的理性才是“自由”和“独立”的前提,也是正确自我认知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不再依赖别人的行为来做选择时,才有可能做真正的自己。
趋势的多重演变
我相信多重能力结构在不久的将来会越来越流行,并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所热衷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更符合人性,更是基于以下四个重要社会趋势。
1.服务业将慢慢成为最大的产业。
这包括教育、健康娱乐、文化、艺术、旅游等等,未来必将有大量人才拥入这个行业。
服务业与工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服务业不涉及生产,其交换的大多为个人技能、知识和时间,不存在大规模生产,没有很长的产业链,也不需要大规模合作,很多情况下,个人甚至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又为此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帮助供需方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独立的个体之间能够直接进行交易。硅谷目前最火的明星公司Airbnb和Uber,就让全球成百上千万的人拥有了第二份收入。在国内,除了类似平台之外,还兴起了很多例如运动健身、教育、私厨美食、美容美甲、按摩、旅游服务、技能知识分享、时尚买手代购等平台,这使得大量相关技能拥有者能够摆脱机构的束缚,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也成了推广自品牌很好的方式,很多人通过运营公众号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商品和服务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其他收入。现在,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能利用各种垂直平台获得职业外的额外收入。
2.这是一个知识和创造力的时代。
人才,超越了土地和资本,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资本经济时代,资金曾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只要有大量资金就能购买土地和工厂,雇佣大量工人,通过规模效益获得巨大利润。这些企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用自己专业管理知识为企业主服务,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然而,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资金不再等于一切。
硅谷的崛起使得过去那些老牌的全球500强企业黯然失色,世界的聚光灯迅速转移到了那些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科技公司。Goolge与苹果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工程师和设计师的地位,于是那些曾经在学校最不受欢迎的极客们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各大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争相抢夺的人才资源。
关于这一点,互联网人一定感受颇深,在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资金变得非常廉价,千万元的融资根本不值得一提,初创公司几乎把融到的钱都砸在了工程师身上。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当互联网的基础搭建完成后,当所有可连接的“点”都以各种方式被连接在一起之后,拼内容的时代就将来临了。技术只能服务底层建设,提高交易效率,它本身并不是最终交易的一部分,最终的价值创造,靠的则是那群能够产出高品质内容和创造出有真正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人。
因此,我认为,继工程师和设计师之后,一类新的人群即将崛起,就是那些知识型和创造型的人才,他们应该很快就会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
3.经济组织方式正在发生变革。
那种在固定时间把人集中在固定场所的传统工作方式将逐渐被松散的、合作式的方式所取代。
资本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是,人是懒惰的,因此雇员们需要被严格管理,于是他们被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做着无聊的重复劳动。
这套管理和企业组织方式在知识和创造力时代是行不通的,因为人只有在自主和自我驱动的状态下才能拥有最大的创造力。
事实上,组织创新早已经在硅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那里,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自由来选择与谁工作,参与什么项目,在哪里工作,以及何时工作。我甚至大胆猜想,随着优秀人才的需求以及他们本身可选择机会的增加,传统的雇佣制甚至会慢慢转变成合作式,正如下面这句话所预测的那样:
“你再也雇不到优秀的人才,除非你跟他合作”。
其实,雇佣与合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利润的分配。在资本处于强势的时期,企业创造价值而产生的大部分利润必然归资本方。然而,当人才成为关键的资源后,它的稀缺性会推动其价格的上涨,利润也将逐渐从资本方转移到人才方,直到达到合理分配,即合作状态下的利润分配。因此,在未来,一个人越优秀(优秀的定义为“拥有很难被替代的知识或技能”),受到的限制就越低,他将有足够的权利来选择与谁合作,利润如何分配,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等,也就是说,他将同时拥有自由和财富。
4.知识型人才开始崛起。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崇拜,整个认同背景条件趋于成熟。
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罗辑思维》和“在行”的成功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罗辑思维》从一个公众号开始,两年内做到几百万粉丝,并且B轮估值达到13亿元,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认为罗振宇把《罗辑思维》定位成“知识服务商”是个明智的决定,他在把知识变成一种大众消费品之后,又把大量优秀的知识拥有者推到台前,让他们成为知识生产商,自己则从中分得利润。
在行的出现和流行也很好地验证了一个事实:市场已经愿意为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付出高额费用,这在原来是不可想象的。我很开心看到这种现象,这绝对是件值得中国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因为知识分子终于要重新回到历史舞台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从沉迷于物质的生活中觉醒,从原来的“炫奢侈品”变成了现在的“晒书单”,并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充实自我。我相信,知识分子的时代已经到来了,知识服务将是块非常大的市场,他们也将因此成为这个时代的精英,并获得应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2012年11月,奥巴马击败罗姆尼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其背后的功臣是奥巴马的数据挖掘团队,他们搜集、分析和储存庞大的数据,从而帮助奥巴马做出精准的广告购买决策,比罗姆尼少花1亿美元竞选资金。显然,大数据通过过程可视化达到了更为精准的营销。
但是,2016年12月,特朗普当选却给了大数据一记重击。微软Bing以及有“数据巫师”之称的美国统计学家纳特・西尔弗(Nate Silver)通通预测失败,尽管拥有大数据意义的高胜率,希拉里仍然在现实中败北。
是大数据根本不足以被采信,还是它到达了一个亟待升级的转折点?
大数据的作用在于寻找规律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出现之前,人们通过经验判断事务并采取行动。而经验在本质上,就是过去人们所积累的全部数据在人脑中的反映。
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人们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处理速度越来越快。随后出现的互联网通过打破空间藩篱提高了时间利用率,人们对数据的搜索和搜集变得无远弗届,数据广度与深度呈现裂变式增长。
这两大技术的发展将带来哪些变化?
基于过去大数据搜集与处理的下一步,就是帮助判断和预测未来,从而促进人们当下的行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人工智能。2016年,谷歌智能机器人AlphaGo战胜人类棋手李世石就是基于大数据原理。
那么,对于营销来说,大数据的价值又如何体现?
商业环境受制于诸多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宏观方面比如政策、经济大环境、社会文化等,微观层面则涉及行业走向、竞争对手、潜在替代者、消费者需求甚至企业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商业对于大数据的依赖性更强。商业互联网化之后,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 Data Drive Business(数据驱动商业)。
就营销这一细分领域来说,大数据的价值更为明显。比如,如何发现消费者需求?如何圈定准确的目标受众?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达给正确的消费者正确的内容?如何促使消费者行动?如何以销定产并实现柔性生产?如何设计制造最具市场潜力的产品?如何提高营销的效率和投入产出比?……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涉及营销的整个过程甚至外部环境,都要有全面和透彻的了解。而大数据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搜集,将以往不可见、不可描述的部分,变得可视化,从而通过分析处理寻找规律、预测未来,帮助人们判断和采取行动。
毫无疑问,大数据的价值显而易见。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威力,要做到两方面的极致化:“对更加垂直化、细分化的小数据的纵深挖掘”,以及“对更加广泛,甚至转瞬即逝的整体样本的全面覆盖”。
对更加垂直化、细分化的小数据的纵深挖掘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曾经说过一句话:“ 共享经济这件事其实遮盖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这个总趋势是不可逆的,叫分工再合作。”
技术发展带动分工细化,而分工细化保证了每个环节的专业化。精细化分工如同一个个齿轮,带动整个机器不断自我进化。
在互联网领域也同样如此。跑马圈地的草莽时代在2016年渐渐谢幕,地推、并购等粗放的增长方式呈现乏力迹象,互联网公司开始专心打磨产品,向纵深的垂直化和精细化运营进化。
各个细分领域开始出现新的独角兽,比如一些小而美的APP:美食生活类APP Enjoy、精品短视频APP Eyepetizer等,都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
此外,诸如BAT这样的大平台也开始了精细化、垂直化探索。而它们的追赶者也在垂直化的路上走得更远一些。例如搜狗,除了常规的图片、视频、音乐等垂直搜索之外,搜狗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先后与腾讯、知乎、微软、丁香园等合作,推出微信搜索、知乎搜索、英文搜索、学术搜索、明医搜索等更加精细化、差异化的独家特色搜索产品,通过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增强用户黏性。
如此一来,搜狗一方面可以聚拢各个细分领域的同类型人群,为精准营销提供更为明确的样本库;另一方面则可以搜集更为精细和庞大的“小数据”甚至“微数据”,提高大数据营销的精准度。
对更加广泛、甚至转瞬即逝的整体样本的
全面覆盖
目前,几乎所有大数据营销产品和服务都是基于数据集市(data mart)概念。简单点说,它基于某一需求,定向搜集相关数据构成大数据样本库。其好处是目的和方向明确,如同一个人先产生问题再寻求答案一样;但缺点在于,这种搜集方式会在前期遗漏一部分有价值的数据,或者忽视掉一些转瞬即逝的数据――正因为目标明确,反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举个例子,如果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先入为主的定向切入,使得用于用户画像的数据并不完善,从而影响分析的精度,误导营销决策。
在特朗普大数据民意调查失误案例中,分析师就是在希拉里必胜新闻的刺激下,错估了形势,预设立场,通过先入为主的定向切入,忽视了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和其他摇摆州的巨大领先优势,从而在数据搜集时有意无意地遗漏了一些重要数据。大数据的蝴蝶在搜集端挥了挥翅膀,而在结论端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正是因为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现在业内开始有人重新提起数据湖泊(data lake)概念。
数据湖泊最先出现在2011年Forbes杂志James Dixon所写的《大数据需要一个大的新型架》一文中。与目标明确的数据集市不同,数据湖泊带来了更大的弹性。
简单讲,数据湖泊倡导存储每一个可能有用的细节数据,把被忽视的、被遗漏的数据重新挖掘和存储起来,当需要时再进行一站式统一的交叉分析。这样做的好处是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数据,即使它非常微小,转瞬即逝,或当时看起来没有价值。
比如,在之前的大数据采集中,可能会漏掉潜在消费人群的信息,忽略掉可能的销售机会。而尽可能采集更多、更全面(哪怕是看起来不相关的数据,也可能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的大数据,则有利于企业制定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因此,数据湖泊的成立有赖于两个维度的拓展:一是上文提到的垂直纵深数据的搜集,二是更为广泛的全域数据搜集。
举个比较微观的例子,欧洲某大银行每年有650个直邮营销推广项目,发放近6000万封电子直邮,但是营销效率却逐年下降。这家银行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虽然这家银行有不同的渠道接触客户,但是每个渠道都有自己的客户接触策略,这就造成客户资料和历史数据信息分散,没有形成客户关系的全貌。全域数据的缺失,使得这家银行无法根据客户特性制定更为精准的个性化营销方案。
如今,媒介碎片化和人群移动化大趋势,导致搜集全域数据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搜集移动数据?如何实现跨屏数据打通?如何搜集更多形式各异的非结构化数据?
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尽最大可能覆盖更多的移动流量入口。再以搜狗搜索为例,它不仅拥有移动端的QQ浏览器、搜狗浏览器、腾讯网、搜狐网等强势入口,2016年搜狗还与华为、三星、OPPO等大部分主流手机厂商达成合作。据悉,每天有超过2亿台手机默认使用搜狗搜索。
在移动时代,人们不光在行为上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使用的设备也日趋丰富多元,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跨屏数据的搜集。搜狗的无线端和PC端可以依托腾讯和其自有的账号体系实现准确识别,跨屏无缝数据跟踪,在场景上将用户搜索、浏览和输入的跨屏数据融合,提供更有价值的营销投放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广电专业;实验教学
2012 年10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正式将 “广播电视新闻学”调整为 “广播电视学”,这一调整,显示出当前对广播电视学科的认识突破了新闻学的传统框架,逐渐与广播电视业界的发展相契合。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在音视频节目生产、传播上都发生着急速的变革,作为广电专业人才培养重要一环的的实验教学,如何回应现实的需求与挑战,值得深入思考。
一、广电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传统广电灭亡的唱衰格调,而将是互联网+广电的新生。未来,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革新及助推。广电行业将会出现以下几点趋势。
趋势一:电视业的互联网化。随着固网带宽的不断提升和普及,还有4G乃至5G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电视最主要的传收渠道。传统的电视收看渠道,比如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地面电视等将会出现边缘化现象。
趋势二:电视的社交化。传统电视单向传播的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交网络和视频的结合,用户边看边评、边看边转、看后在社交圈讨论的情景将成为常态。
趋势三:电视业的开放化。传统广电的生产传播属于资源集中型,在新媒体时代,人人电视台、人人广播台的景象已经出现,UGC和PGC已经成为互联网音视频的重要产出方。开放云计算平台下的移动视频将是未来视频业务的重中之重。
二、面向未来的广电人才标准
传媒市场的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未来,广电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树立“大传播”意识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大传播”意识要求从事广播电视专业的人才站在传媒发展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在传媒产品开发、传播手段使用、传播渠道利用等方面,善于创新思维,实现传播效果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新媒体时代,传媒市场对广播电视节目产品需求加大,营销渠道和平台多样,媒介产品之间的竞争加大,只有具备优秀视听节目生产能力的机构或个人才有机会胜出。因此,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将成为广电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三)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广播电视人才参与传媒市场竞争的致胜法宝。在业务界限被打破后,各媒体之前独享的平台和技术优势都不复存在,谁能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节目内容,创造全新的传播方式、运营模式将更能赢得受众获得市场。
(四)具备一定的市场运营能力
融媒时代各媒体平台均具有较强的实时交互性,受众的主体性增强,产品生产、业务开发和传播模式选择主要围绕受众来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广播电视人才参与融媒时代的市场竞争,创作创新广播电视产品及业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运营能力,即充分了解受众和市场,能够对市场进行分析研判,能够对媒体战略进行策划和决策。
(五)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根据目前成功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团队或项目组的方式是高效的。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保证项目实施并取得预想成果的保证。因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视听内容生研发、生产、推广等环节中,需要一支支高效运转的团队。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
实验教学在广电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知识和实践相互转化,相互提升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广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广电专业技术类实验课程主要涉及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广播电视编辑、专题片与纪录片创作等课程。
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不仅要完成知识信息的传授,更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要优化教学内容。依据“三步走”的实验教学计划,分基础实验、进阶实验和综合实验三个环节推进实验教学。
第一步,开展基础性实验,主要有摄影、摄像、广电节目制作三门课程,培养和规范学生对于本专业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稳扎稳打,夯实基础。
第二步,开展专业技能的进阶实验。这一阶段,主要开展摄影、摄像、调色等高级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当然,这部分的课程,需要有更专业、更齐全的影视设备的支撑。前期拍摄设备需要有专业摄影机、移动硬盘录音机、指向性麦克风、录音挑杆、滑轨、摇臂、斯坦尼康稳定器/三轴手持稳定器、聚光灯、柔光灯、旗板等,后期剪辑和调色设备需要有高配置的影视工作站,能运行达芬奇、AE、PR等专业软件。
第三步,开展综合型实验,主要有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电视专题与纪录片创作等课程。该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是以“前两步”基础性实验和进阶实验为依托,进一步升华,鼓励培养学生进行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上,要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行业需求,二是面向影视类赛事。通过教学内容、形式等环节的相互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的专业素质。这一步对于学生能否在日后取得更高、更远的发展尤为重要,是学生进入专业实习和工作岗位前,积累影视创作经验,积累优秀作品,赢得成绩荣誉的关键期。
在目前的课程教学中,以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广电专业为例,我们已经开展了初具成效的实践,广播电视节目编辑课程,教师围绕公益广告这一方向,引入项目制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根据中央电视台以及重庆市举办的公益广告大赛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分组策划完成专业标准要求的公益广告影视作品并参赛。实现了项目制、实战式的教学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励。
最后,面向未来的广电传媒发展,网络化、移动化、社交化三大特征突显,从近一两年以《罗辑思维》、《一千零一夜》、《偶的歌神啊》、《奇葩说》、《一条》等众多优秀网络视频节目涌现可以看出,网络视频PGC已经成为风口,网络大电影、网络剧正成为影视传媒机构加紧布局的阵地。高校广电专业人才培养,应敏锐捕捉这一关键信息,找准方向,在实验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视频节目的生产研发,将教学与实战紧密集合,不断碰撞火花,不断创作佳品,必将能为优秀广电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蔡月亮,陈长松.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传播学教学中的项目制方法探析.新闻知识[J].2013,12.
[2]姚劲松,黄蒙水,吴大顺.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广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高教论坛[J].2012,5.
公司在消失,个人在解放。这就是一场商业组织架构的摧毁重建,它改变的不仅是商业秩序,更是各种社会规则。如果凋零是公司的宿命,不如我们一起,做一个“杀死公司”的实验。
网络协同化的力量
过去十年,我给很多大公司做管理咨询,非常清楚地看到,一家小公司在最开放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然后迅速地规范化,最后这个“大公司”的面貌和结构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变得像一匹脱缰野马,连创始人也驾驭不了,最终命运完全看市场和运气。
为什么要“杀死”公司?是因为我们分明看到,移动互联网对人们各种行为的深入改造,网络协同变得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容易。
这是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对个人赋能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像一个伟大的萨满巫师,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召唤整个世界。当合作变得更为容易,必然发生的事情就是,分工变得更加精准,任务可以被无限细分,以及通过互联网来无缝协同。
公司是工业革命200年来最伟大的发明,但是,“公司”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以降低外部交易成本为目标的基础之上的。当网络协同带来的分工协作规则的改变,数据智能带来的系统自驱动和信用体系的颠覆性升级,“公司”这道围墙究竟还能不能起到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的作用?
如果“公司”这个概念和与之相伴而来的传统协同方式,对于交易成本已经没有实质上的影响--实际上这一点正在而且很快就会全面发生。
那么,最短十年,最长三十年,“公司”作为一个概念或者一种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是不是就会消失?以及,伴随公司这个概念而来的相关制度,比如股权、估值、上市等,是不是也会随之崩塌?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罗辑思维》做了一些“杀死公司”的事情。我们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扁平化运营方式:没有上下级,所有的职位都只是为了印在名片上出去社交的时候便于开展工作;公司里面没有任何的部门,没有任何的规章制度。
巴西有一家公司完全没有报销制度,在中国这不符合内控的要求,但是我们在尝试,走一种极度授权的路线。我不能说《罗辑思维》没有内控制度,但是事实上我们公司是没有报销制度的。任何一个人拿到我面前的单据,我都是闭着眼签。
因为我相信,这是一个比赛中的球队,如果你在这个球队里面不能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用我来发现,事实上,球队就会自动把你排除出去。
虽然我们只有两年历史,但已经会把相对成熟的业务和团队,毫不留情一脚踢出去,让他们进入创业状态。慢慢的,我们就会从一家公司,变成一个小宇宙,变成某种协作共同体。搞得这么乱,然后呢,我觉得挺好。无论是业绩还是关系,都挺好。
所以,我乐观地认为,即使“公司”这个概念消亡了,我们还是可以彼此协同,这就像是圣经里“巴别塔”的寓言,人类一直在努力,建立更有效的共同体,一起去创造更大的财富。
这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的不幸与幸运。不幸在于我们亲手创造的“公司”的繁华盛况会在我们眼前凋零。幸运在于,我们也可以选择亲手“杀死”公司,寻找更有效、更自由、更具有创造力的新的共同体组织方式,这种机遇,是历史性的。
公司在“自商业时代”将消失
近些年“微+X”的新名词不断涌现,微博、微电影、微商、微店,这可以看做是互联网融合过程中去中心化的一种表现――很多事情都变得不再需要一个组织,现在只要一个人就能搞定。不管是做媒体还是做买卖,我们把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模式叫做“自商业”。
微信公众平台有一句广告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恰到好处地点明了自商业所处的发展初期阶段,个体正在摸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现在看来这个初期阶段还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脱离组织的个体虽然具有这样那样的优势,同时也切断了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
但在将来,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与社交不同,应用于商业的沟通机制一定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与准确性才可以降低成本。在雇佣关系中,如果把人的某项能力看做一件可以用货币交换的商品,或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需要一套类似淘宝但更为复杂的信用系统。各端点能顺利连通其他端点、并且可以大致客观地了解它。信用体系将建立在描述、案例及评价的基础之上。系统会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各类接口,在用户允许的范围内采集多维度数据,例如健康状况、消费习惯、朋友圈子等,通过一种动态平衡的算法,得出客观定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定量的结果。
至此,自商业的底层要素部署完成,公司这种营利性的组织形态存在意义逐渐降低。因为人们可以从各类平台中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来糊口,而现在的公司老板可以花更便宜的钱从这些地方找到更适合的临时帮手。每个人既是雇主又是雇员,由于信用体系的存在,不诚信的人在商业社会中将无法生存。
在新的体系下,现有行业中专业技能匹配度比较高的业态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雇佣关系。例如餐馆与厨师,小餐馆的特色往往取决于厨师的烹饪特点,可替代性往往很低,而可替代性高的行业将会面临一场颠覆。如快递业,任何人都能够胜任快递员的日常工作。甲明天要从A地前往B地办事,他可以将消息在相关平台,乙恰好有个快件与甲的规划路径相同,在信用体系之下这件事就会一拍即合。甲顺路送了一件快递,要么得到报酬,要么会以积分形式体现,让他下次可以免费让别人帮他递送物品。
当汽车成为每个市民的代步工具,从理论上讲每个车主也都可以搭别人的顺风车,每个人也都可以让别人搭便车。移动互联网让需求信息可以即时传递,出租车公司便没有存在的意义。
网络像一颗魔豆,生根并不断扩散、加深,渐渐连通所有行业,遍布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而地面之上,它所展现出的是加工融汇后的另一番光景。自媒体优化了信息传播与交换效率,自商业带来的将是技能、资源、现金乃至社会结构的效率优化,催生新的商业逻辑。移动互联网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全球化1.0的动力是国家,全球化2.0 的动力是公司,全球化3.0 的动力就是个人。这让现在的经济学家,必须将研究重点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转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他们可能还需要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来帮忙。
另外,那些所谓的经典经济学说和理论也在逐渐失效。随着新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我们的经济规律、法律制度、价值观和行为也将由此处拐弯。
全球化3.0的时代,也将是个人觉醒的时代。当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可以过上一种更加理想生活的时候,革命就爆发了。这是一场正能量的革命,所有的摧毁都是温和的,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21世纪的这场革命可能不是从政治开始,而是从经济开始的,并且很可能是从互联网触发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动刀枪,不流血牺牲,百花齐放,和而不同,这可能才是真正的革命。
平台合伙模式崛起
当Airbnb(空中食宿)出现后,我们所住的房子就不再只具备私人居住的功能了,你可以共享给别人用,赚取利润;当Uber出现后,我们的私家车不再只是接驾自己了,你可以共享出去,为别人提供接驾,赚取利润;当我们入驻到一个共享经济平台,我们就成为了共享经济体中的一员。优步自己没有车,只是用车平台;阿里自己没有货,只是交易平台;微信自己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平台……
在未来,还会有更多行业面临这样的变革。而身处这些行业的我们,未来有可能不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而只属于一个平台。而一旦从企业到平台,最大的变化就是,个体的作用将会放大,而组织的作用将会减弱。
未来的公司将会被平台合伙模式取代,我们看看以下几个趋势:
趋势1:行业更替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的存续期将越来越短,在现在这个变化超快的时代,要给企业定一个三年目标,都是很难的决定,至于五年八年,也许企业早已不复存在。因此,个人在一家企业的职业生涯也越来越短。所以,最大化利用企业的资源来为自己增值,才能更快地成长。
在这种趋势下,个人不可能把安全感寄托于企业,而只可能来源于自我价值的提升。所以,你在进入一个企业之前,都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这个行业衰落了、企业倒闭了,我还可以去哪儿?我的价值在这里能得到多大提升?
除此以外,你还需要时刻关注自己行业的变化,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你不得不去思考下面这些问题,以洞悉行业变化:这个行业的人才素质,相比以往如何?这个行业出去的人,身价涨跌如何?行业是否存在人才短缺?在哪个细分领域?哪个细分子行业的增长最迅速?行业有什么新技术产生?这种新技术会如何影响它?这个行业的主要增值发生在价值链的哪一环?近期是否有变化?
趋势2:职能跨界
在今天这样的变革时期,僵硬的组织架构、森严的等级体系,将会使企业的决策变慢,无法应对变化。那么,什么才能更快地应对变化呢?人。因为岗位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人,才可能及时识别变化并快速反应。
所以,这几年的组织设计,主题都是灵活:有些企业开始去中层化,只留高层和基层;有些企业将岗位合并,避免分工过细带来对人的限制;有些企业,甚至连岗位职责描述都取消了。总之一句话,最大化萝卜的作用,而坑的大小则可以调整。层级之间的界限、岗位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多地被打破。这种“无界”的趋势,使得个人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进而会有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我看到过一些员工,当企业有新的项目时,他们敢于冒险,进入一个前途未卜的项目组,最后成了,给公司创造了巨大价值,而他们则实现了弯道超车,同时借助企业的资源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去注意你所在的企业正在尝试什么样的转型和新业务,在这样的业务中,你是否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是固守在原先的岗位上。即便没有这样的机会,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将不再是好的做法。
趋势3:从雇佣转为联盟
未来的职业将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互相投资的关系。企业和员工双方,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标,互相在对方身上投资。然而,为什么联盟、而不再是雇佣呢?除了开头所说的,互联网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之外,跟如今的行业结构也有很大关系。
过去制造业占主流,流程性和重复性的岗位需求大,体力劳动者需求多。而现在服务业逐渐步入主流,尤其是高端服务业,那么与之相伴的,企业对脑力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但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难监控和管理。
比如,你看一个包装工有没有好好干活儿,数数他一天包装了多少东西就行。但你要评估一个研发人员呢?是看他一天写了几份报告吗?显然很困难。
所以,对需要创新的脑力劳动者而言,企业能够控制的只是他的时间,但投入程度完全由他自己决定,企业很难监控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跟人才建立情感联系,形成精神契约,才能让他足够投入。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种联盟的形式了:
给予优秀员工股权期权等长期激励,从而将个人与企业发展捆绑到一起,这是在薪酬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
一些公司雇佣自由顾问,自由顾问并非正式雇员,但会为公司服务某个客户或项目,然后按项目进行结算,这是在关系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一些大企业,内部不雇佣研发人员,而采用开放式研发,跟有研究能力的个人或团队合作,共享回报收益,这是在商业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有些企业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不光给投资,创业成功了还有可能收购回来,这是在发展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
趋势4:分化
企业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比,资源分配出现两极分化――让自己的价值服务更直接作用于产出。这两年所服务过的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很多都提出要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一个原因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另一个原因则是技术冲击,很多行业被颠覆。当市场不利、利润下降的时候,自然就想到要降低成本。而在很多企业的成本里,人力成本是很大的一块。
现在去看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以及其他高管,可能都有一个绩效指标,就是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比。简单来说,就是花在员工身上的每一分钱,给企业带来了多少回报。
如何最大化人力成本的投入产出比呢?很多企业采取的方式是:资源重新分配。
比如,1块钱分给两个人,A员工比B员工绩效好,过去是A给6毛,B给4毛,资源重新分配之后,现在是A给7毛,B只给3毛。企业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资源倾斜给高价值员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鞭策其他员工。
换言之,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将资源投给那些高价值员工。相应的,越不能产生价值的,企业越会减少投资。
所以,在这样分化的大趋势下,如果你所做的事情,不能给企业带来足够的价值,你自己就将没有价值。对一部分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对另一部分人来说,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关键词:情景交际;高考;英语;解决意图;设计意图;学生们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39-02
本文以下介绍高考英语试题中情景交际题的设计意图以及情景交际题的有效解题对策,并且对高考英语试题中情景交际题的有关思考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得出以下观点:情景交际题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力,而且还能够为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情景交际题应用于高考英语试题中是形势所趋且值得推广。
一、试析高考英语试题中情景交际题的设计意图以及作用
在高考英语试题中关于情景交际题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并且根据近几年高考英语试卷来看,高考英语试题的设计不仅涉及到简单日常问候,而且还会涉及到与学生们生活、学习相关的情景题目,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能够依据自身所学的英语知识,且结合与自己生活经历来解答英语情景交际题目,不仅有利于检测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探讨高考英语试题中情景交际题的有效解题策略
1.充分利用语境因素来进行有效解题。语境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例如: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而情景交际题主要依赖于语境因素,因此,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充分利用语境因素来进行解题。
例如:――Are you sure you won't come for a drink with us?―― ,if you insist.这道题有以下答案:1.It depends 2.Not at all 3.All right then 4.I don't care。通过观察这道情景交际题空处后面的条件状语从句即可得知,前面空处结果为一个结果,因此,第3个答案是该题的正解,在这道题中第二个人回答的一句――“if you insist”就是言外语境所包含的信息,因此,通过分析句子的交际语境,则可以得到正确的交际结果。
2.正确分析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索绪尔认为“语言”与“言语”不同,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其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同时也是一套规约,而言语是跨越心理、生理、物理等领域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在英语范畴中是指词汇以及语法,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规约,而言语是实际交际中的产物,其可以属于个人,也可以属于临时性的,在英文作答情景交际题目的时候,需要区分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因此,学生们需要通过自身掌握的词汇以及语法等语言知识来解答情景交际题目。
例如:A:What do you think of Peter's cooking?B:Oh,no one cooks better.从这道题中可以看出,A者向B者询问Peter厨师的烹饪技术如何,而B者并没有直接回答“好”,而是回答了一句“no one cooks better”间接表明了他的烹饪技术无人能比。通过以上例子可以了解到,情景交际中的言语意义能够体现出话语的力度,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个人的立场与看法。
3.注意语言交际中的礼貌以及合作原则。众所周知,在日常交际、与人交流的时候,会礼貌性地尊重他人的说话,并且也会礼貌性地回答他人的问题,这个过程就是遵循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让对方能够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感觉,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注意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用语。
例如:A:Oh,I'm so sorry;I broke your pencil-box.B:Really? .这道题有以下答案:(1)I don't care;(2)Don't be sorry;(3)It's OK with me;(4)It doesn't matter。其中第(1)点与第(2)点回答较冷漠,而第(3)点不符合逻辑,因此,第(4)点礼貌性回答了对方的问题,这样的回答不仅有效地减缓了对方的恐慌心理,而且通过礼貌性的回答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4.注重语言使用中的衔接以及其连贯性。情景交际题中会出现上下文衔接的情况,其通过有关词汇以及语法等语言来实现上下文的关系,衔接可以通过省略、指代、替代等来实现语篇中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Is Tom coming to the park this weekend?――No,he isn't.He has gone to New York and will stay there for ten days.在这个对话中“Tom”与下文中的“He”以及“coming”、“isn't”之间均存在着联系,另外,“New York”与“there”也有着联系,因此,这样的对话较简洁易懂,让人易于接受。此外,在语言使用中,双方的话语需要存在一定的连贯性,往往语言的连贯性均建立在双方共识上面,才能够体现情景交际语言的连贯,例如:――What are the woman doing?――I have just come out.通过这段话可以了解到,后者的回答好像与前者所问的问题没有关联,但是两个人都知道在谈什么事情,所以,后者的回答表明自己刚刚出来,并不知晓那个女人在做什么,因此,在情景交际题目中,均会涉及到语篇连接的情况,同时,也会考验学生们的连贯性思维能力。
5.了解他国的文化以及其思维方式。每个语言都会与当地的环境因素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交际活动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以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背景与我国均存在着差异,最后使得语言表达出现很多反差,因此,在作答高考英语情景交际题目的时候,学生们需要提前了解他国的文化以及当地人民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回答相关题目。例如:――Could I get you a glass of milk?―― .这道题后面有以下几个答案:(1) Thank you for the milk ;(2)That's very nice of you;(3)You can please;(4)With pleasure。学生们看着这道情景交际题目的时候,首先了解到在英语语言国家,当别人主动提出帮助的时候,需要给予相应的态度并且还同时感谢他人,因此,在这个例题中,第(3)个回答不够礼貌,而第(1)个是喝完牛奶后而给予的回答,第4个是当别人请你帮忙时候的活动,故第(4)个回答是最贴切的,不仅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而且还具有礼貌性,因此,学生们在作答这样的题目的时候,需要在了解他国文化前提条件下,才能更好地作答题目。
三、关于高考试题中情景交际题的有关思考
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会遇到情景交际的题目,因为情景交际题目可以考查学生们的语法、词汇掌握程度,而且还能了解到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学生们的情景交际题的培训与锻炼,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能力。首先,英语教师需要告知学生们英语交际的得体性以及实效性;其次,帮助学生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并且了解他国的语言习惯;最后,在教学课堂上适当地创设文化语境,使得学生们在长期语境熏陶下提高语境水平。
结语:
本文将高考英语试题中情景交际题的设计意图以及作用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将高考英语试题中情景交际题的有效解决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最后,将高考试题中情景交际题的有关思考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综合成绩,进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以实现学生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梅.从高考英语改革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以200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1为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2).
[2]杨开乔,杨文伟,吴晓如,高西刚,黄友文,钟锟,沈毅飞,石俊,胡国平,黎景云,汪张龙,陈雪杰,魏思,张昌应,余中荣,罗志伟,赵乾,卢经,张建锋,王亚飞,罗静凡,解育洁,姜伟,郭成,刘丹,黄晓娣,郑乾明,何春江,盛守卓,沈丹,吴畏,赖学武,任明跃.广东省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和智能评测系统[Z].国家科技成果.
[3]李建平,谭志坚,赵秀玲,张丽萍,蒋彩林,陈慧群,李靖,王少波,刘爱云,陈敏,刘秋梅,梁碧辉,谢行芝,王金女间,王惠文,廖巧玲,叶靖,李萍,彭文霞.高考英语听说模拟考试判卷评分方法的应用实践方法[Z].国家科技成果.
[4]于璐.Learning strategies used by high-proficiency and low-proficiency listeners-A study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non-English majors[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9.
[5]朱琳.藏族学生高中英语语法学习中几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
[6]杨彦丽.论高中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意义及措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
一、教师提问的目的
教师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1.唤起学生注意;2.鼓励学生参与;3.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4.检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6.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7.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8.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10.调控教学进程;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做出色表现。
二、教师提问的基本类别
教师课堂提问有许多不同的类别。《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一书中,作者根据布卢姆(Broom)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组成的理论,把教师提问分为以下六种:
1. 认知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记忆型的知识概念、原理;
2. 理解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对比;
3. 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或交际;
4. 分析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
5. 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一种新的或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6. 评价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判断。
在此,笔者着重介绍一下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两大基本类别:展示性(display)提问和咨询性(referential)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例如,教师手里拿着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
What s this? /Is this an apple?
又如,教师就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What did the man upstairs do when he came back every evening?
由于展示性提问多半是操练性提问或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思维水平也较低,因此,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如教师问学生: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tory?
Are you interested in American country music? Give me your reasons.
这类提问才能真正传递新的信息,师生之间才存在着语言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咨询性提问体现了语言交流的特点,给学生创造了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因此,咨询性提问的优势要大大优于展示性提问。恰如其分的咨询性提问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国外学者米切尔等人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回答咨询性提问的机会越多,自我表达的能力就越强,英语成绩就越好。另一位学者布洛克经过实验也发现:当经过咨询性提问培训的教师在课堂里进行咨询性提问的次数有显著增加以后[](展示性提问与咨询性提问的比例达到8∶39[]),学生的应答能力也随之提高,具体表现为:每句话的词数增加、句子难度加大、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那么,怎样才能由展示性提问过渡到咨询性提问呢?笔者在上WT SEFC 3A Unit 2 WTBX Captain Cook 这课时是这样做的:
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展示性问题:
What did they take with them for this long journey?
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很快可以找到答案:
They took litres of vinegar, salted meat, cheese, plain biscuits, beer, live sheep, pigs, chickens, onions, cabbage in vinegar and flour.
紧接着,针对学生对“库克船长他们为什么要带活的羊、猪、鸡到船上”这点比较感兴趣,我向他们提出了以下两个咨询性问题,并重读 live 一词以示强调:
Why did Captain Cook and his men take live sheep, pigs and chickens with them?
What do you need to take when you go on a very long journey on a ship?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大家开始各抒己见:
S1: 2Because at that time they had no fridge. I think I don't have to take live animals. I just need to take rice, meat and vegetables.
S2: Don't forget to take salt and clothes!
S3: I'd like to take a fishing pole, because I like fishing.
S4: I will miss my mother, so I decide to take a photo of her with me.
...
通过这种咨询性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然而,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咨询性问题,约60%的提问是让学生回答有关的事实,20%是启发学生思考,另外的20%是关于组织教学。很明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咨询性问题的比例。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咨询性提问在课堂中的比例呢?首先,它要求教师加强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等理论的学习,并且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其次,教师要多掌握一些提问技巧。韦伦[](W.W.Wil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作出了如下归纳:
1. 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高水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2. 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发问,提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地提问,那会使学生受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会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3. 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
4. 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避免进行无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意发问。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预先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和功课任务,然后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发问,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5. 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运用较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较高思维水平的基础。这种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思维水平的机会。
6. 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支持某一种观点或看法,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的可能性。例如,“你能否重述一遍你的观点?”“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你如何来捍卫你的立场?”以此来鼓励学生澄清、扩展或支持最初的回答。
7. 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8. 提能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有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机会。所设问题应有层次之分,难、中、易问题比例适当搭配,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均等。
9. 鼓励学生发问。这可引起学生积极的参与。较高认知水平的发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对探究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并将激起的探索兴趣深入下去。赞许和鼓励学生,接纳和采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情做出应有的反应,以及提高学生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参与频度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此外,根据乔庄(Chaudron)对教师讲课和提问技巧的研究可以知道,说话的语速应适当放慢,发音要清晰,发音的方式要略有夸张,如需要,可重复所提的问题。
当然,我们必须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提问技巧,并且注意及时调整和总结。
三、教师提问的难度
所谓提问的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没有内在联系,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学生无法回答,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完全相同,这个问题就太容易了,学生凭借记忆就能回答,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联系,但又有些不同,那么这个问题难易适中,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回答,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非常有效。因此,考虑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如所提问内容空泛,难度太大,就会出现“冷场”局面:如提问过于简单,多数为 yes/no questions 或 single-word questions,或学生只要读课文中现成的句子就能回答的问题,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我国学者胡春洞认为,在提问的难易比例方面,根据学生目前的智力和英语能力,最好是1∶3,即一难三易。他举例说,在课文教学中,yes/ no questions 或 true/ false statements 应是 wh-questions 的三倍。
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数量依据。难度PH=1-WTBXSX(PWSX),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应答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若难度为0,全体学生都能回答,难度太低;难度接近1,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难度太大。教育专家们提倡问题的难度一般在0.3至0.8之间,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回答。
四、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
国外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教师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具体表现为:
1. 学生回答句子的平均长度增加;
2. 恰如其分的主动应答增多;
3. 不能作答的题数减少;
4. 思辨性的回答增加;
5. 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加强;
6. 推理性的回答增多;
7. 学生提问增加;
8. 学生通常能在课堂上作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回答。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构成了师生间语言交流、学生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仅仅从教师提问的目的、类别、难度、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等方面对提问策略作了一些讨论和介绍。事实上,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还很多。
主要参考书目: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考教育出版社199
9年版。
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许高厚、施铮:《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