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价值链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并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买方价值链,基于此我们将此概念推广并根据经营活动的有机联系,将价值链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
纵向价值链就是把供应商和顾客分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彼此出售和购买产品的各种联系,构成的一种链条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这一概念将最终产品看做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是作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这样企业可以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这一整体价值链的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合理分享利润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三)作者发展了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看做是提供给顾客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进一步发展了纵向价值链观点,认为纵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提出了横向价值链,认为这种横向联系实际构成了产业的内部联系。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学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得分析,我们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考虑出现的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我国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管理会计学学科体系不规范,很多教材实际是管理会计方法和内容的混杂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其内容串起来,体系残缺的事实面前,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重新构架的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王满编著《管理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胡玉明著《高级管理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管理会计学企业核心能力作业链价值链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论文关键词:价值链,物流成本核算,物流管理,物流成本控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想要成功必须做到两件事:“开源”和“节流”。“开源”狭义来讲是指企业要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采取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等手段来使本企业收入增加。“节流”简单来说就是减少创造这些收入背后的成本。由于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全球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如今企业在增加收入上的潜力挖掘上日益困难。相较而言,控制成本主要在于企业内部,可操作性强,因此成本管理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而其中被视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成本近年来逐渐成为管理成本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备受各方的关注。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1]。降低物流成本,能够挖掘企业的盈利潜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国际上通用的衡量物流成本的指标是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我国企业平均所占比列偏高,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表1所示物流成本核算,中美两国近几年物流成本比较: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平均值
中国
18.9
18.9
18.8
18.6
18.5
18.4
18.68
美国
8.7
8.5
8.6
8.6
8.5
摘 要:本文以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突破组织界限的价值链中各作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对完整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认为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可以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利用共享的有关信息,对整个价值链中相互依赖的作业进行定位、协调和优化,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价值链中所有企业都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从而实现“多赢”的目标。
关键词:价值链;节点企业;作业成本
伴随着横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竞争范围已经从单一企业扩大到供应链,企业竞争的重心也转移到为争取客户最大满意度的服务竞争上来。这些变化从而要求企业不仅关心自身,还要关注供应链中其他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以“纵向一体化”为特征的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受到挑战。为了提升企业战略,美国战略管理学家Porter(1985)第一次提出价值链分析的方法。价值链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原料通过不同过程售给顾客为止,其中做出的所有价值增值活动都可作为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价值链的范畴从核心企业内部向前延伸到了供应商,向后延伸到了分销商、服务商和客户。这也形成了价值链中的作业之间、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公司和客户以及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各种关联,使价值链中作业之间、核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以及节点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进而影响价值链的业绩。因此,协调、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提高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作业效率和绩效非常重要(Thompson, 1967)。Thompson还认为,价值链中作业之间的依赖程度越高(即它们的联系越强),就越需要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在各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利用共享的有关信息,对整个价值链中相互依赖的作业进行定位、协调和优化,把生产资源的分工协作和物流过程组织成为总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供应链,使处在价值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取得最大的价值增值,从而实现“多赢”的目的(王万忻,2004)。
一、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基础
公司的完整价值链是一个跨越组织边界的供应链中顾客、供应商亦即价值链中不同企业所有相关作业的一系列组合。协调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能够协同运作。而如何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各公司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依赖的作业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等两类问题就成为协调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关键。管理手段与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合并的、系列的还是互惠的关系)以及这些公司所从事作业的不确定性有关。
1.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手段
一般地,我们用行政命令作为主要手段协调公司内部的关系。然而,价值链中的各个公司相互独立,无法用正式权威的行政机制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Gulati和Singh (1998)认为,采用激励机制、标准操作程序、争端解决过程和非市场计价系统等手段对企业进行激励、监督甚至适当的命令,可以达到协调、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目的。
2.信息共享与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
要协调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关系,就必须对价值链中企业之间的有关信息进行共享和沟通,从而使价值链中的企业全面快速了解和掌握价值链中其他联盟企业所发生的有关作业,并对这些作业从“价值”的角度重新进行串联,有效地安排作业。而协调的过程能否持续下去,取决于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是否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将最终导致资金的流向。如果信息不对称,价值链中节点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流的关键点而配置资源、安排作业,产生额外的成本。然而,当价值链中的节点企业之间实现相关信息的交流时,核心企业会通过协调的方法,促使价值链中各企业不断提高有关作业的效率,实现价值链的最大增值,也强化价值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的竞争力(这需要核心企业对于合作企业有所承诺,如共享的信息只用于提高供应链的作业效率,而不是淘汰效率不高的伙伴企业及其作业等等)。
现实的问题在于信息协同行为可能会泄漏企业的商业机密,另外,如果信息协同所要求的某些额外投资属于专属资产,还会增加价值链中联盟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些都使得价值链中的企业有可能对于协同沟通有关信息缺乏足够的兴趣。因此实现公司间敏感信息互换的基础条件,就是在价值链中相邻节点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而核心企业的信誉会直接影响价值链中各联盟企业相互间的信任程度。
价值链中各企业之间所共享的信息与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及其发展阶段有关。Tomkins (2001)在一定的框架下对价值链中公司之间的信息以及会计的作用进行了定位。他把与“建立诚信”有关的信息称作第一类信息,把与“掌握事项”有关的信息称作第二类信息。他认为,诚信建立在公司价值链中节点企业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核心企业可以借助于第一类信息,获取第二类信息,并在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进而掌握、协调并控制价值链中企业所发生的有关作业,管理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公司整个价值链的增值。Tomkins (2001)还认为与“掌握事项”有关的第二类信息能使企业“对协作的前景进行计划和决策”,特别能“对战略、投资和正在进行的运营做出经济评价”。因此,获取第二类信息,可以将价值链上的节点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掌握价值链中发生的相关作业,协调、管理和控制发生这些作业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联盟,实现成本控制,增强价值链上所有企业的竞争力。然而“掌握事项”必须以“诚信”为前提。
3.节点企业之间资金往来的管理
价值链中各联盟企业之间发生的作业种类繁多,控制作业的人差异明显(如投机型或理智型),使得节点企业之间可能发生的作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价值链中的联盟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购买的专属资产或通用资产不同、各企业的不确定性水平和经营环境不同,以及作业发生频率不同等特点都会直接影响节点企业资金往来的管理方法。
Williamson(1985)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理解价值链中公司之间资金往来的管理。他认为,之所以需要管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是出于防止某联盟公司的潜在投机行为,保护价值链中其他参与合作的节点企业利益的目的。另有研究表明,企业信誉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价值链中各联盟企业相互间的信任程度,因而在治理节点企业之间关系时,可以将企业信誉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机制,去影响企业之间需要正式控制的水平(Dekker, 2000;Tomkins,2001;Van der MeerKooistra and Vosselman,2000)。一般来说,价值链中有资金往来关系的企业数量越多,需要控制的问题也越多,合作者需要受到的保护也越多。而用诚信做保证的“第一类信息”,可以增加伙伴企业的信心,相信合作者互相之间不会发生不正当的投机行为。
二.公司之间关系的协调机制――完整价值链分析
1.完整价值链分析(VCA)的基本原理
公司的完整价值链是一个跨越公司边界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所有相关作业的一系列组合。完整价值链分析就是核心企业将其自身的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信息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信息联系起来共同进行价值链分析。具体来说,完整价值链分析的步骤如下:(1)把整个价值链分解为与战略相关的作业、成本、收入和资产,并把它们分配到“有价值的作业”中;(2)确定引起价值变动的各项作业,并根据这些作业,分析形成作业成本及其差异的原因;(3)分析整个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确定核心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作业的相关性;(4)利用分析结果,重新组合或改进价值链,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动因,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Porter(1985)认为,分析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的会计信息,可以优化、协调整个供应链的作业绩效。事实上,价值链中的节点企业一旦参与核心企业的完整价值链分析项目,便与核心企业及其伙伴公司一起形成战略联盟,共享与价值链有关的作业成本和业绩信息。与单个公司从外部角度对这些企业的作业和成本进行假设而进行分析相比,合作的精确性要高,范围更广。另外,参与完整价值链分析的节点企业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实现信息共享以后,核心企业不仅能够增加伙伴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购货方的收货效率,减少存货滞留,降低供应链成本,还可以提高价值链各节点企业中相同类型的作业的效率,从而有效地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最终提高公司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效率(Dekker and Van Goor, 2000),并在未来吸引价值链中更多的企业加入合作联盟,使核心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价值链中所有企业的绩效。
Thompson(1967)认为,供应链中作业的相互依赖是连续的,前期发生的作业会影响后续发生的作业,而本身的作业并不受影响。也就是供应链上一层作业会影响下一层资源的消耗。为了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支持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核心企业可以采用基准分析、战略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成本分析方法,对供应链中的连续作业进行分析,研究供应链中作业成本和作业之间相互依赖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分析结果帮助节点企业改进和管理作业,协调、控制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例如,核心企业对参与价值链分析项目的供应商,提供包括核心企业作业成本在内的部分成本分析结果,如公司与某供应商作业有关的作业成本、他们所在供应商网络的平均作业成本等等。依此,供应商可以用自己的成本加上网络平均费用与网络内平均成本进行对比,通过基准分析了解自己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改进作业,控制成本。公司也可以通过关注供应链的分布网络进入公司不同成本库的资源要素即作业成本,及时取得供应链中有关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的信息,并利用该数据对不同类型、不同网络的成本库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再者,公司储运部门还可以利用供应链中节点企业成本信息的分析结果,与有关供应商就供应链成本业绩及其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改进作业、降低成本的方法,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实现价值链的增值。
总之,公司完整价值链分析对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表现出来:(1)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的广泛联系。如核心企业对联盟供应商个体提供价值链中其他联盟企业的有关数据,与供应商就其成本结果与网络平均数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对供应商可能的作业过程及其改善,以及改善后的预期结果进行讨论,会增加供应商对相互之间意图、需要和过程的了解,加强价值链中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凝聚力。(2)价值链中联盟企业间成本信息的客观透明。当供应链运营成本的变化结果变得透明时,联盟企业就可以自己判断实现价值链增值的可能性,以及因提高利润而得到的正常利润分成,有利于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以及节点企业相互间进行广泛联系、协商和决策,也有利于保证价值链中联盟企业的诚信。
2.传统管理会计在价值链分析中的局限性
以附加价值概念为导向的传统管理会计,只考虑企业内部价值的增加,没有反映价值链中相邻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遏制了公司可以通过协调这些相互依赖关系而应能取得的机会成本优势。具体来说,在实施价值链分析时,传统管理会计的重要缺陷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主要关注责任中心而不是重要的作业;第二,当企业内部一个部门的成本和业绩经常依赖于另一部门的成本和业绩时,它们不考虑这些部门(作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第三,很少从经济学角度反映正在发生的作业,缺乏成本驱动因素的累计数据。
附加价值观点的缺陷在于核心企业与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缺少广泛的联系和沟通,只注重实现自身最大的买卖差价。一方面,对于供应商而言,核心企业在购货时才开始进行原料的成本分析,忽视供应商所提供原料价格的形成原因以及该原料的作业成本,更没有开发与供应商之间可能的联系;另一方面,对于客户来说,一旦产品销售结束,核心企业则停止成本分析,失去了与客户进一步发展联系的机会。虽然所有权总成本系统(Total Cost of Ownership systems,TCO)考虑了向特定供应商购买产品所引起的如与订购、运送、质量和管理有关的费用(Ittner,et al, 1999),但没有分析整个价值链上有关客户和供应商的成本信息。而利用作业成本计算原理,以价值链为基础分解价值链中各企业发生的所有作业,全面分析价值链中所有相关联企业(如供应商和客户)的作业和费用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并确认这些作业和费用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再通过定位、协调和优化价值链中的单个作业本身及作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价值链中所有企业、所有作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价值链中各企业的最大增值。
可见,确定特定的作业成本驱动因素,进行作业成本计算,可以解决传统管理会计在实施价值链分析时难以解决的部门(作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问题。Hergert和Morris (1989)也认为,以作业成本计算原理为基础可以解决实施价值链分析中的一些会计系统问题。此外,战略成本管理已经将作业会计信息用于发展和支持公司不同战略层次的决策,如公司竞争者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公司营运价值链分析等不同战略层次分析,并为战略管理会计所采用(Lord, 1996)。而作为战略管理会计(SMA)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链分析,可以作为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机制,开发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联系。
三. 完整价值链分析中的不确定因素
虽然参与公司完整价值链分析项目的联盟企业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协调获得潜在利益,但也可能因伙伴企业的不确定因素而产生风险。因此,核心企业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必须在充分考虑价值链中所有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治理结构,使其既能适应核心企业业务特点,又能够处理和控制价值链中节点企业可能发生的投机行为而引起的交易风险,来管理和协调价值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使节点企业相信,与企业自己通过个别行为和权威的力量追求企业自身最优化相比,核心企业进行整个供应链的合作管理会更加有效,便会增加价值链中节点企业的合作意向,从而使公司的完整价值链分析成为可能。而参与公司完整价值链分析项目的节点企业可能发生的特殊风险及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有如下三个方面:
1.敏感信息的交换
价值链中的节点企业进行信息共享的意愿是公司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的第一个不确定因素。当客户和供应商互相交换对方的成本和绩效信息时,企业会对自己的谈判状况和机密信息泄露给竞争者存有顾虑。因为竞争者可以通过供应商提供的成本信息,了解供应商的相对效率,并利用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投机行为,获得将来在价格谈判上的潜在优势。特别地,最早参与完整价值链分析、改进供应链作业项目的供应商,特别担心核心企业会利用它们所提供的信息直接比较其运营效率,要求自己提高效率,直至网络平均水平,否则被淘汰出局。因此,如果核心企业不能确保不用这些秘密信息打击参与完整价值链分析合作项目的节点企业,节点企业就不会参与核心企业要求信息共享的、改善完整价值链的合作。
因此,为了减少供应商信息被滥用的顾虑,核心企业需要对供应商明确说明敏感信息只是用于开发公司供应链,实现“多赢”的目标,而不是分类比较供应商效率,迫使供应商提高其效率到网络平均水平;除此以外,核心企业还需利用完整价值链分析的结果与有关供应商共同改进供应链中一些效率低下的作业。相反,如果企业不守信用,用投机方式利用供应商所提供的敏感信息,则会在整个供应商网络内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从而严重降低公司声誉,对公司缺少信任,也破坏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大大降低供应商与其合作的意向,最终恶化供应链上所有各方的关系,当然也就谈不上降低供应链中的潜在成本。事实上,实现供应商敏感信息共享的基础就是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信任(如商誉)。当核心企业反复利用敏感信息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而没有投机地利用信息)时,会进一步加强公司与节点企业之间以及节点企业互相之间的信任。由此可见,核心企业在供应商网络的声誉以及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信任,会对核心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承诺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也使其成为管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最有权威的机制。
2.成本和利益的公平分配
公司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的第二个不确定因素在于成本、投资及预期收益的公平分配。解决了诚信问题,企业决定是否参与合作还必须就以下两点进行分析:第一,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合作项目的风险及其收益率;第二,联盟企业预期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
Tomkins(2001)认为只有当公司的合作者能取得与风险相当的收益率、并有希望得到公平份额的利益时,才愿意投资并参与完整价值链的分析项目,进而才有可能改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提高供应链中有关作业的效率。因此,基于价值链分析,核心企业在调整和改进公司供应链、实现了成本控制、提高了作业业绩、增加了盈利能力(价值链增值)以后,根据所发生的成本、投资及其项目风险,对该价值链所增加的盈利进行公平分配非常重要。特别地,如果核心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业绩,需要价值链中的节点企业对某项新技术进行投资,节点企业在参与项目之前必须对该投资项目进行评价,通过作业成本模型与公司做进一步协商,以解决成本、利益和投资的共享问题。例如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谈判,采用上调供应商商品价格的方式,分担供应商投资,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
3.对特殊资产投资的使用
前已述及,如果完整价值链分析的合作项目需要联盟企业共同投资某特定资产改进供应链时,除了实现合适的收益率,联盟企业还必须确信核心企业不会将该特定资产挪作他用,并且该资产在此项目之外对核心企业来说价值很低(Williamson, 1985),否则联盟企业不会出资。这是第三个不确定因素。
Gulati和Singh(1998)认为,如果联盟企业之间已经通过以往的业务往来关系建立了某种信任,就可以假设联盟企业之间不会因为进行共同价值链分析、互换敏感信息而发生互相投机的行为。然而,如果某节点企业与价值链中的其他企业还没有足够的信任,但愿意加入完整价值链分析的合作联盟,这时核心企业需要采用一系列正式的控制机制维持各企业互相之间的信任,如要求新加盟企业签订关于利益和成本共摊的契约协议、采购量和合作关系的长短、信息交换的保密协议、设备的联合投资,以及互相抵押等等不同形式的协议,直至由于改进价值链而使企业业绩发生变化。
四. 结论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范围超越自身的资源而延伸到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竞争范围也从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从以上分析可见,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利用共享的有关信息,以完整价值链分析作为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机制,有利于研究价值链中处于不同企业的连续作业,以及价值链中影响作业成本的因素和作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水平,有助于理解供应链营运变化及其对供应链业绩和成本的影响,对于开发、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合适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关系,进行成本控制,使价值链中所有企业都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实现“多赢”的目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时所需要为之付出的一定程度的代价(即消耗资源)即是成本。成本的消耗最终会在企业的总收入中得到补偿。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尽力降低需要补偿的成本。作业成本法比之于传统成本法,在对经营过程进行改善、对成本信息进行精确以及为产品定价、资源、组合决策提供全面详尽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更为广泛的肯定和赞誉。
一、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传统成本法对成本的计算方法,其基本原理为:根据成本的不同,计算不同对象在各自归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划分为3类:制造费用和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根据相应原则(间接费用采取分配计入的形式,直接费用采取直接计入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所发生的制造费用计入到各自相对应的成本对象中。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它的成本动因是以数量为基础,当企业以不同的规格和数量生产复杂程度较高的多样化产品组合时,传统成本法的分配比率极有可能导致产品成本的不准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核算对象为作业,对作业量的计量和确认采用成本动因的形式,对间接费用的成本分配以作业量作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法管理的中心思想是,把企业作为一个作业集合体,其运行目的是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的最大化以及最终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在提供劳务和生产商品的过程中消耗了作业即意味着消耗了资源,同时代表着价值的不断积累,所以可以说劳务或商品不仅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同时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于是价值链和作业连可以作为同一表现形式。作业成本法在对成本进行计算过程中,首先是计量并最终确认将要耗费的企业资源的成本,其次是计量并最终确认耗用资源的作业(即在耗用一定的企业资源的前提下提品和服务的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然后是对作业成本进行计量进而选择成本动因,最后汇集成本库并对作业成本进行分配,由此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二、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差异比较
对于传统成本法而言,所谓间接费用是指制造成本。在经济内容上涵盖了与生产产品间接和直接有关的费用。用于组织、管理生产、销售产品以及筹集生产所必须的资金,这部分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而对于作业成本法来说,产品成本即是完全成本,凡是有效合理的费用――即有益于最终的企业价值的支出,全部计入生产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中并不论其与生产是否有间接或直接的关系,而只强调是否为有效合理的费用支出。全部无效和不合理的支出归集于期间费用。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于生产进行成本计算无疑更具有直接和透明性,可以直观地对企业最终生产成本与利益链之间的比例有一个较为明晰的判断。在对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时,作业成本法相较于传统成本法的优异更为明显。在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方式中,对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检测是管理的工作重点,只有当问题出现以后才有可能发现进而剔除或修补,属于亡羊补牢的被动工作方式。而在作业成本法下,生产管理系统是采用了逆推似的适时生产系统,使生产过程衔接解密,彼此关联,环环相扣,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使产品收益大幅增加,也使存货造成的贮存费用得以减少。传统成本法在进行分配时,分配基准往往并不采用非财务变量而选择单一性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从而使诸多可以改善公司管理的绝佳机会被忽视错失掉。而作业成本法在着重强调机械、人工工时、产品零部件数量以及生产批量等这些财务变量的同时,包括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以及工艺变更指令等在内的非财务变量也同样作为作业成本法在进行分配时重点考虑的内容,从而使分配基准多元化,其直接结果便是使得实际消耗和生产费用之间的相关性得以提高,在作业层次上也可以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有效管理。传统成本法的适用领域较小,生产那些制造费用数额较小、结构单一的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采用传统成本法。而对于间接费用占据很大比重、产品生产工艺多变且复杂、品种繁多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显而易见地因其具有的先进性而更加适用。
三、作业成本法先进性的实际表现
华盛公司是一家生产服装的外资公司。自1993年在深圳投资建厂以来,因其生产机械化程度并不高,导致直接人工成本在全厂生产成本结构中占据很大比例,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90年代应用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致使在企业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企业生产成本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进行有效指导,成本信息存在着相关性和可靠性不足的严重弊端。进入新世纪以来,华盛公司在采用JIT、ERP系统的基础上,引入采取作业成本法,并及时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ABC成本核算系统,从而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完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结构的改善和优化,为企业成功经营并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作业成本法虽然不足以成为对成本信息进行管理的万全之策,但它彻底地弥补了传统成本法的固有缺陷,成功地摆脱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随着作业成本法的不断完善和改进,相信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成本控制;竞争优势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及内容
成本控制,就是按既定的成本目标,对成本形成过程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揭示偏差,及时纠正,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目标成本身的控制,这与成本预测、决策、计划密切相关;二是对目标成本完成的控制和过程的监控,这与成本计算、分析密切相关。三是过程控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为今后的成本控制指明方向。
(二)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价值链成本控制是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由产品价值链企业全员参与,各个作业中心全面负责,通过作业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在确保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复合型成本控制过程。
二、产品研发与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这里主要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和目标成本管理法进行成本控制。
(一)产品生命周期对技术设计进行成本控制的原理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法对技术设计进行成本控制的原理是,企业根据产品所处不同生命周期的单位利润目标不同以及客户对产品设计的外观、功能、价格和质量等的要求不同,对技术设计的投入以及所设计产品目标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销售在市场上所处的阶段――从产品进入市场到衰退和退出市场,所经历的时间分四个阶段: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①导入阶段,是新产品刚刚出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产品在款式和功能等的设计上,经过最小的变化就能够满足顾客追求时尚、猎奇和高品质的心理,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来达到既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又降低产品技术设计成本的目的。
②成长阶段,产品品种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此阶段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在产品款式和功能等的设计上,不同品种的产品尽量使用同种原材料及工艺,从而使部分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和部分工艺的规模运用成为可能,最终达到总体产品的差异化以及降低目标产品成本的目的。
③成熟阶段,是市场份额缓慢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的阶段。此阶段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在产品功能和质量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在设计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功能,采用市场上更为经济的原材料,来降低产品的目标成本。
④衰退阶段,是企业选择时机退出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阶段。这一阶段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尽量降低该产品的退出成本。退出成本原指投资者退出投资项目时,由资本金所带来的实际损溢价格。在这里,退出成本是指,企业因为不再生产和销售某一产品,而产生与之相关的生产设备清理费用、技术工人解聘费用以及由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给企业带来的商誉影响等费用。具体做法是,在设计新产品时,应尽量利用原有产品的生产设备,任用原有的技术工人以及部分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来提高企业对原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利用率,达到降低企业退出成本的目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新产品的目标成本。
(二)目标成本法对技术设计进行成本控制的原理
企业根据产品所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确定的目标成本,对技术设计的成本以及所设计产品的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确保产品研发与设计价值链成本的合理化。
目标成本的确定,是企业根据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企业的期望利润来确定的成本。即:目标成本=市场价格-期望利润
其中,市场价格和期望利润都是根据产品所处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确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如在导入阶段产品的价格和期望利润要定的高些,而在成熟阶段产品的价格和利润要定的低些。为了便于产品在生产中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将单位产品的目标成本,层层分解,最终核算出各个价值活动的目标成本。
(三)产品生命周期法和目标成本管理法的实施
①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设计产品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②根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特点,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期望利润,根据目标成本表达式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CO),然后根据产品的目标成本确定技术设计的目标成本(CD)。
技术设计的目标成本可以通过系数法来确定:
CD=fD x ( COx QO)
式中: fD――技术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目标成本系数,通常为经验数值,它因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而不同。
CO――产品的目标成本。
QO――预计产品在某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中,可以销售的数量。
③在确定技术设计目标成本和产品目标成本之后,应将其列于“设计要求表”中,作为设计人员在确定所设计产品结构、确定尺寸、选择材料以及工艺设计等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不但促使所设计的产品具有成本优势,而且也可使产品在技术设计价值活动中的成本符合相应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特点。由于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产品目标成本及技术设计的目标成本都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将产品成本及技术设计成本控制在产品所在生命周期相应的目标成本之内,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同时,由于产品的技术设计是根据产品所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点设计的,所以所设计的产品在成本上和功能、质量上符合客户需求,企业可以更加容易地使客户接受,从而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源头降低了企业生产和销售及售后服务价值环节成本。
④在技术设计中注重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模块化。所谓标准化,是指企业根据中长期产品发展规划,制订企业的产品标准及标准化的贯彻、管理工作。所谓系列化是指,对一类产品进行技术设计时,应进行产品型谱的分析,确定好该类型谱的零部件分布情况,尽可能多地设计出该类产品的通用零部件,把单个产品的技术设计纳入系列设计之中。所谓模块化设计是指,尽可能地独立出同类产品中的功能模块,把这些功能模块作为独立的产品技术文件成套管理,以便其他产品的技术设计时直接或间接挪用。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产品设计交付生产
前所需修改的次数,提高产品技术设计一次性成功率。
⑤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模拟试验设计,提高真实试验的成功率,降低技术设计中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等试验的成本。
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和目标成本管理法对技术设计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使企业不但从产品研发与设计成本价值链环节本身即技术设计价值活动来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从企业成本价值链中的其它环节如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成本价值链环节,降低企业成本。
三、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
(一)采购中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
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主要是在选择企业合适的供应商所需要的时间,因为企业采购工作是靠采购人员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寻找、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签订采购合同,这期间所花费的时间越长采购人员所花的采购费用(例如,差旅费、车费、电话费等)也就越多,进而采购成本也就越高。
(二)建立与供应商结盟的采购控制体系对采购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企业通过多方面调查或者招标的方式,选择一家或两三家供货质量与信誉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并结成联盟。要保证这种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应该将供应商纳入本企业的采购系统,对供应商进行业绩评价,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使企业从外部价值链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在与供应商建立了相互信任、稳固关系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让供应商参与供应产品的设计。当然,此时企业不是依据供应商的报价支付货款,而是按目标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先确定市场或最终消费者的支付价格,然后依据产品不同零部件的成本及对产品功能实现的重要性,运用逆推计算,一层一层分摊,在保证供应商应得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付给供应商的供货价格,以使原材料采购的价格达到尽量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 ,因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由固定的供应商提供,并长期与之合作,固定供应商信誉是有保障的,所以企业就不需要经常派出采购人员出去采购。采购人员只需要采购一些使用数量较少或者价格便宜的标准件,而这些原材料大多可以在本地可以采购到。因此既可以大大减少采购人员的采购时间,从而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四、原材料库存成本控
ABC库存管理法原本是一种划分存货的统计管理方法。将该方法用于原材料库存成本控制与管理,主要是该方法可以把正在制造的每一种产品中的零部件所占产品材料成本的比例分为A类、B类、C类三个类别,然后将控制与管理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依次按三种类别的重要性来安排,使原材料库存做到数量合适。
因为要想使原材料库存做到数量合适,其基本的思路是把好每种原材料库存量,但对于原材料品种数量较大的企业,这一做法既不经济又不现实。因为并非数量大的原材料,其所占产品材料的成本就一定大。为了提高工作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采用ABC库存管理法。
五、生产的成本控制
这里主要采用适时制生产方式和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一)适时制生产方式的实施
适时制生产方式又称准时生产技术即JIT,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它采取由成本价值链后面价值链环节的信息向前拉动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数量、质量、交货时间等要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上一生产工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质量要求和交货时间只能根据下一生产工序提出的具体要求而定。
1 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和等候时间,以降低产品成本
2 通过减少在制品移动时间,以降低人工和动力费用
如图4-1所示。 在制造单元内各个工序之间的移动时间。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对达到或实现质量的所有职能和管理,包括质量政策的制定、质量目标或水平的确定、企业内部或外部有关质量控制的组织和措施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等。由于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作状态以及生产流程、产品模具、生产设备的状况等都将影响产品的质量。为保证产品的缺陷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使产品在各个工序的加工过程中能保质保量地进入下一工序,则在各工序的加工过程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在制品生产过程中其具体做法是,要求工人对于自己加工的零部件进行自我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记录在自检表上。工人应对照作业标准严格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做到对不合格产品的及时发现、及时返工,大大提高了在制品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专门质检人员的检查是产品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的最终保证,它也是工人确实对照作业标准严格进行操作的重要保证。
六、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成本控制
这里主要采用一体化分销系统对建立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一)一体化分销系统的实施
1 企业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企业与销售商的共同利益为中心,也就是说,企业不能在经营状况好的时候,为短期利益而绕过销售商,在经营状况差的时候,为避免损失而做出有损于销售商的事情。只有着眼于产品销售的长期利益,才能从一体化分销系统中看到单位产品销售时间大幅度下降的实施效果。
2 为确保经销商的有效经营,给他们以特别的支持。其中包括:产成品库存管理和控制;销售产品的管理和保养计划,而且随时准备根据销售商的需要对客户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本企业经销商的服务质量水平,在经销商中脱颖而出,有助促进经销商降低产品销售的时间。
3 和销售商进行全面、频繁、系统的交流,这里包括财务信息、销售趋势预测、客户满意度调查以及其他关键数据的共享。由于企业对销售商的大力支持,反过来,经销商为了共同的利益同样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产品献计献策。他们除了帮助企业制造出更令客户满意的产品以外,经销商的分销网络还给企业带来特别适时的市场情报,这些有助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效率的提高。
4企业应该注意不能先对产品进行设计或已经制造出来,再去考虑分销的问题,而是首先考虑新产品的增加能否使本企业的分销系统保持平衡运转以及能否使企业盈利,再根据对销售商提供的竞争优势的了解决定是否研发和设计新产品,如何进行设计和制造,并让销售商参与到新产品的设计中去,以制造出畅销的产品。从而提高建立销售渠道及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约产品销售的时间,以降低了建立销售渠道及客户关系管理的成本。
运用一体化分销系统,体现了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原则,即企业不但从企业成本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本身降低企业成本,还从企业成本价值链中的其它环节及企业外部价值链降低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
[1]程晋忠.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6
[2]罗绍德.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研究[J],财会月刊,2007,(1)
[3]王燕.价值链下的作业成本控制[J]. 财会通讯,2007,(8).
[4]韩址清,王洪漠. 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J].中国农业会计,2005,(2):20-22
【摘要】本文介绍了价值工程的概念和核心思想,后以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为重点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出价值工程进入低谷的原因。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顾客需要和企业社会价值对价值工程现阶段的发展方向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即运用全面价值管理体系对企业价值进行衡量。然而,当前社会注重精神文明和创新意识,而这些正是当前经济手段都难以计量的,全面价值管理也不例外。
【关键词】价值工程 不足 全面价值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也显得非常重要,于是,许多新的成本控制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价值工程就是二战期间出现的且不断发展的以产品功能为导向的降低成本的方法,此方法最巧妙的莫过于他的替代思想,即在保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寻找成本低的替代品,从而控制成本。
2.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1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 )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价值工程的目的,就是以“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价值工程可以帮助一个企业的所有部门――设计、制造、采购、销售和管理部门,在以更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方面,得出他们具体问题的更佳方案,当其用于重要决策时,一般可以发现15 % ―20 %或更多的不必要成本,而z毫不降低顾客方面的价值。
总之,价值工程是一整套的科学方法,运用这套方法,可以保证产品在一定质量功能的前提下,较大地降低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果。
2.2价值工程基本原理
根据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价值、功能和成本三要素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V=F/C
式中:V―价值;F―功能;C―寿命周期成本。
从上式可以看出价值是功能与寿命周期成本的函数。在对方案的价值指数进行分析时,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V1,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较多,较常见的是:该功能比较重要,但目前成本偏低,可能并未完全的实现该功能,应当增加成本,以提高功能的实现程度。
3.对我国价值工程现状的思考
我国在80年代引进价值工程时,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价值工程可以理解为一种“有效而非盲目的节约意识”,所以,它作为一种思想比方法本身更为重要。即主要在产品设计及构想阶段就使用价值工程来降低成本,从而达到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降低成本的目的。越早地运用价值工程,越能体现价值管理所带来的益处。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决策及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0%―70%,而在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25%。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价值工程的应用中只是机械的将一些还不完善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导致了实际的结果与期待的效果大相径庭,给人留下了“数字游戏”的印象。
其次,当前价值工程本身只能应用于可生产制造的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和服务中去,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加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等非物质设计,例如网络产品、数码产品交互部分、物流以及产品设计中的审美因素的选择与评价。价值工程对于这些新鲜事物的衡量还无能为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顾客的需求变得多层次、多角度、差异化也不断增强。因此,企业的价值观也开始发生变化,基于价值链、市场链的客户化大产( MC )被重视,客户关系管理(CRM)变得比以往更重要,顾客价值(CV)成了应变管理的焦点。企业也由此向价值创造型企业变革,即 “通过观念创新机制、价值创造机制、价值评价机制和价值分配机制来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价值工程仅仅专注于减少成本是不够的,甚至有时,顾客需要的不一定是简单的价格低而是价格适中或偏高但产品与众不同,以及更全面更舒适的服务,有时甚至是私人定制的自豪感,而忠诚度高的长期顾客带给企业的不仅是未来收益的保证,更有对企业的声誉的无形宣传。因此,当前来看,价值工程在优化用户体验方面做得还有待加强。
另外,仅仅追求企业一时的产品成本最低是不够的,如果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难以降解的原材料或是将未经处理的污染物排入自然界,那么未来迫不得已进行环境治理的时候,也许花费更多。从道德上讲,随意污染环境的企业也不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价值工程只考虑当前是不够的,应该站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目光长远的以企业整体价值为导向。
4.试谈价值工程未来发展方向
价值工程产生至今大致上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①降低材料费用阶段。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的形式、尺寸甚至材质等来实现产品价值的提高。②改进现有产品。通过改变产品的设计、加工工艺等来提高产品的价值。③新产品的价值工程。运用价值工程的思想、方法来开发新的产品。④系统的价值工程。对与产品相关的结构、材料、工艺、设备、流通、维修服务、组织体制等整个系统运用价值工程。
单纯从制造业的角度看,价值工程依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如今的卖方市场提醒我们,仅仅从优化产品生产来吸引顾客提高销售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对于顾客需求的分析、对于企业价值的分析以及对于企业社会价值的分析。因此,更加系统的全面价值管理应运而生,全面价值管理是以企业产品价值管理为基础,以顾客价值创造为手段,以企业社会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建立价值创造型企业为目标,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创造的管理模式。其包括了企业产品价值、顾客价值和企业社会价值,而产品价值就是价值工程的重要研究部分。
由于提高顾客的价值,企业才会获得顾客的认可,将产品销售出去,实现产品价值,而产品价值的实现会带来利润,从而提高企业价值,进而促进企业实现社会价值,提高企业的信誉,反过来企业又会将进一步主动提高顾客价值,良性循环,因此,全面价值体系本为一体,相互促进,之前的价值工程贯穿其间,承上启下。
当前,顾客决定企业生死,因此顾客价值是企业最需衡量的价值,其定义是顾客在顾客价值链整体中感知到的利得与损失的比例。由于顾客价值链非常完备,包括了从需求到订货的感知价值、付款到退货的感知、维修与处置的感知价值(交易过程)以及产品品牌的感知价值、情感氛围的感知价值、情感联系的感知价值(关系过程)新经济时代的价值工程等整个产品体验过程,因此对于顾客价值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企业需要进行的因时展而出现的顾客的需求的研究,甚至可以从长期顾客关系的角度衡量顾客价值。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提高,成熟的企业会由短期的利益至上导向发展到追求企业长期战略的成功,也因此开始从关注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良好的口碑和积极向上的形象也是企业的信用储备,如果企业未来面临危机,自然会有其受益者主动伸来援助之手,从这点看,也提高了企业的价值和企业的社会价值。为了衡量这种长期投入,全面价值体系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方法,国外有KLD指数法,我国影响最大、比较典型的要数南方周末所进行的一项相关探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上了这些榜单的企业是被社会认可的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会得到消费者和合作者的尊重。
6.结论
本文从价值工程的产生和发展入手,首先介绍了价值工程的思想,即“一种有效而非盲目的节约意识”。之后对其在各国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当前时展对价值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当前顾客体验,企业社会价值变的越来越重要。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试着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即全面价值管理。全面价值管理是在价值工程上的一次改进和提高,它以产品的价值为基础,加上了顾客价值,企业社会价值等现代观念中更为看重的理念,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从生产到顾客再到社会的全面反映企业价值的系统,主动与时展趋势结合,注重“人”的要素在企业中的作用,从整个价值链上提高企业价值。
然而,本文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当前,全民创新已经被提升到了我国发展的战略高度,而创新创造及其对企业产生的价值本身却很难衡量。第三产业服务员也发展的蒸蒸日上,但服务质量本身也难以标准化、规范化。另外,目前在实践中,价值工程被运用的过于僵化教条,有时甚至本末倒置,这一问题仅仅靠理论的提出也是无法改善的,还需要管理技术人员不断摸索,更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王乃静,价值工程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4-11.
[2]王乃静.价值工程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187
[3]国家标准GB/ T 8223.1-2009《价值工程第1部分:基本术语》
[4]韩荣.国内外价值工程发展概况[J].价值工程,1984,01:5-12.
[5]林岳,徐燕申,牛占文,张冠伟.基于价值工程的a品创新研究对象的分析与评价[J].机械设计,2001,03:8-11+0.
论文关键词: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成本管理,竞争优势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石油石化行业战略性的重组改制,油田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乃至转折性变化,同时,国际能源需求逐年增加,石油产品价格不断攀升,油田企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成本管理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的要求,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
战略价值链分析是一种战略性成本分析工具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融战略管理、成本管理和价值管理于一体,包括行业价值链分析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增值的过程,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1]。
基于以上对战略价值链分析理论的认识,本文将油田企业界定为油气开采企业,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油田企业价值生成的过程及每一作业环节成本的投入,通过对价值增值关键环节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来取得成本优势,以实现油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二、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
(1) 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分析
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是指从油气地质勘探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行业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企业在所处的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以确定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劣势。
油田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处在一个价值系统中[2],这个价值系统具体包括勘探、钻井、集输销售以及同行业竞争对手等价值链作业环节;油田企业虽然处于油气开采环节,但参与竞争要依靠其油气生产的综合成本,包括生产前的勘探、开发成本和生产后的炼化、销售成本。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如下图1所示:
图1 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
油田企业由于其特殊的技术工程性,勘探、钻井等价值环节由相应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完成,但是,技术上的联系、经济上的交易,使得这些作业环节消耗的资源成本管理,发生的成本,创造的中间价值,又都沿价值链转移到最终油气产品中。因此,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某个价值环节上,更重要的是在其各个价值环节整合上产生的系统优势论文下载。
(2) 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油田企业为创造产品价值而发生的一系列的作业活动,包括企业价值链与各业务单元价值链。
油田企业的油气开采过程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协作、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高、成本消耗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3]。结合油田企业生产特点,按照油气开采的工艺流程,将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划分为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4]。
基本作业包括注水、提液、油气处理和井下作业;辅助作业包括油田物资采购、采油技术开发、相关配套运输以及其他辅助生产等价值活动。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如下图2所示:
图2 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
三、战略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影响
与传统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不同,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驱动因素,与企业战略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相联系的成本动因。战略成本动因突破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站在整体、长远、宏观、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成本的发生[5]。
本文将结合油田企业生产特点,分别分析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的影响。
(1) 结构性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的影响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与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有关的成本驱动因素,这些因素的形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而且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之前,其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构成了以后生产产品的约束成本。
油田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一般包括石油行业发展形势、油气开采地理环境、油藏自然条件、国际化经营与纵向一体化、科技进步、油气开发阶段及国家财政政策。所有这些结构性成本动因都会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产生影响。譬如:油气开采的地理环境、油藏自然条件会影响到油田开发的难易程度成本管理,加大油气勘探、钻井等过程中的作业量以及这些作业所消耗的资源。
(2) 执行性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的影响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有关的成本动因,即影响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性态的驱动因素。
油田企业执行性成本动因一般包括资产管理、价值环节整合、投资方式抉择、全面预算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投资成本一体化、HSE管理体系以及全员参与管理。一旦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为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指明方向,成本管理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执行性成本动因上。譬如:加强对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可以降低单位油气当量产品所负担的折旧和其他固定费用,实现企业规模经济。
总之,战略成本动因与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是紧密相关的。战略价值链各价值活动的划分以战略成本动因为基础,战略成本动因以战略价值链上各价值活动为载体。战略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受制于多个成本动因的影响,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价值量与成本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实现对成本动因的有效控制。
四、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模型的构建
单纯的定性分析只能揭示战略价值链各价值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但不能揭示各价值环节之间的优化空间[6]。本文拟建立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模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油气成本核算,而是要利用各价值活动的作业成本数据来分析各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寻找各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空间论文下载。
1)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分析模型的构建
依据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示意图,考虑成本信息的可获得性,针对勘探、钻井、采油和集输销售四大价值作业环节,并通过下述矩阵形式表示:
注:表示生产吨油油气产品所消耗的第i种价值作业的数量。表示所消耗的勘探作业量(吨可采储量/吨油);表示所消耗的钻井作业量(米/吨油);表示所消耗的采油作业量(吨油/吨油);表示所消耗的集输销售作业量(吨油/吨油)。
根据作业成本法“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基本原理,结合油田企业的成本核算,将油气产品单位作业成本所消耗的资源具体定位在直接材料、电费、水费、人工、折旧和其他直接支出6类资源成本管理,用j=1,2,3,…,6表示,建立矩阵如下:
注: 表示第j种资源的价格,表示第1-6种资源的价格。
注:表示第i种作业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勘探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钻井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采油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集输销售单位作业成本费用。
注:表示生产吨油油气产品总成本;、、、分别表示吨油油气产品生产消耗的勘探、钻井、采油、集输销售作业成本。
2)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模型的构建
同理,依据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示意图,根据成本信息的可获取性,针对注水、提液、油气处理、井下作业四大价值作业环节,并通过矩阵形式表示:
将采油活动单位作业成本所消耗的资源具体定位在直接材料、电费、水费、人工和其他直接支出5种资源,用j=1,2,…,5表示,建立矩阵如下:
注:表示第j种资源的价格。表示第1-5种资源的价格。
注:表示第i种作业的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注水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提液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油气处理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井下作业单位作业成本费用。
注:表示单位油气产品所消耗的总成本;、、、分别表示单位油气产品生产所消耗的注水、提液、油气处理、井下作业的作业成本。
五、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模型的管理应用
本文以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管理应用为主,为了探寻其行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空间,以中石化××油田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资料为基础。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根据上述对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的分析,将该油田企业各类消耗进行了重新分类与汇总,同时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得性与数据统一性的要求,经整理后将其代入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分析模型成本管理,具体如下:
据此:
(1)
=15.03+180.85+218.63+12.35
=426.86(元/吨油)
在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勘探、钻井、采油及集输销售四大价值作业活动中,油气集输销售作业基本处于地面,与其他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本文主要研究勘探、钻井和采油价值作业环节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其优化空间,进而分析其对油田企业综合成本的影响。
① 勘探与钻井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分析
地质勘探是钻井活动的前期准备活动,地质勘探对钻井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钻井的速度、质量以及进度都对勘探的准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中石化××油田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整理分析,运用曲线拟合勘探与钻井作业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得:
(2)
代入公式(1)得:
(3)
对公式(3)求偏导得:
当时,=15.44元/吨油,=178.84元/吨油。
由此可知:当勘探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为15.44元/吨油时,钻井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为178.84元/吨油;勘探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较原勘探作业成本费用高0.41元/吨油,但钻井作业成本费用则低于原钻井作业成本费用2.01元/吨油。假设采油和集输销售作业成本费用不变,仍为218.63元/吨油和12.35元/吨油,可使得生产吨油油气产品的总成本下降1.6元/吨油,下降比例为0.4%。总之,价值链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勘探与钻井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优化空间,通过控制勘探价值活动作业量或单位作业消耗资源数量可以影响钻井价值活动作业量和作业消耗资源数量,有助于油气生产总成本的降低。
② 钻井与采油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分析
钻井活动是采油活动的基础成本管理,钻井活动完成质量高低对采油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譬如:井壁平滑及垂直度对采油过程中的注水、提液等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对中石化××油田企业财务报表中数据整理分析,运用曲线拟合钻井与采油作业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得:
(4)
代入公式(1)得:
(5)
对公式(5)求偏导得:
当时,=182.93元/吨油,196.32元/吨油论文下载。
由此可知:当钻井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为182.93元/吨油时,采油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为196.32元/吨油;钻井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较原钻井作业成本费用高2.08元/吨油,但采油作业成本费用则低于原采油作业成本费用22.31元/吨油。假设勘探和集输销售作业成本费用不变,仍为15.03元/吨油和12.35元/吨油,可使得生产吨油油气产品总成本下降20.23元/吨油,下降比例为4.7%。总之,价值链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钻井和采油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优化空间,通过控制钻井价值活动作业量或单位作业消耗资源的数量可以影响采油价值活动作业量和作业消耗资源数量,有助于油气生产总成本的降低。
同理,对于油田企业来说,注水、提液、油气处理、井下作业是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上四大价值活动。在这四大价值活动中,油气处理与其他三大价值环节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由于油气处理基本处于地面成本管理,因此本文主要寻找注水与提液、提液与井下作业之间的优化空间。因此,可以通过曲线拟合建立注水与提液、提液与井下作业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寻找出各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空间,通过改变若干价值活动的量或单位作业消耗资源的数量,最终实现油田企业总成本的降低。
六、 结论
通过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模型的管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价值活动之间确实存在着优化空间。因此,针对油田企业开展战略价值链分析,不仅可以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在产业中的位置或范围,而且还可以结合战略价值链各价值活动进行清晰的成本定位。同时,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模型,寻找各价值链活动作业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成本抉择分析,以达到企业总成本降低和竞争力提升的目的。并从树立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意识、实现投资成本一体化与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等方面提出了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的保障措施。当然,开展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的管理应用要考虑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性等因素的影响,还要结合详细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及相应的控制和改善措施来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Shank John K, Govindarejin Vijay.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henew tool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M].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3.
[2]Krumwiede Kip R.ABC: why is tried and how it succeeds managementaccounting [M]. [S.L]: [S.N], 1998:32-38.
[3]国立华.我国石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7:82-89.
[4]郭春林.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4):91-92.
[5]迈克尔?E?波特[美]著.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78-180.
作业成本计算源于商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动机,但其实际意义已完全超越了最初的设计要求,它直接深入到企业的价值链重构,乃至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但是作业成本计算仅仅只是认识价值链的基础,只有作业成本管理(ABCM)才能改造和优化企业价值链。
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ABCM的基本思想: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ABCM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
要实现ABCM的基本思想,就必须借助于作业分析,进行作业分析时,成本分配就不能仅限于“商品”这一层次,而是深入到每一作业。要降低成本,首要的是消除不必要作业,而不考虑提高该类作业的效率;对于那些能为最终商品或劳务增加价值的作业,要进一步分析该类作业是否有改进的可能,其所消耗资源能否节约。ABCM的核心在于确定了“成本动因”概念,主张以成本动因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利用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性念。这样,ABCM就将间接成本与隐藏其后的推动力相联系,通过确定较为合适的成本动因,进而能够合理地分配间接成本,有效地提高成本的归属性,计算的准确性,定价决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作业成本管理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延伸与升华。企业的作业通常可分为必要作业与不必要作业两大类。若某项作业对顾客或组织而言是必要的,能为企业最终商品增加价值,则为必要作业或增值作业;若某项作业对顾客或组织而言无多大作用,不能为企业最终商品增加价值,则为不必要作业或不增值作业。由此可见,企业要实行ABCM,首先就要明确作业的耗费,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以作业成本法(ABC法)计算为基础。ABC法作为追踪作业、动态反映作业成本的信息系统,可以为旨在改进企业作业链而进行的ABCM提供所需信息。因而可以说ABCM法的基础与升华。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这样,一方面,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收入与顾客的需求联系起业。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这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链分析作为ABCM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二是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作业成本管理按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计算三步骤循环进行。ABCM的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业绩计算三方面的要求,并按次序组织衔接,循环进行。
作业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辨别并力求摆脱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对必要作业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体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善的机会。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通常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种。资源动因是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其反映作业中心对资源的消耗情况;作业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商品的纽带。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增值作业根源的探索,力求摆脱无效或低效的成本动因。
业绩计算。在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业绩计算体系,以便对ABCM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然后通过这种ABCM绩效信息反馈,重新进行下一循环的更高层的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尽管ABCM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各具特点,但是根据ABCM的基本原理,借鉴西方企业的实施经验,我国企业具体实施时,一般应遵循下列程序进行操作。
分析累积顾客价值的最终商品的各项作业,建立作业中心。既然企业最终商品的顾客价值均由作业链创造,那么ABCM的着眼点就应放在这条作业链上,对构成作业链的各项作业进行分析,确认主要作业的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部分,按照作业中心汇集和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考评绩效。
归类汇总企业相对有限的各种资源,并将资源合理分配给各项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耗作业,作业则消耗资源,而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ABCM强调要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分类汇总,建立资源库,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各项作业进行跟踪的动态分析,尽可能降低必要作业的资源消耗,杜绝不必要作业的资源消费。
对生产经营的最终商品或劳务分类汇总,明确成本对象。成本对象的确定包括所有的最终商品或劳务,不能遗漏某种商品或劳务,否则,其他商品或劳务就会承担过高的成本,从而造成成本信息的失真。但是,ABCM并不是直接以最终商品或劳务为成本管理的对象,而是将其相关的作业、作业中心、顾客和纳入成本管理体系,这样就抓住了资源向成本对象流动的关键。
发掘成本动因,加强成本控制。发掘成本动因,就是摈弃传统的狭隘的成本分析方式,代之以宽广的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并以成本动因为标准,将各项成本聚集到终级商品或劳务。加强成本控制,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成本动因,只有了解了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二是通过改造和优化企业的主要作业链活动,如商品设计与研制开发、生产、营销等,来取得成本竞争优势。
建立健全业绩评价体系,加强成本管理的绩效考评。实施ABCM,必须结合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作业中心的确立与责任中心的划分衔接一致,明确经济责任和权限范围。通过使用合适的成本动因,保证成本指标和经营绩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有助于管理当局从非财务的角度进行业绩评价,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责任会计。
ABCM将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视野由以“商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它不是以“成本”论成本,而是联系成本发生的前因(成本动因)与后果(成本耗费)来寻求控制成本的途径和方法;它不简单、盲目地削减成本,而是通过对作业的跟踪和动态反映、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作业链及价值链分析,实现企业持续低成本、高效益目标。
ABCM是以作业为成本管理的起点与核心,比之传统的以商品或劳务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是一次深层次的变革和质的飞跃。
适应新经济技术环境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朝着信息化方向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现代企业商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制造系统复杂化是当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的经济技术环境下,若继续采用在商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商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进而误导企业的战略决策。
而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著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商品通常采用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适应顾客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需求。使得传统的以“商品”为管理的核心与起点,以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及控制为重点的成本管理日益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动态的、不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而ABCM则以作业成本为对象,以每一作业的完成及其所耗资源为重点,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及时、有效地提供成本控制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可极大地增强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并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将作业员工的奖惩与其作业责任成本控制直接挂钩,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合作精神,进而达到有效地控制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