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舍作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老舍;语言幽默;技巧;思想内涵;喜剧意味
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最为突出的是语言的幽默感。在其他作家作品中也有不少的语言幽默的作品,但老舍先生的作品幽默感有着他独立的写作特点,和他独立的语言风格,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没有什么上层社会和大人物的描写,更多的是描写的是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奔波,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小人物形象的描写,老舍先生的文章更贴近当时的现实生活,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特点突出,写作手法生动,朴素,和读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在一个社会生活中,普通人是占绝大多数的,他们是社会的主体 ,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
一、采用比喻的描法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巧用比喻的描法,把在表面上看来丝毫没有联系的人物,事件,通过比喻的描写,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读者更快的进入故事中,一起分享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笔下的比喻描法,让读者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老舍先生文中的比喻显浅易懂,很容易让人理解,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老舍先生的比喻描法在每一个地方都用的很恰当,很有新意 。比喻的描写使文章读起来,更生动更形象。平民的生活本就简单,单调,一日重复一日,但经老舍先生笔下写出来的人物,场景,虽然也是一样的平凡,但是通过老舍先生的比喻,使人物形象顿时鲜明起来,场景更加细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深一步的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物特点表现更深刻,是读者读起来更自然。老舍先生运用比喻使文章更精彩,艺术效果更好,使人物形象更传神,更立体化。在每一片文章中,都要用到各种描法,这样使文章读起来更有艺术性,使读者能尽快的进入到人物故事当中去,随着人物的故事发展,一步一步深入故事内部。
二、书面语和大白话相结合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更多的是小人物的描写,很多描写的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所以在描法上,语言都比较朴素,显浅易懂,书面化的描写往往达不到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形象效果。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论写什么,都要信赖大白话,即使要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也不接二连三的用术语和名词,老舍先生文中所引用的白话描写,使人物更接近现实生活,每个人物都能找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子。在文章中运用白话的描写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朴素的描写一样能达到好的传达思想的效果,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看得懂,这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主要原因。
三、对人物外表,个性特点的详细描写
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外表描写上,往往都很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通过人物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了生活改变人们的伟大力量,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其人物影子的存在,通过老舍先生的描写,平凡的人变得不再平凡,小人物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描写过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对人物性格方面的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态度,透过小人物反映了整个社会现状。
四、引用各种语言的落差,增强文章的幽默感
老舍先生的文章,涉及到了各行各业人物的描写,这样在语言方面就有很突出的表现,运用语言夸张的描写,把人物推上了故事的,达到了幽默效果;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比喻的描写,把表面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老舍先生的作品由着他本身独特的特点,在语言上,敢于运用各种形态的语言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语言的前后落差描写,增加了故事人物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五、与人物身份地位相符的语言艺术描写
前面说过,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当中,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形形的人物。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都具有自身的人物特点,老舍先生深入生活,结合不同人物形象,安排了与其相符的语言风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体现出了幽默感。世界上的人物形形,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物外表,语言表达方式,心理变化等方面。
幽默是老舍先生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被人们称为“幽默小说家”。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上描写细致入微,人物语言上独具特色,虽然都是一样的小人物,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虽然讲述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但又透出了人物形象的不平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都变得活泼起来,富有生命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一面。老舍先生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学,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劳伦斯;龙袍;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85-01
中国服装史上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尚的皇权,是一种绣织有龙纹的袍服,专用于帝王后妃。清朝龙袍作为一种专用的服装名称正式确定下来,并被列入了冠服制度。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一种“吉服”,只在一般的庆典活动中穿着。清代规定只有皇帝和后妃才可穿龙袍,其它人一律不得僭用,即使有功之臣若蒙皇帝赐予龙袍,必须在穿着前“挑去一爪”,将五爪改为四爪,这经过改制后的龙袍,则被称为蟒袍[1]。
本文中的所研究的“龙袍”是由国内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为范冰冰设计的在2010年戛纳电影节所穿着的“龙袍”,名字叫做“东方祥云”,灵感来源于清代龙袍,而范冰冰穿上后在法国影展上艳压群芳,尤为显得设计师设计对中国文化及中国服饰文化的热爱及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娴熟运用和对时尚的把握。
一、“龙袍”的审美特征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中国特色的服饰纹样――龙纹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服饰纹样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融合及合并中华民族众多鸟兽图腾的龙图腾,在中华民族心中产生强大的威慑与企慕的心理效应。一个看似简单的服饰或图腾,无疑都是图腾形象的原生态或历史演变产物,它们负载着如此厚重的人生内容,散发出如此庄严神圣的氛围感,这是那些从纯功能性的角度和纯形成审美角度看服饰的人所不曾预料和难以想象的。龙袍,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纹样构图表现为辩证的黑白动静和疏密虚实;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国文化特质。
二、“龙袍”的时代文化背景
近年来,在世界时尚界和各种重大会议出现了许多极具中国风味的服装,如顶级服装设计师Dior、John Galliano、Chanel等等;奥运会颁奖服饰“青花瓷”、“宝蓝”、“国槐绿”等;亚运会礼仪服饰“行云流水”;奢侈时尚的“解放鞋”和“蛇皮袋”等。世界刮起“中国热”之风,国内设计师也是大玩中国元素设计时尚礼服、服装。国内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设计的红毯礼服,中国元素东方祥云、孔雀装、梦回唐朝、丹凤朝阳、踏雪寻梅、梅花三弄等是永恒的主题。
三、“龙袍”展现服饰文化的艺术魅力――时尚与传统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生理需求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
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龙袍”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龙纹、云彩纹、色彩、工艺等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将刺绣、蜡染、扎染、手绘、挑花、编织、织花、抽纱等传统和现代工艺,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
四、“龙袍”突出穿着者的个性
艺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可能都要受到公众的注视,尤其是着装方面,不仅可以显现他们的地位及品位,也可以显现他们的个性。欧洲心理学者将其称为人格。
中国风礼服“龙袍”如宫殿般的金碧辉煌,范冰冰一出场的气势就压倒一片,等着大家对东方女王的膜拜。高明度的明黄色绣以中国祥龙图案的礼服,华丽夸张的鱼尾设计,吸引众场。用渐变的蓝色云彩图案,作鱼尾下摆,倒也别具匠心。单肩的设计凸显时尚气息,颇有弧度的设计,更能衬托出身材,而高高的单耸肩,则更有霸气。与“范爷”的个性相吻合,时尚、霸气、强悍、百变等。
通过解读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的作品“龙袍”,我们认识到服饰文化的奥妙无穷,结合当下的时尚设计元素,创建了现代服装体系。设计师是未来时尚的先锋,是设计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培养及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设计环境国际化的前提下,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未来的设计师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自己的设计态度,创出自己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老舍;《火车集》;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8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90 [本刊网址]http:∥
老舍先生作品语言风格迥异,与众不同,语言上独具“北京”色彩。其作品中方言词汇的采用、方言语法的建构会从另一侧面丰富作品语言形式,缩近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每个作家的作品形式与作品风格或多或少受到其成长环境及语言习惯的影响。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方言词汇。
一、北京方言词语的使用
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以北京方言词语为背景进行写作的,这样的表述更有利于增强文章表现力,在通俗、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却能体现出深刻与内涵,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此乃先生作品独特之处。老舍先生乃地地道道北京人,其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对其作品风格影响深远。北京语言的独特韵味,渐渐对老舍形成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作品中使用北京方言实词
老舍先生的《火车集》中使用了一定数量的北京方言实词,作品中大量使用的具有北京特征的口语化语言使作品清新自然,又显得顺畅易懂,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
(1)现在东洋留学生都长了行市,他自己落了价。(老舍《火车集》83页)
在北京方言里名词“行市”比喻“比喻事物发展的形势”。
(2)月月还不够嚼谷!(老舍《火车集》118页)
在北京方言里名词“嚼谷”的意思是指“生活费;口粮”
(3)恰好赶上这么个巧当儿!(老舍《火车集》3页)
在北京方言里名词“巧当儿”通常是“时候”的意思。
除了方言名词,老舍先生的《火车集》中还使用了一些方言动词,这些词语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将意味深长的丰富含义蕴藏在一个动词中,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4)几个烟泡,叫我敲了他八块多。(老舍《火车集》177页)
在北京方言里动词“敲”意思是“敲竹杠”,通常指的是利用某种机会,在他人危难、危急时刻故意抬高价格等行为。
老舍先生将这些方言名词、动词巧妙地运用到文章中,能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使人物更具有张力和较强的表现力。
(二)方言虚词的使用
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某些虚词的用法与普通话中的用法不同,在《火车集》,就有“着”和“了”的这种特殊用法。表示正在进行的“着”还常出现在以下结构中,在现代普通话中这个“着”通常是省略掉的。
(5)“四成,还便宜着你呢;怎这么笨!”(老舍《火车集》180页)
“便宜你”为动宾短语,其中“便宜”起到支配作用,是动语,表示动作行为,后边的“你”是被动作支配的部分,是宾语,表示是什么。其中“着”可以省略。
(6)我高了兴!(老舍《火车集》155页)
(7)连小陈们也没了办法。(老舍《火车集》182页)
例(6)(7)句“高了兴”、“没了办法”在现在的语法习惯中,很少这样表述,通常会说成“高兴了”、“没办法了”。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作者主观臆造的,而是这些虚词在方言中的正常使用。
以上例句均选自老舍先生的《火车集》。在文章中运用一些口语化的词语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沟通情感,形成情感共鸣,恰当使用方言或口语,不仅不会让文章失去色彩,反而更容易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二、文章中熟语和“儿化韵”的使用
“熟语”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形式多样,是被人们习惯使用的固定短语。现代汉语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征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的韵母叫做“儿化韵”。儿化现象在北京话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一)成语、谚语及惯用语
成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固定短语。谚语是群众口中通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短语。惯用语通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口语色彩浓厚,多为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
(8)愿意自食其力的去挣饭吃。(老舍《火车集》170页)
“自食其力”是成语,指凭借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9)“好,我舍命陪君子!”(老舍《火车集》13页)
“舍命陪君子”是俗语,意指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竭尽自身努力陪别人。
(10)故意的给你小鞋穿。(老舍《火车集》160页)
“给……小鞋穿”是俗语,通常是指“整人”“虐待人”。
例(8)使用的是成语,老舍先生作品普遍选取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且通俗易懂的成语。使用成语即能使文章增添色彩,提高审美水准,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其文章语言上的平易近人。例(9)(10)使用的是俗语,作品中大量使用俗语,让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征彩更为凸显,使文章的“京韵”更加浓厚。
(二)文章中“儿化韵”的现象
儿化现象在北方方言区中的很多地方都有分布,但是北京话里的“儿话韵”与众不同,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和特点,与其他方言相比,儿化在北京话的使用中频率较高。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儿化韵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不同背景的作品中均有出现,足以见得语言习惯对一位作家的影响之深。
(11)脖儿长而挺脱,……下面露出长而鼓满的腿肚儿。(老舍《火车集》193页)
上面例子中,几个“儿化音”会让读者明显感受到北京话的独特魅力,使文章独具特色。儿化在这里并不起到区分词义、区别词性的作用,这些儿化的使用主要是表示一些细小或者轻松的氛围,有时也表示亲切、喜爱的感彩。
三、句式特点
老舍先生的作品句式简短,言简意赅,节奏感强烈。从作品流传角度和永恒价值出发,句子简短,句式相对整齐的语言风格有利于作品的推广与传播。老舍作品多用简短的句式,在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简洁凝练的句式,很少出现冗长的句子。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也是尽可能的从简,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
(一)口语句式的使用
《火车集》的中运用口语。老舍先生曾说道:“从造句上说,我们也要遵照口语的句法。”与世界各国语言相比较而言,汉语口语在某种程度上多使用简短的句式来进行日常交际对话。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使用简短的句式既方便读者阅读,也能明晰表达文章主题和思想情感。简短的口语句式有利于文章的表达,更增强了文章的口语色彩。《火车集》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12)头一位,金箍帽,白净子,板着脸,往远处看。第二位,金箍帽,黑矮子,满脸笑意,想把头一位金箍帽的硬气调剂一下……(老舍《火车集》8页)
本段描写中老舍先生巧妙的将查票时三位乘客的面目表情、外在神态、心理状态通过简洁的句子逐一进行表达。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表达上独具特征。
(二)句式节奏感强烈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大量运用简短的句式,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且表达一定的隐喻意义。
(13)火车开了。车悲鸣,客轻叹。吸烟,喝水,打哈欠,盼望,盼望。低下头,泪欲流,打个哈欠。(老舍《火车集》1页)
例(13)这是《“火”车》这篇短文中的开头部分,表达上句式简短、结构紧凑,逻辑感强,开头部分运用这样的语言句式,意在吸引读者。同时也表达了火车行进中的那种节奏感,文字表达节奏与列车运行节奏相互呼应,具有良好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二马》 老舍 东西文化
一.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小说中的“老马”是一个脑子里充满旧思想、旧文化的老头。他来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伦敦,自然与西欧的新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他脑中充斥着“官本位”思想,和有作为的新思想作对,他既无法创业,又不肯安于现状,以名士自居,却不知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外国人的厌恶。他是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
马威是中国新青年的代表。小马是务实的,对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也不认同,但是,他却过于激烈,不明世事,爱上素来鄙视他的英国姑娘玛力,他也曾接受李子荣和凯萨琳的劝诫,发奋读书,但最终还是为盲目的单恋所驱使,将所有的一切都被这场无聊的单恋牺牲掉了。
与马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子荣,他与马威的理想化不同,他注重实利,明白时务。他对别人真诚热情,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奋斗的精神。他是老舍在这部作品中极力要塑造的一个理想人物。
温都太太,一个普通的英国妇女,和所有英国人一样,厌恶中国人,但是随着相处的加深,她能够理解并接受老马对她的感情,只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关系,她最终还是不敢和中国人结婚。而她的女儿玛力是所有外国人鄙视厌恶中国人的代表,她对中国人的厌恶,并不是因为她与中国人有特别的宿怨,只是受了先见的影响。她爱慕虚荣,即使马威爱她,她也不可能像她母亲一样去理解和原谅。
而伊牧师的女儿凯萨琳就不同于普通的英国人,她有正确的眼光,通世故,有智慧。她主张以国家主义救中国,她力劝马威发奋读书,因为她知道只有念书才能救国,老舍把她写成了一个很有远见又表同情于中国人的不多见的外国人。
二.在中西比较中知荣辱、探不足
老舍早年留学英国伦敦,几年的异国生活使他对中西文化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经典作家都注重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这使老舍注意并发现了许多旅居国外的知识分子的屈辱与苦难,《二马》的创作正是得益于这段丰富的域外生活经历以及他非凡的想象力,这是老舍把中国人拉到外国加以分析考察的作品,这个特点便成为一个中外文化对比的天然平台。
老舍先生曾说:“他是我所最熟识的;他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我最熟识的老人确是他那个样子。”这是老马这个形象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老派中国市民老马的眼中,英国文化是典型的异域文化。老马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重负,没有竞争意识,追求安逸闲适的生活,在他的眼中,英国人就一点没有生活的乐趣。而在李子荣和小马身上,全然不见老马身上的毛病,他们务实、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西方文化的一些特性。特别是李子荣求实进取的品格,正是老舍对英国人是“很好的公民式办事人”的认识,老舍也极力推崇英国人的这种“公民式办事人”精神,这与老舍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国式办事方法完全不同,这使老舍不能不佩服他们。在《二马》这部作品中,老舍从各个方面透露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如在时间观念、生活方式、对待恋爱婚姻的态度、对市场改革的态度上等等。
三.老舍对中国传统旧文化的批判
《二马》的用意原在于对比中英两国民族性的不同,但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写尽了海外侨胞受人歧视的艰难处境,从而明确地提出了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批判国民性格,批判造成这种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
老舍最初写《二马》是为了驳斥当时西方人把中国人写成“一种奇怪可笑的动物”。西方文学中不切实际的“中国想象”激发了老舍的创作冲动。但老舍在参观大英博物馆的时候,看到展览的东方民族的文物的时候就感叹过,帝国主义其实真的不简单,灭了别人的国家,还把别人的东西搬到自己国家来研究。这在《二马》这部作品中着重体现在了西门爵士的身上。老舍在他的自述中介绍过他在英国伦敦大学的东方学院任教的经历及所见。在那里,老舍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老舍看到,整班上课的大多是军人,他们会一种语言,每年能加金一百英镑,或继续在国内任职,或派往外国占领地。老舍看到了大英帝国野心勃勃,如此处心积虑地训练人才,所以老舍深刻地明白帝国主义之所以强大其实也是有东方学知识谱系的支撑。老舍的眼光是独到而富有远见的,他并没有因为中国人在西方处处遭遇冷眼及各种不公正待遇便在作品中大肆宣泄,相反,他看到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老舍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二十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待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老舍深受“五四”文化的影响,又留学在欧洲文化中心的伦敦,因此他的这种倾向完全是不自觉的。老舍在英国留学,身受不平等待遇,又见着自己的同胞给中国丢脸,受了极大的感触和刺激而写成这部作品,借马家父子来代表中国新旧人物,在幽默诙谐中把外国人对待中国人的心理,国人的陈腐落后的思想表露无遗。对中西比较中的国民性审视,以及如何保持本土文化和对待外来文化等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参考文献:
[1]老舍:《二马》,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2]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
[3]崔明芬:《老舍·文化之桥》,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版。
关键词:老舍幽默讽刺
在中国,幽默讽刺作为美学概念出现的较晚,但作为喜剧范畴的幽默讽刺却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幽默讽刺文学始终没有占据显赫地位,但却也如一脉清流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宕不绝,并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扩大自己的影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各种文体之中。
一老舍的幽默观
老舍是一位十分偏爱幽默的作家,初登文坛就以鲜明的幽默风格而引人注目。他曾经认真地研究过幽默,对幽默的论述也较多,《什么是幽默》、《谈幽默》、《幽默的危险》等都是专门的论文。老舍对幽默的理论阐释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对幽默的含义、特点、作用等都有过科学的论述。
1.幽默是一种心态
老舍在《谈幽默》中指出: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我们知道,有许多人是神经过敏的,每每以过度的感情看事,而不肯容人。这样人假若是文艺作家,他的作品中必含着强烈的刺激性,或牢骚,或伤感;他老看别人不顺眼,而愿使大家都随着他自己走,或是对自己的遭遇不满,而伤感的自怜。反之,幽默的人便不这样,他既不呼号叫骂,看别人都不是东西,也不顾影自怜,看自己如一活宝贝。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一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虽不必是个艺术家,他还是能在行为上言语上思想上表现出这个幽默态度。
这种态度是人生里很可宝贵的,因为它表现着心怀宽大。一个会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决不会为件小事而急躁怀恨。往小了说,他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挨了邻儿一拳,而去打邻儿的爸爸。往大了说,他决不会因为战胜政敌而去请清兵。偏狭,自是,是‘四海兄弟’这个理想的大障碍;幽默专治此病。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在这里,老舍明确指明幽默“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其特点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见“人人有可笑之处”,然后再把这些“技巧的写出来”,其原则是必须“心怀宽大”,“笑里带着同情”。其目的是最终使四海皆成为兄弟。
2.幽默的语言是智慧的结晶
在《什么是幽默》一文中,老舍还阐述了自己对于幽默语言的看法:“幽默的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和种种招笑的技巧,使人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这表明他认为,一个幽默的作家必须能够极其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要做到“想得深,说得俏”。只有“想得深”,才能发挥幽默的作用;只有“说得俏”,才能达到幽默的效果。
二老舍的幽默艺术
任何一个成熟的作家,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老舍突出艺术特色之一是幽默。而老舍的幽默,又绝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幽默,正象每种花都有自己的颜色和芳香一样。比如,鲁迅的幽默,犀利、深沉;钱钟书的幽默,温文、儒雅;张天翼的幽默、冷漠、无情。那么,老舍的幽默特色是什么呢?
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形成与时代、家庭和其生活阅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幽默艺术的审美心态有其独特的表现:一是“笑的哲人”心态;二是“改造国民性”救治心态。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喜感因素与悲感因素相交织,构成了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独特景观。这种悲喜剧美学构成,使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魅力。
1.幽默与讽刺交相结合
面对日益严峻的残酷现实,老舍常发出“时局如此”,“含着泪还要笑,笑得出吗?”的慨叹。因此,他在强调幽默的同时,也接受了讽刺。认为:“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地分隔开’。这是因为幽默作家也同样有着“极强的正义感,决不饶恕坏人坏事”,“在思想上多少尽到讽刺的责任,使人听了要发笑,也要去反省”。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二者是密不可分,应该协同发挥作用。幽默离开讽刺,就会没有多少教育意义,成为瞎胡闹与开玩笑;而讽刺离开了幽默,就会成为说教。可见,老舍也是重视幽默讽刺的社会功能的,但不像鲁迅那样富于战斗性,采取的是较温和的态度,“以笑来矫正或诛伐”揭发社会的黑暗与指导大家对改进社会的责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老舍形成了自己温婉的艺术风格。
2.幽默中暗含同情
在老舍看来,幽默中是有同情的。他说:“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同情心,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他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的、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苦难市民的形象,对于这些人物给予了深切同情。他很赞赏萨克莱的话:“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你的僧恶不实在,假装,作伪—你的同情弱者,被压迫者,不快乐者”.老舍不仅对贫苦的市民倾注了深沉的爱心,即使对市民阶层,中小康之家的弱者,也饱含恻隐仁爱之心.在幽默小说《牛天踢传》中,以怜悯的笔默描写了牛夭赐的不幸遭遇。牛天赐是被富有之家牛氏夫妇收养的“弃儿”。自幼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因为牛老者比较富有,当他在世时,亲戚和本家都很看得起牛夭赐,当牛老者一死,牛氏家族的人们,便争先恐后跑到牛宅,肆无忌惮地抢分家产,谁也不把弃儿牛天赐放在眼里了。牛天赐对牛氏家族的人,虽心里充满怨忿,但表面上还得佯装笑脸,敢怒不敢言,眼看着家产被瓜分殆尽,而又束手无策。老舍以含蓄诙谐的语言,表现了牛天赐无可奈何的处境:“不老实怎么办呢?条上有刀!”表现了老舍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牛天赐的深切同情。
3.幽默是披着喜剧形式的悲剧
老舍的幽默多是披着喜剧形式的悲剧,用笑衣裹着苦果。他的幽默始终抹不掉苦涩辛酸的味道,不管如何逗笑,实际却很沉重。这是现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也是老舍个人艰辛痛苦的生活经历决定的。他面对现实,正视人生,从自己独特的生活角度出发,用自己个性鲜明的审美观点观察,对社会人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后,发笔为文,结构作品,塑造形象,暴露黑暗现实,把一切都不加涂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将喜剧和悲剧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艺术成分巧妙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笑中含泪的老舍式的幽默。这种幽默具有契诃夫的微笑和高尔基的苦涩。他在作品中,根据笑的定律与逻辑,博采中西艺术技巧,指出人间的缺欠可笑。笑后思笑,使人感到现实世界的空虚、残酷、荒诞不经,于是透过荒唐可笑的事物,又使人油然产生悲感的意味,从笑中体会到一种人生的苦涩。
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在研究老舍小说的幽默形态时,大都是把幽默放在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相融合的框架中。陶长坤在《老舍幽默探源》一文中认为“寓庄于,含泪微笑。暴露下层人民的不幸命运,将辛酸的泪水浸入笑声中”。李冰霜在《笑的艺术》中认为老舍的幽默特征是:“笑中藏怒,笑中藏悲,笑是为了表现悲苦”,前期研究者多把幽默的对象放入“悲”与“喜”的交融中,认为老舍的幽默是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悲剧是老舍小说主要的类型。研究者表达的是惟有悲剧因素,方显老舍幽默的深刻。幽默中包涵的事是老舍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不幸命运人们的同情。
三老舍小说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
1.智慧的幽默形式
作为幽默技巧,夸张是将客观事物内在的矛盾性,通过显微镜将它的状态放大,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老舍幽默小说中不乏其例,多运用于否定反面现象时。老舍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他把赵姑父喝酒后醉意朦胧的笑脸比作“像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老张的哲学》)。他比喻高妈说话圆滑“像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启承转合的痕迹《骆驼祥子》)等等。这种种奇特的比喻既出人意外,又合乎情理,使得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更加形象、生动、鲜明,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2.故事情节的幽默
老舍的幽默技巧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而且还表现在情节结构方面。老舍善于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撷取充满矛盾的事件,再经过一番匠心独运的巧妙安排,组织成饶有风趣的情节。在《老张的哲学》这部作品中,作者对各种人物关系进行了巧妙处理:欲擒故纵,先分后合,由弛入张,盘根错节,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结果,突出了作品的喜剧性。
3.平民化视角,朴实的美
平民出身的老舍自幼便接触了大量的通俗民间艺术。他从小出入庙会茶肆,非常喜爱相声、说书、戏曲等民间艺术,受其熏染,也善于苦中作乐。他受到了满汉融合、雅俗交汇的多重教育,集满汉文化、雅俗文化于一身。这无疑给予了他生命的养分。大众艺术是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幽默意识和民族幽默形式。这种市民文化和市民性格对老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他爱这片土地的古朴与善良,对市民含辛茹苦的生活怀着深刻的同情,普通市民的善良、温和的血液早已不知不觉融入他的体内。这些对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切的影响。所以在作品中,老舍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形成了自己表现幽默讽刺艺术的独特方法——轻松诙谐的描写、通俗浅白的语言、联想奇特的夸张。
老舍幽默讽刺小说语言的通俗性主要表现在:质朴又不失典雅精致;北京方言、口语和大白话出神入化的运用。老舍主张语言要通俗易懂,但并不是不加雕饰、直白浅陋,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完全趋附与投合,而是要在“俗”、“白”中,体味出艺术性、审美性,体味出“雅”的色彩来。为了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老舍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认真选择加工提炼,使用词语脱去了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把大众语言的沙海炼成金子。现代的北京口语,经他有分寸的削、砍、雕、凿,显出一种朴素精致的美。
结语
言艺术大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创作丰厚,更是得益于他那具有创造性的文学语言理论。在其谈创作的一系列文章中有许多关于文学语言理论,老舍的语言观点很多见解独到、精辟,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俗与白的语言风格
俗与白的语言风格的追求是贯穿老舍文学语言观的一条主线。在《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中,老舍说“最使我得意的地方是文字的浅明简确。有了《小坡的生日》,我才明白了白话的力量,我取用最简单的话,几乎是儿童的话,描写一切了。我没有算过,《小坡的生日》中一共到底用了多少字,可是它给我一点信心,我就是用平民千字文课的一千个字也能写出好的文章。我相信这个,因而越来越恨‘迷惘而苍凉的沙漠般的故城哟’这种句子。有人批评我,说我的文字缺乏书生气,太俗、太贫,近于车夫走卒的俗鄙;我一点也不以此为耻!”【1】这正说明了老舍对文学语言的基本看法,也反映了他对俗与白文学语言风格的追求。
所谓的“俗”与“白”,并不是没有要求,恰恰是有一定标准的,“俗”,并不是“低俗”的“俗”,而指“通俗平常”,是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口语;“白”,则是指没有过多修饰的白话。他认为“真话、明白话,比什么都好”,“晦涩是致命伤,小说的文字须于清浅中取得描写的力量”。老舍推崇的是一种既贴近日常生活又能真切的表达真情实感的简单、通俗的语言,注意“从日用的俗语中创造出文艺作品来”,“从俗话中掏出珍珠”。《骆驼祥子》十余万言,其语言可谓真正做到了俗与白,整部小说总字数107360字,不同单字数却只有2413字,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乎都是常用字。所以,只要学会621字的小学生,就可以阅读它的90%,而掌握了957字的人,即可阅读95%。【2】
在追求“俗”与“白”的语言风格的同时,老舍还提出要对日常口语进行“再加工”。他指出提倡“俗”与“白”的语言风格,并不是说写文章完全的口语化,照搬日常口语。相比较而言,日常口语零散、琐碎,还夹杂着不纯粹的成分,又常常因为借助说话人的表情、动作,省略了某些能懂的部分,很多时候口语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被理解。文学语言则不一样,它既要准确的表达事物,又要求说的简洁生动。所以,老舍认为,创作文学语言就是要巧妙地安排普通的文字。真正的文学语言,首先是源于生活,充满真情实感的,还要经过作家的选择提炼。这种加工提炼并不是要对语言进行过多的修饰,追求词藻的华丽和浓妆艳抹。这正是老舍先生所极力反对的,他所追求的是通俗易懂、简洁自然的语言,是凝聚了作家的心血的语言。正是由于对俗与白语言风格的追求,使得老舍先生的作品没有书面语的晦涩难懂;同时,他又对日常口语进行了加工,使其语言避免了口语的粗糙,形成了艺术化与生活化相融合的语言风格。
二、 提升现代白话的审美功能
当然,老舍先生并没有仅停留在俗与白语言风格的追求上,他还提出要提升现代白话语言的审美功能,塑造本民族语言的“美”。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声律美、简约美、幽默美三个方面。
1、1、声律美
老舍先生认为语言是带着声音的,而他自己就是带着声写作的,所以才会写出绘声绘色的语言,他认为创作语言时要把字音、字调、语调都考虑进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文人早已知晓这一特点,因而创作诗词时注意平仄的搭配。这样才能使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才能形成文学语言的音乐美。老舍先生强调要追求语言的音乐美,所以他是出着声写剧本小说的,它的剧本小说都是有声的作品。老舍说,当代的作家创作时十分注重语言的思想内容,但却忽略了语言的形式。这里的形式,主要指汉语的声调,也就是平仄的变化。他提出要在文章的语句中灵活的运用平仄,在前后两句中交替出现,使声调产生高低、长短的变化,从而使语言形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律动,产生优美的节奏感。他说:“我写文章,不但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一个字的声音,不但写文章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我总希望我的报告可以一字不改地拿来念,大家都能听明白。虽然我的报告作得不好,但念起来 很好听,句子现成。”【3】那怎样才能使文章念起来好听呢,老舍举例说:“比方我的报告当中,上句末了用了一个仄声字,她去了’,下句我就要用个平声字,如‘你也去吗?’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好文章让大家愿意念,也愿意听。”除报告外,老舍先生描写性的文字也同样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读这样的文字,接受者能明显感受到节奏感和律动感
,这与他自小的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分不开。“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原因是前者二平二仄,音韵有起有落,后者四字全是平声,缺少抑扬韵致。为了使文章既有思想感情,又铿锵悦耳;既有深刻的含义,又有音乐性,“是文字与所叙述的相得益彰”,就得对文字进行加工提炼。“及至写成一段,当看那全段的律动如何,而增减各句的长短。”【4】我们的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像老舍先生那样灵活运用平仄,使声调产生高低、升降的变化,从而形成文学语言的声律美。
2、2、简约美
除了声律美之外,老舍先生还主张文学语言的简约美。老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白话语言的简约美。一是字词,老舍主张用现代的字尽量不用生僻的字。老舍说:“我写东西,总是尽量少用字,不乱形容,不乱用修饰,从现成话里掏东西。”“想起一组话,先别逐句写下来,而去想想能否找出一句代表全组,这就可以既省话又巧妙。”【5】老舍的作品多数用字量较小,一般掌握二千左右汉字的人就基本能读懂,表达的含义也十分简洁明了,《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等作品都是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是句式,老舍不赞成用长句子,而推崇用短句子。老舍的作品中的句子多数字数较少,有时三、四个字一句,甚至两个字一句,一个字一句的都有。老舍说:“写东西,要一句是一句”,“不要太长的句子,当我写了一个较长的句子,我就想法子把他分成几段。”【6】一部十万字的《骆驼祥子》,全书却很少有超过十五字以上的句子,多数句子都是七八字或十字左右。
3、3、幽默美
文学语言的运用最忌讳晦涩、枯燥、乏味,追求的是生动、有趣、活泼。而要使文学语言生动、有趣、活泼,幽默则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同时也是一位幽默大师,老舍的语言幽默主要是由句子的构造和用词的选择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语言的诸多要素———词汇、句式、语音的变异使用,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来实现幽默。如《茶馆》第二幕的台词中,老舍十分巧妙地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式,既有深刻的寓意,又有强烈的幽默效果:“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7】老舍幽默的语言风格的形成最重要的在于其对语言结构方式的变异,这种变异是语言幽默的骨架,语言的变异性越强,幽默的效果越强。
以上是对老舍的文学语言观的一些主要方面进行的归纳和总结。老舍先生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文学语言观点,对我们当今的文学创作仍然十分受用,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老舍 《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出版,第20页
[2]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305页
[3]老舍:《我怎样学习语言》,《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出版,第219页。
[4]老舍:《言语与风格.》,《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出版,第97页。
[5]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A].老舍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第9页
姓 名:张宇思
学 校:吉林省磐石市明城中
学九年级(4)班
爱 好:读书,写作,旅游
星 座:水瓶座
座右铭:人生在世,首先应当追
求的是优秀,而非成功。
我喜欢在静谧的夜晚,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地打开一本书,沉浸在古今中外名著之中。看老舍先生笔下老北京的色彩,看张爱玲在旧上海表达自己的高雅与精致,看曹雪芹在大观园表现林黛玉的孤傲与敏感……读书,滋润了我的心灵,让我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或美好或庄严或幽寂的意境之中,带我遐想,引我哲思。
我也喜欢在阅读了一本本名著之后,拿起笔把自己最切身的感受真诚地抒发出来。我曾把爸爸妈妈的情人节真情记录,我曾慷慨议论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我曾在懈怠的时候坚持并守望……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在《高分作文》等杂志发表了十几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我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真实感悟。
想成为一名作家,或者一名文字工作者,我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也许前头的路有困难有挫折,但我会执着地前行。
翻开《骆驼祥子》,我看见祥子摆弄着手里的现洋,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盘算着买一辆洋车,旁边就是黑漆漆的被刷得锃亮的老北京洋车……
翻开《茶馆》,我看见王利发正擦着桌子,他用麻利的手法和娴熟的嗓音招徕客人,手里是壶嘴正冒着热气的老北京茶壶……
翻开《四世同堂》,我看见瑞宣在车水马龙的街巷中逛进逛出,并发出终会消失的感叹,身边屹立的是老北京的建筑……
老舍先生,是您用饱含真情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着您所热爱的那片土地――老北京。读您,是我永不厌倦的课题。
不倦地读您,我嗅到了老北京的气息。空气中掺杂着北京小吃的气味,叫卖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从未间断,整个老北京都沸腾着。为生计而奔波劳碌的劳动人民生动地诠释着老北京的韵味。老北京,始终生活在忙碌而热闹的氛围中……这便是您让我嗅到的气息。
老舍先生,您是我不变的执着,我愿意不倦地读您。
不倦地读您,我品味到了老北京的气节。这座饱经风雨的城市啊,经历了多年沧桑依然岿然不动。我终于明白了您热爱这片土地的原因,不仅仅是它的文化气息,还有它的气节,那始终屹立于风雨之中的气节:厚重、深邃、凝练、刚直……这便是您守护的那片土地,这便是您让我品味到的气节。
老舍先生,您是我不变的信仰,我愿意不倦地读您。
不倦地读您,我终于明白您所热爱的一直都是那片热土。事物的新旧交替是生活发展的必然,而老北京也终将被新北京取代。然而,您却一直守望着那片热土,用你的笔描述着它,并讲述着发生在那里的故事,于是您继续着老北京的传承。
老舍先生,您是我不变的坚持,我愿意不倦地读您。
不倦地读您,让我看到了老北京的文化、老北京的色彩;不倦地读您,我感受到了您对生活的热爱和虔诚;不倦地读您,我触摸到了历久弥香的历史。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唰唰’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传神!
老舍先生虽然祖籍山东,可他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无比地爱着北京。他爱老北京的一切,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鲁迅故居(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丁香在爱古树的人中很有名气,丁香开花的时节,很多人都会去感受那份文雅。前院有丁香,后院有两棵黄刺梅、三棵白杨树、两棵花椒树,还有那两棵知名度很高的枣树。其实,这枣树已不是原本鲁迅《秋夜》文中的那两棵,鲁迅故居的工作人员说是后来补种的。院里还有鲁迅开凿的一眼水井。每逢春季,繁花盛开,芳香满院。
秋夜(节选)——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郭沫若 &银杏
北京郭沫若故居,现为郭沫若纪念馆,地处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 如今郭沫若故居外层院里生长得最茂盛的就是十余棵银杏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妈妈树了。这棵银杏树是当年郭沫若的夫人回南方养病时,郭沫若和孩子们在西山大觉寺移来的。为了让孩子们祝愿妈妈早日康复,郭沫若给这棵银杏树起名“妈妈树”,默默祝福着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能像顽强的银杏一样,战胜病魔,早日回到孩子们的身边。郭沫若一家把这棵银杏当成自己家庭的一员,至今这棵银杏树仍在院中茁壮挺拔地生长着。
银杏(节选)——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吉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老舍&丹柿小院
尽管接地气的老舍,并没有专门描述丹柿小院的文字,但是他在这个小院居住的时间最长,人生成就最辉煌,写下了建国后的所有作品。老舍先生的四合院不大,位于灯市口西街的丰富胡同19号。房间也很小,里面陈列了老舍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介绍。院子里摆放着一口大缸,是老舍夫妇用来养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