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学专业前景范文

农学专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学专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学专业前景

第1篇:农学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师;网络学习;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27-02

相对传统学习而言,网络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化资源进行的自主性与协商式学习。2002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 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教师网络学习正式启动;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新网络教学,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1]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积极开展教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远程教育与培训”[2]。这些文件精神及实施意见无疑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教师网络学习的进程、促进农村教师高质高效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农村教育的和谐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与保障。

一、教师网络学习的主要优势

与传统的教师教育方式相比,网络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1.开放性与针对性

开放性是网络最根本的特性,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专业发展情况,从网络化学习资源中灵活选择学习内容,解决自身现实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学习内容具有适应性、实用性、针对性,能有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互动性与主动性

数字技术使学习者通过网络媒介轻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例如网上讨论、博客、网站论坛等等。网络学习改变了传统学习中学习者的被动地位,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效率得以保证。

3.共享性与高效性

在网络环境下,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与开发,数字化图书馆和虚拟网站学习平台的建立与完善,为广大学习者创造了网络学习的条件,实现了网络资源的有效共享。网络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超越了学科、专业的界限,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系统化、程序化地管理学习进程,主动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学习进程,保证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高效性,切实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二、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师的网络学习实践才刚刚起步,网络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管理松散

目前,真正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有效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农村教师比例并不高。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目标还不明确,大多数教师网络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上级行政部门或学校的要求,或完成年度考核的需要。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并非自觉自愿地利用网络来学习,对网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还存在不适应现象,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来对待。这必然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部分教师即使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也往往没有网络学习计划,自我管理比较松懈。部分农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其自身的信息素养有限,他们很难应用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行自我系统管理,他们往往难以把握学习的时间、学习进度和保证学习的质量,达不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2.经费投入不足,网络学习资源匮乏

经费投入与支持是农村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培训的重要保障。截至2009年,我国普通中小学校有350 958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65 953所[3],部分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仍然存在经费短缺的现象,更不要说网络及硬件设备的建设了。部分教师受到地域及学校网络条件

的限制,无法利用网络来参与“农远工程”、“国培计划”等项目的学习与培训。

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是当前提高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首要任务[4]。学习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教师网络学习与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来,国家及各省(市)都比较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纷纷利用互联网建立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学习与培训平台,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教师发展在线等专业学习网站平台。但是,大多数网站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布局,网络资源建设重复较多,校本学习资源很少。符合农村教师教学实际的网络资源总量还相对匮乏,教师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还比较有限。并且,大多数网站资源信息以静态方式呈现出来,以简单文字叙述为主,动态的视频、图像、动画则比较少,交互学习的功能相对较差,很难吸引教师的注意与兴趣,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3.学习评价监控不力,反思性学习不足

当前,农村教师网络学习质量的评定主要是通过作业或考试来进行的,强调结果式评价,而忽略过程式评价。由于在线学习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与组织管理,并且评价方式单一,最终的评价结果值得商榷。比如:按照学习进程、学习内容的需要,教师只要上网在线而不管是否真正进入学习角色,就认为此次学习“有效”;或者 “人机对话”、专家指导时,教师在线(或仅仅偶尔发表一点学习心得)即可,而不管实际是否在线玩游戏或聊天。因此,教师网络学习的评价方式有待创新、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教师网络学习的最高层次,只有反思才能有所收获。然而,在实际的网络学习过程之中,大多数教师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或仅仅为了完成继续教育的任务而已。因此,“学而不思”,是目前影响农村教师网络学习的最大障碍。

三、推进教师网络学习的措施

随着互联网的引入,网络已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5]。

1.搭建网络平台,完善农村教师职后教育培训机制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并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这一计划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示范性举措之一[6]。目前,我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一般采取集中培训与网络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培训成为农村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方式。

搭建教师网络培训平台,目的在于利用网络来实现网络课程教学及专家指导,缓解农村教师由于交通(地域)不便带来的工学矛盾。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进一步加大网络培训经费的投入,加快计算机更新,开通互联网,建立“校园网”等教师网络学习与培训硬件设施,搭建网络培训平台,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职后教育培训机制。首先,应以“国培计划”为契机,积极制订省、市、县、校教师培训规划,从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与鼓励,逐步完善四级教师网络培训管理制度。其次,各级各类网络培训机构成立专门的业务与组织管理机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确保教师网络培训的质量。最后,网络培训要与地方、学校的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以县级网络培训为重点,逐步完善农村教师网络培训的评价体系。

2.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立相应的教育网站,通过访问部分教师继续教育网站,发现影响力较大的网站的资源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网站内容丰富,讲义、教案、视频、课件、提纲、习题、案例、答疑等栏目齐备,资料完整;二是网站图文并茂,呈现方式多样化,既有静态的知识信息,又有动态的视频课堂、开放视频课程与讲座;三是网站设立在线交流互动平台,一般建设有学习园地、辅导答疑、网站论坛、QQ讨论群、教育博客等信息共享平台。

但是,由于东西部、省市县差异较大,各地农村教育发展不一,各个农村学校之间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一步整合网站学习资源,丰富多层次的网络资源,拓展课程资源,积极开展以省、市、县为据点的地方校本网络学习资源开发,充分挖掘本地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资源及其他课程教学案例,相同学科制订学习资源标准并建立共享数据库,以满足本地区不同农村学校教师网络自主学习的需求。

3.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农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网络环境支撑着教师教育,网络研修共同体是当今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平台。以网络资源为基础,建立相同学科、专业、课程的较为固定的教师群体,围绕研修主体,共同分享、交流教学的心得体会,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师个体与群体的专业发展,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可以解决农村教师跨校、跨地区的网络教研,突破教学思维的局限,实现专家、学者、教师的对话交流,有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助于实现大学(科研院所)与中小学的合作、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的对话、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衔接;促进农村教师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总结,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1]。当前,教师网络学习将逐步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网络研修共同体的构建则是农村教师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网络学习与研修”。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了优质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者的交互、博客探索、专家引领、自我实践与反思等网络平台,实现了农村教育成本与效益最优化,为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13332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91.

[4]黄伟.教师网络学习:问题与对策[J]. 现代远程教育,2010(5).

第2篇:农学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6.029

Abstrac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more than 1 000 students in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different professions, the college students containe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horticulture, and animal science had high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humanities and food science was lower; in different grade and education,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had had high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grade one was the lowest; the direct inner factors influenced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was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the practical skil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 persons should be introduced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should be plann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的数字再次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1]。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4年毕业生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达到727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2]。更为严峻的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再加上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

富有创新与挑战精神的大学生,在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大环境下,不循常规,谋求自主创业,在近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并且首开先河的允许创业课程算学分,允许休学创业,传递了国家对扶持创业愈发重视的信号。在天津考察时,也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3]。

大学生创业主要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组成,但在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相对较慢。749万――这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1%――这是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大致比例[4]。2个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创业难、创业配套政策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本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涉及全院各个年级不同专业的专科学生、本科学生和研究生,通过对创业意愿的问卷调查,来探讨现在农业院校如何正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创业的动机,为学校努力创造出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及推进大学生的创业进程等提供依据。

1 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问卷内容是参照国内相关文献和学生访谈而确定的10个影响创业的直接因素,每个因素为不定项选择。调查于2014年7―9 月份在天津农学院进行,共选择专科8个专业,本科11个专业,研究生2个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发放纸质问卷,总共投出问卷1 435份,回收问卷1 207份, 回收率84.1%(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大学教育中除人力专业差异较小外,其余10个专业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大多数,其中农环、动科、园艺、水产和基础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均占到一半以上(分别为56%,56%,54%,52%和51%);其次是工程、计算机和水利专业的学生(分别为49%,49%和47%);再次是经管和食品专业的学生(分别为44%和39%);人力专业的学生最低,仅为31%。

创业意愿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创业可能性的考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会首先考虑本专业创业的可能性。本研究中,园艺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城市的园林绿化和美化工作,农环专业主要进行城市的环境保护、治理,动科专业主要从事畜禽饲养、宠物疾病的治疗等,这些专业实用性、技术性强,而且目前国家扶持度高和实际联系密切,个人可操作度高。因此,这3个专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天津农学院是最高的。而人力专业主要以人事管理为主,与实际的商品接触较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创业意愿最低。

所以,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创业想法和意愿。总体上看,目前农学院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这也符合社会的需求,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加大对创业的指导工作,尤其是根据不同专业有的放矢的制定指导内容,应强调学科或专业的实用性教育[5],与社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有一技之长。

2.2 不同学历教育和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大学教育中除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外,其他各年级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大多数,其中专科一年级和专科二年级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高,分别为56%和57%,其次是专科三年级和本科一年级,有创业意愿的均占50%,再次是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分别为47%,45%,47%和47%,研究生一年级最低,仅为30%。

由于高职专科的专业教育与本科不同,专科教育不以理论内容为主,而是侧重于实际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相对较强,对本专业的实际应用也较了解,激发了他们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因此,高职专科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天津农学院是最高的。而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专业的深度研究,并且大多数学生擅长理论研究,整体创业意愿最低。

所以,学校应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既懂得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本学科的技术,具有一技之长,加强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和研究生创业的关键。

2.3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直接因素的分析

在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直接原因进行调查时发现,多数的同学都选择了两个因素以上,说明创业意愿受多方因素的影响。Gilad 和Levine很早就提出了“推”和“拉”理论[6]。“推”理论强调外在因素, “拉”理论强调内在因素。

笔者把10个影响因素分成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A、B、C、D、E,内在因素包括F、G、H、I、J(图3)。结果分析显示,内在因素对学生创业的影响比外在因素高19.4%。内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实现个人价值,占32%;其次是赚钱,占30%;再次是对成功人士的崇拜,占22%。说明实现个人价值和赚钱,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或直接内在因素或动力。也说明农学院的大学生多数怀揣着梦想,想通过创业和自己的努力赚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另外,有较多的学生选择“赚钱”为创业动机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农学院的学生较多的来自农村,经济状况较差,农村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也较差。这使得许多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们的命运,“赚钱”改善家人的生活[7]。因此,学校的教育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创业。

外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就业前景。的确,就业前景是每个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所关注的,也是在校生和应届生求职时迫切关注的问题。由于大量的毕业生,2015年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

3 结 语

创业意愿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受着内在与外在环境的直接影响。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但实际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人生观,在创业意愿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学校要做的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8],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为实现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加强实践教学和加强大学生技能的培养,让他们有一技之长[9];多介绍本专业和本学科成功人士的成才经历,让学生懂得如何创业,真正学会创业的方法和明确创业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开始为创业筹谋和规划。总之,农业院校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培育出健康、有效的自主创业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对创业有系统的了解,激发出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热情[10]。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率下降12个百分点[EB/OL]. ,2015-04-09.

[4] 749万毕业生 自主创业如何撬动就业难的结构性杠杆[EB/OL]. http:///kuai_xun_4343/20141216/t20141216_1214131.shtml,2014-12-16.

[5] 赵璐诗.美国、荷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经验及启示[J].商业经济,2013(1):20-21.

[6] Gerry Segal, Pan Borgia, Jerry Schenfeld. The motivatio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EB/OL]. /1355-2554.htm.

[7] 刘瑛,O晓燕.大学生创业动机概念模型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1):155-156.

[8] 杨业华,湛利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行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31-35.

第3篇:农学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科学人才观;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国家拥有人才,就掌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科学人才观是如何育才、聚才、用才所必须坚持的,科学人才观的内涵为育人、识人、用人提供了理论基石,也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本质和客观规律。通过对科学人才观理论研究可以认识人才培养的本质和运作规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用科学人才学理论指导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对提高我国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充分认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能动性,是其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的活动促使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自主性,人才资源自主性的发挥,减少了物质障碍和外部因素制约,大大减弱了物质资料对价值创造的中介作用。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潜能开发的无限性,地球的物质资源是日见其少的,人类智力资源开发是无可限的。人才资源还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社会性,人具有社会性,人才资源开发可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向前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可见,人才资源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而基层农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却很少,这就是人才需求的潜力所在。但近些年来,农学专业毕业生有怕吃苦等各种原因,不愿到基层工作,这些原因造成目前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的现状。高校农学专业的招生也因此受到影响,大部分考生由高考成绩所限而不得不报考农学院。然而,这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动力往往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农学专业逐渐成为“冷门”专业,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要改变以上现状,必须改变我国农学人才现状,提升农学人才资源。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则在于高素质的农学人才。因此,要充分认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能因农业行业各种不乐观现状而轻视和放弃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才的概念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识人才、育人才和用人才的科学观念。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因此,不论其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高校农学专业的培养工作中,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才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农学专业的生源质量相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现代管理等新兴学科专业较为薄弱,师生对该专业学生成长的信心可能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高校师生应认识到,人才是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与行业无关。“人人都可以成才”有助于科学地理解人才评价标准,也体现了人才的平等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农学专业的培养工作中,要克服对人才认识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才的概念,激发学生个人的成才愿望。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社会需要的农学专业人才

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以人为本”,要认识到“以人的人性本质为本,人人皆有才性;以人的发展为本,人人皆可成才;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本,人尽其才”,并积极探索农学专业“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探索和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应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以教师为本,开发好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教育工作要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提升,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个性差异指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和能力各方面的差异。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点,如音乐才能、文学才能;而且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如智力高低。由于个性差异才形成个体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学生的行为很多时候取决于其个性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校针对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要了解学生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与个性差异的关系,对每位独特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措施。因此,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教学要求适合学生个性特征,设计和实施教学应有一定的弹性。要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能力,以之作为教学起点,采用适当方法,提出适当要求,使学生有兴趣并得到相应发展,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此外,学校还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使其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

学生个人优缺点和学习动机不相同,社会农业专业人才需求也多样化。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更要因人而异。对于今后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将其实践工作安排在导师实验室或科研所。如广西大学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科研活动,组织热爱科研的学生到地市农科所基地实习,实习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申请,各类课题组研究工作实施,科研成果形式与报奖,成果应用推广等环节内容。经过这一阶段实习,可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对于今后愿意从事企业管理的学生,则应推荐他们到农业推广站、农产品贸易公司等企业实习,结合专业从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实践工作。对于今后愿意到基层做村官和技术员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对于热爱自主创业的学生,学校应为其开设创业理论课程,为其提供与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接触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2)以学生为本,改革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构建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学生个人优缺点和学习动机不同,社会农业专业人才需求也呈多样化。由此,高校要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改革农学专业培养目标。为满足学生个人需要和适应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农学专业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须拓宽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基础,建立适应多样性目标且有柔性结构的专业培养计划。如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程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增加选修课,特别是要增开一些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如信息化农业、标准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确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与贸易等),从而建立构建农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3)以学生为本,优化实践性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高校农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主要途径。优化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的环节。①加强实验教学设备的建设,增强硬件设施。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须增加实验教学经费,完善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满足学生独立操作设备的时间,以增强动手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教学率和教学质量。②优化、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内容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加快改造传统农学专业的步伐,按照有利于传统专业的改造、学科交叉融合和快速发展的原则,及时调整农学专业实验课的内容和课程设置,新增和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农业信息技术实验、田间农事操作与实验技术实验、农业科学研究方法等实验课程教学,以强化本科生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主要在田间作物的农学实验教学必须根据植物生长季节进行,创造适宜实验条件和环境。实验课程安排必须改变过去主要集中在一个阶段现象,要随生物生长季节按时调整。③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学校应利用社会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资源,多渠道筹划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

四、以教师为本,开发好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农学人才培养需要“生力军”来支撑。高水平的“生力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农学专业教师队伍状况虽得到明显改善,但与高校发展的现实需求还有差距,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内在要求还有差距,需要提高。教育工作要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提升,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无论是从高校的发展现状看,还是从农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看,以教师为本,开发好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不仅是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而且是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1)以教学为本,在制度上保障教师教学的自由。大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需要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源动力,只有自于教师本身的需要改革,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以达预期效果。教师支持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保障教师教学的自,只有正视教师的教学自,从管理制度上保障教师教学自,才能引导老师安心教学,乐于教学。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学自重在专业自。教师的专业自主是指教师个人或教师团体,在其专业规范下,依其专业技能,对其专业任务或工作,可享有专业判断。①教师能够按教学计划要求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②教师能根据教学大纲不同的教育对象特征自主确定教学进度和内容;③教师能因不同的教学对象自主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④教师有自主开展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验和研究的权利;⑤教师可根据有关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⑥教师学术事务方面依法享有较高的自,心无旁鹜地从事研究,做到专业自主,以尽心尽责地为学生服务。

(2)以教师为本,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创造机会。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高校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我国科研成果高产出和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地方。高校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是知识的化身,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更新知识、创新知识起带头作用。高等学校的老师肩负创新知识的社会和历史使命,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教师本身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不辱使命。高校要抓好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创造机会。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健全高校教师培训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组织管理机构。教师培训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应长抓不懈。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在培训经费上要予以保障。培训管理机制要完善也要创新,以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高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导向,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培训环境,激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教师培训应该从体现人本化、个性化出发,尽可能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师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此外,还要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孙树桐,魏瑶.科学人才观与高校人才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

学报,2008(4).

[2]罗兴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

第4篇:农学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外文期刊 电子期刊点击率 资源配置

[分类号]G253

1 外文电子期刊点击率统计分析对刊配置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许多大学图书馆相当重视外文期刊配置,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订购外文期刊种数均在7 000种以上(包括外文电子全文期刊)。这主要是外文期刊信息量大、科研成果首发率高、所载学术论文学术水平高,是高校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信息源。但如何合理、准确地配置外刊则是一件棘手的事。以往高校图书馆采选外刊一般是采用学院“选书专家”推荐,图书馆最后统筹确定的采选模式,这种采选外刊方法看似合理其实存在片面性。由于学院的“选书专家”对自己的学科及研究方向较为熟悉,而一个学院有许多专业、学科,“选书专家”就很难顾及,在推荐外刊时易偏颇。有的图书馆就直接由馆员采选,很少征求学院老师的意见,这样难免存在盲目性。而参考外文电子期刊点击率来配置外刊则能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读者的外刊信息需求:一是因为点击率反映的是群体信息需求;二是点击的结果是客观的。因此,参考外文电子期刊点击率对准确配置外刊,节约经费,避免资源浪费必定起到积极作用。

2 Elsevier SD期刊数据库统计分析

Science Direct数据库简称SD数据库,其学术价值高、学科覆盖面较广,深受中国用户的青睐。在此通过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读者2008年1―8月对SD数据库各学科期刊点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读者外文期刊信息需求特点,以期从中获取资源配置对策并为其他图书馆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2.1 SD期刊数据库各学科期刊点击率及各学科被点击期刊平均点击率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

・对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外文期刊信息需求较大。农业和生物科学是福建农林大学的特色学科也是重点学科,表1中显示读者对农学与生物科学期刊需求量最大,这类期刊80种就有50种被点击,点击率高达62.50%;兽医科学和兽医学期刊有14种,6种期刊被点击,点击率达42.85%;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期刊144种,41种被点击,点击率达28.47%。说明读者对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期刊信息高度关注和重视。

・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外文期刊倍受关注。如环境科学期刊点击率高达56.09%,药理学、药物科学和毒理学期刊点击率达34.28%,化学与化工期刊点击率为25.47%,材料科学期刊点击率为18.51%。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读者越来越关注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

・除了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发展势头较好的学科外,其他学科期刊也还是有读者关注。SD数据库电子期刊共有1 658种,2008年1―8月被点击的期刊有263种,除了艺术与人文科学期刊无人点击外,其余各学科期刊都被点击。反映了读者对外文期刊利用的多样性,除了阅览本专业期刊外还广泛地参看其他相关专业期刊,以期对本学科发展有新的突破。如兽医专业除了阅览兽医学期刊外,还会参看神经科学、医学等方面期刊。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点击率不高,但对某些社科类期刊需求也初现端倪。从表1中可一目了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点击率极低,尤其是艺术和人文科学期刊无人问津,但对经济、商业与管理类期刊需求相对高些,123种期刊,16种期刊被点击,点击率还达到13%,说明读者对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重视,尤其是农林经济管理,这主要是因其是学校的博士点学科。由此可见,只要学科发展了,读者对外刊信息的需要量也会有所提高。

・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的期刊平均点击率较高,说明这些期刊利用率普遍较高。环境科学平均点击率最高,共有期刊41种,23种被点击,总点击数为7 808次,每种期刊平均点击率为339.47次。平均点击率居第二位的是农学与生物科学,共有期刊80种,被点击的有50种,总点击数为13 528次,每种期刊平均点击率为270.56次,可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期刊不仅被点击的期刊较多,而且被点击的期刊平均点击率也较高,说明其利用率高,学术价值也高。

・社科、基础学科、相关学科期刊平均点击率较低。经济、商业与管理类期刊有123种,被点击的期刊有16种,每种期刊平均点击率只有21.43次,说明利用的读者不多,利用率也不高。

2.2 SD期刊数据库各学科最高点击率期刊及价格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

・每个学科点击率最高的期刊大多是国际性刊物,并为重要的检索工具如SCI、BA、CA等所收藏;同时论文探讨的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环境科学、生态学及交叉学科的研究,如《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问题的国际性刊物;或者是学术研究涉及到较多的学科,如《Mycological Research》涉及与真菌学有关的生态学、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分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这些都说明了读者关注的期刊是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中学术价值较高的期刊。

3 外刊资源配置原则

3.1 电子期刊为主、印刷型期刊为辅的原则

印刷型期刊阅读便利,但检索效率低;而电子期刊传递迅速、检索方便、便于下载,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近年来,电子期刊发展迅猛,不少印刷型期刊为了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同时也为读者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选择,于是纷纷开通期刊的网络版。由此可见,电子期刊代表了期刊的发展方向,昭示着期刊的未来和希望,此外,从价格上看,印刷型期刊昂贵,学术水平高的外文期刊每种年均价在人民币2万元左右,而电子期刊,尤其是数据库型电子期刊每种只在几元至100多元人民币不等。因此印刷型期刊配置应力求精,对于学校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或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同时又是利用率高的期刊可订购印刷型期刊便于读者长期使用,而更多经费应放在电子期刊的配置上。

3.2 电子期刊数据库为主、网络版单种电子期刊为辅的原则

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价格虽然昂贵,但从数据库每种期刊均价来看还是可以接受的。以SD数据库为例,价格为4万多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0多万元,但该数据库有电子期刊近1 700种,每种期刊大约人民币170元左右。有的期刊数据库价格更实惠,如springer-

Link数据库,其印刷型期刊订多些,数据库只需人民币1万元左右,该数据库期刊共有1 355种,每种期刊人民币只需7元左右。而网络版单种电子期刊价格不菲,基本上与印刷版价格一样,有的还略高些。如《Na―ture》印刷版人民币12 000元,网络版则是人民币13 544元。为此,在电子期刊配置上,应以期刊数据库为主,为了加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资源建设可有选择地订购一些网络版单种电子期刊。这样既突出重点学科,又兼顾一般学科,同时又能合理利用经费。

3.3 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创立品牌的原则

所谓特色就是馆藏资源独特之处,是一馆的重点馆藏,它体现着馆藏生命力。文献资源配置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现期刊有20万种,因此,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配置一定要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树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献资源品牌,这样,在为本馆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如国家农业图书馆2004--2006年到馆外文期刊2 287种,其中就1 189种期刊通过NSTL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为全国农业外文科技期刊信息服务做出贡献。订购电子期刊数据库也应突出特色,挑选本校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期刊子库订购,不要盲目订购全库。这样既满足了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又节约了经费开支。

3.4 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

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配置必须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联合、分工、协作、协调的方式共建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文献传递是近年来一种成效显著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尤其是外文期刊信息资源共享。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现每年都要通过文献传递方式为读者获取500篇左右的外文学术论文,为图书馆节约了大量经费。中、小型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开展这一工作,为读者获取更多外文信息。

3.5 从读者实际需求出发,实行按需配置的原则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福建农林大学各学科外文期刊信息需求差异甚大,目前需求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农学、林学、植物保护、生命科学等十余个学科,少量需求的有旅游管理等学科。所以,高校图书馆应从本校读者实际需求出发,实行按需配置。学科在不断发展,图书馆要做好调查统计分析工作,经常了解学科发展状况、读者需求动态,而且要了解读者对具体刊物的利用情况,喜爱程度,适时增减期刊,让那些真正需要外文期刊信息的读者得到应有的满足。

4 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配置策略

4.1 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确立策略

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在馆藏体系里是至关重要的,它基本上体现了馆藏资源特色。通过各学科电子期刊点击率的统计分析可了解到读者学科需求面,这样便可确立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从表1可知福建农林大学读者除了对艺术与人文科学类期刊暂无读者需求外,其他各学科期刊都有读者需求,其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应以农林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为主体并兼顾相关学科期刊。

4.2 各学科外文期刊入藏比例确立策略

外文期刊馆藏学科框架搭建起来之后就要确定各学科期刊入藏比例。通过对各学科被点击期刊平均点击率统计分析,可了解到各学科期刊总体利用情况和期刊的品质,这样就可确定各学科期刊具体配置比例。从表1可知农学与生物科学期刊点击率最高,为62.50%,环境科学期刊位居第二,为56.09%;而环境科学期刊平均点击率则最高,为339.47次,农学与生物科学期刊平均点击率为第二名,270.56次。说明环境科学这23种被点击的期刊品质好,学术价值高,同时也说明其利用率高,因此外文期刊配置平均点击率高的学科期刊比例要大些。

第5篇:农学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学;磨合期;基础课程;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大伟(1975-),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化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军英(197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办主任。(吉林 长春 13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大学教学改革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30106)、吉林大学农学部计算机虚拟化学实验学术团队平台建设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62-01

大一第一学期是新生入学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正处在知识交替、学习方法亟待更新的重要关头,学生将要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只有在这一时期的充分“磨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才能很好地与大学接轨,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建立,而“磨合期”的创新能力启蒙和培养正是学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位教师必须正视的教研重点。本文通过多年的大一新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体会,就大一“磨合期”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提出一些经过实践而得到的经验体会。

一、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磨合期”

大一第一学期,学生面对突然增加的繁多科目、深奥的知识常常产生一种畏惧感。[1-2]特别是大多数农学专业中开设的基础课程,如普通化学课、高等数学课等,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习之前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尤为困难。学生刚步入高等院校,不习惯大学的教育方式,不熟悉大学的考试方法,仍然在继续沿用高中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使得有些基础课程成了学生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需要一个“磨合期”。这是不可避免和无法回避的,只有经过“磨合期”的顺利“磨合”,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才能建立,学业才能进一步提高,在高校才能真正立足、正常运转。“磨合期”转变顺利的学生将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利于大学阶段的个人成长;反之,如果磨合得不好则很可能对学生个人产生很大的负面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其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等。[3]

二、“磨合期”基础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过去一直以传统教育即以“传授认识”为指导思想的学校教育已逐步被以“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创新教育所替代。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这是由基础课程承下启上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下面结合具体的基础化学课程为例,介绍在基础课程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普化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支持检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发明创造的能力,通过创新教育对学生施加严格系统的训练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大一期间学到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依此主动积极,持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磨合期”教学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多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1.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最基本素质。一个人即使学完本科或研究生课程都不可能把终生的学业全部完成,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他仍需在职提高,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靠的就是其自学能力。

对于大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献检索,学会利用图书馆、参考书。要让学生们能够在各种繁杂的专业书籍中找寻自己的知识空白点,不断自我填补的学习精神。其次,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自学施加系统指导,任何一个天才也无法“无师自通”,也无法自学新知识。讲课时以重点、难点为主,经常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和阅读教材,并根据重点做读书笔记。督促学生结合各类习题,检验学习效果,测试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农学专业开设的普化课具有广泛性、联系性、差异性、整体性诸多特点,教学的内容多且授课时数又很少。如何在有限的时数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培养其科学有效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得以广泛提高,这是普化课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积累、罗列和堆砌不应是普化教学的唯一目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提高一种能力,即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普通化学课程中描述性的知识多,需要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知识少,但这仍不能排除采取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去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化学思维的可能性。例如用类比、类推等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造和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3.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科研素质的重要环节,搞好实验教学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至关重要。

为强化实验教学,实施创新能力培养,首先应保证实验教学时数。一般总学时为90左右课时,实验课至少要占1/3以上。国外一些名牌大学,普化实验课的时数通常要高于理论课,有的甚至达到是理论课时数的2~3倍,这一做法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明创造力具有极大的帮助。此外,普化实验教学还应增加一些适应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验报告施加重点指导,一份好的实验报告应是一份具有一定水准的科研论文。通过不断训练,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我修正,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会极大地鼓舞学生对实验的浓厚求知欲。

4.对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这是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入学后有“松口气”、“轻松一下”,甚至还有“混日子”的想法。[4]另有一些学生则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识,了解甚少,入了农学专业觉得屈才,认为搞农业“没面子”、“没前途”。针对这些观念,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农业科学,鼓励他们积极报考研究生,力争把自己培养成高层次的人才。一个人有多高的奋斗目标就有多大的学习动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目的,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以后就业的“立命之本”,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一些必要的专题报告或讲座,介绍农业科学发展的前景,让学生了解每个农林院校大学生应当担负的责任,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努力方向。

三、结论

大学新生的“磨合期”是客观存在而且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在农学专业新生中更加突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和关注这一问题,将对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甚至是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学业发展及人生目标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卜海燕.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新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9):78-79.

[2]费卫.大学新生进校初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2):65-67.

第6篇:农学专业前景范文

这一幕,让副院长张智刻骨铭心。

这一年,作为国家级重点中专,万州农学院只招到两百多个新生。

“国家教育改革将我们推向了市场。”张智说,“然而,我们还沒准备好。”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职业院校被推向市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万州职业院校仍以传统专业为主,技术含量低:对市场而言,这样的专业已经过时;对学生而言,读这些专业意味着难以找到好工作。

在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一个难以逾越的断层形成。

如何填平断层?

市场之变

2007年7月的一天,三峡职院会议室。

会议桌的一边,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齐整端坐,张智也在其中。

对面,几位从教育部来的专家面带微笑,其中一位伸出手,摸出一份“成绩单”。

现场气氛一下紧张起来。

这些天,教育部专家组来到万州,对三峡职业学院进行教学评估。

大考在即,张智信心满满。

在过去几年里,东部沿海地区技工短缺,大批重庆人“孔雀东南飞”。万州职校抓住机会,针对东部经济特点,相继设立了电子、机械工程、计算机信息等一批紧俏专业。因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口,万州职校在校生在2007年达到10万人,办学点扩大到38个。同时,万州农学院和万州工业学院强强联手,升格为三峡职业学院。到2007年底,在校生超过8000人,所设专业从7个增加到28个。

“三峡职业学院得分89分,扣分理由是专业特色不突出……”会议室里,教育部专家宣布成绩。

“专业从7个增加到28个,怎么还丢分?”张智很纳闷。

张智并不知道,就在这几年,万州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初步形成盐气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而在全市,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材料加工、电子信息、能源和轻纺等“6+1”支柱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市场需求已变。”听说张智的困惑后,区教委职业成人教育科科长彭直明如此释疑,“重庆经济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期,万州职教专业设置前些年形成的‘沿海’特色,跟不上重庆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我们必须优化专业设置,突出本地特色。”

资源重组

“区域经济对专业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的专业优势在哪里?如何将两者结合?”带着一系列问题,张智带队考察了京、沪、粤等职教发达地区。回到万州,他们遍访30多个乡镇,了解本地对职教的需求。

摸清市场风向后,张智和同事们心里有了底。“以前,我们片面追求规模化,一些专业偏离了自身优势和本地需求。”张智说,“现在我们准备以服务重庆农村为目标,向传统优势回归。”

在张智摩拳擦掌之际,一幅职教资源优化配置的蓝图正在万州展开。

万州以当地五大特色产业和全市“6+1”产业格局为目标,以五所高等院校、四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和三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为龙头,拟定了盐气化工、绿色食品、现代制药、机电轻纺、环保建材、服装制作、商贸物流七大职教主攻方向。“我们根据这七个方向,重新配置职教资源。”万州区教委副主任程朴说。

万州有37个职校办学点,不但专业设置老套,而且校与校之间雷同,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万州区委、区政府决定把一批专业雷同、互补性强的中职学校整合进重点中、高职院校,37个职校办学点被调整为18个;这些职校办学点再进行合理分工,有的紧盯盐气化工,有的紧盯现代医药……“大家各司其职,形成了对七大新兴产业的覆盖。”程朴说。

2012年2月7日,一所中职学校向区教委提出申请,希望开设船舶驾驶专业。

区教委和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组成七人专家组,由彭直明任组长,对申请学校进行评估。

“现在开始表决。”

七位专家同时举手表决——零票赞成,七票反对。

“我们为什么不能开这个专业?”提出申请的校长急了。

“这个专业在万州技校已经开设了,你们再开就属于重复设置。”彭直明说。

校长只好服从。

“职业院校想新增专业,必须经过专家组评审。”彭直明说,“通过评审,我们就能调控专业设置方向和数量,实现和市场的精确对接。”

张智也参与了这场转变。“我们学校原有四大传统专业,按照区教委部署,学校对这些专业进行了优化,该撤销的撤销,该增加的增加。”他说,“经过优化专业设置,学校的农业特色一下凸显出来。”

良性共振

2011年6月15日,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会计技能比赛现场。

19岁的徐丹使劲搓了搓手,对自己说:“雄起!”

在夺得重庆中职会计技能比赛冠军后,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学生徐丹来到山东,角逐全国冠军。

比赛设会计电算化、翻打传票和点钞三个项目。

“会计电算化曾是我们的弱项。”重庆市经贸校校长李良平说,“但现在弱项已经成为强项。”

李良平的信心,源于学校对职教专业的优化重组。“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我们淘汰了一些弱势专业,增添了汽车修理、模具、数控、机电一体化等新专业。”他说,会计电算化专业就是优化成果之一——学校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传统会计专业资源相结合,打造这个新专业。

赛场上,徐丹经过三个项目的角逐,将季军奖杯收入囊中。

而万州职教的胜利,并不仅限于赛场。

2011年7月,三峡职业学院。

提着简单的行李包,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周敏睿走出校门,向送行的老师挥挥手。

三年前,这个在高考中惨败的男孩来到三峡职院。对就业前景,他并沒有抱很高期望。

今天,他毕业了。告别学校和老师,他坐上汽车一路向西,到主城一家园林设计公司上了班。

就业第一年,他的年薪达到了十万元。

从2007年至今,万州职校数量精简为18所,在校生人数达到十万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到98.4%,高职学生就业率达到83.2%,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11万多人。

“通过优化重组,万州职教与市场间的断层已基本填平,人才培养和人力需求形成了良性共振。”程朴说,随着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融合,这种良性共振也将持续下去。

建议

创新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接轨。我们每年都要开展数月的市场调研,召集各方专家分析行业就业前景,边淘汰边更新。比如,我们调查发现,美发行业前景很好,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果断决定新设美发专业,投资建设了高标准实训室,聘请美发领域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朱泉

目前出现的专业设置重复严重、市场恶性竞争局面,一大病根在于职教学校缺乏统筹协调、合理分工。政府主管部门应引导职校找准各自定位,扬长避短,既合理分工,又形成合力。

——永川职教中心校长凌基银

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加快建设支撑和服务重庆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专业群。着眼生产性和生活业上档升级,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旅游、护理、学前教育、金融事务、家政服务等相关专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林牧渔等涉农专业建设——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院长黄永铭

第7篇:农学专业前景范文

现在,我是一名准备升大二的蚕学系学生。其实,到现在为止,每当别人问我是什么专业,我说我是蚕学,别人基本都是没听说过,或者以为是禅学。我一般会跟别人介绍一下,但有时候会觉得挺失落的,因为自己的专业不如经管那些专业那么有名和受欢迎。但是,选了蚕学我不后悔,因为我们蚕学也有她独特的魅力。

蚕学,又名特种经济动物学。它主要研究蚕的种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与遗传、分类、分布移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有关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蚕的研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跟丝绸之路一样悠久的历史。蚕学还是教育部的特色专业。不同高校的专业课在近年的教学改革中有较多的调整,由原来讲授“桑―蚕―茧”向“蚕丝―生物技术”拓展,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数学、物理、化学方面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蚕学专业可能更适合理科生报考。

目前,本科开设蚕学专业的学校有:安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

第8篇:农学专业前景范文

定了专业并不等于就此定格了人生道路,被不是自己心仪的专业录取,也不用把它当作灾难。你静下心来,客观地分析,再做决定也不迟。而且,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现在的专业也不错,甚至更适合自己。例如,历史专业在中国是个冷门专业,不少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但是,在耶鲁大学,历史专业在最近的2 5年一直是头号热门,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耶鲁的英语专业(相对应于中国的中文专业),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①是不是有点意外?其实原因不复杂,对教育的意义有深刻理解的人认为,人文学科可以培养一个精英应该具有的素质。

摆正了心态,接下来就分析你的情况是怎样了。分析的主要对象只有两个,一个是你自己,另一个就是专业。至于别的因素,比如父母期望你怎样,别的人又是怎样了,这些都是次要的。你对现在的专业不满意,不能停留在感情层面,而是要有依据。你的依据要在这两个主要对象里面找。

第一个对象:你自己。要尽量清楚你到底适合什么专业。比如王悦同学,他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为什么喜欢呢?仅仅因为计算机专业是个所谓“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很好吗?如果是这样,王悦不用着急难过,先自我评价一下,看自己是否是真喜欢。如果王悦的逻辑思维能力不突出,数学基础不够扎实,不善于分析思考,那么他和别的同专业的同学相比,就没有竞争力,前途可能就很渺茫,理想和现实差距可能会比较大。认识到这一点,估计王悦就喜欢不起来了。另一方面,如果王悦具有很强的社会敏锐感,善于与别人交流,表达能力强,文笔又很好,如果选择新闻专业,可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新闻专业才是王悦的真“喜欢”。

自我评价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偏差,建议大家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评价。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多个省市推广的“升学指导测验”可以做一做,也可以参考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的人格类型测评。

第二个对象: 专业。比较客观地了解自己之后,你可以进行第二个步骤了:分析专业。适合你的专业有不少,人们冠以这些专业“冷门”或“热门”。这两个“门”的含义也有两个:一个是报考的“冷热门”,一个是就业的“冷热门”。同一所学校录取分数高的专业是报考“热门”,如经济类、信息类、生物类、临床医学等,特点是这些专业对应的职业社会地位较高,收入较高;而就业“热门”指的是社会需求量大,容易就业的专业,这类专业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可能会随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冷热”。报考“热门”和就业“热门”是交集关系。比如信息类专业,是双“热门”,但生物类,至少目前不是就业“热门”。比如农学类专业,是报考“冷门”,却有着大量不错的公务员岗位,有些专业如园林规划或设计专业甚至有很广阔的就业前景。还有俄语专业,前些年是“冷门”,现在俄罗斯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期,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俄罗斯已经是中国第8大贸易伙伴,俄语人才将会变得抢手。②知道了专业“冷热门”的含义,就可以对你的专业进行具体的分析了。你的专业好不好,要不要换,分析之后再决定。

换专业的途径有很多,有的学校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转换专业,有的学校允许学生选择第二学位,具体情况在各校的学生工作手册中可以找到。有时候,人们不喜欢某个专业可能缘于不了解。因此便存在因为了解而喜欢上某个专业的可能性。退一步讲,即使实在不具备转换专业的条件,你也可以通过考研的方式改变专业。值得一提的是,不要让专业成为你厌学的借口,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才是你在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

第9篇:农学专业前景范文

教育部、农业部日前印发了《方案》,这既是国家战略层面人才支撑和农民个体层面全面发展的双重需要,也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密切相关,还是推动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突破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现实困境的实际行动。两部委联合发力,通过推进四个转变,盘活涉农棋。

转变招生对象、招生重点 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可持续性

《方案》中招生对象的年龄放宽到“一般在50岁以下”,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这是结合涉农专业招生形势和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现状提出的。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71.98万人,占总数的9.54%,对比2010年的110.4万人、2011年的85.4万人,招生规模连年下降。涉农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80后”中农村出生的孩子80%以上没有务农经历,新生代劳动力去农离农现象严重。与之相反,随着近几年中央政策的持续利好,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很好,大量务农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有强烈的接受教育培养的愿望,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学到从事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术,却由于“超龄”、不能全日制在校学习等因素,享受不到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被排除在中职学校的教育培养序列之外。

通过这次招生对象的重大改革,精选一批在职务农的骨干人员,经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培养,在提升其素质的同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拉长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其收入、地位的提高,逐步使从事现代农业具有职业化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增强现代农业职业的吸引力,培养后继者从事现代农业职业的兴趣,树立在农业领域从业创业的决心,引导青年人选择到现代农业从业创业成才。

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设计,农民和农民的子女一起培养,兼顾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实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使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梯队,使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四化同步中的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新农村建设有持续的人才支撑。

所以,在招生对象上放宽年限,改变重点,将现实紧迫性和战略前瞻性有机结合,既是现实的务实之举,也是长远的战略设计。

改革教育教学 融合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

《方案》以坚持服务产业、农学结合、实用开放、方便农民、科学规范为制定原则,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在基本学制上“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的比例为(11)~(12)”,在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上提出了达到12的要求。同时,在理论教学环节也采取了远程教学和分散学习的教学形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实验实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教学形式,强化“农学结合”,加强与现代化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场、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产业部门的联系,鼓励学员“结合本职工作岗位进行生产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注重借助产业、行业的资源,共同“打造一支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专业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而且配合基本学制、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在教学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也进行了符合“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原则的综合配套改革。

这样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符合在职农民学习规律和生产生活实际,而且让全日制在校学生多接触现代农业、了解产业发展前景,便于激发后继者的学习意愿,培养职业兴趣,引导未来从业创业方向。基于产业、服务产业,同时依托产业,在保持专业性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产业的教育培养资源,彻底克服“教室里学种田”、“黑板上学开拖拉机”与实践、与产业脱节的低效率、缺乏吸引力的传统教学方式,规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学分制”助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方案》规定“学时与学分按照16个学时折合1个学分计算。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在有效学习年限内,累积修满170学分即可毕业”,进而对“认定学分”做了相应的安排。确定了“学习培训经历”、“职业技能”、“从业经历”三大类20个小类的认定学分设计,提出了在地方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的构想,搭建专业间、学校间、地区间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的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这种设计使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或与所学专业方向相关的通用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农业技术技能培训和学习成果都能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并且有较为详细的分值规定,可操作性较强。

这种设计将“学分”与“学时”对接,对农民相应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区域协同,打破所有制、部门的限制,在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内推进教育培训资源集群,克服“九龙治水”的弊端,使不同部门的各级各类农民培训资源得以整合、优化,使农民接受的培训与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结合,形成对农民知识、技能和道德长期持续的素质培养,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达到较好的效果。

设置开放、灵活、互通的课程 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

《方案》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以及农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分成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个专业类。五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并将三大类的课程进行开放式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学习需要的课程,也允许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而且,“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可作为其他专业的能力拓展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