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范文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

第1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特色;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36-02

一个组织若要长期成功地生存发展下去,绝非仅凭制度措施和管理技能,最为重要的是组织要有一种信念文化及其对组织的感召力[1]。高校学生班级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也是树立一种信念文化即班级文化来指导和引导班级成员的成长与发展,而特色班级文化不仅能有效引导和促使一个班级在众多普通班级中脱颖而出,更能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班级凝聚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一、高校班级文化内涵及现状

(一)内涵

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内部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内涵有三个层面:表层物质文化即名人名言、教室内部环境布置以及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各类班级成员交流平台;中层制度文化即班级成员制定的确保班级事务正常开展以及约束和激励班级成员的规章制度如班委会制度、各种奖惩制度;深层精神文化则为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班级氛围、班风等意识形态,它是班集体追求的价值观念、作风和精神面貌的浓缩和反映。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它又指导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2]。

(二)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主要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然而由于班级数量多,辅导员和班主任还要从事大量行政事务,在学生班级的日常管理和文化引导方面往往是力不从心,以至大部分班级文化属于“离散型”即班级成员分别占有几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任何一种均不占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班级文化熏陶下,班级文化价值取向较为混乱,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不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取得的成绩一般,长久下去学生往往呈现对外漠不关心,对己得过且过的心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给班集体的发展和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特色班级文化内涵、特征及功能

(一)特色班级文化内涵

特色班级文化就是区别离散型班级文化而言,它指的是班级有非常明显文化主导方向。特色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后盾,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届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就涌现出了许多文化鲜明,魅力十足的特色班级,如热爱运动、青春活泼的阳光班级,感恩奉献、回报社会的爱心班级,有勤工俭学、人穷志不穷的自强班级,还有崇尚学术、热爱科学的创新班级,这些班级的文化追溯其根源就是班级最深层的精神文化具有特色,且精神文化指导着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为其服务,共同引导班级的成长和发展。

(二)特色班级文化特征

笔者参与组织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届班级文化展示活动,对活动中涌现出的特色先进文化班级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这些班级文化有着显著特征。

1.明确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班级文化是班级主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目标的反映,特色班级文化主导方向非常明确,随着班级成立时间越长,更多的成员更加认可这种特色文化,文化观念也就越明确清晰。这种主导文化观念形成,班级成员在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下学习生活更容易取得成绩,更喜欢这个班级大家庭,因而也会积极努力去遵守、维护和珍惜班级这种灵魂文化,无形之中对班级成员形成了一种有效约束。

2.多元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大学是个亚社会,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以及各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导向不同,班级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也呈现多元性[2],但加强青年学子思想引领,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理念不变、大学育人为本的宗旨不变,各种特色班级文化的均是在目标统一基础上的多元化,是多元性和统一性的结合。

3.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主要由学校的硬件条件决定,制度一旦制定也不会朝令夕改,因此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文化都较稳定。外部环境是班级文化可塑性的驱动力,精神文化是会受时代影响而可塑的,一方面班级文化的主体是善于学习、思想活跃、接触面广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都具可塑性;另一方面班级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和舆论环境下会有不同表现特征,形成不同班级文化,如在抗震救灾时期,容易形成献爱心、讲奉献的班级文化,在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时期,则容易形成关注民生、服务人民的班级文化。

4.引导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特色班级文化所形成的积极良好效应,能有效引导班级成员增强集体意识,积极进取、努力拼搏,有利于推动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同时在这种健康、轻松愉快的文化环境下,能够让同学们体会到“主人翁”的地位,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

特色班级文化是班级的血脉、学生的精神家园,对于班集体凝集力、创造力的形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引导功能。特色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3]。

2.凝聚制约功能。班级的特色文化,是由班集体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发展的,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寄托着他们共同的心理认知、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认知、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文化发展方向的认同感以及作为班级一员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4]。班级文化就会像磁场一样紧密吸引着班级的每个成员,这种磁场的强大力量也会使班级成员自我约束和自觉地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文化理念,因此,特色班级文化能够强有力地将班级成员凝聚在一起,能够引导他们将自己个人的利益和目标与班级整体的命运和前途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共同拥有的集体同心协力。

3.培养提高功能。特色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着班级成员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和班级文化的建设,这就给了更多成员更宽广的锻炼舞台,不仅有利于班集体培养更多的学生骨干,形成组织优势和竞争优势,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传承创新功能。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推动文化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班级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微观体现,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大量新鲜素材,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

三、构建特色文化的措施

(一)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引路人

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引领学生“从高处俯瞰人生,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学会从一种无限和超越的视角或观点来关照现实世界”[5],去发现人生富有的情趣和价值;要综合考虑社会、学校、班级、学生等多种因素,在确保育人的宗旨不能变的前提下,引导班级建设丰富多彩的特色班级文化;同时,社会发展节奏快,知识更新迅速,作为引路人也要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思维,紧跟时代步伐。

(二)强化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地位,加强班集体组织建设

要明确班级成员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是班集体的建设者这一前提,切实让每个成员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俗语说“在其位,谋其职”,因此要给予每个班级成员合适的舞台,如通过班干部轮流上岗制度、轮流组织班会制度等给班级成员“压担子”、“托众望”,借此引导班级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班级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集体共同目标,同心协力加强班集体组织建设。

(三)依托院系专业特色,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抓内涵,创特色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搞好班级特色文化建设,首先要结合班级成员的专业特色和兴趣爱好制定班级创建的目标,确定班级的文化主导方向,打造不同类型的,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笔者在学生活动中就发现有些自然学科专业学生,思维活跃,知识结构完善,求知欲强,勤于探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则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科技创新活动,创建“勇于创新”的特色班级文化。

(四)结合时代背景,强化导向性,打造与时俱进的班级文化

特色班级文化具有时代可塑性特点,要把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时代特点,强化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6]。班级文化的建设始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具体到特殊时期如“学习雷锋活动月”时期,可以引导创建“志愿服务,无私奉献”的特色班级文化。

(五)以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引导学子紧跟校园文化主旋律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精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创建学生班级深层次精神文化的引领和启发至关重要。引导学生班级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思想引领和文化引导作用,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才艺才华,又可以了解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和取向,有助于启发和帮助班集体发掘适合自身特点的班级文化,如有些班级大部分学生特长爱好较多,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就可以引导他们创建“多才多艺”的特色班级文化。

按照“加强思想引领,促进服务成才”的理念,缔造积极健康的特色班级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惠梅.打造班级文化创建优秀班级[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8).

[2]张作岭.班级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洪峰.韩晓燕浅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0(16).

[4]孙爱芹.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烟台职业学院两个班级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第2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54-05

“彰显大学生精神风貌、蕴含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大学班级文化本质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1]然而,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在充分发挥释放自由、渗透主流价值、促进对话交往、提升精神品质等功能的同时,也广泛存在着深度异化的问题。因此,探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问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方式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学界对“班级文化”理论的阐释不断深化,诸如,亚文化视角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在学校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生活式样。”[2]文化综合体视角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3]虽然学界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其最基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班级文化进行剖析。首先,从社会文化维度,大学班级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并创新新型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最为牢固的根基;其次,从大学文化维度,大学文化通过促进、提升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等产生积极影响,辐射到大学的各个领域,推动班级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同发展;最后,从青年文化维度,“青年文化是得到青年基本认同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4]。大学班级文化的主体是青年人,它是凝聚青年人的精神纽带,体现着青年人的思维以及对大学班级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不同时期大学班级文化会产生变化,但大学班级文化中始终彰显着青年人特有的气质和精神的价值观。

明确“大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探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功能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指在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下,发挥其释放、渗透、促进、提升等特有功能,并通过扩宽渠道、凝聚共识、联结生活、选择高雅文化,从而实现班级文化主体的认同和内化。

(一)释放自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与能力”[5]。释放自由功能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生命自由,成为实现理想、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要义,并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陶冶、锻炼、反省、培养的精神摇篮。大学班级文化为学生绽放自由、释放生命的原始能量提供一个自由的生态环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释放自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环境、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释放班级学生自由主要体现为两个优势:其一,激发班级文化主体的创新能力。自由使创造绵延,班级学生按照新的方式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联想,从而形成独有的个性特征,进而成为具有创新个性的班级主体。其二,唤醒班级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倡导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人意愿表达的班级目标与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班级学生认同的深层次的行为准则,唤醒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渗透主流价值功能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使这些主导文化进入班级,并被班级文化主体认同和内化。”[7]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把社会主导文化渗透到学生中并被学生吸收、内化的功能。所谓渗透主流价值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环境、活动等间接的文化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渗透性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吸收、整合、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想品质和素养的功能。一是通过主题渗透。通过理论知识研讨、名师座谈等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内容的问题与观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通过实践渗透。利用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引导行动,在行动中渗透知识;三是通过环境渗透。通过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渗透,使其发挥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促进对话交往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促进对话交往功能是指利用班级活动、班级网站等载体,以提升班级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创造对话情境为前提,借助适宜的主题与时机,促进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并实现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首先,提升班级学生对话交往意识,创造良好的对话交往情境。辅导员以“激发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帮助与关怀的视角唤起学生对话兴趣。其次,找准对话交往的主题与时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正确引导性的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正是激发学生思维与言语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促进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对话的深层蕴意就是精神交往,其目的是促进人内心世界的丰盈,实现人心灵的陶冶和充实”[8]。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生命领悟、行为规范等方面,激发班级学生心灵碰撞,产生共鸣。

(四)提升精神品质功能

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着眼于教育者有意识指导和受教育者潜意识接受,主要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促使班级学生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9]为此,运用好班级文化形态中的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培养班级学生的理性自觉,这种独特的理性自觉不仅将学生的生活意义、价值实现与美好生活的普世价值相联系,与校园、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且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班级成员的幸福生活相联系;二是培养班级学生追求卓越、优秀的精神动力,帮助班级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三是培养班级学生审思明辨的能力,引导学生明智地处理社会、班级以及个人事务。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

(一)在顺应中逃离自由

在当前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管理者遵循着马克思所说的“形成真正集体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自由,集体不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束缚和绊脚石,而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在顺应中逃离自由”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自由”本质内涵的错误解读,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行动上发生了偏差。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在充满种种利益诱惑的市场社会,存在着在顺应中媚俗的大学班级文化,正如钱理群先生哀叹的“我们在培养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将自由等同于绝对自由,也就是无任何限制的自由。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部分班级学生认为“随心所欲”最重要。然而,“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约束,二者互补互渗。”[10]因此,长期地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由、理解自由,将导致班级学生认识问题发生偏差、对待事情极端化。

(二)在功利中逃离价值

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班级文化异化为犬儒文化,一种顺应主义的文化。受网络媒体错误引导的影响,班级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辨不清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个人主义滋长;重视追求物质生活之梦,轻视对精神生活之梦的追求”[11]。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主流价值的错误认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少关注集体利益。学生在参与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有帮助,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较强的目的性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目标以外的其它事情不闻不问,认为参加活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而拒绝参与班级活动”[12]。二是功利主义使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学生认为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完全是在做表面功夫,追求形式。三是功利主义使价值取向个人化。学生一味地追求显性的、即时的效益,并不考虑对自己长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在形式中逃离对话交往

班级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但目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深入、持续性。班级活动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沉醉于只有概念没有多少实际内涵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把大学生的真实生命丢得干干净净,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13];二是缺乏创新性。班级文化活动主要以传统的娱乐形式开展,未能实现开展活动的真正意义,“并未为人们提供一种充分体现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理念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意义新的荫庇所。”[14]而且,开展的活动过于重视数量而缺少对质量的关注,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倦怠,以及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削弱。“对待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也不应‘大呼隆’运动式地开展,必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思维创新的空间,一个实践的舞台”[15]。因此,班级文化活动是否具有持续性、创新性、主导性将会影响开展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

(四)在追求外在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

“人的精神品味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1]从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来看,班级学生存在着在追求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的问题。一是班级学生主体选择具有盲目性,素质具有差异性,认识具有封闭性;二是功利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盲目追求时尚。班级学生呼吁举行以时髦的节目、话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但在活动中却“忽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在班级塑造中独特的地位,并没有将行为、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班级文化深层融合”[16]。其次,缺乏精神自律。在行动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自动地获得相应的补充。因此,在追求时髦中丧失精神品味将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的体现。

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保证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积极扩宽教育渠道,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扩宽渠道,让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

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与实施效果。因此,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扩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释放大学生思想自由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扩宽教育渠道。通过利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以“国家梦・社会梦・我的梦”为主要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进行每周固定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其次,扩宽宣传渠道。通过利用班级宣传栏、海报、编排话剧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扩宽网络渠道。“调查显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7]由此可见,网络渠道成为大学生最典型、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并起到促进教育渠道、宣传渠道的作用。网络渠道主要通过利用班级网站设立“班级文化建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讨论专栏,为班级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并建立专栏维护、监督小组,以保证讨论专栏的持续性、话题的准确性以及班级成员的参与性。

(二)凝聚共识,在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多元化使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解释标准,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尺度的失衡,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感觉走”[18]。因此,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至关重要。“寻找主流价值取向归位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差异性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价值取向本身合理性的增强及其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整合。”[1]从班级这一独特的基本组织出发,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回归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将幸福观教育与日常情感熏陶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将正确幸福观传递给班级学生,解决班级学生实际问题。其二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与推进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班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会、就业技能培训会”等,针对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三是要将培养批判能力与案例分析活动相结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与重建”[19]。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班级学生更应具有批判能力,班级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对社会的话题、行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并不断增强学生做人做事的自治能力与自律精神。

(三)联结生活,让大学生有交往对话空间

大学生有交流对话空间是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从联结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拓展主题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交往对话能力。班级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20]。由于创设地点、发展形态不同,班级将拓展班内与班外主题教育空间。首先,班内主题教育空间。班级组建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趋势进行探讨与分析,增强班级存在感。其次,班外主题教育空间,以“班级梦,志愿行”为主题,开展“三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班级在偏远山区学校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学习梦;团队化。走进社区建立班级志愿服务站,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常态化。以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两种途径打造班级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结合班歌、班训等文化要素,吸引更多的班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班级将志愿服务时刻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实现班级学生共同成长。

(四)选择高雅文化,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

精神品味凝聚了文化创造的智慧和理想,内涵着人本质的全部意义,将对人的情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应将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作为核心,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具有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高雅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确立的坚定信仰”[2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先要了解和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个性联结关系,联结世界,以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品质。最后,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高雅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同时,不盲目地追求“自我利益”,应拒绝现世社会的各种诱惑,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而沦为现实的附庸,从而在帮助学生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参考文献

[1] 黄正夫,易连云.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J].大学文化研究,2013(1):109.

[2] 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9):79.

[4] 万美容.论青年文化及其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7.

[5] 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10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7-508.

[7] 杨骞,蒋洪波.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0.

[8] 成雁瑛.论大学教育的对话机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 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

[10]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1] 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8.

[12] 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7.

[13] 王泓.大学生文化的俗化倾向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9.

[14] 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

[15] 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16] 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9.

[17] 苏旭东: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J].教育探索,2012(10):124.

[18] 李琰,易连云.基于道德精神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4.

[19] 严振华.“中国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J].江苏高教,2013(5):134.

第3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建设;班级管理;班级品牌

所谓文化,广义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是一个团体,一个单位所创建的自己特有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用恰当的形式完成对被教育者的“雕琢”。而且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重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交往、交流的重要场所。它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和谐班级创建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创造最佳的教育空间,力求使教室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乐园。

生命是有个性的,建设一个班本化的、智慧的、充满生命成长气息的、互动生成的班级人文环境,将班级营造成为一个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空间,使学生的心理上感到安全舒适,更起到了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让教室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微型世界,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以平等自主的意识,积淀班级文化的底蕴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班级的意识导向,决定了班集体的发展方向。心理学的研究也显示,人在紧张和压抑的状态下,其智商的发挥也会受到相当的影响。因此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互相平等宽容的舆论导向意识形态,也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1)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2)健全班级组织,坚持自我管理;(3)注重平等宽容,学会自我反省。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静物。所以当小错误出现的时候,我一般是提醒两次,给孩子一个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且自己改正。我希望在我和孩子们的努力下,自主平和宽容的班级文化进一步发展。

三、打造特色文化,进一步推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新课程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富有个性、具有时代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班级管理中就应该走有自己特色的路,塑造自己独有的形象,建设班级品牌。

四、以务实创新的理念,关注班级文化的发展

班级文化在班级工作的推动下,有了初步的形态,学生自觉自律,成绩优异,品行良好。如果班级文化建设就此放手,就有鼠目寸光之感了。我们必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升华,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巩固文化建设的新起点。在班级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将班级的建设深化。在以上基础上,我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制定了更远大的目标。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了一个学期以来的工作,我们还根据一个学期的情况,归纳了已经形成的班风,并且集体完成了班级总结,表彰了学生,高瞻远瞩地制定了班级全体同学在今后的奋斗目标,希望班级的文化就得到了升华,绽放异彩,演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习惯,一种永远的向上动力。

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相信不久的将来,重视文化建设将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必然、一项工作在学校出现。

参考文献:

[1]张万祥.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01.

[2]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9-01.

第4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班级 文化 建设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02-02

一、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一个群体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学生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能有效激发全体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班级文化包含多个方面,由班级精神、班级目标、学习氛围、宿舍文化和班级制度等多方面融合而成。增强班级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容,不但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还能够让学生的个人修养在班级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深化和升华。班级文化对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文化的作用

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不仅可以引导、教育学生,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能够对班级成员的言行起到约束作用,引导他们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班级文化的引领、约束下,每个成员都会趋向服从集体利益,达到个人服从集体、以集体荣誉为主的目的,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理念。

优良的班级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实际上,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愉悦的环境能够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情操,激发真、善、美的效果。

总之,班级文化是一面旗帜、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它熏陶着学生的身心、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班集体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三、文化建设的关键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引导班级确定共同明确的班级目标。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规划,是班集体教育引导每位成员的旗帜,是激励班级成员奋进的主要动力。其次,要引导培养班级的团队精神。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交际行为,让学生秉着“以诚相待、诚则灵”的交际理念,在交往过程中学会真诚待人,能够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树立集体主义精神。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从小事中、从点滴中感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应注重塑造班级形象、营造文化氛围,同时要对班级进行包装。对班级进行包装,首先要有一个响亮的班名。其次要有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再次,要有自己的班徽和班歌。班徽能够时刻提醒大家“我是这个班级的一员”,班歌能够凝聚每个人的力量,激励大家勇往直前。最后,还要有班级规章制度以及班训,用来约束班级成员的日常行为,督促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通过培育班级成员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而建立起来的文化氛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想、情感。这种文化氛围会使学生与班级之间建立起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把个人利益与班级整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无形的合力。

四、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几乎所有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要求进行“零距离”对接、与社会的要求“零距离”对接。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改革,对学生的管理思路更要改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眼前的事情,目光要长远,在制定班级发展目标时要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相结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同时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良好的行为规范、过硬的业务技能、强烈的合作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受社会欢迎的人。

(一)制度建设

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衡量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目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良好习惯的养成没有制度的约束,是难以实现的。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应制订一套适合本班学情的班级规章制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公约或强制性规定的实施,而是要把这些公约、规定真正转化为一种意识和观念,最终使学生内化于心,形成自觉,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二)宿舍文化建设

作为班级基本组织的宿舍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更是进行课余学习的第二课堂。宿舍文化建设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宿舍文化作为创建和谐班级的细胞来培育,不仅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体现班级建设的持续性和实效性,促进和谐班级的创建。宿舍文化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了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活动文化建设

塑造班级精神,打造班级特色,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体现。班级只有经常性地开展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班级制度才能够得到彻底的执行,团队建设、班风建设、学风建设才能够深化,班级的凝聚力、团队的战斗力和活力才能够形成并得到加强。

班级活动不可拘泥于一种形式风格,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在班级活动中要注重延伸活动的空间,不要仅仅在校内举行活动,应把班级活动向校外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户外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参与社会实践,丰富社会阅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是班级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每个成员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建设班级文化,打造班级特色,需要一个振奋人心的班级精神作为基础,使每个学生有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止。班主任是班级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当中,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充分发挥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精神,组织学生打造班级文化的内容和班级目标。在班级文化的引领下,以班级目标为前提,每个人制定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次是制定班训。班训要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并具有警示意义。脍炙人口的班训往往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让人过目难忘。如新疆农业大学农资102班在班级精神和班训的制定中,以草原狼的“狼魂”作为班级精神建设的核心,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班级精神,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班集体!

(五)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发展的前提,只有物质文化得到了满足以后才会有精力和能力发展精神文化。因此,可以说物质文化属于“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体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价值和信念。宿舍和教室都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而宿舍和教室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宿舍和教室环境的布置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卫生、整洁、轻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班级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包括多个方面,内涵丰富。优秀的班级文化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是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的桥梁纽带,能让学生慢慢学会自立、自信、自强。

五、展望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大学是一个绚丽多彩而又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舞台,大学班级则是走上这个大舞台的跳板。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创造培养每个班级成员的各种兴趣、爱好和特长;营造体验个体能力、自尊和价值认可的和谐场所,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敢于张扬个性,善于发展潜能,努力增长才干,完善人格。

总之,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升学校形象,丰富学校内涵,凸显学校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教育导刊,2001,(11):11.

[2] 于音,许勤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53.

[3] 李俊,谢春虎.试论班级文化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20):170-171.

第5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班级形式的同一性与成员多元性相结合班级成员的行为在相关的制度下变得更加规范,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能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是高校班级建设的目的。目前独立学院班级成员的构成,因年龄相同、社会阅历相似、基本都接受过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具有同一性。生源地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异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使班级成员在价值取向、行为特点和人生目标规划等方面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影响了班级建设的整体风貌。

(二)班级建设过程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高校班级建设与高中不尽相同,除去人动等原因,班级从学生入学起建立,导师、班委、班级成员的变化不大,学生上课、开展活动,基本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呈现出稳定性。由班级成员和导师选拔成立班委,班级正式成立,并随着学生毕业而解散,呈现动态性。

(三)班风、学风建设有待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条件优越的城市家庭,从小娇生惯养,所以,自律性差,自立能力不强,从中选出的学生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弱。普通学生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团队精神和服从意识较弱,导致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倡导先进的班级理念1.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高校学生会及团委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升其素质,满足大多数学生展现自我的欲望,因此,有的学生处理不好参加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甚至将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到活动上。导师应用正确的理念引导学生,学生活动的确能锻炼能力,丰富大学生活,但大学的学习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知识水平的积累、知识结构的完善,以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2.树立平等协作的观念。在高校班级中,平等协作代表着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班级成员要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平等互助。导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平等协作的观念,让所有学生意识到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享有均等的机会;熟悉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发放等政策,尽可能扶助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其不掉队,圆满完成学业。

(二)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使之与班级理念相适应1.班干部的竞选及改选制度。班级应该制订完善的班干部竞选条件,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同学推荐和自我演讲的形式,平等参与竞选。如果班干部不能以“为同学服务”为准则,不能成为班级同学的表率(如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违纪处分的情况),则应免去其职位,并进行改选。经过竞选合格并任用的班委形成后,应进行定期考察和不同形式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班干部的政治觉悟,提高其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的能力。2.各项活动制度和班级传统。班会和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中配合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开展形式非常多,如简单告知有关会议精神和通知、拓展、主题演讲等,其作用为提供师生、同学交流的平台,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友谊和感情。活动的出发点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内容应将学生能力的展示与班级文化内涵相结合。每次活动的开展要遵循活动前有宣传、有组织,活动中有质量,活动后有总结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宣传班级形象的效果。

(三)塑造班级形象及良好班风班级形象分为两个层次:班级整体形象和学生个体形象。班级制度的规范形成了班级整体形象,个体形象是学生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优秀的班级文化、完善的班级制度对从各个角度塑造学生的个体形象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促使学生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其逐渐认同所在班级的整体形象,并自觉地使自己的个体形象趋向于班级整体形象。同时,良好的班级形象可以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示范,带动其他班级建立相应的班级文化。

(四)将班级文化导入班级建设中班级文化的设计实属不易,而如何将此文化平稳导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则更非易事。一个班级必须有灵魂人物,这个“灵魂”将主导学生的思想,带领学生形成统一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而导师和班干部就是这个灵魂人物。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导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工作内容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学生管理,要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条主线,把文化内涵注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并能将这种素质及能力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真诚地接受文化传播。

第6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行为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3 文献标识码:A

校园行为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并存在和发展,与学校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共同组成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引领文化、凝聚向心、陶冶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其包括外在物质设施建设、内在精神思想建设和深层的行为文化建设,其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才能树立完整的职业高中学生形象,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而行为文化表现更为直接展现其内涵。因此,明确校园行为与物质、精神的文化内涵,探讨校园行为文化的实践经验具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1明确校园文化的内涵

1.1构筑校园物质文化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外在的物质设施建设是基础,内在的精神思想建设的实现和深度制度条例建设的落实必须依托于外在的物质设施;物质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长源头和发展基石,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东西。校园物质设施建设的每一份成果和努力,都会引起连锁的理论反应和思想兴起。都反映代表属于职业高中自我的独特教育价值观。物质设施建设是经济实力的体现,它为广大的校园文化参与者提供了发展进步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广泛的先进文化、思想、科技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便捷和变化,让学生有世界可看,有能力去看。

1.2铸就校园精神文化灵魂

校园精神思想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职高学生能不能成为社会适应性人才,这跟校园精神思想建设的缺陷和不足息息相关。职业高中的风气是学校文明的体现,好的文明风气有助于素质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防止校园冲突的发生,维护师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校的声望。

1.3培育校园行为文化根基

校园行为文化由校园制度条例作为校园文化深层次管理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从物质和精神上去发展建设,更要在深层次的制度条例上予以正规化、系统化、书面化。必须要将各项规章制度条例予以落实的组织机构和执行队伍进行协调与配合,确保相应的规章制度得以妥善运行,只有将学生与法治更好的结合,让校园师生可以更便捷地互相监督与协助,使制度条例建设起到真正决定性的维系和保障作用,才能提升学生走入社会后的文明行为之中。

2拓展校园行为文化实践活动内容

让校长及主要管理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校园行为文化活动内容。诸如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且活动形式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只有良好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才能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从而构建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的氛围。

2.1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小品、相声、语文课文创新剧本话剧、诗朗诵等,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建设、阶段性班级工作、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为主题。在开展主题班会时、笔者联系本班学生的情况,尽可能的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教育,行动上得到改进。例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等,教师组织一次题为“向陋习告别”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先借助电子白板设备,给学生播放图片、文字、录音等内容。向学生列举国人在言行举止上存在的种种陋习,再让学生联系本校、本班和自己的实际,说说身边人或自己有没有这些陋习,最后开展讨论,谈谈帮助人们改掉陋习,并付诸行动。

2.2拓展文体班级特色项目

各个班级有各班的特点,从中根据班级特长学生的情况,因班制宜,搞一些文体活动项目,在轻松活泼的文体活动中让学生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施展特长。譬如,在课外活动、音乐课、体育课、课余时间,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校园集体舞、校园武术操、经典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健身操等内容的练习、比赛。此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冬季长跑、校园集体舞和武术操比赛、蓝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比赛、歌咏比赛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在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层次的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在活动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发展了特长。

2.3定期举行评比和设计竞赛

职业高中可以利用职业课程的特点,设计诸多行为实践活动。譬如,教室开展天气预报,每个小组以一种绿色植物命名,有创意……让人走进教室就会感受到“亮点频出”。为展现学生奋发向上的学风,团结友爱、和谐的班风,(下转第10页)(上接第5页)更好地营造出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动员各班开展班级文化环境设计大赛。让各班学生认真准备,在黑板报的设计和软木板、白板的使用上大做文章。利用学生们勤劳精巧的双手和聪慧睿智的大脑,精心设计,提升班级文化内涵。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师生评委进行班级文化环境设计评比。展现教室整洁如新,舒适美观,很多班级文化环境布置有特色,营造出浓浓的班级文化氛围。在开展本班文化环境设计方案时,班级解说员通过精简的语言把班级文化环境设计中最大的亮点告知师生。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凝聚着全班同学的心血与汗水,是一项系统而持之以恒的工程,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铸就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是创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同时,在班里通过开展评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专业特长生”等树立典型,评选时充分发扬民主,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设立各种“先进奖”,“放大”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利用“校讯通点评台”或相关互联网平台,宣传班级特色、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等内容,增强师生不断进取的自信心。另外,还在班里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丰富班级文化生活。如结合班级环境布置,开展“班级宣言”、“班歌、“专业课高手”等内容评选活动,并择优张贴在墙上,促进了学生积极的参与。

2.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结合实践课,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户外参加植树,开展企业或农村的某项社会调查,进行班级旅游,参加具有教育意义的出自本地的知名人士讲座,走近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地质馆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创作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总结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物质与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活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任何理论课程和书面教育都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独特的校园文化对于师生们源源不绝的渗透与感染是润物无声的过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道德素养,改变当下社会种种的不良风气,培养新世纪下合格青年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批准号:ZJ201410)。

参考文献

[1] 杨启锋. 拒绝“拿来”的校园文化[N].中国教师报,2015-10-14(3).

第7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易班文化 特色构建

[中图分类号]K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228-02

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传播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我校积极引进易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了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对不断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颇具特色。

一、易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它结合了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融合了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邮箱、网盘和手机应用等功能。2009年9月,易班开始在上海部分高校试点,目前已涵盖了上海的50余所高校。我校作为沪外易班推广的西部地区第一所试点高校,目前已有班级1405个,班级成员43000余人。

(一)易班文化的内涵

从易班本身的性质来看,它是一个网络互动社区,其活动主体是高校师生。易班文化就是借助于易班网络平台,并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群体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存在的基本条件——网络,校园使它同时具有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成为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它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一致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受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1]。借鉴这一点,易班文化就是以高校师生为建设主体,以易班网络平台为传播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二)易班文化的特征

易班文化除了具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一些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虚拟”的超越性

易班互动社区同其他网络社区一样,有虚拟的特征,高校师生也可以在虚拟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活动。但是易班所带给高校师生的不仅仅是虚拟性,其更多的是虚拟环境下的真实性:一是易班文化的参与者信息的真实性,由于易班实行的是实名制注册,在易班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活动的都是具有真实信息的高校师生;二是易班活动可以很好地实现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和相互支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虚拟空间的真实性,特别是班级事务管理、学习资源共享、班级活动开展和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等活动的进行,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他们真实存在的生活。因此,易班文化将网络空间的虚拟同现实中的真实较好地结合起来,实现虚拟和真实的统一。这正是易班文化超越一般网络文化的显著特征。

2.参与群体的特殊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虽然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但是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特点,它无法保证其他社会人员不参与其中,因此,其参与者除高校师生以外还有其他的社会人群,其参与群体相对复杂。而易班文化的参与者由于通过易班实行实名注册,只有高校的师生才能通过系统审查成为其用户。它保证了易班文化参与的群体是高校师生这一特殊群体,非高校人员是无法参与其中的。

3.鲜明的导向性

易班文化是服务和服从于高校教育需要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通过易班平台,学校能够掌握易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及网上师生的思想动态等各方面情况,对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各类教育文化及健康、积极向上的娱乐文化,学校大力倡导并在易班上充分展示。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和侵袭,学校也能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正是易班的这种可控性特点,保证了在易班平台传递的文化,都是经过选择的,是和校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一致的,更有利于其导向功能的发挥。

4.班级文化的独特性

易班文化的参与群体都是分属于不同的班级,其建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以行政班建班,有的则是以协会、社团建班,有的则是以工作性质建班,如辅导员班、名师工作室等。它和其他网络群体的不同之处在于班级的凝聚力较强,易班的建班是以行政班为主,成员都来自同一班级,即使不是以行政班建班的班级,由于都是在高校范围内,在高校特殊的文化环境和班级特殊的文化氛围内,使班级参与者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感,班级的凝聚力较强,班级文化得以彰显,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我校开展的易班优秀班级评选、优秀易班活动的评选,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易班班级在参与易班活动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对班级文化的形成是有很大地促进作用的。

二、易班文化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易班文化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补充和延伸,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拓展了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

易班文化的传播载体—易班融合了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邮箱、网盘和手机应用等多种数字化互动媒体,大大拓展了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强了校园网络文化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同时,易班网络平台是针对高校群体而建立的,通过易班平台,高校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便利和直接,机会更多,高校文化的传播途径不断得到拓展,传播速度不断增加,影响不断扩大。各高校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了本校校园网络文化以及易班群体中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提升,扩大了影响,特别是一些名校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对其他普通高校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升高校整体的文化水平,增强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

(二)丰富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

易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网盘没有容量限制,用户可以无限制地上传很多学习、生活、娱乐等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数字化信息,使其文化信息的承载量不断扩大。同时,以易班为平台还开展了各种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者有各个层面的——班级、院系、学校和高校联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班级、院系或学校特色、社会热点和学习生活困惑等。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易班特色活动的举办,不仅增加了易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

(三)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和加强网络监控是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易班正好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通过易班平台,大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积极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对易班网络平台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易班是针对高校师生建立并实行实名注册的,参与人员范围及其详细信息可以掌握的,因此,对易班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及其文化动态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易班网络平台的这种可控性特点,有利于高校对网络的监控和舆情管理,从而保证了易班文化传播环境的纯洁性,使易班文化能够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使校园网络文化能与时俱进而又能不偏离发展的轨道。因此,易班文化的发展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正面的,有利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易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

我校引进易班的时间不长,在易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易班功能的发挥。同时,师生的参与度目前虽然较高,但如果不注重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它就会逐渐失去对师生的吸引力。因此,只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易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以校史校训为核心,塑造易班文化品牌

易班文化品牌的塑造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创建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的创建是当前高校竞争态势形成的反映,是高校品牌形象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自然延伸,是高校提升知名度和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易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展示高校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一定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要打造良好的易班文化品牌,一定要注重高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校特色。校史和校训正是这两方面的集中体现。校史是对学校办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是校园精神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是学校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校训是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学校文化的沉淀和凝练,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史和校训是高校文化特色的凝练和精髓,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塑造易班文化品牌,就必须以校史校训为核心,通过易班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展示学校文化特色,在建立和宣传学校网络形象的同时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二)以文化育人为取向,弘扬易班主流文化

文化育人的取向是针对知识育人取向而提出的。学生进校接受学校教育,概括起来就是学习知识和文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知识轻文化,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文化育人优于知识育人的地方,就在于从文化源头上纠正了知识育人的片面性”[2]。因此,高校应以文化育人为取向,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易班则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平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以此为基础,用时代精神构建易班文化,赋予它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格和内涵,形成独具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大力的宣传倡导,使其成为易班的主流文化。大力弘扬易班主流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展示和宣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学校文化的精髓,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品质并转化为行动,在实现了文化育人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识育人的发展。

(三)以网络思政为途径,提升易班文化品质

文化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参与群体的素质及文化品位。校园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袭,利用易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够及时发现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纠偏与防过的目的;二是网络思政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纠偏与防过,更重要的是正面引导,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感染学生,使这些文化逐步内化学生的品质特性,从而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位得到提升,而参与群体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会促进文化品质的提升。因此,有效地利用易班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不仅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而且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网络文化品质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时代精神为导向,创新易班文化内涵

文化的发展是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的,文化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校园文化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要吸引学生,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其中,就必须紧跟时代,赋予教育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格和内涵。易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以时代精神为导向,不断创新文化内涵,才能让更多的人热爱易班、乐上易班和宣传易班,成为与时俱进的易班文化人。

【参考文献】

第8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班级文化建设 策略

伴随新课标进程的加快,培养学生价值观、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注重品德修养也被提到了日程中来。班级这种主体,力量的组合体,也引导了学生发展模式。为此,构建班级文化建设极为必要。

一、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1.班级管理缺乏创新

当前大多初中班级缺乏创新性,管理方式传统,陈旧,分为低沉,直接导致双方面学习交流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进程。

2.班级文化意识薄弱,认识片面

调查研究可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家长,老师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并以分数作为学生的评分标准,造成了学生压力增大。家长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薄弱,许多家长禁止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认为参与班级建设是浪费时间,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家长的价值取向问题直接引导了孩子思想转变,从而造成了孩子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抵触心理。

3.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

调查显示,中学生中只有38%的学生主动学习,且具备乐观的学习态度;47%属于被动学习,将会一半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并直接抵制了班级建设得进程。且当前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而部分中学没有开启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尚未针对学生厌学事在心理上沟通辅导,导致了“传染性”厌学现状的发生。从而引发了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的现状发生。

二.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1.心理学是实现班级文化建设核心

在班级建设之中,就是需要满足学生的安全和生理需求,并提供一种集体的归属感,统称为爱。但这是不够的,假如单纯的让学生融入其中,具有了归属感,仅有利于班级的团结互助,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然而要想取得更好地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在班级管理诸多方面入手,满足学生自尊心,建构学生责任感,拓展学生思维的外延,营造人文精神氛围。并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追求的统一,最终实现心理学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人文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内涵

马克思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文化指人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价值,其中包含了教育,艺术,文学等。而道德也成为了文化的最实质体现,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必须具备一个独立人格,客观来说,它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而他的这所呈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就依靠他所在集体的准则,熏陶,制约。所以班级文化的建设依靠师生共同凝合起来的价值体系认证,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三、加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对策及措施

1.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要想加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就要在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班级文化的时效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关,教育观。以观念的更新引导方法的转变,强调人的潜能发展,焕发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生活质量。

在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学会生存,发展,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只提高全面发展之余,引导学生把握正确人生观,树立正确信念,理想,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班级文化实效性。

2.多方位创建班级文化

2.1重视环境熏陶,建设物质文化

班机物质文化,是一种可摸,可看,有形的文化,可以在环境,作为,板报,墙壁等诸多方面引导学生,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发展。

(1)编排合适的座椅。

针对座椅的编排可以影响班级的管理,应做到动静搭配,男女搭配,优差搭配。如此一来就可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矫正性格缺陷,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铸就文明生活好习惯,实现先进带后劲,促进班级共同进步。

(2)创新墙饰,发挥标语育人教育

针对当前的中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极强,创新力极强,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墙饰,独立“开垦”墙壁。并还可以针对班级黑板报设定,力求学生自主实践,从文字编辑,到新闻采集,从版面设计到图文搭配,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掘取知识的力量。

2.2加强规范管理,建设班级制度

在班级集体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以一种全民共同许可的行为准则来制约班级发展,并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完善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竞争,引进处罚制度,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2.3关注精神生活,创建班级文化精神

抓住班级文化精神,就是创建班级建设的主体。创建班级文化精神需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班级舆论,建立优良的班风,倡导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因势利导的认知。

3.建立和谐班级评价体系

创造学生展示自我机遇,塑造和谐班级评价体系,追求真诚性,激励性,宽容性,差异性。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评价标准,做到平等化,人性化,科学化,幽默化。

4.重视行为文化 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以开展行为文化方式拓展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以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竞赛评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实践方法,寓教于活动之中,引导启发学生思潮,展现学生才华,增强自信,树立典型,培养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劳动观点,服务思想,从而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5.建设有特色的中学班级文化

结合班级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我特色,彰显班级文化。借助学校优良传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发展源泉:借助教师自我特性,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立足点;借助学生主体个性,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基点。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特色形成,引导班级文化发展方向。

五、结语

通过对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工程,必须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做好学生心理认知、人文认知建设,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生,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白云霞.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第9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范文

“班级特色文化”集班主任的思想和智慧,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分析、思考的总结。其中提出以发扬班主任个性,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三个教师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在文化呈现上形成自己的优势、风格,从而促进学生和班主任的共同发展。

主题词:班主任个性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核心和灵魂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积极性上的班级文化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班级文化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标志,又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班主任的职责可见一斑。班级特色文化是多种因子的融合与升华,形成自己的个性,在文化呈现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优势,使得班级在校园中独树一帜。

一、当前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班主任过于注重班级物质文化,利用天花乱坠的环境布置混淆视听,各种宣传评比专栏应有尽有,班训,班徽、班歌也屡见不鲜。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学风却没有形成。

(二)重学生活动,轻教师引导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盲目跟风,但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更缺乏教师的指导、引领和示范。

(三)重制度文化,轻文化内涵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很多班主任重视班级制度建设,各种班级行为规范和准则较多,评比、检查充实着班级的个个角落,但满足学生需求,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班级活动却很少。

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做到三个结合

1.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结合

学生是班级的载体,学生需求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班级文化才是真正的班级文化。

2.与课程改革需要相结合

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遵照课程改革的精神,才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班级文化建设要以课程改革为指导,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

3.与班主任特长、兴趣爱好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发挥班主任的个性优势,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是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三个体现

1.发展性

班级特色文化是为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结,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发展服务,促进学生发展。

2.研究性

班级特色文化是基于班级实际,发挥班主任优势,有思想内涵和目标,有步骤开展的研究,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和变化。

3.共同性

班级特色文化是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班主任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班级建设中师生融为一体,在班级建设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具体实施

(一)挖掘班主任优势,确定班级文化建设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需基于班主任的特长,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效果。

(二)开展活动,打造班级特色文化

1.社团活动,展示学生个性才华

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成立了6个班级社团,并积极有效的开展社团活动。在各项活动中班主任积极参与,认真指导,借助这个平台实现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2.诗意班级,彰显学生儒雅风范。

赵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国学经典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寻根溯源地诵读,感悟国学经典的音律美;品读,感悟国学经典的内涵美;践行体验,感悟国学经典的传世美三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3.书法教育,培育学生艺术人生

谭老师将书法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和加强语文课标对书写的要求,利用班级特色活动让学生爱上自主学习和管理。

四、 建设班级特色文化的成效

(一)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班级特色文化发挥了班主任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了学生的多样性格。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社团建设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师生的双向活动,实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社团活动中,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心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这种成功的欲望。拓宽班级文化平台,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底蕴,增强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思想建设中的实效性。

(二)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班主任工作水平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营造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班级生态管理方式即共生和共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班主任和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发展的共同体。在实践中班主任善于总结和反思,提高了班主任的实践能力。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代表着班级个性,班级的形象,体现着班级的生命,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学科优势,班级形成了一种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心灵的守护者》江苏教育出版社王晓松主编2013年

《特色班级建设》湖北教育出版社 李红路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