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足球跨栏训练方法范文

足球跨栏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足球跨栏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足球跨栏训练方法

第1篇:足球跨栏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足球游戏;田径运动;标准器械;中小学

一、中小学足球教学中足球游戏应用现状分析

现在足球游戏在中小学教学中广泛开展。足球游戏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对足球产生浓厚兴趣。

第一,目前足球游戏比较老套,器材使用单一。一般学生参与的足球游戏就是垫球比赛、传球比赛等游戏。多次课后学生会失去对足球游戏的新鲜感。所以,在足球游戏中使用恰当的器材辅助,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足球运动很有必要。

第二,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需求来开展游戏。现在的足球游戏比较简单,很难满足学生需求。随着学生足球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足球游戏也须不断增加难度。

二、在中小学足球游戏中应用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标准器械的具体要求

1.教学的对象要有针对性

要想使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标准器械在中小学足球游戏有效使用,必须先了解学生的足球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明确教学对象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具体实施工作,以便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在教授技术较差的学生时,可以选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游戏,如简单的趣味绕杆比赛、掷界外球掷准比赛等,锻炼学生基本的足球技能。在教授足球水平高的学生时,便可适当在足球教学中增加体力、耐力训练,训练学生的足球技能。

总而言之,进行足球游戏教学时,务必要结合不同学生的足球水平、身体素质等来考虑,以此确保选择的教学方法更贴切、适宜。

2.器材使用要适当

为了使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标准器械在足球游戏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掌握器械使用的方式与对象。教学工具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比如,对于足球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使用多种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标准器械,进行分站式训练,一个训练包含多种内容。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升学生足球的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教师可先让学生趣味绕杆跑,然后进行带球跨栏跑,最后进行边界球掷准比赛,这样可大大提升训练强度和足球游戏内容的丰富程度。

三、在中小学足球游戏中应用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标准器械的注意事项

1.注意使用器材时的安全性

体育教师在进行足球游戏教学时,一定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首先,课前要检查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标准器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其次,合理使用器材,不要使用过高难度的器材,以免对技术水平或身体素质不高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最后,游戏前做好安全检查,并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注意器材使用的目的性

使用器材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素质进行选择。对于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足球游戏,使用适当的器材,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足球技术,同时也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调控游戏教学时间

游戏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学才是重点,因此老师必须合理控制游戏时间,切不可使游戏教学沦为形式,偏离其初衷。通常情况下,一节课设置2~3个小游戏即可。

四、结语

在中小学足球游戏中合理使用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标准器械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积极性,提升足球游戏的趣味性。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使用不同器械,创新足球游戏规则,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提高足球水平和身体素质。在使用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标准器械时,教师可根据足球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应性强的游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足球跨栏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短跑训练策略研究

短跑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短跑教学却是一个难点,由于时间短、动作单一、机械重复,学生易感到枯燥。如果教法简单、练法单一,教师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因此,探讨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手段与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学生进行短跑训练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在此阶段对中学生进行短跑练习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们应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个性的差异,因人、因时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1.1参训学生的资质差异。

参加训练的学生的基础和技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过短跑的训练,身体的素质和基础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1.2可利用的训练时间不足。

训练只能安排在早上上课前,下午放学后。训练次数少,每次训练时间短,这就要求课余训练必须用“复合训练法”,如此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1.3一些学生畏惧文化课学习。

要使参加训练的学生的文化课不受影响,我们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协调文化课教师搞好文化学习,保障文化课不拖后腿,解决后顾之忧。

2.增强中学生短跑训练效果的策略研究

2.1改进技术,提高专项能力。

训练初期,让学生通过讲解、示范、看图像等手段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针对每位队员的动作特点,指出优点和缺点。训练方法从跑的专门练习开始,重点做好高抬腿跑和“车轮”跑。通过途中跑练习,逐步纠正错误动作。同时重点培养提高专项能力,主要方法有各种快频率练习、跑的专项练习、快速反应练习、加速度能力练习、最大速度能力练习、速度耐力能力练习。在短跑的专项速度训练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强度的要求,练习的时间,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手段或距离的选用,负荷量。

2.2有针对性地加强素质训练。

2.2.1柔软韧素质的训练。柔韧训练要做到课前练习,课后练习,争取天天练,以保持肌肉的弹性和良好的韧性。练习的方法是:静力性柔韧练习,动力性的正摆腿、侧摆腿、后摆腿,以保持肌肉的弹性。

2.2.2力量素质的训练。要发展身体多部位的力量,尤其是上肢、下肢、腰腹、大腿前后肌群力量的协调发展。力量练习时必须注意短跑中反复多次快速用力的特点,重点发展快速力量。在要求练习次数少时负重要大,速度不能降低;在要求速度时就必须减轻负重。在准备时期应以基础负重为主,在竞赛时期应多做一些快速的两换用力的跳跃练习。速度性力量主要通过克服自身体重或负小重量的快跑、跳跃等练习来实现。主要手段有:负重跑,负重或不负重的上坡跑练习,直膝跳、立定跳、多级跳、多级蛙跳、单足跳(单足跑),在阶梯上进行少级高频率跑、多级快速跑、单脚跳、双脚跳、追逐跑、计时跑,跳跨栏架,负重或不负重的“跳深”练习。

2.2.3短跑训练中最重要的素质练习是速度和速度耐力的练习,速度练习多在准备活动后精力充沛的时候进行各种发展加速度、最高速度跑的练习。常用短段落和超短段落、加阻力跑和助力跑的方法。教师要在发展学生速度的同时提高其速度耐力,并重视技术对速度耐力的影响。练习的方法有:长段落的间歇跑,短段落的间歇跑,大强度的各种反复跑、组合跑等。

2.3运用多种练习方法和改变练习环境。

短跑教学内容较单调,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持之以恒,从而影响上课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不利因素,因势利导,启发自觉性、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多动脑。如男生喜欢足球,在教学时教师可运用足球来带动短跑教学,提高速度,发展他们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力量素质。

2.3.1教学时应遵循运动技能的规律,在教学中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在技术教学中讲解应深入浅出、示范准确。让学生先做一些简单的摆臂、摆腿、折叠练习,再逐渐过渡到快捷的技术练习。如教学生起跑先教站立式,重点向前移重心,后教蹲踞式起跑和起跑的逐渐抬体进入途中跑等。

2.3.2要针对学生的弱点,加强素质练习。生理学研究表明,男生力量较好,但柔韧性较差,肌肉的协调能力弱,关节的灵活性、伸展性较差。女生力量较差,但柔韧性较好,肌肉的协调能力强,关节的灵活性、伸展性较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相应的内容。如各种柔韧练习、转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能力,增加关节的灵活性,韧带、肌肉的伸展性等。

2.3.3采用多种形式的跑和改变环境来提高短跑的教育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多种形式的跑,不断变换跑的形式、环境。把定时跑、变速跑、追逐跑、游戏跑都适当安排在课中,每次课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使学生觉得老师“花样多”、“招式全”,从而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用定距离跑来培养学生的速度感,使学生能按计划掌握跑速、掌握强度;用比赛练习来减少学生的疲劳感觉,使其在激烈的比赛中提高速度;用追逐跑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竞争性。

2.4运动后的恢复。

运动训练所承受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不断地增大,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有时学生甚至处于十分疲劳的状态。这种疲劳是训练的结果,是训练的反映,如果没有疲劳也就无所谓训练。这时运动员的恢复水平也必须提高,即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加速机体恢复的过程。这不仅能保证机体继续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而且有助于机体适应过程的加强,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如果在运动训练后和比赛后缺乏适当的身体恢复,很容易造成疲劳过度和训练过度,使训练效果下降,甚至引起伤病。因此疲劳和恢复始终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方面,是决定训练成效的两个因素。疲劳给机体的重新适应创造了条件,而恢复为重新适应的实现和新的疲劳的实施提供了保障。身体恢复的方法主要有:教育学恢复法、心理恢复法、医学恢复法。

3.结语

多年的短跑训练表明,要使短跑训练效果得以提高,教师既要加强以技术为中心的全面身体训练,又要突出专项训练,尤其是快速力量和速度耐力训练,并结合跑的合理技术,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短跑训练的观念、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全面更新,最终达到提高短跑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向东.全国体育院校函授《田径》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

第3篇:足球跨栏训练方法范文

答:兄弟,我要说明一点,我批评的是流行的传统武术,不是传统武术。至于我夸奖的,则是传统武术,而并非流行的传统武术。

当然,传统武术从运动科学的角度看,也有许多不合理的训练,只不过这些不合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并非人为的故意破坏。

流行的传统武术则不然,它以虚幻神化华丽的“拳论掌故演练说手”取代求实的训练和形态质朴的技击,其种种行为基本上是故意的。当然也有人因为无力分辨真假,而去传播假的传统武术。

当假的传统武术大面积流行时,就殃及了传统武术,并把绝大多数爱好武术的小伙子蛊惑到歧途上,对这种假武术的批评就是在所难免的了。人人都有批评的权利,我不批评也自有别人批评。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缺少批评的声音,只不过我和赵道新把批评诉诸于文字了,传播的面儿广一些罢了。更多的批评者是用嘴来表达态度的,听众也仅限于身边不多的人,以致后世闻者不多。譬如前些时候我就听朋友引用了一句前辈的妙语,说是:“十年不出门,出门准挨揍。”

多么有见识,一针见血又妙语如珠。但对该前辈的其人其事,我却闻所未闻。举该前辈的例子,是为了提醒大家,武林是从来不缺乏“赵道新”的,只不过他们不曾留下文字,我们不得而知罢了。

问:韩老师,我是某拳爱好者,拜过两位师父,两位师父都强调出手要快,因为前一位师父要求练力量,很辛苦,我另拜了师父,现在的师父反对练力量,认为练力量手就慢了,但我感觉我出手不如以前快了,请韩老师释疑。

答:容易走的往往是下坡路。想出功夫就得付出辛苦。

咱们来谈你新师父的“理论”,说实话,他的理论要是成立的话,刘翔就应该停止力量训练,而且要从此告别力量训练,因为练力量会影响速度嘛。而110米跨栏恰恰比的就是速度。

倘若你新师父的理论比刘翔的教练孙海平高明,刘翔就乐坏了,下届奥运会的110米栏冠军稳是他刘翔的没跑了,道理很简单:

(一)以前的力量训练降低了刘翔的一部分速度,如今停止力量训练,这部分被抑制的速度得以释放出来。

(二)从多余而累人的力量训练中解放出来后,刘翔不但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练速度,而且多了恢复的时间(恢复与训练同样重要,见运动生理学)。

如此一释放一增加,刘翔的成绩岂有不竹节拔高噌噌长的。

但这一切有个前提,就是:孙海平犯了常识性错误,而你新师父却了运动生理学理论。因为运动生理学发现,“在负荷相同的条件下,力量越大动作速度越快。”(见《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版)

在110米栏中,动作速度就是做奔跑和跨栏这两个动作的速度。

在拳术中,动作速度就是做击拳踢腿施摔和身法步法等等动作的速度。 在110米栏和拳术中,负荷就是人的体重,在体重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力量越大,做奔跑和跨栏两个动作的速度越快,做击拳踢腿施摔和身法步法这些动作的速度就越快。

所有追求速度的运动,其训练都有力量训练这一项,道理也就在于此:力量越大,动作速度越快。

运动生理学不是什么人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可以的。

说可以练速度不练力量的人可稳拿诺贝尔生物学奖。因为他的理论是对运动生理学的一场革命。一百年来中国不是始终没能获得诺贝尔奖中的任何一项吗?他快来给中国人争一口气吧。

问:我经常在学校打篮球,请教韩老师,打篮球能提高武术的反应能力吗?

答:能。你说的反应能力,在运动科学中叫“反应速度”,指人对各种刺激信号做出反应的快慢,比如短跑运动员对发令枪反应的快慢,比如在武术技击中,对攻防变化做出反应的快慢等。

不过有一点要说明,反应速度有“一般反应速度”与“专项反应速度”之分。一般反应速度是指不分运动项目的反应速度,它不考虑反应动作的专门性,专项反应速度则只针对专项运动而言,要考虑对刺激信号的反应动作。譬如短跑运动员的反应动作是听到信号的起跑,打篮球的反应动作是对于场上变化而做的摆脱、传球、投篮、跑位等,武术技击的反应动作则是各种用于反击、躲闪、进攻的拳术动作。

一般反应与专项反应的关系是,一般反应速度能促进专项反应速度的提高,但不能代替专项反应速度训练。

对于武术来说,练习专项反应速度的方法很多,踢打移动靶,各种简单或复杂的踢打摔对抗都能很好地强化反应速度。

问:韩师叔,练八极小架、单打、金刚八式等等套路和单操,能练出实战反应吗?

答:任何一种拳术的套路和单操,都练不出实战反应。

实战反应就是我上面说过的专项反应速度,拳术的专项反应速度属于复杂的反应速度,它不像短跑,短跑的刺激信号只有发令枪,反应动作只有一个起跑动作。反应非常简单。拳术技击则不然,拳术技击的刺激信号和反应动作都异常复杂。

先说技击的刺激信号,当你和对手两相对峙,对你造成刺激的信号,既可能来自对方的拳也可能来自对方的腿又可能来自对方的膝肘或逼近抱摔。与短跑相比,这已经很复杂了吧?但是还没有完,在拳的刺激信号中,又有直击拳和弧线拳的刺激之分,而弧线拳的刺激又细分为水平由左向右、由右向左和由上向下、由下向上的不同刺激。对这些诸多刺激你都要做出反应。

除了拳之外,你需要做出反应的刺激信号还有对方的各种腿法,其腿法也有直线的弧线的,由下往上的、由上往下的,踢向中盘下盘上盘的。复杂程度也类似于拳。

不仅如此,对方暴露出的空当,也属于给你的刺激信号――对空当这一刺激信号的反应能力,反映了你是否能迅速地做出反击或攻击。

再说反应动作,譬如对攻击刺激信号的反应动作,当时你的反应动作既可能是截击也可能是封堵也可能是接手(脚)化力,还有可能是后移、前逼、下潜、闪摇、后仰等等。

还有抓空当的攻击或反击动作,同样既可能是拳又可能是腿,拳又有直击拳、弧线拳的选择,腿又有各种腿法,踢向上中下盘的选择,等等不一而足。

说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了,像技击这么复杂的专项反应能力,是没法通过套路来练习的。

武术技击的反应能力,必须经过专项的训练才能提高。这不言而喻了吧?

问:练武术可以不练反应速度吗?

答:看了上一问答,你大概应该清楚了。

问:韩师伯,我早就听说您特别强调练反应速度,可我练八极拳十多年,始终没有练过反应,师伯,咱们八极拳里有专门练反应的功夫吗?

答:当然有了。譬如我以前说,吴秀峰前辈私下安排少数徒弟练对抗,他使

用的那些或简单或复杂的对抗,就兼有提高反应能力的作用。

还有,晃动的树叶你踢打过吗?这虽然不是对抗,但对提高反应速度,也有帮助。

还有一种,是由两个人做身体不接触的步法反应训练,练了也能促进反应能力。

八极拳练反应的方法有很多,我仅举这几例。

问:韩起老师,我虽然不想练您说的那种挨打的武术,可我也不想练散打或“武林大会”那样的武术,我觉得他们打的太笨,难看,我还是喜欢具有传统风格的技击功夫。但不知到哪里能够学到。

答:你说的那种技击功夫,哪里都能学到,又哪里都无法学到。

说哪里都能学到,是因为不管哪一家的演练说手和拳理拳论拳谱掌故,无不是又有风格又奇妙玄奥。而且这样的拳术在中国无处不有,遍地皆是,当然是哪里都能学到。

说哪里都无法学到,是因为既有风格又奇妙玄奥的拳术,只活在“拳理拳论掌故演练说手”里,出了这个虚幻的世界,到什么地方都见不到,见不到是因为它本无存于世,而世间没有的东西,你又到哪里去学?

你如此沉迷所谓的传统风格的技击功夫,缘于你把“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这个虚幻世界当了真,以为现实的技击能够像“拳论掌故演练说手”那么奇妙动人。

遗憾的是,现实技击偏不给大家圆这个梦,现实中的技击,凡是我们能看到的实战技击,无不告诉我们:传统武术的技击跟“拳论掌故演练说手”没关系,“拳论掌故演练说手”里面没有技击功夫。

所以啊兄弟,在技击功夫与所谓的风格之间,你只能选一头。想要所谓的传统风格,你就得放弃技击;要练技击功夫,你就得告别“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跟它彻底拜拜。

问:韩师傅,我在练对抗时,有时要后退,为此常常遭到师兄弟的连续猛攻,我师爷说我就不该后退,教训我说:“他打你也打。”但我师父却说后退没错。韩师傅,我应该听谁的?

答:当对手进攻时,使用迎击或截击――也就是“他打你也打”,是一种积极的反击手段。从个人的喜好来说,我倾向于这种打法。一旦成功,对敌手可能就是摧毁性的,起码能有效地阻击对方(相对于截击而言)。你师爷大概偏爱这种打法。

不过,倘若对方的攻击异常凶猛,你后退一步也不为过。暂避锋锐再寻求反击,总比当即被人打倒好吧?

因后退而惨遭连续猛攻,问题往往不在后退上,在于后退时不能眼盯住对方接下来的打击,或者眼睛虽然盯着对方但对他的二次攻击缺乏迅速的反应。

如果你在后退中能用眼睛始终紧盯对方,从防守的角度讲,你就有机会运用格挡、封堵或下潜、摇闪等等技巧化解对方的连续攻击,从反击的角度讲,因为你的眼睛是盯着对方的,那么你就可能抢在对方的连续攻击之前,打他一个时间差。毕竟他一击不中再发动攻击,中间要有一个停顿。

很显然,明白这两个原则容易,做起来难。怎么办?用对抗的形式去训练。

问:韩师爷,我师从昊秀峰前辈的重徒孙练八极拳四年有余,我练得很好,老师经常夸我。但日前我与人交手,平日习练的八极技法却一招都打不出来。请教韩师爷,既然我平日练得很好,为什么打不出来?我是练错了吗?

答:爷们儿,练四年连一个技法都打不出来,肯定是练错了,你怎么还有疑问?

你说你练得很好,这话我就听不懂,既然练得很好你怎么打不出来?打不出来应该叫练得不好才对。当然练武术也和练足球、拳击、乒乓球一样,有的人属于“训练型”,平时训练水平高,一打比赛(动手实战)水平就打折扣,不过。打折扣也没有你这样大幅度的,把折扣一打到底,为零,一个拳法动作都使不出来。

从运动技能的训练常识来讲,合理的训练,是会反映到实战中的――四年虽然不能保证人人都成高手,但掌握基本的技法(指打出来)肯定没有问题。哪怕由于对手水平高,你打不过他呢,起码你能够使出来。

你对练与打的困惑,来自于对于同一个技法,你脑子里存在着两个衡量标准:一个是演练要领,一个是实战表现。当你说自己练得很好时,你依据的是演练的标准,所谓“练的好”,也专指符合演练的细节要领;当你困惑于那个演练得很熟的技法在实战中完全打不出来时,你是从第二个标准,也就是从实战的标准去衡量那同一个技法了。

练得很好却打不出来,这个现象在武林是普遍的。不管是爱好者还是教拳者,都难免有这样的尴尬。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拳术训练,在“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与实战这两个标准之间,大面积地出现了偏差,符合“拳论掌故演练说手”的技法训练,遇到实战就一败涂地,而能应付实战的技法训练,却与“拳论掌故演练说手”大相径庭。

如果大家不追求技击,对挨揍不挨揍全不在乎,那么,“拳论掌故演练说手”在训练上的失败,就可以视而不见。

倘若你练拳是为了实战技击,那么,没有办法,你只能接受实战这个标准,拿实战这把尺子去衡量训练――能增强战斗力的训练就是对的。无助于战斗力提高的训练就是错的。

吴秀峰、赵道新、王芗斋他们是大师,但再大的大师也大不过实战去,一旦大师的方法与实战出现了偏差,该修改的只能是大师的方法。

问:韩老师,请教您一个问题。您的老师李仲槐老先生作为吴秀峰大师的关门弟子,对吴秀峰大师必然是十分了解的,也肯定给您讲过很多有关吴秀峰大师的事迹,请问,作为一代大师,吴秀峰前辈擅使何种技法?是否有神奇的功夫?谢谢。

答:经常有爱好者向我提出这个问题,问我吴秀峰是怎么打的?李书文、霍殿阁擅使什么技法?跟你不一样的是,有些人总希望从我嘴里听到神奇的故事。

实话说,他们的故事,我年轻时听到过很多,尤其是吴秀峰,我老师跟他二十年,我老师给我们讲的故事会少吗?还有李书文,我老师也爱讲他,讲他跟谁谁怎么动手。但如你所知,武林掌故已经严重危害到武术本身。对此我曾调侃说,武林的事,经三个人的嘴就可以当评书听了。

既然任何人嘴里的前辈故事都当不得真,我又岂能例外,把掌故当做信史来讲?只不过,同样是掌故,老掌故和新编掌故也各有其时代的特征,譬如老掌故,我年轻那会儿听到的吴秀峰、李书文,常使用的都是一些很简单很朴实的技法,一点不神,关键是快、敢进身、力大、敢打,甚至敢把人往死里打。“快,敢进身,力大,敢下手”,这些是我老师讲他们时用得最多的字眼儿。当然我讲的仍然是掌故。我讲这些,是让大家对比一下新老掌故的区别。如果说老掌故总体特征是添枝加叶,新掌故就不单是有水分的问题,新编掌故的特征落在一个“编造”上,无中生有,按照自己的需要发挥想象胡编乱造。

人有从自身或感情需要而给祖先刷色的毛病,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在《漫话圣经》这本书里批评某些给祖先刷色的

犹太历史学家说:“我们知道他们犯了所有爱国的历史学者犯过的错误:歪曲事实而为本民族增光。”

武林的某些人给前辈刷色则不是出于感情,他们是从个人的需要――比如忽悠武术爱好者从而牟利的需要。他们这么做,已不单是贻害武术,迷惑大众,也是给地下的前辈制造难堪。当年的许多前辈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很朴实,不习惯这种云山雾罩的形式,你把那些根本不是人能练成的离奇功夫往他身上乱堆,老人家们岂有个不难为情的?

问:韩师爷,我是八极拳十世,请问有什么秘诀可以练出吴秀峰前辈那样神奇的功夫?

答:爷们儿,我没见过吴秀峰动手,也不曾看到过他的实战录像,所以我不清楚我师爷的功夫怎么个神法。倘若你看见过他的实战录像,请告诉我在哪里能搞到,也好让我一饱眼福。

咱先放下吴秀峰的功夫不提,说一下球王马拉多纳,马拉多纳在1986年的世界杯上,不是玩过一回带球过六个人射门成功吗,我问你,这等高超的技巧,其他的球员应该去模仿吗?还有,对于比职业球员级别更低的足球爱好者,可以把球王的技巧当成教科书去让他们学习吗?

像这种连过六个人射门成功的惊艳之作,即便是马拉多纳本人,在他整个的足球生涯中不也仅此一回吗?

这是百年难遇的顶级球王的灵光一现,把此灵光一现往球员和爱好者群体去普及,让他们去练习这种技巧,是否荒唐?

再回来说我师爷,他在技击中到底有如何的表现,我们很遗憾地失去了欣赏的可能(没有他的实战录像)。我们能做的,只有给他的武功圈定一个大致的档次――从他的武林成就去推测其武功档次。他地位低下,身无背景,尤其不擅巴结权贵,这样一个吴秀峰,倘若不是练就过硬的拳脚,他又凭着什么征服下虎踞龙盘的津门武林。要知道,天津武林是只认打不认练的,你练的再好不能打也没人拿你当回事。所以说,尽管我们已无法获知吴秀峰武功的具体表现,但他的武功等级,还是可能归为一流的――他的名声可不是炒作出来的,在当时不会有人有兴趣去炒作他。

一流的武功,不管这一流可视为世界一流,还是中国一流,但实话说,都不是普通的爱好者能够模仿的,如果人人可成为吴秀峰,武林也就没有吴秀峰了。这就如同马拉多纳的技巧倘若每个球员都可以练成,人人都有马拉多纳之神奇,马拉多纳这个名字又怎么会名扬四海?

身为武术爱好者,你可以把练成“吴秀峰第二”当成自己的追求(谁又能否定你一定不会成功?),但我建议你踏踏实实的,别寻找什么捷径,先学着对付一个人,然后再学会对付两个人、三个人,一级一级这么往上升。如果你连一两个小流氓都干不过,连基本的八极技法都打不出来,谈何成为吴秀峰?过不了一个人的球员,他肯定过不了六个人。

我前些时候跟一个新来的学生还谈起这件事,我说:“要成为吴秀峰,先得有吴秀峰那样的天赋。”之后我又说:“纵使天赋可比吴秀峰。一天只练一两个小时,也照样不成。”

第4篇:足球跨栏训练方法范文

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首先要让学生敢想善想。没有想像就没有文学,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刚进入高一,大家彼此都很陌生,加上一周多的严格军训,学生早就苦不堪言,课堂上沉睡不醒的也不乏其人。这节作文课怎么上呢?我想就课堂说话吧。在几次启发均不奏效的情况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引导大家“看是什么?像什么?”“方便面。”有人开口了。“好,再想,它还像什么?”我借机鼓励。“心电图”“麻绳”“跳绳”“弯曲的小路”“河水的波浪”“飘动的彩带”……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想想,像不像爷爷或父母额头上的皱纹呢?”我又拓展成果,“像!”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那么我们怎么报答爷爷或者父母呢?你们知道一个小伙拿着手机面朝大海向父辈传递他见到大海喜悦的电视广告了吗?”学生们先欢呼雀跃,后又陷入沉思。这样一来,后面的话题自然就转到了鼓励学生立志、勤学、节俭、爱国的情感熏陶和人格塑造上了。

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还要让学生乐说善思。让其语言和思维同步协调发展,逐步改变中学生目前思维超前但语言表述严重滞后的局面。其实,新课标对学生的“口语交际”和“思维能力”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老师只重视文本教育和书面作文而忽视了课堂说话训练,原因只有一条,就是高考不考。可是现实中这些又都是最基本最实用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如人与人的交往、各种招聘会、面试、节目主持人大赛,大专辩论会,就连我们平时的亲友相聚、联欢交谊等都要看你的语言交际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了。中学语文理应是培养提高和发展这种能力的教育基地和技能平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刻不容缓。实践证明此类活动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我坚持把每周的双节作文课抽出一节用于口语训练,每人三分钟。方法除了给出话题、设制情境、顶针成语、串联新词、课文篇段导入等方法外,主要就是几何图形切入训练。这样做的好处是既直观形象,又能使学生思路通畅、智慧闪烁。面对“”(圆),同学们有的以“又到十五月圆时”为题,说“这里的圆是月亮,是月饼”,来一番思乡思亲思友的抒发;有的说它是“圆点,一切都得从我开始”;有的说它是“红红的苹果,我们家乡的红富士”,来赞美洛川人;有的说“那是输油输气的管道口,是通往京沪的能源大动脉”;当然还有说“”是足球,是怪圈,陈佩斯的光头,是安塞的腰鼓,子长的洋芋,是滚滚向前的车轮子。而说“”(正方形)则是西安城,是北京四合院,是堂堂正正的西北汉子,是强大的汉唐王朝,是校园封闭的围墙等。尤其让我激动的是白鹏和高凯二位同学的口头作文。“我眼中的圆,是奖牌,是金牌,是奥运会上刘翔为中国人为亚洲人,不,应该是黄种人勇夺的那块男子110米跨栏的金牌。短跑,从来就被认为是欧美人尤其是黑人选手称霸的田径项目,今天,这个神话被打破了,刘翔改写了历史,在雅典这个充满希腊神话的美丽城市,刘翔创造了中国式的神话……”白鹏的口头作文好让人感动,我首先为他鼓掌。随后上台的高凯却显得有几分沉重,他走上台说:“这个圆,是火炮口,是战争,是美国无理侵占伊拉克的罪证。”一语惊人,接着又是一片掌声。我没想到高一学生还有如此的政治见解和鲜明的正义感。“继续讲。”我鼓励着。他滔滔不绝,义愤填膺,俨然就是一个演讲家。“我还要说,这圆,这,是导弹头,是搞、买军火的象征……”“对!我们绝不能让的阴谋得逞!”我被深深地感染了,“我提议我们一同来唱一遍《黄河大合唱》,我唱谱,你们唱词。”“好!”“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顿时铿锵有力的歌声回荡在校园上空。

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还要寓教于乐,师生合作。我教的两个高中班全是学艺术的,一是音乐班,一是美术班。2004年的圣诞节,我清楚地记得是星期六,按计划是讲解庄子的《秋水》。但进教室一看,前一天晚上平安夜的情境气氛依然浓厚,同学们个个还沉浸在狂欢的甜美之中,活泼胆大的文艺委员友好地给我洒了满头的金银纸屑,我笑着问同学们好,然后察言观色,情不自禁地临时改变计划:先限三分钟自由说话,再一分钟温习齐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要把“从明天起”变为“从今天起”。我觉得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能以生为本释放大家的内心余热,又能激活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便于师生共同进入到和谐良好的学习状态。“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果然是这样的,让我吃惊的是大家竟然全都能背诵。而下来的《秋水》一课的互动,河伯、海神、水到渠成,“望洋兴叹”“欣然自喜”“贻笑大方”等成语的概括,同学们是个个信手拈来。我一次次在品味自己的惊喜,下课时我转身在黑板上欣然地写下“新年快乐”四个大字。学生齐声欢呼,教室里金银纸片飞飞扬扬!我对自己说,这一定是学生灵性活力和智慧闪光的飞翔啊!

课堂说话的前提是必须使用普通话在讲台上说,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起步是大胆说话,串词达意,再上台阶就是口头作文,灵活发挥,最高境界则是即兴演讲,更上一层楼!我常常在想:作为老师,就应该寓教于乐,通过联想法、说唱法、同乐法等有效说话训练方法,让同学们大胆想像、乐说善思,给大家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第5篇:足球跨栏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准备活动 牵拉练习 运动损伤

一、引言

准备活动是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前有目的地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是人体由静止状态向运动状态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使动作完成得更协调、准确。同时准备活动也可以提高呼吸、循环系统机能,降低肌肉、韧带的粘滞性,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与力量,为发挥最大身体运动能力与预防运动损伤做好充分准备。研究表明:准备活动质量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准备活动的负荷强度、负荷量、活动形式及时间等直接影响准备活动的质量。常规的准备活动一般包括5―1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关节活动、与运动项目有关的专项练习等。近年来,牵拉练习逐渐成为准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牵拉练习指依靠自身或外加的力对全身的肌肉、韧带进行拉伸,增大肌肉、韧带的活动范围,从而降低肌肉、韧带的粘滞性,为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而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牵拉练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单实用,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牵拉练习的生理机制、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为预防运动损伤提供了客观依据。

我在体育专业学习过程中和观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发现较多学生在运动中易发生胳膊、背部、腿部的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等运动损伤,可能与教学、训练及课外体育活动时准备活动不足或牵拉练习不足有关。本研究试通过对我院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活动时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和准备活动(以是否牵拉为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找出运动损伤与准备活动(牵拉练习)的关系,并分析研究牵拉练习的形式、部位、时间等具体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从而为我院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陕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在校的学生共25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体育专业学生100名,非体育专业学生15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并掌握牵拉练习的原理、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法

向抽取的250名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共250份,收回205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93.6%。

3.统计分析法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整理出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发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运动的情况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运动的频率(指体育课或体育专业课以外的体育活动)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有68%的学生每周参加4次以上的运动,而非体育专业74%的学生一周只参加1―2次运动,平均活动次数明显低于体育专业的学生。

(2)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体育专业随机选取的82名学生中有38人在参加运动时曾经发生过运动损伤,损伤率为46%。而非体育专业的110名学生中有45人在参加运动时发生过运动损伤,损伤率为41%。然而,结合表1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运动的频率为每周3.7次,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的2.1次。但体育专业学生运动人均发生损伤率为12%(人均损伤率=损伤率/平均活动次数),而非体育专业学生每人每周平均活动2.1次,人均损伤率为2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均运动损伤率明显高于体育专业学生,这可能与体育活动中准备活动的情况有直接关系。

2.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和损伤性质及原因分析

(1)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

表3显示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常见部位是:踝关节和大腿,其次为手指、腰、膝、胳膊、躯干和小腿。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运动损伤最常见的部位是踝关节和大腿,然后腰、胳膊、膝、手指、小腿和躯干。这与学生经常活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及人体解剖学特点有关。如球类运动中足球、篮球等易发生踝、膝关节的损伤。田径项目中跨栏、跳远等易发生大腿股后肌群的损伤。

(2)运动损伤的性质及原因分析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体育专业学生还是非体育专业学生,发生的运动损伤主要是肌肉和关节韧带的损伤。体育专业学生肌肉拉伤占损伤人数的42%,关节韧带占损伤人数的34%,非体育专业学生肌肉拉伤占损伤人数的42%,关节韧带占损伤人数的36%。发生肌肉拉伤是由于肌肉主动的猛烈收缩或被动的过度牵伸,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与肌肉粘滞性大或弹性和伸展性不足有直接关系。关节韧带损伤是由于关节活动超出了正常的活动范围而引起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软组织可伸展性小和活动范围不大造成的。

由表5可以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发生的运动损伤主要是在课外活动中,非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主要是发生在比赛和课外活动中。在与体育专业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在专业技术课上,因为教师严格把握准备活动的质和量,准备活动系统、充分,所以体育课上发生的运动损伤很少。而参加课外活动时因为缺乏教师的督导,学生很少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的质量很差,致使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造成损伤,所以课外活动时发生的运动损伤明显高于体育专业课。在组织了一部分非体育专业学生观摩了体育专业田径课后,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在体育课上准备活动的强度、时间和牵拉练习程度均不如体育专业课,而在课外活动中很少做准备活动。

通过表6可以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多是因为动作、技术失误而造成的,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损伤只占损伤总人数的18%,非体育专业学生发生损伤的原因多是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占损伤比率的47%。这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准备活动的质量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4.准备活动中牵拉练习的调查与分析

(1)准备活动中进行牵拉练习的情况

通过表7可以发现准备活动中牵拉练习应用的多少与准备活动质量的高低及运动损伤是否发生有直接关系。体育专业学生在参加运动的过程中,有72%的人在准备活动中对肌肉、韧带进行了牵拉,而非体育专业学生只有32%的人在准备活动中加入了肌肉、韧带的牵拉。由于牵拉练习可以增加身体柔韧性,使肌肉、韧带和关节与关节之间的配合更加柔和,从而有助于随后运动过程中运动潜能的充分动员及防止运动损伤。这是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人均损伤率高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原因之一。

(2)准备活动中牵拉练习的强度

通过表8可以看出在准备活动中加入牵拉练习的体育专业的59名学生中,44%的学生在牵拉肌肉、韧带时持续10―15秒,47%的学生持续15秒以上。而非体育专业的36名学生中,53%的学生在牵拉肌肉、韧带时持续5―10秒,31%的学生持续10―15秒。研究表明:在进行牵拉练习时,每个练习达到最大牵拉位置时要保持拉伸位10秒以上或稍长才能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大活动范围,从而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周维军.静力性拉伸的运用)。非体育专业学生虽然也进行了牵拉,但由于牵拉的时间不够或强度较小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人均损伤率高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原因之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准备活动中牵拉练习的主要部位

通过表9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在准备活动中加入牵拉练习的59名学生中,100%的学生对背部和胳膊进行了牵拉;69%的学生对大腿进行了牵拉;64%的学生对踝进行了牵拉。非体育专业在准备活动中加入牵拉练习的36名学生中,100%的学生对背部和胳膊进行了牵拉;56%的学生对大腿进行了牵拉;47%的学生对踝进行了牵拉。同时,访谈中非体育专业学生表示他们在牵拉练习时质量较差,牵拉很不到位(怕疼痛)。上述牵拉部位的统计数据与表3发生运动损伤率相符,即准备活动中牵拉练习少的部位在运动过程中易发生运动损伤。

5.准备活动中牵拉练习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影响

上述调查数据表明,准备活动中是否做牵拉练习及牵拉练习的时间、强度部位等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与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运动损伤密切相关。在准备活动中加入一定强度的、高质量的牵拉练习可以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文献资料表明,现代牵拉练习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静力性牵拉

通过缓慢的动力拉伸,将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拉长,当拉长到一定程度时保持静止不动,使这些软组织受到拉长的持续刺激。

(2)动力性牵拉

通过多次重复某一拉伸动作的练习,使肌肉、韧带等软组织被拉长。动力性牵拉由一整套大幅度动作组成,比静力性牵拉运动强度要大,可为比赛和训练做准备。

(3)被动牵拉

被动牵拉是由一名同伴或一名教练员协助参与来完成。被动牵拉一定要掌握必要的技巧,以保证安全。

(4)神经―肌肉本体促进牵拉

由练习者和同伴互相配合,通过一系列主动和被动的动力、静力拉伸步骤,能够避免被拉伸肌肉牵张反射现象的发生和获得更大拉伸效果的训练方法类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准备活动质量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准备活动的负荷强度、负荷量、活动形式及时间等直接影响准备活动的质量。

2.在准备活动中加入一些专门性的牵拉练习不仅能增加某一部位的柔韧性、增加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而且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3.牵拉练习的时间、强度、部位是影响牵拉练习质量的主要因素,并与运动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建议

1.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时要强化、提高学生对准备活动特别是牵拉练习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自觉养成参加运动前特别是课外活动时做准备活动并进行牵拉练习的习惯。

2.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应注意传授牵拉练习的科学方法,包括牵拉的时间、强度、部位等基本要求。

3.具体牵拉练习时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牵拉动作要缓慢、柔和。在进行动力拉伸时,要逐渐加大动作幅度,使肌肉、韧带等尽量被拉长;充分利用肌肉退让工作,使肌肉逐渐拉长,避免用力过猛而造成损伤。

4.在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时,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结合肌肉力量训练加强易伤部位的牵拉练习。

参考文献:

[1]卢义锦,姚士硕主编.人体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邓树勋,洪泰田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英波主编.现代体能训练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姚鸿恩主编.体育保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彩珍,卢健.牵拉运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广州体育学院报,2004,5:30-31.

[6]刘熙,刘雄.对体育院系学生运动损伤规律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1,12:54-56.

[7]崔玉朋.韧带拉伸练习对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3:65-67.